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说媒习俗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6:52
[ 作者:刘楚魁    转贴自:船山学刊
一、孕育梅山说媒习俗的自然人文环境
(一)梅山地区与梅山文化
湘中大部分地方在历史上被称作梅山。究其原因, 说法不一, 但下面的说法为大多数人所赞同。春秋战国时期, 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 楚为芈(音mì), 楚人居地为芈山, 秦末汉初, 梅鋗因助汉灭秦有功, 汉朝封其侯, 其封地为以新化县和安化县为中心的湘中山区和丘陵地方, 人们将其所据地称为梅山,“ 梅”恰好又与当地mì之音吻合。从此, 积习成俗, 这片土地就被称为梅山。梅山地域宽广, 据《宋史·梅山蛮传》载: 上下梅山同蛮, 其地千里, 东接潭州(今湖南长沙), 南邻邵(邵州, 今湖南邵阳), 西则辰(辰州, 今湖南沅陵), 其北则鼎(鼎州, 今湖南常德)。由此看来, 梅山地区包括现在的洞庭湖以南, 南岭山脉以北, 湘沅二水间的广大区域, 它成西南——东北方向的地理走势, 包括资水流域——雪峰山区, 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
在古代, 特别在宋代以前, 梅山地区地势险要, 交通不便, 坡陡水急, 山高林密, 民风强悍,“语言诛离”, 当时的统治阶级对梅山地区实行封锁政策, 故长期“不与中国通”, 原始农耕、原始渔猎是这里的以瑶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人等土著人为主体的居民的主要衣食之源。梅山文化是指上述地区的人们世代创造的、传承的一种地方文化, 是湖湘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一个分支, 它具有强烈的区域色彩, 千百年来, 它与其他区域文化共同架构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原始的封闭的土著文化带有深厚的巫文化色彩, 直到公元1072 年, 宋朝开梅山, 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 外地汉族人和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陆续移入, 使该地区逐渐形成为汉族与苗族、瑶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比起中原和其他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来, 这里族群相对独立, 人民的生活空间相对闭塞。有些学者将梅山文化分为四个空间层次, 即以新化、安化、冷水江三县(市)全境和以与新化、安化两县紧相邻的新邵、隆回、涟源、溆浦四县(市)的大部分地方为核心圈, 长沙、湘潭、常德、桃江泗里河、辰溪以及娄底市的娄星区和双峰县为区域圈; 长江以南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江西、福建、浙江为辐射圈, 海外华侨、华人社为余波圈。[1]近1000 年来, 随着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不断交融与相互同化, 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它以远古的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为基础, 在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 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风情, 地域性烙印十分鲜明。[2]
(二)梅山说媒习俗孕育于独特的梅山自然人文环境
