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三段红色婚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0:50:02
文/吴志菲  余玮
邓小平曾两次失妻。如果说第一次是由于天灾所致,第二次则是“人祸”所为。而邓小平与第三任夫人卓琳的结合则可称得上是生死不渝、相濡以沫。
与张锡瑗两年夫妻缘
张锡瑗1907年生于房山县良乡镇。1925年下半年,张锡瑗由中共北方党组织选派,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这里,张锡瑗和邓小平相识。那时,邓小平22岁,张锡瑗20岁,她活泼、爽快、性情温和,对人很好,长相则是“少有的漂亮”。
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情趣和缘分,他们相爱了。
1928年春节后,邓小平和张锡瑗喜结良缘,邓小平不到24岁,张锡瑗不到22岁。
为了庆祝这对年轻的革命者喜结良缘,中央的同志们特在上海广西中路一个叫聚丰园的四川馆子里办了酒席。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王若飞等都参加了,共有30多人。
婚后,两人继续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为了革命大业,邓小平和张锡瑗这对年轻夫妇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192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邓小平去广西,以中央代表的身份,领导广西党的工作和组织武装起义。邓小平告别爱妻,踏上去广西的征途。
邓小平奉命回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这时张锡瑗正住在上海宝隆医院,准备分娩,邓小平离沪前,她已怀孕,邓小平汇报完工作,急忙赶到医院。夫妻久别重逢,虽感欣喜,但孩子却难产。后来,孩子虽生下来了,但张锡瑗却得了产褥热,邓小平焦急地陪伴着妻子,但非常不幸,几天后,张锡瑗就去世了,年仅24岁。刚生下不久的孩子也随之夭亡。他顾不得埋葬妻子,便奉命匆匆赶回广西,经过香港,遇到中央特科工作人员李强,邓小平委托他代为埋葬妻子。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进城邓小平就去寻找张锡瑗的坟墓。因为战乱,公墓已面目全非。在李强的帮助下,才找到墓地。邓小平把她的遗骨重新放置在一个小棺木中,并于1969年安葬在上海烈士陵园。她的墓碑上镌刻着“张锡瑗烈士之墓”,镶嵌着她惟一一张保存下来的照片。
与金纬映情断“左”的路线
邓小平的第二任妻子叫金维映,原名金爱卿,使用过金志成的名字。她1904年生于浙江舟山群岛岱石高亭镇。父亲粗识文字,是一家客店的小职员,一家4口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过活,生活很艰难。
1913年,金维映走进定海女子小学读书。金维映从女子小学毕业后到宁波师范学习,3年后又回到女子小学,当上了幼稚班教师。
此间,金维映正在由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一个无产阶级先进分子、职业革命家。
1926年11月,金维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成为中共定海独立支部成员。 1927年3月,金维映把店员、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工人团体,一个盐民协会,一个总工会,两支大军会合在一起,革命火炬照遍舟山群岛,金维映被誉为“定海女将”。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舟山一片白色恐怖,金维映被捕,幸父亲金荣贵有一些上层关系,才把她保释出来。
随后,金维映踏上去上海的路。她在上海找到党的地下组织,进入中华全国总工会,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阿金”。 1929年,阿金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1930年任上海丝织业工会和上海工会联合行动委员会领导人,这时她年仅26岁,但已是经验丰富的女革命家。
梅花村一战,红七军损失惨重。1931年2月,邓小平等率部沿湘粤边界向江西进发。在赣南崇义,邓小平得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中央领导已由王明集团把持。邓小平在崇义主持红七军前委会议,决定红七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靠拢,他去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
1931年2月,邓小平经广州、香港乘船到达上海。但是近半年时间,中央既不听取他的汇报,也不分配他的工作,他只是按月从中央领取生活费而已。他要求回红七军工作,回答是联络不上。他要求去中央苏区工作,被批准了。这时,中共中央派遣金维映到中央苏区工作,二人正好同行由此而相识。
1931年7月中旬,邓小平和金维映从上海乘船,经广东汕头进入中央苏区,行前两个月,邓小平和金维映相爱,不久就结婚了。
邓小平和金维映一起生活的时间很短,前后不到两年。 1933年5月,邓小平由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受到王明的打击,这就是“邓、毛、谢、古事件”。邓小平受到不公正的打击和批判后,金维映离他而去。
后来,金维映和李维汉——两位曾在上海共同战斗的战友结成革命伴侣。不久,金维映和一些身体有病的同志同到莫斯科接受治疗,谁知,这一去竟永无复返了。
传到延安的消息只说,她牺牲在莫斯科,牺牲时年仅37岁。
与卓琳相伴到白头
卓琳,原名蒲琼英,云南宣威人,1916年生,和邓小平一样属龙,但比邓小平小一轮。
1939年秋季,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相识。当时卓琳在公安部工作,邓小平是八路军129师政委,经常到公安部来玩。卓琳后来回忆说:“他找我的女朋友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意不同意。我说我年纪还轻,不想那么早结婚,拒绝了。 ”
实际上,卓琳心里很怕跟工农干部结婚,因为“他们没有知识,说话说不到一块儿”。她不知道邓小平曾经留学法国、苏联。
卓琳婉拒之后,邓小平去找卓琳,第一次谈他的感情,第二次谈他的希望。卓琳说:“我觉得这个人还可以。第一,他是知识分子。第二,反正早晚都得结婚。我那时已经23岁了,我说算了吧,凑合吧。就同意了结婚。 ”
邓小平曾三次被“打倒”。第一次是1933年的红军时期,第二次是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第二号走资派”。第三次是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在后两次,卓琳用温情与坚贞帮邓小平从容应对了政治逆境,陪同邓小平走过了58年辉煌灿烂而又艰难曲折的共同岁月。
(据《触摸红墙——走进伟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