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型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25:06
做智慧型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发布时间:2007-09-21 10:42
 
怎样做智慧型父母
智慧型父母有责任去鼓励孩子,因为鼓励、奖励、赏识、激励是不同层面的。还有,怎么样去约束孩子。如果孩子没有约束,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少年、问题青年、问题大人。这个在大学生中可以看到。我研究的家庭教育从0岁到18岁,做分段指导。0岁到6岁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又分2段,3岁之前是一个阶段,3岁到6岁是一个阶段。从6岁到12岁是小学,我们把小学又分成三段,或者说大体分成两段,就是一二三年级和四五六年级分开,因为这时候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我们沟通的方式也不一样。然后是13岁到15岁,就是初中阶段。然后是16岁到18岁,高中这一阶段。这几个阶段来讲,最关键的年龄段是初中这个年龄段,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身心发展处在高峰期阶段,是叛逆阶段,也是问题最多的阶段。
在高中这个阶段,最近3年我接触了22个孩子,都是高一的学生,而且都是重点学校的学生,男生居多。他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抑郁症,会导致自杀。高中阶段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
通过高中孩子的问题,我们来做回放,就是这些孩子的问题绝不是一天就出现的,而是他17年成长过程的积累,来自于他早期的体验。早期一个就是被我们大人忽略的0岁到3岁的阶段。还有一个年龄阶段,就是3岁到6岁。我们说4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年龄段。但是3岁到6岁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了,那么忽略了家庭,就忽略3岁到6岁这段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阶段,我们古人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指的是行为习惯,不是指的生理心理。那么就是说,这些孩子早期的体验是一个种子,种在他的心里,埋在他的心里。因为这时候他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还没有表现出来。这颗种子种下去以后,在他的心田会发芽的。那在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开始初露锋芒,初三开始表现,在心理上叛逆。
在小的时候,他曾经有一个叛逆期,是在3岁,那是在行为上。但是到了初中阶段,他的叛逆是在心理上,就是我们讲的心理断点。他和父母亲隔心眼了,这个时候疏导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到了高中,他就不是隔心眼了,他开始把自己包起来。他认为自己大了,独立了,这个时候的爆发是一种突破性的、冲击性的爆发。他自己有选择了,一旦选择,很难回头。所以高中生的转变相当费劲。
我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我在学校讲台上站了30年,可以说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学生,包括研究生。我不是说一代不如一代,不是这么看,我现在真的很忧虑。就是说我们养育这个孩子,上了大学,我们确实都很满意了,但是在他做人这个问题上,确实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觉到了,我们受过系统教育的孩子,跟没受过系统教育的孩子行为方式不一样。另外,就是说同样没受过系统教育,因为他家庭影响不一样,行为方式也不一样。我昨天刚给幼儿艺术专业的老师上完课。160多个学生,都是幼儿园的老师。我说你们怎么会这样呢,你们也是为人师表者,怎么有这样的行为习惯?没规没矩。我说你来到大学课堂上,最起码要遵守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儿不是自由市场。有三分之一就比较好,确实很淑女,起码是个女人的样子。我上课听到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就是吃瓜子的声音,我说大学课堂可从来没有这种情况,在那儿嗑上了,我能说什么?你说我们大学老师还要去组织这些事情吗?但是我不说又不行,后来我说我提个建议,你想嗑瓜子,我理解你,为什么呢?您想吃,这是你生理上的一种欲望,欲望是天生的,不是过错。但是为什么要说你?你吃得不是时候,你吃得不是地儿,吃瓜子外边,或者回家吃去。我说给你们上课很痛苦,但是你能让我说什么?你们都20多岁了,都面临着谈婚论嫁,你们也要为人父母,你们还是幼儿园孩子的老师,这样,怎么为人师表啊?但是我说,改变你已经很难了,因为你是成年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的父母有责任,因为他们没把你管教好。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要改变一个大人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难得多。像我们大学生,网上选课,拿学分,他没选上课,就在楼道里跺脚,老师你说我怎么办啊?他就哭。后来我就说,你多大了?你没选上课,你自己想再怎样选啊,你埋怨谁啊?全是别人的不对。还有,有的女学生的梳妆打扮等消费很高。我就想,家长为什么会让你们念师范?就是因为有一个前提,不用交学费,我们家长都节衣缩食,看看我们的孩子在这儿,手机频繁地换,烫一个头500多块钱,就连我们看了都心疼。那种高消费,然后虚荣心等都很严重。这里不能全怨我们父母亲,但是静下心来想,孩子的这些行为方式来源于何处?那是源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天的生活积累。当孩子做第一件事情、说第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给他良好的指导和规范。
