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整劲及其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0:06
内家整劲及其他 (转)作者:习于无形心智无极    练法:
一、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五指自然分开,垂于体侧。两膝微曲,涌泉涵空,十趾微抓地面。尾闾中正,谷道上提。头正劲直,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立片刻。
二、两臂由体前如太极起势那样缓缓直臂举起,与肩同高。两手之间约与肩同宽手心朝下,十指向前。两肘微曲,沉肩坠肘。
三、两臂不动,腰向右旋,以腰催左臂向前水平伸出,此时,右臂恰好随腰右旋被拉回略向后,形成左臂间伸,右臂微后撤(注意:右臂的后撤是由腰的右旋催送左手而自然形成的,决不是右臂的单纯后收)的姿势。此时,再将腰左旋,以腰将右臂催送前伸。如此不停地用腰的左右拧旋来催送两手向前来回伸探,十指微曲,意在指端。初练时可缓慢运行,主要体会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熟练后可逐渐加快速度,体会浑身整体抖弹的感觉。当然,练习过程中两脚的微微蹬地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舍此则为无源之劲。但这只能靠习练者从中认真体悟,非纸上所能说清的。
练习此功,可以将人的腰比做横木时,两木杠则随横木之动而动。
有内家拳或内功基础者,坚持习练此功十日左右,便觉得两手指端热、胀、麻感甚烈,甚至十指端似有水银流动般之热流感。此时,内气已直贯指端矣!坚持习练,其妙无穷。
此功看似简单,实则奥妙异常,法简效宏,诚为难得的内家秘技。所谓大道到简至易,诚非虚言也!
但要说明的是,此功虽佳,亦只是求取整劲内功劲力的一条简便途径而已。不过,有此功做基础,练习其它劲道则是半功倍之效
舒筋功是太极拳法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无论太极、形意、八卦,对筋、骨、髓、肌肉、皮毛等全方位的训练,都极为重视。就太极拳而言,在盘架中,也能达到舒筋开骨的目的,但一般的习练者是很难掌握这种训练方式的,所以前贤们去粗取精,汇成舒劲功传与后人,这样更利于初学者的掌握。对筋骨的训练主要是开筋、润筋、养筋,人体之筋如同橡皮条,长期伸拉会使其老化失去弹性,正确的练法应是在其拉开后,适时给它补充养分,好的增加周身弹性,延缓其自然老化。
练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在行功中练,以人体神经末梢带动周身,身固于内,意放于外;来拉动、牵引全身躯干至手指、脚趾末端的大小筋脉;另一种是运用周身气血鼓荡伸缩的转换,使全身的筋膨起。
开筋只是太极拳学的基本功修炼,可通过多种练习方法获得,根本谈不上什么上乘之学。开筋开骨始终是传统太极拳学功力修炼的必修课,不仅能调节气血、改善人体机能,更为日后进阶打下基础。
开筋包含两种含义,大至周身,小至关节、末梢,只有筋开才能强。开筋只是基本功,单纯开筋是不能达到易髓境界的,还须开骨,先辈所讲“骨开生灵”即指此,这涉及到开骨、润骨、透骨的过程,待最终将精气合一后才能进行易髓的训练。从传统拳学的角度来讲,力起于骨连于筋,骨能起弓背的作用,筋能起弓弦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全套功法只有十八个动作,从气的起落、鼓荡开合、舒筋拔骨,每一式都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使周身劲力浑厚,劲力倍增。
先辈们对这套功法极为重视,因此它在社会上流行的较少,只是在部分传人中延传。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是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和配套性的训练,如:太极大杆、太极栏板、太极棒、太极拳的沾粘功、太极拳的行功、太极拳的静功等。方法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各种基本功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训练目的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各项基本功达到一定要求后,其效力都应体现于太极拳每一式中。拳功一体,不能分家。各种基本功如何化入拳中,需要根据修炼者自身层次的实际情况,由明师指点,方能达到练有所用,体用一家。
