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法》简介 译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44:13
《司马法》简介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土”。(见苟悦《申鉴·时事篇》)司马迁称道《司马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可见《司马法》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宋元丰中(公元1078——1085年)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将校必读之书,其重视程度,也不减晋唐。迄至清代,姚际恒、龚自珍等人,疑为伪书。但对他们所质疑的问题,详加考查,显然根据不足。(参见兰永蔚著《春秋时期的步兵·〈司马法〉书考》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司马法·仁本第一》白话译文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本指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仁,也是古代所谓善政的标准,即“仁政”。仁本,就是以仁爱为根本的意思。本篇现存七节,主要论述兴兵作战的目的是为了“除暴安人”,推行“仁政”。在进行战争中,也要以仁为本,采取合宜的手段。
l、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译文]
古人以仁爱为根本,以正义的方法处理国家大事,这就叫做政治。政治达不到目的时,就要使用权势。权势总是出于战争,而不是出于中和与仁爱。因而,杀掉坏人而使大众得到安宁,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别的国家,出发于爱护它的民众,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因此,[君主应该]以仁爱为民众所亲近;以正义为民众所喜爱;以智谍为民众所倚重;以勇敢为民众所效法;以诚实为民众所信任。这样,对内就能得到民众的爱戴,借以守土卫国;对外就能具有威慑力量,借以战胜敌人。
2、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译文]
作战的原则是:不违背农时,不在疾病流行时兴兵作战,为的是爱护自己的民众;不乘敌人国丧时去进攻它,也不趁敌国灾荒时去进攻它,为的是爱护敌国的民众;不在冬夏两季兴师,为的是爱护双方的民众。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即使天下已经平定,全国欢腾,每年春秋两季还是要用打猎来进行军事演习,各国诸侯也要在春天整顿军队,秋天训练军队,这都是为了不忘战争准备。
3、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译文]
古时候(西周以前),追击遗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主动退即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这是为了表示礼让。不残杀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并哀怜它的伤病人员,这是为了表示仁爱。等敌人布阵完毕再发起进攻,这是为了表示诚信。争大义而不争小利,这是为了表示战争的正义性。赦免降服的敌人,这是表明军队的勇敢。能够预见战争开始和结局,这是表示统帅的智慧,根据“礼、仁、信、义、勇、智”六德按时集合民众进行教育,作为管理民众的准则,这是从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4、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译文]
从前的君王治理天下,顺应自然规律,适合地理条件,任用贤德的人,设官分职,各司其事,分封诸侯,区分等级,按照爵位高低给以不同的俸禄。这样,使诸侯都心悦诚服,外国也向往归附,诉讼和战争也都没有了,这就是圣王用仁德治理的天下。
5、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狩省方,会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徧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失王。然后冢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于正刑”。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无暴圣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译文]
