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4:43

按  摩  经

《按摩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本成人按摩推拿专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 年),在嘉庆丁丑年(公元 1817 年)后又有人进行了整理补充,作者未留下姓名。相关内容如下。

古人留下按摩经,一般手法人不明,人身经络有十二,三百六十五络通,

周流一日零一夜,气滞血凝病即生。肿痛有余古来理,酸麻之间气血行,

不用汤药来导引,按摩顺得手法平,手法深浅按住病,重按轻抬要少停。

余今按摩已多载,酿作歌诀传後生,学者如能明此诀,疗病犹如火化冰,

庸医多不明此理,莫把按摩术看轻。头痛左右太阳穴,风池风府一样攻,

连捏带按十余次,须臾头上即觉轻。双目昏暗视不明,按觅睛明运目框。

鼻塞无闻香与臭,通利鼻窍按迎香。耳聋浑沌不闻声,耳旁各穴均能听。

口眼歪斜而不正,面部诸穴皆可用。肩臂痿痹不能举,肩禺按之效无疑。

两肘挛痛动艰难,按罢曲池将肘牵。头面手足诸般症,合谷一按可收功。

按定人迎有动脉,二七呼吸臂上通。锁骨窝内按缺盆,呼吸二七臂上行。

云门肩头巨骨下,按定动脉在内生。此乃要摧肺中气,二十一度气要行。

极泉腋窝心脉始,按定此穴心窍清。乳旁期门是肝脉,重按腹内亦有声。

大包穴在乳筋内,此是脾经脉络通,斜按能调五脏气,心胸之病往下冲。

两手齐拢胸膈骨,大指深按巨阙中,指下气动即是病,随手重切向下攻。

上中下脘俱按到,呼吸二七把手松,两腿宛如火来烤,热气走到两脚中。

左右有动石关穴,此是积聚在内横,一样按法往下送,淤气下降病觉轻。

肓俞穴动肾气走,抬手热气散如风,一样按摩三五次,腹中轻快病无踪,

是寒是火随气降,七疝原来是肾经。盘脐有块聚是气,按住犹如石块形,

重按轻揉在指下,朝夕按摩要费功,按来按去气血散,脏腑调和病不生。

脐下二指名气海,按之有动气脉横,丹田不通生百病,体衰身懈气力空。

小腹不宜按摩法,曲骨动脉明气冲,一连按动数十次,小腹淤气往下行。

阴股动脉通五里,伸手摩脉抓大筋,能调五脏阴阳气,疼痛难忍方为真。

阴陵穴在麦辅骨,手指振动筋有声,正面按摩通到底,肚腹之中气自通。

胸腹按摩手法尽,再从背後一程行,君若试探劳心记,胸腹疾病定扫清。

平肩大筋真气聚,捏此开通气血行,脊骨旁边一寸五,此是太阳膀胱经,

两条大筋伸手捏,上下抓著筋有声,内连五脏与六腑,风寒暑湿尽皆通。

伸手抓到肾俞穴,按之大痛穴为真,此穴善治下寒病,腰痛之病立见功。

若要不痛拿至痛,此乃仙术定非轻,肾旁左右名带脉,大筋揪起痛更憎,

能降胁下阴阳气,六脉调和甚分明。胞肓脊骨第十九,去脊三寸在两旁,

伸手连揉数十次,背气相通到腿上。承扶闭结用脚踩,此穴阴股绾中央,

腿上酸麻气血降,患者不觉细参详。阳陵泉在膝外侧,振动小筋痛难当。

承山能治五脏病,伸手摸捏痛非常。踝上大筋著力起,疼痛难言不要忙,

此穴能调周身气,寒火腹痛立消亡。按摩能调阴阳气,总使气血归位乡,

运妙手功胜良药,著手成春变安康,救灾济世行方便,存仁施德寿延长。

【此训为先师胡秀璋教授所传授,余结合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整理如上】

《按摩经》手法二十四则

《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一本成人推拿专著,约成书于清康熙三年(公元一六六四年)以前,作者没留下姓名。本人从事中医骨伤医疗,推拿是首要,几位恩师都曾经对我一再强调,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是七分手法三分药。现今的医生很多都以治疗仪器或手术为主,将中医骨伤精华摒弃,对此本人甚是堪忧,总想为医学做点什么。希望有志之同仁看了此篇后有所收获。吾之幸也。(八月飞龙序2010年7月9日)