---杨澄甫注: 不急不燥,先天气生,静心养性,练拳使内精气神合一,行气流通九曲珠,如未得到益,定无害也。
---姚馥春,姜榕樵注: 养气用深呼吸使其直归于丹田,是为浩然之气,缓缓下沉,可以长存。
可是笔者仍感到意犹未尽.在此浅释己见:
气以直养而无害,是修炼高层次太极拳的内在要求,《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的这句太极内功心法, 看似简单好懂, 实则不具备一定内功者难窥其中奥妙。领悟气以直养而无害之关键在”直”, 该”直”何解?笔者以为,这是对内功训练有素者体内中脉的形容词,中脉上下贯通是该”直”之本意,气在中脉被心神静护而能养,中脉气聚必致百脉皆通, 而后太极拳愈练愈精深, 自显功效,“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如此养气大道可期。
气以直养,仅初成而已。愈求高深,要有明师指路, 要得法,要吃苦,要研究拳理、法、谱、诀,多参证体悟, 除此, 非热爱和持之以恒不能有大成就。
气以直养而无害——
太极拳古典拳论养生解析
古典拳论是太极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习太极拳不能不涉及这方面。古典拳论中有许多光耀武坛的名篇,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佳作。古典太极拳论所阐述的是关于太极拳练习的综合性原则、方法,是指导太极拳练习的纲要,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实践性依据。本篇从养生角度解析古典拳论,只是立体化认识古典拳论的一个视角,不包括其他方面如技击等的分析范围,但古典拳论的涵义及实践指导意义不仅仅在于养生一个方面。这需要广大太极拳研习者加以深刻体会。本文只是提示一种理解的方式。文中解析综合了多位太极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这是太极拳论开宗明义解释“太极”的含义,以及太极拳名的由来。练太极拳不可不知“太极”,这里说明了把握太极拳健身的两大要点,一是整体观,二是平衡和谐。“无极”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中国哲学认为,“无极”乃天地之始,也是人体之始,是人的婴儿状态,练太极拳就是返璞归真,去杂念,健身心。太极拳开始练习时,很多老师要求学员练无极桩,就是体验无极的状态,还没有分阴阳的状态,体验人体内外的完整性。哪里有矛盾?哪里有病痛?这叫“静查”。由“无极”到“太极”,分了阴阳,有了阴阳,就有了矛盾,“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拳就是解决、处理、平衡、和谐人体各种阴阳矛盾的一门健康学问。所以太极拳健身的关键也在于把握运动中的阴阳要素,比如收放、开合、进退、内外、快慢、攻防等,依照科学规律来锻炼,就会取得良好效果。在理解古典拳论中还要注意避免一点,就是不要陷入唯心主义之中,很多拳论是借哲学语言讲明拳理,也不能一味机械地从字面理解。
【原文】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太极拳把人体比作“太极”,身体一动,就分了阴阳,身体一静,阴阳则合,收式时有的套路叫作“合太极”。在打拳过程中,也要动中有静,就是阴阳即使分开时,也要时时处处有相合之意,有合的趋势,这样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所以在练拳中,不管动作如何开展,不能散,中医养生上也叫“抱元守一”。不散的一个方法就是不能过,运动中的各种阴阳元素不能过,也不能懈,不能“瘪”,这就是“无过不及”,守“中”。身体中正,意念中和。“随曲就伸”就是顺应人体的自然规律,规律就像事先建好的管道,水要顺管道流。
【原文】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太极拳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不要神秘化,不要复杂化。不管是哪种流派的太极拳,也不管是太极拳套路中的哪个动作,在运动路线、劲力等方面有很多不同,那只是方法问题,在根本道理上是一致的,就是“理为一贯”,就是平衡和谐的原理,要围绕整体和谐、阴阳平衡的原则。就是要全面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和谐、上下内外的平衡和谐。如果偏重于哪一个方面,太极拳的锻炼都是不完整的。
