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游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15:33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中国股票投资是否有风险。这个问题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国内和国际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每天都在变化,我怎么能预料的很准呢?
不过,要说一点谱也没有,这也是谎话。我个人的观点不能代表政府,更不能成为大家投资的指南。
说到国内金融和投资,我个人的观点很简单,央行会将利率升到5.5%左右,而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会达到5.30到5.42之间,而且会在奥运会前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按照本居士这个判断,至少海外投资者不会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离开中国市场,当然,除非局面是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百姓怎么办?其实很好办,跟随就是了,有钱赚就好了。
分析是分析,判断是判断,但实际操作还是要靠自己。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每次提出新的宏观调控办法的时候,每次利空消息都会变成利好,周五半夜鸡叫。中国投资者的操作模式就是周四,周五抛盘,洗盘,然后是周一大涨。百姓看证监会无非就是三板斧,既然你看不死我,后面的板斧还有以前的力量吗?你央行的调控本事无非如此,既然是砍板斧,何尝又不伤自己?尤其是调息这样的宏观手段,双刃剑总会伤到自己,百姓死都不怕,还怕你砍一下?
最近就公布了一些官方的好消息,06年纳税五百强名单。这个名单发表之后,我就仔细研究了一下。花了近一天的时间。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1.企业利润上游和下游的失衡、
2.虚拟和实体的失衡正在加剧。
而这一点可能导致中国的实体经济变得不稳定和难以持续,化解泡沫的功能也受到削弱。其中,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冰火两重天,利润空转这一新风险正显现出来,而且国内大部分投资者已经深陷于与楼市和股市等资产价格泡沫赛跑的危险游戏之中。
这一系列排行榜的公布在给予上榜企业纳税光荣的喜悦之间,也隐隐罗列着当前中国经济内部存在产业结构失衡、产业金融资本配置失衡和税种结构失衡等诸多失衡面孔。 中国纳税收入和企业利润在行业间和产业上下游链条上的不均衡问题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从各个榜单来看,一般消费制造业能够进入前百强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制造业不论是纳税贡献还是利润创造从整体上讲都呈现出持续的下降态势。
纳税百强榜显示,2006年全部40个行业税收贡献达10348亿元,烟草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银行业分列前三位,这三大行业分别占据全部40个行业纳税总额的17.02%、15.25%和9.56%。如果按照各个省市情况看,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各个省市的龙头老大,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越是贫困的省市,这类企业就越明显。
这种上游行业挤压中下游行业利润的问题客观上加重了中国经济失衡和产业结构的失衡。一旦中下游行业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越来越难以应对上游原材料等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其利润必将下降和亏损面扩大,那么上游行业和企业的这种高利润和高纳税贡献率将难以持久。
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利润和纳税贡献率越合理平衡,经济增长结构就越合理有效,GDP和企业业绩增长的稳定性就越有保障。反之经济失衡风险就越大。特别是在中国上游行业还存在着种种行业进入门槛和管制垄断等问题下,市场难以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平抑上下游行业间所存在的利润梯度。行业上下游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和共生意识。因此,从宏观的角度上看,企业利润和纳税贡献率在上下游行业和企业间的不均衡将显著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整个产业链的业绩增长预期。同时也在切实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冰火两重天,利润空转这一新风险正显现出来。今年上市公司中报显示,投资收益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约二成,此前专家曾指出,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的提高,存在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蜕变或退化的风险隐患。当前纳税百强榜的公布再次佐证了这一蜕变风险的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纳税排行由2005年的第六跃升至2006年的第三,单纯地看反映了中国金融深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得到了改善。然而,金融等虚拟经济业绩的高增长是在实体经济上下游利益分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制造业开始越来越需要倚重投资收益来粉饰业绩的情况下实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的金融深化是以承受更大的经济结构风险为代价的。如果当前企业利润苦乐不均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制造业继续增加投资收益来粉饰财务报表;那么目前的金融深化从短期看确实体现了利润的增加,但这种短期利润的增加是以金融机构吸附和承担经济系统性失衡风险为代价的。
虽然金融机构正在积极试点资产证券化等衍生工具来分散聚集在金融系统中的各类风险,但显然目前还难以找到能够真正承受风险的目标群体。事实上,国内大部分投资者已经深陷于与楼市和股市等资产价格泡沫赛跑的危险游戏之中,为金融机构提供新的风险释放渠道将加重市场风险烈度已经成为现实
实体经济的成长和发展是吸附和化解各种类型的风险(包括资产价格泡沫)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但目前正在凸现出来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化问题则表明,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正在变得不稳定和难以持续,其化解泡沫的功能正在不断受到削弱。
赚钱的不交税,或交的税少,不赚钱的却也交税,或成为税收的主体,这说明中国的税制有很大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而且在这次公布的五百强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如果按照国有参与的情况看,可以说国有制参与的企业占据了百分之九十六。这也显示了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私人企业让没有成为真正的强大企业。垄断依然是主流,而且还是国有垄断。所得税并没有成为税收的主题,相反类似人头税的增值税成为了税收的主题,这本质上是杀贫济富。
有一个问题也需要重视,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政府财政收入问题,按照西方国家看,税收应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既然国有企业垄断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和资源,他们纳税之后必然有很多的利润,但以目前看,中国的国有企业并不上缴利润给政府,但问题是,这些企业利润到哪里去了?既然没有上缴,他用在了何处?既然是国有企业,但为什么不上缴利润?
