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1—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23:54
',1)">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1—10)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xiǎn):光脚。
【译文】
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    )                  ②或谓之曰(        )
③履为履之也(       )                ④而越人被发(       )
⑤以子之所长(        ) (      )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自己     ②有的人   ③穿    但是,表示转折    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
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
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略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3.★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知困    (4)教学相长也
2.翻译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味美 (2)即使 (3)困惑    (4)增进,促进
2.(1)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2)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3.教 学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序)
【注释】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然积以岁月    (2)向之笑者    (3)咸来求假焉
2.翻译
(1) 时人嗤之。
(2)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1)但是    (2)从前    (3)都       2.略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蚤死    (2)孔子哭之恸    (3)门人益亲
2.翻译
(1) 弟子孰为好学?
(2) 不迁怒,不贰过。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早 (2)极度悲哀 (3)更加    2.略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乡里称孝    (2)师事扶风班彪    (3)一见辄能诵忆    (4) 遂博
2.翻译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1.(1)赞扬    (2)以……为师    (3)就    (4)就    2.略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刚担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了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况且)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注释】
①吕蒙正(994--1011):宋代政治家。②初任参知政事,初:刚刚; 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⑤量:肚量。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喜记人过    (2)佯为不闻    (3)令诘其官位姓名    (4) 遂止之
2.翻译
(1)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
(2) 不问之何损?
3.上文赞美了吕蒙正在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1)过失、过错 (2)假装 (3)责问 (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
8.★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
【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 (2)食六枚半已 (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原因、缘故 (2)停止 (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译文】
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注释】
①裘:皮衣。②刍:柴火。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反裘而负刍    (2)胡为反裘而负刍    (3)若不知其里尽
2.翻译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背 (2)为什么 (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管与止之曰 (2)子待伤虎而刺之 (3)则是一举 (4) 而有刺两虎之名
2.翻译
(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制止 (2)代词,指老虎 (3)举动 (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林逋论学问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①,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②。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选自林逋《健余劄记》)
【注释】
①闻其说:听师长的论说。②为其事: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
【启发与借鉴】
学与问。上文中说,问是为了学,而学又是为了做人,这就把学习的目的与途径都讲清了。刘开在《问说》中指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引起疑问),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作者从文与学的关系入手,指出“问”的重要作用。至于学习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如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明晓)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才)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而完美)?”
【译文】
求学的人提问,不只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只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和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阅读训练】
1.解释:
(1)独 (2)方 (3)辩 (4)诸 (5)实务
2.翻译:
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
3.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之一的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其诗《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_____,_______ ”两句更是脍炙人口。
【参考答案】
1.(1)只 (2)方法、技能 (3)探讨、分辨 (4)“之于” (5)实在的事情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4.★一轴鼠画
东安①一士人喜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
①东安:县名,在今湖南省境内。②作鼠一轴: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
【启发与借鉴】
侧面描写文中写东安人士的画技逸群,其鼠画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文中却没一句话直接介绍或描绘画面上的老鼠,事实上即使介绍或描绘了,也很可能是平庸之笔,因为难于写得形神兼备。作者巧妙地避开难点,大写其猫,说猫见了轴上的鼠画“踉跄逐之”,“踉跄”两字,极力描写猫的急于追逐,而猫的急不可待又正说明鼠画的逼真。把猫儿的错觉写得愈活,就愈能烘托出鼠画的活龙活现。这就是侧面描写的妙用。乐府《陌上桑》中说秦罗敷是个极美丽的女子,其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也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秦罗敷的美貌。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喜欢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它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县令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
【阅读训练】
1.解释:
(1)漫 (2)物色 (3)逮 (4)踉跄
2.翻译:
(1)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2)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参考答案】
1.(1)随便 (2)察看 (3)及、等到 (4)跌跌撞撞
25.★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尺牍精华》
【注释】
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文化常识】
说“尺牍”:尺牍即木牍,也称木书、版书或版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故称尺牍、尺翰之名。多用于书法、绘画。后逐渐成为书信的代名词。由于尺牍的兴盛,私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从书法角度来说,尺牍又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制,衍变为书(诗)稿、奏章、匾额、对联、条幅、斗方等表现形式。著名的有《尺牍九札》(元·赵孟頫著)、《内简尺牍编注》十卷(宋·孙觌撰)、《尺牍丛话》(郑逸梅著)。
【译文】
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饿不受冷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好的穿好的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可办粗衣几件: (2)莫:
2.翻译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读完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用来做成 (2)不要
3.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
26.★★刘庆问饮
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①。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停(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②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注释】①别驾:官名。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物。②沙门:僧人。
【译文】
后周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担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黄金二十斤,到京都进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他每次要出行时,常常是自己掌管着钥匙。没多久,房门关锁如常,而金子却全部丢失了。商人认为是房主人偷的,于是报官,(房主人被送到县衙审讯逼问,)于是无辜服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可疑,便召商人讯问:“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商回答说:“没有。”柳庆接着又问道:“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商人回答说:“先前曾和一个僧人畅饮过两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拷打而自己无辜服罪的,并不是盗贼。那个僧人才是真的盗贼哩!”于是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经携金逃跑了。后来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全部追回。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诣 (2)向者 (3)特 (4)诬
2.翻译
(1)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2)与同饮乎?
