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7年美国之得与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8:33:00
2010年8月31日,对于美国人和伊拉克人而言,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按照奥巴马去年制定的时间表,从这一天起,驻伊美军正式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并将安保任务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驻伊美军人数降至5万以下,并于明年底前全部完成撤军。

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一名美军士兵怀抱一名在汽车炸弹袭击中受伤的伊拉克儿童,稍后该儿童死在这名士兵怀中。

特拉梅尔将作为美军非战斗部队中的一员留守伊拉克。
2010年8月31日,对于美国人和伊拉克人而言,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按照奥巴马去年制定的时间表,从这一天起,驻伊美军正式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并将安保任务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驻伊美军人数降至5万以下,并于明年底前全部完成撤军。
不少美国评论者都认为,美国从伊拉克撤军,是“体面地承认失败”:当初萨达姆的垮台并不意味着伊拉克战事的结束,战后伊拉克出现教派对抗、政权真空的乱局,原本在萨达姆时代被严厉打压的“基地”组织趁机渗透,伊拉克国内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治安恶化,恐怖事件频频发生。
美国用兵的初衷是在伊拉克扶植一个翻版美国模式的“样板政府”,并获得一个牢固的战略立足点,但这一目标显然离实现尚很遥远———3月就结束的大选,因伊拉克各派始终达不成妥协方案,如今已过去半年之遥,新政府仍未组成;尽管美国仍留下近5万军队,并将启动“新曙光”计划,帮助伊拉克军队提升维护治安能力,但对于此,伊拉克军方和美国军方均不敢乐观。
在伊拉克7年,美军战死4417人,受伤或心理受创者多达3.2万人,耗费军费7630亿美元,超过朝鲜、越南战争的费用。近年来美国深陷经济衰退,对维持伊拉克战局越来越感到吃力,国内反战情绪也明显提升。作为当初为数不多投票反对在伊拉克用兵的参议员,作为靠“反布什主义”起家的奥巴马,结束伊拉克战争、让士兵回家,既是兑现竞选承诺,也是意在11月中期选举的布局。
与7年前相比,美国在中东的介入更深,立足点更多,但影响力反倒还不如当初,对以色列的控制不力,在巴以和谈上乏善可陈,对伊朗的态度进退维谷,这些不能不说都或多或少和伊拉克战争有关。两伊原本保持着中东的平衡均势,萨达姆的垮台,让伊朗少了一个羁绊,影响力大增,原本在这一地区不成气候的“基地”组织也一度猖獗,这些,都是美国在战争中所失去的。
但正如德国之声电台评论所称的,如果不能给出一点哪怕象征性的胜利理由,奥巴马是绝不敢宣布撤军的,美国伊战7年,也并非毫无所得。
萨达姆的垮台虽然不意味着伊拉克抵抗的结束,却意味着美国在中东终于获得一个可以立足、又无需过多顾忌繁文缛节的基点。尽管美军即将撤军,但负责训练和执行特殊任务的军人和小分队仍会长期留驻,美国的影响力、代理人还会多少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美国自二战后梦寐以求,却直到伊拉克战争后才实现的。许多评论家都指出,不论怎样高喊撤军,美国并不会完全放弃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
尽管伊拉克仍然有暴力、恐怖活动和自杀袭击,但比起几年前已明显好转,处于伊拉克战争开始以来治安最好的时期。现已调职阿富汗的前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当初在伊拉克推行“拯救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什叶派和逊尼派间的仇杀,孤立了“基地”势力,让北方库尔德人同意留在伊拉克版图内。
未来会怎样?目前还很难说,伊拉克国内各势力虽然暂时相安无事,但6个月组建不成新政府本身,已表明“团结”是有限的,一旦美国保护罩撤除,它们间的矛盾会否激化并发展到内战、分裂的地步,只能拭目以待。奥巴马的“凯旋”能否说服情绪不佳的美国选民买账,同样要等到11月投票后才见分晓。      陶短房
美国之殇
“伊拉克让我失去了太多”
虽然美国官方宣布8月31日才是作战部队全部撤离伊拉克的最后期限,但是随着美军最后一支战斗部队8月19日凌晨星夜抵达科威特,许多美国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提前两周就开始庆祝这个让他们“等得花儿也谢了”的重要时刻。7年半过去了,无论白宫及其盟友是否实现了当初杀入巴格达的目的,当面对一口口覆盖着星条旗的棺材时,人们心中都很清楚: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
“我错过了孩子的出生。后来妻子离开了我,”29岁的陆军中士克里斯托弗·席尔默站在巴格达机场附近的美军自由营基地,用十分平静的口吻对《纽约时报》记者说。“我是自愿到伊拉克服役的,因为这样挣钱可以不纳税,还能享受优厚的福利。”
