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千里纪行(一):丝路漫漫话沧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46:46

河西走廊千里纪行(一):丝路漫漫话沧桑
(

还是在中学时代,因为“謇”和“骞”字形相近且韵首、韵腹、韵尾完全相同的两个字,我记住了同为张姓的两位历史名人,一个叫“张骞”,一个叫“张謇”。张骞,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两次受命经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完成了丝绸之路的“凿空之旅”;张謇,江苏南通人,清光绪年间状元,倡行“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并终生为其奋斗的民族资本家。

了解了张謇,我更加热爱我的故乡——江苏省南通市,因为张謇苦心经营南通的辉煌业绩,使南通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知道了张骞,我更加向往西北边陲的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他那史诗般的功业和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使河西走廊和古丝绸之路两千年的历史充满着神秘和诱惑。

也许是命运的使然,八年后,大学毕业的我,离开故土,走过中原,穿越八百里秦川,沿着丝绸之路,来到甘肃,在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下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一个当时中国最大的铜硫联合企业,参加了工作。数年后,这家企业又在河西走廊西端玉门关外的戈壁深处,开发建设了一座“小铜城”。我因此有机会在两个矿山之间穿梭来往,与河西走廊结下了不解之缘。

                      

翻开中国地图,你可以看到,黄河流出青藏高原后,从甘肃兰州到内蒙古临河间的一段是自南向北流的,所以在甘肃境内就有了“河西”、“河东”之说。出兰州沿312国道西行约50公里,在一个叫河口的地方,过了黄河,就算是进入“河西”了。然后继续西行至乌鞘岭,一座海拔3500米的大山,成了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处,翻过乌鞘岭,就进入了“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一个形同长廊的狭长地带。它在祁连山脉和内蒙古高原之间横贯东西,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海拔1500米左右,总面积8.9万平方公里。它南依青海,北衔内蒙古,西接新疆。从地理位置上看,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上,是连接东亚和中亚的要冲地带,历来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

长廊漫漫数千里,数千年的沧桑巨变,留下了数以千百计的关隘遗址、故城古堡、长城烽燧、石窟寺庙、古葬墓群和文化珍品,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厚重的地区之一。

公元前121年,是河西走廊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这里爆发了一场影响中国版图的著名历史战役——河西战役。

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起用已经在征伐匈奴战争中屡建战功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动了河西战役。此战霍去病大破匈奴,攻占了匈奴最后的一块膏腴之地——河西走廊,实现了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一举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

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再遣张骞第二次踏上“凿空之旅”,经河西走廊出使西域,抵达乌孙。而在此之前的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旨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出了汉朝疆域后便被匈奴捕获。匈奴单于让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流放于漠北草訽度过了十几年,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作为汉朝使者的使命,最后逃了出来,踏上归途,途中又被匈奴捉住,直到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发13年后,终于返回了长安,虽然目的没有达到,却带回了有关西域的很多情报。这次西行,张骞不辱使命,完成了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

自此,汉王朝开始经营河西走廊和西域。先后在河西地区“列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据两关(玉门关、阳关)”;同时将边塞、亭燧、长城等防御体系构筑至玉门关外的盐泽(今罗布泊)以西;组织了数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得河西人口达到了40万人左右;在西域置都护府,设官施治,统领西域诸国,使西域(新疆)正式列入了汉朝的版图。可以说。汉武帝对中国版图所做出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自此,河西走廊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条东起我国古都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西域,直达古罗马帝国首都(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陆路交通要道、由中国人开辟的古丝绸之路,便畅通无阻,以丝绸为主的东西方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并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述,班超任西域都护时,“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形象地说明了丝绸之路上商旅行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进入唐王朝,中央政府先后在新疆、青海、河西地区与西突厥、吐蕃进行了多次激战,最终彻底控制了新疆、青海、河西,在河西走廊分别设立了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五州,在新疆天山南北设置了安西、北庭都护府。为加强军事防卫,又在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十军,以确保丝绸之路全线畅通。

这条全长约7000公里、横跨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大动脉,河西走廊是它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当时,丝绸古道在它的东段有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然而,无论是那条道,都必须从武威或者张掖进入河西走廊,过酒泉,经敦煌,出阳关或玉门关,再向西延伸。作为汉唐以来历代中原王朝的“国道”,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一直是连接东西方交通、文化和经济繁荣的重要通道。

明王朝初期,为扫除元残部,朱元璋派宋国公冯胜平定河西获胜后,重修了肃州城,设置了关西七卫,后又在敦煌设沙州卫,加强了对西域和河西走廊的防卫和保护。从而,对西域与内地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两地间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但因“土鲁番复据哈密,逼处关外。诸卫迁徙之众又环列甘肃肘腋,犷悍难驯。于是河西外防大寇,内防诸番,兵事日亟”。随着嘉峪关及明长城的修筑,到嘉靖三年(1524年),朝廷下令闭锁嘉峪关,放弃了西域、河西部分地区,沙州和瓜州被遗弃在关外。至此,阳关大道上空飘荡着的《阳关曲》曲终人散,玉门关上闪光的玉石黯然失色,喧闹了近1700多年的丝绸之路不见了往日的生机。

直到两百多年后的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在敦煌建立了沙州卫,后又升为敦煌县,移民垦荒,发展生产,重新开始经营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曾几何时,商贾、使节、僧侣、游客,以及屯田戍边的官兵将士,不绝于道,他们把我们的古文明传到了西域各国,又将西域各国的古文明带到了中国,为中国和各国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交流融合做出了贡献。如今,两千多年前长达7000公里的古丝绸之路,已演变成为全长10800公里的新亚欧大陆桥。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冲的河西走廊,如今又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

漫漫的河西走廊里,一座座古郡老城依然流光溢彩、灿烂辉煌,一片片戈壁绿越发郁郁葱葱洲、生机勃勃。昔日《阳关曲》必将奏响新时代更加壮丽的乐章,玉门关上的玉石必将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