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 ——皇室.国戚.权贵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29:47
清末老照片
——皇室.国戚.权贵篇
雷人的康熙

出生年月:1654年 卒年:1722年
(1661—1722) 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
俗称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为明清之帝王时多只有一个年号,因而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咸丰皇帝的画像(原版)
咸丰皇帝
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1902年慈禧光绪回銮

光绪帝的黄轿
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侵华。7月14日攻陷北京,15日晨,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西逃。  1901年9月7日,清廷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4月15日,出逃一年有余的慈禧与光绪回到北京。

光绪帝黄轿进入前门



正阳门彩牌楼

前门瓮城内列队行进的袁世凯武卫军

两宫銮驾进入大清门

袁世凯武卫军军官与兵勇
大清光绪皇帝的葬礼
光绪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4岁登极,在位34年,于1908年11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崇陵。
〈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

光绪


幼年光绪

外国明信片上的的光绪皇帝之二

外国明信片上的的光绪皇帝

1905年,光绪出大清门前往天坛,远处是天安门

1905年,光绪出大清门前往天坛,远处是天安门之二

光绪帝召见外国使臣

光绪下轿的照片

光绪自天坛返回紫禁城(自前门入,进大清门之前

光绪自天坛返回紫禁城(自前门入,进大清门之前)之二

光绪葬礼

光绪葬礼2

老照片-光绪葬礼3


光绪葬礼5

光绪葬礼6

光绪葬礼7

光绪葬礼8

光绪葬礼9

光绪葬礼10

光绪葬礼11

宣统年间印制的光绪葬礼明信片,殡葬队伍

宣统年间印制的光绪葬礼明信片,官员挂孝

-宣统年间印制的光绪葬礼明信片,披麻戴孝

宣统年间印制的光绪葬礼明信片,卫队2

宣统年间印制的光绪葬礼明信片,卫队3

宣统年间印制的光绪葬礼明信片,卫队4

宣统年间印制的光绪葬礼明信片,卫队

宣统年间印制的光绪葬礼明信片,已着色
慈禧太后老佛爷生活照











慈嬉为光绪纳的皇后,可光绪喜欢的是珍妃





中国最后一代皇帝(国外原版素描)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POR China Royal/Statesmen
末代皇帝
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
溥仪生于1906年,是光绪皇帝之侄,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先后死去。不满3岁的溥仪继承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宣统”,由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巨浪席卷全国。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宣布溥仪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了,从此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
随后,几番的复辟和下台让这位末代皇帝尝尽了人生的艰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溥仪的立场和人生态度的变化,他被改造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1964年,他担任了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专员,著有《我的前半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不断的改朝换代,出现了许多末代皇帝。那些末代皇帝不是被杀就是自杀,都没落个好下场。唯有溥仪例外,以公民的身份幸福地度过了晚年的美好时光。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和李淑贤女士在1962年4月30日结婚,建立了新的美满家庭。一位外宾曾经问他:“你不以为过去当过皇帝而有自豪感吗?”他答道:“皇帝,这是我认为最可耻的称号,自豪的是我今天成了一名中国公民。”
但是,新生活刚刚开始不久,罪恶的病魔——肾癌就潜入他的身体,使他在1967年10月17日凌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溥仪、醇亲王载沣、溥杰

登基大典

溥仪、润良、毓崇、溥杰、润麒(从右至左)等,在御花园天一门西侧

溥杰在宫里骑马

溥仪与溥杰、毓崇(右)在御花园连理柏树前

溥仪、婉容与溥杰(右一)等在张园

溥仪等在御花园养性斋前左起:溥仪、润麒、韫媖、婉容、韫和、韫颖、毓崇妹

溥仪与溥杰

载沣、溥仪、溥杰、溥任 在醇王府花园

溥仪、溥杰、润麒在钦安殿后汉白玉石栏上

1908年11月14日,3岁的溥仪被立为嗣皇帝,年号“宣统”。

末代皇帝宣统,身后是摄政王载沣和皇太后隆裕。

17岁溥仪于大婚前

清朝末代皇室











1915年: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1915年)
1915年12月7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报参政院,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
12月11日上午9时,举行解决国体总开票。各省国民代表共 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当场杨度和孙毓筠提议说:“本院前由各省委托为总代表,尤应以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秘书长拿出准备好的推戴书当众朗读,要求袁世凯“俯顺舆情,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参政全体起立,一致通过。11点半,在欢呼声中散会。
当天中午,袁世凯接到推戴书,立即发回,并申令“另行推戴”。他首先表示:“查约法内载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惟推戴一举,无任惶骇。本大总统从政垂三十年,……上无裨于国计,下无济于生民,追怀故君,已多惭疚,今若骤跻大位,于心何安?此于道德不能无惭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国初建,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此于信誉无可自解者也……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
下午5点,参政院再次开会,孙毓筠等提议说,此事既属全国一致,元首亦未便过拂舆情,理应由本院以总代表名义呈递第二次推戴书。众赞成。
秘书厅仅用15分钟就拟成2600余字长文,参政院继续开会,众人对推戴书均无异议,乃于当晚进呈给袁。在这个推戴书里,称颂袁有经武、匡国、开化、靖难、定乱、交邻等六大“功烈”。文中说:“前此之宣誓,有发扬共和之愿言,此特民国元首循例之词,仅属当时就职仪文之一。当日之誓词根于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于民国之国体。国体实定于国民之意向,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而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体力变迁。今日者,国民厌弃共和,趋向君宪,则是民意已改,国体已变,民国元首之地位已不复保存,民国元首之誓词当然消灭。凡此皆国民之所自为,固于帝渺不相涉者也。”固请袁世凯称帝。
12日一早,袁世凯申令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
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为了“救国救民”,只好当皇帝了。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然后又任内阁总理。袁世凯借机迫使清帝退位,南京参议院也只得选袁世凯为大总统。后,袁下令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实行帝制,改元鸿宪。 蔡锷等在云南发起讨袁的护国战争,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纷纷响应。民国五年(1916年)二月十九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五月初六,袁世凯因肾结石转为尿毒症,在举国上下一片责骂声中,忧病而死。终年57岁。

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有9位夫人,17个儿子,15个女儿.这里主要采写居住在天津的两个儿子家族的近况。
六子袁心武1956年去世.曾任启新洋灰公司协理,总理,耀华公司董事,总董.创办江南水泥厂于南京担任董事长,还兼任过开滦煤矿的常务董事.其夫人陈征是江苏巡抚陈启泰的独生女儿1973年去美国,1986年回国探亲.1991年6月去世,终年92岁。
袁心武和陈征生5女2男,大部分在美国定居.四女袁家菽在天津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全国政协委员.五女袁家芯在天津一中,为高级数学教师,长子袁家宸天津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西河区政协委员。
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去世于1931年,曾长居天津,善书法填词,为其父的得力秘书,
袁克文生有4男两女,长子早已去世.次子和三子在美国,最有名的是三子袁家骝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夫人吴键雄世界著名女物理学家被誉为当代居里夫妇.四子袁家楫1951年回国,为天津市政协委员,已退休.袁克文的两个女儿,一个在天津居住无工作, 一个原在香港经商,现在天津居住。
在采访中他们说:"我家在海外的人很多,他们都眷恋祖国,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和建设祖国事业.居住国内的皆尽责于本职工作。
皇后皇妃

德龄

德龄的母亲

端康太妃

端康太妃(光绪瑾妃)

载沣之母刘佳氏

载沣之母刘佳氏2

郭布罗婉容的继母爱新觉罗·恒馨

郭布罗婉容的继母爱新觉罗·恒馨

郭布罗婉容的继母爱新觉罗·恒馨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谨妃

隆裕光绪皇后

隆裕光绪皇后

隆裕光绪皇后

末代皇后和末代皇妃

末代皇后和末代皇妃

末代皇后和末代皇妃

末代皇后和末代皇妃

末代皇后婉容

年少的皇后

婉容

婉容




婉容朝服像

文绣

文绣(选秀时)

文绣末代皇妃

溥仪的大妹韫英

溥仪的乳母王焦氏(又名王连寿)

溥仪的乳母王焦氏(又名王连寿)

溥仪的生母瓜尔佳氏

溥仪的生身父母

溥杰的夫人嵯峨浩

庆王和他的三个福晋

容龄
皇亲国戚

润良

润良

在醇亲王府益寿堂戏台院内(右起:载沣抱溥杰,刘佳)


醇亲王府的三位阿哥

光绪皇帝(中间)谭嗣同(右)

1860年11月2日,恭亲王奕訢回访额尔金勋爵留影

1871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

1871年,恭亲王奕訢

1885年,醇亲王爱新觉罗奕缳摄于天津,光绪帝生父,时年47岁,光绪十一年受命任总理海军事务

1886年老醇亲王(中)检阅北洋水师与李鸿章(右)及善庆(左)之合影

1889年摄于什刹海醇亲王府,爱新觉罗奕缳五十大寿

1901年,载沣(前排中坐者)在德国柏林,大清驻德国公使吕海寰(前排左坐)、原内阁大学士张冀(前排右坐)

1901年,载沣(左)出访德国,途经香港时,与港督亨利·布莱克合影

1901年载沣(中)与内阁大学士张翼(右四)副都统荫昌(左五)离京赴德途经香港时的留影(载沣时年18岁)

1902年1月,肃亲王善耆(前排右五)、恭亲王溥伟(前排右七)、皇贝勒载涛(前排右八)、皇贝勒载洵(前排右)

1902年的载振,时年26岁,初袭镇国将军加封贝子衔,当年作为专使大臣出使英国贺英王加冕,并应邀访问比、法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钦命赴美赛会正监督贝子爱新觉罗溥伦

1912年: 陆军大臣载涛,载沣的弟弟,醇贤亲王的儿子
皇亲国戚
清末的几位漂亮格格

载沣长女大格格爱新觉罗·韫媖旗装照,曾嫁给婉容的哥哥润良为妻

毓朗的女儿爱新觉罗·恒馨她的女儿婉容为清朝的末代皇后

毓朗大格格爱新觉罗·恒慧,定郡王溥煦的大孙女

慕容晓光[/]肃亲王的十七格格爱新觉罗·显琦(又名金默玉),川岛芳子的妹妹。

朗贝勒府五格格爱新觉罗·恒馥

溥仪妹妹二格格、三格格


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

恭亲王奕訢长女,慈禧的养女,荣寿固伦公主

恒馥与 铁哥

恒慧(爱新觉罗氏,朗贝勒府大格格)与朗贝勒福晋何舍里氏

恒香(爱新觉罗氏,朗贝勒府二格格).