其次,贤王制定礼乐法度,设置五刑[来治理国家],使用军队讨伐不义。亲自巡视各诸侯的领地,访察地方,会见诸侯,考核他们是否遵守“礼乐法度”。对那些玩忽命令、触犯法纪、败坏道德、逆天行事和迫害功臣的国君,便通令各国诸侯,公布他的罪行,并上告于天地神灵和祖先。然后由冢宰向诸侯征调军队,发布命令说:“某国无道,应出兵征伐他。各诸侯的军队应于某年某月某日到达某国,会同天子惩治罪犯。”冢宰又使百官向军队宣布命令说:“进入该国的地区,不准亵渎神位,不准打猎,不准破坏水利工程,不准烧毁房屋建筑,不准砍伐树木,不准擅取家畜、粮食和用具。见到老人和儿童,要护送他们回家,不准伤害。即使遇到少壮的人,只要他们不抵抗就不以敌人对待。对于受伤的敌人,给予治疗,而后放他们回去。”惩办了首恶后,天子和诸侯们还要帮助整顿好那个国家,选用贤能,另立明君,调整、恢复其各级官职。
6、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礼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侯。同患同利以台诸侯,比小事大以和诸候。
[译文]
王霸治理诸侯的办法有六种:用调整封地的大小来控制诸侯,用政策法令约束诸侯;用礼仪威信亲近诸侯,用馈赠财物悦服诸侯,用有智谍的人去扶持诸侯,用强大的军队慑服诸侯。还要以共同的利害来使诸侯联合起来,大国亲近小国,小国尊敬大国,和睦相处。
7、会之以发禁者九。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译文]
会合诸侯颁发九项禁令。凡是恃强欺弱以大侵小的,就削弱他。虐杀贤良残害民众的,就讨伐他。对内暴虐对外欺凌的,就废除他。使田野荒芜民众逃散的,就削减封地。仗恃险固而不服从的,就兵临其境警告他。残杀骨肉至亲的,就按法律惩办他。驱逐或杀害君的,就诛灭他的同党,毁灭他的家园。违犯禁令不守法度的,就孤立制裁他。内外淫乱,行同禽兽的,就灭掉他的国家。
《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白话译文
本篇第一节首句是“天子之义”,因以为篇名。主要讲统军、治军、训练等问题。还包括:教民化俗,赏善罚恶,及车、旗、章、服等。
8、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译文]
天子正确的思想行为,应当是取法天地,借鉴古代圣王。士氏的正确思想行为,应当是遵从父母教训,不偏离君主和长辈的教导。所以虽有贤明的君主,如果对士民不事先教育,也是不能使用他们的。
9、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踰,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踰。上贵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国中之听,必得其情,军旅之听,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事极修,则百官给矣,教极省,则民兴良矣,习惯成,则民体俗矣,教化之至也。
[译文]
古代教育民众,必须制定上、下、尊、卑的人伦道德规范,使上下尊卑之间彼此不相欺凌,德和义不互相踰越,有才技的人不被埋没,有勇力的人不敢违抗命令,这样,大家就会同心协力了。古时候,朝廷的礼仪法度,不能用于军队,军队的礼仪法度,不能用于朝廷。所以德和义就不会互相踰越。君主必须敬重不自夸的人,因为不自夸的人,是君主所宝贵的人才,如能不自夸,就说明他没有奢望,没有奢望就不会和别人相争。朝廷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一定会掌握真实情况,军队里能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事情就会得到妥善处理,这样,有才技的人就不致被埋没了。对服从命令的人,上级要给予奖励,对违抗命令的人,上级要给予制裁,这样,有勇力的人就不敢违抗命令了。民众经受了这些教育,然后再慎重选拔任用他们。各项事业都治理得很好,各级官吏就尽到职责了。教育内容简明扼要,民众就容易学得好,习惯一经养成,民众就会按习俗行事了。这就是教育的最大成效。
10、古者,逐奔不远,纵绥不及,不远则难诱,不及则难,陷。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
[译文]
古人用兵,追击败逃的敌人不过远,追踪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迫近。不过远就不易被敌人诱骗,不迫近就不易陷入敌人的图套。以礼制为规范,军队就能巩固,用仁爱为宗旨,就能战胜敌人。用这种方法,取胜以后,还可以反复运用,因而贤德的人都很重视这种方法。
