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跨越:从广度文明到高度文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8:58
军事航空是人类航空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并且是尚未远去的航空世纪里的天空永恒的主角之一。它的成长可以看做是人类航空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索,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航空文明发展的脉络。因此,可以断言,一部军事航空史,一定深藏着众多关键的、影响着航空文明的未来走向信息。
相信对军事航空的发展历程进行理性解构,将有助于我们在空天时代的诸多问题上获得特殊而深刻的理解,空天时代是如何在航空世纪里埋下伏笔,它将无法阻挡地来临,必将赋予空军这一以天为使命的军种所担负的责任与应对的挑战。
高度:建立瞰制之权
类人猿因为从树上下到地面行走而成为人。
人又因为离地飞翔而成为高品质纳人。
与地球表面的垂直距离其实一直是衡量人类文明水准的    一把标尺。
人类的“不安分”
人类可考的历史已有数百万年。这数百万年,人类基本上都是在地面活动。但也许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做着飞翔的梦。中国的《帝王世纪》,《列子御风》,《山海经》、《志怪》等古书中,大量记载了各路神仙和得道高人的飞天故事,汉代的铜镜和石刻上栩棚如生地雕有身生两翼或四翼的神人,敦煌的壁画中,翔舞着大量衣袂飘飘、身姿曼妙的飞天女……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信使墨丘利穿着一双带翅的凉鞋步履如飞;阿拉伯故事里,有魔力的飞毯载着人们在天空自由飞翔;斯堪的纳维亚传说中,心灵手巧的铁匠韦兰身穿自制的金属马甲,在空中来去自如;神话传说中代达罗斯父子的羽毛翅膀、卢基阿诺斯基小说中米尼朱波斯使用的鹫的右翼和老鹰的左翼等等,都寄托着西方文化中人类飞天登月的梦想。
东西方文明还都走过了梦想指引、技术插翅,勇气助推的飞行探索历程,中国商朝建飞车、公输班制竹鹊、张衡作木雕,万户坐火箭等尝试飞天的传说长期流传于世,西方则有达·芬奇、凯利。亨森、莫扎伊斯基、阿代尔、兰利和李林达尔等人做出了堪称伟大的飞行探索实践。
1783年9月1日日,法国的蒙戈菲尔兄弟制作的热气球,把一只鸡,一只鸭和一只羊成功送到了天空。
1783年们月21日,在巴黎的米也特堡,化学家罗泽尔和德尔朗达进行了人类首次载人热气球飞行。
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驾驶有动力飞机一飞冲天。
人类终于拉开了与地球母亲的距离。
高度的攀越
在飞行历史上,征服高度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这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
1783年11月罗泽尔和德尔朗达进行的人类首次载人热气球飞行,高度是900米。
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飞行高度纪录被一次次刷新。
1 862年,英国气象学者格列塞和助手果克苏,乘坐氢气球升到了7000米的高度,经历了酷寒和空气稀薄带来的生存考验。
1875年,法国人科罗契·斯宾涅里和西维用生命的代价换回了人类对8600米高度的征服。
飞机发明后,1 910年,法国勒加涅驾驶“布莱里奥”飞机首先飞过了3000米高限,达到31日1米。1912年,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世界第一个“王牌”的加罗斯,驾驶莫拉纳·索尔居埃飞机飞到5610米,突破5000米大关,创下当时的飞行高度世界纪录。
一战结束后,飞行高度纪录再度攀升。气球飞行仍然领先。1927年,美国人格列依驾氢气球升到了12945米高空,但在冲击1 3000米时不幸遇难;”西班牙号”驾驶者莫拉斯也在;中击11000米高度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 931年,瑞士人皮卡尔驾驶自制的气球成功升到1 5781米的高空。到了1 933年,美国的“进步世纪号”气球升到1 7670米高度;苏联也制成了升限达到18000米的大型气球”苏联1号”。1934年,苏联”航空化学协会1号”平流层气球突破两万米大关,升到了22000米的高度。
飞机方面,美国的B-25米切尔式轰炸机、P-39飞蛇式战斗机等突破8000米大关,P-38闪电式战斗机、P-51野马式战斗机和德国的福克一乌尔夫FW-1 90A战斗机则将纪录提高到1万米以上,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l63B彗星式战斗机更是创纪录地飞到了1 6459米高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航空技术的新进步推动飞行高度纪录继续刷新。
1 956年,美国研制成功U-2侦察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飞过两万米高度的实用型飞机。1 966年,美国又装备了SR-71战略侦察机,飞行高度达到26600米。1 977年8月31日,前苏联飞行员费多托夫驾驶米格一25原型[一266飞机创造了飞行高度37650米的世界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高度与高度的较量
在战争领域,军人从来就注重在战场上开发和利用高度。
在飞机出现以前的数千年地面战争中,就强调夺取,控制和利  用“制高点”,企望从高度获取观察视界、火力射界和可用于机动的势能。
空军,就是为高度而生的。
高度,是空军的价值源泉。高度,使空军得以超越地面表面的一切地理和人工屏障,实现高速度、大范围的机动。高度,使空军获得最开阔的视界,形成对战场的全域观通。SR-71在24000米高空飞行,能在一小时内侦察1 5500平方公里的地区。高度,更可以使空军获得势能.建立对陆地和海上力量的非对称优势。空军思想鼻祖杜黑就这样说过:“人们在地面不能做任何事情来干扰在空中自由飞行的飞机”。
这是一种强势瞰制的权力。
飞机诞生之后,创造和利用高度获得作战主动权.一直是基本战术原则之一。围绕着高度之争,空中战场演绎出一幕幕精彩惊险的交战活剧。
1 964年8月4日,美国发动侵越战争,经常派遣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从1 7500米以上的高空侵入我国中南、西南地区,进行侦察和骚扰。我空军当时装备的歼击机仅能在极短的时间跃升到16000米,要打无人机非常困难。美军以为靠着这种高度优势可以安然无恙地实施入侵。但没想到,人民空军练就了一套“动升限跃升截击方法”,给美军无人机以痛击。1964年11月15日,航空兵一师中队长徐开通在1 7100米高空。首次击落一架147型无人驾驶侦察机。美国随后改进了技术,将无人机飞行高度提高到18300米,但1965年4月3日,中队长董小海驾驶歼-6飞机,在18100米上空又将美无人机打了下来。1 967年.美军改用性能更好的147H型及T型无人驾驶侦察机,飞行高度上升到两万米以上.但仍没逃脱被击落的命运。1967年6月1 2日,1 966年2月7日,我空军飞行员驾驶歼-7型飞机两度击落了美军无人机。在此以后,美无人机的入侵活动急剧下降,至1 971年完全停止。