爱新觉罗·恒馨

婉容的养母爱新觉罗·恒馨

婉容的养母爱新觉罗·恒馨

溥仪的大妹妹,载沣的大格格

肃亲王善耆的妹妹(善坤)和日本人在一起

载沣长女大格格韫媖旗装照,曾嫁给婉容的哥哥润良为妻

左起:恒香、荣大奶奶(荣源母)、 恒慧、恒馥

毓朗大格格,定郡王溥煦的大孙女

朗的两个女儿。左边那位后来成了那桐的继妃
大清驻日本、法国公使裕庚的女儿德龄公主
裕德龄(1886年-1944年11月22日),满清贵族,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称德龄公主或德龄郡主。因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并用英文写作了这段经历而闻名。
1886年生于武昌,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三,在荆州、沙市长大。父裕庚为满清贵族、外交官,1895年,任出使日本特命全权大臣三年,后又任驻法公使6年;母亲是法国人。德龄随父在日本、法国生活六年,不但会外语,还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精通各国国情,曾是现代舞蹈大师邓肯的弟子。
1902年冬,裕庚任满归国,被赏给太仆寺卿衔,留京养病。17岁的德龄随父回京。此时列强入侵,慈禧太后急欲讨好各国使节和他们的夫人,她从庆亲王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儿通晓外文及西方礼仪,便下旨召裕庚夫人带同德龄、容龄姊妹入宫觐见,后来德龄与妹妹容龄一起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为慈禧与西方国家使节夫人们交往担任翻译,直至1905年3月因父病才离宫到上海。期间慈禧曾有意将其许配给荣禄之子巴龙,但为光绪设计解脱。
1907年5月21日与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迪厄斯·怀特结婚。1915年,随夫赴美。
在美开始用英文撰写回忆录和纪实文学作品,披露了许多慈禧及清宫的生活情景和晚清政局见闻,都是第一手资料,很受西方读者欢迎,也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著作被顾秋心、秦瘦鸥等译为中文,在《申报》等媒体上刊载,影响较大。
抗战期间,参与宋庆龄发起的保卫中国同盟活动。
1944年在加拿大死于车祸。






真实的格格









旗人贵族妇女
















1904年:皇贝子溥伦率团赴美参加圣路易斯赛会
1902年,美国政府决定举办1904年世界博览会,美国驻华公使康格极力敦请皇上、皇太后赴会。慈禧以年老体衰、不便远行为由推辞,但应允简派亲王与会,以示重交谊、敦和好。年底,清廷任命贝子溥伦赴美参加博览会。对于此次赴美赛会,清廷从上到下都予以了高度重视,特拨巨款鼎力支持,各省及地方政府对此次赴美赛会也十分重视。反响最为热烈的是士商。他们在清廷和地方政府的鼓励下,纷纷合股集资,购物赴美。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地还出现了一些专为参加国际博览会而筹组的公司。如广东的广业公司、茶磁赛会公司等等。
1904年3月4日,溥伦携其随从离开京城,途经日本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受到美国总统的接见。6月初,伦贝子一行抵达圣路易斯博览会。可喜的是,华商所带展品在美获得了较高评价。茶磁赛会公司的红茶、绿茶在博览会上被独推为第一,获得超等文凭,一时名扬会场,所带茶叶全部被抢购一空。该会所带的瓷器亦获得奖牌,总理苏慕东还被赠与头等宝星一枚。北京工艺局因赛会场地狭小,偏僻异常,许多商品未能陈列展出,故而销售甚少,业绩不如茶磁赛会公司,但也获得了超等文凭三张,金牌、银牌若干枚。黄中毅亦得宝星一枚,并与工艺局的其他二人一起被推举为会中评议员。
溥伦赴美期间,曾向各地华侨和纽约维新报记者表示了自己急图自强、振兴国脉以改变积弱局面的决心。赛会后,社会舆论对清廷的政治变革寄予了更多希望,也更加严厉地督促清廷采取实际行动,要求溥伦实践对海外华侨所做的诺言:披肝沥胆,向西太后进立宪改革之言,“以启沃两宫,而为改革政体之助动力”。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立宪风潮一发而不可收拾。晚清赴美赛会对中国经济、政治的深远影响,由此亦可见一斑。

中国村入口

中国村入口

中国村入口处

中国村的牌楼

中国村的牌楼

中国村区域

奇异而华丽的中国戏院

中国戏院微型模型

制造业微型模型

中国陶器
外国摄影家珍藏的旧中国老照片
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837~1921)是19世纪后期著名的英国旅行摄影家。他于1862-1872年十余年间携带笨重的摄影器材,克服重重苦难,漫游了马六甲、印度、柬埔寨、中国等地,使用湿版法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照片。在此,将皇亲国戚部分编排如下,供欣赏。

恭亲王奕訢(1871年,约翰·汤姆森摄)

两广总督瑞麟(1871年,约翰·汤姆森摄)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们。沈桂芬(Shen-Kuefen,左),他是知名的力主禁烟者。童显(Tung-Sean,中),—位作家、学者。毛昶熙(Maou-Cheng-he,右),工部尚书(1871年)。(1871年,约翰·汤姆森摄)
晚清第一怪杰辜鸿铭
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13岁时随义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歌德母校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而后在法国、意大利游历和学习。总共长达14年在欧洲游学,后回国做官执教。
几乎全盘洋化的学者,却是一副灰白小辫、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直到终老
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
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
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
反对西方的共和,却热衷中国的帝制 视妇女缠足为国粹,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曾为此留下世界级辩论:“壶一杯众”论
年过花甲,背诵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
这就是狂儒、怪杰、拖长辫的北大教授:辜鸿铭。

美国《PUCK》期刊上的清末官员
大清王朝为什么丧权辱国?为什么区区三万的八国联军就可以把满朝文武杀的连滚带爬躲到西安媾和?来看看,看看百年前美国《PUCK》杂志的真实记录。





李鸿章巡访欧美列国

李鸿章与德国前首相俾斯麦

在福里德里斯鲁,李鸿章与德国前首相俾斯麦

1896年6月24日,李鸿章到达俾斯麦的家乡福里德里斯鲁

1896年李鸿章访美

李鸿章一生多次与外国人打交道,值得回味的,是他于1896年8月底的访美。那时,李鸿章已是古稀老人,为宣传他的洋务运动,为了保护华人在美的利益,他接受了美方的邀请,率领外交使团,在访问了欧洲之后接着访问美国。

那时的美方欢迎辞:“就像一个国际大家庭的大哥哥探访远方的弟弟”8月28日上午9时,乘载中国外交使团的“圣.路易斯”号邮轮一出现在地平线时,岸上的人们清楚地看到桅杆挂的大清国旗:黄色衬底下一轮红日升起,深绿与大红交织而成的龙在昂首飞舞。

与民众自发式的欢迎不同,官方在港口排列了几十艘装饰一新的白色军舰,队形威武,当中有“迈阿密号”“得克萨斯号”“联盟号”……而舰队司令邦斯将军在旗舰“纽约号”上指挥。当“圣?路易斯”从舰队前驶过时,舰队发出19响礼炮。

在美方检疫官作了例行检查之后,东道国的主人美国东部陆军司令卢杰将军身穿礼服,佩着绶带,率着部下登舰迎接中国贵宾。显得有些老态的李鸿章那天穿着黄马褂,还有深蓝色的织锦软绸外套,脚穿白色原底鞋,本来已有1.8米的人显得更高了。

李鸿章对正进行的水上表演仿佛视而不见,却轻松地和人交谈。他说希望早一点见到拟来纽约的美国总统。他提到,他访了欧洲的俄国与法国,法国人劝他经马赛和苏伊士运河回国,他回绝了。“我告诉他们,我想访问美国。”李大人说。卢杰将军马上露出谦逊的神情

1896年9月1日,张灯结彩欢迎李鸿章的纽约唐人街
中土西来第一人:斌椿

斌椿在伦敦
1866年,清政府首次决定派员出国考察。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馆的学生及自己的儿子广英(为照顾其父同行),离京从上海乘轮船出洋,经过一个月零八天的航程,到达法国马赛。他在欧洲游历110多天,访问了法、英、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挪威、比利时等国,于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斌椿写出《乘槎笔记》,第一次记录下亲眼所见诸如火车、轮船、电报、电梯、机器印刷、蒸汽机、摄影、起重机、抽水机、显微镜、幻灯机、纺织厂、兵工厂等。还第一次参观并记述了欧洲博览会、芭蕾舞、大英博物馆、国家议院、近代报社、高等学院,以及法国的凡尔赛宫、凯旋门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与文明。
清末大臣

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

外务大臣梁敦彦

署外务大臣胡惟德

民政大臣赵秉钧

度支大臣严修

署度支大臣陈锦涛(未就职)