11、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译文]
虞舜在国内告诫民众,是为了使人们理解他的命令。夏启在军中誓师,是为了使军队事先有思想准备。商汤在军门之外誓师,是为了使军队事先了解他的意图以便行动。周武王在两军将要交锋的时候誓师,是为了激励士卒的战斗意志。
12、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杂。殷义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尽用兵之刃矣。
[译文]
夏禹用德取天下,没有使用武力,所以当时兵器种类比较简单。商汤用义取天下,开始使用武力和兵器。周武王用武力取天下,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兵器。
13、夏赏于朝,贵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劝君子惧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译文]
夏代在朝廷上奖励有功的人,是为了鼓励好人。商代在集市上杀戮有罪的人,是为了警告坏人。周代在朝廷上奖励有功的人,在集市上杀戮有罪的人,是为了勉励“君子”,震骇“小人”。三王的办法虽有不同,但是鼓励人们为善的精神是一致的。
14、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
[译文]
各种兵器不配合使用,就不能发挥威力。长兵器用以掩护短兵器,短兵器用以抵近战斗。兵器太长就不便使用,太短就打击不到敌人。太轻就脆弱,脆弱就容易折毁。太重就不锋利,不锋利就不中用。
15、戎车:夏后氏曰钩车,先正也;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日元戎,先良也。旗:夏后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义也;周黄,地之道也。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龙,尚文也。
[译文]
兵车:夏代叫钩车,注重行驶平稳;殷代叫寅车,注重行动迟速;周代叫元戎,注重结构精良。旗帜:夏代用黑色,取其象手持人头那样威武;殷代用白色,取其象天体那样皎洁;周代用黄色,取其象大地那样深厚。徽章:夏代用日月,表示光明;殷代用虎,表示威武;周代用龙,表示文采。
16、师多务威则民诎,少威则民不胜。上使民不得其义,百姓不得其叙,技用不得其利,牛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此谓多威。多威则民诎。上不尊德而任诈匿,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贵用命而贵犯命,不贵善行而贵暴行,陵之有司,此谓少威,少威则民不胜。
[译文]
治军过于威严,士气就会受到压抑,缺少威信,就难以指挥士卒克敌制胜。上级使用民力不适宜,任用官吏不恰当,有技能的人不能发挥其作用,牛马也不能合理地使用,主管者又盛气凌人地去强迫人们服从,这就是过于威严。过于威严,士气就感到受压抑。君主不尊重有德行的人而信任奸诈邪恶的人,不尊重有道义的人而任用恃勇逞强的人,不重用服从命令的人,而重用专横武断的人,不重用善良的人,而重用残暴的人,以致引起民众反抗官吏,这就会降低威信。缺少威信,就不能指挥士卒去战胜敌人。
17、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力足。虽交兵致刃,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踰列,是以不乱。军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绝人马之力,迟速不过诫命。
[译文]
军队行动,以从容不迫为主,从容不迫就能保持士卒力量的充沛。虽各冲锋陷阵中,步兵也不要快步走,兵车也不要奔驰,追击敌人也不准超越行列,这样才不至扰乱战斗队形。军队的稳固性,就在予不打乱行列的秩序,不用尽人、马的力量,行动的快慢决不许超出命令的规定。
18、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不上趋,危事不齿。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译文]
古时候,朝廷的礼仪法度不用在军队中,军队的礼仪法度,不用在朝廷内。如果把军队的礼仪法度用在朝廷内,民众的礼仪风气就会被废弛,把朝廷的礼仪法度用在军队中,军队的尚武精神就会被削弱。因为在朝廷上说话要温文尔雅,在朝见君主时态度要恭敬谦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国君不召不来,不问不说,朝见时礼节隆重,辞退时礼节简单。在军队中要昂首直立,在战阵中要行动果断,穿着皑甲不跪拜,在兵车上不行礼,在城上不急走〔以免惊扰士众],遇危险不惧怕[以免惑乱军心]。所以礼和法是相互为用的,文和武是不可偏废的。