古人云:“女有家, 男有室。”[3]这里的“家”与“室”即现在意义上的家庭与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性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化, 人类性关系由蒙昧走向文明, 由规范取代紊乱。对此, 美国学者摩尔根(公元1818 -1881 年)在《古代社会》中对家庭形态的演变和发展作了准确的科学分析, 他认为人类家庭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它告诉我们, 人类性关系文明化以来, 家庭是人们性生活的固定单位, 人类的性交范围由宽变窄, 性交对象由散乱转变为专一。恩格斯对摩尔根这一研究成果评价很高:“这个重新发现对于原始历史所具有的意义,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于生理学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样。”[4]
梅山地区当然不能游离于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之外, 古梅山人的性交往早已进入文明状态。然而, 如前所述, 由于该地区面积宽广, 绝大部分地方是山区和丘陵地带, 高山峻岭很多, 穷山恶水遍及全境, 并且交通闭塞, 人们很少与外界交往, 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有其古朴、闭塞、野蛮、混杂、重情感等方面的独特性。历代梅山人在长期的“不与中国通”的农耕活动、狩猎活动、渔业活动、水上运输活动等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 在梅山地区相对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出了包括梅山说媒习俗的独特的梅山文化, 梅山说媒习俗研究便是等待民俗学家和民俗工作者去开垦的一块处女地。
二、古老的梅山说媒习俗管见
说媒是指在未婚男女或已婚丧偶、离异的男女双方之间游说, 从中撮合, 促其成为夫妻的行为。旧时我国各地都有“天上无云不下雨, 地上无媒不成婚”的说法, 且都约定俗成, 梅山地区也把“说媒”在婚姻中的作用看得很重, 各地形成了不同的说媒习俗。
如前所述, 梅山地区地域宽广, 人口众多, 汉族与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分居的聚居方式, 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说媒习俗各有特色。笔者囿于见闻, 本文所述仅系管中窥豹。
(一)媒人不离雨伞
旧时媒人的雨伞除了遮阳避雨以外, 还用来传递信息。据双峰县、涟源市、娄星区和安化县的一些老者介绍,旧时媒人第一次进女家门, 须将雨伞撑开倒立于门外, 如果女方家同意说亲, 女方家长便将雨伞顺立于门外。媒人第二次到女方家, 媒人仍象前次那样放伞, 如果女方家把雨伞拿进堂屋旁顺立, 表示所说的亲事已获得女家各方面人士的基本赞成。媒人第三次登门, 媒人仍然象第一次那样置雨伞于门外, 如女方家长将雨伞拿进了姑娘的闺房, 则表示完全同意这门亲事, 但口头仍不答应, 有待媒人多次求说方应允, 以示“好女多求”和对女儿婚姻大事的重视, 提高其身价, 否则会被人看成是难嫁出去的“贱草”。这个习俗在娄底市和邵阳市、益阳市的部分地方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很常见, 后来随着结婚自由程度的提高,它就慢慢地消失了。
关于媒人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带雨伞的事, 笔者记忆中朦胧可见。记得上世纪50 年代初期, 家乡成立了初级农业社。一天, 下着毛毛雨, 社员们集中在社办公室评工分, 我们几个小朋友在看热闹, 忽然听见有人说“独眼龙媒人公来了。”那个独眼龙媒人跟我们很熟悉, 因为他经常带着雨伞往我们村子去那些有大姑娘的人家做媒,加上有一只眼睛用一块黑布蒙住, 小朋友见了很稀奇, 只要他一到了我们村子, 就有好多小朋友围观。那独眼龙对小朋友很热情, 常讲些笑话, 有时还从口袋里摸出几块小花片糖或几粒炒豆子给小朋友吃, 久而久之, 只要他一来, 小朋友们便走过去, 或问他讨东西吃, 或与他打架玩。这一次, 一个刘姓小朋友不小心把他那把旧油纸伞搞烂了, 油纸破了, 伞骨也断了, 独眼龙很不高兴, 说:“ 不得了, 不得了, 你把我的饭碗打烂了。”那个刘姓小朋友的妈妈知道后狠狠地打了她儿子一顿, 情不自愿地从家里拿来一把半新油纸伞赔给独眼龙, 并指着它对她儿子说:“这是他的饭碗, 千万不要去动它。”我们几个小朋友都好纳闷, 明明是把雨伞, 为什么说是饭碗呢? 直到懂事以后, 我们才懂得那句话的含义。