人民空军总共击落美军高空无人侦察机1 7架.此外,地空导弹部队还先后击落了飞行高度1 7000米的RB-57D、飞行高度18000米的U-2高空侦察机,在反高空目标作战中,取得了世界一流的辉煌战绩。
速度:斩断节律的进攻
引子:飞行器具有的高速度和信息时代系统运转的迅捷高效,可以打断敌方决策的节奏,破坏其作战行动周期,从而获得巨大的“节奏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
●速度提升的速度
由于在通达性最强的空气空间运动,速度成为航空器最优异的品质之一。百年来,航空器的飞行速度几乎是以飞行的速度提升。
(配图表显示飞机速度的变化过程)
活塞式动力时代,飞机是依靠机首的螺旋桨提供推力。随着飞机速度的提升,航空设计师们发现,当飞机接近每小时800公里时,再想增速就举步维艰了。原因是达到这一速度时,螺旋桨桨尖速度接近音速,空气阻力剧增,导致发动机功率骤然下降。同时,高速气流在机体上产生局部激波,使飞行阻力剧增。这种现象就是音障,它使高速战斗机飞行员们深感迷惑。每当他们的飞机接近音速时,飞机操纵上都产生奇特的反应,处置不当就会机毁人亡。
这种情况下,开辟新的动力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20世纪40年代,英国英国维克斯公司(现为英国宇航公司)的天才航空工程师惠特尔利用一种介于活塞式发动机和喷气式发动机之间的过度性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涡轮螺旋桨客机“子爵”号。
苏联著名设计师雅科夫列夫在“雅克-3”飞机上加装液体燃料火箭加速器,使其最大时速达到800公里。但这种办法并不可靠,试飞员曾开玩笑地说:“飞这种飞机就像跟母老虎接吻一样,既可怕,又没任何乐趣。”
英国的著名飞机设计家德·哈维兰父子制造出了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10月,他们设计的飞机达到时速1120公里,接近了音速。
1946午11月19日,小德·哈维兰亲自驾驶新型战斗机向音障发起冲击。飞机呼啸升空,疾速飞行,地面的测速计报出了它行速度:“六百——七百——八百——九百……”
突然,一声天崩地裂似的巨响,崭新的喷气式飞机爆成了无数碎片,象一阵暴雨似地从天而降。勇敢的小德·哈维兰当场牺牲,成为探索音障的第一位牺牲者。
1947年10月4日,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空军基地,美国飞行员耶格尔信心十足地进入了X-1型呈炮弹形的火箭飞机的座舱。该机先由B-29型飞机将它吊至空中3000米高度,然后脱钩单独飞行。当X-1型火箭飞机爬高到12800米时,耶格尔以1078公里/小时的速度,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超音速飞行。以后他又试飞了40多次,并把飞行速度提高到音速的1.5倍。至今,这架首次突破“音障”的X-1型飞机仍珍藏在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内。耶格尔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突破声障的飞行员。为此,他获得了美国航空科技最高成就奖——科利尔奖。
●“疾”者为王
速度从来就是空战基本要素。谁在天空飞得更快,谁就占有了先机。对速度的追求,也就成为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944年7月25日,一架没有螺旋桨的德军“怪机”在慕尼黑上空9000米的高度,将当时速度最快的一架英军“蚊”式飞机追得狼狈不堪,最终躲进云层才幸免于难。从此以后,“蚊”式等其他飞机相继在德军“怪机”的枪口下坠落。这架“怪机”名为ME-262,动力装置是喷气式发动机,推力远远大于活塞式发动机,其最大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869公里,升限达11450米,机上装有4门30毫米航空机炮,战斗中表现出超群的攻击力。
ME-262的第一声呼啸,响彻战云密布的欧洲天空,也将战斗机带进了喷气式时代的黎明。从朝鲜战争起,喷气式战斗机开始在天空征战、搏杀。此后,战斗机以每10年左右更换一代新机的速度迅猛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以前苏联的米格-19和美国的F-100为代表机型的,最大飞行马赫数为1.3左右的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诞生并驰骋天空以后,战斗机开始以不断改进的机翼布局、持续加强的动力装置稳步推进速度及整体性能的攀升,直到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服役,其飞行马赫数一般在1.8-2.5之间。这一代战斗机突出了中、低空格斗性能,具有全天候空-空、空-地作战能力。代表机型有美国的重型战斗机F-15“攻击鹰”、轻型战斗机F-16,前苏联的重型战斗机苏-27、法国的幻影-2000等。
如今,以美国F-22为代表的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投入实战,它具有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所不具备的多种新的性能,其中包括超声速巡航能力,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向战场机动兵力,从而对敌展开更为迅捷的攻击。
人类对飞行速度的追求没有停止。
目前,“高超音速”无人机试验已接近尾声,军事分析家认为,这种“高超音速”航空器的飞行速度可能达到10倍以上音速,极有可能成为新一代轰炸机。倘若这一预期实现,将意味着这种轰炸机可在两个小时之内,对世界上任何一个目标实施打击。美空军正在研制一种高超音速攻击机,能以12马赫的速度在不到4小时内向全球任何地方投送杀伤力。它是1个无人运载火箭和1个载人高超音速攻击机的组合系统。运载火箭从常规跑道升空,将攻击飞行器送到2万米高空并加速到3.5马赫,然后与之分离,后者执行作战任务。
●“六日”战争:速度的骄傲与耻辱
1967年6月5日,阿拉伯半岛爆发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倾其主力进行激烈拼杀,结局是阿方惨败,以军歼灭埃军5个师,歼灭约军4个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大部地区,共计68000平方公里,超过以色列国土面积的三倍多!
