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中国经济正在迎来发展阶段转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4:35
【作者: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博导、CRPE首席教授 赵伟】

人均3千和6千美元:两个阶段转换临界值
2008年中国经济和沿海一些发达区域经济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按照初步统计数据计算,全国人均GDP首次跃上了3千美元台阶,沿海几个发达省份人均GDP正在跃上6000美元台阶,其中浙江率先跃过6千美元大关,江苏、广东省等则接近5千美元。而此前几年,京、津、沪等大都市接近早已跃过6千美元大关,正在接近或1万美元大关,其中上海捷足先登,2008年人均GDP已经跨国1万美元大关。这些显然都可谓历史性突破!
历史地来看,无论是先行工业化国家较早的开拓性经历,还是一些后发型经济体尤其是NIES经济(新兴工业化经济)较近的赶超式经历,都表明人均国民产值3千美元与6千美元这两个数据,具有某种“临界”意义。其中人均国民收入3千美元,曾是早几年世界银行依据收入划分国家类型的一个临界指标,也被许多经济学家视为一个经济体由发展中经济到发达经济转折的起始水平。而人均国民收入6千美元,则被经济学家们视为社会经济发展迈入更高层次的一个临界指标。实际上,在世界银行那里,迄今依然将人均GNI(国民收入)6千美元,作为“发达经济”与“发展中经济”的分水岭。当然这里所定6千美元,系按1987年美元购买力计算,换算成2007年美元,则为1 1456美元!
在我看来,中国总体国民经济跨国3千美元,浙江等沿海省域经济接近或跨过6千美元,都具有一些深层次涵义,其中最值的同时首先需要予以关注的涵义,当是个彼此相关的二重问题:一重是,目前中国总体经济与浙江等沿海发达区域经济,分别达到了哪个发展层次?另一重是,基于先行国家经历,这个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有哪些大势发生?
人均3千至6千美元:几个国际参照系
要沿着人均国民收入线索判断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必须进行国际比较,这一点是不难推断的。同样不难推断的是,科学的国际比较,必须找到恰当的参照系。虽然经济界提出了不少可供国际比较的参照系,但两个参照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个是世界银行的收入分类体系,这也是最简便同时也为经济界援引最多的一个体系;另一个是由著名计量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教授提出的“国际美元”汇率比较法。
先看前一种方法。世界银行一年一度的《世界发展报告》,按照人均GNI(国民收入)将全球二百多个经济实体划分为四个收入档次,分别为“低收入经济”、“下中等收入经济”、“上中等收入经济”以及“高收入经济”。最新分类(2008年7月1日公布,以2007年国民收入计算)收入门槛如下: 低收入经济体,2007年人均GNI低于 935美元;中下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936美元至3705美元之间;中上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3706至11,455美元之间;高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11456美元以上。世行计算的2007年中国人均GNI为2380美元,由此将中国划入“下中等收入”国家之列。
客观地来看,世界银行这个分类存在天生的缺陷。其缺陷生自其汇率估算方法。该分类在将一国国民收入换算为美元等值时,采用的是三年平均市场汇率,即按照一国货币兑换美元的三年平均汇率计算,每年调整一次。由此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便是汇率扭曲。说具体点,同一个国家,前后几年的汇率不同,由此核定的年度GDP之间就缺乏跨时可比性。不难推断,这种数据只能用以进行横向国际比较,而无法进行纵向比较。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总体经济,还是中国经济之下的区域经济,都属于后发型经济,最好的国际比较,当属纵向比较,需要参照先行工业化国家的以往经历。就这个目的来看,世行收入分类指标及其关联数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再看后一种方法即麦迪森提出的方法。这种方法将购买力平价(PPP)汇率与国际价格统筹考虑,先算出一个标准的“国际元”,实际上是与特定年份美元购买力相等的一个货币单位,因此与美元无异。再将所计算国家货币汇率与此挂钩,进而据以测出具体国家GDP数据。这个方法得出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国际可比性。借助这一方法,麦迪森教授测算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自公元元年到最近年份2千多年间人均GDP历史数据,并使用同一个货币(国际美元)单位进行比较,建立了一个比较数据体系。
上述两种方法,事实上引出了两类国际比较参照系,按照两个参照系衡量中国经济与浙江区域经济,得出的判断则有所不同。
若以前一个系统即世界银行的收入分类为参照系,则2008年中国人均GDP跃过3千美元意味着,我国总体经济接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2008年浙江等沿海经济迈上或接近6千美元台阶,则意味着浙江经济已经跨过“上中等经济”收入水平的中线。直观地比较,人均6千美元GDP,大体上与亚非拉三大洲如下几个较有影响的经济实体达到的收入水平相近:(1)东亚——马来西亚,2007年(下同)人均GNI 6540美元;拉美——乌拉圭,人均6380美元、阿根廷(6050美元)、巴西(5910美元);非洲——南非人均5760美元。
若以后一种系统(麦迪森方法)为参照,则可以认为,目前全国与浙江等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所达到的水平,大约相当于几个工业化大国历史上如下阶段:美国:20世纪头最初25年;西欧法国与德国: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中后期;东亚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
人均GDP演进:孕育着大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转换
