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育定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9:21:24
朱永新教育定律
      
      教育定律之一:态度决定一切
      
      米卢神话虽然破灭了,但他给中国足球带来的理念不应该随之而去。
      在中国足球队员的帽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在预选赛上,中国队靠它打出了精神,打出了气势,终于冲出了亚洲。在世界杯赛中,中国队似乎把这个理念无偿地送给了韩国,在韩国队一往无前的时候,自己却大败而归。
      其实,“态度决定一切”,不仅是体育的定律,更是生活的定律、教育的定律。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
      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以下这样几个维度。
      一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一个人能否乐观地面向未来,能否用激情和诗意去追寻人生理想,能否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把所有的行为纳入自己的目标轨道,锲而不舍地向理想迈进,是是否具有积极的未来态度的体现。
      二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一个人能否认真地对待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不断地追求卓越,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三是对待社会的态度。一个人能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有没有公正、正义感,是不是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是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态度的体现。
      四是对待学习的态度。一个人能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能否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我,能否在信息化与国际化的浪潮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抓住各种机遇,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的体现。
      五是对待他人的态度。一个人能否与他人和谐地相处,能否具有优良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否受到同事与朋友的尊重和爱戴,能否主动帮助别人,理解别人,是是否具有积极的交往态度的体现。
      六是对待自己的态度。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评价自己,能否拥有自信,能否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否把握各种机会锻炼自我,是是否具有积极的自我态度的体现。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近读到这样一则消息:感受国外大学教育──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在哪儿?
      日前,南京外国语学校1997届毕业生朱小青回到母校,作了一次简短的演讲,国外大学的教学方式让人感觉一新。
      眼前的朱小青看上去是个很文静的女孩,但一走上演讲台,她的精彩演讲便让人不得不换种眼光重新评价。朱小青说,自己原先也不是个开口就能滔滔不绝的人,但斯坦福特别重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比如有很多课程设有专门的讨论时间;在各个研究组每周的例会上,大家要轮流以口头报告的形式介绍自己的近期研究成果。学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表达能力,还开设了一些专门的培训,比如自己曾经选修过的一门课程,需要在课上通过模拟练习的形式针对不同场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这种考试在整个工程学院都颇具威名。老师是学戏剧的,对学生从发音到表情、站姿、手势都会一一指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不能说都不行。
      朱小青感触最深的,是参加电机工程系一年一度的博士生资格考试,这种考试不仅淘汰率高达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考试的形式也很独特,考生会被要求在一天之内会见本系研究专长不同的十名教授,与每一位教授面谈,并在十分钟内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诸位考官提出的问题相当艰深,几乎不可能在十分钟内给出圆满的答案,而教授评分的主要标准则是看考生口头回答问题的基本概念是否表述正确,思路阐释是否清晰。学生在备考的时候除了需要准备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知识,还会组成学习小组,不时进行模拟口试,专业知识、答题技巧、临场应变、表述的是否准确流畅都在“演习”之中。那一次考试,朱小青以全系第七名的成绩顺利通过。
      “其实,这些‘功夫在诗外’的要求对每个南外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朱小青说。“在南外上学时,每节小班英语课都有惯例的几分钟个人自由发言,有时语文课上也会有中文版的演讲小练习,而一年一度学生会改选时的宣传、竞选、演说则更加充满挑战。有了在南外的这些经历,备考时自己充满了信心。”
      或许,重视不重视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身就是中西教育的一个重要差异吧!
      
      说你行你就行——教育定律之二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
      这是在社会上人们讽刺人事任免的长官意志时常常引用的经典妙句,这种亲情眼里出能人的悲剧或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闹剧若是出现在生活中,显然是可怕的。
      然而有趣的是,这样一种“定律”用在教育方面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如果你想激励一个学生,你就不断地(当然也是适时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那他便往往能做得比别人期望的更优秀、更卓越。慢慢地,这个学生会变得“行”起来。相反,要毁掉一个学生的意志,你就不断对他说:“你不行,你不行,你真笨!”这样,原本是“行”的学生,也会逐步地丧失信心,变得“不行”起来。
      仔细留心注意中小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你会发现一般是贬多褒少。似乎我们的教师认为:学生做正确是应该的,出错是无法容忍的。就在这种不成比例的褒贬之间,有多少学生的信心被碾磨得粉碎!真正的名师往往是严格与亲善的完美统一:他们既对学问一丝不苟,又能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近远期目标,并为学生点滴的成就而喝彩。会欣赏学生才会当好教师。
      当然,这个教育定律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自身来说的。如果你能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真行;如果你能拥有强烈的自信心;如果你能毫不计较别人说你不行:你肯定会变得很行。让我们看看坂本保之介的故事。
      日本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介先生在《提高记忆力的奥秘》一书中说过一段令人回味的话:“对于来我们研究所请教的人,我首先让他懂得自信心的重要性,要‘相信一定能记住’这样一种自信。说来也怪,一旦来访者确实认识到这一点时,好像就在这一瞬间,他们的记忆力一下就提高了很多。”
      其实,自信心不仅是提高记忆力的诀窍,也是成才的先导。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只有自信,才能使人自强不息,不达目的不罢休,几乎每个成功者都具有自信心这个最重要的法宝;而自卑,只会使人自暴自弃,畏首畏尾,多愁善感,无所追求,从而失却成功的希望。几乎每个失败者都与自信心无缘。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科举考试落第后曾写过这样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落第不落志,自信心毫无削弱,更加勤勉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蒲翁的成功,就是自信加勤奋的结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呈正态分布,真正的天才的白痴都是很少的,只占1%左右,我们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在智力上的差异是不大的。只要不是白痴,我们每个人的成功概率几乎是相同的,只要选准目标,奋力拼搏,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明了这个道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树立自信心呢?
      请记住:你能行,我能行!
      