【原文】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神明”就是一种自然符合规律的状态,对规律的自然体察和调节纠正以便符合的一种水平。怎么才能达到?先练“着”法,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一开始先走架,练好外形动作。外形准确了,逐渐体会内,要“找”内劲,就是“渐悟”,不要急。划动作时跟你平时做其他体力活动还区别不大,等你感觉到“劲”了,就不同了,就算入了太极拳的轨道了。太极拳的劲有很多种,要逐一体会。把“劲”都掌握了,能自如运用的时候,再打太极拳动作,对与不对,你自己就能感觉出来,不符合太极拳劲力标准的就是不对,这就是所谓的“神明”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要达到“神”就要先老老实实“守规矩”,依照要领练动作,长期地练,功夫下到才能成,所以说不是用力也就是用功长久,不能豁然贯通。豁然贯通是最后的结果,“用力”是过程。练太极拳不是说谁如何聪明,少练一些就能功夫更深。太极拳需要体悟,但是在练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才能感受深刻。相反,任何人通过一定的练习都能掌握太极拳。它又是一项很简易的运动。
【原文】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这是讲身法要领。气顺,需上下贯通,头顶百会有向上领起之意,但又不能死顶,造成气血上涌。所以要“灵”,要“虚虚领起”,这样精神就提起来了。脚下松下去,上下有了挺拔的感觉,还很端正。中间气沉丹田。这样上、中、下三位一体。动起来也要保持这种状态,不能前仰后合,左晃右摇,变化上虚实分明,劲力运转流畅。形成一种有规矩的灵活动态。
【原文】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王宗岳《太极拳论》)
【解析】
双重是太极拳中反复强调要避免的一个“病”,对于双重许多人有不同的解释,大体上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自己练拳时阴阳不分,虚实不清;二是指与人推手、交手时以蛮力硬抗,不知引进落空,不知四两拨千斤。双重有什么危害?虚实不清、与人硬顶,就懂不了太极拳的劲,就不能去僵化柔,克服不掉自己身上的紧张点,意气转换不灵,难以神清气爽,达不到养生的效果。所以练太极拳时轻灵婉转很重要,要做到轻灵就需要立身中正,如天平一般稳定,平衡,婉转要像车轮一样圆活。
【原文】
“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武禹襄《身法八要》)
【解析】
这段话言简意赅,讲述了太极拳的一些主要要领,几乎反复被各种太极拳研究论文引用,全面论述了太极拳身法中的细节。头部既要正直向上,又不能使劲顶,体会“提”字,仿佛上面有线吊着,而且一直吊到裆部,上下一线,又直,又松。只做到松肩沉肘才能气沉丹田,肩不能耸,不能端,肩和肘的关节都是松开、展开的,这样胸部不憋。太极拳练拳中的肩部毛病也有人比喻为“寒肩”,就像感觉寒冷一样,缩起肩来。“裹裆”是保持裆部的开圆,裆部开圆了,行步就容易分清虚实,也使人体中、下部气脉贯通。肫zhun是鸟类的胃,这里代指人体胸腹部位,沉身静气对人体内脏有温养作用。胸略内涵,但不可硬挺,还是个虚和松的问题。脊背要自然挺拔,胸含,背不拔就会窝住,背一拔,身形就展开了。概括理解身法八要,就勾画出了太极拳的整体形象。各部分要领说法有别,要领则是一致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每部分的要领是自然合成的,一个地方出问题,其他地方也很难做好。
【原文】
“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 (李亦 《撒放秘诀》)
【解析】
李亦 著有多篇太极拳论,本篇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篇。原文每句话后注有一字,提示该句要义,第一句关键在“灵”,第二句关键在“敛”,第三句关键在“静”,第四句关键在“整”。这四句话说的是技击的关窍,也是养生的关窍。自己要能空,能虚,不着对方的力,化解掉紧张点,伸屈有度,完整一气。
【原文】
“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李亦 《五字诀》)
【解析】
