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蒂周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34:02
2009-03-30 17:16
从孔孟到当代,从传统教育到现代素质教育,泱泱古国,数千年历史,有过兴旺,也有过衰落,多少文人志士为之奔走、为之奋斗,有许多人成了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也有许多人成了教育改革的牺牲品。远的教育这里我没有发言权,就说近的吧,文革期间,教育由考试改为推荐,多少有志青年,因为家庭的原因,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文革后,全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为一代年轻人创造了好的环境,我就是其中一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也许我还在我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生儿育女,仅仅为吃喝拉撒而奔走。现在我战斗在教育战线上,纵观近二十年的教育发展,虽然教育的硬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他的可以说是一个“乱” 而已,一个“丑陋”而已。
一、“义务教育”一个真实的谎言
义务,顾名思义,就是不受任何报酬,“义务教育”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我上小学时,还没有义务教务这个概念,那时,每一学期学费大约三元钱,期末还有大约一元钱的减免,二元钱按当时的物价是五斤猪肉的价钱,虽然那时人穷,但是大家都能上学。现在实行义务教育,高中、大学属于非义务教育尚可理解,然而把幼儿教育放在非义务教育的位置,我觉得不可思义。一年之际在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幼儿是家长最重视、最关心的,也是最容易赚钱的,不赚老百姓的钱,赚谁的?私家幼儿园赚钱也可以理解,毕竟是别人自己投资的。但是,公立幼儿园是国家用纳税人的钱建立的,反过来有狂赚纳税人的钱,公理何在?钱被谁赚了?是私人?是国家?作为老百姓我们不得而知。
义务教育这个词发明的好,我不知道朝鲜有没有义务教育这个概念,但是我知道朝鲜很穷,相当与我们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然而,朝鲜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全都是免费上学的,我也不知道他们这种教育是否为义务教育。回过头来,再看一看中国的所谓义务教育,从义务教育一开始,就在向学生收费,最先是收取学费,后来觉得义务教育收取学费不合理,便改为杂费,即为杂七杂八之费用,从学费到杂费,一下上了数个台阶,费用上涨了许多。义务教育之初,学校教育实行五天半,包括晚自习。后来,有关人士认为学生负担较重,便改为五天,周六的课便改为补课,美其名曰:自愿。但是你不自愿行吗?不行,因为,老师要上新课,这样,学生负担没减,家长的经济负担倒是上了一个台阶。小学教育更是奇怪,我不知为什么小学放学时间规定为下午四点,四点以后这段时间学生干什么,家长要上班,只好在 “自愿”的情况下,向学校交托管费吧,家长的经济负担倒是又上了一个台阶。学校收费问题成了热点,不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已经不行了,那就实行“一费制”吧,一费制在理论上本身是好的,只是把杂费提高了一些罢了。其他的该交照常吧。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硬件设施按理本来应该由政府投资,然而,现在却提出什么“ 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的食堂、寝室都成了赚取学生人民币的地方,无形之中又增添了学生的负担。这就是中国的义务教育,说他是一个真实的谎言有些夸张,也许这就叫作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吧。
二、“普九”造就了一批高文凭低水平的学生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中国的神话,中国人口较多,还处在第三世界的行列,国家不富裕,要解决众多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本身的困难很大,但是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仅学校硬件条件达到了要求,而且,凡适龄儿童都按规定走进了学校。这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是,我认为,这是盲目造就神话的过程。达尔文曾经写过一部生物进化论,是关于物种优胜劣汰的说法,这是自然规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许多做法就是在拔苗助长,盲目的追求世界社会效应。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操作过程中承在着较大的弊端,不管学生是否按质按量完成了小学学业,全部都进入初中学习,这是不合理的,试想一个连小学的知识都未达到合格要求,进入初中能较好的完成初中学业吗?当然,根据有关数据,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按质按量完成了,这种“大跃进”式的办教育的作法,只能是让一些学生拿到了初中的学历,但是还停留在小学的水平上。为了完成“普九”任务,有些地方甚至进行造假,要么是一到普九检查,就全体出动,动员流失学生回校,检查一过,流失学生照旧流失。要么是把一些非学生人员冒充学生坐在教室里充数,应付上级检查。要么是制造假的转学证明,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就这样,普九任务便完成了。这就是中国的神话,让世界其他国家承认的中国神话。当然,普九成功,中国教育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人升官、有人发财、有人成了普九明星。
三、“扩招”一个“钱”字了得