署度支大臣绍英

学务大臣唐景崇

署学部大臣杨度

陆军部大臣王士珍

摄政王及内阁重臣

大清国显贵

大清国国际会议

摄政王载沣

大清黄龙旗
李鸿章
很小的时候,因为一些灌输性的教育,偏执的以为这位肃毅伯属于秦桧一流的人物,但却一直很喜欢他的两句诗,“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这男儿仗剑吴钩的气势,倒颇类于唐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但肃毅伯的句子,气势却犹在其上。
后来渐渐长大了,不再为一些愚蠢的灌输所左右,越发觉得这位封侯拜相的显贵枢臣实在是可怜、可悲、可叹、可敬。有幸藏有肃毅伯出使美国的照片一幅,在边白的位置上,赫然罗列着他的显贵——大清钦命头等出使钦差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李,可是这些挡不住后世滚滚而来的骂名。
其实这样的骂名,他尚在世的时候,已经盛行了,不是都说“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么?我不知道汉奸的标准是谁立起来的?抑或有没有这么个标准呢?但每当大清帝国遥遥欲坠、走到崩溃的边缘时,总是要有人做擎危之柱石的,可谁又愿意独担这个危亡之局呢?似乎历史每一次都无情的选择了大清的肃毅伯李鸿章。
我一直以为,男人有两点是不能丢掉的,一是勇于任事,二是敢于担当。在这两点上,李鸿章恰恰属于出类拔萃者,以少荃的卓识远见,绝非不明担当危局者,成则流芳百世,败亦不免遗臭万年;然而,他一面无奈的自嘲为“大清国的裱糊匠”,一面苦苦支撑。不幸的是,每每仗少荃之力度过危局之后,那些国难中缄默畏避的士大夫和所谓清流们,便一拥而上,弹劾唾骂,必欲以物议诛之而后快。
古来凡任事者,必有所失;而缄默畏避,碌碌无为,尸位素餐者,自无所失,亦无所得,此等人大概昏昏噩噩。一言以毙之,不做事,何来过失?国家每有所失,此等人自可推得一干二净,亦可落井下石,尽由任事者担当。昔秦之公孙鞅,不避车裂之祸,汉之晁错,不畏腰斩之刑,终白其冤于后世。李鸿章之任事担当,虽未至于身败,但确也算是名裂,丝毫不逊于此二公。
曾见倭人于清末所刊行明信片一套,名为“当今世界五大伟人”,其上赫然见李公之像;19世纪末,西人曾塑像称“19世纪世界三大伟人”,却见李鸿章居中,左为德相俾斯麦,右为美国总统格兰特;时值清末,日本与西方对华冲突不断,甲午庚子,诸多战端,唯李公竟为敌人所敬慕,发人深省。
李鸿章一生所奉行的,不外乎“内中华而外夷狄”的《春秋》大义,不幸的是,他生在了一个中华和夷狄力量悬殊而不可逆转的时代,虽李公少荃之才,实堪国之大器,但天不予命,人力奈何?少荃已极尽其裱糊匠之能事,尽心用事,全力担当,使圣人当此时季,复能如何?也许,少荃生于唐宋,自属“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旷世之才,可惜一切只能是也许。
辛丑之年,条约既定,两宫回銮;而李鸿章在倾尽全力与陈兵京师的十一国做城下之争后,终于耗尽了一生的心智,大厦将倾,柱石崩塌,少荃早已没有了年少时那“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的豪情,在临终的绝命诗中,他流露出最后的忠诚和忧虑,“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犹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年近八旬的李鸿章死的不甘,他一生的才华抱负却背负了太多的历史罪名,相信这位阅历天下的老人,早已看出国势的倾颓不可挽回,少荃带着满心的遗憾,离开了这个唾弃他的尘世。
一万年来谁著史?是啊,李鸿章的这句感叹发人深省,太史公么?想那司马迁不过一操刀刻简之吏,舞文弄墨之人,评点帝王将相不知几何?即如汉武之雄才伟略,不知太史公能窥见一斑否?复有何资格著史评点?一万年来,著史之人微末,然史载之人雄伟,不知以微末之史官,何以揣度评述雄伟之英才?也许后世的骂名与赞誉,皆出于无名小卒之口,实不值介怀。
曾读梁启超之《李鸿章》,“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对持真境应无取,愿得身闲便作僧;世情已逐浮云散,到头难与运相争。难为少荃。

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访问期间的留影
山东巡抚周馥携济南官员合影

时间应该为1902-1904年,地点济南府,德国胶澳总督特鲁伯访问济南时与中国官员合影。站在周馥旁边的军官即特鲁伯,他是胶澳殖民地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督。

特鲁伯前往周府拜访时的合影。
澳大利亚著名华裔先贤梅光达
梅光达,1850年生于台山市端芬镇山底村委会龙腾里,9岁时随叔父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阿拉顿金矿“淘金”。因年幼,叔父把他安顿在白人汤姆士.福斯特的杂货店里做杂工,因他聪明伶俐,逗人喜爱,后被金矿主罗伯特.辛普森夫妇收为养子。
1871年,梅光达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成为澳国第一位华人籍民。1877年养父病逝后,梅光达继承了养父的产业。之后,他说服了养母,迁居澳国最大的城市——悉尼,从事商贸活动,专营中国茶叶、丝绸及饮食,很快成为名倾悉尼的华人大富商,对悉尼及澳国经济的发展、澳国与中国商贸往来及友好关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经商的同时,梅光达还四处奔走,为华人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他还曾努力阻止悉尼进行鸦片贸易。历史学家认为,梅光达可能是早期澳大利亚惟一一位被当地社会完全认可和尊重的华人。
1902年8月19日,梅光达在办公室被一名白人暴徒袭击致重伤,1903年7月26日不幸逝世,终年53岁。梅光达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哀叹。悉尼《公报》赞扬光达是“一位世界性人物”。

1887年5—8月,清廷派总兵王荣和及候补知府余隽(新宁人)率团到澳洲华侨较集中的地区了解侨情,梅光达向王、余二人反映了澳当局歧视和迫害华人的情况,转达了侨胞的两点要求,并望转禀清政府:一是在澳华人较多的地区设置领事馆保护侨胞;二是经常派军舰来澳访问,宣扬国威。王、余返国后向两广总督张之洞作了汇报,建议在悉尼建立中国总领事馆,在其他华侨较多的城市派驻副领事,可由侨领兼任。清廷根据王、余的报告和举荐,同年11月16日,赏给梅光达五品军功衔,并赏戴蓝翎。
1888年,在他第二次返国省亲时,曾两次专程去广州拜谒了两广总督张之洞,报告澳洲排华情况以及自己的建议。梅光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侨胞的热爱,使清廷官员深为感动。1897年,清廷再次嘉奖梅光达,赏赐他“四品军功牌”,还赏赐光达的祖父瑞暇、父亲扩远以“奉政大夫”衔,祖母伍氏、母亲谭氏以“宜人”衔。

身着满清官员服饰的梅光达

身着国民警卫队制服的梅光达

梅光达与妻子玛嘉烈.斯卡利特

梅光达的会客室

梅光达的家庭及产业
1908年驻旧金山总领事许炳榛
许炳榛,商务的官员花翎三品衔补用道许炳榛,生卒年未详,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为驻旧金山市总领事,以倡导实业而闻名。清末他曾到日本考察实业,著有《考察日本商务日记》、《考察日本矿务日记》等书,思想家严复为之作序,其中有句云:“使人人能如许君之勤,则数年之间,将于外国之事,一切无遁形献之于上,取而行之,中国富强之机不再是欤?”



1902—1905年:驻法公使孙宝琦及家人
孙宝琦(1867—1931)字幕韩。浙江杭州人。年轻时便有经世之志,1886年起,历任直隶道台、顺天府尹、驻外公使等职。1902年,出使法兰西,力主效法日本图自强。1907年出使德意志,筹措讨还青岛事宜。1909年回国,任津浦路公办,曾疏请录用党人,罢宦官。1911年升山东巡抚。武昌起义后,一度宣布山东独立,任都督。1913年9月任外交总长。次年代国务总理。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即辞职。次年出任审计局长,此后历任财政总长兼盐署督办,经济调查局总裁等。1924年任国务总理兼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任内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后任汉冶萍钢铁公司及招商局董事长,中法大学董事长。1931年病逝。










1871年大清总理衙门里的大臣们

总理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0年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后,对外交涉事务增多。次年1月,恭亲王奕訢、 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请在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经咸丰帝批准,于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3月)成立。
总理衙门由王大臣或军机大臣兼领,并仿军机处体例,设大臣、章京两级职官。有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上行走、总理大臣上学习行走、办事大臣。初设时,奕、桂良、文祥3人为大臣,此后人数略有增加,从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其中奕任职时间长达28年之久。大臣下设总办章京(满汉各两人)、帮办章京(满汉各一人)、章京(满汉各10人)、额外章京(满汉各8人)。
总理衙门的编制设置分:英国股(主办与英国、奥地利交涉事务,兼办与各国通商及各关税务等事)、法国股(主办与法国、荷兰、西班牙、巴西交涉事务,兼办管理保护民教及招工等事)、俄国股(主办与俄国、日本交涉事务,兼办陆路通商、边防疆界、外交礼仪、本衙门官员的考试任免、经费开支等事)、美国股(主办与美国、德国、秘鲁、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时、丹麦、葡萄牙交涉事务,兼管设埔保工等事)、海防股(主办南北洋海防,包括长江水师、北洋海军、沿海炮台、船厂以及购置轮船、枪械、制造机器和置办电线、铁路、矿务等事务。中日甲午战争后改名日本股)、司务厅(主管收发文件、呈递折件等秘书性质的事务工作)、清档房(主管缮写文件及保管档案等工作)、电报处(主管翻译电报等工作)、银库。此外,直属总理衙门的机构还有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署。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时,又在其下设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管理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三口与外通商事务。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隶(约今河北)、山东、奉天三省对外通商、交涉事务,兼办海防和其他洋务。另外,道光二十四年(1844)设立的五口通商大臣(曾驻广州、上海,管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对外通商、交涉事务),1861年也列于总理衙门之下,并逐渐扩大职权,增管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各口岸,兼办海防和其他洋务,实际成为南洋通商大臣。但是,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与总理衙门在业务上的关系是平行的,只是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与总理衙门咨商,由总理衙门备顾问和代奏朝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北京被八国联军攻占,次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并依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为六部之首。
(以下照片均为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森于1871年所摄)

