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四幅书作长期被误传为毛泽东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2:23:07
江青四幅书作长期被误传为毛泽东手迹
作者: 李晓航 | 2007年12月02日 10:44 |
江青四幅书作长期被误传为毛泽东手迹




江青四幅书作长期被误传为毛泽东手迹
作者:李晓航
笔者近来在查阅毛泽东诗词手迹时,意外地发现,有的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版本,竟将"文革"时期误传的四幅他人的书法作品当作毛泽东的手迹予以收录,并加以评点赏析。同时,笔者在互联网上还发现,在个别毛泽东诗词网站上,也存在误将他人书作当作毛泽东手迹予以发布的情况。笔者对此感到十分震惊,认为此事非同小可,有必要彻底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笔者目前发现的这样的毛泽东诗词版本有两个,一个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的《毛泽东书艺精萃博览》(以下简称"《精萃》"),编著者为蒋昌诗、谢应承;另一个是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句解》(以下简称"《句解》"),编著者为龙传俊。《精萃》在第433页、434页、436页、437页,分别刊印了三幅律诗《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的手迹和一幅词《卜算子·咏梅》的手迹,显系他人之作,并非毛泽东所书。《句解》在书前刊有多幅毛泽东的照片和手迹,其中一幅《七律·答友人》的手迹,与《精萃》收录的那幅同题手迹相同,亦系他人之作。
对于这两个版本所刊手迹的来源或出处,《精萃》和《句解》均未予以说明。《精萃》的编著者在后记中语焉不详地说:"我们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广泛地阅读、参考、借鉴了毛泽东自己的有关著作、诗词、题词、书信、墨迹手稿及其同行、专家、学者的有关著述"。《句解》对此则只字未提。
据笔者考察,这两个版本收录的上述书作,曾经出现于"文革"时期红卫兵和群众组织编印的非正式出版物。当时,一些非正式出版物将四幅来路不明、未经证实为何人所书的的书法作品,当作毛泽东的手迹予以刊印,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据笔者考证,《精萃》收录的四幅被误作毛泽东手迹的书作,较早刊印在1967年4月出版、未署编者的《毛主席诗词注解汇编》一书。该书在书前集中刊印了二十多幅毛泽东的手迹,其中就包括这四幅他人书作。书中还有一幅落款为"毛泽东"的"致创国同志"信的手迹,亦属他人之作。在笔者收藏的"文革"时期群众组织编印的毛泽东诗词版本中,这种将他人书作误为毛泽东手迹予以收录的版本达40余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校革命造反兵团总部1967年7月编印的《毛主席诗词(注释)》、内蒙古呼和浩特工代会与内蒙古师范学院1968年7月联合翻印的《毛主席诗词注释汇编》、南京大学中文系革命委员会1968年12月编印的《毛主席诗词》、天津大学东方红红卫兵1968年编印的《毛主席诗词(解释)》等。这些版本或在书前或在正文刊印的毛泽东手迹中,均插有一至四幅不等的他人书作。不仅如此,当时一些专门刊印毛泽东手迹的版本,也收录了同样的他人书作。如江西新药校1968年1月编印的《毛主席手书选集》在第152页与153页之间,插有一幅他人书写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武汉大学中文系67级毕业班1968年2月编印的《毛主席手书》在第154页、155页、157页、158页,分别刊印了他人书写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该书还在这四幅书作下面注明"郑州图书馆供稿"字样,至于这四幅书作是否确由郑州图书馆供稿,郑州图书馆又是如何得到这四幅书作的,不得而知。"文革"时期收录这四幅他人书作的非正式出版物,当时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军队系统,流传甚广,加之这四幅他人书作与毛泽东手迹确有几分相似,因而长期以来,蒙骗了众多读者,使他们误认为这四幅书作就是毛泽东的手迹,贻害之深,至今未绝。
为什么说这四幅书作不是毛泽东的手迹,而是他人之作呢?理由如下:
一、与同一时期毛泽东手迹的神韵迥异。俗话说,字如其人。毛泽东创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四首诗词的时间,是在1961年2月至12月间。由此推断,毛泽东书写这四首自作诗词的时间,只可能在1961年2月至非正式出版物将它们刊印出来的1967年4月之间。从书法鉴赏角度看,这时正是毛泽东的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银钩铁划,挥洒自如,神采飞扬,力透纸背,许多作品首尾贯通,一气呵成。而《精萃》收录的四幅书作,或行笔呆滞,缩头藏尾,或臃肿松散,拘禁不畅,或字字独立,互不连贯。与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手迹相比,其神韵显然大相径庭,相形见绌,绝无毛泽东手迹中那种大气磅礴、一泻千里的恢弘气势。
