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对于“公共科学”概念的一种理解与设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11:27
标签:IT/科技公共科学科学传播
发表于《科普研究》2007年第4期,发表时略有个别文字修改。
对于“公共科学”概念的一种理解与设想
刘兵
最近,徐善衍教授发表文章,讨论关于“要重视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对此,可以有许多问题再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这里,我只想就这一问题之核心概念的前半部分,即“公共科学”做一讨论,因为,当何为公共科学的问题明确之后,相应的服务体系之建设的问题就相对好办了。
一般来讲,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只有在有别于旧有概念,包含了新的内容,具有更大的解释力,或者具有更大的内容增生潜力的情况下,才有其价值。就此来说,“公共科学”的概念看来是有这样的潜力的。
讲公共科学,因为加了“公共”这一修饰限定,就应该是有别于一般所讲的“科学”。我以为,我们不妨这样来考虑问题,即它应是与公众密切相关的。
首先,在传统的理解中,科学,是由科学家研究出来的,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并非全都可与公众发生密切的关系,因而,在传统的科普中,就会涉及到有些内容公众不欢迎或难以接受的问题。但我们可以设想,科学家所研究出来的“科学”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为公众所接受,与公众的生活有联系的,这部分科学,我们不妨称为“公共科学I”。当然,如果再把框架拓宽些,由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从事的工程技术研究的一大部分内容也可以归入此类。
第二,如果把眼光也放远一些,我们会发现,其实公众中,也有许多人在从事着与科学那种标准的科学研究有所不同的科学活动,民间科学爱好者们的“研究”就是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例子,一些像近来为一些专家所强调的在科普中应重视的博物学传统的科学活动,也在发展中,如民间的“观鸟”,植物观察,天文观察等。但除少量例外,这些活动大多不被重视,不被认可为科学,其实,在新的框架内,它们也是可以做为科学的一部分,即“公共科学II)。
第三,在如今国际上科学教育和公众理解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强调的“地方性知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还可以与文化密切相关,如中医、风水,但也是与人与自然(包括作为人类自身的自然)有关系的,是对于自然之认识的非主流方式。其他一些像民间技艺、生产技术等内容,也相应地应归入此类,这可以称为“公共科学III”。
最后,同样在国际背景下,对于公众参与科学讨论、决策等方面的强调(如“公识会议”就是一突出典型),我们对于那些并不充分具有标准西方主流科学知识的公众,也同样应支持鼓励其对科学决策事务的参与(这也是科学与民主之关系的新发展),像这样的公众(或者说是“非专家”)对于科学决策的参与活动,可称为“公共科学IV)。
从而,我们可以说,前面四类内容的总合,就可以成为新概念中的“公共科学”。也许,这种对于“公共科学”的理解和设想有些另类,但以这样的公共科学概念,可以解决传统科普、技术推广、科学教育、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等工作中明显存在着的矛盾。而提出这种理解的出发点,也正是徐善衍教授所强调的要最适应人民需要(这当然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要)的科学传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