最令人称奇的是,这场多国参加、动用数十万军队、规模浩大的战争,仅仅进行了6天即告结束,史称“六日战争”。一场大仗之所以打出如此神奇的速度,首功是以色列空军的迅猛进攻。
6月5日早晨,开罗时间8点45分、以色列时间7点45分,以色列出动200多架战机,突然对埃及19个空军基地发起闪电式袭击。在2小时50分钟内,炸毁了埃及340架作战飞机中的300架,其中包括全部30架埃及最珍视的图-16远程喷气轰炸机。
随后,又采取各个击破战术,相继攻击了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将大量飞机歼灭于地面。至11日停火,阿方共有560架飞机损失,占战机总数60%,而以色列只损失了46架。
以色列空军以闪电般的速度夺取制空权后,立即将主要兵力转入支援地面进攻作战,压制敌方炮火,攻击敌军坦克、坚固掩体,阻滞敌军后援。以色列军队空地协同,齐头并进,如摧枯拉朽风卷残云。
在这场著名战争中,以色列空军始终像一架高速运转机器,一架接一架、一批接一批的去袭击。快速,使其自身的能力变得更强;快速,打乱了对手的反击部署;快速,确保将对手迅速消灭。归结到一点,是空军的速度创造了“六日”奇迹。
而对手败也就败在了速度上。以色列空军在对埃及空袭时十分担心遭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空军的反击,因为他们将全部主力投入了空袭,只留下12架预备飞机,等于向对手完全敞开了天空。如果其他阿拉伯国家空军前来袭击,他们只有挨打的份。这个“危险之窗”是2个小时,因为空袭埃及需要2个小时。可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飞机在空袭开始4个小时后才开始反击。而这时,以色列已经收回了飞机,从容关闭了“危险之窗”!
速度,就这样成为了以色列空军的骄傲,同时成为阿拉伯空军的耻辱。
●网络:用光速助推战争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战争加速超越机械域,向信息域拓展。战场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分发,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环节,而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分发的速度,又成为信息能力的关键指标。在现代战场,谁能先敌发现,谁就能先敌打击,谁就能赢得胜利。
空中作战战场范围广、行动节奏快,对海量、快速的信息保障有着特别强烈的需求。早在二战期间,英国空军在抗击德国空袭的“不列颠战役”中,就建设和使用了“扇形站”系统指挥防空作战。该系统实际上是现代指挥控制系统的雏形,它通过战区通信网,将战区内部署的雷达、监视设备获取的预警情报汇总到指挥中心,形成战场态势图,指挥员据此做出决策,再通过战区通信网将指令发送到各个指挥所,由指挥所发送到作战飞机。实质上,这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
二战后,1956年,美国耗费巨资,建成北美防空作战指挥系统——“赛其”系统。该系统是第一个专项建设的指挥系统,其功能是将分散部署的预警系统信息汇聚在一起,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作战指令,统一指挥多点分布的作战部队。虽然很简单,很粗陋,但它是军事历史上的第一个“信息网”。在此后不久,苏联也建成了同样的系统——“天空一号”。
美苏在建设“赛其”和“天空一号”的同时,还开始发展机载制导弹药和电子干扰系统。70年代以后,信息化全面启动,形成规模。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的信息系统每天处理70万人次的电话通话,15万次的文件资料;提供3万个无线电频道。空中指挥控制系统实现了3000万人次的电话通话,管理了每天2000-30000架次的飞行,控制内容包括122条空中加油点、660个限制作战区、312个导弹作战区、78个攻击走廊、92个空中战斗巡逻点、36个训练区域和6个未参战国的民航路线。
1997年4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杰伊·约翰逊海军上将在美国海军学会年会上发言,正式提出网络中心战理论。2003年11月,美国国防部部队转型办公室颁发《军事转型战略途径》,首次提出网络中心战是美军新的战争方式。“网络中心战”就是将所有情报单元、作战单元、保障单元纳入栅格化网络之中,使部队在网络环境下遂行作战行动,作战要素横向联通,作战流程纵向通贯,实现信息火力紧密融合。
这一概念提出后,美空军率先取得了建设和作战运用的初步突破。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美空军制定了一项称为“闭环C4KISR”的作战方案,通过空天地分布的通信系统,将侦察卫星、有人驾驶侦察机、无人驾驶侦察机和地面各类探测器,与指挥控制系统、作战平台联成一个严密的网络,通过“全球鹰”、“捕食者”、RC-135、U-2侦察机,E-8C“联合星”飞机以及航天侦察资源发现并跟踪目标,使用卫星通信手段传送信息及指令,利用战术数据链系统指挥引导空中武器平台攻击摧毁目标,基本做到“发现即摧毁”。后来在伊拉克战争和2004年费卢杰战役中,美国空军对网络中心战进行了进一步实验和拓展。
“网络中心战”,正逐渐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空天作战的主要样式。
网络对于空中作战的巨大价值是通过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提升作战决策速度,使空中作战行动更灵敏更快捷。美空军《全球作战——21世纪空军构想》提出,未来的空间信息传输应达到的能力指标是:10分钟内建成可靠、完备的作战网络,10-60秒内接通战术系统信道和网络;3分钟内完成多域数据库的查询和检索,每小时通报2000个目标的变化信息;在1分钟内能发送重要态势、特定目标和威胁变化的信息,在10秒内可为2000个作战单元用户提供作战信息。在强大的信息支援下,从侦察系统发现目标到空中作战平台打击目标的“杀伤链”大大压缩。
2003年4 月9日,在伊拉克某地执行侦察任务的“捕食者”无人侦察机,发现了两辆隐蔽在树丛边的伊军坦克。地面情报分配系统在一分钟之后便将确认的信息传递给了联合空中战斗中心,并将目标的详细情报发送给已经位于该地区上空的作战飞机。在发现目标的17分钟内,这两辆坦克便被摧毁了。
精度:暴力的控制性释放
引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空中战争在潜移默化间完成着由粗放式向精益式的演进,远程精确打击逐步取代了地毯式狂轰烂炸,暴力释放变得可控、有序,战斗由“斗力”向“斗智”升级。
●攻击:由面到点
飞机运用于战争之初,投射的弹药都是非制导的,打击的准确性很差。一战时,空袭飞机采用机械瞄准装置,多采取密集编队轰炸战术,由带队长机瞄准,编队飞机按长机口令投弹进行轰炸,以轰炸面状目标为主。二战时,飞机采用了比较准确的环形瞄准具、光学瞄准具、雷达等设备,命中概率较以前有改进,但并没有质的提高。美军在二战时轰炸摧毁一个典型目标,平均需要出动B-17轰炸机108架次,投下648枚炸弹。
二战期间,德国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种制导弹药——“HS-293”型机载无线电遥控空对舰炸弹,曾经在地中海试用。此外,德国还研制成了V-1飞航式导弹和V-2弹道导弹,运用于不列颠战役。