      体罚近乎无能——教育定律之三
       
      在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是一对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用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优良行为,克服和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奖励是一种阳性强化,分赞许、表扬、嘉奖等;惩罚是一种阴性强化,分批评、劝告、指责、申斥、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等。
      在以上惩罚的过程中,有两条未被包括:一是罚钱,二是体罚。罚钱又叫“经济制裁”,在有些学校里仍然还在使用,如有些学校规定,上课讲话罚多少,迟到早退罚多少,打架骂人罚多少……我认为,第一,罚钱是决不可以在校园中存在的。罚钱其实不是罚学生,而是罚家长。罚了钱,孩子自然要挨家长的打骂训斥,这是借家长的手打孩子。第二,罚钱,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金钱万能”的阴影,感受到钱的威力无边,崇拜金钱,甚至会不择手段去寻钱。第三,罚钱往往要有人监督,所以班干部往往就专门盯住谁犯错谁有过,而不去认真听讲,不去关注学习本身。
      罚钱不行,体罚行否?答曰:更不行。我认为体罚是无能的表现。一般说来,体罚会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说而不服,管而不理,教育方法“失灵”;二是教师情绪不好时的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坚信体罚能解决问题,消除危机。如有的人就说:“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
      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有些学校和老师便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惩罚。也有一些国家甚至允许学校运用体罚。如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的校长、副校长和纪律事务长有权对学生实行体罚,其方式是用尺子或藤条来轻打学生的手掌或臀部。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体罚是不能应用于教育的。第一,体罚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心悦诚服,不能从根本上感化学生的心灵。俄国教育家皮罗果夫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抽打,是为激发人的羞愧感而采用的一种过于粗暴的强制手段。而羞愧感是一种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娇嫩的花朵。它一旦落入粗暴之手,就会立即枯萎。抽打会使人产生恐惧,这是无疑的,但是这种恐惧并不能起感化作用,也是靠不住的,它只能掩盖内心的邪恶。抽打只能改造那些精神脆弱的,用甚至不那么危险的方法也可以改造过来的人。”第二,体罚往往使人自暴自弃,滋长仇恨的心理。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也有精彩的论述:“鞭打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壁掩复,以遂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趋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第三,体罚往往容易使学生模仿暴力。当他成年以后,或者当他们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教育对象时,他们会毫无犹豫地抱拳相向。
      因此,即使是法律“允许”体罚的新加坡,也对体罚作了许多限定:体罚只能作为教育的最后手段用于男生(也就是说不允许体罚女生);体罚时必须有第二位教师在场作证,详细记录学生的违法行为,执行体罚的时间和执行人的姓名;要将体罚事因通知家长,等等。这样一来,可能真正实施体罚时已经怒气全消了。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心与心面对,心与心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皮肉之苦,只能是饮鸩止渴,所以,“体罚近乎无能”,这大概也是教育的基本定律了。
      
      读书改变人生——教育定律之四
      
      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日俱增。是的,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呢?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径。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具体阐述了阅读不同书籍对学生的影响,其实也从另一方面阐释了“读书改变人生”的哲理:
      阅读描写杰出人物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
      文学作品是影响人的心灵的有力手段;
      阅读自然书籍是发展思维和认识能力的需要,是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
      不论哪类书籍的阅读,都是课堂教学的智力背景;
      课外书籍的阅读,是了解和影响学生个性的门径,它还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所以,他号召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让书籍成为青年一代的挚友!”
      其实,读书正如饮食,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成人不同的精神结构。还是这位大教育家说得好: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一个人的个性,就努力帮助他从小学建立起自己的“小藏书箱”,建立他独特的读书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作为犹太人聚居地的以色列,它的人文发展指数(将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衡量人生三大要素的指标合成一个复合指数)居全世界第21位,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国家。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一句话:酷爱读书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度。
      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读书人的阅读视野渐渐狭窄化了。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这是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
      “读书改变人生”,我想以最近读到的一位普通作者——黑龙江青年阿穆尔的一篇文章来与大家一起领略、品味这个定律的意义和价值。他这样写道:
      我在少年时期读了一本苏联小说《明天到海洋去》。这本小说叙述的是一所中学的学生假期到黑海上航行的故事。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幻想着有朝一日到远方,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漫游。长大后,我特别钟情于旅游,游览过不少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是《明天到海洋去》点燃了我投入大自然怀抱的热情和激情。
      后来,我做过汽车搬运工、更夫,烧过锅炉,卖过烧饼,还当过编辑、秘书、代课教师,进过机关工作;我在乌苏里江边承包过土地,在俄罗斯当过倒爷,在北京做过小报记者。现在,我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为此感到骄傲:是书给我提供了生活基础,它是我的衣食父母。1996年,我在北大荒承包土地时,白天干活,晚上点起蜡烛,读随身带着的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2000年,我在北京漂泊时,一边忙着记者工作,一边忙里偷闲读《李普曼传》……书能改变人的一生,性格、爱好、禀赋、气质、思想和观念,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学无止境,行者无疆。书陪伴着阿穆尔成长,也祈愿它能一生伴于你我左右!
      
      课堂属于学生——教育定律之五
      
      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探求新知的过程从一个侧面看也是发现常识、逼近常识、接受常识、利用常识的过程。像“地球绕太阳转”,可以说是一个最“常”不过、妇孺皆晓的知识,然而它由“异端”变为“常识”,却经过了怎样一个漫长而惊心动魄的过程啊!
      在这个意义上,“课堂属于学生”这个道理的普及与“地球绕太阳转”十分相似。
      当然,围绕“课堂属于学生”,虽未曾有过血腥的、惨烈的场面,但你能说它所面对的反对势力没有“地心说”一派那么强大和顽固吗?恐怕不能。“地心说”早已见鬼去了,而在明里暗中对“课堂属于学生”观点持“不合作”、反对抑或挑战态度的却大有人在。可以说,这也正是导致课堂改革推进不力、大面积教学效率长期低迷不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原因。
      构筑课堂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学生的增知长识,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就好像构筑一个屋子的目的是让主人遮风蔽雨,取暖防寒。我们说屋子属于主人,谁都不会持有异议;那么说课堂属于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投去一瞥怀疑的目光?
      有人说,难道课堂就不属于教师?问得好!但它的“潜台词”(“课堂属于教师”,“师为主,生为客”)及其所蕴含的观点或许就是课堂没能“回归”主体(学生)的根本障碍所在。
      表面上看,“课堂属于教师”没有什么错。但一旦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学生,课堂和教师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义,那么我们就会清醒地发现,学生才是课堂的终极目的对象,而教师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或者比喻为桥梁和纽带。
      作为“中介”的教师是不具备主人资格的,是不应该获得“归属”权利的。那么他的角色应怎样定位呢?我想,既然教育是为人(学生)更好地生存,那么,把教师定位于“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协作者”等角色是很合适的。鉴于此,人们提出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以为深得教育“三昧”。
      课堂属于学生。但“学生不是一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课堂必须有学生高度的参与,而且要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一时半会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课堂教学绝不能是教师的表演(更不能是他的“独角戏”),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我个人主张,在一般课堂上,学生参与(这里指发言与其余听讲之外的活动)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课堂属于学生。既然如此,他就不应该有下人的拘谨、奴仆的胆怯、童媳的压抑。他应该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轻松的氛围,他应该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而现实中,我们的许多课堂如战场,强调的是严明纪律,要求的是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我曾把某些教师比做“教育警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学生的眼里竟变成“教育的魔头”。有他们的存在,课堂就不是学生的“家”,纵使是“家”,也是一个冰窖般让学生畏而远之的“家”。于是,他们只能成为
      “一个不回家的人”。
      课堂属于学生。因此,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技能的操练场,是学生未来人生阅历的实习地。所以,在课堂里,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学到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为他们营造必要的交际场,让他们学会交往,甚至学会“理论”,学会争吵。“赤橙黄绿青蓝紫”,少了一色,就无七彩生活;“酸甜苦辣咸”,少了一味,也无五味人生,哪怕你给予他们的永远是火红的热情,是蜜糖的甘甜。所以,真正的课堂还要让学生拥有多种生活的体验、多种情绪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拥有解开疙瘩、战胜挫折的经历,体尝“苦乐年华”的滋味。
      课堂属于学生。孩子把小手背在身后,一直以“坐如钟”的姿势纹丝不动看着教师,盯着黑板,或者当教师问题一出,大家异口同声……这是多么令人醉心的教学场景,是多少公开课赢得满堂喝彩的教学镜头,但我以为,这恰恰是对人性的善意嘲讽,甚至是对人性的恶意戕贼。好的课堂永远是人性的、人道的,而上述课堂却剥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特征,又哪里能实现还课堂于学生的教育追求?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课堂非但不属于学生,而且也不属于人类。所以,“课堂属于学生”要义之一就是“课堂属于每一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
      
