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8:39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3.体会准确精练的新闻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为一个现代人,新闻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会阅读新闻是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先导,整体感知
1.简介新闻(消息)的知识:标题、导语、主体。
2.出示一则新闻材料,教师示范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
出示的新闻材料:
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南京中山陵
新华网快讯: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7日上午8时50分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这是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
今天南京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陵园内松柏苍翠、鲜花吐艳。巍峨的中山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南麓,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墓地全局呈警钟形,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作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来到国民党创始人的陵寝地,其意义和感情非同一般。刚刚到达南京的连战主席,已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过对中山陵的特殊景仰之情。连战也将成为56年来第一位拜谒中山陵的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一行8点50分左右到达中山陵。为迎接连战主席的到来,中山陵特为他开启了中间的大门。从博爱坊开始,走过石阶392级,来到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今天挤满了游客,他们早早来到中山陵欢迎连战一行,并向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标题:
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南京中山陵
导语: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7日上午8时50分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这是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
主体:
今天南京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陵园内松柏苍翠、鲜花吐艳。巍峨的中山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南麓,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墓地全局呈警钟形,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作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来到国民党创始人的陵寝地,其意义和感情非同一般。刚刚到达南京的连战主席,已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过对中山陵的特殊景仰之情。连战也将成为56年来第一位拜谒中山陵的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一行8点50分左右到达中山陵。为迎接连战主席的到来,中山陵特为他开启了中间的大门。从博爱坊开始,走过石阶392级,来到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今天挤满了游客,他们早早来到中山陵欢迎连战一行,并向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3.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全班交流。
4.齐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指名回答。(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明确: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连战一行8点50分左右到达中山陵。为迎接连战主席的到来,中山陵特为他开启了中间的大门。从博爱坊开始,走过石阶392级,来到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今天挤满了游客,他们早早来到中山陵欢迎连战一行,并向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标题:
国民党主席连战拜谒南京中山陵
导语: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27日上午8时50分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这是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
主体:
今天南京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陵园内松柏苍翠、鲜花吐艳。巍峨的中山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
中山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南麓,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峰,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墓地全局呈警钟形,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
作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来到国民党创始人的陵寝地,其意义和感情非同一般。刚刚到达南京的连战主席,已多次在公众场合表达过对中山陵的特殊景仰之情。连战也将成为56年来第一位拜谒中山陵的中国国民党主席。
连战一行8点50分左右到达中山陵。为迎接连战主席的到来,中山陵特为他开启了中间的大门。从博爱坊开始,走过石阶392级,来到中山陵祭堂。
中山陵今天挤满了游客,他们早早来到中山陵欢迎连战一行,并向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3.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全班交流。
4.齐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指名回答。(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明确: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5.速读第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桌合作分析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和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指名补充。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陆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一则新闻
1.齐读第一则新闻,简单复习新闻有关部门知识。
明确: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2.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具体说说这则新闻是按什么顺序报道的,为什么?
明确:按时间顺序报道。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西、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3.讨论这则新闻在详略安排上的特点。
明确:因为中、西路军所遇敌情较弱,详写东路军,文势形成一个高潮。
二、品味新闻语言
1.教师导学: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这两则新闻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齐读第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找出能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全班交流。