二战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指挥控制和火力控制,机载航空弹药迅速实现了制导化,50~60年代,出现第一、二代空对地/舰导弹,圆概率偏差达到20~30米。1965年,美国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激光制导炸弹“铺路”Ⅰ型,圆概率偏差为6~7米。70~80年代以后,精确制导炸弹发展到第二、三代,还出现了巡航导弹,促使空中打击的精度大幅度提高,并深刻改造了空中作战样式。
越南战争后期,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形成了战术规模,对一些关键战斗的结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杜梅大桥是越南北部最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位于河内市郊。清化大桥则是北方物资运往南方的最重要的通道。美军视它们为眼中钉、肉中刺。从1965年到1972年,曾对杜梅大桥进行过113次空袭,对清化大桥进行过871次空袭,共损失飞机21架,以两桥为目标投下的炸弹达1万多吨,但始终未能摧毁。
1972年,美军的“宝石路I”激光制导炸弹改进完成后,立即把它投入实战。当年5月10日美军首先轰炸杜梅大桥,投下22枚激光制导炸弹,大桥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一节桥墩倒塌。次日美军再次出动4架F-4战机,投下8枚激光制导炸弹,炸塌3节桥墩,杜梅大桥被完全摧毁。13日,美军又出动14架F-14对清化大桥进行攻击,共投下24枚激光制导炸弹,使清化大桥失去了使用功能。3次空袭,只用54枚炸弹,未损一架飞机,就取得了作战的圆满成功。精确制导弹药的运用使作战效果提高了25倍以上,平均圆概率误差为9.15米。而在1966至1968年间,美战机投掷非制导炸弹的平均圆概率误差为128米。
激光制导炸弹的成功运用让世人震惊,被称为“战争革命”。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80年代由西方国家和以色列进行的几场中小规模局部战争,都主要使用制导弹药实施精确打击。90年代,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占使用弹药总量的8%,实战中共使用了20多种精确制导弹药,约4.3万枚,使这场战争成为战争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精确制导弹药的战争。随后,精确制导弹药在总弹药中的比重逐步上升,1998年12月对伊拉克实施的“沙漠之狐”为70%,1999年科索沃战争为35%,2001年阿富汗战争为59%,精确制导武器的比例首次超过非精确制导弹药,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70%。
海湾战争中,1991年 2月6日晨,2架执行待殊任务的美海军飞机,从位于红海的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其中一架A-6E重型攻击机,飞到距巴格达约80千米处,发射了一枚“斯拉姆”空对地导弹。一架海盗A-7E轻型攻击机,对飞行中的导弹进行遥控。导弹准确命中了一座发电机机房外围的围墙,炸开一个大洞。时隔不到1分钟,入侵者攻击机发射了第二枚“斯拉姆”,竟神奇地从第一枚导弹所击穿的弹孔中钻了进去,炸毁了发电机机房。
目前,空射巡航导弹的圆概率偏差9~10米;“铺路”Ⅱ型激光制导炸弹1~2米,“铺路”Ⅲ型为0.3~0.6米;联合直接攻击炸弹JDAMⅠ型13米,Ⅱ型为6~9米,Ⅲ型为3米。
●点穴:空中斩首
80年代,美国空军上校沃登提出“重心打击”理论,明确将敌领导层作为打击重心之一。美国、以色列空军屡次上演“外科手术式打击”,精确打击精选战略目标,迫使对手接受己方的政策立场。1986年4月15日,美国空、海军战斗机对利比亚发动“黄金峡谷”作战,炸毁了预定的5个目标,其中包括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住所,卡扎菲因当晚未在此过夜而幸免于难。
1995年,俄罗斯为维护车臣地区统一,对车臣民族分离势力展开大规模作战。1996年4月21日,俄空军成功将逃窜中的车臣分离主义“总统”杜达耶夫炸死。据杜达耶夫的遗孀事后介绍,当时,杜达耶夫与妻子等人驱车在野外活动,时逢俄罗斯“自由”电台打来电话对其进行采访。杜达耶夫把电话机放在汽车发动机的罩上与对方通话。完毕后,又给另外一个人拨电话。就在他们通话时,两枚导弹呼啸而至,将杜达耶夫当场被炸死。据俄军透露,导弹是一架被紧急调来的苏-25强击机发射的。这是战争历史上飞机对所选定的人员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首个成功战例。
2001年11月16日,美军的“捕食者”无人侦察/攻击机与F-15E战斗机协同攻击,炸死了基地组织三号头目穆罕默德·阿提夫。
以色列于20世纪90年代发明了“定点清除”战法,追杀反以武装领导人。至2008年12月“铸铅”行动以前,采用各种手段“清除”35次,炸死知名人物25名,其中“空中清除”26次,占总数70%;炸死17名,占总数69%。以军从空中发射的导弹,多次从建筑物窗口射入,将目标炸死,还8次击毁行驶中的目标车辆,炸死乘员,攻击效力十分惊人。
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3月17日报道:3月15日傍晚,在巴基斯坦西北地区,美军一架无人机向一处激进分子领导人住宅发射了一枚导弹,炸死该领导人和其他3人。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报道:2006年和2007年,美中央情报局运用“捕食者”无人机在巴基斯坦境内对基地组织领导人发动了10次袭击。2008年8月至今又发动了38次,至少杀死9名高级领导人。
●为效果开火
1974年,美国政府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精确制导武器”这一名词。1996年,美军联合作战理论明确将精确交战确定为四大原则之一。美国空军1996年白皮书“全球交战”提出:要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对已确定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俄军也认为,高精度武器越来越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力量,对高精度武器的使用及其防护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了侦察--火力战和电子--火力战等新样式。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空军上校德普图拉发现战争中虽然摧毁了伊拉克不少目标,但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随即提出了应关注作战效果并根据效果指导作战的思路,这就是“基于效果作战”理论(EBO)。
美空军准将、作战需求负责人麦克·斯诺德格拉斯在2003年8月中旬召开的空军第二届C4ISR峰会上指出,基于效果的作战方式将尝试从根本上改变空军人员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计划和执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基于目标和基于对象作战方式的扩展和补充。这种方法是将敌人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建模,己方可以采取最佳的联合行动以实现作战目标,并能掌握联合行动的具体效果。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轰炸了伊拉克军队坚固的飞机掩体,虽然从技术上讲并没有摧毁这些飞机,但轰炸使得掩体不能再次使用,这是一种基于效果而不是基于目标的作战。
