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蒋玉菡——从传国玉玺上崩掉的北京朱明之“玉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26:52
我们先看“蒋玉菡”的名字。
“蒋玉菡”,“将玉含”也,而贾宝玉出生时“嘴”衔“通灵宝玉”,也是“将玉含”。“将玉含”,等于贾宝玉“衔玉而生”之“衔玉”。所谓“将玉含”和“衔玉”,其实就是一个字,即“琀”,《说文》道:“琀,送死口中玉也。”意思为:放在死者嘴里的玉。“蒋玉菡”小名“琪官”,“琪”,美玉也。将“蒋玉菡琪官”一起连着读,“将玉含之玉”也,那么“琪官”就是贾宝玉“嘴”中所衔之玉,即“通灵宝玉”,也就是北京朱明镶补在“传国玉玺”上的那块“玉”。因为此玉用来镶补“传国玉玺”的缺角,镶补完成后只占“传国玉玺”的一角,所以可以称之为“玉角”,即北京朱明之“玉角”。与满清用来镶补“传国玉玺”的“金角”相对。
作者为什么要将“通灵宝玉”转换成“琪官”呢?
“官”,本指官吏,又代指皇帝,在《石头记》中是对戏子的一种称呼。
“官”,读谐音可为“关”,即关隘,这里指山海关。明末清初时,山海关是明朝与满清之间最重要的关隘,是明清争夺的中心,明清之间的战争,大都在山海关一带展开。
我们再将“蒋玉菡”和“琪官”连起来。“蒋玉菡琪官”,“将玉含玉关”,“将玉含之玉关”也。哪里又是山海关所含之玉呢?东北也。
《石头记》第三十三回,“忠顺亲王府长史官”气势汹汹地来找贾政问罪时,特意提到:“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何止是“相与甚厚”,究其实,“蒋玉菡”本就是“宝玉”所衔之玉,等于通灵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的“玉角”,特指明朝的东北。
怎么能断定“琪官”就是指明朝的东北呢?
第三十三回,宝玉道:“大人既知他的底细,如何连他置买房舍这样大事倒不晓得了?听得说他如今在东郊离城二十里有个什么紫檀堡,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想是在那里也未可知。”
“东郊离城二十里”之“紫檀堡”,这是什么地方呢?宁远城也!
“紫檀堡”,“只探堡”也,“只”,单独的;“探”,向前伸出;“堡”,堡垒。“只探堡”,单独的向前伸出的堡垒,即“只身探出山海关外的城堡”。宁远城,即今辽宁兴城,位于山海关外二百里,居辽西走廊之中部,扼辽西走廊之咽喉,“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
天启二年(1622),后金逼近明朝辽东的军事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辽东巡抚王化贞弃城逃跑,经略熊廷弼也被迫退入关内,辽东陷入危机。朝廷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主持军事,孙承宗推荐袁崇焕为山东按察使佥事;推荐王在晋为辽东经略,取代熊廷弼。王在晋准备划山海关而守,遭到袁崇焕等人的反对。袁崇焕力主“若保关内,必保关外,若保关外,必保宁远”,得到孙承宗支持。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筑宁远城。经数年艰辛努力,明军布成宁(远)锦(州)防线,成为阻挡后金骑兵的屏障。后来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重创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靠的就是这道防线。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崇祯十五年(1642年),洪承畴在松锦之战中大败,为满清所俘,宁远城从此孤悬关外。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打到北京,吴三桂应诏回京救驾,才毁弃宁远城,东北就此沦陷。
也就是说,宁远城是明朝拥有东北的象征,所以书中说“如今”琪官住在“紫檀堡”。作者为什么特意加上“如今”二字呢?因为明朝在东北的军事行政中心本是辽阳,但此时早已在后金的控制之下。
宁远城正位于山海关东面二百里,是书中所说的“紫檀堡”无疑,代表袁崇焕所筑的宁锦防线。“东郊离城二十里”,即“山海关外二百里”。
争夺“琪官”的又是谁呢?书中交代,是“忠顺亲王”和“北静王”。我们知道,“忠顺亲王”指顺治帝,代表满清。宁远城正沦陷于顺治登基之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将改朝换代比作传国玉玺的缺角之争,还将中国比作传国玉玺。所谓“玉角”与“金角”之争,不仅是正邪之争,还是民族之争,即汉族和少数民族之争,“玉”指汉族;“金”指少数民族,明末清初时特指后金之女真族。这就是作者将“通灵宝玉”转换成“琪官”的原因,即将“正邪”转换为了汉族与女真族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看后文自然明白。】