这是关于太极拳整体性方面的五要素。怎么把握整体平衡?可逐一从这五方面着手。心静才能体松,心不静身体就拘紧。放松了动作起来才能灵,反复熟练也是灵的一个前提,动作不熟练的时候肯定也灵不了。气敛,就是不能散,这是养生的一个关键,气散了就会消耗,空荡荡的,内气不实,萎靡不振。劲整,人就越练越硬朗,劲一整,气也就实;劲不整,气也是乱的。上述几方面做到,才谈得上神聚。神聚就是你得意识活动要健康,不能练拳时胡思乱想。这五个字是同时要求、同时做到的,侧重点不一样,结合在一起就是人体的平衡状态的衡量指标。
【原文】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屈蓄而有余。”(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
【解析】
太极拳是练柔的功夫,因为人在平时全身都是“硬”的,因此先要去僵化柔。柔和松是一体的,不柔就不会彻底松下来。人体是紧的就束缚了血脉气息的流通,于身体健康不利。练柔以后,不是散掉,而是整起来,柔加上整,就是“刚”,很柔加很整,就是“极坚刚”。
呼吸在养生中很重要,不会呼吸,动作就和呼吸打架,你在练拳时感觉不到呼吸,又不觉得憋气时,呼吸就对了,呼吸就会配合动作,产生灵活。养气和蓄劲是同一个概念,就是不作无谓的损耗,像蓄水池一样,养起来,蓄起来,内气充盈,劲力、精神就百倍了。
【原文】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
【解析】
“在心”就是运用意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身体运动。但有不能太着意,是有意无意之间地运用意识,神意舒展,整个太极拳的状态是一种自然的,安静的,轻松的,内外一体的流动性展开。
【原文】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传王宗岳作《十三势歌》)
【解析】
腰是太极拳一个最要紧的所在。武术上有“八卦步,太极腰”之说,认为练得好练不好太极拳关键在于是否搞懂了腰的作用,会不会运用腰。腰是一身的枢纽,形成整体性要靠腰。从运气上说,气沉丹田,在腰;从运劲上说,“发于脚,主宰于腰,达于四肢”。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腰的要点,一在于松,松腰松胯,中间才松,劲力上下通达顺畅。腰容易僵硬,这是人的通病,很多人跳舞跳不好,也是腰僵硬所致。练拳的要求就更高些。二是活,能灵活转动。三是整,和全身连接一体,太活了,散了也不行,要以腰能带动全身,练拳有人说长腰劲,就是它的带动四肢的作用要发挥出来。每一动作都要体会“腰为主宰”的感觉。
依理而练与悖理瞎练
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继承无非就是“形”与“神”的继承。“形”既为拳路之本身与身法要领的基本要求。“神”则是内在,比如:技击与养生。
拳路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是前辈经验的继承。通过一系列对于功力的锻炼,可以使自身的拳法造诣得以不断的增进,使自身的实力增强,从而慢慢做到得其“神”的境界。化“神”于己用可以做到不拘泥于形,但要明白“不得其形”与“得意忘形”是大大的不同。无论套路的锻炼或是站桩、抖竿等基本功的练习目的都是为了强身健体的同时服务于技击。
盲目的谈论内劲、内气,将一些既不能体现于形式,并且又不能体现于感觉的东西夸张,只能将传统武术引入歧途!“气”是存在的,但是“气”并不是全部,“气”并不是拳。练拳要依理而练而不是胡乱瞎练,没有身法、没有技击,不继前人之经验传承,只凭猜想而盲目乱舞,是不可能称之为拳的。有些人皮毛尚且不得,就抛弃前人的一切,视“规矩”如“阻碍”,渴望一夜即可武艺“高深莫测”不明就里者的以谬传缪,正是如今传统丢失的主要原因。
杨氏太极内外之别
杨家授拳,分为拳法、用法、心法三步。
杨家教授拳法,内外有别。对于一般学生,是集体练拳,由一位师兄在队列前面示范带教,澄甫公端坐观拳,练完一套架子,澄甫公略作讲评,当天功课就算完毕。对于行过叩头拜师大礼入室弟子,由澄甫公个别传授,每次只练一个动作,仔细讲清要领,反复加以纠正。待各个动作均达到标准,方始连贯成整套拳架。
第一步是教拳法。
杨家太极拳有养生与技击两路。