另外,缺乏系统的财产税的弊端也正凸现出来,如房地产业是公认的暴利行业,却是纳税的侏儒,虽然这其中存在房地产企业避税、偷税漏税等问题,但也与当前中国缺乏系统的财产税尤其是财产保有环节的税种缺失有关。
房地产上涨是目前通胀的主要现象。在中国的富人名单中,房地产商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但在中国的纳税企业五百强中却没有身影,这也显示了中国税制上的极大的问题,为什么富人赚钱不纳税,他们赚钱不在税制管理基础上吗?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很说明中国的问题和现状。
公布五百强纳税企业,这是进步,但他反映出的问题也很多,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更能看出中国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体制上的问题。是平衡社会,还是杀贫济富,从目前的税收制度上可以看的很明显。既然中国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税收上就应该更多的杀富济贫,从另一个角度上解决社会问题。但实质上中共采取的是两个极端的做法,其本质上就是杀贫济富。
纳税百强榜也显示了中国财政收入结构和税种结构等方面亟待完善。2006年全部40个行业的税收贡献为10348.04亿元,不足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反映非税收收入的比重仍然很大。从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看,目前流转税还是中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流转税发生在流通环节,不以企业是否赢利为基础。因此相比以所得税为主的国家,中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递延税款;如若企业存在大量存货和制成品滞销,那么进项税款与销项增殖税的差只能由企业自己消化。以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虽然保障了国家税收收入的相对稳定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一旦制造业在成本压力下越来越无利可图,产业资本者就有动力把产业资本蜕化为金融资本实现资本的逐利本性。
税收五百强反映出了未来中国企业格局和经济格局,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的财富流向问题。而目前海内外一起看涨人民币,一致认为人民币会升值,这又引起本居士的另类观点。
数年前,本居士曾断定人民币会升值,给中央提出意见是提前进行贬值,然后逐步开放汇率再让人民币缓慢升值,一方面是掌握人民币汇率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先出手,同时让中国百姓自己享受到人民币升值后带来的财富增长,同时也可以让社会财富再次分配,杀富济贫。但可惜的是没人认为本居士的观点是正确的,相反却把本居士当成疯子。其实如果各位有心把本居士在本世纪初写的文章再重读一遍,就会发现本居士关于中国经济的预言机会都已经实现,或者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既然大家都有了共识势人民币会升值,但我却又有不同的观点。在未来,一旦整体开放国际金融或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将会狂跌。
信不信是个人的事情,但损失也会使个人的事情。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事实:所谓的人民币升值也仅仅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日元和港元等货币的升值,相对于欧洲货币则是贬值的。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欧元贬值了约3%。并且,同期美元指数(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贬值9.2%。这些数据表明人民币兑美元自汇改以来的升值其实只是美元贬值的结果。
美元贬值有他的道理,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和政府有利。以前,美元升值,结果大量的国家购买美国国债和美国金融资产,后来布什上台,实行美元贬值政策,结果是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和美元金融资产的国家全部参与承担了美国美元贬值的损失。为了平衡政府负债,美国政府很乐于美元贬值。象中国政府购买了近万亿美元金融资产,美元贬值百分之十,中国的美元资产就缩水百分之十,事实上中国一年的贸易利润就没有了,就损失掉了。
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是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并存的直观表现,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并且也可以互相影响。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会吸引外资涌入,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超过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导致流动性泛滥,进而推动物价上涨,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通胀会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或者两个地区的相对通胀率决定的。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帮助缓解通胀。两者之间是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通货膨胀无论何时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流动性泛滥会带来通胀动力,但通胀压力并不只来源于流动性泛滥。流动性过剩、投资加速、信贷投放加速以及资产泡沫的潜在堆积,是内部失衡的重要原因;外部失衡原因在于经济周期的国别错位,以及开放的不对称性以及资本的非自由流动等