19、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民,赏无所生,罚无所试。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赏不踰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规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赏,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过,下苟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上下分恶若此,让之至也。
[译文]
古代贤明的君王,表彰民众的美德,鼓励民众的善行,所以没有败坏道德的事,也没有不遵守法度的人,因而无须用赏也无须用罚。
虞舜不用赏也不用罚,民众都能听他使用,这是由于有了高尚的道:德。夏代只用赏而不用罚,这是由于有了良好的教育。商代只用罚,而不用赏,这是由于有了强大的威势。周代赏罚并用,这是由于道德已经衰败了。奖赏不要过时,为的是使民众迅速得到做好事的利益。惩罚要就地执行,为的是使民众迅速看到做坏事的恶果。大胜之后不颁发奖赏,上下就不会夸功,上级如果不夸功,就不会骄傲了;下级如果不夸功,就不会向上比了。上下都能这样不夸功,这是最好的谦让风气。大败之后不执行惩罚,上下都会认为错误是在自己。上级如果认为错误在自己,必定决心改正错误,下级如果认为错误在自己,必定决心不再犯错误。上下都象这样争着分担错误的责任,也是最好的谦让风气。
20、古者戌军,三年不兴,覩民之劳也;上下相报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则恺歌,示喜也。偃伯灵台,答民之劳,示休也。
[译文]
古时对于守边防的军人,[服役一年后,]三年内不再征调他们,这是看到他们太辛苦了。上下这样地互相体恤,就是最团结的表现。打了胜仗就高奏凯歌,表达喜庆的心情。结束战争后,高筑“灵台”集会,慰劳民众,表示从此开始休养生息。
《司马法·定爵第三》白话译文
本篇以开头“定爵”二字为篇名。本篇现存二十六节,并不是都讲的“定爵位”,而是统论军政事务,内容很庞杂,大体是讲为了作战而应建立的制度和禁令。
21、凡战,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询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译文]
凡是作战,先要确定军中各级官职爵位,宣布赏罚制度,收用各方游士,颁发军队教令,征询大众的意见,搜罗有技术的人才,多方考虑,弄清各种情况的根源,分辨和推究疑难问题,积蓄力量,寻求巧计,根据民心所向而采取行动。
22、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
[译文]
作战必须:巩固军心,明辨利害,治理纷乱,进止有节,服膺正义,激发廉耻,简约法令,少用刑罚,小罪就要制止,犯小罪的如果得逞,犯大罪的也就跟着来了。
23、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顺天奉时,阜财因敌。怪众勉若。利地,守隘险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迭战则久,皆战则强。见物与侔,是谓两之。主固勉若,视敌而举。
[译文]
顺应天时,广集资财,悦服人心,利用地形,重视运用兵器,这是作战必须考虑的五件事情。顺应天时,就是要利用天候季节,因时制宜地行事。广集资财,就是要利用敌人物资以增强我之实力。悦服人心,就是要顺应大众意志以勉励士卒杀敌。利用地形,就是要控制隘路、险要、阻绝等地形。重视运用兵器,就是战斗中要用弓矢掩护、殳矛抵御、戈戟辅助。
这五种兵器有五种用途,长兵器用以掩护短兵器,短兵器用以补救长兵器的不足。“五种兵器”轮番出战可以持久,全部出战就能形成强大力量。发现敌人的新兵器,就应该仿效制造,才能与敌保持力量平衡。主将既要善于勉励士卒,巩固军心,又要仔细观察敌情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
24、将心,心也,众心,心也。马、牛、车、兵、佚饱,力也。教惟豫,战惟节。将军,身也,卒,支也,伍,指姆也。
[译文]
将帅的意志和士卒的意志必须统一,马、牛兵喂饱,休息好,车辆、兵器要妥善保养,这样,才有战斗力量。训练重在平时,作战重在指挥。将帅好比人的躯干,卒好比人的四肢,伍好比人的手指,〔必须象它们一样地协调一致,才能指挥运用自如。]
25、凡战,智也。斗,勇也。陈,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
[译文]
