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反对西化就枪毙谁——明治维新成功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1:11
作者:无名英雄
前几天看汤姆·克鲁斯主演的《最后的武士》,产生几个感想:
一、国内所谓的大片太差。电影界应该闭门思过。电影审查部门应该举办最后的晚餐。
二、日本强大并非天佑日本,中国受辱更非天祸中华,而是源于两国对全盘西化的不同态度。
三、西化之前日本文化虽仿自中国,但青出于蓝。证据就是:日本的维新、守旧两派泾渭分明,其争也君子,两派各为信念而战,而中国的维新、守旧阵营却界限不明,大多为游移于维新、守旧之间的出于投机骑墙心理的人渣、伪君子、变色龙。中国的维新派站在明处为信仰宣战,守旧派却多是躲在阴暗角落为既得利益放黑枪。另,日本从古代中国学得“忠君报国”理念,扎扎实实执行,而遍布中国的讲求“中庸”之道的大量人格分裂的有奶便是娘的既得利益阶层,却根本没把这一理念当回事,口头上标榜自己是忠君报国的卫道者,而实际上却是谁有权就跟谁、谁有钱就跟谁的奴才。因为“忠君报国”在日本是真的,所以由上到下的明治维新得以成功;因为“忠君报国”在中国是假的,所以光绪发动的戊戌变法终致失败。日本士大夫阶层可以为天皇尽忠,中国既得利益阶层却坐看光绪被囚禁瀛台而无动于衷,进而廉耻丧尽去“恭喜老佛爷贺喜老佛爷”。
如果我们不承认中国知识阶层天生贱种,那么只能认定盛产人渣、伪君子、变色龙的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棺材文化,属于邪教文化。
为信仰而战
影片《最后的武士》是为日本当年反对明治维新的顽固保守势力——武士,回放的挽歌、安魂曲。影片主题为:在西方列强主导展开的生存游戏里,任何拒绝排斥游戏规则的保守势力,结局都是没落、死亡。
日本天皇明于时势,看清在西方列强主导下的生存游戏中,本国如果不改弦易辙适应规则,亡国灭种指日可待,所以决定师法西洋,全盘西化。而以天皇前任老师胜本武士为首的顽固守旧集团,却不识时务,破坏铁路,反对西化,成为明治维新最大绊脚石。于是天皇从美国聘请射击教练,帮助日本组建培训对付反西化集团的洋枪队。一番操练加上购入大量枪炮,最后对阵武士刀。结局不难想象——绊脚石被枪炮粉碎扫入历史垃圾堆。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反西化势力阻挠日本强国进程,但这一阶层的人在个人操守方面值得人心生敬意。因为他们反对西化的理由不是为了集团既得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坚定信仰(虽然这种信仰趋向落伍)。他们虽然反对西化,但是始终忠于日本,忠于天皇。这也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一个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日本天皇有狠心、有资本对反西化势力采取格杀勿论政策。资本就是枪炮,就是日本人对天皇的忠心。这种枪炮开路的维新手段是否合适不在我们讨论之内,我们需要深思的是:同样作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大清帝国,戊戌变法为何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收场。
为既得利益下黑手
不同于造就中国人普遍缺乏操守原则的所谓传统文化,日本人从中国学到的传统文化更为纯粹。日本人的“认真”、“立场鲜明”、“操守坚定”,远非中国人的“差不多”、“中庸骑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比。中国人口头上固守传统文化,其实根本就是阴奉阳违。中国人普遍缺乏神圣坚定的操守原则,只要能够换取利益,举凡人、学问、道德、理想、信念,统统都可当作工具、敲门砖、安全套。
中国人为实现一己私欲,可以把自己当工具,可以把陌生人当工具,可以把亲友当工具,可以把下级(或上级)当工具。如此相互利用,彼此提防,与人同斗,其乐无穷。
对此,每一个硬心肠的肯对自己民族深刻反省的中国人都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传统文化造就了我们,还是我们强奸了传统文化。
我的思考结果是:互相利用,互相算计,互相蹂躏,互相满足。
“尊王攘夷”、“忠君报国”在日本行得通,在原产地中国却沦为工具,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因为可以把皇帝当工具,所以戊戌变法损及自己利益就偷摸反对;皇帝被囚禁,自身利益得以保存,就“我不管”。这就是中国人的务实精神!