命患者正坐。用右手从左边掐患人水突穴,有动脉应手,按定觉腋下微痛,膊肘引痛,手指酸麻。将大指轻轻抬起,觉热气从膊手指出。又用左手从患人右边掐水突穴动脉,按法与上同,令四肢脉气发散。  

令患人仰卧,以两手大拇指按定云门穴,有脉应手,觉膊手沉紧麻木,将大指轻轻抬起,有气从膊手出也

以两手从患者胸前同乳大筋抓起甚痛,觉胸中气降胁下有声,左右推之,使脾胃之气下降是也。

用两手将胁下胸骨齐拢,催邪气下降,使正气相通,随呼吸摇憾十二次,轻轻抬起,再以手法摩病在何处,按之如将擒贼之状,不令冲上焦也

夫人身之正气,如天下之居民,摇而不动,自然经营也,邪气如贼夺家劫舍,正邪相间,经络不和,岂能相安。以手法按之,乱动者,即邪气也。重按轻抬慢慢去之,使邪气散而正气强也

用右手大拇指按动紧处,重重切之,随呼吸二七数,慢慢抬起,觉两腿麻木,是邪热下降,随经而发下两腿,犹如火热而行至两足是也,如不到复按切。

用手按膈下脉气不和者,或左或右,随气重按轻抬,使热气行下直至两足,岂复上攻心膈哉。经云:脉气和则脏气平,心家自然清凉矣

胃家停食在右,停水在左。滞食者沉而不浮,按之觉痛,,从右关穴以手法按摩,慢慢揉之,而消食水者,动而有声。以上用手法揉之,慢慢而去

膈下停气,中满不食,胃脏而闷。以右手大指、次指按两乳下,以左从膈下按揉无度,气行肠鸣,至下脘有声。用右手小指按下脘穴,二七呼吸抬指,气下肠鸣,浊气下降,此云散清风也。

从动大脐上有病块,硬而动急,腰府引痛。左手从左边推按,用右手指硬处按之,即肾腧穴疼痛,觉麻木发热,再将手指轻轻抬起,两气从两足下行,脊胯疏通。是按上发下之法也。

十一顺水行舟

肚脐一旁有盲俞穴,次足少阴经脉。如内硬而浮动,是肾经有邪,邪冲脾泻,谷不消化,外肾湿,阳萎,疝气之道路也。用手大指按彻腰肾,廬廬重彻轻抬,发觉冷热之气频频下降于足涌泉穴,是水归源。

人尾捛之旁有高骨,骨下有陷穴,是足太阳膀胱脉所过,上下有闭塞凝滞、脊强、腰腿痛。治宜从骨下陷穴揉十余次,令血气流通,左右相同。

必当令患者平伏,两大腿根由横纹,名曰承扶穴,斯为背部总络腿处大经,此穴若闭,气血不得流通。治从承扶穴以脚踏定,右脚蹬左腿,左脚蹬右腿,踏稳不宜摇憾,觉腿足麻,将腿轻轻抬起,有热气到足。此开关破壁之法也。

人脘脘结块,手拿不动。用足踏病处,觉脚下有动是也,稳稳踏定,觉气散脚足麻木,轻轻抬起,有余热行至足底。此除邪扶正之法也。

病人有上盛下虚,头目昏沉,胸膈痛楚,腹气胀满,疼痛不休,四肢沉重,腿膝酸麻,此气血不能散叶。宜手法从上按穴拿到小腹气冲,归来两穴。前阴旁有动脉,此上下通行之要路也,闭结不通,余热不能下降。令患者仰卧,用脚踏右气冲穴稍斜,觉腿足沉重,将脚轻轻抬起,邪热下行如风。再用脚踏左边如前。所谓扬扬止沸不如去薪,此之谓也。

脐下气海穴,按之如石,此寒结气滞,積而不散,令人身困肢弱,昼夜不安。用手法按、摩、揉、蹍之引腰痛,外肾紧,按切无度,觉气发散,有余热投四肢,病块消矣。

六府气闭,上下不能流通,不宜手法按摩,按之疼痛,不下反上壅,呕逆痰涎不已。用手大指从大腿窝里气冲穴有动脉应手,重按轻抬无度,引气下降,亦止沸去薪之谓也。

用双手将肩头大筋抓起大痛,此肩井穴也。真气所聚。气聚而不散,如笼罩闭门,令人心痛,手足拘紧,阵阵昏迷,不省人事,用手将肩头大筋抓起,令患人痛楚、咳声,使气散血行,各归本经,岂有不平哉。