      教育定律之六:性格主宰命运
      
      在我的心理学教育和研究历程中,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让我难以忘却:“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是的,性格在人的整个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性格有几个内在层次:生活原则层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它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总的看法,最稳定,处于支配地位,是性格的主导因素;对现实的态度层包括对别人、对自己、对事物的态度,是性格的核心和实体,是比较稳定的,它受制于生活的原则,但却制约着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层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是性格的表现特征,它主要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征,相对地说,它的可变性较大。
      创造、创新是新世纪的教育主题,也是永久的教育话题,而这一切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性格,而创造性性格在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却严重地缺失。对中小学师生的大量调查表明,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拥有创造性性格。我在长期的思考中发现,创造性性格类型的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那就是勤奋努力、科学安排时间、虚心进取、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怀疑精神、个体独立以及对错误容忍、观点灵活并且具有不寻常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特征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否重要,当然不言而喻。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的事。张教授有着独立的性格特征,他集“恒心、毅力、耐性、信念、傻气”于一身。在这种性格影响下,他19岁时读《资治通鉴》,日尽一卷或两卷,经过七个月,读完这部294卷的大书,并且还写了简明的札记。年龄稍大后,又决心读《二十四史》,于是他不畏艰难,不避寒暑,整整花了十年时间,终于将这部3
      259卷的大书读完,而且都用朱笔圈点,读得很仔细。1946年,张教授任教的兰州大学买到明刻本《皇朝经世文编》,504卷,收录424家的政治论文3
      145篇。他趁暑假休息的机会,经过50天的伏案,把它浏览了一遍。我又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倾其所有,使个人藏书达19万册……这就是顽强的性格的力量和顽强性格的魅力。
      面对这无数的成功者,有人会说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优越条件,强调着自己好像有着什么先天性的不足,不适合走向成功,不适合拥有那份更美的命运。这种想法有着极大的危害性、传染性。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客观条件的影响呈递减趋势,而主观因素则呈增长倾向,两者表现为逆向效应。其条件是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正常发展,也就是说,个体的主观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显重要。虽然人的自我意识在个体早期就已有萌芽,但此时还更多地表现出不自觉性和受动性。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我意识愈益增强,从而更多地表现出自觉性和能动性,更倾向于支配环境和他人。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基说:“一个人要增进其体力,发展其智力、道德力量和意志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成为可能。”
      所以说性格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们每个人也应该重视自己性格的设计与养成。在这方面,不妨学学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在十多岁时就给自己制定过“性格修养计划”,立志使自己成为一名扬善惩恶的文学家。他在晚年回忆人生历程时,每每提到自己年轻时代的这一性格修养计划,说它在一生中经常起到提醒、督促、推进自己从事创作的作用。
      21世纪是新的世纪,是充满生机的世纪,更是中国人创新的世纪。愿我的这一“定律”,能唤醒充满灵性的个体,使之拥有更美的性格,打造绝美的命运。
      
      特色就是卓越——教育定律之七
      
      几年前听的一个故事,已经记不大清了。大致是这样:一位建筑公司的老总要从一班普通工人中物色一名管理人员,工地负责人和他在工地转了一圈,问他有没有合意的人选。老总说,我要那个穿红色工作服的人。他解释说,大家都穿蓝衣服,只有他例外……有特色的人往往有追求,有成就。后来的事实证明老板的想法是正确的。
      我想,特色就是卓越。特色就是鹤立鸡群,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有人可能表示异议,说:“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大批青年‘嬉皮士’,这是其他学校没有的,你能说这种特色就是卓越吗?”假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不准备回答。因为我所说的特色当然是正面的、积极的、符合教育发展应有方向、代表未来教育希望的。毫无疑问,这就像学校要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而不是庸才、奴才和“危险品”一样天经地义。
      特色最根本的要义就是不同寻常,或者说它的本质属性是差异。目前的中国基础教育在“差异性发展”方面做得还非常不够。我曾经到过辖区范围内一所省重点中学搞调研,校长汇报工作一套又一套,我提问:“你认为你们学校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他想了半天,最后说是优异的教学质量和在同类学校中一流的升学率。质量当然是学校的生命线,升学率也很重要,但我以为,重点中学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不应该再“聚焦”于这些方面,它们是“等式”两边的相同量,可以同时“划掉”。
      当然不能去怪罪这位校长和其他校长,因为他所置身的大背景就是不利于甚至有碍于特色形成和发展的背景。确实,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还存在着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张“魔床”,所有的学生、教师、校长和学校都必须与“魔床”的长度保持一致,短则补之,长则截之。有如此统一的“模子”或范式去规定,去制约,你还能期望出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可喜局面吗?有人说:“上帝造人本来不一样,可是现行的教育却与上帝对着干。”这话言重了一点,但也基本反映了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病和症结。
      呼唤特色,追求特色,铸造特色,应该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主题之一;没有特色的教育就像千篇一律的文章,像千人一面的群体,是没有美和卓越可言的。
      当然,特色或个性与共性不是“不共戴天”的。特色或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像前面所举的那所重点中学,如果没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较高的升学率这两点共性作为基石和保证,那么,你即便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即便在科技发明、艺术表现等方面出了一批苗子,我们也很难说你就是我们理想和期待中的好学校,你的办学业绩就是卓而不群的。问题是,你不能满足和停留在这两点上,而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豁达的胸襟去发现、包容和造就有差异的学生、有风格的教师、有特色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共性是基础,特色是超越。谁能在基础层面上裹足不前,谁又能不在超越突破中铸造辉煌?
      原苏州六中是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校长为此苦恼,向我讨计。经过一番考察、思考和论证,我认为它应该在特色方面做文章,而这篇文章的“切题处”或者说“突破口”可以选在艺术教育上。后来该校朝这个方向作了不懈努力,学校的品位不断攀升,现已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级验收。很难想像,没有特色的营造,它能以“三级跳”的速度和气势后来居上,令人瞩目。同样,吴江市同里第二小学在写字教育方面倾注了特别多的心血和努力,该校的学生都能写一手很漂亮的字,学生整体写字水平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处于一流水平。艺术或书写水平的提高也必然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不断丰富他们的人文精神内涵。所以,特色绝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是报春的腊梅,是出墙的红杏,在它的后面必然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喜人景象。
      特色能助你提升品质,追求卓越。你或许在埋怨生源不好,教师平平,学校落后,在曾经令你怦然心动的“特色”面前徘徊,在曾经让你翘首期盼的“卓越”门外嗟叹,我要告诉你:“朋友,何必为特色而发愁?”
      我愿以一个真实的故事来收笔,并与你一起思考、共勉。
      日本一家大公司招聘人才,贴出启事:“本公司只招留级生。”应聘者纷至沓来。经过面试,智商低的不要,不勤奋的不要,因为专注、痴迷于创造发明而耽搁了课程一类的“怪人”却“多多益善”。
      