作者是如何将宝玉与蒋玉菡联系到一起的呢?《石头记》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唯一一次正面描写了蒋玉菡,其中有宝玉与蒋玉菡“私相授受”的情节。
原文
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叫他:“闲了往我们那里去。还有一句话借问,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听说,不觉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虚传。今儿初会,便怎么样呢?”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诀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
“(宝玉问)‘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
“琪官”,“玉关”也,指山海关,与“蒋玉菡”一起便为“含玉之关”。其时山海关所含之“玉”,也就指辽西走廊的宁锦防线。
“琪官”住在哪里呢?上面已解读,住在“紫檀堡”,“紫檀堡”即宁远城,宁远城因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而“名驰天下”。宁远城这一小小的城堡,一直关系着东北的命运。
蒋玉菡,小名“琪官”,“琪”者“美玉”也,与宝玉之“玉”相同,是北京朱明这块“玉”的东北一角!但是从何处可以看出蒋玉菡只是“玉”的一角呢?
“(宝玉)将一个玉诀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
“玉”,代表汉族、明朝。“玉诀”,应为“玉玦”之误,“玦”,半环形有缺口的佩玉。“玦”,也是“珏”,意思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点明宝玉和琪官的身份;“玦”,更是“角”,也就是“边角”之“角”,“玉玦”即“玉角”,宝玉将“玉诀”送与琪官,更进一步地点明了琪官的身份,即琪官指明朝的东北,是中国这块神玉的一角。而“扇坠”则表明琪官所在的“紫檀堡”,即宁远城所代表的宁锦防线,孤悬关外。宁远城正位于山海关外的辽西走廊之上,十分形象。
也就是说,只有“蒋玉菡”和“宝玉”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北京朱明。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使东北独立于明朝之外。那么,是明朝骟掉努尔哈赤,使“琪官”和“宝玉”重新合在一起呢?还是女真族将“后金”镶嵌在“宝玉”之上,进而统治全中国呢?当然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
第三十四回,书中交代:“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表明山海关外的宁锦防线形势紧迫。这里十分形象地点明了《石头记》第三十三回前后的时间背景,即在顺治登基之后。顺治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登基,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此之前吴三桂既已毁弃宁远城,回京勤王。
宝玉“衔玉而生”,但自宝玉出生之后,“通灵宝玉”却一直挂在其胸前,这也表明了《石头记》的时代背景,即处于北京朱明末世,“通灵宝玉”已不是衔在宝玉嘴里,而是像“扇子上的坠儿”一样,一直孤悬关外。
第二十八回,宝玉与琪官“私相授受”后,回到大观园。
原文
宝玉回至园中,宽衣吃茶。袭人见扇子上的坠儿没了,便问他:“往那里去了?”宝玉道:“马上丢了。”【庚辰侧批:随口谎言。】
“马上丢了。”脂砚斋道:“随口谎言。”这可不是谎言,而是历史事实,宁远城确实“马上丢了”,代表东北的“琪官”当然也就“马上丢了”。此乃一语双关也。【《石头记》另一大写作手法。记清。】
自从“琪官”“马上丢了”之后,作为宝玉“命根子”的“通灵宝玉”,也在《石头记》中基本消失,既没有人希罕得想再看它一眼,宝玉也再没有将它摔来摔去泄愤。
“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玉玺,后转而指东北,即“琪官”,但“琪官”“马上丢了”。那么“通灵宝玉”是什么时候“丢”的呢?