(二)杆秤、镜子和尺子
对待职业媒人还有一条有趣的俗规。旧社会婚姻当事人双方在婚前是不能打听对方, 更不能面对面交谈的,双方家长也不便多加打听, 媒妁之言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双方彼此了解的唯一的信息渠道。主家为了警示职业媒人说话不带和少带水分, 便在自家厅堂神案上摆着杆秤、镜子和尺子, 以告知媒人: 第一, 主家富有, 用秤称米,要求未来的亲家也不要贫穷, 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说媒成亲是千百年的好事, 夫妇要象秤不离砣那样“公不离婆”。第二, 主家心明似镜, 媒人不能讲假话。这里也有另一种说法, 即主家要求未来的女婿家庭前途光明。第三, 媒人要象用尺子量布匹一样衡量双方的条件,以便门户相当, 才貌般配。笔者听安化县和新化县的几个老者说, 梅山地区起初没有这个习俗, 它最先多见于湖北、广东等地, 自明末清初起, 梅山地区外出谋生的人开始增多, 便把这个习俗带回了家乡, 但现已基本绝迹。
(三)谢媒宴
在新化县、安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溆浦县和隆回县等地有举行谢媒宴的习俗。这个习俗在一些地方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还存在着。如1965 年农历12 月26 日笔者代表家人参加了家住涟源市杨家滩的一个表兄的婚礼, 目睹了一次谢媒宴。
笔者是先一天到达表兄家的。那天傍晚, 表兄家的厅堂里灯火通明, 厅堂内摆了6 张红漆大方桌。笔者那时年青好奇, 便问姨妈:“表哥明天结婚, 为什么今晚上就摆酒席? ”姨妈回答说:“ 明天中午摆结婚喜酒, 今晚上是待媒, 答谢媒人。”恰好在这时, 媒人在姨父家族中辈份高的长者陪同下坐上了第一席, 在第二席、第三席、第四席作陪的分别是表兄的伯父、舅父和当地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相当于现时村党支部书记)。待4 个上席坐定后, 礼生在喜炮声中宣布谢媒宴开始, 并代表表兄家讲了一些感谢媒人和拜托媒人的客气话。接着表兄由族亲长者陪同依次向4 个上席逐一斟酒、敬酒, 然后开始上菜。酒席丰厚,不亚于结婚喜宴, 厅堂内欢声笑语, 喜气洋洋, 当然也少不了俏皮话, 还有几个年青人告诉媒公, 次日要给他涂花脸, 媒人也笑着说:“要得, 要得, 只要你们涂得着。”等四个上席上的嘉宾, 特别是坐在第一席上的媒人欲离席时,礼生燃放喜炮, 标志谢媒宴礼毕。
宴会后, 表兄的几位族亲和姨父、姨母和媒人商量次日的迎亲事宜, 特别详细询问了新娘家的长辈对这门亲事的态度和新娘的弟妹们、侄儿侄女们的有关情况, 之所以打听新娘弟妹、侄儿侄女的情况, 是为了次日表兄作为新郎向他们送小红包的需要。表兄很虚心地向媒人讨教迎亲的习俗和礼仪, 如步入新娘家门后怎样向岳父岳母和众亲戚请安和怎样才能坐好新娘家辞堂酒的上席等等。最后姨父、姨母和媒人商量送多少迎亲礼, 姨父姨母还反复拜托媒人, 说如果表兄礼数不周惹了亲家不高兴,请媒人周旋, 恳请亲家海涵, 希望早些发亲, 即送亲队伍早点上路等等。
最后, 姨父姨母送给媒人一双崭新的解放牌胶鞋, 说媒人为表兄的婚事走了很多路, 明天还要继续辛苦, 送双鞋以示谢意, 媒人讲了几句客气话后便笑纳了。
这次谢媒宴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30 多年以后笔者在梅山各地作民俗调查时, 了解到梅山地区其他地方在解放前也有举行谢媒宴的习俗, 形式大同小异, 但谢媒宴的目的和意义很一致。
第一, 向社会广而告之。某家婚事系明媒正娶, 符合当地社会习俗和家族规矩, 参加宴会的嘉宾有意无意地向社会宣传。
