太行山撑起游击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3:18


 ——八路军在晋东南对日作战军事方略回顾

……………………………………………………………………………………………………
 
我是地道的太行山人,自打小时候起,就听村民说这里是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曾经与日本鬼子交过手,村里50岁以上的人大都见过日军士兵,称之为“老黄”。可以说那场战争的影响深刻地嵌进了乡人的心灵之中。

再后来稍大时,我从七大抗战电影——《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回民支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获得一系列朦胧的印象——日本鬼子常常是百十个人的小股武装,平时驻扎在小炮楼里,他们头戴土黄色的尖头帽,两侧还有两片护耳的布,像怪物一样,异常丑陋。为首的头目(军曹)骑大马,手挥东洋刀,进攻时一声怪叫——“杀格叽”,他们很凶恶,但很愚蠢,所以老挨打,最终也找不着对手,连一个送信的小孩都抓不着,急了就拿小孩子、妇女、老人出气,是十足的草包,根本不讲打仗的游戏规则。

这种印象让我觉得鬼子太凶残、太可恶,但作为一支军队却并不可怕。我想这也是多数未亲历过那场战争的国人的认识。但我看了电影《台儿庄》后,这种认识被颠覆了。

我终于发现,这不全是真相——其实侵华日军军容整齐,武器精良,士兵素质较高,其战斗力远非八路军、国军可比。他们在战争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我不禁想,日军如果真的那样愚蠢无能,战争会持续八年吗?中国最终还需要有盟军的强大帮助,才会取胜?显而易见,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再后来看《亮剑》……我就有了更多发现,加上我的逐渐丰富的思考,我相信仅凭一些影视片和有限的史料,来反映6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民族战争,是有局限性的。

抗战过去60年了,我们应该把它弄清楚,至少应该让更多人知悉真相。网上有人说得好:“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曾言:‘战争时,第一个受害的是真相。’国共斗争模糊了抗战的许多真相,而日本的篡改历史和拒不认错,则不仅扭曲真相,更添加了许多丑陋的面貌。”现在我渴望了解真相,进入真相,这样可以告诉未来,让世人知晓抗日战争的残酷,知晓中共武装作战的艰难;换个思维角度,正因为对手的强大,才彰显出我们不屈不挠、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

这么多年来,我感觉那场战争离我们愈来愈遥远,而且至今都未有一个客观的记述,萦绕在我心中的困惑和疑问经久不散。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有一种深埋已久的冲动,那就是探索、接近那段历史,尽量使其接近真实,恢复真相,而不作道德判断。为了易于进入真相,我特从我的故乡——晋东南的游击战说起。[/font]

(一)八路军与晋东南之吻

关于晋东南,其范围包括今日之长治、晋城两市,在1937年,属于阎锡山管辖的山西省第三、第五行政区。这里虽然不是很富,但很安逸,也有几十年未见战火了。突然,抗战爆发,各路人马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打破了这里的沉寂。其中有一支穿灰布军装的军队与众不同,他们早早就暗含想法,要在这儿待下去,且一待就是10年。这就是当地妇孺皆知的八路军(当年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是中共的部队。他们先从晋东南开始经营,根据地扩大到晋冀豫(称太行区),最后发展成晋冀鲁豫边区,此为后话。现在我愿以这支军队为主线,以国军和日军为副线,展开来探索这段历史。

说到太行根据地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努力涉及中共党政军三个方面,还有国民政府一定程度的认可,以及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客观上的支持。——这一点也很重要,不承认就不是理智之人。但决定性的一点是中共八路军总部及第129师的进驻。其具体情况如下:

1936年冬,中共秘密党员、牺盟会特派员宋乃德(沁源人)在长治城莲花池北楼组建牺盟中心区,其分支组织遍及晋东南十几个县,1937年8月,又建立了80人的“长治牺盟突击队”,多以学生为主,如候国英、孟宪德等等,聘请屯留人马景义为军事教官,主要活动于长治县韩店一带,这是中共在晋东南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时间仅仅3个月。而后宋乃德到潞城当了县长。9月以后,中共党员薄一波、戎伍胜作为阎锡山属下的第三区、第五区的专员,带领新组建的统战武装决死第一纵队(辖6个团)、第三纵队(辖5个团),先后驻节沁县(南沟)、长治(东街师范),控制了晋东南地区的北部和南部。10月,陈纯汉、傅雨田率领决死第六纵队(主要是教导第八团)抵达长治城,总部驻南街,次年10月到汾西,归120师领导;10月,129师秦基伟、赖际发率一个连先行到达太北,建立了本师第一支游击武装——秦赖游击队。这些都是中共掌控晋东南的序曲,大动作还在后头。
 