恭亲王奕欣

奕欣 (1833——1898),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弟。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遵宣宗遗诏,封为恭亲王。咸丰三年(1853年),被令署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防御,随后以亲王身份在军机大臣行走。 咸丰四年(1854年),补镶红旗蒙古都统、宗人府右宗正、镶黄旗汉军都统、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咸丰五年(1855年),母静黄贵妃死,因为母亲争皇后封号,招致咸丰不满,遂被罢免一切职务。咸丰七年(1857年),复授都统。咸丰九年(1859年),授内大臣。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奉命以亲王身份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议 和,并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同年十二月,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具体办理涉外事务,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 。并以亲王身份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驾崩于热河,立遗诏让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等人为赞襄政务八大臣,把亲王身份的奕欣排斥于政局之外。九月三十日,同两宫太后联合发动政变,即辛酉政变,逮捕了八大臣。随后,被封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集各种大权于一身。同治四年(1865年),因受慈禧太后猜忌,被罢去议政王等一切职务,旋复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时,被慈禧太后借口“委靡因循”,罢去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开始了在家达十年之久 的闲居生活。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际,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奕欣病逝,时年67岁,懿旨赐谥“忠”。死后葬在今昌平崔村乡麻峪村翠华山下。王爵由其次子载滢之子溥伟承袭。其著作有《乐道堂文钞》、《乐道堂文钞·续钞》、《乐道堂诗抄》、《萃锦吟》等。

文祥
文祥,姓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盛京正红旗人。道光进士。咸丰九年(1859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调户部左侍郎。十一年(1861年)同奕欣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任总理衙门大臣,后升为协办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力主推行洋务“新政”,成为清政府洋务派首领之一。卒谥文忠。

沈桂芬
沈桂芬(1818—1881) ,江苏吴县人,顺天宛平籍,字经笙又字小山。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与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等人同年同官。1863年以户部左侍郎署山西巡抚,任内严禁鸦片种植,1867年起一直担任军机大臣,1869年起兼总理衙门大臣,任内与李鸿章、马新贻、何璟、沈葆桢等同年相互援引,对各省洋务运动的开展影响极大,支持派遣了以郭嵩焘为代表中国首批驻外使节,是清末洋务运动中央领导人中的汉人代表。
其人为官清廉,但因政见不同而与同样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的李鸿藻结党互攻,开启了清末严重的派系斗争。身后谥文定。

宝鋆
宝鋆(1807—1891),索绰络氏,字佩蘅,满洲镶白旗人。道光进士。咸丰时曾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时任军机大臣上行走,并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光绪时晋为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靖。

董恂
董恂(1810-1892),初名醇,后避同治帝讳改询,字忱甫,号韫卿,江都县邵伯镇人。1840年(道光二十年)成进士后踏上仕宦之途,至1882年(光绪八年)正月,以76岁高龄退休罢职,先后历事道光、咸丰、同治、光绪4朝,历任户部主事、湖南储运道、直隶清河道、顺天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及兵、户两部侍郎、尚书。其中户部尚书任期最长,自同治八年六月至光绪八年正月,达12年之久。在此期间曾充殿试读卷、会试正副主考官,以及文宗、穆宗二帝实录馆总裁,又曾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全权大臣,奉派与比利时、英国、俄国、美国等国签订通商条约。为维护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不辱使命。
1892年(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十八日,董恂病故,光绪皇帝曾赐祭文,称其:“性行纯良,才能称职”。

毛昶熙
毛昶熙1817—1882),清末河南参陟人,字旭初。道光进士。咸丰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衔,在籍办团练围攻捻军。次年任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随僧格林沁在鲁、豫、鄂、皖等地镇压捻军,授礼部侍郎。先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书,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书。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八年(1882)任兵部尚书。

成林

李善兰在同文馆与他的学生们
李善兰(1810~1882)清代 数学家。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自幼喜好数学,后以诸生应试杭州,得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撰《测圆海镜》,据以钻研,造诣日深。道光间,曾向经学家陈奂问学,拟著《群经数学》未成,后陆续撰成《四元解》、《麟德术解》、《弧矢启秘》、《万圆阐幽》及《对数探源》等,声名大起。咸丰初,旅居上海,与英人伟烈亚力合译《几何原本》后九卷,完成明末徐光启、利玛窦未竟之业。又与伟烈亚力、艾约瑟等合译《代微积拾级》、《重学》、《谈天》等多种西方数学及自然科学书籍。咸同之际,先后入江苏巡抚徐有壬、两江总督曾国藩幕,以精于数学,深得倚重。
同治七年(1868),经巡抚郭嵩焘举荐,入京任同文馆算学总教习,历授户部郎中、总理衙门章京等职,加官三品衔,迄于逝世。
蒙古的王公-贡桑诺尔布(1872~1931年)

蒙古的王公—贡桑诺尔布。贡桑诺尔布(1872-1931年),别号乐亭,夔庵,清末蒙古卓索图盟盟长,世袭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多罗都郡王

贡桑诺尔布(1872---1931年),字乐亭,号夔盦(Kui An),系成吉思汗勋臣乌梁海济拉玛的后裔,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世袭札萨克亲王,兼卓索图盟盟长。他性情恬静,平易近人,通晓蒙、满、汉、藏等各种文字,喜吟咏,著有《竹友斋诗集》流传于世,好诗文、工书法,并擅长绘画,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他是蒙古民族近代史上重要的开拓者,也是赤峰及东蒙地区近代史中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生活在一个动荡,激变的历史时代。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就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时,已是清王朝覆灭的前夜,社会动荡不安,国事风雨飘摇。为谋求民族的振兴和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他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开创了漠南蒙古教育之先河,先后创办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为喀喇沁右翼旗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他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接受民主启蒙思想,大力推行旗政新举措,创造了振清代蒙族经济、文化的十项第一,令塞外蒙古诸部翘楚。
(1)在蒙古民族中创建第一个官办新式学校——崇正学堂。(2)1903年建立了蒙古第一所女子学校——毓正女子学堂(3)1902年建立了内蒙古第一个军事学校——守正武学堂。(4)1902年建立了内蒙古第一个图书馆。(5)第一个成批派派遣留学生数十人。(6)第一个办报纸——《婴报》。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科技常识、各盟旗动态以及针对时局的短评。(7)第一个办邮电,传递邮件,发收有线电报。(8)第一个南桑北移办苗圃,广植桑苗。(9)第一个创办综合性工厂,内设织布、印染、百货商店,造绒毡、肥皂、洋蜡,开创了内蒙古民族地区办工厂、办实业的先河,其丝织品销往俄罗斯。(10)创建警察局,维护地方社会治安。贡王此举为各盟旗所推崇备至,争相仿效。
贡王频繁接触同盟会。积极赞同共和主张,毅然加入国民党,作为唯一少数民族代表成为该党初期中央首批九人理事之一,并就任国民政府蒙藏事务局总裁16载。贡王以其进步的思想、卓越的才能和突出的贡献,被史学家赞为中国近代史上蒙古民族的杰出代表。辛亥革命后,他毅然赞成共和革命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1912年,他出任民国政府蒙藏院总裁,成为蒙古王公中的领袖人物,长达十六年之久。
纵观贡桑诺尔布的政绩,可以用五句话来综述:革除前朝弊政,倡导民俗新风。赞成共和革命,维护祖国统一。注重农牧改良,兴办商贸实业。开办新式学堂,建立报馆书馆。支持蒙文印刷,创建蒙藏学校。
因此,贡桑诺尔布的生平事迹,足以彪炳青史,足以使后人缅仰,也足以激励千千万万的喀喇沁蒙汉人民为之奋斗不已。

1925年版《中国名人录》上的贡桑诺尔布
晚清时期:驻美公使陈兰彬、梁诚、伍廷芳、张荫棠

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
1878年,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在华盛顿白宫蓝厅递交国书。
陈兰彬(1816-1894),字荔秋,广东省吴川市黄坡村人,咸丰年间中进士。1872年,陈兰彬以留学生监督身份、率领第一批留学在30人赴美。1878年,陈兰彬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为我国首任驻美大使,此期间,他与秘鲁诸国周旋,因揭其诱买华民、肆意虐待的事实,议订佣工限期及款待条目,海外赤子庆生还者无数。

留学生出身的驻美公使——梁诚
1903年4月2日,清政府新任驻美公使梁诚在芝加哥的照片。

1903年4月2日,清政府新任驻美公使梁诚一行在芝加哥的照片。
梁诚(1864-1917),原名丕旭,字义哀,号震东,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人。1875年,未满12岁的梁诚便在家庭的资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学生。1881年,梁诚与其他留学生一起尚未毕业就被召回国。起初在总理衙门做事,不久随张荫桓公使赴美,后任使馆参赞,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任满回国后,曾两次跟随我国特使,先后赴英国和美国,表现了爱国精神和出色的外交才能,博得赞誉。1903年至1908年初,以三品卿衔资格,出使美国、秘鲁、古巴等国。他不负国家重托,经过反复交涉,争回我国"庚子赔款"多出部分用于教育;争回"粤汉铁路"筑路权益。他在美国时多次函知国内,对诱骗妇女、华工出洋者"缉拿惩办"。1906年三藩市大地震,无数华人遇难,他即电驰海内外募款助赈,并率属捐俸,亲临该埠处理后事。

以法律为武器的公使——伍廷芳
1897,抵达美国的驻美公使伍廷芳在旧金山住所与妻儿的合影

1908,伍廷芳在芝加哥。

1908,伍廷芳在芝加哥。

1908,伍廷芳在芝加哥的住所
伍廷芳(1842-1922),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1874年留学英国伦敦林肯学院,成为第一位取得英国法律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882年担任李鸿章幕僚,其后主持办理了因北洋水师军舰停泊日本发生的“崎案”。1896年被清政府命为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1899年奉命同墨西哥签订《中墨通商条约》。1902年应召回国,与沈家本共同主持修订法律,拟订了民刑律草案,提出了包括删除酷刑、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狱政等等一系列先进的主张,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1907年再次出任驻美国、墨西哥、秘鲁、古巴公使,两年后回国。
辛亥革命爆发后,伍廷芳在上海宣布赞成共和,致函清廷,劝告清帝退位。上海光复后,与陈其美、张謇等组织“共和统一会”,又被光复各省推为临时外交代表,与各国交涉。旋任南方民军全权代表,与袁世凯派出的北方代表唐绍仪举行南北议和谈判,达成袁世凯迫清室退位,赞成共和,即选袁为大总统的妥协。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临时政府北迁,退居上海,先后被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推为首领,并被共和党列为理事,未就职。伍廷芳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极力加以反对。1916年出任段祺瑞内阁外交总长,次年代总理,旋因拒绝副署解散国会令解职出京。1917年追随孙中山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1921年任广州军政府外长兼财政总长。北伐战争时,曾代行总统职权。1922年4月孙中山撤陈炯明广东省长职,由伍廷芳兼任广东省长。陈炯明叛变时,6月23日伍廷芳因忧愤过度逝世,终年81岁。