用双手大指捻肩端骨横筋,捻之大痛,是真穴也。此手通太阳小肠经络,按到两肩麻木直至手指。轻轻抬起,有热气发散,邪热下行。此通经散气,五脏不克伤,使正气强盛之道也。

令患人正坐。用手肩头骨搬住,以右手将右边寸许大筋用大指、食指抓起,如开弓之状,放手有声;又以右手搬肩如前法。此背部关气之处,令正气扶而邪气散。此拨云散雾之法也。

背腋后有筋通肾俞穴,令患人正坐取之。用手抓起有声,顺筋揪十数把,患者痛楚,使脏气流行,各归经络。闭塞凝滞,暴疾不省人事,心胸气闭,腹痛难言,感冒伤风,脊强背痛皆可。

病人小腹疼痛,连及外肾玉茎,此阳与阴交媾,百脉绞乱,不使归源,急饮水者立死,因感风邪受害,名曰下寒,令患人直坐,从肾俞穴重推之大痛,是真穴也。重按轻抬,如是数次,觉少腹气散而热,腿麻而冷;再以手按摩病所而愈。此病性命相关也。

人病腰、膝、腿、足痛甚,上下走不停,乍寒乍热,阵阵昏迷,善于悲怒。如豚疝相似,发作无时,直中脏腑,其行走肾经根结任脉。于胃旁有动脉一条,直贯腿足痛、麻木。将手重按轻抬,拿下有热气下降,此病为恶疾,缓缓而愈。此为寻根之手法也。

人病两肩沉紧,手指疼痛不能拿物,此皆痰气、风寒所致。用脚法蹬散。令患人仰卧,将背伸开,从臂根天府穴用脚蹬住,稳定不可摇撼,觉手臂麻木,手似出冷气,轻轻将脚抬起,臂似火热,血气散矣.。

清代按摩经的24式手法:

《按摩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本成人按摩推拿专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在嘉庆丁丑年(公元1817年)后又有人进行了整理补充,作者未留下姓名。

相关内容如下。

手法

1、丹凤展翅

命患者正坐。用右手从左边掐患人水突穴,有动脉应手,按定觉腋下微痛,膊肘引痛,手指酸麻。将大指轻轻抬起,觉热气从胳膊手指出。又用左手从患人右边掐水突穴动脉,按法与上同,令四肢脉气发散,不至闭塞也。

2、黄蜂出洞

令患人仰卧,以两手大拇指按定云门,有动脉应手,觉膊手沉紧麻木。将大指轻轻抬起,有气从膊手出也。

3、双龙投海

以两手从患者胸前同乳大筋抓起甚痛,觉胸中气降胁下有声,左右推之,使脾胃之气下降是也。

4、催兵布阵

用两手将其胁下胸骨齐拢,催邪气下降,使正气相通,随呼吸摇憾十二,轻轻抬起,再以手法摩病在何处,按之如将擒贼之状,不令冲上焦是也。

5、遍处寻贼

夫人身之正气,如天下之居民,摇而不动,自然经营也。邪气(原文此处有一个“和”字)如贼夺家劫舍,正邪焉得不斗争哉。正邪相间,经络不和,岂能相安。以手法按之,乱动者,即邪气也。重按轻抬慢慢去之,使邪气散而正气强也。

6、烧山火

用右大拇指按动紧处,重重切之,随呼吸二七数,慢慢抬起,觉两腿麻木,是邪热下降,随经而发下两腿,犹如火热而行至两足是也,如不到复按切。

7、透心凉

用手按膈下脉气不和者,或左或右,随气重按轻抬,使邪热气行下直至腿足,岂复上攻心膈哉。经云:脉气和则脏气平,心家自然清凉矣。

8、平土放水

胃家停食在右,停水在左。滞食者沉而不浮,按之觉痛,从石关穴以手法按摩,慢慢揉之,而消食水者,动而有声。以上用手法揉之,慢慢而去。

9、风卷浮云

膈下停气,中满不食,胃胀而闷。以右手大指、次指按两乳下,以左从膈下按揉无度,气行肠鸣,至下脘有声;右手小拇指按下脘穴,二七呼吸抬指,气下肠鸣,浊气下降,此云散清风也。