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原文
谁想秦钟趁黑无人,来寻智能。刚至后面房中,只见智能独在房中洗茶碗,秦钟跑来便搂着亲嘴。智能儿急的跺脚说:“这算什么!再这么我就叫唤。”秦钟求道:“好人,我已急死了。你今儿再不依,我就死在这里。”智能道:“你想怎样?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依你。”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救不得近渴。”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漆黑,将智能抱到炕上,就云雨起来。【庚辰侧批:小风波事,亦在人意外。谁知为小秦伏线,大有根处。】【庚辰眉批:实表奸淫,尼庵之事如此。壬午季春。】【庚辰批:又写秦钟智能事,尼庵之事如此。壬午季春。畸笏。】那智能百般的挣挫不起,又不好叫的,【庚辰侧批:还是不肯叫。】少不得依他了。正在得趣,只见一人进来,将他二人按住,也不则声。二人不知是谁,唬的不敢动一动。只听那人嗤的一声,掌不住笑了,【庚辰侧批:请掩卷细思此刻形景,真可喷饭。历来风月文字可有如此趣味者?】二人听声方知是宝玉。秦钟连忙起来,抱怨道:“这算什么?”宝玉笑道:“你倒不依,咱们就喊起来。”羞的智能趁黑地跑了。【庚辰眉批:若历写完,则不是《石头记》文字了,壬午季春。】宝玉拉了秦钟出来道:“你可还和我强?”【蒙侧批:请问此等光景,是强是顺?一片儿女之态,自与凡常不同。细极,妙极!】秦钟笑道:“好人,【庚辰侧批:前以二字称智能,今又称玉兄,看官细思。】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一时宽衣要安歇的时节,凤姐在里间,秦钟宝玉在外间,满地下皆是家下婆子,打铺坐更。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甲戌双行夹批:忽又作如此评断,似自相矛盾,却是最妙之文。若不如此隐去,则又有何妙文可写哉?这方是世人意料不到之大奇笔。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惧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故特因此二三件隐事,指石之未见真切,淡淡隐去,越觉得云烟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
我们知道,所谓“王凤姐弄权铁槛寺”,是在给秦可卿送殡之时,而凤姐是孝庄,秦可卿是崇祯,孝庄怎么会给崇祯送殡呢?奇哉怪也。但这却是历史事实,满清入关后,为了收买民心,确实曾装腔作势地“以帝礼改葬”过崇祯。【伏线。不枝蔓。】这已点明此回的时间背景,即满清入关之后。我们知道,秦钟指皇太极和顺治,这里当然指入关后的顺治。
宝玉“捉奸”,秦钟“倒不依”,宝玉道:“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
脂砚斋道:“看官细思。”但他们会怎么“细细的算帐”呢?
作者由“好人”智能引出“好人”宝玉,由秦钟与智能的一番“云雨”,引出秦钟与宝玉的“与凡常不同的一片儿女之态”,最后却说:“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如此就能“淡淡隐去”?自然也是“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了。【同时写了两个历史事件。伏线。】
顺治与宝玉“睡”在了一起,也就是说顺治正在为宝玉“补缺”呢!【脂砚道:“看官细思。”其实这与满清的文字狱一样,也是“堵嘴”。】于是凤姐便命人将“通灵玉”“拿来塞在自己枕边”。脂砚斋道:“这方是世人意料不到之大奇笔。”不谬也。
这就是所谓的“良儿偷玉”。
第五十二回,平儿道:“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去了。”
“良儿”,“娘儿”也,即“娘”和“儿”,王熙凤是孝庄,秦钟是顺治,正是“娘儿俩”。这“娘儿俩”联手,将镶补宝玉“缺角”的通灵宝玉给“偷”了去。
但在第十五回以后,通灵宝玉不是还照样出现过吗?比如第二十五回“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通灵玉除邪”;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宝玉“咬牙恨命”地摔通灵宝玉。这里须要说明一下,第二十五回和第二十九回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其发生时间实际上是在第十五回之前。也就是说《石头记》这部“明史”,并非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记述,而是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先颠而倒之,然后用《红楼梦》的表面故事情节串连起来,进行分时段的记述。暂伏线于此,后文自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