1909年5月15日,晚清最后一位驻美公使张荫棠在美国的照片。
张荫棠(1864-1935),字朝弼,号少卿,又号憩伯。双水豪山乡人。曾以灼文为名中举。先在京候补,其后任内阁中 书、驻日本参赞、驻美国参赞。1898年4月至次年9月,任驻美国三藩市总领事。1906年1月23 日,留于印度议约的张荫棠以电报奏清政府,提出治藏新政策。清政府采纳张荫棠治藏新政策,于同年4月14日降旨特派张荫棠由印赴藏,赏给布政使副都统衔为钦差西藏查办事件大臣。张荫棠于10月12日到达拉萨,其时达赖已外逃,其余全体藏官列队迎接,藏民万多人夹道焚香顶礼欢呼。1907年1月13日,张荫棠致外务部电文,提出新治藏政策大纲,张荫棠这份上奏电文的内容,经清政府采纳成为治藏新纲领。
1909年6月27日,谕命张荫棠为出使美、墨、秘、古四国大臣,当时,墨西哥排华打死华工多人,张荫棠力向墨西哥政府提出抗议,因此获得赔偿款项310万墨元。张荫棠将赔偿金额如数发给遇难者亲属,其中无人认领之款,全部上交清政府。1911年9月 辞职返国。1912年,张荫棠先后任中华民国驻美外交代表、驻美公使、驻美全权 公使等职。1935年在北平家中逝世。
清朝宫廷官员服装

皇帝朝服

皇帝朝靴

后妃龙褂

贵妃官服

后妃龙褂

清代皇后朝冠

清代乾隆皇后朝褂

清代乾隆皇后朝靴

慈禧太后服

清代官吏补服
清末富家子弟及官员着装


1863年:大内高手

清宫大内高手-奕譞
此照拍摄于1863年。摄影术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的1839年,距今已有整整152周年了。
奕譞的这张影像是在照相术发明后的24年拍下的,说明那时我们接受西方文明的速度并不慢,在中国人中间拍照肯定比之还要早。其时尚为醇郡王的奕譞,在朝廷担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神机营。可见该影像拍摄于奕譞管理神机营时的北京南苑军营,时年24岁(虚龄),这是迄今保存奕譞年轻时唯一的一张照片。“奕话身挂大腰刀.神采奕奕,年轻潇洒,风度翩翩,是典型的清代武官派头“(原文如此);左右是奕譞的两个贴身侍卫,分别肩扛火统,手握长枪(实际是一种铁矛),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清朝禁卫军的风貌。这也是宫廷秘照中至今保存的最早的一幅照片,为研究我国军事史,为研究我国摄影史,提供了可靠的形象资料,至为珍贵

大清帝国护照

清廷皇宫中的大太监。右起:刘兴桥(养心殿御前太监)、王凤池(养心殿东夹道二带班)、杨子真(养心殿御前太监)。

辛丑年议和的诏书,有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名言”。唉……
晚清以来十大武林高手

董海川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1797-1882),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幼年喜学各家拳术,及长访师江南,在桃花山上见一年幼和尚不断向树击掌,并盘树绕行,董自恃勇武上前和小和尚交手,结果大败。于是他请见老和尚,虚心求教,历经几个寒暑,尽得其艺;临别时师傅叮嘱:技艺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气盛惹事生非,董唯唯应诺。然而回家之后偶与人争,以致出手伤人,官方缉拿甚紧,董遂净身为阉,隐于京师肃王府中,做了一名司菜太监。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董海川寿享高龄,监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王五
大刀王五,可算是近代武林响当当的巨头。王五是北京人,他本姓白,八岁时就成了孤儿.他和弟弟沿街讨饭,讨到了北京顺兴镖局,镖局的王掌柜看他长得相貌不凡,就收留了他,认为养子,改姓王。十一年后,王掌柜死了,他就继承了镖局。由于他行侠仗义、为人直爽、武功又高,就被人叫做“大刀王五”,他的本名,是王正谊。王五是地道的绿林豪客,不但武功好,而且结交广泛,上到王公显贵,下到街头混混。而且他广泛的社会关系使他与当时的许多名人大事联系起来。谭嗣同“去流肝胆两昆仑”,据说“两昆仑”就是说康有为和王五。最后没于八国联军,不愧热血豪侠本色。王五武功与事迹传说最广,传奇色彩浓厚,他本人也是一个传奇。一些后代作者也以把自己的故事附会上王五为兴趣,兹略举一处——光绪二十六年(元年一九○○年),新年初六,大刀王五忽然来访,铁云以为他是来拜年的,高兴地迎入客厅,笑道:‘惶恐得很,迁居之后多时不曾拜见五哥和嫂夫人了,本来是应该兄弟前来府上拜年的。’王五冷笑道:‘咱可不是来给你拜年的,你现在是和洋人打得火热的大贵人了,还敢劳你的驾?’啊呀,五哥言重了!’铁云正诧异今天王五言语异常,不料王五忽然飕地从腰间铜钉护腰皮带上拔出一把寒嗖嗖明晃晃的匕首,猛地一把插在方桌上,怒瞪双目大喝道:‘姓刘的,有人说你是卖国的汉奸,你今天可得和咱说清楚,若是说不清楚,休怪咱王正谊无情!’铁云吃了一惊,立刻镇静下来,拱手道:‘小弟虽然做了英商福公司的买办,其实也是为地方为国家振兴实业,造福百姓。所经手的山西、河南两省矿务,山西的事是省里商务局专函恳请我为他们向洋人借款开矿,我才答应下来,河南的事还刚刚开头。既说是汉奸,必然卖国,可是山西的事,由山西抚台作主,中国的事由中国皇上批准,借债还钱,矿山的主权仍属中国,不知小弟卖了什么给洋人了?请五哥明示,也叫铁云死得明明白白。’王五沉吟了一下,又厉声道:‘口说无凭,拿证据来!’铁云道:‘证据在书房中,请五哥随我去看’王五拔出匕首,随铁云来到书房。铁云取出山西省商务局的来信,和他写给山西抚台的禀启,以及山西省与福公司所订矿务章程,还有他与福公司的往来信函,王五粗通文字,坐下来一一读了,这才收下匕首,大笑道:‘好一个刘铁云,人家骂你汉奸,咱原不信,今天特地来考查考查你,若你真是汉奸,定杀无疑,那就不管旧日的交情了,幸而你不是,免得咱下手。’铁云笑道:‘五哥,幸亏我问心无愧,不然可被你吓坏了。’——这个刘锷也是个交际狂,丝毫不逊王五,两个人确实有交情。

黄飞鸿
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飞鸿五岁从父习武,12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麒英谢世,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黄飞鸿身后萧条,贫无以殓,幸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偕黄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1983年在香港去世。黄飞鸿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岭南武术为已任,经其门人林世荣等整理的铁线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结构新颖,动作轻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滞狭隘、动作重复之弊病。虎鹤双形,虎形练气与力,动作沉雄,声威叱咤,有推山倒海,龙腾虎跃之势;鹤形练精与神,身手敏捷,动作迅速,有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气静神闲之妙。刚柔并用,长短兼施,偏正配合进退中规,成为飞鸿一脉之代表拳法,为武术界独树一帜。一时风行全省,并远传至港澳、南洋甚至北美等地,迄今历久不衰。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材内容之一。黄飞鸿不仅武功超群,医术亦相当精湛,其驳骨疗伤之技,时称一绝。光绪年中,在广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药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功效显著。福军首领刘永福亲为宝芝林题写“技艺皆精”的匾额,并聘飞鸿为福军技击总教练,后随刘到台湾英勇杀倭。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年,凭着过人的勇敢、智慧和绝技,身经百战,显赫辉煌。成为中外闻名的武术大师。他武艺高强且崇尚武德,推尚“习武德为先”,从不恃强凌弱,坚持以德服人。他历主摒除门派之阂,能者为师,更是力排重男轻女之见,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组织女子狮队的武师之一。其众多弟子中,以男弟子梁宽和林世荣,女徒弟莫桂兰、邓秀琼等最负盛名。其余的门人,亦颇有声誉,遍布粤港澳台、东南亚各地。他生前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被世人广为传诵 。

霍元甲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光绪22年(1896),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 元甲侠肝义胆。光绪24年(1898),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宣统元年(1909),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持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后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

王子平
王子平,回族人,生于一八八一年,卒于一九七三年,生前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他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洲的一个武术世家,和佟忠义并称“沧洲二杰“,有“神力千斤王”之称。从学于鲁人杨洪修,精查拳、八极拳、龙泉剑,早岁行商关东,后投身军伍,以武术教练将士。一九一九年,俄国大力士康泰儿在北京中央公园献技,势甚嚣张,王激于义愤,当众挫败之。后又挫败西方力士马志尼、阿拉曼、柯芝麦、沙力文。在青岛时,曾遭日帝宪警围攻,王子平把他们一一掷至楼下,表现了我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魄力。他热爱武术运动,毕生不渝,在旧社会,为维持生计,他曾走南闯北,颠沛流离,但他对中国武术的深挚热爱丝毫不减,刻苦练功的意志愈来愈坚。他从六岁开始习武,直至晚年,八十多年练功不錣。他早年研习查拳、子午剑,遍行大江南北,看到了许多名家的各种优秀剑术以后,就博采各家之长,推陈出新。他的“青龙剑”就是集各家之长,并吸取了西欧击剑和日本剑道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创造的。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使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为抗美援朝捐献大炮,他率领全家参加义演。他以八旬高龄出国参加表演,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武术。——嘿嘿:)王子平十分注重挖掘祖国武术宝库和普及武术,当他八十岁高龄的时候,著名导演谢晋请他在《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做配角,拍摄打太极拳的镜头。他作为少林门门长,在全国来说是为德高望重的武术家,竟毫无彝议,不取分文,高高兴兴的去客串拍片。他认为,在电影中表演“简化太极拳”,对开展武术有利。他说,只要对党对国家有利我都干。王子平又是一个著名的伤科医生,在晚年,他以高超的医术解除了许许多多患者的病痛,还创编、出版了《祛病延年二十势》,深受群众欢迎。王子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年轻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年代。有一年,为了应付青洲车站德国鬼子的挑战,他一气之下举起了一个大磨盘,从此赢得了“神力千斤王”的称号。他的威名,也随着他不断打败列强拳师而震动武坛。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九一八年在北京打擂击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一战。

