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唐德刚异同说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24:49
——两种历史观和两类图书的比较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10-08-23 00:49           字体显示:大中小【查看评论】
伍立杨


大致可以说,以“某某帝国往事”为代表的那一类畅销书,更多模仿黄仁宇;以“某某朝的那些事”为代表的畅销书,则更多倾向唐德刚。
不过这些以模仿为能事的书,一段时间内均销量奇大。但细读之,不难窥见,他们仅得唐、黄二氏的皮毛,而无其根底;仅得外表,而无其实质;仅得其做派,而无其灵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文化界,所受海外学者的影响,或以唐德刚和黄仁宇为最。
黄仁宇1918年生,2000年去世,活了82岁。唐德刚1920年生,2009年去世,活了89岁。黄仁宇南开大学肄业后,待在部队中的时间长达十余年,唐德刚则在中央大学毕业后,短暂参军,所以他常常开玩笑说,他是五战区的小兵,也属李宗仁的部下。
他们两位年相若、道相似。他们最直接的学术资源养分,来自于民国初期成名的一代史学大师,如钱穆、陈垣、柳诒征、朱希祖、萧一山、缪凤林、郭廷以、向达、陈寅恪……他们都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相继赴美,留学兼打工。黄仁宇于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1964年获博士学位,后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8至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唐德刚在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7年。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2年,其间曾任纽约文艺协会会长。
黄仁宇的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以及三联书店推出的《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大历史》……唐德刚的代表作《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战争与爱情》(人民文学出版社)、《史学与红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胡适杂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书缘与人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以来,均在祖国内地呈畅销不衰之势头。一印再印,多家出版社的不同版本,总是供不应求。近年来文化界有读史热、写史热、讲史热,诸多中青年学人热衷于模仿他们两位的笔调,一时蔚为奇观。
大致可以说,以“某某帝国往事”为代表的那一类畅销书,更多模仿黄仁宇;以“某某朝的那些事”为代表的畅销书,则更多倾向唐德刚。
不过这些以模仿为能事的书,一段时间内均销量奇大。但细读之,不难窥见,他们仅得唐、黄二氏的皮毛,而无其根底;仅得外表,而无其实质;仅得其做派,而无其灵魂。
唐德刚更强有力的方面在于,他善于把他的历史见解带进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存状态活泼泼地结合起来,在多头绪而又极清晰的考辨中,辅以现代思维,其间包括对以十九、二十世纪为中心、辐射文明全史的各种政治思潮各种意识形态体系,以及民族、国家、社会的通透解析。唐先生逶迤连绵的文字起伏,也导引出关于世界潮流顺逆的取向和价值圭臬。历史往往以冰凉的统计数字出现,而在冰凉的数字后面,不知隐藏着多少活生生的生命的血泪故事。唐先生的如椽大笔,就有力量将数字生命化,将概念具象化,因而极具震撼力。
唐德刚先生著作陆续推出,史学界多年因各种心理背景而造成的附会聚讼遂得扫荡清理。一般史学著作,文字技术能与学识经验相辅相得,已是凤毛麟角、谢天谢地了。德刚先生落笔,无论他怎样的驱遣——《胡适杂忆》是以注释形式出之,《胡适口述自传》则综合胡适为轴心的社会文化情形,调和鼎鼐,《晚清七十年》以导论连环结构扣紧、散开、收束、放射,总体上议论周匝,文字雅健。他的老友周策纵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德刚行文如行云流水,明珠走盘,直欲驱使鬼神,他有时也许会痛快淋漓到不能自拔。但我们不可因他这滔滔雄辩的‘美言’,便误以为‘不信’。德刚有极大的真实度。”
苏轼读孟郊诗的印象,是“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尝劳”,读唐先生的历史作品,感觉恰好相反,他堪称史学界的牛顿和达尔文。他对学术真理的追寻,交融磅礴华美、诙谐多趣的气势,如碧海鲸鱼,拨浪而来。即如此,德刚先生著述宏富,以其种种面世的作品而言,仍是海面冰山,他的学养智慧,还有海平面下隐而未露的巨大体积。
虽然说黄先生的写法带来大异于传统通史教科书的新鲜感,但其认识过程则相当缓慢。黄先生的用心,似乎也可用西体中用来概括,他似乎想以此调和鼎鼐。他所强调的数字化管理,实际上是现代化的一个浅表的最耀眼的特征。然而,这个征象的事实上的造成,如果不落实到一人一票,票票等值,那永远将等诸空谈。所以,数字化管理,岂仅管理学所可包容乎!黄先生所用的是历史学的讲故事方法,至读者有买椟还珠之赞叹。不过也有论者担心,黄仁宇的故事讲得越精彩,历史的讽刺味就越浓。反之,传统组织越是致命,黄仁宇就获得越多的空间,越能精细刻画这些人物的特质与长处;而读者也越能领略中国社会的集体悲剧经验。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兼有观照的时间的长,以及空间的远,观念的高,合而为逻辑捕捉力的高。至上世纪70年代,黄氏治学方式,已隐然自成一家,自有其体系在。环顾当时学界,可傲然无愧色矣。虽然,论者着眼点不同,所视对象之形态也大异也。
可以说,唐德刚行文是大张旗鼓,闪展腾挪,左右开弓,绝无冷场。而黄仁宇则似乎不动声色。其行文方式,一拖到底,仿佛长卷,迤逦展开,袅袅不尽。其间暗潮涌动,外部则波澜不惊,颇似陶渊明的有篇无句。
黄氏不紧不慢,从容委婉,甚至不免松散脱落之嫌,然读至终篇,则不觉之间,自为其论叙所俘虏擒获也。
中国台湾的龚鹏程教授尝论黄仁宇,有谓:“我读黄先生书,辄为其缺乏中国思想、文学、艺术等之常识所惊”又谓:“黄先生的史学和史识是根本不能涉入任何关于哲学与文学领域中的,技仅止此,便欲纵论上下古今,可乎?”
龚鹏程,才子也,以其长处,而视黄氏之短绌,似失之苛。盖所瞩目之对象重心各有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