3.贾人丢失了东西,为何怀疑是主人?
4.柳庆是如何问案的?(提示:注意标题)
【参考答案】
1.(1)到 (2)先前 (3)只是 (4)无辜服罪
3.自己拿着房间钥匙,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丢失了。
4.通过询问商人的日常生活(不一定对的哦~~~)
31.★★仲尼相鲁
【原文】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释】①晏子:晏婴,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阴:假意。③强谏:竭力规劝。
【译文】
孔子担任鲁国宰相,景公认为这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用忧愁。拿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然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被任用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忧 (2)若 (3)骄 (4)纳
2.翻译
(1)仲尼相鲁,景公患之。
(2)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
3.引文塑造了晏子_______的政治家的形象。
【参考答案】
1.(1)忧患 (2)你 (3)认为……骄傲 (4)接纳
3.足智多谋
32.★★饶州神童
【原文】
饶州自元丰①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③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④,以竹篮坐之木杪⑤,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⑥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
【注释】
①元丰:宋神宗年号。②俚俗:民间。③粗:大概。④五经:指儒家推崇的五本经典著作。⑤杪(miǎo):树梢。⑥此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
【译文】
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治和谐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慕 (2)绝 (3)终 (4)中
2.翻译
(1)昼夜苦之。
(2)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3.对于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
1.(1)爱慕、羡慕 (2)断、切断、断绝 (3)终了、完毕、结束(4)指考中做官
3.文中培养儿童的做法是揠苗助长,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实在是危害极大。
33.★★烛邹亡鸟
【原文】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杀之。晏子日: “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释】
①弋: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②烛邹:齐国大夫。③数:列举。
【译文】
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管养鸟却让鸟飞跑了。景公非常生气,命令官吏要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出他的罪状之后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过,晏子说:“烛邹,你替我们的君主掌管养鸟却让鸟飞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让诸侯听到了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却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状。我已经列举完了烛邹的罪状,请景公杀掉他。”景公说:“不杀了,我已经接受你的教育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好 (2)主 (3)之 (4)闻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死亡) B.于是召而数之公前(上前)
C.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为了) D.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因为)
3.翻译
(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是罪三也。
4.简述这篇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
1.(1)爱好、喜欢 (2)掌管 (3)代“烛邹的罪状” (4)接受、听从
2.D
4.揭露了统治者奢侈玩乐,为了一只鸟而要轻易杀人的残忍,赞扬了晏子巧言善谏的睿智。
34.★★东野稷败马
【原文】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①,左右旋中规②。庄公以为文③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hé)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④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
【注释】
①中(zhòng)绳:符合笔直得墨绳。中:符合。②规:圆规。③文:“父”字之误,前脱“造”字。造父,周穆王时御手。④密:同“默”,沉默。
【译文】
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他驾驶马车)前进、后退时(车轮压出的痕迹)都符合笔直的墨绳,左右拐弯(的车痕)都符合圆规划出来的圆。庄公觉得造父都不会超过他的技艺,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圈再返回原地。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说道:“东野稷的马将会翻倒的。”庄公沉默,没有回答。不久,东野稷果然翻车了。庄公问颜阖说:“您怎么知道他会失败?”(颜阖)说:“他的马力气用尽了,却还强迫它奔跑,所以说会翻车的。”
【阅读训练】
1.解释
(1)御 (2)旋 (3)少 (4)竭
2.翻译:
(1)公密而不应。
(2)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驾车(的技艺) (2)转动、转弯 (3)一会儿 (4)用尽
3.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必然会失败。(凡事都有一个度。)
35.★★多言何益
【原文】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①,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②,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③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种。②擗:同“敝”,困,疲劳。③时夜: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译文】
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1)言 (2)恒 (3)鸣 (4)益
