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型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47:54
做智慧型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发布时间:2007-09-21 10:42
 
第二个沟通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你的孩子。他是男孩还是女孩,几岁?是学前,还是小学、初中、高中。这些也决定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说,我们先看表达,你要想给孩子表达什么。那表达,首先我们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你要说什么话,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比如说今天星期天,我们要做饭,这个时候,你很希望12岁的儿子帮你做一件事情,比如说帮你摘菜,或者帮你拿碗筷。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在做什么?你要看到,他可能在写作业,也可能在玩儿,也可以在做别的。就是说今天是星期天,要改善一顿伙食,大家要做饭,你的想法很希望孩子跟你一起来做,这是你的愿望。那么孩子又在做他的事情,那么你怎么样去表达你这个愿望?从客观上来讲,很多的家长愿意孩子在那儿好好写作业,你别参加家务劳动,因为学习是他主要的事情,干活不是他主要的事情。但是从现在的理念来说,我们建议,星期天的时候,孩子要跟家长一起做家务,分担家庭责任。10岁的孩子,他的事情他自己要做,收拾房间,洗衣服,都要他自己来做。我们建议星期天一起做家务。这个时候你怎样表达你的想法?首先我们不要强加于人,你要把你的愿望先说出来,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一起做家务,做完家务我们要一起来做饭。首先问大家想吃什么,孩子说想吃什么。好了,我们想吃饺子,现在我们需要去做什么,然后问孩子,你想做吗?第一步;第二,你能做吗?孩子很愿意,他最不愿意的就是在那儿写作业。你可以问孩子他不愿意写作业,你想吃吗?想吃,那就得做,你想做吗?那就做,你能做吗?能做,然后你做什么,孩子说我买菜,或者我擀皮或者什么的。你能做咱们就做。假如说孩子在擀皮,他擀得可能不圆不匀,那么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怎么说?你擀的什么破皮儿啊,你还不如甭干呢,还帮倒忙,一边待着去。孩子说不干了,对不对?那么这个时候,他擀得不圆,擀得不匀,因为他是第一次做,是模仿着做。擀得不圆,擀得不匀,才正常。因为他以前没有做过,那你告诉他怎么样擀得匀,擀得圆。你告诉他这里面还有物理力学的作用。这是一个巧劲,然后两只手的配合。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孩子的智慧就是从干活当中开始的,心灵手巧。你别小看这个擀皮,两只手的协调,脑、眼、手的一种协调。特别是小孩子,我建议从3、4岁开始,就让他使筷子,让他学会擀皮,两只手同时运用、协调。
有的小孩没有爬过,他有的时候学习就有困难,实际上就是训练他左右手的协调,大脑和四肢的协调。擀饺子皮,其实是开发智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而且对锻炼他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有好处。你跟他说,第一次他擀不匀擀不圆,这才正常呢!然后你再告诉他,怎么样用力,怎么样擀好,怎么样去转,怎么样协调。孩子的动作看着可能很笨,你千万不要讽刺,你告诉他慢慢来。孩子擀好了之后,你再夸奖。夸奖就是肯定他现在的做事结果,夸奖是肯定现在。鼓励用在什么地方呢?将要去做的事情,或者在做事情过程中,他遇到困难了,做不下去的时候,需要鼓励。这个时候孩子感到非常好。当然,他们可能距离我们的那个标准差一点,你可以说擀得不错,继续努力。接着擀,今天的擀皮就交给你。孩子的动作可能慢一点,没关系。这个时候,你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男孩、女孩不一样的,女孩善说,善表达,喜形于色。男孩到10岁了,不善说。
当然每个孩子也不一样。昨天我在等车,一个小男孩就滔滔不绝地说,这是一个多血质型的孩子,有话就说,不藏着掖着。他就说你怎么怎么着,你再晚了就怎么怎么样,旁边那个小孩就那么笑咪咪地听着。那个肯定不是一个多血质的孩子,然后两人谈完了,搂着肩膀走了。你看这个多血质的孩子就善于表达,黏液质的孩子就不善于表达。所以,父母亲要善于观察,然后再表达,再说你想说的话。在表达的时候,父母亲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他这个事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让你有智慧呢?就是每个家庭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同样是10岁的孩子,但是每个人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善于分析判断,然后拿出一个方式来。你在表达的时候,要求你要读懂孩子。看他在什么年龄阶段,有什么样的接受水平,性格特点不一样,不要完全从你的角度出发一吐为快。而是你表达,以他能不能听懂、接受为标准。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他是不是听懂了?是不是能接受?