二、不符合毛泽东书写自作诗词的题款习惯。从迄今国家权威部门正式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手稿上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书写自作诗词时,大都在词首或词末标明词牌名,但没有给任何律诗标明"七律"或"七绝"。这一题款习惯,大概与毛泽东"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而对自己写过的几首律诗,自认为不大合乎平仄,"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①不无关系。而《精萃》收录的三幅律诗《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的手迹,却无一例外地标出了"七律"或"七绝"。这种做法,不符合毛泽东的提款习惯。
三、专门汇集毛泽东手迹的权威版本均未收录这四幅书作。多年来,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等权威机构编辑出版了多种毛泽东手迹版本,如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的《老一辈革命家手迹选》、北京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的《毛泽东手迹选集》(自作诗词卷)、线装书局1997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手迹》线装本等。在这些版本中,均未收录这四幅书作。这表明,权威机构出版的专门汇集毛泽东手迹的版本没有认可这四幅书作为毛泽东的手迹。
既然这四幅书作不是毛泽东的手迹,那么,它们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据专门研究和鉴别毛泽东手迹的专家李树庭考证,它们均出自江青之手。②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佟韦对李树庭的这一论断提出了佐证,他在1990年6月13日写给李树庭的信中说:"四幅墨迹,疑为江青所作事,有一毛泽东‘致创国同志'信,是由江青代笔的,也可作证。"李树庭的这一论断还得到了中央档案馆毛泽东手迹鉴别专家齐德平先生的认可。③查中共中央1976年12月下发的《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罪证(材料之一)》,这个材料公布了一首江青1961年亲笔书写的庐山汉阳峰诗:"江上有奇峰,锁在烟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其字迹与上述四幅手迹相比,无论是间架结构还是行笔特点,别无二致。如诗中"江上有奇峰"的"有"与"便有精生白骨堆"的"有"、"犹有花枝俏"的"有";"锁在烟雾中"的"雾"与"只缘妖雾又重来"的"雾";"寻常看不见"的"不"与"俏也不争春"的"不";"峥嵘"的"山"部与"山花烂漫"的"山";"峥嵘"的"争"旁与"不争春"的"争",其笔画走势如出一辙。④由此可知,上述四幅书作为江青所书,确证无疑。
江青长期在毛泽东身边生活工作,对她来说,接触与观摩毛泽东的手迹,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使她的书法深受毛泽东书法的影响,字迹有几分接近与相似,自在情理之中,难免使不明书道的读者难辨真伪,以至这四幅书作长期被人误作毛泽东的手迹,讹传至今。
刊印毛泽东诗词手迹是一项十分严肃慎重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出版物的整体面貌和质量,也关系到政治影响。《精萃》和《句解》二书出现这样的差缪,说明编著者在选择毛泽东诗词手迹时,缺乏必要的常识及选稿条件,有关出版社把关不严,以致造成鱼目混珠,以讹传讹。因此,我们应当以此为戒,在刊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手迹时,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缜密核对,慎重处理,来不得半点猜测和虚假。尽量选取国家正式出版的权威版本,切勿随意采用非正式出版物中未经证实的材料,以免出现重大失误。
注释:
①《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64-265页。
②李树庭:《毛泽东书法艺术论稿》,香港新风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47页。
③李树庭:《毛泽东书法艺术论稿》,香港新风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73页。
④李树庭:《毛泽东书法艺术论稿》,香港新风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50页。
(本文原载《党史博览》2003年第2期,后由《报刊文摘》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