      理想创造辉煌——教育定律之八
       
      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曾把理想、志向、抱负等比做航标、路灯、方向牌,说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迷茫一片的,没有志向的人生是消极颓废的,没有抱负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的。
      大家都这样比喻,老实说,落俗套。我倒以为,大俗乃大真,大俗乃大雅,这个看似很俗气的比喻却揭示了理想、志向、抱负等心理学范畴概念的本质特征,包容了它们最主要、最深刻的内涵。现在的问题不是比喻是否落俗,而是这样的道理有没有真正融化到学生生命的血液中,有没有沉积到他们意志品质的基因组织中。
      我自以为还有点创造的潜能、创新的禀赋,有时候也在真情流露或表白中说出惊人之语,但一旦说到理想、梦想这一类话题,我都无一例外想到一个故事。说句不谦虚的话,不是我积累的有关故事很少,实在是因为这个故事太耐人寻味,也太催人泪下。这个故事足以把理想的美丽,把志向的神奇,把抱负的迷人揭示得淋漓尽致,演绎得震魂动魄。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英国内阁教育大臣、盲人戴维的故事。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戴维在题为《未来的我是——》作文中描述了自己的梦想,希望长大后当一名英国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长大后,戴维梦想成真,当上了英国内阁教育大臣。他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事实是最好的教科书。每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青少年朋友甚至讲给我们的老师、学生家长听的时候,我都看到一张张为之动容的面庞,一双双为之含泪的眼睛。这或许是一本正经八百的关于理想的教科书根本无法产生的效应吧!
      理想创造辉煌。你有怎样的理想,往往就决定着你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取得怎样的成绩。没有理想,你人生的“记分册”上将永远是零或者是一片空白。一个有大成的人绝不可能“瞎猫碰着死老鼠”——没有一点儿理想,却“蒙”来了成功、成就甚至是辉煌。这是毫无疑问的。
      戴维幼年的理想在不少人看来与白日做梦无异,但他却梦想成真。我们不难想像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甚至是偏见歧视。没有他的进取不息,奋斗不止,没有他的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一句话,没有他后天的努力,他就可能永远在黑暗的世界中做一个混混沌沌的盲人,甚至也闹出“盲人摸象”之类的现代笑话。后天的努力怎么形容和比喻都不过分,但在承认和赞美“努力”之“化腐朽为神奇”的功用的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努力”的动力源自何处,起于哪里。
      答案是理想。
      我所讲的理想是能创造辉煌的理想,还必须是“心存高远”的理想,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理想,是“少年壮志当拿云”的理想!
      
      爱心产生奇迹——教育定律之九
       
      有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艺……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钱梦龙只有初中文凭,魏书生的情况也是这样,但他们却登上当今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痴心不改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飞跃。
      你的学生中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己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样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生和俊才。李镇西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们体会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
      你的学校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不灭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国际化的现代中国人”。我曾经到过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进行教育考察,一方面为他们的贫困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贵精神和他们创造的非凡成绩叹为观止。“匹夫不可夺”的“爱心”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风景和辉煌。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分。所以,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可是,在我们教育的现实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太多了!
      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注意:有些行为是否“违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辨,譬如上课没有举手就发言,譬如跟教师或家长“顶嘴”,还譬如对异性同学有好感,写了一封流露好感的信,等等),不是循循善诱,而是充当“教育警察”,毫不留情,横加呵斥,甚至挥以老拳;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厉言“敦促”,不使他懊丧不已,就好像不能逞示严师之威……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才成器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有意无意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如此“奇迹”当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甚至不应该是我们平心静气所能接受的。
      我们所企盼的奇迹是按常规、循常理不能发生、出乎意料的“好事”,它只能萌芽于热情,胎动于鼓励,最终诞生于爱心之中。没有这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奇迹”永远不会奇迹般地发生,就像冰窖里不会吐出新苗,蒸笼里不会冒出新生一样。
      任何教师都不会与奇迹无缘。但要与奇迹结缘,你就要弹出爱心的红线,抛出爱心的绣球。这虽然还不是“充足条件”,但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不止一例的植物人因为得到亲人细心呵护而从梦魇中走了出来,重新拥抱美丽的人生。我想告诉你,你的教育对象中没有“植物人”,你的奇迹并不那么难以创造!
      说得更直白点儿,我想问:你是否愿意创造教育奇迹,YES或者NO?
      