2.翻译
唯其言之时也。
3.选文运用了_____和___说理方法,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说话 (2)持久 (3)啼叫 (4)好处
3.举例 对比 说话应切合时机
36.★★校人欺子产
【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②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③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④以非其道。
(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释】
①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③圉圉(yǔ),鱼在水中疲弱而游不太灵活的样子。 ④罔,欺骗。
【译文】
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池中。可是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放入池中,那些鱼显得疲弱而游得不太灵活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灵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动看不见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管理池沼的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有智慧?我已经把鱼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阅读训练】
1.解释:
(1)馈 (2)使 (3)少 (4)予
2.翻译:
(1)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2)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3.校人是怎样欺骗子产的?用一句话概括。
4.校人把子产的话“得其所哉”重述了两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赠送 (2)叫,命 (3)一会儿 (4)我
3.校人明明把鱼煮了,却编了“刚开始放入池中,那些鱼显得疲弱而游得不太灵活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灵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动看不见了”的谎话来欺骗子产。
4.把校人因骗过子产而颇为得意的语气极为逼真地写了出来。
41.★★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②。子贡③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④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选自明·冯梦龙《智囊》)
【注释】①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②府:指国库。③子贡:孔子的学生。④赐:子贡的名。
【文学常识】
说“三言、二拍” 五种明人辑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指明末冯梦龙攥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话本120篇。“二拍”是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共80篇,由明末凌濛初编著。“三言”、“二拍”是代表明代短篇白话小说成就的著名专集。
【文言知识】
说“非独” “非独”是文言固定短语,相当于“不仅”、“不只”。上文“非独适己之行也”中的“非独”就是“不仅”之意。又,“非独楚人为之,天下亦为之”,意为不只楚国人这样做,天下的人都是这样做的。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于 (2)举 (3)移 (4)施 (5)适 (6)寡
2.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
3.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在 (2)兴起 (3)改变 (4)给予 (5)适合 (6)少
2.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3.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从小事情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她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人。
42.★★王旦与寇准
王太尉①荐寇莱公②为相,莱公数短③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一日上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④太尉。
(选自元·吴亮《忍经》)
【注释】
①王太尉:王旦,宋真宗时曾为相十二年。 ②寇莱公:即寇准,曾封莱国公,后又封郑国公。③短:此处作动词,意为指出别人的短处。④贤:作动词,器重。
【文化常识】
说“忍” 俗话说:“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孔子说: “小不忍,则乱大谋。”一个“忍”字,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忍”,《说文解字》解释为“能也”,即一种属于熊类的像鹿一样的野兽,它的皮毛之下有强壮坚硬的筋骨,含有坚强不屈的意思。杭州人吴亮汇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和历史上隐忍谦让的人事编成一本《忍经》,共156条。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与吴亮不谋而合,著成了《劝忍百箴》四卷,共计100条,成为忍学集大成者。其内容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多个方面。
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凡是显世扬名,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无不能忍。“忍”是个人修身养性的表现,是为人处事的哲理和策略。这里所主张的“忍”字哲理,不是没有原则的和限度的忍让,更不是教人学着懦弱、一味的承受困难、痛苦以及挫折所带来的种种困惑,而是指的是要在逆境中学会忍辱负重,坚强不屈,最终获得成功,这才是“忍”字哲理的真谛所在。
【译文】
宋朝太尉王旦曾经推荐寇准担任宰相之职,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皇帝对王旦说:“您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他却专门说您的缺点。”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您不隐瞒我的缺点,更加显示出他的忠诚正直,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认为王旦贤明。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数 ②固 ③益 ④由是
2、翻译:
①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②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