第二, 感谢媒人。媒人为使男女双方结成秦晋之好,在双方之间游说、撮合, 在旧社会男女成亲以前, 当事人及其家长不能见面, 互不了解情况, 全靠媒人介绍, 特别是有了误会和矛盾时, 还要媒人去调解, 促成一桩婚事确非易事。另外, 男女结婚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大事, 在这方面, 媒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家出自内心答谢媒人。
第三, 拜托媒人。谢媒宴的时间之所以定在新郎新娘举行婚礼的先一天晚上, 是因为次日还有好多工作要委托媒人去做, 如果出现了矛盾, 还要媒人出面和解, 结婚是千百年的好事, 大家图喜气, 讲吉利, 趋和谐。主家趁谢媒宴的机会拜托媒人既顺从风俗, 也有客观需要。
(四)倒媒树
旧时在梅山地区的涟源市、冷水江市、双峰县及邵阳、益阳两市的一些地方, 新婚夫妇生了孩子, 尤其是生了男孩子以后, 要由小宝宝的父亲亲自登媒人家门送感谢礼, 礼品一般有雄鸡一只, 鲜鱼一条, 猪小肘子一个(重为9 斤左右), 另加糖果糕点若干, 当然, 媒人也要向小宝宝送贺礼, 礼品有甜酒和绣有“ 长命富贵”字样的小帽子和婴儿用的其他服装, 另外加一只母鸡, 连同小宝宝的父亲送来的雄鸡, 一同回赠给小宝宝, 寓意将来小宝早日成婚, 成双成对。在一般情况下, 媒人还应邀参加“ 三朝礼”, 喝“ 三朝酒”。在一些地方的三朝宴席上, 媒人还被尊为头等嘉宾, 通常坐第三席或第四席。此后, 媒人与婚姻当事人一般无人情往来, 故谓之“倒媒树”。
但在梅山地区的有些地方, 没有这种习俗, 媒人的待遇没有这么高, 媒人在婚家只坐谢媒宴、结婚喜宴和结婚喜宴的第二天的答谢宴的上席, 且席次随着婚事的成功而下降, 分别为第一席、第二席、第三席或第四席。三朝酒宴上没有媒人的上席位。还有少数地方, 答谢亲朋好友的宴席不安排媒人坐上席, 仅将他(她)当成普通客人招待,更没有新郎新娘生了孩子后要向媒人送礼的习俗。因此,有些地方有“婆娘进了房, 媒人抛一旁”的说法。
(五)“骂”媒人与谢媒人
在旧社会, 男女婚配, 一定要有媒人,“男不亲求, 女不亲许。”“天上无云不下雨, 地上无媒不成婚”的说法,在梅山各地奉为圣旨, 即使双方情投意合, 也要请媒人出面才能举行婚礼。如无媒自婚则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被人歧视, 婚姻当事人终身抬不起头, 可见媒妁之言举足轻重。然而媒人难当, 弄得不好象风箱里的老鼠, 两头受气。在封建社会, 婚姻当事人双方婚前不能见面, 全凭媒人的嘴巴了解对方, 婚后发现对方的条件比媒人讲的差别较大时, 媒人就有可能挨骂。在娄星区、涟源市、安化县和邵阳市的一些地方, 也有流行过湘南那样的骂媒人歌。1993 年5 月的一天, 笔者出差到新化县海龙乡, 听见一个70 多岁的老太婆演唱道:“瘟媒婆, 死媒婆, 吃了好多老鸡婆, 摇动三寸不烂舌, 害得我呀莫奈何, 你初十吃了十五死, 不死也要烂脑壳。”她唱完以后眼泪双流, 泣不成声。据旁边人说, 这个老太婆年青时很聪明、很漂亮, 但她的父母亲轻信了媒婆的话, 把她嫁给了弱智的锣锅, 锣锅丈夫不到四十岁就死了, 又无子嗣, 那时老太婆还不到30 岁, 未改嫁, 终身守着旧木板房自食其力, 晚年生活凄凉, 有时疯疯癫癫、自言自语, 唱歌东一句西一句, 但她唱骂媒人歌唱得完整, 也很动情。
同年9 月下旬, 笔者在隆回参观魏源故居后返回桃花坪时, 看见一群青年男女在听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大爷唱一首怨媒人的歌:“媒公媒婆嘴皮薄, 花言巧语名堂多,臭的讲得香, 死的讲得活, 骗了男家骗女家, 骗得我日子好难过。”他唱后用手杖拄着地, 颤颤抖抖地说“现在多好, 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
2002 年3 月下旬, 笔者在安化县梅城镇了解梅山地区旧婚俗时, 两个60 多岁的欧阳氏老大爷为笔者一人一句地唱起了骂媒人歌。现据记忆, 将歌词整理如下:
甲: 媒婆牙齿两边磨, 乙: 嘴巴是面烂铜锣,
甲: 又说男子好模样, 乙: 又说女子赛嫦娥。
甲: 说得公鸡能生蛋, 乙: 说得石头爬山坡,
甲: 说得我娘心肠软, 乙: 说得我爹没奈何。