1937年11月初,,太原失陷,国共守军南撤,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撤到和顺县石拐镇,——这已经属于上党北部;八路军115师移驻吕梁山,120师留在晋西北,129师从晋北撤到晋东南,开始着手建立根据地。其战斗序列是:师长刘伯承,政训主任张浩(不久换成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第385旅(半个旅)旅长王宏坤,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全师共约9000余人,不如115师规模大。

关于这个著名的军事集团,我有必要对其骨干作一个评点——刘伯承,刘帅也,在集团里属于大“掌柜”, 专业水平很高,为人仁厚、质朴,性格甚至有些腼腆,有兄长之风。处理军事不慌不忙,很少霸王硬上弓。虽说兵学五车、理论造诣很高,但之前,在红军里独立掌兵打仗的能力未凸显过。后来的业绩证明,他作为军事家,中外公认,在党内应在三强之列。邓小平,邓政委也,基本是刚由行政转向军事,虽然年轻资历尚浅,但做事稳重果断,颇有政治素质,因此深得毛泽东信任,前途自然光明,后来的事实也给以证明。三把手徐向前徐副帅,曾经是这伙人湖北人“过气”的总指挥,政治上不同程度受了张国焘牵连,但余威未了,其军事才能不能抹杀。

次一级的实力派有“三陈”,有陈赓、陈再道、陈锡联。先说陈锡联。此人在军内有“小钢炮”之称,由第769团团长很快升任第385旅旅长,后来又成为“太行帮老大”——太行纵队司令员。关于其升迁秘诀,一是其所在团769团为三大主力团之一,由第10师编成,其地位在鄂豫皖红军里为首选。其抗日首功就是阳明堡火烧机场,后来129师参与的战役、战斗,第769团与第772团轮流坐庄,为主打团。陈之另一特点是与刘师长“处得好”,懂得坚决执行任务,让领导很放心。有人评价他“带兵心态忒好,前程就可知了”。说他在129师各个阶段,“不论高峰低谷都不受影响,一路飙升飞扬”。连他的老旅长王宏坤、师参谋长李达都争不过他。1955年授上将军衔。

再说陈再道。其资历明显高于陈锡联,早在红军进入陕甘时就已是第4军军长,一改编就是第386旅副旅长,属于无实权类。——据有人分析认为这与毛泽东对“红四方面军“不太放心”。1938年1月,陈找准机会带临时拼凑的“东进纵队”下了冀南,很快吸引了多股“民营”的平原游击队,很快就声势浩大,搞出了气象,成了爆发户。又吸引宋任穷主任及骑兵团入伙。但平原大得需要更多人马,徐副帅闻讯后也点起大大小小四个团连夜下太行。一下就经营出一片天地,而后陈再道就成了此地军事主官——冀南纵队司令员。其兵力最盛时编成新4旅、新7旅、新8旅三旅,实力远超另“二陈”,从此奠定了“冀南帮”的根基。1955年也授上将军衔。

三说陈赓。陈赓1922年入党,黄埔一期为“三杰”之一,又在过上海中央特科,与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都有渊源,还救过蒋介石的命,毛泽东也对他格外器重,又有两次被浮与脱逃经历,那经历传奇的很呐,几乎无人可及,实为百年将星。在129师那是除了刘邓徐外,唯一之“大腕儿”,担任第386旅旅长。——全师入晋之三个团约9000人,他麾下两团人马就近6000。典型的实力派!虽然军中资历倪志亮、王树声可与之比,但背景无法望其项背。他的性格诙谐豪放,嘻嘻哈哈很会表演,人格魅力十足,具有"草莽"英雄气质,在军中及晋东南颇具影响力,第386旅被他彻底慑服,团结得如“铁桶”一样。说白了,很有人气!据说,他与刘帅的关系有些“生分”,“上下级间就是那种公事公办的态度,私下相处也是若即若离的感觉”。“解放战争中陈赓独立卓行几成一系”。 他的4纵为超级纵队,竟然有五个旅,在普遍“偏瘦”的刘邓二野中为个例;后来又组成陈谢兵团,兵力达到九万余众,以独立之军南下击敌,断非他人可比。此为后话不提。1955年授大将军衔,且居第三。

