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05:20
我上小学时,中学就开设有政治课。政治课中多少包括一些哲学内容。上中学,则开设有哲学课。这哲学课一直开到大学。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的学生,但哲学课却纠缠了我很多年。我把哲学当做一个想摆脱又摆脱不掉的包袱。        然而,1985年,也就是我大学毕业的第2年,我改变了自己对哲学的看法。原因在于我买到一本刚刚出版的书,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改变了我原来对哲学的认识。我没想到,哲学竟然是如此有魅力的一门学问。
首先,是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理解打动了我。他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他认为,“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它既入世又出世”;他认为,“照中国的传统,……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显而易见,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彻底刷新了我原来从教科书那儿获得的对哲学的理解。尽管教科书都强调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在我的感觉里,这所谓哲学都是离我们过于遥远的东西,它虽然正确到无懈可击,但却与我们无关。冯友兰先生的理解一下把哲学从遥远陌生的国度拉回到我的心里。或者说,因了冯友兰先生的指点,我发现原来哲学就隐藏在我们心底。冯友兰先生这本著作把我们每个人心中必然存在的哲学感觉开发出来了。
其次,是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历史的梳理打动了我。过去我一直认为哲学是一种阐述普遍性的学问,是唯一绝对真理的代名词。然而,冯友兰先生以从容冷静的笔调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哲学流派的发生和演变,探讨了各种哲学流派的理念和方法。我因此始知哲学原来也是充满人情味和个性色彩的学问。它并非高悬天际可望不可及的抽象说教,更非飞扬跋扈者专横霸道的一元官腔。书中描述的所有这些哲学,一律来自中国哲学家丰厚的人生体验,独特的个性思考和饱满的情感思维,它直接与具体的人生、性格、情感相关。用金岳霖先生的话说,对于一个中国哲学家,“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纪”。
再次,是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历史的阐释方式打动了我。原来我所学的哲学都是抽象枯燥的高头讲章,于是,哲学给我的印象不过是由一系列抽象概念集合的价值体系。是冯友兰先生这部著作使我第一次知道还能以如此生动、具体、有趣的方式阐释哲学。这部著作不仅思路清晰,理念透彻,而且穿插了诸多哲学家的生活故事和名言隽语。冯友兰以极其感性的方式来阐述似乎极度艰深的理念,许多哲学史上诉说不清的问题在他的笔下变得灵性盎然,妙趣横生,真正说得上是深入浅出。如今许多学者为了显示自己博大精深,采取的是一种“拒绝阅读”的写作策略,似乎读者无法进入的文本就是深刻的文本。然而,以冯友兰真正大哲学家的身份,他写这本著作却纯然一付“亲近读者”的姿态,以平易的文字谈精深的道理。这番情景颇使我觉悟,真正自信者平易近人,虚张声势者拒人于千里之外。
冯友兰先生说:“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我以为,《中国哲学简史》正是这样一部兼有才、学、识三长的著作。冯友兰先生著此书,本为写给西方读者,意在通俗,易晓,娓娓可读。显而易见,这些愿望,都在此书中得到了圆满的实现。
最后说一点,《中国哲学简史》最初是以英文本形式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此书出版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和南斯拉夫文的译本出版,在欧美颇有影响。直到1985年,著者的学生涂又光先生据英文本译为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未采用传统的铅字排版工艺,全部文字由国产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排版。这是我第一次读到激光照排的图书。以完全现代化的手段来出版这样一部进述中国传统哲学的著作,在当时的我看来,真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