      
      朱永新自述:成功六字诀
      
      信、望、爱,学、思、恒,就是我的“成功六字诀”。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发明,是从老师那儿搬来的。我在日本做研究时导师篠田雄四郎把前面三个字送给我,使我受益匪浅。现在,我来谈谈自己对这六个字的理解,也把我的一些经验和认识奉献出来,跟读者分享。
                         
                                  信
                       “信”,信心,自信,信念。
         
      上帝是不公平的,所以使每个人的相貌不一致,有些人比较美丽,有些人不是那么美丽;有些人很英俊,有些人不是很英俊,甚至有一些还是残疾、弱智。但是,上帝又是公平的,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安装了“成功密码”,安装了“成功基因”,只要你努力,每个人都能找到这些“密码”和“基因”,从而赢得辉煌的人生,无论你是智是愚,是健康还是残疾。南京有个周婷婷,聋哑人,经过自己的努力,被美国著名的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舟舟,是一个弱智儿,却成为众所周知的“指挥家”……这样的人都能成才,我想我们每一个人,更有成才的条件,也更应该成才。我们没有理由不成才,“雁去留声,鸿走留迹”,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如果你没有做到这一些的话,那一定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自信,未曾付出足够的努力。马克思曾说过,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搬运夫之间的差别,远远小于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区别。你说家犬跟猎犬之间有多大区别?无非是,一个经过人的驯化,一个没有经过驯化而已。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一个出卖力气的搬运工,他们的差别比这个小;那么,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不是更应该比哲学家和搬运工之间的差距还小呢?因此,你有一百、一千、一万个理由自信起来。但是,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人与人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正如林肯所说,人们要警惕自己10岁以后的脸,它与遗传无关,是自我塑造的结果。自我塑造太重要了。本来大家都应该成功,都能成功,但到了最后,并不是都能成功。为什么?你没有找到成功的密码,你没有运用自信去热情地拥抱未来,你没有很好地塑造自我。
         
      自信对人的发展非常非常重要,很多的科学家、发明家把它作为成功必备的最重要的因素。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拿破仑·希尔,美国成功学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反复地强调自信,他甚至说,自信就是生命和力量,自信是创业之本,信心就是奇迹。我也认为自信是影响我们成绩的一个重要要素。当初我承担了一个研究课题——《差生的心理和教育》,曾做了一万份心理调查和心理测试,成绩差的和成绩好的同样测试,结果发现很多差生智力并不差,有的甚至比成绩好的还好,但是学习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信心差。他觉得自己笨,认为自己学不进去,觉得记忆力不好,他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其实,人一旦有了信心之后,就会产生奇迹。日本有一家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是日本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专门开发人的能力。读小学时,全年级500人,他是第470名,理所当然是我们所说的差生、后进生,后来成为全日本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做了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到他这里来开发,实际上他就一个招,帮你树立自信心。当时他是第470名啊,但是他父母亲对他并不失望,星期天照样带他到山上去玩。如果是我们的第470名,就很有可能要被关在家里做作业。他玩的时候就打小鸟(当然现在看来不符合环境保护法了),枪法很准。如果是我们的父母就会说:“学习这么差,打枪倒行啊。”但他的父母就说:“你的观察力很好,你的行动很敏锐,这是学习最重要的基础。”然后父亲和他下棋,下着下着,父亲故意输给孩子,父亲说:“你很厉害,学这么一点时间,你就把我打败了。”他的父母就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不断强化他的自信心,他也就一天天好起来了。
         
      我曾经与人合作写过一本书《男女差异心理学》,专门研究男女的差异,我特别为我们的女同学多说一点话。你看,我们社会女同学成才,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你看,我们校长是男校长,你看我们的市长也是男市长,国家领导人里面,也是男同志多,男女半边天,为什么女同志少?我认为最缺少一个东西——自信心。人从生下来以后,我们的社会就在用不同的标准培养男孩子和女孩子。男孩子买飞机、大炮、手枪,女孩子买什么玩具?洋娃娃,小熊。你别看玩具,玩具体现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为什么不把洋娃娃给男孩子玩?男性的玩具是刚性的,硬性的,象征着阳刚之美;女孩子的玩具都是柔软的,象征着阴柔之美。男孩子的玩具都是活动的,可以拆,可以拼装,可以组合;女孩子的玩具都是静止的,不会走的,洋娃娃是不会走的。男孩子的玩具是开放的;女孩子的玩具是封闭的。你把洋娃娃的肚子打开了,里面是什么?一团乱棉花絮!社会通过玩具象征男孩子刚强、开放、活动,女孩子温柔、文静、封闭。同样是顽皮,人们对男孩子就不大在意,甚至还很开心,可是对女孩子则不行,“这小丫头怎么这么疯呀!”同样的顽皮,对男孩子是表扬,对女孩子就批评。由此可见,男女差异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它使很多女孩子丧失了自信心。有一种现象很普遍,往往在初二、初三,最迟在高一,很多女孩子成绩开始下降,很多小学的佼佼者,出类拔萃的女孩子都有可能下降,而且个别的女孩子下降的幅度还很快。过去并不很拔尖的男孩子开始上升,有的突然上升为班里的“明星”。不少家长甚至一些教育家都说,女孩子呀,没办法。女孩的这个时候生理出现变化,第一次月经出现,经期到来,生理上不舒服,然后紧张、恐惧,然后开始爱打扮,爱穿漂亮的衣服,关心男孩子,然后学习不专心,等等。其实,初中男学生这时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男孩子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出现遗精,跟女孩子初潮同属生理上的正常变化,然后第二性征出现,男孩子也同样开始注重打扮,我看我孩子也是这样,初中时再脏的衣服他不在乎,现在到高一了,开始爱干净了,脏衣服不肯穿了,也爱关心女孩子对他注意不注意,这是人之常情。但男孩子注意这些情况,成绩倒上升了,女孩子注意这些情况,成绩下降了。什么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信心发生了变化。女孩子从生下来的第一天开始,社会、家长、学校、老师就不断地对女孩子说:“女孩子不行,女孩子不行!”社会不断地对男孩子说:“男孩子行男孩子行!”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从心理学上讲就是接受暗示的过程。我们都从社会的暗示变成了自我暗示,女孩子认为我真的不行,我真的不行我就算了,不要再拼搏了,拼搏了也没有用,结果女孩子退步了。男孩子认为我真的很行,我还行,那我就要拼一拼,我拼了就有希望,结果进步了。所以说,自信心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因素。
         