自由营基地因2009年5月11日一名美军士兵枪杀5名同伴而出名,枪击就发生在基地内为治疗士兵心理问题设立的“减压诊所”旁边。
“我们不需要同情,也没有人能够安慰我们,”自由营中,席尔默的神情依旧很平静,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好在现在我的生活终于就要回归正常,伊拉克让我失去了太多东西。”
33岁的卢卡斯·特拉梅尔是一名炮兵,也是一支小分队的队长,他与席尔默一样在美陆军第三步兵师服役。特拉梅尔指着席尔默手腕上戴的刻有遇难战友姓名的手镯说:“我的小分队中没有一人牺牲,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从现在到明年夏天,特拉梅尔将作为美军非战斗部队中的一员留守伊拉克。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被派到伊拉克服役了。特拉梅尔表示:“我在2003年、2005年和2007年都来过这里打仗,现在又回来了。我知道如今美国人已经厌倦了伊战,媒体和政客也对它失去了兴趣,甚至没有人再像当年讨论越战的意义那样讨论伊战的价值,但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做完。我不再关心这次任务是一项光荣使命还是一次冒险,只希望履行我的职责。”
特拉梅尔一边吸烟一边说:“现在我们的新任务政治色彩更强,比如与当地重要人物会谈、帮助训练伊拉克安全部队等。如果我们要上街巡逻,需要得到伊拉克警察的允许……总之,今后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分析人士指出,驻伊美军战斗部队的撤离,看上去标志着美军长达7年半的战斗任务已经结束,其实剩下的5万“特拉梅尔们”可能面临更大的危险。8月22日,战斗部队撤出仅数日,恐怖分子发射火箭弹袭击了位于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的美军营地,造成1名士兵死亡,这是自战斗部队撤出后驻伊美军非战斗部队中阵亡的第一名士兵。    张品秋
伊拉克之殇
“伊拉克人民失去的更多”
2003年4月,英国《卫报》记者乔纳森·斯蒂尔曾在美军攻陷巴格达后探访过伊拉克这一当时还颇感神秘的国度,当年伊拉克人对推翻萨达姆政权所表现出来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时别7年,临近美国撤军之际,乔纳森再次来到伊拉克,试图寻找当年曾与他有过交谈的伊拉克平民,然而他们不是命丧枪火之下,便是举家流亡他国。留下的人的面孔上也满布亲人惨烈离去的创痛和对未来岁月的担忧。
乔纳森费尽周折第一位找到的是住在提克里特的巴沙尔医生,这座以“萨达姆老家”著称的城市如今满目苍夷。2003年,眼科医生巴沙尔迟迟不肯离开玻璃全部被炮弹震碎的医院,一直坚持着为伤者治疗。“如果美军要保护医院,他们当然可以,不过我们不会主动请求他们这样做。”巴沙尔高昂着头说。
如今,巴沙尔当年的很多同事都已经离开这个国家,而他则一直坚守在此。乔纳森见到他时,他正坐在一摞摞医学著作中。谈到在伊美军,巴沙尔平静地说:“我们确实有过期望——— 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好的服务。但现在,每天也只能供电几个小时,想要获得汽油更是非常困难,要排很长很长的队,谁知道排队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
巴沙尔所在的医院有自己的发电机,可是寻常百姓在这样的大热天里还得倚赖集中供电。
那么现在的情况与萨达姆执政时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与很多伊拉克人一样,巴沙尔也认为目前恶劣的安全局势是与当年相比最大的变化。他认为,撤军不会给现在情况造成什么影响,“我很高兴看见他们离开,安全不会变得更糟。血债血还是伊拉克人之间的事,与美军无关”。
与巴沙尔医生辞别后,乔纳森又来到当年战况最为惨烈的费卢杰,这座城市已完全看不出城市的模样,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不多的几座矗立不倒的民房上布满弹孔,至今想要进入还要获得特殊批准才能得到美军放行。
伊斯梅尔一家在费卢杰开了一间小木匠铺,2003年美军首次对平民举起武器时,他们一家人都在现场,但最终幸免于难。那起事件共造成13名平民死亡,美军随后以此为由对费卢杰展开了大清理行动,一时死伤无数。在谈话中,伊斯梅尔反复说,与萨达姆时期相比,现在的安全局势、水电供应和其它服务都大不如前,只有经济稍好了一些。
即便如此,伊斯梅尔还是希望美军能留下,“的确,美国人羞辱了我们,我们也恨他们,至今没有人愿意承认我们的国家被占领了。但是我们希望美军能牵制伊朗,伊朗政府已经控制了巴格达的政府”。
在美方报道的叙述中,伊拉克战争大多被宣扬成“美利坚的胜利”,文中一定会提及美军在2007年大规模增兵后是如何挫败了“基地”组织,又如何阻止了逊尼派与什叶派以及其它派系之间的斗争。
但是在乔纳森所回访的所有伊拉克人中,没有一个人感谢美军的上述行动,更没有一个人明确表示对美国人的谢意。
在探访途中,乔纳森一行人不断看到装载着美军设备的大卡车从身边穿梭而过,浩浩荡荡蔚为壮观。乔纳森不禁问身边的年轻伊拉克女翻译,“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女孩若有所思地说:“我为他们的离开感到高兴,美军损失了很多,但是伊拉克人民失去的更多。”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