养生架有大、中、小三种,即地、人、天三盘。基础功夫应由大架着手。健候公以大、中、小三套架子授徒,北京汪永泉、上海田兆麟等均学过中架,叶大密师承田兆麟,云手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分。少侯公以小架授徒,田兆麟、吴图南(拉布)曾学杨式小架。澄甫以大架授徒,但其早、中、晚期拳架略有不同。试以揽雀尾为例,澄甫公最早之拳架,左向西南,右向西北,这两个斜角方向动作均称为揽雀尾,然后才是挤、按。健侯公所传之大架如此。武汇川、田兆麟为澄甫公早期弟子,他们的拳架在起势之后均有两个斜角式,田师伯门徒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之插图以及武师伯门徒张玉之拳架可资佐证。澄甫公中年之拳架,左转腰面向正南,可参阅陈微明师伯《太极拳术》一书之图照。澄甫公晚年之拳架,左面向正西,可参阅《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二节图像。景华师曾教导我仔细区别澄甫公早、中、晚期拳架,并且说:"是哪个时期杨门弟子传授之拳艺,一看拳架便知!"雅轩师伯乃澄甫公时期弟子,看到《体用全书》之拳架与其本人所学者略有不同,遂误判为曼青师伯擅自修改。路迪民教授则认为雅轩师伯擅自更改澄甫公拳架。其实澄甫公本身拳架在不断演进,因此而产生种种误会。
第二路技击架,变化更大。杨式技击架称为"太极长拳",吴式则称为"太极快拳"。杨式太极长拳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刚柔相济,步法要走滑步,发劲吐气出声。澄甫公在上海,将整套长拳拆开,作为散手教授入室弟子。景华师在澄甫公门下学拳,慢拳、长拳都是拆开架子一招一式反复苦练。澄甫公亲自将拳架连贯示范,仅有3次而已。一次打慢拳上半套,一次打慢拳下半套,一次将全套长拳放慢速度打。澄甫公指出,长拳各招式熟练之后,可以自由衔接,可长可短。因此,澄甫公所授太极长拳共60势,董英杰师伯所传为23式,陈微明师伯所传为108式。微明师伯在他所著《太极剑》一书后半部,附有《杨澄甫先生所授太极长拳目录》和
他自编的《增加太极长拳目录》。目前大陆书铺中有两种"杨式太极长拳"著作出售,均自称嫡传。我翻开一看,各有百余式,都是在微明师伯所编套路上稍加变化,决非澄甫公所传长拳原本。作者在序言中无论使用多少花言巧语,都掩盖不了事实真相!澄甫公晚年,不但拳式变化,刀、剑有改动。据景华师分析,改动之主
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澄甫公功夫越练越深,内劲增长,则外形收敛含蓄,沪火纯青,绝无剑拔弩张之态。第二,澄甫公晚年体重达到280余斤,练太极拳速度自然需要放慢,拳、剑、刀中的跳跃动作必然要删除。第三,早期弟子习武者多,晚期弟子养生者多,动作自然要求简化。
第二步是教用法。
杨式太极拳用法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变化多端,一式多用。例如:搬拦锤有左搬右击锤、左拦右击锤、绞化锤、筋斗锤、连珠锤等各种用法,必须顺应对方来势,随机应变,不可拘泥。
其二是因材施教。例如,提手用法有二,提上打、沉下打皆可。身材高大者,用"上提手"之后,即以松沉劲劈肩,武汇川师伯善用此法。50年代我在上海外滩公园观看推手,常见田兆麟师伯运用提上打法。但身材矮小者却难用此法。澄甫公教用法,往往要一对师兄弟同练,相互在对方身上试手,务必使身法、步法、手法熟练,随时可以应用。景华师曾与守中师伯结对同练用法,澄甫公详细讲解各式变化。身为杨门弟子,万万不可见到某种用法与自己早年作学者不同,就妄下结论。雅轩师伯在某些用法上说曼青师伯"自己造想",或许就是没有充分注意到"一式多用"和"因材施教"两大原则。《体用全书》之用法,确系澄甫公口授。雅轩师伯所学之用法,是澄甫公所授。澄甫公曰:初学需讲用法,否则不知足往何处踏,手往可处放。懂劲之后,内劲通灵,万法归一,运化无迹,一触即发,即无所谓用法矣。
第三步传授内功心法,最为严格。
弟子叩头师正式入门之后,须经多年考察。拳法基础扎实,用法熟练,人品高尚,方可传授内功心法。按杨门规矩,"心法不传六耳",必须闭门单独传授,学得心法之后,不可随便泄漏。所谓心法,是内气内劲运行之路线。心法未能贯通,则所用之劲仍为腰腿劲,尚非纯正内劲。杨家素有心法不得妄传妄议之规定,故雅轩师伯《眉批》引起之种种争论,仅局限于拳法、用法,尚未涉及心法。《体用全书》亦只讲拳法、用法,不授心法。澄甫公早、中、晚期拳法有异,用法一式多变,是客观事实。然而异中有同,澄甫公"太极拳十要",乃共同规则也。海峡两岸与世界各地之杨式太极拳,只有一家,均为澄甫公传授。恳请各地同门师兄弟,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友好切磋,加强团结,不必再打笔墨官司。此外,各地师兄均标榜本人乃杨门正宗第几代传人,亦令人困惑。太极拳乃内家拳法,是一门卓越的武术,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说。澄甫公"出手一丈八",因此折服武林群雄。如今不论哪位师兄,在推手之时能够从容不迫,轻灵柔化,松沉弹放,"出手一丈五",甚至"出手一丈二"者,即是杨家正宗传人也!