当然,129师“悍将”众多,旅、团级的还有王近山、李聚奎、徐深吉、韦杰、王宏坤等等。而李达是一个好师参谋长。这里不再细述。而不能否定,“三陈”,当之无愧是129师的三座高峰。

11月3日,第18集团军总部(简称“集总”)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分途会合于和顺县的马坊,而后进入晋东南,开始指挥华北八路军。1938年初,115师第344旅和第5支队来到晋东南,随129师行动,由集总直接指挥,帮助建立根据地。1938年4月,晋豫边游击队(又称“唐支队”)在阳城下寺坪成立,正副司令员是唐天际(黄埔第六期)、李敏之,主要活动于晋城、豫北一带,后扩大至3000人。此外,还有抗大一分校,约1000余人,校长为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时入党、资历很深的何长工,人称“何司令”,政委杨奇清。1938年冬从陕西洛川过来,在长治、壶关一带驻扎,1940年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延安的抗大总校在毛泽东称为“罗长子”的罗瑞卿率领下,辗转三个月来到晋东南武乡蟠龙镇,一个月后,抗大一分校毕业学员在黄克诚带领下,东迁山东,何长工则带领新招的千余学员与总校会合,继续留在晋东南。

第344旅建制组成:第687团(团长田守尧),第688团(团长韦杰)和新兵营。旅长为被称为“徐老虎”的徐海东,政委为黄克诚。1938年8月,徐海东因病回延安,部队由黄克诚、杨得志率领。同年,黄克诚兼任太南地区军政委员会书记,是太行区的第三级军事领导。过去有个误区,在晋东南,只知129师,不知344旅,其实这支部队也待了两年多,曾经驻扎于高平一带,曾配合129师粉碎过日军的“九路围攻”,有过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毙伤敌军很多。此后,344旅北移,继续随129师行动,配合创建晋冀豫根据地。1939年初,一部进入冀南。1940年2月,344旅编入八路军第2纵队,专门对付太南国军摩擦。4月,根据中共中央和集总指示,344旅特务团、独立团告别晋东南,挺进冀鲁豫边区,与冀鲁豫支队合编,后又南下苏北地区,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在整个抗战中,344旅受115师指挥仅几个月,人们提及115师,主要指师部和343旅(陈光旅)。

抗战之初,八路军仅三个师,而晋东南就有一半,还有集总及其特务团,可以想见中共对这块地方的重视。也可以说天降机遇于晋东南。此时,中共驻节的重要将领除了朱彭刘徐外,还有左权、罗瑞卿、王树声、陈赓、徐海东、黄克诚、滕代远、张际春、宋任穷等。其中在1955年有三人被授予元帅军衔、五人被授予大将军衔,上将以下更多。左权若活着至少也应该是大将吧,这还不包括进入政坛的人物。从网上看,民间选出的“中共十大抗日名将”中,晋东南就有彭德怀、刘伯承、陈赓、左权等入选。传说毛泽东的“五虎将”中,晋东南占三,分别为彭刘陈。1937年的晋东南,可谓将星云集、人才济济。

中共中央北方局改组后,也于1938年12月初秘密跟进,由晋西来到晋东南,在故县与总部会合。此后绑在一起活动,在晋冀豫建立了细密而有效的组织体系。起初1938年5月由杨尚昆负责,朱、彭为常委,聂荣臻、关向应、邓小平、彭真、程子华任委员。1942年7月杨尚昆回延安后,彭德怀代理书记。1943年9月彭德怀去延安,又由邓小平代理书记。1945年8月,北方局正式撤销,代之以晋冀鲁豫中央局。这就是中共武装及组织掌控晋东南的开始。