      男女两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女性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优于男性,男性的空间想象能力普遍优于女性;第二,男性数学几何上特别优于女性,女性在文学、写作、说话上优于男性,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其它都没有,尤其没有我们想象的差别那么大。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女同学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你们的父母,你们的朋友,甚至你们的老师对女同学说三道四时,你一定要强化你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女同学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过去社会上有人批评我们领导,说我们领导用人是滥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我说,这句话用到教育上倒是一句真理,我把它命名为“朱永新教育定律”。你想造就一个人的话,你就一千遍一万遍地对他说:“你真行!你好伟大!”一定能创造奇迹,再不行的孩子都会变得很优秀,有很多很多教育的奇迹,都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经常说,“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真的是这样,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可以成长的。去年,我在《报刊文摘》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北京一个普通的母亲,孩子生下来是一个脑瘫儿。我们知道,脑瘫儿不仅智力有问题,行为上也有障碍,不能正常的行走,不能很自主地控制,就叫脑瘫儿。但是这个母亲就不信这个邪,从孩子生下来就开始训练他,从训练他抓手开始,掰他的手指,训练他的活动能力,训练他的眼睛,用小电筒不断地训练他的眼球,不断地训练。这么一个我们所有的学校都不肯要的孩子,去年高考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太优异了,尤其英语和计算机都是全市的尖子,在到底报考外语还是报考计算机专业上,他都举棋不定。这说明再困难的孩子,只要我们有耐心,只要我们相信他能成功,只要你自己相信你能成功,你就一定能成功。如果我们要毁灭一个学生的话,我们就不断地跟他说:“你真的蠢!你真的笨!”但从孩子本身来说,你不要信这一套,就在老师不在意你的时候,家长批评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昂起你高贵的头,挺起你宽阔的胸,“我能行,我要行给你看,我今天不行明天行,明天不行后天行。今年不行明年行,明年不行后年行。总有一天要超过你老师,总有一天要超过你家长。”       你人生中只要树立起这样的信念,我保证你成功。我就接触过一位博士,他就是因为中学老师说他是“榆木疙瘩”,才发愤努力的。你有了这样的信念和努力,不成功可以来找我,我专门为你开“成功保险公司”。这是我今天说的第一字,信。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上帝,拯救你的全是你自己。”你救自己的惟一法宝就是相信自己。特别是我们的女孩子,尤其是今天在座的女孩子,如果成功的话,别忘了让我分享你成功的喜悦                         
      望
                         “望”,希望,理想,志向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干什么?你的使命,你的人生价值是什么?也有人说,好像跟我们中学生谈希望、谈理想早了一点,我们现在惟一的理想就是考一个好点的大学。当然,对我们很多同学来说,考一个好大学应该成为我们的希望之一,或者说是近期理想之一。但是如果你人生的目标定位仅仅停留在考一个好大学,说得不客气一点,那将是你人生的一大悲哀。我们整个中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所有学生的目标都定位在考大学,考一个好大学上。考了一个好大学,就是我们的目标实现了,所以我们才会把哈佛女孩炒得那么火。考取哈佛算什么?考取北大算什么?考取清华算什么?考取这些名牌大学并不都是令人鼓舞的。我大学考得很平常,江苏师范学院。没有关系,我可以不断地改变我自己。我读研究生是在上海,读博士,我到了同济大学,我做博士后,到了复旦大学,我做讲师、做教授,我可以到清华大学,我去年在清华大学做报告。我不可以成为清华的学生,但我可以成为清华的老师,有什么不可以啊!所以你们的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考取一个大学,我觉得太浅薄了,你应该定位在辉煌的人生这一点上。)
         
      我们知道,目标的定位是很重要的。我们同样背《桃花源记》,同样朗诵《岳阳楼记》,如果你只是为了考试,那么你不会出现热情,毕竟你只是为了考试。如果你的目标定位在要记诵它一辈子,让它成为一生有益的精神养料,你就会有长久的记忆。我对学生做过一个实验,我把他们分成三个小组,给他一段背诵的材料,第一组的要求是把这段材料多看几遍,好好看;第二组的要求是我下个星期的考试要考这个材料,你们要好好背诵;第三组的要求是不仅下星期考试要用,而且希望今后整个人生把这段材料都能背诵,永远都不要忘记。结果,一个月后,第二组只有10%不到的人能背诵,第三组有50%的人能背诵。这说明,你给了自己不同的定位,它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所以,精彩的东西,对你人生有用的东西,你要有一个长久的定位。你既然来到这个人世,你就应该使自己活得更精彩,做得更优秀,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挖掘和调动出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元帅只能是极少数,不是人人都能成元帅,但是一个根本没有想过当元帅的人,他永远成不了元帅。我们很难想象,在浏阳的山沟里面,出了一个胡耀邦,胡耀邦的老师会想到从山沟沟里走出一个胡耀邦吗?浏阳的小镇上走出了一个谭嗣同。他牺牲时34岁,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却流传千古。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算学馆。这次我专门去看了看,尽管里面什么都没有,但我觉得他是一个大英雄,值得我们顶礼膜拜。人们差不多都不可能超越他给自己确立的目标,因此,我觉得大家给自己定位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给自己提出更高的人生目标,更高的人生境界,更高的人生追求。考取一个好大学,用毛主席的话来说,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希望是人生的灯塔,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前行的重要力量源泉,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应该树立起自己人生的理想,应该尽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事实也是这样。当然,我们的目标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随着我们的成长,随着我们的进步,我们的目标也可以不断进行调节,但是你的心中应该有一个理想之光,应该有一个希望之光。应该说,你的人生永远有一个燃烧的光在激励你前行,你就能不断接近这个光源,有的人可能最后能拥抱它,使自己同样变得光芒四射;有的人可能最终不能拥抱,但你在不断接近的过程中,不仅照耀了自己,而且使自己也多少有了一点光彩。^ZL6(|
         
      有一本书叫《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是日本一个叫德田虎雄的学者写的。在这本书里面,他谈到自己的成长历程。这个人跟我们差不多,是日本农村的一个苦孩子,成绩也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但是他在高中时,就立志做一个改变日本医学史的人物,因此他考了三次大学,前两次不理想,进了很差的大学,他放弃了。他认为他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必须进早稻田大学的医学系,第三年,他考取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永远记住自己的理想,每天早上照镜子,看到的是十年后的他,十年后的医学改革家。结果,十年以后,他终于成了全日本最著名的青年医学改革家。
         
      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的事,它就是那么可能。所以你不要低估了你的能力,低估了你能做出的成就,真的是这样。因为所有的伟人,都有他的学生时代,都是从学生中产生的。
      
      爱
          “爱”,爱情、同情心、正义感,我觉得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爱的情感,是所有高尚情感的源泉。
         
      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拥有了多少爱?我们对一花一草,对身边的同学们,对我们的老师们,对我们的父母们,对学习,有多大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在他的学校的大门口,贴着一条很醒目的标语:“爱你的妈妈!”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这么一所学校,这么一个教育家,怎么就写这么“低”的一个口号。其实,你以为爱你的妈妈就那么容易吗?你们每个人都那么爱你的妈妈吗?你们在家里对妈妈是那么亲切吗?有多少人嫌妈妈罗嗦,有多少人对妈妈高声恶语,恐怕不少。对***爱心是我们今后爱人类、爱别人、爱祖国的力量源泉。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注定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人。我在我的一本书里讲到,爱心无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爱心。只有拥有了爱,才能享受人生;只有拥有了爱,才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
         