3、文中王旦的美德是 ________;寇准的美德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屡次 (2)原本 (3)更加 (4)因此
3.宽厚,以国事为重 忠诚正直,不徇私情
43.★★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②,大为具③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供帐:隆重设宴。③具:准办酒食。④《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文学常识】
1.话说“《宋史》”:《宋史》是记载中国宋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世家255卷,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宋史》由总裁与史官30人集体编撰。宋朝的官修史书,如编年体的日历、实录,纪传体的国史之类,极为繁富。《宋史》为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由于元朝史官史识低下,《宋史》存在一些缺点:如详略不一,删除了宋元战争史实及否定王安石变法等。
2.说“徐” “徐”本指慢行,引申为“慢慢地”。上文“咏徐曰”,意为张咏慢慢地说。又,“帝徐谓群臣曰”,意为皇帝慢慢地对大臣们说。现代汉语中的“徐徐降落”,即为慢慢地降落下来。
【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等到寇准出任陕的职位时,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款待张咏。张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寇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啊!”
【阅读训练】
1.解释
(1)闻 (2)谓 (3)适 (4)谕
2.翻译
(1)何以教准?
(2)此张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参考答案】
1.(1)听说,听到 (2)对……说 (3)恰好 (4)明白
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具有自知之明。
44.★★★金壶丹书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⑤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④鳋(sāo):鱼腥味。⑤不肖:没有才能的人。
【文学常识】
说《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晏子使楚》等多篇编入教材中。《晏子春秋》表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晏婴以“重民”“民本”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由此提出了一系列进步的主张:薄赋敛,罢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反对杀戮无辜;举贤任能,反对信用谗佞;廉洁节俭;以礼治国,以礼治民。《晏子春秋》所体现的“重民”“民本”思想以及一系列经世致用的主张,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某些愿望和要求,在当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景公在纪国游历时,发现一个金壶,就打开看,里面有一幅用红笔书写的帛书,上面写着:“吃鱼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好啊,向你这么说真有道理!吃鱼不要翻面,是讨厌它的鱼腥味;不要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吃鱼不要翻面,是让国君不要用尽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让国君不要把没有才能的人放在身边使用啊!”景公说:“既然纪国有这样好的治国箴言,它又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治国箴言还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良策,却把它悬挂在大街上让人人都知道;纪国有这样的箴言,装进壶里,不亡国还等什么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发 ②反 ③驽马 ④若 ⑤ 恶 ⑥道(应是“君子有道”中的“道”)
2.翻译
纪有书,何以亡也?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参考答案】
1.(1)打开 (2)同“返” (3)劣马 (4)你 (5)讨厌 (6)治国的道理
3.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45.★★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③史,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⑥尔。”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
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国王钱俶的第二字,后随父降宋。②西洛:即西京洛阳。③经:指儒家经典著作。④小说:各类杂记。⑤小辞:唐代以来即有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当时算不得文学正宗,故称“小辞”,也叫“小词”。⑥属思:构思。
【文言知识】
说“讽” 这个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现代汉语用作“讽刺”,指用语言讥嘲别人,而在古汉语中没有讥嘲的含义。上文“讽诵之声”中的“讽”即背诵。又,《汉书》:“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史。”另外,它多指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或劝告别人。“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讽谏”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进谏。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即“讽谏”。白居易写过不少“讽喻诗”,其中大家熟悉的如《卖炭翁》。“讽喻”意为用委婉、含蓄的手法表达或说明某种道理,若理解为“讽刺”就错了。
【译文】
钱惟演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很少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只爱好读书,坐着时读经书、史书,睡着时读儒家经典著作,上厕所时就读小词。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希深曾经也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背诵的声音,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好学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因此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写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罢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惟 ②笃学 ③余 ④尔