甲: 你呀, 生前害人苦, 乙: 你呀, 死后下油锅。
合: 你呀, 生前害人苦; 你呀, 死后下油锅。
骂归骂, 谢归谢, 媒人依然乐此不疲, 一则缔结婚姻少不了媒人, 二则媒人可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梅山各地答谢媒人大同小异, 在旧时, 说成功一次谋, 媒人可得三次礼物, 一是订婚媒礼, 一般是三至四斤猪肉, 另加钱币若干作礼金, 这由男家赠送; 二是送日子媒礼, 礼物有糖果糕点、毛巾等物, 另加猪肉三至四斤, 钱币若干, 这也由男家赠送; 三是结婚媒礼, 这是媒礼中最丰厚的一次, 男女双方都要赠送, 男方送的多于女方, 这次男方向媒人赠送的礼物有九斤多重的猪肉一腿(连同猪板油), 雄鸡一只, 鲜鲤鱼或草鱼一条, 衣料一节, 另加毛巾、糖果等物和相当于订婚礼礼币四至五倍的礼金, 女家送的礼物一般有猪肉五至六斤, 衣料一节, 另加毛巾、糖果等物和相当于男方礼金的50%的礼币。
(六)往媒人身上涂泥巴
这是生活在隆回县北部小沙江乡虎形山上的梅山人——花瑶同胞特有的待媒习俗。笔者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就听说过隆回县的花瑶同胞有在婚礼上给媒人涂泥巴的习俗, 很想实地考察。2003年10 月, 中国第三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隆回县举行。会中, 笔者作为会议代表随团赴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虎形山观看花瑶同胞的婚俗表演, 满足了长期以来的愿望。花瑶同胞表演的婚俗节目精彩、奇特, 其中众人给媒人涂泥巴为花瑶婚俗考察团的全体成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隆回县花瑶族属“过山瑶”, 不但人口少, 至今仅6000余人, 在拥有数百万人的瑶族大家庭中只是一个小分支,而且他们不象其他瑶胞那样人人知道“盘王” 是瑶家鼻祖, 也不知道什么是“盘王节”。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封闭山塞里, 或许是因为山寨里的女人们个个着装艳丽, 人们便誉其为花瑶。花瑶同胞忠实地承袭着先祖最为古朴纯真的民俗, 给媒人涂泥巴便是其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当瑶家哥妹通过对唱山歌(情歌)自由恋爱, 到了一定程度, 还得按照往常的老规矩请个媒人到女方家说亲, 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后, 再由男方挑选日子, 父母将女儿的年庚八字用五颜六色的丝毛线织成一个彩球和“ 五子飞”棋盘藏在油纸伞内, 等待着媒人在下聘时带回男方,以此表示女方从此将承担传宗接代的任务。花瑶山寨的主媒人是男性。下聘那天, 男方请来众多的挑夫, 这些人都称之为副媒, 挑着各种彩礼, 敲锣打鼓, 炮竹喧天来到女方家, 而女方早就把四邻好友请入家中畅饮, 酒宴之中, 将男方的所有媒人列为上宾在堂屋入席。酒过三巡,门外一声声鞭炮响起, 主媒迅速将女方父母早已准备好的存放着女儿“ 八字”的油纸伞取走, 其他副媒夺门而逃, 他们被早已守在大门口的姑娘小伙子们用泥巴乱打乱扔, 有的甚至被涂成“泥人”。而被打的媒人不但不生气, 反而笑逐颜开, 他们认为身上的泥巴擦得越多越好,越吉利。涂脏的衣服带回家中要过三天后方才洗掉。媒人途中不能开伞, 带回男方家中放在神龛上, 意味着这桩婚事正式确定。
参考文献:
[1]郭兆祥: 《中国梅山文化》, 天马图书有限责任公司2002 年版, 第2~3页。
[2]参见马铁鹰等: 《神奇的梅山文化》, 《湖南日报》2003-10-08。
[3]《左传·桓公十八年》。
[4]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作者简介: 刘楚魁(1949-),男,湖南涟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
来源:《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