不同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个案的母亲,她承认自己有问题,但是已经进入到自己的思维圈子里,出不来。她为了孩子已经辞职一年,在家陪孩子,因为她的孩子不上学,高一不上学。我说你已经做到母亲应尽的责任,现在要改变你和他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她一说话就嚷嚷,就指着孩子。我就说她老指点江山。17岁的孩子,你老指着他的鼻子,成天这么数落他,我说你这个沟通没有效果。你站他的角度去说,去想,那说的话,你要让他能够听懂、接受才行。我说你把你声音降低,你把你的眉头舒展开,不要紧缩眉头。在说话表达的时候,你要注意你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她说老师怎么这么复杂啊,我哪顾得上这么多,气得我连饭都吃不下去了。我说没办法,现在就是需要你考虑这么多,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说教育孩子怎么这么难啊?要早知道这样,我就不要他了,要不给您得了。我说你别给我。我刚才讲得第一个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他妈妈来北京第一天,说老师我把孩子给您得了,你要多少钱都行。我说对不起,你千万别给我,我不是他母亲,你是他母亲。所以说,教育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是一门艺术。你现在要改变你的说话方式,你的声音要低8度,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注意他的表情。你跟他说话的目的就是让他听懂、接受,不是说你一吐为快就可以了。她就是一吐为快,就像瀑布一样,把说的话倒出来,说完就走了,一年就这么过来了,有什么效果呢?后来她跟我说,老师有点效果,这孩子吃饭的时候,知道问问我了,妈你想吃什么。有一次这个孩子给她买一次菜,我说这是因为什么呢?孩子长大了。他一天天在家待着,他也反思他自己,这说明孩子长大了,他在改变你。所以,我说,你表达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他是不是听懂了、接受了,不要完全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不要只图一吐为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做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二个方面,在表达的时候,在沟通的时候,除了用口头语言之外,我们的父母亲要善于用肢体语言,用身体,用表情。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看您的孩子在什么年龄阶段,他今天做了什么事。特别是我们做母亲的,在语言上一个特点就是善说。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做母亲就说,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们经验比较多,所以很善于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做。但是要知道,时代变了,你的经验是宝贵,但那是过去的经验了,你要善于对经验进行概括,用一句话说就可以了,不要把陈谷子烂芝麻全都折腾出来。女同志的这个善于表达是优势,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成唠叨。我们从心理学讲,唠叨过分叫做符号暴力,是软刀子。特别是初中生、小学高年级以上,非常反感妈妈这个唠叨。我给有些母亲建议时,她就跟我谈好多。我给她的第一个建议,就说闭上你的嘴,向后退一步。她说老师,没人这么指导过我。我说对你,我只能这样指导。因为我一看她是个强者,在公安部门工作,是个处长,一进来就风风火火的。我一看就知道,对这样类型的母亲应该怎么样去跟她沟通,我就说闭上你的嘴,向后退一步。在你的儿子面前,要适时适事的示弱。适时就是在关键的时刻,适事就是在某种事情发生的时候。示弱,示是表示的示,弱就是弱者的弱,你要成为弱者,少说话。她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不讲那么多道理,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不能解决的时候,你打电话来问我,我来告诉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去做,因为讲道理没有用。
后来她给我打电话,她说老师,我知道这个适时、适事、示弱、让我闭上嘴向后退一步什么意思了。我说发生什么事了?她说我们刚打完电话,她的儿子上初三,老师告诉她,孩子考得不好,因为他是住宿生,一周回来一次,她就特别想看那张卷子到底错的是什么。这个儿子就不想让她知道。妈妈问他,你考得怎么样?孩子说,还行。给我看看你的卷子。孩子说,您看什么呀,您也看不懂。我就要看看,我是你妈。他说你看什么看,就不让看。孩子起来就要走,她就抢他书包,非要看那卷子不可。孩子说我就不让你看,就抢这个书包。孩子站起来比她个还高,男孩子力量也大。他妈妈觉得抢不过这个孩子,但是还想看,就起了矛盾。她说我该怎么办?她就给自己一个信号,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她突然间想起来了,胡老师说要成为弱者。我弄不过他,我就成为一个弱者吧,就躺下了,就摔倒了。躺下以后,这时候,就看孩子把书包撒手,一下子扑到她身上,叫妈那种声音跟往常就不一样了。妈,你怎么了?妈,怎么了?我不对,你看吧,你看吧,你随便看。这时候她说,我的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她在电话里跟我说,胡老师,我才体会到,您为什么让我做弱者,向后退一步,因为这么做能看到我的孩子不同往常的一面。