2.翻译:
①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②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3.由上文可见,无论钱惟演、宋公垂还是欧阳修,他们读书作文都是见缝插针。今天,我们不必教条地学前人在“枕上”、“厕上”读书构思,但他们_____的精神是不可不学的。
【参考答案】
1.(1)只 (2)好学 (3)欧阳修自称 (4)同“耳”,罢了
3.珍惜时间,勤于读书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70篇(51-60)
51.★★★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居五日,李生故②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③,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
①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③厌:满足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
1.解释;
(1)志 (2)说 (3)逾 (4)盍 (5)迨
2.翻译:
(1)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
3.上述选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应该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参考答案】
1.(1)同“识”,记 (2)劝说 (3)超过 (4)何不 (5)等到
3.阐明勤学苦练出人才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养。
4.要点提示: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52.★★★子产论政宽猛
【原文】
郑子产①有疾。谓子太叔②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③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④。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⑤,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⑥,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选自《左传·召公二十年》)
【注释】
①子产:即公孙侨,春秋时郑国正卿。字子产,为郑执政,有政绩。②子太叔:即游吉,春秋时郑国正卿,继子产后执政。③狎:轻易,忽视。④取:同“聚”。萑苻之泽:春秋时郑国的沼泽名,密生芦苇。萑苻,芦苇。⑤夫子:老师,这里指子产。⑥慢:对上司无礼。
【文化常识】
《左传》 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初称《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撰。该书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记录了诸侯、卿大夫的活动,并把笔触深入到商贾、卜者、刺客、乐师、百工皂隶等阶层,通过对各国王宫霸业盛衰的叙写,反应诸侯国之间复杂的角逐以及社会改革的趋向。书中贯穿民本思想,体现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
【译文】
郑国子产得了病。(他)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执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亲近它并和它嬉戏,就会有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很难实施。”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死去了。太叔执政,不忍心采用严厉的政策而用宽厚的政策。郑国于是出现很多盗寇,他们在萑苻湖畔招集人手。太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夫子的话,不会到这种地步。”于是发步兵去攻击萑苻的盗寇,将他们全部杀灭,盗寇才稍微被遏止。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政策严厉民众就会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用宽厚的政策来调和严厉的政策,又用严厉的政策来补充宽厚的政策,政事因此而调和。
【阅读训练】
1.解释:
(1)服 (2)鲜 (3)焉 (4)则 (5)此 (6)少
2.翻译:
(1)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2)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3.文末孔子称赞太叔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使……服从 (2)很少 (3)于此,这里指“在火里” (4)所以
(5)这个地步 (6)稍稍
3.说明为政者要宽严相辅而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53.★★★刘崇龟换刀
【原文】
唐刘崇龟,镇南海。有富商子泊船江岸,见一高门中有美姬,殊不避人。因戏语之曰:“夜当诣宅矣。”亦无难色,启扉待之。忽有盗入其室,姬即欣然往就。盗谓见擒,以刃割之,逃去。富商子继至,践其血,污而仆,闻颈血声未已,觉有人卧地,径走至船,夜解维遁。其家踪迹,讼于公府。遣人追捕,械击考讯,具吐情实,惟不招杀人。崇龟视所遗刀,乃屠刀也。因下令曰:“某日大设①,阖②境屠者皆集毬场,以俟宰杀。”既而晚放散,令各留刀,翌日再至。乃命以杀人刀换下一口。明日,诸人各认本刀,一人不去,云非某刀。问是谁者?云某人刀。亟往捕之。则已窜矣。于是以他囚合死者为商人子。侵夜毙之。窜者闻而还,乃擒,置于法。富商子坐夜入人家,杖背而已。
(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注释】
①大设:大宴会。②阖:全,全部。
【译文】
唐朝刘崇龟镇守南海。有个富商子停船在江岸边,看见岸上一所高门大户里有个美貌的女子,一点也不回避人,于是调戏她说:“今夜我要到你的屋里去。”女子听了,也没有显露出为难的样子。到了夜里,果然敞开门户等待着富商子的到来。忽然,有个强盗闯入女子的房间,女子以为是富商子来了,立刻欣喜地迎了上去,而盗贼认为女人是来抓自己,便用刀割断了女子的咽喉,逃走了。富商子随即来到,一脚踩在血泊中滑倒,听见颈血涌流之声不止,这才发觉有人倒卧在地,径直跑回船上,连夜解开缆绳逃去。女子之家循着血迹追踪到江岸,便向官府提出控告。官府派人追捕,抓到富商子投进监狱,拷打审讯。富商子招认了全部经过情况,只是不承认杀过人。刘崇龟查看凶手遗落的杀人刀,原来是把屠刀,于是下令说:“某日要大宴,全境的屠夫都要集中在球场,等候分配宰杀任务。”集合起来不久,又宣布解散,命令屠夫们各自留下屠刀,第二天再来。等屠夫们散后,刘崇龟便让人用杀人刀换下一口刀来。第二天,众屠夫纷纷认领了自己的刀走了,只有一个站着不动,说:“剩下的这口刀不是我的刀。”问他是谁的刀,回答说:“是某人的刀。”刘崇龟急忙命人前往捕捉,结果该人早已潜逃。于是便用另外一名应当处死的囚犯假充是富商子,在天将黑时予以处决。潜逃的罪犯听到这个消息,返回家中,当即被捕获正法。富商子犯了夜入人家之罪,仅被判处杖刑罢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殊不 (2)谓 (3)维 (4)踪 (5)俟 (6)亟 (7)毙
2.翻译:
(1)亦无难色,启扉待之。
(2)富商子坐夜入人家,杖背而已。