作战指挥要用智谋,战斗行动要靠勇敢,军队布阵要巧妙灵活。要力求实现自己的意图,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去做违反自己意图和力所不及的事。对于敌人则相反,(要使他去做他所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
26、凡战,有天,有财,有善。时日不迁,龟胜微行,是谓有天。众有有,因生美,是谓有财。人习陈利,极物以豫,是调有善。人勉及任,是谓乐人。
[译文]
凡是作战,应该有天,有财,有善。遇着好时机不要错过,占卜有了胜利的征兆就机密行动,这就叫“有天”。民众富足,国力充沛,这就叫“有财”。士卒训练有素,阵法熟练,物资器材预有准备,这就叫“有善”。人人都能尽力去完成战斗任务,这就叫“乐人”。
27、大军以固,多力以烦,堪物简治,见物应卒,是谓行豫。
[译文]
军队强大而阵势巩固,兵员充实而战法熟练,选拔各种人才去管理各项事务,洞察各种情况以应付突然事变,这就是预有准备。
28、轻车轻徒,弓矢固御,是谓大军。
[译文]
兵车轻快,步兵精锐,弓箭足以固守,这就是强大的军队。
29、密静多内力,是谓固陈。因是进退,是谓多力。
[译文]
兵力集中,军心镇定,士气旺盛,这就是巩固的阵势。凭借这样的阵势而又进退合宜,这就是增强了战斗力。
30、上暇人数,是谓烦陈。然有以职,是谓堪物。因是辨物,是谓简治。
[译文]
主将从容不迫,部队操练纯熟,这就是训练有素。各项事物,都有人负责,这就叫事事有人管。人人胜任职务而能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这就是用人得当。
31、称众,因地,因敌令陈;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
[译文]
衡量我军兵力,适应地形条件和敌人情况而确定我军阵形;掌握攻、战、守的变化,前进、后退或停止的时机,注意前后的顺序以及战车与步兵的协同,这些都是临战应该考虑的事情。
32、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厌、慑、枝、拄、诎、顿、肆、崩、缓,是渭战患。
[译文]
[对上级]不服从、不信任、彼此不和睦、怠忽职守、互相猜疑、厌恶作战、畏惧敌人、军心涣散、互相责难、委屈难伸、疲劳困顿、肄无忌惮、分崩离析、纪律废弛、这些都是作战的祸患。
33、骄傲,慑慑,吟旷,虞惧,事悔,是谓毁折。
[译文]
骄傲已极,畏惧太甚,士卒呻吟吵闹,军心忧虑惶恐,朝令夕改,这会导致军队的覆灭。
34、大小,坚柔,参伍,众寡,凡两,是谓战权。
[译文]
声势宜大宜小,战法用刚用柔,编组用参用伍,兵力用多用少,都必须从利害两个方面加以考虑,这是作战的权变。
35、凡战,间远,观迩,因时,因财,发信,恶疑。作兵义,作事时,使人惠,见敌静,见乱暇,见危难无忘其众。
[译文]
一般作战,[侦察敌情]远处用间谍,近处用观察。[用兵作战]要抓住时机,适应财力。[军队内部]要崇尚诚信,切戒猜疑。兴兵要合乎正义,做事要抓住时机,用人要施恩惠,遇敌必须沉着,遇着混乱必须从容,遇着危险和艰难不要忘掉部队。
36、居国惠以信以信,在军广以武,刃上果以敏。居国和,在军法,刃上察。居国见好,在军见方,刃上见信。
[译文]
治国要施恩惠讲信用,治军要宽厚要威严,临阵要果断要敏捷。治国要上下和睦,治军兵法令严明,临阵要明察情况。这样,治国就能为人民所爱戴,治军就能为士卒所敬重,临阵就能为全军所信赖。
37、凡陈,行惟疏,战惟密,兵惟杂,人教厚,静乃治。威利章,相守义,则人勉。虑多成则人服。时中服厥次治。物既章,目乃明。虑既定,心乃强。进退无疑见敌无谋,听诛。无诳其名,无变其旗。
[译文]
一般布阵,军队的行列既要求疏散[以便使用兵器];又要求密集[以便于战斗]。兵器要多种多样配合使用,士卒要训练有素,要沉着镇静,阵形才能保持严整。威令鲜明准确,上下遵守信义,就能人人奋勉。谋划屡次成功就能使人信服。人人心悦诚服,事情就能依次办好。旗帜鲜明,部队才看得清楚。作战计谋既经确定,决心就应坚定。对那些进退不定,遇敌无谋的人,应予以惩罚。[临阵的时候],不要随意乱用金鼓,不要轻易改变旗号,[以免引起错觉和迷乱。]
38、凡事善则长,因古则行。誓作章,入乃强,灭历祥。灭厉之道:一曰义。被之以信,临之以强,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就,是谓兼用其人。一曰权。成其溢,夺其好,我自其外,使自其内。
[译文]
凡是好的事情就能保特长久,按照古法办事就能顺利推行。战斗誓词鲜明有力,士气就会旺盛,就能消灭一切敌人。消灭敌人的方法:一是用道义。就是以诚信感召敌人,以威力慑服敌人,造成统一天下的形势,使人人心悦诚服,这就能争取敌国的人为我所用。二是用权谋。就是设法助长敌人的骄横,夺取敌人的要害,用兵力从外部向它进攻;用间谍从内部策应。
39、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荣、利、耻、死,是谓四守。容色积威,不过改意。凡此道也。
[译文]
一是广罗人才,二是严肃法纪,三是注重宣传,四是讲求技巧。五是善用火攻,六是习于水战,七是改善兵器,这是七种军国大政。荣誉、利禄、耻辱、刑罚,这是四种令人遵守法纪的手段。和颜悦色地讲道理或严厉地予以管教,都不过是为了使人改恶从善。所有这些都是治军的方法。