      爱心,善良之本。有人说,人,不能太善良,善良就要挨人欺,就要吃亏。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真正善良的人,真正拥有爱心的人,才能拥有别人的爱,才能拥有别人的帮助。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任何一个人想离开团队取得成功,都非常困难。有人曾经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作过统计,说早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一些是单兵作战,靠个人或很少几个人的努力去做课题并获奖的,但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没有一个是单靠个人的劳动,必须是一个兵团,数百人,甚至更多的人在攻克同一个课题。当然,最后获奖的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社会之中。今后走向社会你就知道一个道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好的人缘,你就很难真正取得人生的辉煌。我们心理学把人分成两类,一种叫“人缘儿”,这种人大家都喜欢他,都愿意帮助他;还有一种人叫“嫌弃儿”,大家都很讨厌他。相信我们大家都不愿意做“嫌弃儿”,都愿意做“人缘儿”,做“人缘儿”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爱心。有爱心的人才会体贴别人,才会善于了解别人,才能知道别人的冷暖,才会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友谊之手,也才会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所以,学会爱,学会爱别人,爱父母,爱老师,我觉得这是做人的前提,也是获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要爱人,还要爱事业,爱学习。不爱学习的人,不爱读书的人,是不会取得成绩的。
         
      当然,在学习中寻求快乐,这点很重要。如果你在学习中没有快乐,你就没有情感的愉悦。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解决了一个很难的题目,你会很开心;当你写出一篇你自己很得意的文章,你自己也会很快乐。那么,做学问做事业,不仅需要爱,而且要在爱中找到快乐。一个懒于学习的人,把学习当作外界强加的事情来做的人,既无爱可言,也无快乐可言。天津有一个学生,很讨厌学习,学习成绩很差,老师经常批评他。有一天老师又把他叫到办公室训话,这个学生发火了,把桌子一拍,“***,学习是谁发明的?老子不干了。”对这样的同学来说,学习是谈不上快乐的。你不爱学习,学习也不爱你,你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成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曾经把一批革命者抓起来,押在一个特制的牢房。所谓特制的牢房,就是不同于以往让很多人住在一起,而是一人一间,让你没机会跟别人说话,让你看不到阳光,在阴暗、潮湿的一个小房间里,每天做同一件机械、单调、重复的事情,即编织篮子。结果,几个月下来,有好几个人已变得很憔悴,很忧郁,得了神经病,有的甚至开始死亡,四年下来,只有一个活着走出来,而且很健康,满面红光地走出来。他靠的是什么法宝?热爱编织。他想办法每天编织一个新花样,反正是编嘛,与其痛苦地接受它,不如愉快地拥抱它!他刻意寻找编织的乐趣,不仅健康地出来了,而且还成了一个著名的编织师。
         
      所以在我们看来,有时非常枯燥、非常乏味的事情,只要你去发现它内在的魅力,内在的美,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原来学习是如此快乐。学习不像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痛苦,你要从学习中找到快乐,每个人给自己找几条学习快乐的理由,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想办法让自己开心。当然,我也希望你们的老师多给你们开心,在课堂里面,在课堂外面,能让你们开开心心地学习。同时,你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得更好,学得更开心。这就是爱,是你们学习,是你们走向人生的一个重要情感因素。
      
      学
                         “学”,学习。
          
      学习首先是继承,尤其基础教育阶段,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同学们要趁年轻多背诵一些名篇,包括英文名篇。我为中学生编了一本书,叫《英文名篇诵读本》,我希望我们的中学生把这本书能够背诵,这可以使你受益一辈子。江总书记的外语什么时候打的基础呢?就是他在扬州中学背了许多英文演讲稿。我写的文章大家愿意看,为什么?因为我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虽然我能够比较自如地用英文和外国人交流,并且还翻译了一些英文的书,但是很遗憾,英文我没有背,所以英文文章我一篇都写不出来。没办法,写中文各种词句我都能信手拈来,写英文我却不知道怎么写,哪怕就是培根讲的“知识就是力量”,我也不知道英文到底应该怎样准确地表达。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中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前半段能够把中国文化的根基打牢,这东西对你人生一辈子有用。
         
      善于不善于学习很重要,为此你要把握最重要的东西,而这最重要的东西,就最值得你花时间的东西,你应该不怜惜自己的时间。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不和经典背叛。我觉得,人文科学,在经典里面都可以找到。比如说《巴黎圣母院》,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政治课就可以凭此考试。学科之中都是综合相通的,越往高处走,学科越相通。所以,第一,我们要爱学习,第二要善于学习,善于把握对你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包括我们做练习。学习也要注意把握学习的规律,比如说记忆,其实也很有规律。人的记忆力差不了很多,并不是说你的记忆力特别好,就特别能记忆,说他的记忆力特别差,就特别记不住。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与善于不善于记有很大的关系。心理学上也有很多关于记忆的专门研究,比如说,尝试背诵一篇材料,有人要读十遍,甚至二十遍,反复地读才能背诵。你可以试一下,当你记诵一个材料的时候只看一遍,就马上进行背诵,肯定能记诵其中一些内容,然后,你把没记住的那些内容你再看一遍,再来尝试背诵一遍,本来你要看十遍才能记住的东西,现在只看三遍就能把它记住,这就是尝试背诵的好处,也是善于学习的一个表现。当然,对于一个走向社会的人来说,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觉得很奇怪,我们有些很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在学校里很好的孩子,走到社会上以后,便再也不看书了,甚至连报纸也懒得读了,我觉得这样的人没有好好地把握学习的本质。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求知的习惯,当今社会是个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思
                         “思”,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是你们课本里有的。什么叫“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思”进行思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的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是发现事物之间内部联系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解释来说,思维的过程是把握事物规律的过程,也就像某些同学所说的,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过程。“我思故我在”。善不善于思考,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能不能对于一个问题举一反三,能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能不能把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能不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于一个思者,反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
         