3.盗贼本为窃财,为何要杀人?富家子未杀人,为何要逃走?
4.刘崇龟换刀给你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1)极不,一点儿也不 (2)以为 (3)大绳子 (4)跟踪 5)等候
(6)急,赶快 (7)处死
3.盗贼认为女人是来抓自己,怕被抓住,所以逃走。
富商子“践其血,污而仆”怕受牵连,所以逃走。
4.(1)做任何事情都要全面深入调查,不能被表象所迷惑。
(2)刘崇龟用换刀的方法,以假乱真迷惑对方抓到真正的凶手,这是智慧的表现。
54.★★★苻融验走
【原文】
前秦①苻融,为冀州牧②。有老姥③于路遇劫,喝贼④,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⑤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注释】
①前秦:晋朝末年氐族人在中国北部建立的秦国。②冀州牧:冀州的行政长官。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省一带。③姥:年长的妇人。④喝贼:拉长声音喊“有贼”。⑤诬:冤枉。
【译文】
前秦的苻融担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盗,大声呼喊捉贼。一个过路人追上去,替她抓住了贼,可是贼却反诬过路人是贼。当时天色已经昏黑,无法辨认他们谁是贼,只好一并送到官府。苻融见了笑着说:“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让他们二人一起跑,先跑出凤阳门的就不是贼。”过了一会儿两人跑完了回来,苻融严厉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正的贼,为什么要冤枉好人呢!”贼于是服罪。原来这是因为这个贼如果善于奔跑,决不会被人抓住,所以就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贼。
大概辨明诬陷的方法,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不被欺骗迷惑,才能够精通。苻融检验赛跑而查清了事实,可以说是观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为 (2)孰 (3)乃 (4)既而 (5)正色
2.翻译:
(1)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
(2)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3.苻融认为跑在后面的是贼,其依据是(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
4.苻融通过验走而查清了事实,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做,担任 (2)谁,哪一个 (3)就,于是 (4)过了一会儿 (5)用严肃或严厉的神色
3.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4.只有见闻广博,观察深刻,才能辨析明了,不被迷惑,查清事实。
55.★★★申包胥如秦乞师
【原文】
初,伍员与申包胥①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②楚国。”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③;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④长蛇,以荐食⑤上国,虐⑥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⑦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⑧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⑨?”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⑩。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释】
①申包胥:楚国大夫。②复:同“覆,颠覆。”③及昭王在随:追上在随的楚昭王。随,诸侯国名。④封:大。豕:野猪。⑤荐:多次。食:侵食。⑥虐:侵害,残害。⑦越:指吴国。⑧夷:指吴国。德:这里指贪心。⑨即安:到适当的地方去。指上文“就馆”。⑩《无衣》:《诗·秦风》中的篇名。
【译文】
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出逃吴国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晋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了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亡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亡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着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着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如 (2)乞师 (3)社稷 (4)逮 (5)顿首
2.翻译:
(1)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2)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3.选文中有两个“亡”字,请分别写出它们在各句中的含义。
(1)其亡也 (2)如楚之遂亡
4.申包胥用什么办法感动了秦哀公而出兵的?(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1)到 (2)请求出兵 (3)国家 (4)趁 (5)叩头
3.(1)出逃 (2)灭亡
4.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70篇(61-70)
61. ★★★窃槽
刘基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②驾:驾驭、统摄。 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④方:酒方。⑤仕:做官。
【文学常识】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
【译文】
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用他的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洋洋地自认为有十分独到的见解。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善于酿造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没有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管理鲁国的酒店,他就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都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了,听说有本国的酒,就找来喝,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液啊!’现在您是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可以;;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偷窃了他的糟粕罢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主 (2)以 (3)索 (4)是
