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时期的公共食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46:42
来源:西祠胡同 作者:jianye01 发布时间:2007-06-20网友评论 0 条
大跃进开始到庐山会议之前,是大办公共食堂的初期,大多数人都是拥护的。其弊端也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到了1959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对公共食堂的批评日趋激烈。但高级官员,特别是接近毛泽东的高级官员,因为比较明白毛则冬的态度的,因此对公共食堂的态度极少公开反对。
安徽省委副书记张恺帆是一个代表性人物。面临着大量农民因饥饿死亡,1959年7月张恺帆命令无为县暂停办农村公共食堂,粮食直接发到农民手中。后来此举被毛泽东定性为“蓄谋破坏无产阶级专政,分裂共产党”。张恺帆说,有些干部坚持搞公共食堂是为了多吃多占。到村上一看,穿得好的,长得胖的,总是干部或者他们的家属。张恺帆的作法也受到部分干部的反对,无为县委书记就列举出一个“雷打不散”的样板,结果是一个虚假的典型。在张恺帆的命令下,全县6069个食堂散了,还有120个没散,但是不敢让张恺帆知道。除了张恺帆之外,当时的河北省副省长、省委常委,后任张家口地委书记的胡开明也是一个对公共食堂持怀疑态度的人。在1962年胡开明因上书毛则冬,提倡包产到户,而被毛则冬点名批评。
高层官员中反对公共食堂的人少,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了解毛则冬的意图,不敢反对;二是对农村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太清楚。
第二个阶段是庐山会议后到1960年底。庐山会议之后,一批对大跃进有看法的高级官员受到批判,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因此在高级官员中公开反对食堂的高级官员基本没有了。到1960年饥荒非常严重时,贵州省还在搞“办好公共食堂”。第三个阶段是1961年以后。1961年初毛则冬本人开始反思公共食堂问题时,一些高级官员开始说实话,并且纷纷指责公共食堂的缺陷。
在第二个阶段后期,1960年冬天,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也曾经在毛则冬许诺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的保证下,比较温和地当面提出过公共食堂的三个缺点:浪费粮食、少养猪、砍伐树木作燃料。由此可见,江渭清大概是较早温和反对的省委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