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中,美空军首次采用了“基于效果作战”,超越“摧毁敌防御体系”这一传统作战环节,直接攻击伊战略目标、核心目标,大幅压缩作战进程。
随着信息技术与武器装备的不断融合,对地攻击加速从地毯式轰炸向点对点的精确打击发展,从大规模的全面杀伤向根据战争战略目的有限致命毁伤发展,从打击固定目标向打击移动目标发展,由打击大型、集群目标向打击小型、个体目标发展,除了实现摧毁效果最大化,还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打击精度提高,使空袭附带损伤降到最低,这可以有效抑制和控制空袭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赢得政治外交的主动。这表明人类正在寻求一种理性使用暴力的途径。
广度:第一种真正的全球作战力量
引子:如今的主战飞机作战半径一般都在1500~2000千米之间,借助空中加油,理论上能在全球范围机动,实现全纵深打击,使得现代战争没有前后方之分。空军作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一支首先使用、全程使用且能对战争进程发挥积极影响的作战力量,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筹划者实现既定军事目标必须倚重的战争利器。
●挑战环球的“旅行”
(配图表显示飞机飞行距离变化)
1923年,美国航空勤务队的比利·米切尔准将提出环球飞行计划,在道格拉斯公司专门订购了4架“世界巡航者”(DWC)大型双翼飞机,于1924年4月6日从美国西雅图出发,进行环球飞行。其中“芝加哥”号和“新奥尔良”号于9月28日飞完全程,共44340公里,历时176天,实际飞行371小时11分,平均速度124.8公里/小时。
1927年5月20日7时52分,25岁的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上尉自纽约长岛的罗斯福机场起飞,开始了横穿大西洋其间并无着陆的历史性飞行。起飞前有记者询问他带着6个三明治,1加仑水是否足够,他说如果成功了这已经多余了,若不成功那更用不着了。
林德伯格历尽艰险,在在不间断飞行33个半小时后,于第二天晚10点24分,在巴黎勒博格特机场安全着陆。当晚,15万人聚集在巴黎,汽车10辆并排,拥堵了大街。人们高呼:“林德伯格万岁!美国人万岁!”林德伯格获得25000美元的奖金,更因此获奥特洛奖。
75年后,2002年,其孙艾力克·林德伯格重复了一次林德伯格当年的路线,成功完成飞行。
目前的不着陆飞行最远记录是美国冒险大亨史蒂夫·福塞特在2006年7月11日创下的,他驾驶一架“环球飞行者”昼夜不停地飞行了76小时,飞行距离42467公里。
●空中远征
远征是一个古老的名词。在人类战争历史上,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欧洲十字军,以及近代的拿破仑等,均书写了恢弘而又惨烈的远征作战篇章。然而,无论是陆上征伐还是海上进击,虽然都可以跨越上千、数千公里,征服遥远的异族,但都存在一个致命弱点:时间漫长。少则数月,多则数年。
空中力量出现后,人类实现了日行万里、直捣敌巢的理想。
还在二战中,美英航空兵就对欧洲大陆内腹的德国和太平洋上的日本进行了远程战略轰炸,飞机出击距离数千公里。
二战结束后,这种空中远程作战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出动14架F—15、F—16型战斗轰炸机,单程飞行2,000公里,悍然偷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约20公里处的原子研究中心,使造价4亿美元的“乌西拉克”型原子反应堆遭到彻底破坏。
1985年10月1日上午,以色列悍然出动8架F—15型战斗机,单程飞行2,400公里,空袭了设在突尼斯首都南郊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炸毁了巴解总部的建筑物,炸死炸伤200余名巴勒斯坦人和突尼斯人。
1986年4月15日,美国空、海军战斗机对利比亚发动“黄金峡谷”作战,其中,美空军 FB—111型战斗轰炸机24架和EF—111型电子战飞机5架(内有备用机1架),由位于英国的基地起飞,绕过法国和西班牙,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经4次空中加油,单程飞行10,380公里,向利比亚实施远程奔袭。
1991年1月海湾战争,美国空军的8架B-52战略轰炸机于开战首日从本土路易斯安娜州的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出发,单程飞行1万多公里,飞临海湾地区,发射巡航导弹攻击了伊拉克电力目标。此次出击往返飞行时间达35小时,成为人类历史上出动距离最远、留空时间最长的空袭行动。
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美国空军B-2隐身战略轰炸机从美国本土起飞,单程飞行1万多公里,到达南联盟空域,投掷卫星制导弹药轰炸南联盟战略目标。
2001年10月阿富汗战争,美国空军B-1B和B-52战略轰炸机从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起飞,B-2隐身轰炸机从美国本土基地起飞,联合对阿实施空袭。截止到10月14日,三型轰炸机出动100架次,约占同期飞机出动总量的38%。
●投送国家力量和意志
美国《全球交战:21世纪空军构想》宣布:“美国空军……将是一支全球力量,并将使美国无处不在。”
世界大国从来就把空军当成投送国家力量和意志的工具,不仅运用于战争,而且运用于处置国内国际危机。
1948年,苏联为迫使美国在德国问题上做出让步,对位于苏占东德境内的“飞地”西柏林进行封锁,切断了西柏林与西德之间的所有陆上通道,引发了“柏林危机”。美国人决定从空中越过苏军封锁线向西柏林输送物资。从1948年6月26日开始,美、英、法实施了代号为“运粮行动”的大规模空运,从空中向西柏林输送生活物资,至1949年9月30日结束,达15个月。美、英、法三国空军共出动飞机277728架次,空运233万多吨物资,西柏林老百姓和驻军共250万人完全靠空运维持最低生活水平。1949年9月苏联解除了封锁。空运“废置”苏联的封锁线,解救了西柏林,同时又避免了与苏军的地面碰撞。
1999年6月,在科索沃战争后期,俄罗斯在地面部队无法进入的情况下,出动运输机输送空降兵部队抢占了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迫使北约在与俄军对峙后,不得不做出让步,允许俄罗斯参与科索沃“维和”行动,并使俄获得一块“维和”区域。
这类事例充分说明空中力量的远程通行能力不仅仅是可以远距离投送力量,而且可以超越地球表面的自然或人工障碍投送力量,这种独一无二的“超越通行”能力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强大支柱。
●空天打击网:真正意义的全球性强权体制
军事强权是国家制度的产物,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强国试图依靠军事力量优势建立对世界或地区的控制。人类最早建立的是陆权体制,其核心权力是对陆上战略枢纽地带的控制,主导力量是步骑兵,基本行动模式是陆地远征作战和军事占领,本质特征是“以陆制陆”。历史上显赫强盛的帝国,如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等,皆属陆权体制的代表。