10、彻底澄清

脐上有痞块,硬而动急,腰府引痛。左手从左边推按,用右手大指从动硬处按之,即肾俞穴疼痛,觉麻木发热,再将手指轻轻抬起,两气从两足下行,脊胯疏通。是按上发下之法也。

11、顺水行舟

肚脐一旁有肓俞穴,此足少阴经脉。如内硬而浮动,是肾经有邪,邪冲脾泻,谷不消化。外肾湿,阳萎,疝气之道路也。用手大指按切腰肾,屡屡重切轻抬,发觉冷热之气频频下降于足涌泉穴,是水归源。

12、摇动山河

人尾闾骨之旁有高骨,骨下有陷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所过。上下有闭塞凝滞,脊强,腰腿痛。治宜手指从骨下陷穴揉十余次,令血气流通,左右相同。

13、踏破双关

必当令患者平伏,两大腿根有横纹,名曰承扶穴,斯为背部总络腿处大经,此穴若闭,气血不得流通。治从承扶穴以脚踏定,右脚踏左腿,左脚蹬右腿,踏稳不宜摇憾,觉腿足麻将腿轻轻抬起,有热气到足。此开关破壁之法也。

14、金鸡独立

人脘脘结块,手拿不动。用足踏住病处,觉脚下有动是也,稳稳踏定,觉气散脚足麻木,轻轻抬起,有余热行至足底,此除邪扶正之法也。

15、足下生风

病人有上盛下虚,头目昏沉,胸膈痛楚,腹气胀满,疼痛不休,四肢沉重,腿膝酸麻,此气血不能散也。宜手法从上按穴拿到小腹气冲、归来两穴。前阴旁有动脉,此上下通行之要路也。闭结不通,余热不能下降。令患者仰卧,用脚踏右气冲穴稍斜,觉腿足沉重,将脚轻轻抬起,邪热下行如风。再用脚踏左边如前。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去薪,此之谓也。

16、移山倒海

脐下气海穴,按之如石,此寒结气凝,积而不散,令人身困肢弱,昼夜不安。用手法按、摩、揉、搌之引腰痛,外肾紧,按切无度,觉气发散,有余热擦四肢,痞块消矣。

17、二龙戏珠

六腑气闭,上下不能流通,不宜手法按摩,按之疼痛,不下反上壅,呕逆痰涎不已。

用手大指从大腿窝里气冲穴有动脉应手,重按轻抬无度,引气下降,亦止沸去薪之法也。

18、开笼放鸟

用两手将肩头大筋抓起大痛,此肩井穴也,真气所聚。气聚而不散,如笼罩闭门,令人心痛,手足拘紧,阵阵昏迷,不省人事。用手将肩头大筋抓起,令患人痛楚,咳声,使气散血行,各归本经,岂有不平哉。

19、双蛇吐信

用双手大指捻肩端骨横筋,捻之大痛,是真穴也,此通手太阳小肠经络。按到两肩麻木直到手指,轻轻抬起,有热气发散,邪热下行。此通经散气,五脏不克伤,使正气强盛之道也。

20、左右开弓

令患人正坐,用左手将肩头骨搬住,以右手将右边寸许大筋用大指、食指抓起,如开弓之状,放手有声;又以右手搬肩如前法。此背部关气之处,令正气扶而邪气散,此拨云散雾之法也。

21、飞结积气

脊腋后有筋通肾俞穴,令患人正坐取之,用手抓起有声,顺筋揪十数把,患者痛楚,使脏气流行,各归经络。闭塞凝滞,暴疾不省人事,心胸气闭,腹痛难言,感冒伤风,脊强背痛皆可。

22、推倒泰山

病人小腹疼痛,连及外肾玉茎,此阳与阴交媾,百脉绞乱,不使归元,急饮水者立死,因感风邪受害,名曰下寒。令患人直坐,从腰肾俞穴重推之大痛,是真穴也。重按轻抬,如是数次,觉少腹气散而热,腿麻而冷,再以手按摩病所而愈。此病性命相关也。