      思,有一种是对客体的思,还有一种是对主体的思。对客体的思,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的对象之间建立联系,也就是说,知识在你的头脑里面,不应该是孤立的。这是思考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很多人为什么感觉东西记不住,为什么感觉知识需要用的时候却记不起来?你们有没有看过《福尔摩斯探案》,福尔摩斯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习的材料实际上都在你的大脑里,都是你的,衣服是你的,袜子是你的,裤子也是你的,那么善于思考的人呢,他早已将一切处理妥当了——把衣服放在最下面的抽屉里,把袜子放在最上面的小抽屉里,把被子放在顶层上,像有些人,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儿往抽屉里一塞,等到他要找一只袜子时,就把被子、衣服所有的东西全部掏出来,找了半天,才能将一只袜子找出来,白白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善于思考的人呢,因为他早就处理好了,所以他能一下子打开小抽屉将袜子拿出来。这两种人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前者对所需对象经过了自己的消化、理解,建立了联系。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所以说,我们学习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自己建立一个知识图表,这个图表我不是抄人家的,是我自己创建的。大学读书时,我经常给自己建立这样一个知识图表,当别的同学抄我的图表时,大家都很开心,因为我提供的一些东西很有用,但实际对他们来说作用就不够大了,因为不是他们自己搞出来的,这东西是我搞出来的。为什么这个放在这里,那个放在那里,只有我心里清楚,他们并不清楚,所有的东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咀嚼、消化,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是对客体的思。
         
      对主体的思,又称为反思。你想要学好,就要研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研究,还要想为什么这一段时间学习效率比较高,为什么这一段时间你学习效率比较低,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比较容易懂,而对那个问题就感觉棘手。你就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你得思考我今天是不是努力了,我有没有虚度我的光阴。这就是反思,所以我非常赞赏一种行为——写日记。我是中国日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我现在至少有五个日记实验学校。在我看来,写日记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写作,不仅仅是为了练字,不仅仅是进行一场“道德长跑”,实际上它是帮助一个人成长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人有三个我——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我”每天都在进行激烈的斗争,而写日记就是现实中的“我”跟理想中的“我”进行对话,他会不断地激励你前行,激励你不断地克服惰性,培养自我反省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不断发现自己生活中、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这对写作当然也会非常有利。苏州有一个乡镇中心小学,我让那里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写日记。我跟他们校长说,你在学校建立一个专门的日记图书馆,实行六年一个循环,最好是十二年。到时候,你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每两千篇日记里面选50篇到一百篇,每人出版一本书,由“**中心小学出版社”出版,让学生自己做封面设计,自己做美编,然后把这个东西留在学校,学校再建立一个小学日记图书馆。我的孩子在苏州中学读高一,他小学时出了一本书,叫《老虎拉车我敢坐——一个小学生眼中的缤纷世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出了一本书,叫《我和老爸是哥们——
      一个初中生的情感生活写真》,希望出版社与台湾的业强出版社出版;高中还将出一本书,叫《背上行囊走天下》,去年暑假他用第二本书的稿费到英国去了一趟,回来之后便写了不少游记。他在《文汇报》、《中华散文》、《文学报》等全国很多著名的报刊上发表了好几十篇文章。有人问,他怎么那么会写文章呢?我说他写文章没什么诀窍,第一就是读书,读经典,第二就是写日记。有人说没东西写,日记怎会没东西写?你们试试看,如果你们让班上每个同学都写一篇,每一篇写得都不一样,那就极不容易了。要做到如此,你就要去观察,去体验,你就要去把握每个人的个性,去观察每个人的特点。如果再没东西写,那好,写花草,买杜鹃写杜鹃,种菊花写菊花,见到兰草写兰草。如果再没写,写动物,小鸟,小狗,小猫,看小狗跟小猫怎么斗,怎么讨主人喜欢,写下来,那是非常非常生动有趣的。我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他也就是写的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喜、怒、哀、乐,小学生、中学生看他的书看得非常起劲,因此小学的这本书卖得很好,一万五千本,两个月全部卖光,初中的那本在昆明图书订货会上也全部卖光。最近台湾给他出了一个台湾版。他写的是活生生的中学生,他也玩电脑,他写过《电脑游戏——让我欢喜让我忧》。他也打篮球,所有的孩子们每天都做的事情,在他的日记里面都有,在他的文章里都有,那么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能写呢?做一个有心人,能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恒
        
      “恒”,恒心。毛泽东在这方面深受老师的影响,在一师读书时,他就写过“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的著名对联,以此提倡“持之以恒”的学风。
         
      如果前面的五点都能做到,但却不能坚持,最终也将一事无成。对于“信”,今天相信自己,明天就不相信了;对于“望”,我今天有一个志向,可我不是“立长志”,而是“常立志”,一天一个志向;对于“爱”,我今天爱一下,可我明天不爱了;对于“学”,我今天学一下,到明天就不学了;对于“思”,我今天思一下,可明天我就不思了,这是最最要不得的。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也要说:“一个人做到以上五点并不难,难的是永远做到这五点。”
         
      恒,可以说是所有成功的最重要的保障。我们也知道“勤”在成功中占99%,可什么是勤?实际上勤就是恒,恒就是勤。写日记容易,你今天回去马上就可以写日记,但是你能够坚持十年吗?我经常开“成功保险公司”,今天在这里我也开一个,各位读者,无论是初一的,还是高三的,都可以在我这里投保,当然,你们没钱,你们可以和父母商量,看能不能要到一万元到我这里来投一下。一万元不行,一千元也行,一千元不行,一百元也可以,一百元有困难,十元也行,十元不行,一元也可以。十年以后,你还没有出息,你还没有成功,我一赔十,你一元我赔十元,你十元我赔你一百元,你一百元我赔你一千元,你一千元我赔你一万元,你一万元我赔你十万元。但是有一条,我要跟你签约,合约最基本的条款就是从今天开始,每天写一篇日记,将你今天的所学、所思、所做都给我写下来,一天也不能落,落一天就是你违约,一万元就没有了。我敢说,如果你们都来投保的话,我会赢,我不会亏。你们不要以为这样做很容易,的确,你做一天容易,做一个星期容易,一个月容易,一年也容易,但十年不容易啊!做一个事情,你能坚持十年,研究一个问题,你能钻研十年,不成功才怪!但绝大部分的人是坚持不了的,所以我这个保险公司会开到哪里赢到哪里。当然,越是亏本,我们国家就越有希望;越是亏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就越能得到体现和升华。而我相信亏本了你们以后也不会要我的钱,你会觉得你值得,说不定你投了一万,成功后赚了一百万,还送你朱永新五十万,因为没有我当初的保险公司,不会激励你努力,是不是?
         
      成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但也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成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就在你的坚持下铺展。只要你不断地坚持,坚持,坚持到最后,胜利就是你的。无数的事实证明,要一个开始太容易了,每个人都可以在你需要的时间开始一个新的人生,但是,要有一个好的结果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可以中断自己的努力,随时都可以中断自己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在成功的边沿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