她说,当我孩子抱着我叫妈的时候,我的眼泪为什么掉下来,我心里很难受,因为这个孩子上六年级的时候,他父亲也是我们公安战线上的,因公殉职了。父亲不在了,是妈妈一手带着这孩子。孩子对爸爸是非常非常地怀念,也知道妈妈不容易。其实这孩子一直想对妈妈尽孝,因为没有父亲了。特别到了中学以后,他说我长大了,我是男子汉了,他一直想呵护他的妈妈,帮妈妈做事情。但是,妈妈就觉得,你就把学习给我学好就行了,别的你不要管。孩子就说,我有责任要爱护我的妈妈。后来我跟他妈妈讲,你没给孩子机会,你天天向前走,你不给孩子机会,所以你说你老用你的意志去强加于他。我为什么让你成为弱者,向后退一步,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孩子一个机会,你给他尽孝的一个机会。你对孩子的看法是有偏见的,因为他没有父亲,所以就觉得儿子什么话都应该跟我说,你是我的生命,我对你一切一切都要知道,包括孩子交了女朋友,她也觉得不可以。所以这个孩子抱着他哭的时候,他就知道被儿子关爱是一种什么感受。做母亲的在孩子面前,特别是儿女长大到13、14岁的时候,我们要减少口头语言,多用沉默,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表达。
下面,就说倾听的问题。首先,当他有能力去表示他对父母亲的爱,有能力去做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接受,适当示弱。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很强大,我们都是强压抑着自己在孩子面前装得很强大,很完美。实际上我们不强大,也不完美,你也是生活现实中的人,你要让孩子知道,妈妈是人不是神,妈妈也有痛苦,你不要认为妈妈身上有使不完的力量,妈妈不知道疲倦,实际妈妈很累,很需要你的帮助。孩子就意识到,哦,妈妈需要我。
其次,你让他做事情,让他意识到他有能力,我能做,我跟妈妈一样有力量。让孩子感觉到成就感,活在世上有价值。为什么有些孩子想轻生呢?他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因为我们没有给他机会,我们没有给他空间,而且我们自己又那么累。这就是沟通有问题。有一个小孩跟我说,老师,别的同学都向往假期,我不希望放假,我希望在学校。我说为什么?学校有那么多同学,我可以玩,我可以说,我可以笑,不愿意在家里,家里最烦的就是我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写作业去,干什么呢,又玩呢,她说不出别的话来。其实,他说,我特别想和我妈妈坐下来说说心里话,可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
在线下载讲稿,须支付2元。
 
第二个沟通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你的孩子。他是男孩还是女孩,几岁?是学前,还是小学、初中、高中。这些也决定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说,我们先看表达,你要想给孩子表达什么。那表达,首先我们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你要说什么话,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比如说今天星期天,我们要做饭,这个时候,你很希望12岁的儿子帮你做一件事情,比如说帮你摘菜,或者帮你拿碗筷。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在做什么?你要看到,他可能在写作业,也可能在玩儿,也可以在做别的。就是说今天是星期天,要改善一顿伙食,大家要做饭,你的想法很希望孩子跟你一起来做,这是你的愿望。那么孩子又在做他的事情,那么你怎么样去表达你这个愿望?从客观上来讲,很多的家长愿意孩子在那儿好好写作业,你别参加家务劳动,因为学习是他主要的事情,干活不是他主要的事情。但是从现在的理念来说,我们建议,星期天的时候,孩子要跟家长一起做家务,分担家庭责任。10岁的孩子,他的事情他自己要做,收拾房间,洗衣服,都要他自己来做。我们建议星期天一起做家务。这个时候你怎样表达你的想法?首先我们不要强加于人,你要把你的愿望先说出来,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一起做家务,做完家务我们要一起来做饭。首先问大家想吃什么,孩子说想吃什么。好了,我们想吃饺子,现在我们需要去做什么,然后问孩子,你想做吗?第一步;第二,你能做吗?孩子很愿意,他最不愿意的就是在那儿写作业。你可以问孩子他不愿意写作业,你想吃吗?想吃,那就得做,你想做吗?那就做,你能做吗?能做,然后你做什么,孩子说我买菜,或者我擀皮或者什么的。你能做咱们就做。假如说孩子在擀皮,他擀得可能不圆不匀,那么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怎么说?你擀的什么破皮儿啊,你还不如甭干呢,还帮倒忙,一边待着去。孩子说不干了,对不对?那么这个时候,他擀得不圆,擀得不匀,因为他是第一次做,是模仿着做。擀得不圆,擀得不匀,才正常。因为他以前没有做过,那你告诉他怎么样擀得匀,擀得圆。你告诉他这里面还有物理力学的作用。这是一个巧劲,然后两只手的配合。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孩子的智慧就是从干活当中开始的,心灵手巧。你别小看这个擀皮,两只手的协调,脑、眼、手的一种协调。特别是小孩子,我建议从3、4岁开始,就让他使筷子,让他学会擀皮,两只手同时运用、协调。