2.翻译:
(1)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2)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3.文中用“酒糟”比喻什么?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管理 (2)用 (3)找来 (4)这
3.佛学的糟粕或从佛学中窃来的一点儿皮毛
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或: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
62.★★★贾生吊屈原
自屈原沉汨罗①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②,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雒阳③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④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⑤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乌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
①汨(mì)罗:汨罗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投此江殉节。②太傅:古代官名。③雒(luò)阳:三国时魏改“雒”为“洛”,即洛阳。④廷尉:古代官名。⑤太史公:《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后世尊称他为史迁、太史公。
【文学常识】
说“太傅”: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其制甚早,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
【译文】
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凭着能够诵读诗书、撰写文章而在郡县中闻名。廷尉就说贾谊年纪小,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贾谊死的时候年龄才三十三岁。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湖泊,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等到看了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乌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为 (2)适 (3)涕 (4)及 (5)游
2.翻译:
(1)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2)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3.“自令若是”的“是”指代的是什么?
4.你认同贾谊责怪屈原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1)担任 (2)住;到……去 (3)眼泪 (4)等到 (5)游说
3.屈原投汨罗江殉节的事情
4.提示:认同的讲清理由,或不认同的讲清理由。
63.★★★韩信忍辱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①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③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觽②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于是信孰视之,俛④出跨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
①淮阴:地名。②觽(xī):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③屠中:市井。④俛(fǔ):同“俯”。
【文言知识】
说“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百姓时,生活贫穷又没有善行,不能被推荐做官,他不会靠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向人乞讨食物,所以很多人到讨厌他。
韩信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漂丝绵,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那个女人竟然一连几十天都在那里漂丝绵。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个女人说:“我将来一定重重地报答你!”那个女人生气地说:“男子汉不能自食其力,我是同情你,那里期望你报答呢!”淮阴屠宰市场中有一个辱骂韩信的年轻屠夫,他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戴刀剑,其实内心是个胆怯的人!”大家都羞辱韩信说:“你确实不怕死,就刺死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出来。”当时韩信仔细地看了很久,俯在地上爬过那人的胯下,然后趴在地上。整个集市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怯。
【阅读训练】
1.解释:
(1)布衣 (2)推 (3)哀 (4)若 (5)辱 (6)一
2.翻译:
(1)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2)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3.从全文来看,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百姓,平民 (2)推荐,推举 (3)同情 (4)你 (5)羞辱
(6)全,整个
3.忍辱负重,具有顽强意志
64.★★★臧僖伯①谏观鱼
春,公将如棠②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於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③、夏苗、秋狝④、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⑤,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⑥之事,官司⑦之守,非君所及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一)
【注释】①臧僖伯:人名,是鲁隐公的谋臣。②棠:古时的地名。③春蒐(sōu):古代指春天打猎。④秋狝(xiǎn):古代指秋天打猎。⑤俎(zǔ):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祭品或食品的器具。⑥皂隶:封建时代的衙役。⑦官司:古代小官名。
【文学常识】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欧阳修11篇,苏轼文11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
【译文】