39、唯仁有亲。有仁无信,反败厥身。
[译文]
只有仁爱,才能使人亲近。但是只讲仁爱而不许信义,反会使自已遭到失败。
40、人人,正正,辞辞,火火。
[译文]
用人要知人善任,正人必先正己,言辞必须严正,火攻必须用得适宜。
41、凡战之道:既作其气,因发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辞。因惧而戒,因欲而事,蹈敌制地,以职命之,是谓战法。
[译文]
一般作战的原则:已经鼓舞了士气,接着就要颁布纪律。对待士卒要和颜悦色,教导士卒要言辞恳切。利用他们畏惧的心理而告诫他们,利用他们的欲望而使用他们,进入敌境就要控制有利地形,并按将士的职位分派他们任务,这就是战法。
42、凡人之形;由众之求,试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将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谓之法。
[译文]
凡是要求人们执行的规章制度,都应来源予大众的要求。在试行中检验其是否名副其实[卓有成效]。并力求妥善地、彻众地予以执行。如果有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将帅就要亲自带头去做。如果一切都做到了,就进而要求部队牢记这些准则,经过多次反复执行,就形成了规章制度,这些符合人们要求的规章制度,就叫做“法”。
43、凡治乱之道,一曰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曰一,五曰义,六曰变,七曰专。
[译文]
治乱的方法,一是仁爱,二是信用,三是正立,四是统一,五是道义,六是权变,七是集中指挥。
44、立法,一曰受,二曰法,三曰立,四曰疾,五曰御其服,六曰等其色,七曰百官宜无淫服。
[译文]
建立法制,一要使人能接受。二要法令严明,三要有法必依,四要雷厉风行,五要规定各级服制,六要用颜色区别等级,七要使官吏按规定着装,不得混乱。
45、凡军,使法在己曰专。与下畏法曰法。军无小听,战无小利,日成,行微曰道。
[译文]
治军,执行法令完全由将帅作主的叫做“专”。上下都一致遵守的才能叫做“法”。[军队要听从统一的指挥号令]而不要听信非正式的传说。作战时不要贪图小利,计划要能计日成功,行动要求隐密莫测,这才是治军之道。
46、凡战,正不行则事专,不服则法。不相信则一,若怠则动之,若疑则变之,若人不信上,则行其不复。自古之政也。
[译文]
一般作战时,用正常的办法行不通就要用专断,不服从的就用军法制裁。如果互不相信就要使之统一认识,如果军心懈怠就应加以鼓舞,如果下级产生疑惧就设法改变这种情况,如果下级不信任上级命令,更要坚决执行而不轻易改变。这些都是从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司马法·严位第四》白话译文
严位,就是严格规整阵形(战斗队形)中士卒的位置。本篇现存十四节,主要讲阵的构成,阵中士卒的位置、姿势、行动等。此外,还讲了一些取胜的方法。
47、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译文]
作战一般的原则,[战斗队形中士卒的]位置要严格规定,号令要森严,行动要敏捷,士气要沉着,意志要统一。
48、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立进俯,坐进跪。畏则密,危则坐。远者视之则不畏,迹者勿视则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筹以轻重。振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则膝行而宽誓之。起、躁,鼓而进,则以铎止之。衔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执戮禁顾,噪以先之。若畏太甚,则勿戮杀,示以颜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职。
[译文]
作战的方法,要根据人们的德才分成等级,授予适当的职位,建立军队各级的编制,规定行列的次序,调整纵横队列,并检查是否名副其实。采用立阵时前进要弯腰,采用坐阵时移动用膝行,军队有畏惧心理时,队形要密集。情况危急时,要用坐阵。对远处的敌人观察清楚了就不会惶恐;对近处的敌人,要目中无敌,就会集中精力,进行战斗。士卒在布阵中的位置,按左、右、行、列分布。屯兵驻止时用坐降。从容下达命令,要规定每个甲士和徒手的具体位置,兼顾各种兵器使用的轻重缓急,如果车震马躁,士卒畏惧,就应靠拢使队形密集,采用跪阵或坐阵,将领膝行前去用宽和的言词告诫他们,[使他们镇定下来]。如果要转入进攻就起立,高声呼喊,插鼓前进。如果要停止,就鸣金锋。当士卒衔枚、受命或吃饭时,都应坐下实施,必须移动时,用膝行移动。在战场上要用杀戳来严禁顾盼不前,并高声喝令他们前进。如果士卒畏惧太甚,就不要再行杀戮,而应和颜悦色地把立功求生的办法告诉他们,使之各尽其职,完成任务。
