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幸福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54:10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幸福感
——关于幸福感的讨论(下)


在今天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下,人们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谁比较,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容易造成对差异性本身的不满。  ——李强

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幸福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减弱,这时强调更多的就是人们心理的满足与幸福。  ——彭凯平
■ 将新闻进行到底
主持人:孟丽娟  姜晨怡
嘉  宾:李  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 对话背景
最近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了“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青岛居首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无一入选。幸福的含义本不相同。那么,是否具有“中国特色”的幸福感?如何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上篇中,我们探讨了幸福的定义以及北欧国家对我国的启示,在下篇中,我们将与专家一起探寻“中国特色”的幸福感。
——中国特色——
中国文化更强调整个家庭的幸福
主持人:是否存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幸福感?如果有,哪些是“中国特色”?
李强:可以用中西对比来说明。西方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可称之为“个体本位社会”,对于中国的特点,粱漱溟称之为“伦理本位社会”,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庭伦理本位社会”,中国人注重家庭,因此,更强调整个家庭的幸福。古人说“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乡”“宗”“祖”强调的就是一个人成功后要给整个家庭、家族带来荣耀,这才是中国式的成功与幸福。比如我国大城市的打工者,尽管他自己很累很辛苦,但当他把钱寄回家时,他感到很幸福,笔者对农民工的调研数据证明,中国是全世界打工者往家庭汇款率最高的国家,而且比其他国家高出很高的比例,因为打工者认为父母、妻儿能生活得更好是最大的幸福。中国人重视家庭整体幸福感,而西方比较重视个体的幸福感。
其次,中国人攀比意识重,“参照群体”常常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看法。传统的说法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即如果大家都没有、都贫穷,也是可以接受到,并不感到痛苦,但是,如果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贫穷,分配不均等,这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过去,当大家都没有时,人们觉得还过得去;但是今天,当看到有人比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时,就感到不适应、不幸福了。在今天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下,人们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谁比较,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容易造成对差异性本身的不满。
彭凯平:我个人认为应该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幸福感。我的看法,第一,它应该多偏重于集体感受,具有集体主义倾向,我们中国人会以国家的忧乐来体会自己的幸福。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西方则相对偏重个人的感受。
二是中国文化偏重家庭幸福,与家庭亲人联系紧密,子女的成就和幸福对我们影响很大。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幸福感影响深远。儒释道观念在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中有很大的成分。例如佛家提示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幸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能西方人比较难以理解,中国人却可以领悟到从小处体味人生的幸福与满足。中国人喜爱从自然世界中体味幸福,从诗词等艺术形式中体验意趣之美。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就是中国人的幸福特色。
——幸福指数整体偏低——
攀比心理导致不满足及幸福感落差
主持人:为何中国整体幸福指数偏低?
李强:你所讲的是盖洛普的调查,由于我没有看到原始问卷,没有看到他们的抽样方案等,所以也不好评价。有时候,问问题的方式、态度也会影响调查的结果。用问卷调查了解人们的社会态度、幸福感,此种方法是从西方传来的,在中国使用要做更多的场景分析,以辨别态度的真伪,我曾经写过《问卷调查与中国人的心理二重区域》的论文,证明问卷调查方法直接问社会态度,回答也不一定准确。
此外,关于中国人目前的幸福感,上面已经说到了,受到心里失衡的很大影响,由于我国在比较短的一段时期里,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人们在与比自己更富裕的人的比较时心理不平衡、有落差,这当然造成不幸福感。所以,需要处理好贫富差距、收入分配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可以增进国民的幸福感。
彭凯平:关于盖洛普的幸福感调查,我们并不知其是如何取样的,就其公布的信息来看,该调查可信度较高,但仍不排除有不确定的因素。根据我们自己的调查,中国城市中产阶级主观幸福感和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较低。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报告的测量效度。中国人注重谦虚和辩证思维,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自己过得比较幸福,但对调查报告出的幸福感偏低。幸福报告结果和实际国民的幸福感受相比可能有差距。
二是中国社会是个攀比的社会。中国人追求完美与极致,而要到达完美与极致就会有比较,比较中产生不足感,不足感产生对幸福感的落差。
三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一些社会动荡和诸如贫富差距,百姓对贪污腐败现象的不满等社会问题的存在,会导致人们幸福感受损。
四是此时中国幸福指数偏低也是历史发展的阶段现象。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均GDP处于3000美元左右,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比较凸显,这时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偏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幸福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减弱,这时强调更多的就是人们心理的满足与幸福。在奔小康的时候,保障人民的幸福就是抓经济;小康之后,中国社会应更多的强调心理
幸福的建设。所以说目前幸福感偏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现象。
主持人:中国国内各城市之间的幸福感似乎和经济发展及社会发达程度没有必然联系,您怎样看待这些城市之间幸福感的差异?
彭凯平: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因此,它与人民的心理感受关系更加密切。中国国内各城市之间的幸福感差异有社会比较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历史文化原因,它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例如杭州、无锡等城市在一些调查中排名较高,可能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社会期望使当地居民对幸福感有更多的关注和要求。
二有城市建设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富裕之乡,生态环境一般比较优越,经济发达,人民教育水平较高,所以居民幸福感一直较高。而且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推广幸福城市建设,在民生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关心人民的幸福,这也有助于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如江阴,很早就提出了幸福城市这一概念,因而在市民心中,形成了关注正面发展的思维定势。
——提高方式——
将人民的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
主持人:我国在提高居民整体幸福指数上,有哪些需要做的?
彭凯平:从政府角度看,应该更加强调培养民权,发展民生,建设民心。温总理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中国社会在小康之后要抓的是人民的尊严。尊严是个人的权利,老百姓要觉得在社会中真正能够当家作主,有义务,有责任,有权利。幸福就是心理的健康,个人的发展、成就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
从幸福科学和心理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推广的幸福科学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领域,主要是研究理念和研究范式的一个重要变化,强调从幸福和积极的角度进行各种研究。据一项调查,从1966—2000年间,心理学研究负面心理(如抑郁,攻击,自杀等)与积极心理(如宽容,同情,善良等)的比例是21:1。这就不奇怪人们总把心理学当成看病的学科。新的心理学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人生意义和社会关系,为社会发展和人们幸福做出贡献。其他学科同样也是如此,例如经济学应转变其基本假设,不再以财富的增长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而把人民的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
■ 相关新闻
十大幸福城市出炉 青岛居首位
日前,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主办的“2010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揭晓,青岛在2010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居首。该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的年度综合性研究评价课题之一,是该会应用自主创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搜集翔实的基础资料及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公众口碑支持率的基础上,对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95个地级市、374个县级市的分类优势进行评价产生的新研究成果。
其中,2010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青岛总得分90.56分居首,其次是杭州87.19分、成都85.55分,再次为大连、金华、威海、无锡、长春、惠州、宁波。据悉,城市幸福感是指城市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其特征是:市民普遍感到城市宜居宜业,地域文化独特、空间舒适美丽、生活品质良好,生态环境优化,社会文明安全,社会福利及保障水平较高。中国幸福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满足感指数、生活品质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经济福利指数在内的5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47项三级指标组成。通过运用该评价体系,对中国295个城市进行调查、研究、评价,产生了2010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