23、拔树寻根

人病腰、膝、腿、足痛甚,上下走不停,乍寒乍热,阵阵昏迷,善于悲怒。如脉症(豚疝)相似,发作无时,直中脏腑,其行走肾经根结任脉。于胃旁有动脉一条,直贯腿足痛、麻木。将手重按轻抬,拿下有热气下降。此病为恶疾,缓缓而愈,此为寻根之手法也。

24、脚踏火轮

人病两肩沉紧,手指疼痛不能拿物,此皆痰气,风寒所致,用脚法蹬散。令患人仰卧,将背伸开,从臂根天府穴用脚蹬住,稳定不可摇憾,觉手臂麻木,手似出冷气,轻轻将脚抬起,臂似火热,血气散矣。

21、飞结积气

脊腋后有筋通肾俞穴,令患人正坐取之,用手抓起有声,顺筋揪十数把,患者痛楚,使脏气流行,各归经络。闭塞凝滞,暴疾不省人事,心胸气闭,腹痛难言,感冒伤风,脊强背痛皆可。

22、推倒泰山

病人小腹疼痛,连及外肾玉茎,此阳与阴交媾,百脉绞乱,不使归元,急饮水者立死,因感风邪受害,名曰下寒。令患人直坐,从腰肾俞穴重推之大痛,是真穴也。重按轻抬,如是数次,觉少腹气散而热,腿麻而冷,再以手按摩病所而愈。此病性命相关也。

23、拔树寻根

人病腰、膝、腿、足痛甚,上下走不停,乍寒乍热,阵阵昏迷,善于悲怒。如脉症(豚疝)相似,发作无时,直中脏腑,其行走肾经根结任脉。于胃旁有动脉一条,直贯腿足痛、麻木。将手重按轻抬,拿下有热气下降。此病为恶疾,缓缓而愈,此为寻根之手法也。

24、脚踏火轮

人病两肩沉紧,手指疼痛不能拿物,此皆痰气,风寒所致,用脚法蹬散。令患人仰卧,将背伸开,从臂根天府穴用脚蹬住,稳定不可摇憾,觉手臂麻木,手似出冷气,轻轻将脚抬起,臂似火热,血气散矣。

       
 

按摩手法有讲究,顺序错了会伤身

导语:按摩、拔罐、刮痧等中医保健越来越受到追捧,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江湖术士,根本没有手艺竟然也敢开按摩店。中医保健的按摩手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操作不规范,反而会损健康。

  按摩

  错:凉手且没顺序

  对:热手从心向外

  按摩往往是被分为30分钟、60分钟或更长。时间越长,按摩的部位也就越多。手部按摩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保健师在按摩前,没有自己先搓手预热,这是不规范的。施术者应该先搓手,使手温与受术者手部皮肤温度相适宜。如手过冷则加长搓手时间,或放温水中浸泡2-5分钟。

  根据人体手部解剖特点,手部按摩的顺序则是从手的近心端向远心端的顺序按摩,然后按照由上到下,先外侧后内侧的操作顺序进行。如果不是按照这个顺序,那么为你按摩的人十有八九是“野路子”出身。

  无论是哪种按摩都要遵循先左后右的原则。这是因为中医认为,气机是左升右降,从左开始是调节阳气。

  专家提醒:按摩后,受术者不宜立刻洗手,否则易进寒湿之气。很多人往往是酒足饭饱后,或者极度疲劳时才会去按摩,其实这也是不可取的。醉酒、过饥、过饱、过渴、极度疲劳等状态下都不宜进行手部保健按摩。

  刮痧

     错:来回至刮出痧

  对:单向刮长距离

  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既然是刮痧,不出痧怎么叫刮痧,所以大多刮痧机构强求出痧。每个人体质都是不一样的,伤风感冒的人容易出痧,中风的人刮痧就不易出痧,如果强求,则容易损伤体表。

  所以刮痧有时间限制,一般每个部位一般刮15-30次,以3-5分钟为宜;局部病变或者局部保健一般在20-30分钟之间,全身整体刮痧宜在40-50分钟之间。

  此外,刮痧不能来回刮,而是要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应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刮拭距离。这样是顺着动脉血液循环的方向刮,才能促进血液循环。