49、凡三军:人戒分日;人禁不息,不可以分食;方其疑惑,可师可服。
[译文]
三军之中:对小部队下达的号令,半天以内就要执行;对个别人员下达的禁令,要立即执行,甚至不等吃完饭就要执行;要乘敌人尚在疑惑不定的时候,用兵袭击,就可征服它。
50、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以甲固,以兵胜。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译文]
一般作战:凡兵力充实就能持久,士气旺盛就能取胜。营阵风固就能持久,军队处于危地反能取胜。士卒真心求战就能稳固,朝气蓬勃就能取胜。用盔甲防护自己,用兵器战胜敌人。兵车密集就能巩固,步兵用坐阵就能巩固,铠甲要厚重才能坚固,兵器要轻锐应手才能取胜。
51、人有胜心,惟敌之视。人有畏心,惟畏之视。两心交定,两利若一。两为之职,惟权视之。
[译文]
人们都有了求胜之心,这时就应该着重研究敌情是否能打。人们都有畏惧之心,这时就应着重研究他们是畏惧敌人呢?还是畏惧将帅?把求胜之心和畏惧之心都研究清楚,把两方面的有利条件都发挥出来。而对这两方面情况的掌握,就全在于将帅的权衡。
52、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
[译文]
一般作战:使用小部队对敌小部队可能有危险,使用大部队对敌大部队就可能不成功,使用小部队对敌大部队就要失败,使用大部队对敌小部队就要迅速决战,所以作战是双方兵力的对比和较量。
53、舍谨甲兵,行慎行列,战谨进止。
[译文]
驻军时要注意严整战备,行军时要注意行列整齐,作战时要注意进止有节。
54、凡战,敬则慊,率则服。上烦轻,上暇重。奏鼓轻舒鼓重。服肤轻,服美重。
[译文]
凡是作战,谨慎从事就能达到目的,以身作则就能服众。将帅急躁烦乱就命轻率行事,将帅从容不迫就会遇事持重。鼓点紧就是号令急速前进,鼓点缓就是号令徐缓前进。服装薄而轻行动就敏捷,服装厚而重行动就迟顿;
55、凡马车坚,甲兵利,轻乃重。
[译文]
只要兵车坚固,甲胄兵器精良,虽是小部队也能起大部队的作用。
56、上同无获,上专多死,上生多疑,上死不胜。
[译文]
将领喜欢随声附和,就不会有所成就。将领喜欢专横武断,就会多所杀戳。将领贪生怕死,就会疑虑重重。将领只知拼命,就不能取得胜利。
57、凡人,死爱,死怒,死威,死义,死利。凡战,教约人轻死,道约人死正。
[译文]
人们有为感恩而效死的,有因激怒而拼死的,有被威逼而拼死的,有因仗义而效死的,有因贪利而拼死的。一般作战,用法令约束人,只能使人们不敢怕死,用道义感动人,才能使人们愿意为正义而死。
58、凡战:若胜,若否。若天,若人。
[译文]
一般作战。或者胜利,或者失败,[都取决于是否]顺应天时,顺应人心。
59、凡战:三军之戒,无过三日;一卒之警,无过分日;一人之禁,无过瞬息。
[译文]
凡是作战:对全军下达的号令,三天以内就要贯彻执行;对百人小部队下达的号令,半天以内就要贯彻执行;对个别人员的指示,要立即执行。
60、凡大善用本,其次用末。执略守微,本末惟权。战也。
[译文]
进行战争,最好的方法是用谋略取胜,其次才是用攻战取胜。必须掌握全局的形势,抓住具体环节,[以决定]是用谋略取胜还是以攻战取胜,这是作战时应该权衡的问题。
61、凡胜,三军一人,胜。
[译文]
凡是胜利,都是由于全军团结得象一个人,才能取得。
62、凡鼓,鼓旌旗,鼓车,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七鼓兼齐。
[译文]
一般指挥部队的鼓点,有命令旗帜开合的,有命令兵车驰驱的,有命令战马奔驰的,有命令步兵前进的,有命令交兵接刃的,有命整齐队形的,有命令起坐行动的。这七种鼓点都必须规定齐全。
63、凡战,既固勿重。重进勿尽,几尽危。
[译文]
凡是作战,战斗力强就不要过于持重。即使兵力雄厚、进攻时也不要把力量一次用尽,凡是把力量用尽了的都很危险。
64、凡战,非陈之难,使人可陈难,非使可陈难,使人可用难,非知之难,行之难。
[译文]
一般作战;不是布阵难,而是使吏卒熟习阵法难。不是使吏卒熟习阵法难,而是使他们灵活运用难。总之,不是懂得阵法难,而是实际运用难。
65、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
[译文]
各地的人各有其性格,性格随各州而不同。教化可以形成习俗,习俗也是各州不同。通过道德的教化就能统一习俗。
66、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
[译文]
不论兵力大小,打了胜仗要和没有打胜仗一样不骄不懈。凡是不讲求兵器锋利,不讲求盔甲坚韧,不讲求车辆牢固,不讲求马匹良好,不努力扩充兵员,都是没有掌握打胜仗的道理。
67、凡战,胜则与众分善。若将复战,则重赏罚。若使不胜,取过在己。复战,则誓以居前,无复先术。胜否勿反,是谓正则。
[译文]
凡是作战,胜利了要与众人分享荣誉。如果还要再进行战斗,就要着重赏罚。假使没有取得胜利,就要把错误归于自己。再战时,要决心身先士卒,不重复使用上次的战法。无论胜败都不要违反这个原则,因为这是正确的原则。
