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 —— 儒学是人们融入社会的修养之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20:54
古时候,写篇东西,似乎没有题目,后人为了编纂的需要,就以文章的开头两个字作为篇名。由此《学而》就成了《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在丑牛童看来,取第一个字‘学’作为篇名就恰当不过了。‘学’是指孔子的学说,孔子三十而立就是立的这个‘学’。孔子之学,是为政之学,告诉官员行有道之政的方法和个人应具备的称为‘君子’的道德品质,以及如何通过个人修养而成为君子。 所以我们说,老子为‘道’,孔子为‘学’。‘道’主要教导君王看问题的方法,治理国家的道理和行为规范。君王为了自己的治理,就希望自己的官员如何如何,这就产生了对官员(后来扩大到百姓)行为进行行为规范的需要。根据‘道’拟定和说明这些规范的内容,及其道理的,就称之‘学’,学习这些规范的内容,及其道理,通过个人修养,将这些规范和道理化为自觉的行动,就称之‘为学’。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就叫做‘有学’,‘有学’者就是君子,君子者就可为有道之政。这些词是在《论语》经常出现的词,我们千万不要把有学当作现在的‘有学问’来解读,而要把它当作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来理解。如同‘道’不是老子首创一样,其实,‘学’也不是孔子的首创,‘道’一产生,‘学’也随之产生。老子祖述伏羲,称伏羲、黄帝、周文王为圣人。‘道’初创于伏羲之画,发展于黄帝之经,完善于文王之《易》,集成于《老子》之道。孔子祖述尧舜,称尧舜为圣人,是自我修养之‘学’的祖宗。从发展历史来看‘学’来源于‘巫’,‘风’和‘礼’,开创与夏,完备于商,集成于孔子。后世称之为‘儒学’,儒从字形看,是人人需要的意思,儒学即人人需要之学。儒学的宗旨是通过个人在‘仁’‘忠’‘信’‘孝’等全面修养,实现君臣和谐、君民和谐、家庭和谐、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的心身和谐。
‘道’与‘学’,其实都是国家管理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只是各自阐述的方面不同,在国家管理学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按《老子》第一章所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总是展现国家管理学说的本质,而‘学’总是展现国家管理学说的发展变化。《老子》认为‘道’是根本,而德、仁、义、礼是‘道’之华(花)。在中国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和社会管理(或说统治)理论的千变万化生于‘学’,‘学’生于‘道’。‘学’是‘道’在人际关系,进而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方面的具体应用。社会发展到私有制社会,人从自然人变化为社会人,‘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历史发展中,由‘道’占主导地位发展为‘学’占主导地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成为不可一种历史的发展趋势。但总的来说,学与道相生是中华思想文化的主线,推动中华思想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孔子认为‘学而优则仕’,后人解读为学问好的人就可以当官,这就背离了孔子‘道德修养好的人才可以为官’的原意。《论语》以‘学’为开篇,就是强调道德修养对为政的重要性。‘学而’不是传统上的劝学篇,而是阐述道德修养的内容、方法及其对为政的重要性。 这是对《老子·59章》提出的重积德是国政之本、‘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在整个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万千文政思想生于孔子之‘学’,孔子之‘学’生于老子之‘道’;以‘学’为利,以‘道’为用,‘道’与‘学’和谐相生,就是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的生命线。而过去的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并没有把握住这条生命线,反而把儒道人为地对立起来,一会儿打倒这个,一会儿又批判那个,或让我们的老祖宗互相对骂,大多数人在旁边看热闹。2000多年来,既不知道何谓‘道’,何谓‘学’。这就是中国史学界、文化界和思想界的悲哀。
我们的经典思想文化,曾经照耀过世界,有过灿烂,有过辉煌。时代在呼唤东方文化,世界在期盼华夏智慧,‘走近经典、创新经典’的任务就是弄清儒和道实质及其依存关系,去掉那些今天用不着的,发扬那些今天用得着的,增加近代、当代我们独有的、而且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吸收世界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并加以中国化,构建出新的华夏先进文化,是刻不容缓的思想文化建设任务。这样才能无愧于‘先进文化’代表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