海权体制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出现于地中海地区,但属于区域性的。14、15世纪麦哲伦、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后,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相继建立了区域性海上霸权。16世纪后,英国逐步夺得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海上帝国。19世纪末,美国海军上校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著名的“海权论”,强调“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世界”,美国海上霸权随即迅速崛起。海权体制以对海洋的控制为核心权力,以海军为主导力量,基本行动模式是海上决战、登陆作战和海上威慑,本质特征是“以海制陆”。
1903年12月,人类发明了飞机,从此飞离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以上、大气层以下的垂直空间开展经济和军事活动。1911年9月的意土战争,飞机首次被运用于战场,之后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发挥和显示出主导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巨大战略效能,人类军事强权由此衍生出第三种形态——空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向垂直空间拓展力量、寻求利益、建立权力,实现对陆地和海洋的瞰制,成为大国权力的基础。1964年,美国约翰逊总统说:“英国人曾因掌握制海权而领导过世界。我们掌握制空权,并从确立这一霸主地位之日起领导着自由世界”。空权体制以对航空空间的控制为核心权力,以空军为主导力量,基本行动模式是空中打击和空中威慑,本质特征是“以空制陆(海)”。
20世纪50年代,人类发明了航天器,开始超越内层空间,向外层空间寻求新的利益和权力。70年代,信息化革命蓬勃兴起,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空中力量与航天力量优先和深度融合,加速演变为一体化的垂直空间作战力量,人类历史上的第四种军事强权体制——空天体制初步形成。空天体制以对航空航天空间的控制为核心权力,以空天一体力量为主导力量,基本行动模式是空天打击和空天威慑,本质特征是“空天制陆(海)”。
空天强权体制是真正意义的全球性体制。陆权体制囿于复杂地形和陆军机动能力的有限,实际只能进行区域控制。海权体制囿于陆地和海洋的分割以及海军对陆作战能力的有限,实际也只能控制海洋和沿海500公里纵深的内陆。唯有空天体制无远弗界,可对地球表面任一地点和地域发挥作用,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强权。美国空军于90年代后期抛出《全球交战》、《全球警戒,全球到达和全球力量》战略构想,明确表示“保卫美国及其全球利益”,将“全球攻击”和“全球快速机动”作为21世纪必须具备的六项核心能力中的两项。声称,“在任何时间对全球范围内的任何地点实施快速远程攻击”。目前,正加紧研制下一代战略轰炸机,方案之一的B-3高超音速隐形战略轰炸飞机,时速达5马赫,计划于2030年左右替代B-2隐形轰炸机;发展“全球到达”的巨型运输机,设计起飞总重量达到500吨左右,它能在没有空中加油的情况下,一次将上百吨物资送到1.8万公里之外。美空军从90年代末开始组建空军远征部队和“全球隐身特遣队”,谋求在48小时内对全球任一地区的事态做出空中反应,一日内打击200个目标。
2003年,时任俄空军总司令米哈伊洛夫大将在恩格斯空军基地表示,俄空军的作战任务将进一步扩大,将飞往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执行任务,并担负摧毁境内外恐怖主义基地的作战任务。目前在加紧研制隐身、高速新型轰炸机T-60C和图-22M5型轰炸机,以及伊尔-112B新一代运输机。近年来,作为俄空军战略核力量的远程航空兵频繁亮相世界,“制造”了一系列轰动事件:突破北美防空系统,进入导弹发射阵位,摆出对美国关键目标实施空中打击的姿态;恢复中断15年之久的远程轰炸机战略巡航,频频逼近美国阿拉斯加空域进行“正常训练飞行”;逼近日本领空、贴近挪威海岸飞行……
上一任美国空军参谋长麦克尔·莫斯里上将训导空军官兵:“作为空军军人,我们的视角是战略性的;作为空军,我们的效能是全球性的”。
全球作战,成为空军最突出的军种属性。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全球打击网,正在空天拉开。
力度:21世纪的主宰
引子:作为飞行平台的主体——飞机各方面的性能有了飞跃发展,航程增大、运力增加、升限提高,装载的弹药当量的增加,加上航空武器装备效能的进一步增强,空中力量正逐渐成为实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权益的一张最具威慑力的王牌。作为空中力量的代表——空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军队的代表也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走上国际政治舞台,成为平时最具威慑性的国家力量,它因此成为实现国家意志的最佳工具。
●从B-29到F-117
上世纪80年代,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后说过一句名言:我不仅知道B-1是一种轰炸机,而且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军队也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不久后,最大起飞重量达216.37吨、可携带多种进攻武器的战略轰炸机B-1B开始在美国空军服役。
其实,被称为“恐怖大鸟”的轰炸机在一战中就问世了,但真正异军突起却是在二战时期。
德国的JU-87、JU-88俯冲轰炸机配合闪击战,在欧洲大地上制造了“斯图卡恐怖”。苏联的图-2前线轰炸机,把轰响的雷霆投向德军阵地。
享有“超级空中堡垒” 美称的B-29轰炸机是二战中著名的轰炸机最大航程6000公里,可载弹10吨,使用升限12000米。B-29轰炸机主要用于亚洲战场,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1945年8月6日和9日,B-29轰炸机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一颗原子弹。导致广岛7万多人死亡和7万多人受伤、长崎3万6千人死亡和4万多人受伤。这一次轰炸,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最为有意思的是,8月14日,日本正式投降的当天,美军出动了833架B-29等各型轰炸机对日本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轰炸,彻底击溃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狂想。
在越南北方创造了地毯式轰炸的B-52,因为现代高技术的支持而青春不老,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和美国有关的局部战争中,都有它庞大的身影。
在新世纪第一年的阿富汗战争中,“B-52”轰炸机又一鸣惊人,它发射的“杰达姆”炸弹使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遭受重大损失,并摇身一变成了精确打击武器家族的重要成员。