杜心武
号称南北大侠,其资料及故事比较纷杂,信史难见,他是自然拳创始人,当过孙中山的保镖。在此聊录一点:驰名中外的武术家杜心武,出生于武风极盛的湖南慈利县,他从小拜武林怪杰为师,学得一身惊人的功夫,早年做过镖师,威震四方,被誉为“南北大师”。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骨干,经宋教仁介绍,杜心武也参加了同盟会,并做了孙中山的保镖。 杜心武担任保镖,并不是每天跟随孙中山,主要是遇有重要会议时,由杜心武组织几个人在会场内外负责保卫工作。有一次,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共商革命大计,清廷对孙、黄等革命党人恨之入骨,暗中派人盯梢,伺机刺杀。那天,杜心武在门外发现三个中国人行踪诡秘,开口说道:“我知道你们三个人身上都有铁器,能够拿出来让我见识见识吗?”那三个打手说:“对不起,没有值得一看的!”杜心武说:“你们不借,我会自己取出来!”话音刚落,杜心武一个转身,用手在他们三个人身上一摸,动作快如闪电,等到三个打手清醒过来时,身上的手枪,全到了杜心武的手中。那三个打手恼羞成怒,挥拳向杜心武打来。杜心武不慌不忙,只在中间走圆圈,一边走一边用手招架,身子像泥鳅一般滑溜,令那三个人只是看得见,却又摸不着。最后,杜心武使出他的神腿绝招,飞起右腿横扫一周,那三人应声倒地,爬起来后,拔腿就逃。一天,宋教仁住宅前面,来了个可疑的磨剪人,坐在板凳上吆喝。此人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年龄大约50多岁,貌似门神。杜心武一见,便知此人绝非善类。他不声不响,悄悄走到磨剪人身边,轻轻用“双龙捧珠”的招式,将磨剪人悬空举起。磨剪人大为震怒,对准杜的头部用“五雷掌”劈去,杜心武将头一扭,以右腿来了个“横扫千钩”,把磨剪人踢出一丈多远,随即一个跳步,跳到磨剪人的身后,将其双手反扣,问道:“你要说实话,来此有何目的?”磨剪人吞吞吐吐地说:“听说宋总长家里有能人,想来见识见识!”杜说:“宋总长身边的能人很多,你心服了吗?”磨剪人的双手被杜反扣着,痛得流出了眼泪,连连说:“我见着能人了,求你开恩吧!”后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可惜那次杜心武没有同去,如果杜心武去了,也许能事先发现刺客。——当时所谓大侠,除了武功高强,结交广泛,一般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门人多,势力大,有豪强的味道。

韩慕侠
这是当年和霍元甲同乡并齐名的大师,武林大师张占奎弟子,解放前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击败无数外籍高手,打死天津擂台俄国大力士。其孙韩建中现任中国公安大学格斗教授。电影《武林志》里东方旭的原形就是他(北京的六国饭店与一位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交手);在天津开武馆,1916年前后,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强身健体,他拜名扬京津的拳师韩慕侠为师,学拳练武。韩慕侠当时以教武为生,最擅长“形意八卦”,除在南开任教外,还在家里设武馆授徒传艺。周恩来学习之余,常穿一件长布大褂,去韩慕侠家里学拳练武。。因为学拳,使周恩来与韩慕侠建立起诚挚的友谊。周恩来曾提笔为韩慕侠的武馆,写下“韩九师堂”四字。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后,还将他学拳期间与韩慕侠等人在武馆的合影寄给拳师,以示思念之情。韩慕侠曾感慨地说:“翔宇(周恩来)年少志高,深谋远虑┄┄我教他怎样强身,他却教我怎样做人。”——此人是八卦掌高手,武功是真的。

李三
燕子李三,从穷人和侠客沦落为窃贼和淫贼,虽然他的武功和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当他被擒并处死,人少怜之者。关于李三的传说也极其纷杂,以其名气之大相信,相信是有真功夫的。——请大家提供关于他的真实资料,谢谢。与李三齐名的一个窃贼叫?云鹏(?),后被国民党培养为特务,建国后潜入大陆被抓,据说从广东运往北京的时候,为了防止他捣乱,就把他绑在一个担架上抬进飞机。到北京后被装在一个大铁笼子里,他说,这个笼子我认识,当年李三就是被这个笼子关的。——注意,这时候他已经五六十岁了。

许世友
许世友(1905-1985),他的功夫是正宗的少林功夫,老师为云游武僧林子金。下面引一段最平常的段子——将军宴请的几位老朋友当然也都是善饮者。因此,将军在宴席开始时宣布席规:“三杯之内不许耍滑、耍赖,发现耍滑耍赖,一杯罚一碗;三杯之后,各尽所能,尽兴方休。”话讲完,你一杯我一盏便欢饮起来。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将军果真没按他的宴规行事,把第三杯茅台酒悄悄地倒给了别人。许将军看在眼里,嘿嘿一笑,把事先准备好的白瓷碗放在桌上,汩汩地往碗里倒酒,那位将军虽然听说过许世友将军武功超群,但他自恃身强力壮,想必许将军在酒桌上也奈何他不得,于是漫不经心地笑着说道:“你尽管倒吧,反正我是不喝的,看你敢把我怎么样。”许世友将军哈哈一笑,二话不说,只管把倒满茅台酒的酒碗递将上去,按倒那位将军就灌。开始那位将军奋力挣扎,不让灌着,岂料许将军非一般强壮汉所能抗衡!特别是他那手上的功夫,更其了得。据说将军从十来岁上少林寺当和尚学拳脚开始直到当将军,他都从未中断过武功操练,每天早晨起来,他的两只手指便往装满砂子的缸里戳,一戳便将整个手掌都入砂子中,练完功才去洗朝脸盆里的水拍去一掌都戳入砂中,练完功去洗脸。他的洗脸水不用倒掉,而是由他运足气,猛地朝脸盆里的水拍去一掌,说也奇怪,那一盆水便活了起来,在盆里连转几个圈儿,忽地一下腾空而起,跳出盆外。瞧那手指的功夫,可真能把人的五脏六腑抓出来,为此,这时在宴会席上的他,虽然是轻轻的捏着那将军的手腕子,可那位将军却直喊:“哎哟!哎哟!不得不张开大口让许将军灌,灌得那位将军大声嚷嚷醉倒才甘心!看来下次我赴你的鸿门宴,至少得带一个营的兵才成。”说罢乐得大家大笑不止,都说是“好久没喝这么痛快的茅台酒啦!”

海灯
海灯法师本来应该算是一个武林高手吧?但是近年名声不大好,说是欺世盗名,“布带拴脚表演“二指禅”“是最大的丑闻,究竟是得到高僧还是无耻骗子,这里不敢妄自评判,请有知者指教吧。
北洋军阀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项城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弃文投军,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1892年,大清藩属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1899年任山东巡抚,逐步接近清廷的权力中枢。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外务部尚书。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革命当前,袁世凯深知清庭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便联络全国革命势力及其旧部,倒戈一击,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1916年3月22日,内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复民国。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冯国璋,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人,生于1859年1月7日 (清咸丰八年十二月初四)。1884年,冯国璋只身去津投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甲午战争期间,冯国璋随聂士成赴朝鲜及东北前线作战,战后他得到了候补知县并加五品顶戴的虚衔。1899年袁出任山东巡抚,冯国璋随武卫右军入鲁,并奉命改编原旧军,组成武卫右军先锋队20营。1901年11月,升为补用知府并加盐运使用权衔。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委冯国璋为军统。袁世凯出山后,冯国璋率军与革命军激战四夜,于1911年11月1日攻陷汉口。

袁世凯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国璋于1912年9月出任直隶都督兼民政厅长。二次革命爆发后,冯国璋任江淮宣抚使兼北洋军第二军军长南下镇压,于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12月16日冯国璋出任江苏都督,同年晋升陆军上将,后又授以宣武上将。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选冯国璋为副总统。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进入外国使馆。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通电讨伐张勋。张勋战败后,冯国璋依法将大总统职权还予黎元洪。1918年8月13日,冯国璋通电辞去副总统,于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1919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65年3月6日出生于六安,数年后迁至合肥。1881年,段祺瑞怀只身前往山东威海投军。1885年,段祺瑞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两年后,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1888年,段祺瑞到德国柏林学习一年半年军事,后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回国后到威海任随营教官5年。1896年31岁,被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炮队统带、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还任过江北提督、湖广总督等职。他与冯国璋、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三杰”。

武昌起义后,段祺瑞致电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后,1912年3月段祺瑞任陆军总长。1913年代理国务总理。1915年5月,他因不满袁世凯自为帝制,称病辞职。袁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洪宪帝制,请段复出,任参谋总长。4月,段代徐世昌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总统,段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实权。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军败北,段去职移居天津。1924年10月,奉系联合冯玉祥部打败直系,段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他召集“善后会议”以抵制孙中山所主张的国民会议。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辞去所有职务。此后退居天津,自号正道居士。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

吴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东蓬莱人。1898年投淮军。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段祺瑞派曹锟、张怀芝带兵南下讨伐;吴任第三师代理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因湖南督军席位为皖系张敬尧所得,吴仅获空衔,十分气愤。遂发出罢战主和通电。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吴曾多次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支持学生运动,颇得舆论的好评。11月吴与西南地方当局结成反段军事同盟。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20年5月,吴率军自衡阳北撤,布置对皖军事。14日直皖战争起,在奉军配合下大败皖军。此后,直奉两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军胜,奉军败退关外,吴佩孚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要人物,操纵政局。1923年2月,吴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造成“二七”惨案。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起,吴任“讨逆军总司令”,为奉军及冯玉祥国民军所败。1925年10月,浙江督办孙传芳发动反奉战争,吴出任“讨贼联军总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后与奉系沟通,南北夹击国民军。1926年夏北伐战争起,吴从北方赶赴前方督战,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遭惨败。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吴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吴曾通电声讨溥仪充当伪满傀儡,拒绝日伪拉他下水。1939年12月4日,暴卒于北平。