  刮痧部位也是有顺序的,总的原则是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

  全身保健刮痧者,其顺序是先头、颈、肩、上肢、背腰、胸腹及下肢;颈部保健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保健刮痧顺序则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保健刮痧则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专家提醒:刮痧结束后,宜喝一杯温水,休息15分钟。不宜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以内不宜洗澡。用稀有物品制成的刮痧工具来宣称比其他刮痧工具好,其实手法比工具更重要。但不可用金属和塑料板做工具。

  走罐

      错:足底走罐防百病

  对:脊背两侧促循环

  在很多养生保健机构里,工作人员都会推荐走罐,这是一种比拔罐更好的方法。其实它也是拔罐的一种,我们通常说的拔罐其实是留罐,走罐比留罐要疼痛。足底走罐是一些养生保健经常推荐的一种,声称够缓解疲劳,预防各种疾病等等。

  其实走罐或拔罐更多是走脊背两侧,面积大且肌肉丰厚的部位。脚底肌肉并不丰厚,并且脚底角质较厚,不适合走罐。走罐的目的就是为了祛风散湿、活血化瘀、改善内脏功能,脚底角质厚则不容易达到这种目的。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玻璃罐。脚底走罐则无法使用口径较大的罐子。

  有人拔罐,整个背部都是罐,其实并非罐越多越好。拔罐时,血液会集中在皮肤下。如果罐拔多了,可能会导致头晕等。因此年老、体虚及初次接受拔罐者,拔罐数量不宜多,留罐时间不宜过长。走罐时间也不能太长。

  专家提醒:皮肤过敏者宜选用温水进行走罐润滑,而不宜选用润滑剂等。水肿、尿毒症患者等不宜进行走罐。

  足底按摩

  错:按哪痛哪有病

  对:反射调理全身

  脚对应着身体的五脏六腑。做足底按摩时,当按到某个部位感觉疼痛时,就说,疼代表那有病。比如按脚后跟疼,是因为睡眠不好,按心脏反射区疼,说明心脏有病。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使劲儿按某个部分,当按到穴位时肯定会感觉疼痛,这是按摩产生的反射,能起到调理全身的目的,并非代表某种疾病。

  此外,按摩时的力度很关键。第一次做足部按摩,施术者首先应该对心脏反射区(位于左足4、5跖骨之间)进行检查按摩,并且是左脚,根据该区疼痛感程度来确定全足反射区按摩的力度。

  按摩足部同样要遵循先左脚后右脚的原则。此外,按摩足部时要先按摩六个基本反射区,即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反射区,然后依次按摩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的反射区,最后重复按摩基本反射区。双足反射区的按摩时间以40-45分钟为宜。

  专家提醒:按摩后施术者一般会提醒喝杯温水,很多人并不在意。建议,一定要喝杯温水。按摩后,不宜立刻洗脚。


按摩法与痛捏法

希腊的哲学家艾皮科蒂塔曾说:「哲学的要旨在使人生活时,能尽量少依赖外在的事物,而得到幸福和快乐。」

(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is that a man should so live that his happiness shall depend as little as possible on external things----Said by Epictetus)

按摩,正与此种理念相契合。按摩穴道、脚掌和手指都可以产生治病健身的功效。按摩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即舒服又没有注射和针灸的恐怖,也没有用药的麻烦和副作用。

按摩不必花什么钱,就可以强身健体。有效实施后,不仅减少病痛,每年还可以省下一大笔医药费,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例如:救人危急、济助贫病、助学放生等等。

按摩的次数多少不拘,时间也可以随意安排。假如能养成习惯,每天早晚按摩两次,持之以恒,效果必然非常显著。

下面我们引用蔡耀培先生编的《经穴按摩健身法图说》来介绍按摩经穴与治病的关系。奉献给读者。

(一)经穴按摩法

 A  头颈按摩法

此部分对于长期在电脑前或伏案工作的人员及中老年人,尤为适宜。

1. 头部按摩

方法:    双手密合,用力摩擦三十六次,(此时已温热,带有静电),然后将双手全部手指,从前额鬓毛起,一直到后脖颈,稍微用力摩擦三十六次。

经过经穴:百会、风府、风地

功效:防治头疼、晕眩、秃头、高血压、视力减退等。

2.后颈按摩

方法:两手如上擦热后,将两手指掌慢慢柔和地,按摩后颈部三十六次。

经过经穴:风府、哑门、风池、天柱、完骨、天窗等

功效: 防治神经机能障碍、头晕、肩膀僵硬等。  

 3.睛明指压

方法: 两手摩热后,用两手中指和无名指,放在两眼上下眼皮,轻压眼球,使左右转动共三十六次。

经过经穴:睛明、系竹空、瞳子髎等

功效:防治一切眼疾,如远视、近视、白内障、结膜炎以及眼角皱纹。

请参阅下面的头颈部穴位图(图解1)

