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之我见——从分层教学的现状谈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46:23
分层教学之我见
——从分层教学的现状谈起
杭州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001班  24号   张李华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分层教学”一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人们都在研究分层教学,实验分层教学。但是,人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本文就是从人们理解的某些现状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分层是必然的,但“分层的目的是为了最后的无层”,并提出了对于教师和学生该怎样做,使学生真正地发挥出自己,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全面发展自己。
关键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ace of development, delaminating education is more concentrated on. However, someone may  misunderstand it. The author maintains the idea that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delaminate, but the destination of delimitation is ultimate non-delimitation. In addition, it is provided w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all do to tap their potential and develop themselves wholly.
Keywords: delaminating education , respective  education
随着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地向前迈进,对于深处在师范高校中的准老师们,也感受到了它的一股来势凶猛的震撼力。整个社会都在拭目以待,等待着这场革命将为我们的教育开辟一片崭新天地。
但是,当大家都嚷着学着要教育改革的时候,是否真正理解了改革中的每个部分的目的、方法?是否真正懂得了改革的内涵?若只是知道其只言片语,而误解了其实质,那么,不仅仅是阻碍了教育改革的车轮,更重要的是错过了培养学生的好时机,误导了学生,从而不能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全面发展。
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就我现在所知道的“分层教学”,是在课堂上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了不同的教学任务,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把学生分为三类,基础薄弱的学生,中等学生,优等学生,对他们进行课堂分层,作业分层。
学生是通过学习、接受教育得到知识。一个简单的学习行为就有开始和结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过程在起作用。学习者从环境接受刺激从而激活感受器。感受器将刺激转换成神经信息。最初这一信息进入叫做感觉登记器的结构,信息在这里保持极短的时间。斯伯林(Sperling,G..,1960)、克劳德及莫顿(Crowder,R.G.&Morton,J.,1969)的研究表明,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信息或多或少以完整的形式被登记。持续约几百分之一秒的时间。这种感觉表征成分必须成为注意的对象才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而其余成分就会消失掉并不再对神经系统发生影响。
又分为以下过程:
1、从感觉登记器到短时记忆   信息在这里转换成刺激模式,这一过程叫选择性知觉。但是学习者只注意到某些特征而忽略另外一些特征。
2、短时记忆贮存    往往这里的容量有限。
3、还有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长时记忆贮存
4、提取   为了证实习得的内容,须从长时记忆中将它们提取出来。在搜索过程中,由外部环境或学习者提供的线索用以与已习得的内容相比教或“相联系”。确认后才能被提取。
从以上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每个学生接受老师所授知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获得的短时记忆的事物特征不一样,提取的内容也不一样,特别地,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时,信息回忆的东西与要搜索的内容可能不同,这又需要学习的迁移。因此,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异,老师教的东西自然有些同学学得好,有些同学差一些。
一节课中,若只按照中等学生的进度来授课,则势必会忽略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薄弱的学生,不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更上一层楼,也不能够使基础差的同学跟上步调。这样会丧失学生的信心。这便是教育环节中的一个缺陷。于是,分层教学受到了改革老师和学者的青眯。它给了学生属于自己的学习园地,学习空间。所以,分层教学是必经之路。
2.分层教学的误区
“分层教学”决不是我们有些人认为的分三类学生,布置一下不同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这么简单。有人呼吁:“分层的目的是为了最后的无层!”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分层的意义是因材施教,但是“因材”的标准或者说根据是什么?难道仅仅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在某一点时间所观察出来的学习能力而把他们分层吗?同一个年级的班与班之间,同一个班级的各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光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还与教育影响、主观努力程度等有关。
中国基础教育网中有这么一份报告: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听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2.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作者对四处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2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仅是先天的,还有主观个人努力和学习态度。
那么,当一个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但由于学习态度不好或遇到一次挫折泄气了,我们就一定能认为这个学生不是优等生吗?