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捕鱼。臧僖伯劝阻说:“凡是一种东西,不能够用来演戏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够用来做器用,那么,国君就不要理会它。君主,是要把百姓纳入‘轨’、‘物’的人。所以他讲大事来衡量法度,叫做‘轨’;选材料显示器物的文采,叫做‘物’。不合法仪,选用无关宗庙的材料,叫做乱政。乱政的事屡次反复做,就是导致衰败的原因。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田猎,都在农闲时候进行,并用来讲习军事。每三年,就要军事演习,进入国都就要整顿队伍,回到宗庙要告祖先饮酒庆贺,清点军器和战利品。昭彰军列文采,分明军营贵贱,辨清战斗等级,排列少长顺序,演习军队威仪。鸟兽的肉,不装进祭器里,兽的皮革、牙齿、骨角、鸟的毛羽,不能用来制作祭器,那么君主不射猎,古代法规是这样的。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那是仆役们的事情,官吏掌管的事,不是君主所应当涉及的。”
补充:(隐公说:“我将要视察边境。”于是他就前往棠地。让人陈设捕鱼的器具在那观赏。僖伯说自身有病不跟随去。《春秋》上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鱼具。”说他不合礼法,并说是在远离国都的地方啊。)
【阅读训练】
1.解释:
(1)如 (2)谏 (3)纳 (4)度 (5)章 (6)所以 (7)射
2.翻译:
(1)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2)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
3.臧僖伯谏观鱼是为了劝鲁隐公什么?
【参考答案】
1.(1)前去 (2)劝阻 (3)引导 (4)衡量,估计 (5)显示
(6)……的原因 (7)射猎
3.要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能玩物丧志,以免上行下效。
65.★★★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④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⑤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节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
①酷贫:非常的贫困。②范逵(kuí):人名。③髲(bì):假发④斫(zhuó):用刀斧砍。⑤剉(cuò):同“挫”,割。
【文学常识】
话说“陶侃”: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读到数条记载陶侃的资料,如“陶母教子”、“陶侃惜谷”、“陶侃惜阴”、“陶侃留客”等,从中可看到他珍惜光阴、勤奋好学、勤俭节约、为官廉洁、运筹帷幄、机敏过人,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
【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非常贫困,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投宿。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好几天,陶侃家已一无所有,可范逵所带的马匹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把客人留下,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一直拖到地上。她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了剪下的头发换回几斛米。又把每根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碎了做草料喂马。等到太阳落山,终于摆上了精美的饮食,就连范逵的仆人们什么都不缺少。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时,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出百里左右的路程了。范逵说:“你已送这么远了,你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忍回身。范逵说:“你可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要为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陶侃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阅读训练】
1.解释:
(1)名 (2)语 (3)但 (4)悉
(5)去 (6)已 (7)许 (8)还
2.翻译:
(1)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
(2)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名望 (2)告诉 (3)只 (4)都
(5)离开 (6)停止 (7)左右 (8)返回
3.待人要真心实意才会得到别人的好评。
66.★★★王粲强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释】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
【文学常识】
说“《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三国志》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基本属于纪传体的史书。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陈寿的风格非常严谨,有记录但无法考证的从来不记。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三国演义》为明朝罗贯中所写,是在《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历史事实不完全吻合,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的故事之所以被现在的人们这么津津乐道,罗贯中是功不可没的。书中有许多虚构的故事,如桃园结义、三迎战吕布、草船借箭、三气周愉、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等。若论史学价值,前者高于后者;若论文学价值,后者高于前者。
【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与众不同。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特殊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都要全部送给他。”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不看就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背诵得一字不差。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好。他还擅长计算,作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奇 (2)一 (3)识 (4)加
2.翻译: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3.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参考答案】
1.(1)以……为奇 (2)全,满 (3)记 (4)超过
3.强记默识;善算;善属文。
4.角度提示: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年轻人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相关文章
"); //-->
©2009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