现在的有些理论对家长是有误导的,但我们要说的是,我们做父母的,主要看生活的每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事,然后看我们都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然后再看,你该不该做。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我们沟通的结果,就是让每个人都学会对自己每一天生活中所做的事情负责任。你培养孩子,让他长大成人的标准是什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他人负责任,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有责任的人。我做分段指导,我说从0岁到18岁,然后对象是大学生,19岁到22岁、23岁,然后研究生,26、27岁。我说做我的研究生,在学问上不做过高的要求,我先要求你做人。做人先从你生活当中点滴的小事做起,来看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考上研究生,学问肯定有。但是我就是说通过做事,看你怎么样做人。你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话,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水平。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这是我判断你的标准。你说我考了多少分,那过去了,只意味着你考上了,但是你进了这个门以后,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那么我就看你今天做什么事情。今天我来上课,第一天给他们上课,背着书包晃晃荡荡进来了,连个本都不拿,往那儿一坐,腿脚翘着。我说把腿放下,你来这儿,你是学生,你要学习,你得写字,把本子带来,把笔带来写字。学生说,老师拷课件可以吗?我说,不可以。为什么呢?我说没有为什么,你是学生,就应该以学为主。学生学习哪有不写字的。不能说我快60岁的人了,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一下子成你的了。你的付出是什么?回去把笔记本拿来。他不高兴。第二天拿来一个本,什么本呢?就是不知道从哪儿捡来那么一沓废的收据。我说拿笔记本来,没钱买,我给你一个。我说你在对付人生,你不是在对付我,你在对付你自己。
所以,这些情况更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跟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谈一谈我们的想法,因为现在这种多元的社会、转型的社会,价值倾向确实非常多元。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在道德教育上就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为什么提出这个呢?因为他们当时面对的社会是多元倾向,每个人都有声音,每个人都要去做主体,都要在社会上谋求一块存在的位置。在多元当中,有没有标准,有没有规则?这需要考虑。现在也是如此,我们做学者的,遵循的就是客观事实。生命也好,社会发展也好,做事情也好,都有基本的规律。规律是什么?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内部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违背规律,你就要品尝苦酒;遵循的规律,那么你就享受这多元的结果。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做人做事也是,做人要有规则。
怎样有效地沟通
下面谈一下怎么样有效地沟通。首先从沟通来讲,我们作为主体,表现有两个方式,一个是表达,一个是倾听。就是一个是你说,一个是听别人说。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沟通用在谁身上?我们不用在广义的那种表达上,用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用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所以,我经常说,家庭教育是是融入生活过程中的,它是不可分的。再一个,它是融入生命过程、生长过程的。
这个沟通一个是表达,一个是倾听。它用在家庭生活中的父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上,有一个界限。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你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比如说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五十几岁。你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你的生理素质就处在不同的阶段,你的行为要受到你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影响。我们在座的有孩子,也有父母。我就先以父母作为主体。你处在什么年龄阶段,你是什么职业,你是孩子的父亲还是母亲?然后你再想孩子,他是几岁,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大家要有把自己带进来的感觉。你现在就要想,假如你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你就想,我的儿女是什么样?你的晚辈是什么样?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角色的定位。我刚才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比如说母亲处在四十多岁,那你生理上就在发生变化,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你情绪上有时候就不稳定。这个时候,你和孩子沟通,就要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说,做父母亲首先要知己,知道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