例如:西起九江(不含);至发电时止;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3.自读第二则新闻,找出能体现新闻语言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同桌先交流后在全班发
言。
例如:当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已全部为我解放。
三、小结全课
1.学生小结。阅读这两则新闻后,概括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课外搜集有关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的资料;反映战争内容的古诗文。
2.写作:就现代战争的话题(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谈谈你的认识。
【资料宝藏】
1.关于新闻和消息
1.新闻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中国新闻界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就是最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陆定一)
2.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3.新闻特征:
(1)真实——新闻的生命。
真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事实真实,即确有其人,因为新闻本身就是事实的信息。二
是指反映之真,也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不应该比事实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还事实本来面貌。事实不真,便是谣言;传播不真,便是失实。
(2)新鲜——新闻的价值。
其一,事实要新。既然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事实的传媒表现,那么所谓的新,理所当然首先就是新闻的内容,即事实要新,既包括事实的新近发生、新近变动,也包括事实发展过程中的新进展、新结果。
其二,传播要快。所谓传播要快,就是指事实发生或变动的时间与传播的时间之间的差
距越小越好,这也叫新闻的时效性。快是新闻要新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闻要新的必要条件。无论在何时何地,新闻传播者在原则上都应该坚持一条——新闻传播速度越快、越迅速越好。特别是在当前具备先进的传播设备情况下,理应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快的优势。
(3)重要——新闻的意义。
什么是重要?重要就是那些影响到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新事件、新情况,这一类新闻当然会首先引起大家的重视。
新闻又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两类。硬新闻:凡是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的,诸如生产、经济、政治、军事等新闻,称为硬新闻。与人们物质生活关系不那么密切,主要是供人们娱乐、消遣,诸如一些娱乐性、社会性新闻,称之为软性新闻。
(4)公开——新闻的目的。
新闻的公开,就是说新闻应该被社会所分享,是指新闻在诞生伊始就注定必须是公开的。新闻是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其目的就是为全社会服务,成为人们了解外界的窗口和采取行动的参谋,成为人们之间相互了解、互相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新闻的公开性,必然要求报道与传播的公开性,即新闻传播要追求尽可能广的传播面,让新闻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围内得以流通,以实现新闻的自身价值与目的。
4.消息的定义:消息通常又被人们称为新闻。报纸最常用的新闻载体就是消息。在长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消息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大量使用的基本体裁,这种体裁简明扼要。消息一般配有醒目的标题,配有“电头”或“本报讯”,在结构上往往头重脚轻,经常使用“倒金字塔”形式。消息写作以叙述为主,但不排除必要的描写和议论。
5.新闻写作基本要求:
(1)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事实构成新闻的主要内容,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的方法和要求。事实指的是新闻事实和背景事实,“说话”指的是隐含在事实中的意见、观念,即指导性、导向性。新闻的作用和威力全在事实中。受众喜爱新闻,是因为新闻事实中有他们需要知道的信息和值得信服的道理及思想观点。
(2)新闻要出新求快。
新闻这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章体裁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对现实的反映必须迅速,要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向受众传播最新的信息。
(3)新闻要篇章简短。
2.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释:
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东面。苍黄,同仓皇。本句是说南京突然遭到了革命暴风雨的袭击。苍黄兼有变色的意思。这是修辞上的所谓“双关”。
虎踞龙盘:形容地势优异。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见《太平御览》引《吴录》)石头即石头山,在今南京市西。
宜将剩勇追穷寇:剩勇,余勇。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追。”这里改变了这种说法,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不可沽名学霸王: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秦朝末年,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这里是说应从项羽的失败得到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上句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古代神话: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见葛洪《神仙传》)
3.关于江阴要塞起义
江阴要塞是扼守长江咽喉的江防重地。对江阴要塞的工作,在1946年蒋军大举进攻解放区之前就开始了。那是从做唐氏兄弟工作入手的。唐秉琳和唐秉煜是亲兄弟。一个是江阴要塞炮台总台长(先是守备总队长),一个是国防部三厅的参谋,要塞工兵营长。
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中工委和华中指挥部移至淮阴。1949年2月,唐秉煜冒险渡江,在唐君照的陪同下来到淮阴,向华中工委汇报请示工作。华中指挥部司令管文蔚同志指示说:“我们要有大部队从江阴过江。江阴是我们渡江的主要方向和地段。……要塞的地下工作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你们的任务是保障渡江部队顺利安全地登陆,巩固登陆场。以地下党为核心,组织这次起义,架空戴戎光(要塞司令),夺取指挥权,团结要塞上层指挥官,联系中层指挥官,渡江时率领全体官兵起义,让开正面,必要时用炮火掩护。炮台是关键,一定要牢牢掌握。”管文蔚还当即批准王德容入党。同时指出:“发展党员工作要立即停止,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能暴露!现在利用国民党绝对服从这一点,把上层指挥官抓住就可以直接下命令了。”华中工委把江阴要塞地下党工作情况报告了三野党委,并于3月中旬,派江华同志和华东局社会部情报科长王徵明带了一个电台到靖江工作,加强联系。
为便于渡江作战,江阴要塞地下党由华中工委转交十兵团党委叶飞、韦国清同志直接领导,统一指挥。3月下旬吴铭传达了这一决定和叶、韦首长的指示:要塞地下党的基本任务是“保持六十里防区,控制三到四个港口,在我军渡江时,一不开枪,二不打炮,保障我军顺利登陆,完成了就是渡江第一功”。随后应要塞地下党的多次要求,十兵团派来团长李干、副教导员徐以逊、陆德荣、王刚同志打入要塞,以“卫士”或勤务兵身份为掩护,协助地下党的同志准备起义,迎接大军渡江。起义前一天,王徵明也到江阴帮助工作。4月20日凌晨5时,唐秉煜接到十兵团密写的命令,内容是:(1)渡江日期为4月21日;(2)发起渡江前四小时,在黄山对岸燃起三堆火为渡江开始信号;(3)识别标志是在左上臂缠一白布条;(4)当日口令为“上海部队”。21日拂晓,果然大军渡江,唐秉琳命令要塞部队往黄山集中,让开正面,迎接我二十九军先头部队登陆,并逮捕了要塞司令戴戎光,宣告要塞起义成功。要塞共约7000余人,有重炮70余门,悉数归入人民解放军。当日,三野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将军来到江阴要塞看望。一直具体指导江阴要塞隐蔽斗争的华中公安处的江华科长,带着华东社会部电台的全体同志,也乘船来到江阴要塞,与政治交通员吴铭同志见面,大家欢欣不已,共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