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近况和东南亚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11:40
(浏览次数:232 发布时间:2009-11-26 )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特别是近1个世纪以来,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得不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造成的负面影响付出代价,主要表现是: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温室效应的加剧;臭氧层的损耗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物种的加速绝灭;酸雨的蔓延和对土壤、植被的损害,森林的加速消耗和覆盖率的降低;土地的荒漠化和沙漠扩展:大气的污染和对健康的影响;水质的恶化和水资源的短缺;海洋污染和海洋资源的破坏;持久的有机物污染和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等。每况愈下的生态环境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激起了各国有识之士的觉醒,呼吁全社会,特别是各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关人类未来可持发展的现实问题。于是各种自然保护活动如雨后春笋迅速兴起,如国家公园、世界拉姆萨尔湿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要求,以不同的组织方式开展活动,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潮流,获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热心参与。
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活动的先声,由政府组织推动,以国家立法作保障,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在一些国家效果十分显著。但其所涵盖的内容过于庞杂.无国际组织的统一协调指导,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没有国际上承认的评估审查和检查机构。各国国家公园包括的保护对象各异,内容大相径庭,没有统一的规划要求,所以不同国家之间难以开展对比研究与合作。其功能以保持维护对象的原来面貌,供当代人和后代欣赏为主,没有强调科学意义与文化价值的研究,也没有突出公众教育和科学普及的任务。发展和推广速度也较慢。
世界湿地保护区,是1971年2月由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6个国家的科学家在伊朗拉姆萨尔镇签署《湿地公约》而发起的保护活动,推动全球湿地和水禽栖息地的保护,设有秘书处,建立起世界名录。现共有144个签约国,建立湿地保护区l420个。这一公约对保护水源和水道,调节流水量,补充地下水,清除和转化有毒物质和污染物,防止咸水入侵,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及旅游,开展科学研究都有较大的作用。但其分布范围仅在水深6m线以上的滨岸地带或浅水湖沼区,对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是相对局限的。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l96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人与生物圈》召开的生物圈大会发起的保护活动,旨在保护生物种群基因变化、生态系统及相关的地质地貌景观。明确划分出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保护要求和措施因区而异。现有97个签约国,共建立了459个保护区。此外,各国还建有国家级和区域的生物圈保护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保护对象清楚。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建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l978年开始建立世界遗产名录,现共有签约国181个,进遗产名录的有851个遗产地,其宗旨在于保护具有突出而普遍价值的地质地貌、地质过程、生物多样性、生物居住地以及反映人类历史进程的文化多样性,代表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工业的某项发展和独特风格。在自然遗产的评定标准中.多条是强调重要地质事件遗存和过程的范例。对地质遗产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人类文化遗产和濒危物种的数量巨大,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在参加评估的专家队伍中缺乏地学人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就十分有限.而分布极广的地质遗产就更难跻身其中了。至今851个世界遗产中有66个属文化遗产,166个属自然遗产,25个属混合遗产,特别是地质遗产又仅占自然遗产的一小部分,总遗产中仅有7%是以地质地貌为主要保护对象、7%是以地质遗迹为次要保护对象的区域。
上述现象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忧虑,成为推动地质遗产保护、建立地质公园活动的起因。l989年Unesco—IUGS—IUCN协议建立了世界地质遗产名录(GIL GES),1991年来自50多个国家的150位地学家共同发表了Digne宣言,即地球记忆权利国际宣言.1993年lUGS—Geosite项目正式起动,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因保护资金的问题,各国进度相差很大。1997--2000年,在Unesc0地学部的组织下.开展了地质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并向Unesc0总部呈交了最终报告,于2001年Unesc0执行局大会上作出“支持其成员国在具独特地质特征区域创建自然公园(即地质公园)的特别动议”,至此通过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产的活动正式取得了Unesc0的认同。