在线下载讲稿,须支付2元。
 
怎样做智慧型父母
智慧型父母有责任去鼓励孩子,因为鼓励、奖励、赏识、激励是不同层面的。还有,怎么样去约束孩子。如果孩子没有约束,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少年、问题青年、问题大人。这个在大学生中可以看到。我研究的家庭教育从0岁到18岁,做分段指导。0岁到6岁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又分2段,3岁之前是一个阶段,3岁到6岁是一个阶段。从6岁到12岁是小学,我们把小学又分成三段,或者说大体分成两段,就是一二三年级和四五六年级分开,因为这时候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我们沟通的方式也不一样。然后是13岁到15岁,就是初中阶段。然后是16岁到18岁,高中这一阶段。这几个阶段来讲,最关键的年龄段是初中这个年龄段,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身心发展处在高峰期阶段,是叛逆阶段,也是问题最多的阶段。
在高中这个阶段,最近3年我接触了22个孩子,都是高一的学生,而且都是重点学校的学生,男生居多。他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抑郁症,会导致自杀。高中阶段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
通过高中孩子的问题,我们来做回放,就是这些孩子的问题绝不是一天就出现的,而是他17年成长过程的积累,来自于他早期的体验。早期一个就是被我们大人忽略的0岁到3岁的阶段。还有一个年龄阶段,就是3岁到6岁。我们说4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年龄段。但是3岁到6岁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了,那么忽略了家庭,就忽略3岁到6岁这段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阶段,我们古人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指的是行为习惯,不是指的生理心理。那么就是说,这些孩子早期的体验是一个种子,种在他的心里,埋在他的心里。因为这时候他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还没有表现出来。这颗种子种下去以后,在他的心田会发芽的。那在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开始初露锋芒,初三开始表现,在心理上叛逆。
在小的时候,他曾经有一个叛逆期,是在3岁,那是在行为上。但是到了初中阶段,他的叛逆是在心理上,就是我们讲的心理断点。他和父母亲隔心眼了,这个时候疏导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到了高中,他就不是隔心眼了,他开始把自己包起来。他认为自己大了,独立了,这个时候的爆发是一种突破性的、冲击性的爆发。他自己有选择了,一旦选择,很难回头。所以高中生的转变相当费劲。
我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我在学校讲台上站了30年,可以说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学生,包括研究生。我不是说一代不如一代,不是这么看,我现在真的很忧虑。就是说我们养育这个孩子,上了大学,我们确实都很满意了,但是在他做人这个问题上,确实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觉到了,我们受过系统教育的孩子,跟没受过系统教育的孩子行为方式不一样。另外,就是说同样没受过系统教育,因为他家庭影响不一样,行为方式也不一样。我昨天刚给幼儿艺术专业的老师上完课。160多个学生,都是幼儿园的老师。我说你们怎么会这样呢,你们也是为人师表者,怎么有这样的行为习惯?没规没矩。我说你来到大学课堂上,最起码要遵守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儿不是自由市场。有三分之一就比较好,确实很淑女,起码是个女人的样子。我上课听到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就是吃瓜子的声音,我说大学课堂可从来没有这种情况,在那儿嗑上了,我能说什么?你说我们大学老师还要去组织这些事情吗?但是我不说又不行,后来我说我提个建议,你想嗑瓜子,我理解你,为什么呢?您想吃,这是你生理上的一种欲望,欲望是天生的,不是过错。但是为什么要说你?你吃得不是时候,你吃得不是地儿,吃瓜子外边,或者回家吃去。我说给你们上课很痛苦,但是你能让我说什么?你们都20多岁了,都面临着谈婚论嫁,你们也要为人父母,你们还是幼儿园孩子的老师,这样,怎么为人师表啊?但是我说,改变你已经很难了,因为你是成年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的父母有责任,因为他们没把你管教好。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要改变一个大人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难得多。像我们大学生,网上选课,拿学分,他没选上课,就在楼道里跺脚,老师你说我怎么办啊?他就哭。后来我就说,你多大了?你没选上课,你自己想再怎样选啊,你埋怨谁啊?全是别人的不对。还有,有的女学生的梳妆打扮等消费很高。我就想,家长为什么会让你们念师范?就是因为有一个前提,不用交学费,我们家长都节衣缩食,看看我们的孩子在这儿,手机频繁地换,烫一个头500多块钱,就连我们看了都心疼。那种高消费,然后虚荣心等都很严重。这里不能全怨我们父母亲,但是静下心来想,孩子的这些行为方式来源于何处?那是源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天的生活积累。当孩子做第一件事情、说第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给他良好的指导和规范。