我们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受到的各自阻力,发现:中国的反对势力深藏不露,你搞不清都有谁。变法显成功苗头时,仿佛全国人民都是支持者;变法功败垂成时,连皇帝他妈都加入反对阵营,更别说睡在身边的袁世凯。
维新派就好比跟空气作战,如何能取胜?反观日本,反对派都是明刀明枪。只要天皇枪炮无情、士大夫阶层果真恪守忠君报国理念,维新就不难获致成功。
保留中国人就必须丢弃传统文化
上面我提到中国人跟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互相利用,互相算计,互相蹂躏,互相满足。那么要使中国人旧貌换新颜,摆脱丑陋定位,就不得不丢弃传统文化。所谓“扬弃”,所谓“中体西用”,所谓“全面复兴”,只会祸害中国人。传统文化这头怪兽,蚕食鲸吞中华民族精气两千年,已经法力无边,无论谁被缠上,都会变得呆头呆脑,严重得还会发作斯德哥尔摩病症,成为怪兽帮凶,一同祸害下一代中国人。
如果有人认为中国人的丑陋与传统文化无关,那我无话可说,仅奉劝一句:抓紧时间投胎。
不全盘西化使无辜同胞惨遭屠戮
明治维新前,中国跟日本同为列强垂涎对象,中国还是日本的老大哥。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扭头垂涎老大哥。
鸦片战争,大清帝国一败涂地,割地求和,跪地求绕,宣布天朝大国信念破产。众多胸怀报国之志的开明人士开始自强运动,然而被传统文化俘虏太久的开明人士,仍然无法做到跟传统文化——这头怪兽,这口棺材,彻底断绝关系。架不住怪兽的妖言惑众——虽然我力道不如人,但是花样比较多。开明人士又跟怪兽拥抱了。结果就是,引来甲午海战奇耻大辱。能够感受到奇耻大辱的中国人毕竟还算幸运——最起码苟全了性命,而对于那些死在日寇屠刀下的两万多手无寸铁的无辜同胞,他们至死都想不通:为何政府不全盘西化,要由自己被屠戮抵罪!
1894年11月21日,李鸿章奏折中自诩北洋水师“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不摇”的旅顺港被日军攻占。随后两万多手无寸铁的旅顺同胞遭到日军四天三夜杀戮。
甲午海战为何被打败?旅顺同胞为何被屠戮?不就是因为此前清政府死抱住传统文化不放手,不肯实行前面改革、不肯推行全盘西化吗?这并非欲加之罪,证据如下(赵立彬:《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
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举国震惊。对自强运动的总结性反思也见诸舆论。痛定思痛,首在海军。甲午海战的幸存者们对中国海军制度之弊有了沉痛教训。时人指出:
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庶足不(以)御外侮。西人创立海军多年,其中利弊,著书立说,无微不至。我国海军章程,与泰西不同,缘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以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
其中一个严重的教训,就是以中国传统的制度为一预设的标准,来采择西法中的“合”与“不合”,导致弊端丛生。论者谓:
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仿照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
北洋水师不全按西法,而是以传统制度为预设标准,“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这就是日后张之洞主张的“中体西用”前身。这一主张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旅顺两万无辜同胞惨遭屠戮为结局,仍然未能促使张之洞之流觉悟,可见棺材文化的凶猛。
如果说鸦片战争后、甲午海战前,中国因为历史局限,认识不到全盘西化必要,那么经过四十年的一再被蹂躏一再被摧残还是认识不到全盘西化必要,该如何解释呢?
甲午战败、旅顺屠城四十三年后,1937年12月13日,南京30万同胞又遭日寇杀戮。
我的解释:
棺材文化害不了日本,祸害起中国却相当拿手。不知是中国人无能,还是棺材文化凶残。总之,我们怕它了。棺材文化,赶紧滚蛋。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