2000年,欧洲和中国于同年分别建起了欧洲地质公园网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UneSC0地学部正式颁发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2004年2月在巴黎Unesc0总部评选出了第一批25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欧洲l7个,中国8个(图1)。同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成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北京。至今在亚洲、欧洲、南美洲的18个国家已建起了52个世界地质公园(表1),其发展历史虽短,但因地质公园的理念是保护地质遗产和地质环境、生态系统,开展地学研究与科学普及,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各地居民和地方政府十分支持地质公园的建立。中国虽未使用国家公园的名称,但已建立了187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基本上参考了国外经验和IUCN(国际保护联盟)的有关要求和条件;自1971年加入人与生物圈项目以来,中国在建生物圈保护区2194个,其中26个列入世界生物保护区;设立湿地保护区353个,进入拉姆萨尔世界湿地名录30个;1985年中国签署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公约,已把35家遗产地区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地质公园更是异军突起,自2000年以来,中国共建立了l38家国家地质公园,其中已有18家列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据统计,全国已把14.8%的陆地国土面积划为各种自然保护区,置于严格的保护之下,在不损害自然系统的完整性的条件下,有限度地向民众开放,为之提供公众教育、科普基地及游憩场所,这一比例已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球在166个国家和地区建有保护区域共9832个,占陆地面积的6.2%,可见中国参与全球各类自然遗产保护活动的历史虽不算长,仅1/4个世纪,但由于政府重视,民众积极参与和支持,科学家热心提供科技支撑,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成效是极其显著的。
1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的主要进展
1.1组织管理机构日臻完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于l997--2000年组织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的部分科学执行局成员开展了两轮关于在全球开展世界地质公园项目的可行研究,并设立了临时性的专家顾问组,共8人。2000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正式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顾问组,由l4人组成。2005年随着Unesco管理机构的调整,地学部并人生态部设立生态地学部,世界地质公园秘书处也一起转入生态地学部,并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世界地质公园局(Globle Geopark Network Bureau),由7人组成(即7位评审委员):Patrick Mackeever、NickolasZouros、Guy Martini、Zhao Xun(赵逊)、Ibraham K0—m00、Marie—Luise Frey和Sylvie Giraud,另有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秘书处。
秘书处由Patzak Margarate博士负责(Unesco),主要职责是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参加申请候选地的现场考察并编写考察评估报告:制订和通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标准,参加5年一次的世界地质公园考核评估。另外,聘请了一批世界地质公园顾问专家,其中包括未进入评审委员会(GGN Bureau)的原来的顾问专家组成员。有时根据申报单位专业的需要还可临时聘请专家参加现场考察。
与此同时.地质公园工作虽未能形成独立的项目(Program),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之列人工作计划(Plan)之中。
GGN Burean每年至少有1次全体成员会议,讨论工作计划,审议新的申请和解决一些地质公园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比如评审标准中的一些地学问题、各国申报名额的限制问题等。经GGN Bureau会议讨论每个成员国每年最多只能选送2个候选地(还无世界地质公园的国家首次申报可选送3个)。
1.2世界地质公园申报、评审、现场考察的规范化
世界地质公园申请要求一本综合考察报告(40页左右)、一份自评估表、一张光盘和一本图册,英文或法文,一式3份,至少半月前送达评估专家之手。GGN Bureau组织部分专家,经充分调查,参阅各相关自然保护区域的申报条件核算,制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表,包括下述6个部分。①地质和地貌:区域描述,地学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②经营、管理、结构;③解说和环境教育;④地学旅游;⑤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⑥可通达性。共计254项(有部分属选项)。这是自评估的所有内容,其总分依据百分数折算成l00分。自评估分数只要能超过50分就具申报的基本资格,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改进、建设和完善,专家可以是世界地质公园评委(Member of GGNBureau,Evaluator),也可能是顾问专家组成员,还可能是世界地质公园秘书处根据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及健康情况聘请的评委。一般由l~3人组成一个Unesco专家组。
Unesco专家组现场评估的时间为5天左右,在去申请单位现场的前半个月,Unesco地质公园秘书处把完成形式普查申报书传送给专家。专家拿到申报材料后,详细了解申报候选单位的情况,以便现场有的放矢地深入考察并与有关单位讨论,对评估表的评分要独立地作出判断,评估总分是推荐意见的重要基础,考察专家的评估报告应包括对新的申报作出评估;对已建世界地质公园的状况进行监控:参与培训和短训班;信息的管理:联络和推广有关的活动;国际协助的联络和建议;对保护区域管理中共同标准的设定等。