继B-1B之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又相继研制出形体诡异的B-2战略轰炸机和F-117“夜鹰”战斗轰炸机。
B-2轰炸机是美国研制的一种远程全天候隐形战略轰炸机,乘员2~3人,用于取代B-52轰炸机。该型轰炸机最大载弹量18.144吨,一次空中加油的航程为18520公里,实用升限15240米。科索沃战争中,参战的6架B-2轰炸机共投放454吨,500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摧毁了南联盟的许多重要战略目标。
F-117 是美国空军的第一种实用型隐身战斗轰炸机,最大速度0.9 马赫,作战半径1112 千米 ( 不空中加油),载弹 2268 千克。海湾战争中,有42架 F-117A 参加了对伊拉克的战斗,它向伊拉克的防空控制中心投下了战争中的第一枚炸弹。战争期间,F-117A出动了近1300架次,投弹 2000 多吨,虽然F-117A所出动的架次仅占这次战争中总轰炸架次的2%,然而却轰炸了战略目标清单中40%以上的目标。
●国家捍卫者
20世纪以来一直屹立不倒,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军事强国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另一个是以色列,有人称它是“世界最小的超级大国”。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爱好和擅长空中作战。
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说:昔日,英国皇家海军是不列颠王国全盛时期的缩影,今天,美国空军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美国的实力。
以往哪里出了事情,美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派艘航母去!现在,美国有了更快、更省事、更有效的手段:全球到达的空中力量。
与二战后美国将空军主要作为一种政治和外交手段使用不同,以色列是实实在在的将空军作为国家生死攸关的一种制胜手段。如果说美国是凭借他的无与伦比的综合实力,作为空军包打天下的后盾,那么以色列则纯粹是依靠对空军高明的战略运用,来为国家构筑一道安全屏障。
以色列的国土小得没有资格进行防御作战。它们只能进攻,只能胜利,并且这胜利还要是很快的胜利,以色列的国力打不起持久战。空军,进攻,成为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 巴列夫”防线溃败的重大教训让以色列人刻骨铭心。
以色列在六日战争中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的领土。战略纵深全面扩大——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战略纵深增大200公里以上;约旦河西岸,战略纵深增大90公里以上。为保住这一“安全边界”,以色列战略思想由进攻转为防守。以军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兴建了一条长123公里,以当时的以军总参谋长巴列夫命名的防线。
1973年10月6日下午14时,正当以色列人在教堂里默度“赎罪日”的时候,一枚早已埋好的炸弹,在巴列夫防线的沙堤上爆炸了。同时,1700门埃及大炮突然开火;200多架埃及飞机呼啸而至,800多辆埃及坦克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破以军防线;
同一时刻,叙利亚的600门大炮,掩护着400辆坦克,扑向戈兰高地;
以色列战机立即起飞,试图阻挡埃叙联军,但迎面遭遇最新式的萨姆-6地空导弹,一下子被打掉30架!接下来的几天,以色列飞机就像中弹的鸽子一样往下掉。就在以色列在他们的胜利梦中沉睡的时候,埃及已经在苏伊士运河前沿部署了62个导弹阵地;叙利亚部署了36个导弹阵地。
号称“以色列长臂”的空军险些折戟沉沙。
以色列军队全线溃退,国家告急!
多亏美国的情报和电子援助以及以军破釜沉舟的战斗意志,空军才在最后关头夺回天空,掩护整个以色列军队反败为胜。
由于空军在历次战争中的巨大的作用,它得到爱戴是自然而然的。世界上很难再找出一个国家象以色列那样将空军看得如此崇高。在它的14万常备军中,空军虽然只有不到3万人,但却占了38%的军费。330万的国家人口,作战飞机的数量是461架,人均占有作战飞机的数量,全球第一!
●撕裂敌人神经
空军军事理论创始人杜黑认为,空中力量“彻底摧毁一个目标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效果”。
1992年版《美国空军航空航天概则》也指出:“战略空袭行动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其盟国的武装部队和民众的情绪产生深远影响。”
空中力量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物质打击力量,同时也是强大的心理打击力量。其可怕的毁伤效果和恐怖的攻击锐势,足以让敌人神经紊乱、心理崩溃!
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色列空军对战争胜利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不仅仅是快速夺取制空权并对地面部队提供强大火力支援,还有一个一直被人忽视,这就是心理震撼作用。在以色列空军对埃及发动空袭之后,其迅猛的攻击锐势导致埃军情报系统一片混乱,同时造成总司令情绪高度紧张、思维错乱,误判是美国第六舰队发起的空袭,慌忙下令驻西奈前线部队后撤。司令机关查明进攻者系以军而非美军后又下令西奈部队坚守原有防线。十几个小时内指令几经更迭,自己搞乱了自己的阵脚,导致前线部队一击即溃!
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的战俘审讯中,一位率部投降的伊军营长告知他投降的原因是“害怕B-52的轰炸”。美军人员查询作战纪录后对他的说法提出质疑:“B-52并没有轰炸过你部防区。”这位伊军营长解释道:“可我见过B-52轰炸过的阵地!”
当今世界,对天空的控制,已经成为控制地球表面事态的强大权力。通过天空摧毁对手抵抗能力,迫使对手屈服。
●“裁决”陆地和海洋争端
现代空中力量的功能早已超越单一的天空,延伸到陆地和海洋。
1991年,美国进行猛烈空袭,辅以地面进攻,迫使伊拉克接受联合国关于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的决议;
1999年,北约与南联盟的争端缘起陆地问题,北约要求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地区,但他们不是出动地面部队将南联盟军队赶走,而是单独动用空中力量进行毁灭性轰炸,迫使南联盟接受了自己开出的条件。用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话说,这叫“轰炸加外交”。是役,北约地面军队未动一兵一卒,南联盟陆军也未打一枪一弹,最终却不得不将科索沃拱手交出。
其实早在1994年的波黑冲突中,北约就通过空袭,迫使塞尔维亚方面接受了美、英、法、德、俄五国制定的波黑版图划分方案。
这种“地面问题空中解决”模式的出现固然有其特殊背景和原因,但所反映的趋势不可忽略。说明:现代空中力量不仅是空中军事冲突的解决者,而且俨然当起了陆地、海洋争端的“裁决者”!
990年8月,萨达姆在入侵科威特后,面对大兵压境的多国部队空军,傲慢地声称:“美国依赖空军。但空军在战争史上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最后的事实是,他就是败在了空军手下!
