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27:19
马克思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

发布时间:2006-9-5 11:01:00
一、人的自然前提
18世纪的欧洲曾流行过一种观念,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类本性的真正状态。这种观念实际上主张人的真正的本质在于其自然性,而人的社会存在则是人的退化状态。此种臆想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推向了自然主义一端。黑格尔则走向了另一端,他把真正的人理解为其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但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所以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精神性。马克思批判了18世纪的自然主义和黑格尔的抽象精神说,在与费尔巴哈的抽象个人观点决裂的过程中,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针对黑格尔完全无视人的自然属性的错误,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对一个人来讲“他本身的存在(肉体存在),是一种并非由他创造的自然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488页)。揭示人的秘密,离不开人的自然前提。“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人永远是大写的自然的一部分,这决定了人要吃、要喝、要快乐,总之,永远摆脱不掉肉体的、精神的欲望和需要。马克思赞同费尔巴哈关于“没有需要的存在是多余的存在”的观点,满足需要是人生命存在的原动力。但是人的需要并不能在自身上获得满足,所以,“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手稿》)。人像动植物一样具有“受动性,他的需要的满足是将自然对象化,通过以劳动为中介将人与自然联结起来而实现的。
二、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透过劳动的视角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揭示了人性的全部秘密。18世纪自然主义的致命缺陷就在于它没有看到劳动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意义,它没有看到社会性的劳动使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不同。通过劳动,人的器官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器官,“还以社会的形式形成社会器官”(《手稿》);人的需要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需要,而是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具有了社会性。饥饿是自然的需要,但用粗糙的牙齿撕咬食物和用刀叉进食有本质的不同。人和动物都有繁衍的需要,但人的繁衍需要的满足是在婚姻制度中实现的,而婚姻制度本身是一种社会制度。所以,“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手稿》)。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是在社会中实现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能成为人满足其需要的对象,才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的人才能作为人而存在。离开社会,人就会退回纯粹的自然,成为与动物没有区别的一般生物。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并不等同于人的“类”本质。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类”的共同性、“类”的生活,马克思早期也曾使用过“类”的概念,后来他放弃了这一概念。因为费尔巴哈的“类”是孤立的、抽象的人组成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从人的“类”存在出发去认识人的本质是一种抽象的、由“上”至“下”的哲学思维方式,它以不变的原则为尺度衡量复杂、变动的人类社会生活,不能揭示人的真正本质。必须转换哲学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看到人的活动给社会关系带来的变化,看到人进一步变革社会关系的需要,才能真正理解人的社会性。所以,费尔巴哈的“社会的人”与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性是不一样的,前者满足于他的生活条件,没有变革生活环境的打算;后者与他的生活条件相矛盾,并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综上所述,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就是人的一般本性;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变动的本性。马克思认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所以,马克思并不否认人的一般本性,并且强调了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的重要性。但仅仅认识人的一般本性,就会犯把某个时代的人标准化,以偏概全的错误。要认识现实的人,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变动的本性,因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三、马克思人性观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把人视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学说,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是具体的现实中的人,不是生活在过去时代的人,不是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这里的人是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是被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规定的人,他们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具有社会主义理想和一定的献身精神,这是社会主义人的根本本质。
其次,社会主义的人也具有人的一般本性,即自然性。作为自然的人,人的自然性与人自身相同一,是不可消除的。人来源于动物界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问题只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因此,任何无视人的自然需要的主张都是不切实际,甚至是虚伪的。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1册,300页)人的肉体的、器官的需要,人的痛苦或满足,会影响人作为物质财富的生产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因此,无视人的自然需要,把人贬低为机器,贬低为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的做法,必然是不能持久的,并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了人的社会性,相对忽视了人的自然性,用过高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取得的社会效果是有限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立场,又承认人的一般本性,承认人的现实需要和自身利益。主张为人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保障人的合法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刘增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