代 号 经 穴      防治项目

1   上星        头痛

2   印堂        头痛

3    素髎    鼻痛、鼻塞、感冒

4    人中   腰疲、背痛、感冒、鼻塞

5    睛明   结膜炎、白内障、近视眼

6    迎香   鼻塞、鼻炎、感冒、鼻脓

7   禾髎         鼻塞、感冒

8   承泣        结膜炎等眼疾

9   四白        颜面神经痛

10  巨髎          同  上

11  地仓          同  上

12   大迎         牙痛等牙病

13  人迎        气喘等喉咙病

14 系竹空       眼角膜炎等眼病

15 瞳子髎          同  上

16 太阳穴         头痛、晕眩

17  耳门   耳沉、耳鸣、耳炎等耳病

18  听宫          同  上

19  听会          同  上

20  百会    头痛晕、秃头、高血压

21  风府         头痛、头晕

22  哑门      头痛晕、神经疾病

23  天柱     肩膀僵硬、神经疾病

24  完骨          耳  鸣

25  风池    头痛晕、眼鼻病、高血压

26  天窗      头痛晕、脖颈僵硬 

27  颅息    耳沉、耳鸣、耳炎等耳病

28  瘈脉          同  上

29  翡风          同  上

B 耳部按摩法

1. 耳根按摩

方法:两手擦热后,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夹住两耳朵,就耳根部,用力上下摩擦三十六次

经过经穴: 颅息、髎脉、医风、耳门、听宫、听会等经穴

功效:防治耳疼、耳鸣、耳炎等 

2. 耳廓按摩

方法:两手擦热后,用两手掌各捋左右耳廓,前后左右细心各捋三十六次。

经过经穴:经一切内脏经穴

功效:防治一切耳病及各内脏四肢毛病。 

3. 打天鼓

方法: 先将两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屈下,再把耳廓掩在耳穴上,即将此屈下的手指,压在耳廓上,然后将食指弹打耳后头骨十次,打时答答做响。

功效: 分泌荷尔蒙,防治老化。

4.耳廓揉搓

方法:两手擦热后,用两手抓住两边耳廓,普遍揉搓三十六次,然后再把食指指头插进耳穴,使劲旋转十次,最后再把食指堵掩耳穴,用力压迫两三秒钟,急速拿起,如此连续亦做三十六次。

功效:防治一切耳病。

请参阅下面的头颈部穴位图(图解1)  

 

代 号  经 穴     防 治 项 目

1     上星          头痛

2     印堂          头痛

3     素髎      鼻痛、鼻塞、感冒

4     人中   腰疲、背痛、感冒、鼻塞

5     睛明   结膜炎、白内障、近视眼

6     迎香   鼻塞、鼻炎、感冒、鼻脓

7     禾髎        鼻塞、感冒

8     承泣       结膜炎等眼疾

9     四白       颜面神经痛

10   巨髎         同  上

11   地仓         同  上

12    大迎        牙痛等牙病

13    人迎       气喘等喉咙病

14   系竹空       眼角膜炎等眼病

15   瞳子髎         同  上

16  太阳穴        头痛、晕眩

17   耳门   耳沉、耳鸣、耳炎等耳病

18    听宫         同  上

19   听会         同  上

20    百会    头痛晕、秃头、高血压

21    风府        头痛、头晕

22    哑门     头痛晕、神经疾病

23    天柱    肩膀僵硬、神经疾病

24   完骨         耳  鸣

25   风池   头痛晕、眼鼻病、高血压

26    天窗      头痛晕、脖颈僵硬 

27    颅息   耳沉、耳鸣、耳炎等耳病

28   瘈脉         同  上

29   翡风         同  上

 ( 如对穴位和手法有不详之处,请咨询中医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