不知道他内心里是否承认了空军的权威。但他在那以后,再没有说过蔑视空权的话。
结语:文明的跨越
在二十世纪以来百多年时间里,空中力量走过了一段作战工具——要作战手段——主要作战手段的历程;经历了小角色——配角——主角的过程;完成了次要作用——主要作用——决定作用的跃升,发展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人类文明从分布空间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广度文明,指人类生产生活在平面方向拓展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进步。二是高度文明,指人类生产生活在垂直方向拓展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进步。航空航天本质上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物理空间的高度来获取经济、政治和军事效益的活动。
人类自产生后,从来没有停止过拓展自身生产生活空间的努力。在20世纪以前,文明的扩展一直是在平面推进,不断地扩大广度。15、16世纪的环球航行和发现新大陆,是广度文明的一次时代性突破,奠定了全球化的基点。20世纪,人类发明了飞机,文明开始向垂直方向发展,创造了高度文明的初级形态。50年代,人类冲出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人类活动的高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缔造了完整意义上的高度文明。人类向太空发展的意义,就如同“第二次发现新大陆”!
3.人类对高度的追求与生俱来。人类自古就对天怀有好奇、敬畏、崇拜和向往之情,视之为力量、权力和幸福的象征和来源。“天神”、上帝、天堂、天宫、天使、苍天、孙悟空等宗教、神话、民间称谓,反映了人们对天的认识和感情寄托。这实际上是人们对垂直空间价值的朦胧的、感性的和幻化的认识。现代航空航天事业实质上是人类古老“飞天”梦想的实现,是对人类需求的满足。
4.航天事业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航天事业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没有现代科学,就没有“飞天”。动力技术、材料技术、结构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观测技术、引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安全技术等,构成了航天技术群。20世纪30-40年代以来,这一系列技术的飞跃发展,奠定了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航天事业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技术革命进一步发展跃进的强劲动力。
5.航天事业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文明在高度上的延伸推进了在广度上的拓展和在品质上的提升。高度文明不是对广度文明的否定,而是对广度文明的发展、拓延和增进。航天器具有的超高位势使其具有如下独特功能:实施大范围、高精度的观察、观测和侦察预警;实施远距离大范围通信;实施精确的导航定位;实施超高位势的打击和防御;提供科学实验平台;等等。外层空间因此成为新的科学实验环境、人类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新支撑点、打击敌人和防御敌人的高位战场。人类生产生活和军事事业已经与航天不可分割,并因为航天因素的影响,大大拓展了活动范围、加快了活动速度、提高了活动效率和质量。可以说,航天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事业发展跃进的战略制高点。
6.航空航天不可分割。航空与航天有着特殊的“姻缘”。地缘关系最为密切,位置相接;二者的地理构造和物理环境最为接近;航空器与航天器的运行原理、技术构造、行动特点最为接近;航空器活动对航天器的需求最为强烈。空与天共同构建了一个从地球表面向上无限延展的新型战略空间,空天交联在内外层空间的整体交联中具有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7.空天一体战成为信息化战争的标志性作战样式。在20世纪末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航天支援的程度、规模呈直线上升之势,航天元素已经渗透到航空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从“高档消费品”变为“日常消费品”,从“贵族的象征”变为“平民的必备”,与航空形成全流程、全领域、全要素的融合。空与天的联姻,培育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高度”作战形态——空天一体战。航天支援对空中作战效能的增强效应强烈而明显,它使战场透明度、打击精度、机动精度、协同精度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外层空间价值的飙升,要求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必须积极夺取航天支援的优势。
8.关闭“恐怖天窗”成为信息化时代国家安全的新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明的V-2导弹开创了通过大气层以外空间投送火力的历史。二战以后,导弹核武器迅猛发展,在全人类的头顶打开了一扇“恐怖天窗”。从50年代开始,处于冷战对峙之中的美苏在大力扩充进攻性导弹核武器的同时,竞相发展针对对方的反导系统。90年代冷战结束后,核大战危险明显下降,但导弹核武器却出现从大国向一般国家扩散的势头,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首次运用了弹道导弹。世界许多国家明确将反导防天作为国家的战略防御任务,下大力发展反导力量。在信息时代,反导防天、关闭“恐怖天窗”成为国家安全的紧迫课题,反导防天系统成为国防体系中新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9.发展中国家必须跟上空天一体化的时代潮流。空天一体化已成时代趋势,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在空天一体化进程中领先一步,占据优势,并从中攫取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发展中国家在空天时代面临着新的战略挑战,必须迎头赶上。一是要将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作为推进本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支撑点,通过发展航天力量促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升级的跨越式发展。二是优先加强空天交联,着力建设空与天紧密结合的新型防卫力量。三是要结合本国实际,瞄准本国的战略需求,走有本国特色的空天一体化之路。
“空天时代”的“空军责任”
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已迈入21世纪,一个被称为“空天时代”的新世纪。经历了飞机卫星诞生并迅速全面投入使用的一百年,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已发生巨变。在这个时空被大大压缩、安全概念被重新界定的新世纪,“利益存于空天、安全系于空天,发展盛于空天”,成为文明演进的最新规律,是中华民族必须牢固树立的新观念。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安全风险加剧的阶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选择在当今国际体系下走一条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道路,但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各种未知的风险和变数将长期存在。传统安全威胁依然严峻,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增大。武装力量作为“扶天下之危”、“救天下之祸”、“除天下之忧”和“据天下之安”的最后手段,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空军具有远程奔袭、精确打击、快速机动、能力类型多样、运用效果可控等优势,一直是一支备受倚重的作战力量。进入21世纪,战争的信息化和空天化趋势日益凸显,全球掀起了空军转型热潮,大国空军以争夺21世纪空天战场主动权为目标,以和平时期空军建设发展为手段,展开了一场软性隐形战略较量。中华民族无法置身于这场较量之外,承受不起落后必须付出的代价,人民空军对国家安全和发展所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
这份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化空军。人民空军是经略空天的战略力量。新世纪新阶段空军建设发展,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与履行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空军”。这支空军与国家国际地位相称、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能够遂行战略战役任务、全面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应当是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的,是空为主体、网为依托、天为支撑,空天网三位一体的;应当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始终不渝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空中力量支撑和坚强的空中安全保证。
第二,依托空天维护国家安全。就是要在国家领空、国家利益相关区域塑造态势、控制危机、打赢战争,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成为国家军事力量的支柱、地区以至于世界战略稳定的制衡力量。
空天时代,欲掌握国家命运必先掌握空天。
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百年吸纳航空文明、融入航空文明、创建航空文明的艰辛而又辉煌的道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以更加豪迈的情怀、更加果决的勇气和更加更迅猛的锐势,去塑造新质空天文明。我们不仅需要向海洋进军,而且要向航空航天空间进军,在平面和高度两个方向上同步互动拓展力量,争取利益和权力。这是国家和平发展的题中之义,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对人类空天文明的贡献。掌握新型立体空间的权力,是民族的意志,时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