目前,中央计划在天津试点开放国内百姓外汇投资海外金融产品和市场没,尽管目前仍在停滞期间,没有真正的开始,但这个试点必然会给人民币汇率和价值体系带来很多影响。多年前本居士就就分析到了人民币必然会采取自由浮动汇率,否则人民币就会带来更多的投机,从而使得政府失去控制或成倍被全球金融家玩耍的对象。
人民币资金可以自由兑换成外汇再涌入全球市场时,很快会将使所谓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转换成人民币贬值的事实。这会逼迫中国政府立刻作出选择:让人民币汇率立刻自由浮动,或是关闭已经放开的人民币自由出入境大门 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人民币是被严重低估的,倘若人民币可以自由出入境,并在全球外汇市场上自由浮动,其兑美元的价格会升值20%,甚至更多。其实,人民币自由出境后的结果可能恰恰相反,解除管制后的人民币可能大幅度贬值。
因为人民币是被“管制”的货币,所以它的(国际市场)价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我们感受到的(国内)购买力却是真实的。 由于中国严格地控制着资本账户,人民币不能自由出入境,因此,人民币与世界各主要货币的“公允”价值区间在哪,无法由(国际)市场决定,也就无从证明。真实的情况是:人民币在两年的时间内已经(兑美元)升值了10%左右,而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却贬值了25%以上,如果以房产来衡量,则贬值了60%左右。另外,除了兑美元以外,人民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对欧系货币贬值了3%,对商品货币(澳元、加元)贬值了5%左右。在5年的时间里,人民币跟着美元跌了10%左右,不但没有升值,还贬值了。
讲真相是很难的,难在不是不能讲,而是讲了没有人相信。经济学家斗以为人士理性的,但我们看看全球的经济风暴每次都是发生在不人类不理性的时候。早在四年前,本居士就预言美国将发生房地产危机,将会危及美国金融,但同样阻止部了人们的疯狂。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新闻被封锁,政府领导人又很愚蠢,对经济一窍不通的地方更是如此。很多人知道的“真相”就是中国发达了,人民币要升值了,其实,从全局看,人民币没有升值,只是相对美元升值了一小部分,如果相对欧元等贬值了很多。更准确的讲,由于全球基础原料大涨,而这又是中国进口的大项。因此,无论是从国内购买力衡量,还是从对世界大宗商品的采购价格观察,人民币都不是升值货币。正确地说,人民币实际是在贬值,只是因为美元也是贬值货币,而人民币与美元依然是“半自由浮动”,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在缓慢升值,国际舆论又在压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我们才有了这样的错觉:人民币在升值,人民币还会大幅度升值。
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是因为美国有利益可图,而且中国是对美国出口盈余国家,中国在赚取出口美元利润。但由于美国的这个压力,中国外汇储备过多,出口盈余太多,所以才开口实施百姓外汇交易和购买投资海外金融市场。根据国家最新规定,个人投资者虽然最初只能投资于香港证券,但范围可能很快就会扩大——由港股扩大到全球主要国家的股票,由股票市场扩大到全球主要的虚拟金融市场,包括外汇市场。 这个“自由”的力量有多大?据摩根大通最保守的估计,明年中国至少有1000亿美元会出境,而在3年之内,流出量将达到5000亿美元。当人民币可以从天津(最初的开放地)流向世界时,广州、上海、大连、青岛,包括北京为什么就不行呢。从理论上讲,当国内的人民币资金可以自由兑换成外汇再涌入全球市场时,很快将使所谓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转换成人民币贬值的事实。而这会逼迫中国政府立刻做出选择,或是让人民币汇率立刻自由浮动,或是关闭已经放开的人民币自由出入境大门。
我个人曾有个估计,一旦开放,中国每年流出的资产大约将会在二千亿到三千亿美元之间,要高于摩根的预测。我的根据是,仅在最近五年,中央政府自己公布的每年私下流出的资产就已经高达五百亿以上,特别是2006年已经知道的私下流出的资产就已经超过七百亿美元。一旦开放,流出的资产肯定会远高于目前的地流出量。既然有这些数据支持,而无论情况向什么方向发展,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不可能大幅度升值是肯定的。因为人民币的流动性泛滥最严重,劳动力成本与国际市场的差距也最大。一旦完全开放,国内工资、物价与世界各国迅速接轨,对人民币将构成长期贬值压力。
很多年前我写的文章中已经分析了CPI指数的虚假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CPI掩盖了人民币的购买力降低,也就产生了所谓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购买力却越来越低的背离。什么是流动性过剩,什么是流动性泛滥,票子发的太多了。票子发这么多,物价却不怎么涨,这部是很奇怪吗?
钞票攻击的对象主要是资产。在中国则是房产。在国外,房子是投资品;而在中国,现在仍然是生活必需品。在国外,有一个房价通货膨胀指数,中国却没有。这两年的房子涨了多少,大约超过了一倍。所以本居士这里再提一个观点:CPI不等于通货膨胀指数。通货膨胀指的是一个货币的综合购买力水平,而中国的CPI却仅仅是传统的消费品。而对大多数比较富裕或大多数白领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却是传统消费品以外的物价。比如房子、教育、医疗保障的大幅度涨价。中国经济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特征,也就是经济学中讲的“二元经济体系”——过热与过冷并存,CPI不涨与通货膨胀实际水平上升同时存在。中共的CPI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蓝本,对真正物价的反应非常不敏感,因为它大多针对的是经济中过冷的部分。由于CPI不高,使国家和老百姓对解决负利率问题没有迫切感。而长期的负利率环境会使普通群众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也使股票市场气氛过热——惟有投资股票才能追赶负利率。同时,也使中国的货币价格体系更加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