曹锟(1862年12月12日出生于河北大沽口,1938年5月17日逝世于天津),字仲珊。幼年家贫,稍长贩布为业,1885年进入天津武备学堂投兵,参加过甲午战争,战后参加袁世凯在小站训练的新军,任帮带,次年升官带。1903年升任北洋陆军第一镇第一协统领。1906任北军第一混成协统领。1907年升任第三镇统制,同年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调该部移驻长春。
武昌起义后,移驻京郊南苑附近。1914年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驻岳州。1915年袁谋称帝,曹上书请求改变国体,被授“虎威将军”,再封一等伯。1917年7月张勋复辟,曹任西路讨逆军总司令。复辟乱平,曹以直隶督军兼省长。孙中山南下护法,曹锟曾通电附和段祺瑞反对恢复旧国会、反对护法军政府,导致护法战争爆发。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被奉为直系首领。1920年4月,曹锟组成八省反段联盟,7月直皖战争起,皖军战败,段祺瑞下野。直奉两系共掌北京政权。9月,曹任直鲁豫巡阅使。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起,直系胜,曹锟与吴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锟以每票五千银元收买国会议员的贿选手段当上了总统。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以冯玉祥反戈发动北京政变而失败,曹锟被软禁。1926年4月,冯军将领不满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与奉系勾结,发动驱段兵变,将曹锟释放。曹一度去开封依靠吴佩孚,此后,长期在天津英租界作寓公。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占领天津曾企图说服曹出面组织政府,但遭到曹的拒绝。国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赠曹锟一级上将,以彰其民族气节。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湖北黄陂人。黎元洪早年在海军服役,曾在北洋水师中任广甲号管轮。中日甲午战争时被日舰击沉,飘海遇救。之后投张之洞,被派督练新军,并且到多次赴日本学习军事。1906年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驻守湖北。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1912年南京军政府成立,黎被选为副总统。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接其第一任任期为大总统。1917年与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张勋以调解之名入京,之后发生张勋复辟。事后黎的总统职位为原副总统冯国璋所取代。1922年直奉战争后,徐世昌被驱逐,黎再接徐世昌的第二任任期为总统。次年由曹锟接任总统,黎下野。之后赴天津经商。1928年病逝天津。1935年国民政府于武昌为黎元洪举行国葬。

张作霖,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于辽宁海城县城西小洼村。张作霖幼年家境贫寒,1894年投入驻营口的毅军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里,投身草莽。1902年被官府收编,任巡警马队帮带、统带,因剿匪有功升为洮南镇守使。
武昌起义时,张作霖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后出任“关外练兵大臣”。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1912年被任命为第27师中将师长,袁世凯称帝后,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袁死后,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东三省巡阅使,在日本帮助下控制了辽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此后,张作霖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前,与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年4月,发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张作霖挟“东三省议会”推举自己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布东北自治。1924年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打败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1926年称安国军总司令。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并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1928年4月,奉军战败。6月2日,张作霖退出北京。1928年6月4月晨5时许,当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身受重伤,当日逝世,时年53岁。

冯玉祥(1882年—1948年),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夏阁镇竹柯村)人。冯玉祥清末时加入淮军,曾参与滦州起义,后投北洋军,任营、团、旅、师长。
1922年出任陆军检阅使,率其部队入陜西,并以此地为地盘,其军队因此被称为“西北军”。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在参战途中率军返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推翻直系军阀政府,逐溥仪出宫,脱离北洋军系,改编所部为“国民军”,电请孙中山北上。因无法抗拒直、奉系军阀的压力请来段祺瑞主政,遭到排挤。1925年,北方军阀联合攻打冯玉祥,冯不敌而退回陜西,后赴俄考察。1926年自苏联考察回国,在绥远五原誓师,任国民革命军联军(后改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宣布所部加入国民党,出潼关参加北伐。
1927年宁汉分裂之际选择与南京合作,响应蒋介石在军中清除中国共产党人。1929年,冯玉祥不满国军编遣会议比例式裁兵原则的决议,称病离开南京,并于5月出任“护党救国军”总司令,但迅速被南京方面内外夹攻而失败,被迫离职前往山西。1930年联同阎锡山、李宗仁等与蒋介石对抗,引发中原大战,兵败后迁居山东。1933年5月26日与吉鸿昌、方振武、佟麟阁在察哈尔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时任察省主席的部将宋哲元并不支持,但又不便反对,因而离职,之后冯率军攻下由伪军占领的多伦,引起一阵骚动,但不久后便离察返鲁。抗战时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委,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被蒋介石撤职。1946年赴美国考察水利,并发表反蒋言论。194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同年响应中共中央号召,由美返国参加新政协,不幸中途因轮船出事而于黑海遇难。笃信基督教,故有“基督将军”的称号。

张勋(1854--1923) 字绍轩,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投袁世凯,任管带,1899年升至总兵。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的扈从。1911年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后,江浙联军围攻南京,张勋兵败后退驻徐州一带。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人称"辫帅",所部称"辫子军"。1913年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旋调往徐州,任长江巡阅使。1916年袁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
1917年6月,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至12日为皖系军阀段棋瑞击败,逃入荷兰使馆,被通缉。1923年病死天津。

张宗昌(1881年 – 1932年),字效坤,山东掖县人。张宗昌出生穷苦家庭,幼年失学,父早亡。十八岁后到东北闯荡流浪,之后因为在哈尔滨杀人,到海参崴做了土匪。辛亥革命后,率一众绿林兄弟投靠山东都督胡瑛,后转到上海,在陈其美部下任光复军的团长。
1913年,张宗昌升任江苏陆军第三师师长。二次革命时,张宗昌第阵前倒戈,投靠冯国璋。1916年11月,冯国璋出任代理总统,张宗昌则任侍卫武官长。1918年,张宗昌又出任江苏第六混成旅旅长,随张怀芝赴湘参加对南方军队的作战,结果大败而逃,改任暂编第一师师长。1921年,张宗昌又奉命率部入江西与江西督军陈光远交战,兵败后本来欲投靠直系曹锟,因吴佩孚反对而作罢,于是改投奉系张作霖。之后因为替张作霖收编了一帮东北土匪,被任为吉林省防军旅长,再招揽数千流落中国东北的白俄部队,发展至近万人马。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张宗昌率兵入关,转战江苏,打败孙传芳部,进驻上海。后任山东省军务督办,兼省主席。1926年国民党北伐,张作霖、孙传芳合作组”安国军”对抗,张宗昌为副司令。1927年初,张宗昌部在南京上海一带被国民革命军打败,退回山东。宁汉分裂期间,张宗昌进攻冯玉祥军队,又大败。之后张的余部在山东被白崇禧收编,张本人则逃到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怕张宗昌会附和日本,邀其回国寄居门下。1932年,张宗昌受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之邀回到山东,离开济南时被刺身亡。

张绍曾(1879-1928)字敬舆。直隶大城(今属河北)人。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炮兵科毕业。归国后任督练公所总办、第二十镇统制。武昌起义后,通电要求清廷立宪。又与吴禄贞密商起兵事,被清廷猜忌,调任长江宣抚使(未赴任),以解兵权。袁世凯统治时期,加入进步党,先后受任为绥远将军,总统府顾问等职。1922年以后连任三届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并曾任国务院总理。后随黎元洪倒台而退出政界。1928年被刺身亡。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邵阳一个贫寒农家。幼年在私塾读书。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后入上海南洋公学。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916年8月经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遗体由日本运回,葬于长沙岳麓山上。

刘庆恩1869年出生在四川省德阳孝泉。因家庭贫穷而读书不多,后被其叔父送入广东水陆学堂学习。1895年,刘庆恩跟随清末将领刘永福在台湾抗击日军。台湾割让给日本后,刘庆恩毅然辞去军职,受聘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枪炮制造厂。后来又被送往    日本留学,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机械和枪炮制造。毕业后仍回到湖北枪炮制造厂。
1909年,刘庆恩又被派往德国克鲁伯兵工厂学习新技术。辛亥革命爆发后,刘庆恩被委任为汉阳兵工厂第一任总办,开始专心试制枪炮。1915年,刘庆恩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支自动步枪。后又试制成功大炮,名曰“庆恩炮”。1929年4月,刘庆恩在上海去世

张之江(1882年—1966年),字子姜,号保罗,河北沧州盐山县人。1901年,应征入清政府新军,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后加入冯玉祥西北军,历任旅长、师长、军长。1924年随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西北军改编为国民军,1926年冯玉祥下野后,张之江继任国民军总司令,国民军在奉直晋系军阀的进攻下失败,张之江脱离军界。之后张致力于武术和体育事业,1927年创办中央国术馆,1933年创办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1936年国术馆代表团曾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表演宣传中国武术。国术馆学员还曾在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上表演武术。张之江是使中国武术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之江担任过政协委员,并继续致力于武术事业,1966年逝世于上海。

伍廷芳(1842年-1922年)本名伍员,字廷芳,祖籍广东新会,在新加坡出生,三岁时随父亲回中国,在广州读书。太平天国起后,1856年十四岁时转往香港求学,在香港圣保罗书院就读。毕业后于香港的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等任翻译。1874年自费赴英国留学,在林肯法学院攻读法律。1876年获得大律师资格,之后回香港执业,是香港首名华人大律师。1878年获港督轩尼斯委任为首名华人太平绅士,1880年获任为前香港定例局首位华人非官守议员。
1882年,伍廷芳接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邀请,任洋务委员,成为李鸿章的幕僚。其间曾参与中法和约、马关条约等的商议,亦曾任中国铁路公司总办等职。1896年奉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等国,当中以留在美国时间最长。1902年伍廷芳回中国,与沈家本同任法律修订大臣。之后至1906年期间,拟订了中国最早的商业法;提出废除凌迟等酷刑;并按欧美等国办法起草诉讼法,建议使用陪审团制度。1907年,伍廷芳再次出使美国、墨西哥、秘鲁及古巴,在美洲目睹主张推翻满清的高涨革命浪潮。1910年回中国后寓居于上海。
1911年辛亥革命后,伍廷芳支持革命,于12月的南北议和中代表南方军政府。1912年1月1日民国建立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4月袁世凯掌权后,伍廷芳离职,再寓居上海。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为总统。伍廷芳出任段祺瑞总理政府的外交部长。次年发生「府院之争」,段祺瑞被黎元洪解除职务后,伍廷芳一度出任代理总理。后来段祺瑞专权,伍廷芳于1917年12月追随孙中山先生前往广州,出任护法军政府的外交部长。及后伍廷芳一路追随孙中山。1921年孙中山于广州就任非常总统,伍任外交部长,兼财政部长、广东省长;更曾一度任代行非常总统。1922年6月23日病逝广州。