有的小孩没有爬过,他有的时候学习就有困难,实际上就是训练他左右手的协调,大脑和四肢的协调。擀饺子皮,其实是开发智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而且对锻炼他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有好处。你跟他说,第一次他擀不匀擀不圆,这才正常呢!然后你再告诉他,怎么样用力,怎么样擀好,怎么样去转,怎么样协调。孩子的动作看着可能很笨,你千万不要讽刺,你告诉他慢慢来。孩子擀好了之后,你再夸奖。夸奖就是肯定他现在的做事结果,夸奖是肯定现在。鼓励用在什么地方呢?将要去做的事情,或者在做事情过程中,他遇到困难了,做不下去的时候,需要鼓励。这个时候孩子感到非常好。当然,他们可能距离我们的那个标准差一点,你可以说擀得不错,继续努力。接着擀,今天的擀皮就交给你。孩子的动作可能慢一点,没关系。这个时候,你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男孩、女孩不一样的,女孩善说,善表达,喜形于色。男孩到10岁了,不善说。
当然每个孩子也不一样。昨天我在等车,一个小男孩就滔滔不绝地说,这是一个多血质型的孩子,有话就说,不藏着掖着。他就说你怎么怎么着,你再晚了就怎么怎么样,旁边那个小孩就那么笑咪咪地听着。那个肯定不是一个多血质的孩子,然后两人谈完了,搂着肩膀走了。你看这个多血质的孩子就善于表达,黏液质的孩子就不善于表达。所以,父母亲要善于观察,然后再表达,再说你想说的话。在表达的时候,父母亲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他这个事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让你有智慧呢?就是每个家庭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同样是10岁的孩子,但是每个人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善于分析判断,然后拿出一个方式来。你在表达的时候,要求你要读懂孩子。看他在什么年龄阶段,有什么样的接受水平,性格特点不一样,不要完全从你的角度出发一吐为快。而是你表达,以他能不能听懂、接受为标准。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他是不是听懂了?是不是能接受?不同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个案的母亲,她承认自己有问题,但是已经进入到自己的思维圈子里,出不来。她为了孩子已经辞职一年,在家陪孩子,因为她的孩子不上学,高一不上学。我说你已经做到母亲应尽的责任,现在要改变你和他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她一说话就嚷嚷,就指着孩子。我就说她老指点江山。17岁的孩子,你老指着他的鼻子,成天这么数落他,我说你这个沟通没有效果。你站他的角度去说,去想,那说的话,你要让他能够听懂、接受才行。我说你把你声音降低,你把你的眉头舒展开,不要紧缩眉头。在说话表达的时候,你要注意你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她说老师怎么这么复杂啊,我哪顾得上这么多,气得我连饭都吃不下去了。我说没办法,现在就是需要你考虑这么多,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说教育孩子怎么这么难啊?要早知道这样,我就不要他了,要不给您得了。我说你别给我。我刚才讲得第一个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他妈妈来北京第一天,说老师我把孩子给您得了,你要多少钱都行。我说对不起,你千万别给我,我不是他母亲,你是他母亲。所以说,教育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是一门艺术。你现在要改变你的说话方式,你的声音要低8度,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注意他的表情。你跟他说话的目的就是让他听懂、接受,不是说你一吐为快就可以了。她就是一吐为快,就像瀑布一样,把说的话倒出来,说完就走了,一年就这么过来了,有什么效果呢?后来她跟我说,老师有点效果,这孩子吃饭的时候,知道问问我了,妈你想吃什么。有一次这个孩子给她买一次菜,我说这是因为什么呢?孩子长大了。他一天天在家待着,他也反思他自己,这说明孩子长大了,他在改变你。所以,我说,你表达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他是不是听懂了、接受了,不要完全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不要只图一吐为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做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二个方面,在表达的时候,在沟通的时候,除了用口头语言之外,我们的父母亲要善于用肢体语言,用身体,用表情。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看您的孩子在什么年龄阶段,他今天做了什么事。特别是我们做母亲的,在语言上一个特点就是善说。