客观地来说,人均3千至6千美元的GDP,仅仅反映了国民收入水平,要据以把脉社会经济现状,判断下一步发展的大势,则需要以这个收入水平为线索,做更宽泛的分析与实证,并判断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涵义。
论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难以回避经济增长阶段论。这个理论是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教授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罗斯托教授在其系列论著中,将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为六个大的阶段。依次为(1)传统社会(traditional society),(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pre-conditions for taking off),(3)“起飞”阶段 (take off),(4)向技术成熟过渡阶段(driving to technical maturity),(5)大众高消费阶段(high-mass consumption),又及后来加上的(6),即“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在罗斯托那里,每一个阶段的典型标志是明确界定的,这也为许多经济学家所熟知,此处不拟一一罗列。这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第四、第五两个阶段,即“向成熟过度阶段”(以下简称“成熟阶段”)和“大众高消费阶段”(简称“大众消费阶段”)。
先看“成熟阶段”。罗斯托(2001,P.61)对于这个阶段的定义是:这是“一个社会已经把(当时的)现代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它的大部分资源的时期”。成熟阶段的主要标志如下:工业主要是制造业发展的多样化;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发展壮大并代替了“起飞”阶段的老部门。罗斯托对部分先行国家成熟阶段的时间判定如下:英国,1870年至1913年;美国,1870-1910年;德国,1870-1910;法国,1870-1913年;日本,1904-1941年。其中英国“有效地应用了19世纪中叶的技术”,美国有效地利用了19世纪末期的技术,其他后发型国家则有效地利用了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技术。
罗斯托(1991,P.73)的历史比较分析揭示,一国社会经济发展一旦达于成熟阶段的终点,即可能启动大众高消费阶段。罗斯托认为,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大众高消费时代的社会,起点以1913-1914年亨利?福特的流水装配线为标志,持续到战后50年代才达到“逻辑的终点”。整个阶段推进的内涵主要有二:一个是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化,以前仅为少数富人享用的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一般居民家庭。这个时代美国迅速普及的耐用消费品不少于四类:(1)独立式住宅;(2)汽车以及公路交通;(3)各种家用电器;(4)高档食品。所有这些耐用消费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便宜的大众化汽车”。另一个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的变化包括:新的中产阶级的形成;专业人员以及白领职业队伍的迅速增加;城市化加速以及城市人口居住的郊区化。罗斯托(1991, P.80)认为,“这一转变直接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改变了美国大陆生活的整个风格,一直到求爱的习惯。”
日本经济学家竹内宏(1993)对日本经济史的研究揭示,日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迎来大众消费时代(或曰“消费革命”)的高潮的。这个时代初期迅速普及的耐用消费品,以黑白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为代表,日本消费者称之为“三种神器”。1965年这三种耐用品的普及率(每百户家庭拥有量)分别为88%、61%和38%。其中城市略高于农村。后期为所谓“3C产品”所取代,分别为彩电 (Colour T.V.)、空调(Conditioner)和小轿车(Car)。1970年“3C”的普及率分别为,彩电26%,空调6%,小轿车22%。到70年代末,这些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全部超过50%。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要数工业化先行国家社会经济演进之上述两个阶段转换时段的人均GDP变化。若将主要工业化国家这个期间的人均GDP变化一一列出,则可清晰地看到,在这两个阶段转换的时段,这些国家人均GDP,恰恰经历了由3千美元左右向6千美元的左右的跃升。其中美国起点较高,1900年完成“成熟阶段”时,人均GDP超过4千美元(4091美元),1910至1925年启动大众高消费阶段时,人均GDP由4千多美元跃过6千美元大关,1925年达到6282美元。日本起点较低,1941年完成“成熟阶段”时,人均GDP接近3千美元(2873美元),1955到1965年启动大众消费阶段时,人均GDP几近6千美元(5934美元)!法国、德国最为典型,这两个阶段的转换恰恰经历了由3千美元到6千美元的跨越。具体说,阶段转换年份,法国人均GDP由3384美元跃升到6312美元,德国人均GDP则由3348美元跃升到6177千美元(参见下表)。
表 阶段转换与人均GDP之间的关联:先行工业化大国比较
照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数据,显然不难做出如下推断:目前中国全国人均GDP跨过3千美元,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总体上已接近或正在完成技术成熟过度阶段,由此积蓄了足够的能量,足以启动大众高消费阶段。相比较而言,中国几个最发达的省域经济,即人均GDP业已跨国或接近6千美元大关的区域,无疑已经跨入了大众高消费阶段的门槛!这一点值得各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