分层教学容易给一些老师造成这么一个理解误区:划分等级会使好的更好,中等的一般化,基础薄弱的掌握最基础的就行了;最后,三个档次的学生发展一定会不同,就像三条平行线,永不相交。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教师期望,这是指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关于当前与未来学业成绩和一般课堂行为的推断或预测。这种期待有时会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方式干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教与学,从而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交往行为。一旦老师真的走进了这个误区,形成某种期待,他就可能会把这个信念当成真实的,从而身体力行,最终他的行动使信念变成现实,那样的话,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危险的后果。
认知偏差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形成对学生的错误的判断,则可能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对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我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否积极努力地去学习社会所需要他掌握的东西,取决于他对学习这些内容的意义与价值以及自己能否掌握这些内容的能力的认识。有位学者说过,自我就是一个在个体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特别是与那些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人物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概念。那么,一个人所学会的看待自己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他人看待他的方式以及对他的行为方式的影响的。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在他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评价有关。那些受到教师与同学否定的学生会被教师无意识地引导着去相信,他自己不具备什么能力,他就会因此而降低自己的期望、动机,最后的结果是取得较低的学习成绩。
但是,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现在的表现不能断定以后一定是这样。所以,等级
划分不是永远的划分,而是给学生一个暂时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努力,努力,在努力,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有可能中等的会成为优秀生。当代美国教育也提出了分层教育,但是它的基点是把每个学生看成是都具有发展潜能的孩子,相信他们都会很出色。这就是我们必须首先注意的问题。
3.分层教学中的分层
既然分层中的等级划分不能成为条条框框,不能框住一个学生学习发展潜力,但是又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那么在优等生中在划分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样,在中等生中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且此等级的最高任务与优等生的最低任务相衔接,这样,中等学生就不会认为自己不能越入优等生的行列,只要不断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就会不知不觉地具有优等生的水平。而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是具有层次性。这样,从纵向看,整个课堂教学计划中,从教师的教案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形成了一个阶梯,每个台阶之间的高度不高,努力之后可以较轻易地逾越,而不会像光光的三个等级的三个任务,难度差别大,中等同学看看头上的那个台阶就怕了,没勇气再继续爬上去。
其实,这样的想法只是为了在实现因材施教的条件下,减小甚至杜绝分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即被认为是哪个等级的学生就在哪个等级中随遇而安,故步自封,而不会打破现有的状态自我发展。学生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后,发现第二个任务不难,可以搞定,于是就去完成第二个,这样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就得到增强,知识水平也在提高,进入了上个等级,打破了层次的概念。班里的整个水平都在增加,到最后可能不在是开始的学生的水平程度,可能学生的排名也会改变,三条直线最终相交,形成了最后的无层。
但是要达到分层教学中的分层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着手。
教师是园丁,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发展成为祖国栋梁之路的指路牌。学生离不开老师,而老师的工作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既然分层教育可用,实用,那么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就得进行相应的改革。
3.1 明确教学思想,确立分层目标
学期前几天就确定明确的教学思想。有了这个总思想,就不会离开这条线。
必须牢牢把握住“分层教学”这个思想,但又不是片面的分几个层次这么简单。全面地衡量班级的总体水平,在归为三类,在三类中又分出层次,力保每个层次和层次中的层次有剃度,但又比较平均,上了这个台阶不难,再上一个也不难。针对这个思想,建立相应的目标,让学生不是永远站在这个台阶上,而是要向更高的台阶进发。
3.2 认真分析教材,写好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安排教学时间时,要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时,要有知识导入的过程,让学生能接受它。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中等程度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其他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他们制定不同的问题和练习,但在每个层次中又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进行台阶式的学习,可以有所提高。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完成,也能做到因材施教,但最后化分层为无层,共同进步。
比如,一道数学习题,给基础较弱的同学,较简单的问答,给一般的同学,难一点的问答。是否可以在较简单和难一点之间铺上一块砖,这样就不难上了。同样,在一般的同学和较好的同学之间也铺上一块或几块垫脚石,不是更好?!
3.3过好课堂教学这一关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的实施的主要过程,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走各不相同但又是彼此可联系的台阶,在完成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或自主学习情况下,调动全体学生,启发他们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可以不写在作业本上,作为课后思考,培养创新的意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
3.4 作业与评价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对于学生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强化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成败的原因不仅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有关,而且与个人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方法有重要的关系;让学生树立只要努力就可能超过他人的成功思想。钻研学习方法和探讨学习问题的学生多了,他们的成绩逐步得到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不断提高了。并且认识到要想出好成绩,平时必须在保证重点的同时,搞好各科平衡。
教师应处理好老师和学生关系。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正所谓“良师益友”。经常和学生聊聊天,了解其内心所想,鼓励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向更高方向发展。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里也创造好“我努力,我可以”这么一种氛围。
4.结束语
教育改革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革好的,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作为一个准老师的我,只是对教学改革中的分层教育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教育改革需要许许多多教育家和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它是大家智慧的结晶。
分层教育还只是实验阶段,没有普及,但是它具有它的巨大潜力,会为我们的教育添上一笔浓墨重彩。
教育事业前程似锦。我相信,教育改革一定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R.M.加涅 著,皮连生,王映学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2] 李安编:《美式教育成功之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