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究竟有什么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32:51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按陈丹青的逻辑,这个问题与“艺术为了什么”一样,是不必问的,更不能答。因为任何回答都会有功利之嫌,从而亵渎了“读书”或者“艺术”的神圣。 但国人却依然不断地要问,要答。远的不说,就说1950年代以来的数次问答吧。 1950年到1966年算一个阶段。那时的读书风气很好。特别是师资超强,漫说大学,即便在中学里上基础课,都可能遭遇大师。 比如,当年的南洋模范中学校长就是数学家赵宪初。所以当年传说,数学不是100分的是怎么也考不进南模的。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 没承想到了“文革”,所有的帐都记在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名下,说是他倡导了“读书做官论”,把我们大家引入了歧途。于是,一夜之间,全中国每个教室黑板上方的领袖像两旁,都用“为革命而学习”来代替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这一代学生,恐怕没有一个人当年没有写过批判“读书做官论”的作文的。道理很简单,你不批,就批你。 其实,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那年夏天宣布取消当年高考,学生可以“停课闹革命”的时候,校园是一片欢腾的。如果现在有人出来说,当年他如何痛心疾首,那基本是言不由衷的了。任何时代,孩子读书都是被逼的,根本没有什么所谓自觉性,连没有例外。 1966年到1977年恢复高考可以算另一个阶段。虽然从1968年9月起,中央已号召“复课闹革命”了,但所谓的教学基本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所以,严格地说,1966年到1976年期间进中学的,亦即现在五六十岁的人,只要他们后来并没有补读过,填写“初中文化程度”者,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再次令众人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罪名记在了“四人帮”的名下,说是他们倡导了“读书无用论”。现在四五十岁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人当年没有写过批判“读书无用论”的作文的。而且,他们也还记得吧,一夜之间,全中国每个教室黑板上方的领袖像两旁,都用“为四化而学习”来代替了“为革命而学习”,或恢复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直到1984年中央提出干部队伍要“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之前,社会上论资排辈的风气很严重,文凭并不是很吃香的。 1977年到最近的高校扩招也可以算作一个阶段。干部队伍知识化,意味着没有大学文凭就提不了干,当不了官了。在这样一个“官本位”气氛极其浓厚的社会里,读书再次有了无比强大的动力,尽管这似乎不过是向“读书做官论”的一种回归。一大批能力平平,就因为高学历加上“文革”中没有明显劣迹的人突然平步青云,着实让不少人眼红。读书终于又有用了。 然而,即便是这样明显带有功利目的的读书潮也没有维持多久。人们很快发现,读不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块“敲门砖”,那一纸文凭。于是,已经当官的便由组织上安排去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专修班、特招班,混个一两年,拿个大专文凭,照样“知识化”。再后来,这种对官员的“知识化”进程又无限升级,从大专班而本科班而硕士班而博士班。但这样的机会不是均等的,而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而另一方面,校园里作弊之风日炽,教师学生心照不宣,任其泛滥。很快就到了不作弊的人反而变得有所不是的地步。而高校还在扩招。 没想到,文凭的数量与价值是成反比的。据有关统计,全国实际填报的大专学历者比档案数多出了50多万!文凭很快就变成了草纸一张。如若不信,只消在黄昏后去看大型招聘会的现场,满地都是。 读书还有用么?难道我们这么快就脱离了新一轮的“读书做官论”的光环,而坠入下一个“读书无用论”的轮回么。而且,那是个高价的甚至天价的“读书无用论”啊。 那还要不要读书?当然要读。要读书,就不要问能派什么用场。因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 其实,孔老夫子在两千年前早就说过了:“读书为明理耳,岂为功名贫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