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华西转型”:农民完成“基因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53:11
多维视角下的“华西转型”:农民完成“基因革命”
2010年09月06日 08:57:41  来源: 新华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8月31日10点半,华西村民族宫大会堂,吴仁宝向全国游客做例行“报告”。老书记一口地道的华西土话,“同声翻译”周丽一口流畅清脆的普通话。华西土话难懂,吴仁宝到哪都要带着翻译,像周丽这样的华西年轻人,在外全讲普通话,很多还会说外语。有人统计,华西的年轻人总共能说八国语言。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在统筹协调发展中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省委、省政府关于学习华西村新经验的《决定》指出,华西村新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创高素质”。从华西土话到八国语言就是一个最直观的缩影,华西经济转型创造了地的高产出,不断自我提升的华西人,又一次让人们认识了“当代中国农民”。
从造田、造厂到造城——
新时代农民脱胎换骨的“基因革命”
登上“华西金塔”,迎面就是一幅字:“改天换地造新人”。
华西已经彻底换了天地:整齐的别墅群,厂房林立的工业区,绿树掩映下的世界公园,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犹如一幅舒展铺陈的巨幅画卷。省委赴华西村调研组形象地称之为,“山南钱庄,山北粮仓,村中天堂”。
人的素质也在华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淬炼提升。从70年代的“造田人”到80年代的“造厂人”再到90年代的“造城人”,昔日的种田汉成了厂长经理,又在经济转型中敢打敢拼,华西人的自我跨越,真正实现了新时代农民脱胎换骨的“基因革命”。
63岁的赵毛妹是造田、造厂、造城三个时代的亲历者。上个世纪60年代,她带着铁姑娘队靠着“一根扁担、两个肩膀”,莳秧、积肥、挖土方,样样争先;80年代,华西村冲刺工业“亿元村”,平均每6个月就兴建一个厂。赵毛妹凭着两条腿一张嘴,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签来了一张张供销合同;退休后的赵毛妹不甘清闲,到旅游公司客串导游,快人快语的她如今说起了流利的旅游英语……正如她即兴编的小曲所唱,“当年的铁姑娘,如今怎么样。不提那当年勇,个个当闯将,为社会献力量。”
一批懂文化、懂经营、懂管理的华西人,站在华西转型升级的潮头。从打算盘的会计到掌管50亿元资产的金融女掌门,华西村金融投资总公司总经理包丽君不断超越着自我,“原来靠出大力流大汗,现在靠谋划和决策,今年还打算充电,进修高级经济师课程。”
“仓廪实而知礼节”,华西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全面提升人的素质,让百姓过上“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的幸福生活。昔日造田时代的“农忙大食堂”如今已经演变成“营养配餐中心”,保证每个村民吃得科学、吃得健康。村民程先德拿出一本油星点点的《农家宴食谱》,“以前是吃饱肚皮长力气,现在是荤素结合讲营养。”
PETct体检设备被称为“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迄今在全球范围只安装了数百台,国内以前只有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大医院才用得起。在华西村体检中心,记者就见到了价值3000多万元的整套PETct设备。院长李学勤说,8000多元的单次PETct检查,华西人每年都免费享受一次,村民还有5000元医保基金,查出问题就“带薪治病”。
老书记吴仁宝说,“人创高素质”就是要创出志气、和气、正气。华西由小到大、由穷到富、由弱到强,靠的就是这心齐团结、顽强昂扬“三气”,华西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这些“气”。
搜索更多华西村 经济转型 的新闻
聚焦华西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经验 新启示 新动力
边疆贫困村变"华西村"——记新疆致富带头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