现场考察专家组的评估报告和推荐意见只能提交Unesco GGN Bureau讨论,而不能现场做出决定性意见。评估报告2~30页最好,要准确清楚,学科行话不要太多。推荐意见必须明确,不要含混不清,一般有4种情况:①无任何保留地接受;②基本可以接受,但需补充材料或改进工作;③申请书要重写,申报单位有条件成为世界地质公园;④申报地没有被接收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可能,拒绝接收。
1.3地质公园活动影响日益扩大
2000年仅中国和欧洲各自分别建立起数量有限的地质公园。
2004年评选了首批25个世界地质公园。
2005年伊朗申报了l个世界地质公园并获得批准,同时中国已发展到了138家国家地质公园.基本上覆盖了各省区市,欧洲也增加了东欧的新成员。2006年巴西申报了欧亚大陆之外的第一家世界地质公园并获批准,欧洲也扩大到北欧和东欧国家。
2007年马来西亚申报了浪卡威(Langkawi)世界地质公园并获批准;东亚、东南亚其他各国,如日本、越南、印尼、菲律宾、韩国等都在对本国的地质遗迹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出一些候选地并作深入的准备工作;澳大利亚也提出了“火山发现之路”的申请。随着地质公园的社会经济影响日益明显.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这一新兴旅游品牌的发展,逐渐由地球科学家的圈子扩大到政府主管部门和官员,再到更多的国际学术组织和企业界、金融界。在短短的几年时问里,从地域广度、国家数量、社会参与、民众支持度等诸多方面来看,地质公园已成为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参与。
1.4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交流广泛、合作增强
Unesco地学部一开始就抓了数据库的建设,建立了门户网站,争取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北京设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Office of GlobalGeopark network,Unesco),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也在法国浩特普洛旺斯世界地质公园设立了联络中心,并且各自分别出版了杂志Global Geopark newsletterlJEuropean Geoparks。
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每2年召开1次(2004年在中国北京;2006年在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第3次将于2008年6月在德国的特拉维塔召开,前2次出席会议的人数为300~500人,来自五大洲30~50个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也已举办了2届地质公园研讨会,隔年举办,计划2009年在泰山召开第3届国际地质公园研讨会,每次参加会议的人数都有200~300人,他们来自五大洲的15~20个国家。此外马来西亚2007年11月也主办了一届亚太地区地质公园研讨会.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每年也举行1次讨论会.参会者十分踊跃。所有这些会议都有明确的主题,特邀一些知名专家作专题主旨发言。分不同主题组织研讨,还有各公园的专题性展版,会上会下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经多次交流和蹉商,一些地质公园(含地学意义重大的国家公园)之间签订了合作协议。如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和德国沃尔坎艾菲尔世界地质公园关于玛珥湖的合作研究,中国庐山和意大利马东尼亚结成姊妹公园的协议,中国黄山与美国约瑟米蒂国家公园的合作协议等。特别是2007年,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结成姊妹公园,签署了在管理、保护、地球科学研究、解说系统设计、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的协议,并且在当年各自就派出了代表团互访,详细讨论了合作研究的内容、合作方式、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等诸多细节,形成了备忘录形式的附件,可以预期云台地貌的研究必能在与美国大峡谷的合作研究中结出硕果,云台山也将在合作研究成果的支撑下走向世界。在全球地质公园的活动中,中国发挥了中坚和引擎的作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积极参与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立的论讨和准备。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牵头的建立地质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活动最重要的支持者和发起国之一。2000年国土资源部牵头组织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评审委员会,颁发了申报评审的办法、标准、管理体制、徽章等,并以政府的名义着手建设地质公园体系。至今已有18家世界地质公园、l38家国家地质公园及一批省市级地质公园遍布全国大陆的32个省市自治区.涵盖了主要地质遗迹类型,已有了覆盖广泛、区域分布较为合理、代表性较强的地质公园框架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Unesco GGN网络办公室落户北京的同时,IUGS(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也在北京设立了IUGS Geoheritage Beijing Office.建了网站www.iugs-bjorg,近来CCOP(东亚、东南亚地质科学合作协调项目)也进人这一领域,中国也成为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一员。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地球遗产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最有影响的国家,没有中国的参与,没有中国的声音。任何有关这一领域的会议都会显得暗然失色,中国的发言,在每次会议上都会成为会议的中心和关注的焦点。中国也为世界提供了这一工作的样板和范例,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越南都曾派人来中国考察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了解发展情况,并以中国经验为样板,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地质公园引擎。