现在的有些理论对家长是有误导的,但我们要说的是,我们做父母的,主要看生活的每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事,然后看我们都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然后再看,你该不该做。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我们沟通的结果,就是让每个人都学会对自己每一天生活中所做的事情负责任。你培养孩子,让他长大成人的标准是什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他人负责任,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有责任的人。我做分段指导,我说从0岁到18岁,然后对象是大学生,19岁到22岁、23岁,然后研究生,26、27岁。我说做我的研究生,在学问上不做过高的要求,我先要求你做人。做人先从你生活当中点滴的小事做起,来看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考上研究生,学问肯定有。但是我就是说通过做事,看你怎么样做人。你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话,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水平。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这是我判断你的标准。你说我考了多少分,那过去了,只意味着你考上了,但是你进了这个门以后,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那么我就看你今天做什么事情。今天我来上课,第一天给他们上课,背着书包晃晃荡荡进来了,连个本都不拿,往那儿一坐,腿脚翘着。我说把腿放下,你来这儿,你是学生,你要学习,你得写字,把本子带来,把笔带来写字。学生说,老师拷课件可以吗?我说,不可以。为什么呢?我说没有为什么,你是学生,就应该以学为主。学生学习哪有不写字的。不能说我快60岁的人了,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一下子成你的了。你的付出是什么?回去把笔记本拿来。他不高兴。第二天拿来一个本,什么本呢?就是不知道从哪儿捡来那么一沓废的收据。我说拿笔记本来,没钱买,我给你一个。我说你在对付人生,你不是在对付我,你在对付你自己。
所以,这些情况更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跟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谈一谈我们的想法,因为现在这种多元的社会、转型的社会,价值倾向确实非常多元。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在道德教育上就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为什么提出这个呢?因为他们当时面对的社会是多元倾向,每个人都有声音,每个人都要去做主体,都要在社会上谋求一块存在的位置。在多元当中,有没有标准,有没有规则?这需要考虑。现在也是如此,我们做学者的,遵循的就是客观事实。生命也好,社会发展也好,做事情也好,都有基本的规律。规律是什么?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内部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违背规律,你就要品尝苦酒;遵循的规律,那么你就享受这多元的结果。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做人做事也是,做人要有规则。
怎样有效地沟通
下面谈一下怎么样有效地沟通。首先从沟通来讲,我们作为主体,表现有两个方式,一个是表达,一个是倾听。就是一个是你说,一个是听别人说。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沟通用在谁身上?我们不用在广义的那种表达上,用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用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所以,我经常说,家庭教育是是融入生活过程中的,它是不可分的。再一个,它是融入生命过程、生长过程的。
这个沟通一个是表达,一个是倾听。它用在家庭生活中的父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上,有一个界限。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你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比如说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五十几岁。你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你的生理素质就处在不同的阶段,你的行为要受到你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影响。我们在座的有孩子,也有父母。我就先以父母作为主体。你处在什么年龄阶段,你是什么职业,你是孩子的父亲还是母亲?然后你再想孩子,他是几岁,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大家要有把自己带进来的感觉。你现在就要想,假如你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你就想,我的儿女是什么样?你的晚辈是什么样?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角色的定位。我刚才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比如说母亲处在四十多岁,那你生理上就在发生变化,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你情绪上有时候就不稳定。这个时候,你和孩子沟通,就要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说,做父母亲首先要知己,知道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