太极静心
进入空无,然后打太极拳,做内功站桩、坐、卧、行等所有动作,待做任何动作也不影响空无之境时,再进入生活中做任何事而仍然保留那空无,那个觉知。这就是太极静心。如果你只想练拳,静心会使人身心清静,能量增大,身体健壮,奥修大师说:如果你做到了,你只须无心地等待,一种新的蜕变就会来到,奇迹就会发生。最终,那个空无也将被粉碎,只是存在,你蜕变了,你达成了。
我们不想说的过多,因为那些成道的大师也无法用语言说明白,老子推崇无言之教,道无法用语言说出来,释迦牟尼讲了几十年的说教,最后他说什么也没说,奥修所说的话可能是成道大师中最多的,但他总是在告诫人们忘掉他所讲的一切。什么也不说,你就不会有问题,说得越多,问题越多,世界是矛盾的,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世界的知识,人类的问题是永远说不尽的,干脆把所有的问题和一切扔出去,当你什么也没有了时,你会发现你真正是谁。
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我们还是要说,当今人啊,说要比不说效果好一些。而我们的智慧先者老子, 2600 年以前就已看透一切,而现在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等怎么能知晓老子的真实意义呢,他们所释的老子,只是在译他的文字而已,只会更多的误导人们。老子的道德经共八十一章,每一章仅几十个字,但其内涵用一本书难以说尽。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直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真实的意思是知道的事情愈多,知识思想和自我就会越强,人也会越来越浮躁越不安宁,离道也会越来越远,而从道则会减少或淡泊知识和自我,而且越来越少,最终自我和头脑的疯狂将会被宁静取代,而这宁静的品质是道性,是喜悦,是空无,是神性,那也是人的本性,只有去掉自我才能显露本性,就好像乌云散尽蓝天自然展现一样。用这本性也即神性跟身体合一,每一个行为都是神性的,都是本能的,身体不再自己机械习惯地动了,头脑不再喋喋不休了,情绪不再自己冲动了,所有的行为都是觉知的,而且他会有道性无所不能的能力,但他不再是自我主导的人,自我为了各种目标奋斗,而成道的人是无为的,也就是没有自我,但却无所不做,本性想干啥干啥,所不同的是,它是觉知地生活,那个觉知就是道性,所以叫成道。我们有头脑的觉知是不同于道的,但这是必须的第一步。
老子还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人总认为这是说人犯了罪无处可逃,其实老子是在说一个伟大的道理,人们所做的任何事都有他的反应,无论是看见的或是看不见的层次,包括思想、语言、行为。这是道性,没有一丝一毫的漏失,大有大反应,小有小反应,不是报应而是反应。
太极静心的习练方法 :
渲泄
世界有很多压抑,它所压抑的,会翻腾燥动,会爆发。人有很多压抑,在你里面有很多被压抑的东西,你压抑仇恨、愤怒、悲伤、爱、性、快乐、哭、笑、欲望……,而每一个压抑并不会消失,它在你里面,并且从多方面影响你,甚至毒害你。它使你燥动不安宁,使你思虑不断,使你人格改变,使你情绪波澜,使你身体生疾。要发泄,只有渲泄才能将这些垃圾扔出去,你才会有安宁,才会有快乐,才会有平静,才会有身心健康。渲泄的方法有很多,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而选择,可以意念渲泄,可以身体渲泄,可以情感渲泄,哭、笑、叫、流眼泪、流鼻涕、拉稀、打击物,击打某人衣物和照片无数方法,但不可以伤及别人和财物,你压抑的所有一切,都要用不同的渲泄方法,如果能进入自由动态,你的身体将会自动进行渲泄动作,渲泄后你就像换了一个人,会有安静和快乐,有利于你进一步静心和练功。
你的爱、喜悦等等要深藏里面,她会成长,不要说出来,否则,你将会扼杀了她。你的烦恼、忧愁、愤怒、悲伤等负面的东西要说出来,说出来就释放了它,否则它会在你里面停留并毒害你。
放松
精神放松,与世无争,可以做任何事,但不可用心太重,来事便做,做完便无。如果你总想战胜别人,或是去打比赛,你能放松吗,光是复杂的人间关系就够你受了,有必要这样吗。用轻松无心的态度对待发生的任何事。思想放松,没有什么事是了不起的,没有什么事需要担心,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活在思想里便是活在梦中,就是在黑暗中,觉知可使思想安静。身体放松,上面所提的放松了,身体自然放松,有意识的放松身体,对神气的运行极为有利。