汤化龙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人。光绪进士,授法部主事,后任山西大学堂国文教习。1906年自请资送留学日本,读于法政大学。1908年秋毕业回国,任湖北谘议局筹办处参事。次年当选为谘议局副议长,复被举另议长。1910年(宣统二年)赴北京参加各省谘议局联合 会第一次会议,被推为会议主席,参加各界代表第三次请愿。后与谭延凯、蒲殿俊等谋作第四次请愿,未果。笠年6月再次晋京参加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二次会议,猛烈抨击“皇族内阁”,参与发起组织“宪友会”。
10月武昌起义后,即时应变,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一说通电系革命党人借其名所发)。继与胡瑞霖等拟定《都督府组织条例》,又获任政事部长,争权夺势,引起革命党人不满,旋改其为编制部长。汉阳失陷,随黄兴往上海。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委以法制局副总裁。辞不就,与立宪派诸要人在上海发起“共和建设讨论会”。4月当选为临时参议院副议长。5月加入共和党。10月组织民主党任干事长。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长,支持袁世凯独裁。又与梁启超合组进步党,对抗国民党。“二次革命”爆发后,联合议员孟森等通电反对。1914年任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长,翌年辞职赴沪,参加护国讨袁。袁死,转附段祺瑞,曾任段内阁内务总长,不久失意。1918年出国考察,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遇刺身亡。

梁士诒(1869~1933)字翼夫,号燕孙。1869年5月5日生于广东省三水县冈头乡。曾就学于佛山书院。早年注意新学,留心财政。1894年中进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1905年任铁路总文案。1907年起任邮传部京汉等五铁路提调、交通银行帮理、铁路总局局长。1911年11月在袁世凯内阁署理邮传部副大臣、大臣,参与袁世凯胁迫清皇室退位的活动。1912年3月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署财政部次长,成为旧交通系首领。他大力筹措经费支持袁世凯称帝,还发起组成全国请愿联合会向参政院请求变更国体以邀宠。袁世凯死后,被反袁势力列为帝制祸首,受到通缉,逃往香港。
1918年2月受皖系军阀起用,回到北京。6月任交通银行董事长。8月任安福国会参议院议长。1921年12月张作霖推荐任内阁总理。他接受日本人的要求,同意借日元赎回胶济铁路,将该路改为中日合办,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直系军阀吴佩孚乘机发动倒阁活动。他被迫于1922年1月25日离开北京,到天津躲避。5月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失败,总统徐世昌下令罢免了梁士诒的职务,并下令通缉。他逃往日本,不久回香港家居。 1925年2月,梁士诒应段祺瑞邀请, 到北京参加"善后会议",任财政善后委员会委员长,交通银行总理。1927年初被张作霖任命为税务督办。1928年因反对北伐战争被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逃往香港。1932年4月应国民政府邀请到洛阳参加"国难会议"。1933年4月9日病死于上海。

赵秉钧,字智庵,1859年生于河南汝州。1878年,赵秉钧投左宗棠楚军,随军进驻新疆。1889年,改捐典史,分发直隶省,次年到省。袁世凯小站练兵时,赵秉钧曾随习军政,专攻侦探、警察两门。1901年,赵秉钧被袁世凯委以创办巡警的重任,翌年初,命其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同时,还奏保为知府加盐运使衔。他率新军改编成1500名巡警驻天津。1903年,赵秉钧将天津、保定两处的巡警学堂合并为北洋巡警学堂,其后又在各州县设立巡警传习所,建立全省巡警网。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赵秉钧出任内务总长。1912年8月,任代理国务总理。9月25日,由代理改为实任国务总理。1913年7月16日引嫌辞职。“二次革命”后,赵秉钧被任为直隶都督。1914年2月19日,兼任直隶民政长。27日,在天津督署中毒死亡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推举为会长。次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留学。
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5年在法国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职。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陆征祥,上海市人,1871年生,1884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后入北京同文馆习外文,尤精俄文。1893年奉派担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翻译官。日俄战争事件后,在俄国愤而剪去发辫。陆征祥在俄结识比利时天主教女子培德女士,不顾使馆反对,于1899年结婚。1906年陆征祥升任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1912年共和革命后,应总统袁世凯电命,从驻俄大使任所返国出任外交总长,并推动中国现代外交机构之改革,将清代“外务部”改为外交部。袁世凯称帝其间,曾短暂出任国务卿职务。
陆征祥主掌外交其间,外交部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外交官,为中国这一“弱国”争取到较多利权,奠定了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基础,陆征祥居功甚大。
1919年,陆征祥率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等人出席巴黎和会。由于山东问题爆发,日本坚持继承战败的德国之权益,中国代表团最终未能签署合约,成为战胜国中唯一未签字者。对于中日二十一条,实际的情况较为复杂。 据较为严谨的研究和报导指出,中日二十一条的签订,主事者是外交部次长曹汝霖。总统袁世凯直接施压曹尽速签约,而参与谈判的陆征祥则帮助取消了最为不利的第五条条款。
由于陆征祥夫人病况,陆征祥和会后即辞去职务滞留比利时,参与天主教本笃会工作,经过教会观察培训,成为正式修士,照料病妻并传教。培德女士1926年病逝后,陆征祥专心教会事务,二战其间,帮助受纳粹迫害之比国地方群众,并曾推动抵制日货之运动,为中国与盟国战胜而祈祷,受教廷封赠为比国圣伯多禄刚城修道院荣誉院长。
1949年,陆征祥病逝于比利时,葬于比国布鲁日圣安得鲁修道院。

徐世昌(1855年-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河南出生,直隶(今河北)天津人。1879年徐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兼任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总办,是袁世凯的幕僚之一,此后累获擢升。1905年,袁世凯创建警察,保举徐世昌为巡警部尚书,负责京师的治安。
1907年东北改设行省,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其时东北处于日俄争霸之中,清朝的根本被蚕食,徐世昌多所举措,采取开商埠,借国债,连与国,修铁路等一系列措施。并在东北推行新政,以此来抵制日俄对东北的控制。1909年,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黜,徐世昌自请病退,调任邮传部尚书,京浦铁路督办。
1911年5月,清廷设皇族内阁,徐成为仅有的四名汉人内阁成员之一。同年11月袁组织责任内阁,徐改任军咨大臣、加太保衔。至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方向清室请辞。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徐力辞太保隐居青岛。
1914年5月,袁世凯据新的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由任徐世昌为国务卿。次年袁公开推行帝制,徐徐世昌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徐为国务卿。徐在公私两方面为袁尽力。因要求讨袁护国军停战议和遭到拒绝,徐任职仅一月力荐段祺瑞继任。
黎元洪去职后,1918年10月,徐世昌经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他标榜“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2月于上海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但无结果。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时,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及陆宗舆职务。以缓和全国舆论的反对。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获胜,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指徐世昌总统为非法,迫其去职,自此徐世昌退出政界,居住天津租界。晚年日本人尝试邀徐出任华北政府职务,徐世昌拒绝参加日军组建的华北傀儡政府,保持了民族气节。
1939年6月6日于天津病逝。享年85岁。

章宗祥(1879—1962),字仲和,吴兴(今湖州)荻港人。早年中过秀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留学日本,获明治大学法学士学位。二十九年回国,在北京京师大学堂任教,清廷赐进士出身。曾任法律馆纂修官、工商部候补主事、民政部财例局提调、宪政编查馆编制局副局长等职。宣统元年(1909)任北京内城巡警厅丞,曾参与审理谋刺摄政王载沣未遂案。二年任法律编纂局编修、内阁法制院副使。
辛亥革命后,受袁世凯派遣,随唐绍仪参加南北议和谈判。后任总统府秘书、法制局局长、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等职。1916年出任驻日特命全权公使,在任期间,与日本政府秘密谈判,出卖国家领土与主权。
1918年与日本正式订立《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协定》。同年秋,在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和国务总理段祺瑞授权下,一天内向日本签押了三笔共计6000万日元借款,把我国铁路、矿产及其他权益出卖给日本,“欣然同意”日本政府继续占领济南、青岛和控制山东的要求。1910年初,代表北洋政府参加巴黎和会,违背民意。当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归日本所有的消息传到我国时,激起全国人民极大愤怒。4月中旬,从日本回国,中国在日留学生数百人赶到车站,怒斥其卖国行径。5月4日,北京学生3000多人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形成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北洋政府于6月10日将曹、章、陆三人免职。湖州各界人民于6月召开大会,宣布开除章宗祥乡籍,宣告出族,并议决查封其家产。
1920年,又出任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总理。1925年,任北京通商银行总理。1928年以后,长期居住青岛。1942年3月,出任日本控制的“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不久,又任电力公司董事长。日本投降后,迁居上海。
按: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本人平时喜欢浏览和收藏一些老照片,在此,将清末(主要是1911年以前)的部分不系统的、零碎的老照片进行梳理,编辑整理出清末老照片系列图集: 之一,疆土.古迹.地图3篇、之二, 民俗.民风.民生10篇、之三,皇室.国戚.权贵8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14篇、之五,文教.医疗.传教1篇、之六,工业.交通.通信2篇、之七,刑具.刑罚.酷刑2篇,共40篇2000多幅图片。有心者请鉴赏并勘正。
请点击逐一浏览:
〔1.1〕  〔1.2〕  〔1.3〕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4.14〕   〔5.0〕   〔6.1〕   〔6.2〕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