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综述(一) - 新浪BLOG or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5:42
文章背景  雪白  淡蓝  蓝色  淡灰  深灰  暗灰  淡绿  明黄   黑   绿  暗红  深蓝  鸭绿  靛青  褐色 A 宋体黑体楷体仿宋隶书幼圆 二号三号四号小四五号小五 >                  鼠标双击滚屏 10090807060504030201 (1最快,10最慢)    转为繁体
作者:学而不厌 2007-08-04 11:24:03
前言
学习理论多源自于心理学的研究,它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科学,而任何教育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学习理论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学习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主要的四大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人本主义。它们分别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对教育技术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关于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背景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二)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简称联结学说)。常用S—R加以表示。该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S-R)的联结,有怎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学习是一种惭近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学习的进程要小,认识事物要从部分到整体。
(2)刺激一反应学说
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影响下,提出了刺激一反应学说。华生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完全是以刺激与反应的术语进行解释的。他不考虑有机体的内部状态,认为这一部分是“黑箱”。因此,该学说的公式也是S—R。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频因律、近因律。(华生)
(3)强化是成功的关键,强化所增加的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人的行动多半是各种各样的操作,因此操作行为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境。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强化的程序,采取连续接近的方法去塑造行为,即把动作分成许多小步子,当有机体每往所需的动作接近一步,就给该步骤以强化,直到最后达到所需要的所有动作。斯金纳把他的理论运用到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中去,在教学上影响较大。
(三)对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应用及案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20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深刻地影响到当时美国及世界其它国家地教学改革运动。简单地说,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它把一门课程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成许多小步子。学生在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之后,马上就能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现在,有许多人都认为行为主义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理论,认为受行为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就一定是不好的。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在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全过时的。行为主义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时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记忆英语单词、做操等等,只能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当然行为主义由于理论内部矛盾的原因也存在其必然的局限性:受行为主义影响形成了以“知识”或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受行为主义影响形成了客观主义理论,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为主义在解决深层次问题上也存在局限性,如:语言发展、问题解决、作出推测和批判性思维等。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介绍
1、桑代克
(1)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早年在詹姆士指导下从事动物学习的研究,后来将动物研究技术应用于儿童,并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人类学习、教育及心理测验诸领域。“联结”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桑代克根据自己对学习的实验研究,并总结以往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探索,开始确立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及其体系,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基本观点: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惭近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
通过一系列动物和人的学习实验,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和五项学习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学习理沦。
A、桑代克的三条基本学习定律的内容。
①准备律。②练习律。③效果律。
B、桑代克的五项学习原则。
①多重反应的原则。②心向和态度的原则。③反应的选择性原则。
④同化或类比的原则。⑤联想交替的原则。
(3)贡献与不足
贡献:他揭示了动物试误学习过程,用刺激——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想,从而奠定了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基础。联结主义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理智与本能、人类与动物的二元论,将动物学习研究方法应用于人类学习,认为人类与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都是一样的,即通过试误来学习,所不同的仅仅是复杂性程度不同而已。
不足:过于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以人为被试的实验方法比较粗糙简单,经不起他人的检验(尤其是关于效果扩散的实验),从而以偏盖全。
2、斯金纳
(1)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2)基本观点: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华生坚持“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而斯金纳却认为这种观点不尽全面,也不准确。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并根据这两种反应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刺激;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
据此,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形式:一种是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另一种是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西方学者认为,这两种反射是两种不同的联结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是S--R的联结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是R--S的联结过程。这便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
B、强化理论——
①强化物:强化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所谓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②条件性强化:所谓条件性强化是指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强化刺激反复匹配联合,那么它也具备了强化的性质。
③强化的程式是指反应在什么时候多或频繁地受到强化。强化的程式的分类情况如图所示。每一种不同的程式都产生相应的反应模式。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间隔式强化又称部分强化,它比起连续程式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定时距式由于有一个时间差,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末厂反应率上升,出现一种扇贝效应,。学生在期终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证明了这-点。定比率式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而变比率式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
④程序教学——利用教学机器所进行的教学称为"程序教学"。当然利用这种思想所进行的教学也可称为程序教学。程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a.教师要编写一系列刺激(问题)->反应(答案)框面,这些框面由易到难地小步子地呈现教学内容。
b.要求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即要求他们对每个框面所呈现的内容(问题)作出积极的反应。
c.给学生的每个反应(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指出正确答案)。
d.尽量安排好问题,使学生能经常作出正确的反应并得到及时强化。
e.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完成整个教学程序。
f.给勤奋和学习效果好的学生提供大量支持性强化物。
(3)贡献与不足
贡献:
1、斯金纳发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现象,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这项研究丰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填补了条件反射类型上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2、斯金纳的"无错误辨别"学习的实验研究是有意义的。它不论在动物的行为训练,还是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上都是可借鉴的。而且,对课堂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3、斯金纳所做的"强化程序"的实验研究既深入,又具体,系统性很强。揭示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它是驯兽师的必修课,对人类的行为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激励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显然应该归功于斯金纳的贡献。这项工作推动了个体化教学形式的深入研究。
不足:
1、斯金纳犯有同传统行为主义者同样的错误,即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而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他把内部过程看成是一个"黑箱"。因此.他是一位极端的行为主义者。有人把他的思想体系称为"描述性"的行为主义。
2、斯金纳在晚年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反对对学习过程和行为塑造过程的认知解释。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看斯金纳,他是一位坚定的行为主义者;而站在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角度上看,他是一位顽固者。
3、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其实践效果并不像斯金纳预想的那样好。教学实践表明,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阻碍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教学机器上学习,还会有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倾向。这些不利因素致使程序教学运动没有得到继续发展,而只成为教育史上留下的个体化教学方式之一。
本文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不代表新浪BLOG同意其观点或描述。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