放松、放松,一切都放松。放松会使自我减弱或消失,放松会使你自由,放松会使你能量得以保全,放松会使你更快乐。
让整个世界放松,让你的心放松,让你的身体放松,让你全部放松。
接纳
世上所有的事都非巧合,是神圣的,必然的,应该接受所有的事物,并保持无心。不论好坏、是非、敌友、成败、贵贱、贫富、悲喜、生死等,大自然发生的一切,社会发生的一切,自身发生的一切,接纳。接纳不是忍受,要轻松无心地接受一切,怀着一种平和的感激的心接受,反对这些必然的事就是反对神,就是反对自己,就会使自己活在紧张里,活在挫折里,活在痛苦里,要顺流而下,不要逆流而上,否则会劳而无功。常言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便是如此。
如果你想改变一些事,那么,用快乐的心、感激的心来改变它,用慈善的心来改变它。
警觉
生活中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丢失自己,要保持警觉,保持那个觉知,世界上有很多 “ 美丽 ” 的陷井,而自我是贪婪的,是做梦的。在任何时候对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都要保持觉知,尽管有时候是强烈的 . 刺激的,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的,如愤怒、悲伤、烦恼、忧愁、玩乐、性爱等各种欲望等,真实的我们不是这些,这些只是浪花不是大海,这些只是乌云不是蓝天。在你的在里面就能察觉,就是观照。很多人明知不应作某些事,但也不能自拔,因人都有一种习性,也称欲性,也称惰性,如上网、性、吃、酒、烟、赌等,这些有来自头脑的,也有来自身体的,也有来自自我的,不管来自何处,不觉知就是做梦一般的生活,只能是行尸走肉,要时刻警觉,要觉知的生活,你正在觉知着,忽然发生一件事,你会自然的将你投入那件事,而忘掉觉知。思想会悄悄左右你,身体会自动的干什么,情绪会左右你,使你忘掉你是谁,无论是看、听、想、动、情等都要用真实的觉知来经验。在觉知之中的做都是对的,否则就是无意识的梦。
观照
看着身体的行为,看着思想的动态,看着自己的情感,被动地看着发生的任何事,你是超然的,你不是这些东西,你是超出这些的,看就是观照,看不是说用眼看,也包括了意识,是感觉,是觉知。如果你坚持观照,观照会变强。如果你能一整天都能在观照中,那么你只须等待,一种更深的观照会发生,你成了观照本身,那就是喜悦,也就是开悟。太极功夫的动是觉知的,太极功夫的静也是觉知的,是观照。你会发现你的观照是中心,其他的如身体、思想、情感,只是你的附属,你可以和你自己在一起,也可以和身体、思想、情感在一起,和它们一起游戏,但那品质已经改变。
全然
吃就是吃,睡就是睡,干什么就是干什么。身在此,心在彼是分裂的人,身体在干什么,思想在干什么,情感的能量在不断变化,我们有很多人格,各自做不同的事,而这种情况,只有觉知才能全然,奥修大师说,当灯亮时黑暗就消失了,当我们醒来时,梦就不会来,幼儿的行为是全然的,她们的哭与笑是全然的投入,一个成道的人不再是分裂的,他是全然的,他的每个行为都是美的,过去的人死了,自我死了,一种新的生命占有了他,是神性透过他在行动。他是完美的,全然的,他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饿了,才知道吃饭;困了,才知道睡,事来则应,事去则无,他会始终觉知,和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睡觉也是如此,身体需要休息,而他觉知着,一种深沉、全然的意识存在,没有思想,他只是存在,是观照,是静心。一位佛家师傅说,他可以在坐功中,用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进入一种意境,如果这么长时间才能进入状况,那么他的自我是很活跃的,那种状况也会被自我很快的代替。文杰的练功,不论是站、坐等功法,几乎是一闭眼的时间就进入空无意境,而且可以在空无中做任何事,那个做是全然的,这个行为变成了全部,就是这种境界的文杰仍须进一步净化自己,把所有的一切都要扔掉,当人一丝牵挂也没有,一丝欲望也没有,没有任何心动的时候,神会占有他,喜悦会占有他,爱会占有他,也叫成道,也叫成佛,也是真正的全然。
我们练太极的神形合一就是全然,就是观照,只是强度不同而已。
太极可使人觉知,可以使人更容易深入内心,这是我们发现的真理,是神意太极功才具备的特殊习练方法,是任何其它拳种所没有的。我们愿与所有有缘人共享。
成道是人类进化的目标,那些成道的大师是我们的导师。太阳升起来了,是该睁开眼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