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945年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的人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30:53
经常看到有人说,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条件是最好的,谁去都能在三年中取得胜利,甚至还有许多人说,以东北的条件,换个人去,或许胜利所需的时间更少。本文试着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1955年,中央军委共评出了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其中,有些人是因为资历、政工等原因评上的,真正领兵打仗的,主要是: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毅、徐向前以及栗裕。对于其他的14位,去东北当总司令的可能性都不大,就不必讨论了。
具体到1945的时候,粟裕还没有显赫的战功(他的战功主要是在解放战争中),因此,他若到东北当总司令,是很难服众的。去东北,比他地位高的人太多了,他将很难有机会独断专行,因此,他的主张,会很难得到实现。因此,可以说,以粟裕当时的资历和战功,是不可能选择他去东北当总司令的。
实际上,考虑到去东北的部队来自各个根据地,有各自的山头,因此,必须是一位有相当资历的人,才能镇得住这么多的山头。因此,东北的总司令人选主要是在当时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选择的。
1945的党的七大共选出13位中央军委委员,他们是:毛 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陈毅、聂荣臻、贺龙、徐向前、刘伯承、林彪、叶剑英。这中间,毛朱刘周是中央领导,他们主要是政治领导人,要统管全局,是不可能去的。余下的人中,聂主要是搞政工的,叶主要是搞参谋的,其时是副总参谋长,他们是不可能到东北去当总司令的。至于贺龙,没有太多的指挥才能,让他去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
其余五人,论战功,论资历,都是可以当东北总司令的。其中彭当时是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中央并没有考虑他。刘伯承其时肩负着经略中原的重任,他若去了东北,则必须另选人去中原,这样临阵易将,是不可取的,因此,他也不是去东北的人选。
事实上,当时中央考虑的去东北的人选,也就是陈、徐、林三位。
其时,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但他从1943年就从华东回到了延安,华东新四军实际控制在新四军政委饶漱石的手中(实际上,陈毅是被饶挤回延安的)。徐抗战后为129师副师长,没有独自负责一个大的战略区。林自1941年从苏联回国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并没有实际的军职,不过他名义上应该是一一五师的师长,因为,自他受伤后,陈光、罗荣桓先后代理师长之职,但这个代字都未取掉。这三人当时都没有实际上需要他们独当一面的工作,是可以去东北的。他们又都是中央军委委员,到东北去应该都是可以镇得住各路山头的人马的人,因此,也是可能的。
事实上,最后中央选择的去东北的人选,大家都知道是林彪。
林彪去东北,是有其优势的。
网上也经常能看到认为林彪到东北是空降,只是因为他是毛的爱将而得到这一职位的。其实,林彪很早就已经是一员赫赫有名的战将了。
在中央苏区,他二十多岁就任中央红军中的主力团28团团长,主力军红4军军长,主力军团一军团的军团长。这些任职并非只是因为毛的赏识而得的,他与毛非亲非故,要得到毛的赏识,还是要凭他的能力;而且,林彪对毛的支持是在毛并未有绝对权威的时候就开始了的。如1929年的红四军七大上,毛被免去前委书记一职,其时,林彪是毛在经四军高层的唯一支持者。就算这样,林彪的军职一样在上升,这说明他还是确实有能力。实际上,他所任的上述各职都与朱德有关,比如,他是接朱德的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长之位的。
1935年11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稼样、聂洪钧、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这时林彪就是其中的委员。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决定成立的新的中央军委(委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张浩、徐向前,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来),这时林彪就已经是中央军委委员了。
所以,林彪到东北并不是什么空降,他本来是准备到山东的,以他的军事资历而言,他到东北去任总司令,并不是什么高升,不过与陈毅到山东任总司令一样的而已。
当时去东北的主力部队是山东军区的主力部队以及新四军三师(黄克诚部),他们都是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林彪的老部队了。林彪在平型关一战成名,在部队中也有很大的威信。当然,更重要的是,林是毛的爱将,是毛嫡系中的嫡系,经过这么多年的雪藏,正是放虎出山的时候。毛给林以这一重任,并不认为东北就多么的容易到手,而是要以自己的王牌去抢得这一战略要地的。
陈毅、徐向前这两位,在毛心中的信任程度比之林就差得太多了。陈毅在红四军时期(七大,富田事件)中是夺过毛的权的,而林则是其时毛唯一的高层支持者。在以后,直到文革,陈还经常得为此事检讨。
徐作为四方面军的代表,在毛心中,信任程度是肯定不如一方面军的林的。应该说,徐的军事才能还是很好的,可是,自抗日战争以来,徐一直都不得信任,所带的兵也不多,因此,战功也不是很大,这大概是毛不愿放手用他的结果吧。
当然,这个信任在1945年决定时去东北人选时,也许考虑得不是很多,但是,如果他们也与林彪一样,到1946年5、6月与当时的东北局书记彭真发生冲突时,则他们能被任命为东北局书记,集所有正职于一身的可能性会小得多。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三位去东北会有一些什么区别。