2  东南亚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中国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一枝独秀的现状并不是我们所企求的.我们希望通过中国地质公园的示范带动本地区乃至于全球这一工作的发展。
日本在地质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已建的975个自然纪念碑(Natural monument)中.221个与地学有关,20个具重要的地学意义。2005年,日本地调局资助发起成立全国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工作委员会。选择了88个地质遗迹产地,要求各地方政府在建立专门设施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设立说明牌,增加解说系统。普及地学知识,以此为基础来推动地质公园的建立和发展。特别选定了5个地区做重点准备工作。开展前期建设:Shouwa—Shinzan火山区域;Yubafi—Dake蛇绿杂岩和煤矿区;Nojiraa断层带;Fuji火山;Tanna断裂带。已对这5个地质公园候选地区开展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Lake Toy area geopark,破火山口湖新近又有2次火山爆发,提供了人与火山自然环境合谐共处的范例。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开展地质遗产调查、着手地质公园建设较早的国家。1975年已经展开调查,在全国列出35个保护区。1996年成立地质遗迹小组,编写了一些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调查报告,出版了一批科普读物。2000年,Langkawi被Unesco选为世界地质公园试点,但因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准备工作未能赶上。2001--2003年设立有关研究项目3个,并成立了专门研究会,还组织了东南亚地质遗迹保护国际研讨会。经几年的精心准备,于2007年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2008年计划做沙捞越Mulu地区和沙巴Sabah kinabalu的申报准备工作,另对其他5片地质遗迹集中区:Perak岩溶区Johor火山岩杂岩区、Kelantan岩溶、Pahang币Kapas化石产地进行调查研究,为地质公园的建立作准备。
越南于1996年由国家地质博物馆组织了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共列出335个地质遗迹区,分l0个大类,并从其中划出20个重点地质遗迹,准备创建国家地质公园。正在加强2片候选区进行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准备,其一是Ha Long湾的海蚀和岩溶地貌,典型特殊的海岛型岩溶岛共1969个,由二叠纪灰岩和片岩构成岛上丰富的岩溶峰林、石柱和洞穴。其二是Phong Nha—Ke Bang,有8层岩溶洞穴、多期地壳抬升切割形成的地形和8层古夷平面。
菲律宾近几年由地质调查局和旅游局共同协商,订立了地质公园的任务,并在宣传促销方面合作,促进本国地学旅游的发展。共筛选出3个地区作为地质公园的候选地:Bohol岛的巧克力山,Palawan岛的水洞,Pangasina的百座岛屿地区。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有17000多岛屿的国家,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国土面积达l90x104km2,地质遗迹十分引人瞩目。海蚀作用影响十分广泛,海岸线长,有广阔而平坦的海蚀平台、海蚀柱、拱天生桥等;有火山、间歇性热泉和泥火山;岩溶地貌也有不少景观优美的代表,如爪哇岛上的GunungSewa和Gua Simbar,Barat-等。此外,Moramo大瀑布、Muncar河谷的枕状熔岩和混杂堆积代表了65Ma年前的印度洋中脊的活动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的潜在候选地。
韩国济州岛的25000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和粗面岩具有美学价值很高的柱状节理、火山口和火山口湖,有5个熔岩通道是20~30万年来熔岩喷发的产物,其中的2个还有后来海介壳滩中CaCo3,溶蚀下渗形成于火山熔岩通道中的钟乳沉积,是十分珍贵的自然遗产。
泰国与柬埔寨对地质遗产的调查工作刚刚展开,但都有了一些值得进一步工作的发现。
3结论与讨论
地质遗迹的保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在中国、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在马来西亚、伊朗、巴西、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正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有52个成员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lobM Geopark Network,简称GGN)。欧盟已有14个国家的地质公园加入了GGN,亚洲除中国发展得很快之外,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将是下一个地质公园快速发展的地区,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都有一些国家正准备申请,如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澳大利亚、摩洛哥等都已开展了工作。总而言之,虽然目前世界地质公园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发展还不平衡,但其势头是迅猛的,大有燎原之势,连进展较慢的加拿大和美国,也有一批地学家发表文章呼吁在本国的一些地质遗迹保护区(纪念地)或关坑矿山开展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地质公园这一具全新理念的自然遗产保护活动,在各国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广泛支持下,一定会成为全球自然遗产地保护中一个新的平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