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1:44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怎样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并且感兴趣的学习,一直是我探索的的问题。因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面对数学知识,如果仅仅局限于让他们反复进行数与数的计算,必将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在我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听说玩,孩子们就高兴。针对孩子们的这一天性,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一般善于把教材内容变更一下,转换成娱乐活动,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天性。

在讲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一节课时,我把教材上的插图更改为一个海洋动物园的画面,并以此为背景,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和海洋小动物一起玩耍、一起学习的完整的故事化情景。上课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的知识,并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以愉快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我利用多媒体中多彩生动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画面充分创设参与情境,设计了与小动物一起游戏、学习等活动,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心理,因而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会了计算14+28=42的笔算竖式计算。

    上学期在教学“5”的组成时,我设计出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大家玩的正高兴的时候,可是小松鼠却闷闷不乐,原来他想把采来的松籽分成两堆,又不知道怎么分?你们愿意帮它分一分吗?有几种分法?这一安排使学生产生了参与探索研究的期望与需要,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爱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然后根据乐园中设计的“拍皮球”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5”的组成学习。经过改编教材,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个个参与学习过程。在活动中,学生人人动手、动口、动脑,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心理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充满乐趣的游戏情境中,学生领略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感到数学课真有意思,数学就在我身边。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眼、耳、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老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去想问题。这除了要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小学生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在上课几分钟时,听课或做题都比较认真,但过一段时间后,就发生了变化,不时做点小动作甚至乱写乱画。面对这种不良现象,我随时给学生以鼓励。小学生天性爱表扬,几句赞美的话,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在批改作业和练习时,我都要及时给学生几句鼓励的语言,如:“你真棒!”“再加把劲”,甚至及时加以掌声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感到完成作业和必要的练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心理满足。我从来不给学生以“劣势”。对待学习差的学生,我努力激发他们学习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对于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不挖苦不讽刺。让学生通过努力重新解答出来。这样一来消除他们对练习作业的厌烦心理,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解题过程中的自我成功感。不定时进行评比,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比,每次都评最佳奖和进步奖,还有优秀作业,这样既鼓励了优等生,又鞭策了后进生,使无论学习好的学还是学习差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获奖以后的快乐,使他们始终充满了对进步的渴望。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担当起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并且能集中精力。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欣赏,学会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