以事后的观点,陈毅去东北当总司令的话,东北的局势是不会比林去更好,只会更差的。
首先,从军内来说,陈后来到了山东,统一指挥新四军及山东解放区的部队。照理说,陈作为中央军委委员、新四军代军长,应该是能镇住山东的山头中的各将(而且还据说只是地方部队,主力都去了东北)的。可是,实际上,陈在山东当司令,当得并不是很愉快的,山东军区及山东分局的山头还是很重的。象许世友这些人都很有自己的主张,以至陈(或是粟)有次对叶飞说,在山东都快没饭吃了(大意),可想陈在山东当时还是很有阻力的.就是孟良崮战役,山野部队也不太听指挥,要陈发火以后才听令。而东北的山头主义则更加严重,去东北的山东部队是山东部队中的精锐,象梁兴初等人也不是什么善主儿,而且还有冀东的、冀热辽的,这些都是山头主义比较严重的部队,比如冀东的曾克林、李运昌部都曾被批过,电视剧《罗荣桓元帅》中也有罗对自己的部队批评山头主义的场面。以陈毅在山东的表现看,他在东北,这方面估计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其次,就算能摆平各山头,陈的军事指挥能力也是会很受人怀疑的,就算在山东,他也主要是靠粟裕来打仗的。因此,可以预见,陈去东北,干得比林彪更好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是陈粟均去东北,则比陈单去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但就算是陈粟一起去还是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1945年11月林彪到东北后,到1946年6月中央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前的半年时间里,林与当时的东北局书记彭真在根据地建设、和战等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冲突,而且这个冲突中,林是正确的一方,彭则犯了不少错误。比如,在根据地建设中,彭认为可以站住大城市,在中长线、北宁线等铁路附近的农村建立根据地,从而占有东北的工业、矿产等资源。而林则要求到偏僻的农村、铁路支线、小城市中去,去发动群众,认为大城市,甚至中等城市,以及铁路沿线在当时是守不住的,也建立不起稳固的根据地。在和战问题上,林一直对和保持警惕,认为东北是不会有和平的,因此,对“最后一战”等提法不以为然。这些争论,后来,都证实了林彪是正确的。中国人经常都是为尊者讳的,电视连续剧《彭真》就是从1949年后开始写的,而不从他地位更高的东北时期写起。
这场争论,最终以林彪得胜而结束。1946年6月15日,在二战四平新败之后,中央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兼政委、东北民主联军(后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兼政委,集所有正职于一身,而以彭真为副。这样的结果,在陈毅那儿估计是得不到的。陈毅在新四军时期与其政委饶漱石发生争执,最后的结果是陈去了延安;由此推之,如果陈与彭发生争执,陈是很难能够取胜的,因为彭的地位是远高于饶的,彭真其时是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候补书记(当时的中央书记处是相当于政治局常委的,1950年任弼时去世后,1952年由书记处候补书记陈云补上);而饶仅是中央委员。而这场争执对东北我党、我军是生死攸关的,其意义可从很多书中看到,如《陈云文集》等。
由上面的两个方面可知,陈栗去东北的成功机会是不会比林彪的更大的,倒是失败的可能性会大多了。
另外,还有一位是徐向前,徐向前在军事上,去东北要取得胜利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去东北的将领,很多都是四方面军的,如刘震等,他去东北,在威信上所受的挑战应该比陈栗去要小一些。但是,一一五师中的四方面军是徐海东、程子华的红十五军团,好象对张国焘不是很满意,似乎也未直接归徐指挥过。而且,徐向前得为西路军的失败负责,他的军事威信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据说,抗日战争期间,徐向前去山东工作时,就指挥不动115师的部队,只能指挥山东军区的人。
当然,作为四方面军的统帅,徐向前在军事指挥上的造诣的确很高的,西路军的失败,也不应由他一人负责。但是与陈栗一样,如果与东北局书记发生了争执,则徐能否坚持,能否得胜,是一件很值得怀疑的事。
徐作为四方面军总指挥、西路军总指挥并不能在政治上改变四方面军总政委张国焘、西路军总政委陈昌浩的决策,因此,很难说,在东北,他就能与彭真对抗。而且,因为历史的原因,他恐怕也不能得到毛的太大的信任,就算是中央承认了彭的错误,徐能当东北局书记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因此,从与彭真关系这一件来看,陈、徐于1945年11月到东北等取得最后的胜利与否是一件不能肯定的事,至于要比林彪表现更好,则可能性更小。
除了陈、徐外,不考虑其他因素,彭德怀和刘伯承两人中的一位若到东北,在威信上,在指挥上,也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我相信刘伯承也未必能改变彭真的地位。只有同为政治局委员的彭德怀去东北,有可能集所有正职于一身。实际上,在东北、西北、中原、华东四大战略区中,只有东北的林彪和西北的彭德怀是集大区书记、大军区司令兼政委、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等正职于一身的。所以一般称中共的四大名将为彭林刘栗是有道理的。
当然,这里,我们讨论的主要是1945年11月到1946年6月间的局势的问题。这段时间,是东北局势最困难的时期,没有正确的战略决策,失败是有很大可能的,如黄克诚语“有重蹈西路军覆辙的可能”(当然,他指的不是这件事)。
经常在网上看到网友说,林彪在东北的成功,别人也可以成功,而且还会更好、更快。我以为,至少在1945年11月到1946年6月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彭德怀外,别的人不可以比林彪干得更好的。至于1947年3月(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别人去东北是否能比林彪更好,是可以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