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做母亲就说,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们经验比较多,所以很善于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做。但是要知道,时代变了,你的经验是宝贵,但那是过去的经验了,你要善于对经验进行概括,用一句话说就可以了,不要把陈谷子烂芝麻全都折腾出来。女同志的这个善于表达是优势,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成唠叨。我们从心理学讲,唠叨过分叫做符号暴力,是软刀子。特别是初中生、小学高年级以上,非常反感妈妈这个唠叨。我给有些母亲建议时,她就跟我谈好多。我给她的第一个建议,就说闭上你的嘴,向后退一步。她说老师,没人这么指导过我。我说对你,我只能这样指导。因为我一看她是个强者,在公安部门工作,是个处长,一进来就风风火火的。我一看就知道,对这样类型的母亲应该怎么样去跟她沟通,我就说闭上你的嘴,向后退一步。在你的儿子面前,要适时适事的示弱。适时就是在关键的时刻,适事就是在某种事情发生的时候。示弱,示是表示的示,弱就是弱者的弱,你要成为弱者,少说话。她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不讲那么多道理,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不能解决的时候,你打电话来问我,我来告诉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去做,因为讲道理没有用。
后来她给我打电话,她说老师,我知道这个适时、适事、示弱、让我闭上嘴向后退一步什么意思了。我说发生什么事了?她说我们刚打完电话,她的儿子上初三,老师告诉她,孩子考得不好,因为他是住宿生,一周回来一次,她就特别想看那张卷子到底错的是什么。这个儿子就不想让她知道。妈妈问他,你考得怎么样?孩子说,还行。给我看看你的卷子。孩子说,您看什么呀,您也看不懂。我就要看看,我是你妈。他说你看什么看,就不让看。孩子起来就要走,她就抢他书包,非要看那卷子不可。孩子说我就不让你看,就抢这个书包。孩子站起来比她个还高,男孩子力量也大。他妈妈觉得抢不过这个孩子,但是还想看,就起了矛盾。她说我该怎么办?她就给自己一个信号,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她突然间想起来了,胡老师说要成为弱者。我弄不过他,我就成为一个弱者吧,就躺下了,就摔倒了。躺下以后,这时候,就看孩子把书包撒手,一下子扑到她身上,叫妈那种声音跟往常就不一样了。妈,你怎么了?妈,怎么了?我不对,你看吧,你看吧,你随便看。这时候她说,我的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她在电话里跟我说,胡老师,我才体会到,您为什么让我做弱者,向后退一步,因为这么做能看到我的孩子不同往常的一面。
她说,当我孩子抱着我叫妈的时候,我的眼泪为什么掉下来,我心里很难受,因为这个孩子上六年级的时候,他父亲也是我们公安战线上的,因公殉职了。父亲不在了,是妈妈一手带着这孩子。孩子对爸爸是非常非常地怀念,也知道妈妈不容易。其实这孩子一直想对妈妈尽孝,因为没有父亲了。特别到了中学以后,他说我长大了,我是男子汉了,他一直想呵护他的妈妈,帮妈妈做事情。但是,妈妈就觉得,你就把学习给我学好就行了,别的你不要管。孩子就说,我有责任要爱护我的妈妈。后来我跟他妈妈讲,你没给孩子机会,你天天向前走,你不给孩子机会,所以你说你老用你的意志去强加于他。我为什么让你成为弱者,向后退一步,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孩子一个机会,你给他尽孝的一个机会。你对孩子的看法是有偏见的,因为他没有父亲,所以就觉得儿子什么话都应该跟我说,你是我的生命,我对你一切一切都要知道,包括孩子交了女朋友,她也觉得不可以。所以这个孩子抱着他哭的时候,他就知道被儿子关爱是一种什么感受。做母亲的在孩子面前,特别是儿女长大到13、14岁的时候,我们要减少口头语言,多用沉默,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表达。
下面,就说倾听的问题。首先,当他有能力去表示他对父母亲的爱,有能力去做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接受,适当示弱。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很强大,我们都是强压抑着自己在孩子面前装得很强大,很完美。实际上我们不强大,也不完美,你也是生活现实中的人,你要让孩子知道,妈妈是人不是神,妈妈也有痛苦,你不要认为妈妈身上有使不完的力量,妈妈不知道疲倦,实际妈妈很累,很需要你的帮助。孩子就意识到,哦,妈妈需要我。
其次,你让他做事情,让他意识到他有能力,我能做,我跟妈妈一样有力量。让孩子感觉到成就感,活在世上有价值。为什么有些孩子想轻生呢?他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因为我们没有给他机会,我们没有给他空间,而且我们自己又那么累。这就是沟通有问题。有一个小孩跟我说,老师,别的同学都向往假期,我不希望放假,我希望在学校。我说为什么?学校有那么多同学,我可以玩,我可以说,我可以笑,不愿意在家里,家里最烦的就是我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写作业去,干什么呢,又玩呢,她说不出别的话来。其实,他说,我特别想和我妈妈坐下来说说心里话,可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