中共与晋东南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因缘而熟”的过程。早在1931年3月下旬,这里东部的陵川就爆发过一场由中共地下党策动的兵变。事情大政方针是这样,驻扎长治的晋军是第6师杨效欧部,其所属的第15团丁梦林部约800人突然开赴陵川,占领县城,成立了“华北农工自卫军”。仅仅一周兵变即遭镇压失败,随之烟消云散,但影响却留了下来。

据说,早在1936年红军东征时,毛泽东就盯上了晋东南这块闭塞之地。综观中共历史,毛泽东最喜欢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边界和山地打交道,而远离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交通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喜欢搞“农村包围城市”。这种做法曾被外界所不理解,包括远在欧洲的共产国际,认为是匪夷所思。但实践证明,此举适合于中国国情,而进攻人口密集的城市,则屡遭败绩。中共由此总结过,在城市中依靠少量的工人力量与国民党战斗,没有优势,只有在山区建立立足点,依靠农民力量,才能与对手相抗衡。在毛泽东看来,那些大山是弱小的中共军队的保护神,身处其中倍感安全。这大概就是中共“亲近农村、山区”的原因。说白了,这是一种弱者的思维定势。


毫无疑问,在经营晋东南上,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八路军集总和129师。11月13日,集总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会议,决定部队迅速实施战略展开。会后翌日上午,朱、彭率总部向晋南的洪洞、临汾一带转移,几个月后再次回到晋东南。随后129师和决死纵队化整为零,分成营连规模,进到平汉路、正太路沿线,开展游击活动。石拐镇因而被称作“游击战争的发祥地”。作为师级老总,刘伯承明确表态:“现在我们不走了,太行山就是我们的落脚地!”他的具体做法是:把师部驻扎在辽县西河头村,与中共冀豫晋省委联合办公;制定了《军分区划分方案》,将晋东南分为6个战略展开区,而后把全师主力分成若干工作团,分散到6区内,与当地党组织一起建政扩军;把全师2/3的兵力(64个连中的41个)分散各地,进行游击活动;同时抽调大批干部与小股部队联合,组织了许多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到晋东南及冀西和豫北地区,发动群众,建立组织,发展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通俗点地讲,即“撒豆成兵,围棋做眼”。这就是中共的独特战略。

为何八路军不集中兵力而要分散开呢?

这要从八路军的实力考虑。区区一个半师,不过1.5万人,人马少得可怜,数量不足晋东南国军的一个零头,也比不过一个日军师团(一个师团约2.2万至2.4万人),放到一座山里,都看不见个影子。这么点本钱,与强大的日军对抗,根本打不了几仗。因此,八路军当务之急首先要赶快扩军,壮大自己;同时分散开与敌周旋,避免被敌重拳砸上。这种态势就像轻量级与重量级的拳击较量,没法正面对垒。于是,八路军以连为单位分散开,很快一支游击队就能拉起一个上千人的支队,随后就是一个军分区(含几个县)。而四五个连的一个支队,就能发展到几千人,控制一个军区(至少十几个县)。这些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大根据地。太行区就是这样来的。对于八路军,每一个士兵都很珍贵,几年后就是一个连长,活下来或许就是将军。

同时,中共中央北方局也进行秘密“建政”活动,彭真作为北方局组织部长和安子文先行到达,活动于沁县一带,首先组建冀豫晋省委,由李雪峰任书记,恢复和建立五个特委和一个办事处,其中晋东南特委在各县建立了县委和工委。中共特色的“群团组织”工会、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和抗日自卫队此刻也相继出现。长治、沁县、晋城是抗日的热点。

这样到1937年底,中共在晋东南有了一套党政军秘密班子,党是北方局、冀豫晋省委领导的几级机构,受中共中央直接指挥;政是指阎锡山认可的第三、第五专区及牺盟会等统战政权,受国共双方领导;军主要指八路军,番号是第18集团军,名义上受国民政府军委会领导,但领导权操在中共手里。这就是晋东南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初创情况。


中共为何要选择晋东南呢?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