68、凡民,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译文]
对待士卒要用仁爱解救他们的危难,用道义鼓励他们去作战,用智慧明辨他们的功过,用勇敢率领他们去战斗,用威信使他们唯命是从。用财物奖励他们去效力,用功勋鼓舞他们去取胜。所以思想要合乎仁爱,行为要合乎道义,处理事物要靠智慧,制服强敌要靠勇敢,长久地赢得人心要靠诚信。
谦逊而和蔼,上下因而融洽,自己承担错误,而把荣誉让给别人,就能使士卒悦服,乐于效力。
69、凡战,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疲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自古之政也。
[译文]
凡是作战,要进攻兵力弱小而故作镇静的敌人,避开兵力强大而故着镇静的敌人;进攻疲劳沮丧的敌人,避开安闲轻锐的敌人;进攻非常恐俱的敌人,避开有所戒备的敌人,这些都是自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
《司马法·用众第五》白话译文
用众,篇名。本篇现存八节。主要阐述“用众”和“用寡”的方法。进而论述陆阵时待敌观变、避实击虚、观察部队情况、巩固军心的办法。
70、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用众进止,用寡进退。众以合寡,则运裹而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敌若寡若畏,则避之开之。
[译文]
指挥作战的要领,兵力弱小应力求营阵巩固,兵力强大,应力求严整不乱。兵力弱小利于变化莫测出奇制胜,兵力强大利于正规作战。兵力强大要能进能止[稳重如山],兵力弱小要能进能退[出没无常]。用优势兵力与劣势敌人交战,应从远处形成包围并留个缺口“让他溃逃”,或者分批轮番攻击敌人。用拐势兵力对付优势敌人,就要虚张声势迷惑敌人,采用出敌意外的方法争取胜利。如果敌人已占据了有利地形,就卷起军旗,假装败退引诱它出来,然后反击它。如果敌人兵力很多,应当察明情况并准备在被围攻的情况下作战。如果敌人兵少而行动谨慎,就应先退让一步,然后乘隙消灭它。
71、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历沛历圮,兼舍环龟。
[译文]
凡是作战,要背着风向背靠高地,右边依托高地左边依靠险要,遇着沼泽地和崩塌地要迅速通过,宿营要选择四面有险可守、中间较高的地形。
72、凡战,设而观其作,视敌而举。待则循而勿鼓,待众之作。攻则屯而伺之。
[译文]
一般作战,先摆好阵势,不忙于作战,看敌人怎样行动,再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发现敌人已准备好圈套,等待我去中它的计,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就暂不发起进攻,而等待观察敌人主力的行动。如果敌人进攻,就集中兵力看准敌人的破绽去打击它。
73、凡战,众寡以观其变。进退以观其固,危而观其惧,静而观其怠,动而观其疑,袭而观其治。击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袭其规,因其不避,阻其图,夺其虑,乘其惧。
[译文]
一般作战,应使用或多或少的兵力去试探敌人,以观察它的变化。用忽进忽退的行动,以观察它的阵势是否稳固;迫近威胁敌人,看它是否恐惧;按兵不动,看它是否懈怠;进行佯动,看它是否疑感;突然教击,看它阵容是否整治。在敌人犹豫不决的时候打击它,乘敌人仓卒无备的时候选攻它,使敌人战斗力无法施展。袭击敌人并打乱它的部署,利用敌人冒险轻进的错误,阻止它实现其企图,粉碎它既定的计划,乘它军心恐惧时歼灭它。
74、凡从奔勿息,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译文]
凡是追击溃败的敌人,一定不要停息,敌人如果在中途停止,就要慎重考虑它的企图。
75、凡近敌都,必有进路。退,必有反虑。
[译文]
凡是迫近敌人都城的时候,一定要先研究好进军的道路。退却的时侯,也一定要预先考虑好后退的方案。
76、凡战,先则弊,后则慑,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其慑。
[译文]
凡是作战,行动过早易使兵力疲惫,行动过迟易使军心畏怯,只注意休息会使军队懈怠,总不休息必然使军队疲困,但是休息久了,反而会产生怯战心理。
77、书亲绝,是谓绝顾之虑。选良次兵,是谓益人之强。弃任节食,是谓开人之意。自古之政也。
[译文]
禁绝士卒和亲人通信,以断绝他们思家的念头。选拔优秀人才,授予兵器,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舍弃笨重装备,少带粮食,以激发士卒死战的决心。这些,都是从古以来治军作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