专科扩招、本科扩招、研究生扩招、博士生扩招,整个国家在大好形势下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人数成倍增长,国家的全民素质似乎一下子成倍数提高。有人开玩笑说,走在大街上,一棒子打下去,倒下的十个人中,肯定有三个专科生、两个本科生、两个研究生、两个博士生。
为了扩招,专科升本科、本科升重点、重点升国家级名牌,如此升上去,不亦乐乎。当然学校还是那个学校,教师还是那些教师。扩招了,学生多了,原来那个学校容不下了,国家投入修就是。国家投入出于何处,羊毛出在羊身上,学生上大学的费用便成数十倍增长。曾有人作过调查,有人因为无法凑够上大学的第一笔费用,撕碎十多年辛苦换来的录取通知书,有人作出伟大的选择——自杀。这时,政府给出恩惠:给学生贷款。同时,有许多政府官员出面了,不是有许多如《市长助学到农家》、“某官员说:决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缺钱而上不了学”之类的新闻报道吗,官员们便有理由对受助学生说:孩子,国家支助你,你一定要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并且成为学生的恩人,甚至成为学生的干爹,你凭什么,就凭你有钱或者凭你有权支配国家的钱。我所知道的贫困学生都是农村学生或者城市下岗职工子女,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政府官员的子女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法走进大学的课堂。贫困学生是谁造成的,责任全部在学生家长和学生那里吗,我看未必,我们的政府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专科、本科扩招了,一个教师便在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教室里上大课,学生来齐了吗?不知道。学生认真听课了吗?不知道。但每个学生都知道,老师的讲课笔记必须记好,笔记如果没有记好,考试要过关可就难了。有人曾戏说,大学学习就是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当然,英语考级等科目,稍微麻烦,不过,有钱的出钱请枪手,没钱的多花些工夫在这些科目上就行了。
以前,一个导师仅仅带几个研究生,带博士生的人数更少,导师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做实验、写论文。而现在,一个导师带数十个研究生,一个博士生导师可以指导十多个博士生,学业水分有多少可想而知。而教学要求不变,甚至比以前要求更高,学生为了完成学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抄袭论文、剽窃科研成果的新闻便时有出现,有些还是知名的教授。这样追求绝对人数,而无法保证质量的研究生、博士生,究竟能给国家带来什么,能给全民素质带来什么,能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只有天知道,或许我们的大学领导已经知道,只是不愿说出来而已。
扩招了,大学生人数增多了,但学生就业就成了问题,学生学习的热情锐减,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的关心程度也就降低。学生们到毕业期间更是无心学习,全部心思都放在寻求职业上,据报载,在学生毕业期间,未寻找到职业的学生忙于寻找职业,无精力学习,毕竟生存是人的一件大事。已经寻找到职业的学生无心学习,职业都找到了还学习什么。学生的学业水平因此降低了。扩招了,招生人数上升,学生生员质量必然下降,为了招生,条件较差的学校不得不大幅度降低,有些属于高中阶段的差生只要能交钱,就能上大学,想一想,这样的大学还有多少吸引力,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会有多高的水平。
扩招问题不少,但是喜讯不断传来,教育形势大好,国民素质提高,但试想这表面的好处,给我们的教育留下了多大的后遗症。不过,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大学的经济效益增多了,扩招的好处莫过于一个“钱”字而已。寻找到职业
四、办民校,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
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基金会、工业公司发展很快,国家对这些企业给了相当大的优惠条件,最初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在九十年代末,乡镇中小型企业、基金会、工业公司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最后,损失由国家买单。
前车之鉴,后人应该牢记教训,然而,前面的血迹还没有干,后面的人又开始重蹈覆辙,轰轰烈烈的创办民校运动又开始了。创办民校有三种途径,一种途径是企业投资办学校,一种途径是个人投资办民校,还有一种途径是名校办民校。其中第一种办法尚好,但发展途径令人堪忧,以前许多企业都办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后来因为企业破产,最后,企业学校问题不得不由国家买单,收归社会。现在又崇尚企业办学,不知是教育的前进还是后退。对于个人投资办学,据我所知,许多人自己投入的资金只是其中的少部分,而其他资金来源在于:一是土地资源,国家给了许多的优惠条件,例如,某地个人新办一所外国语学校,政府特批每亩土地为五万元,但是,如果把这块土地拿出来拍卖的话,那将是二十多万元每亩。该学校买入三百亩土地,就有近四千万元的土地资源流入私人腰包。并且,该学校又把部分土地用于房产开发,赚取资金。二是政府请教师为个人打工,教师工资又是一笔巨额资源,还以该学校为例,该学校创办之初,实行民办公助,前四年教师工资由政府资出,按每月二十万计算,四年就有数百万人民币成了个人资产。三是靠银行贷款。某负责人说,即使学校倒闭,只把土地出售,完全可以支付银行贷款。对于名校办民校的问题,更是直接利用国有资源为小集体赚取利润。
我个人认为,不管民办学校的发展如何,但是办学制度应该跟上才好,才能避免国家和人民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转自一五一十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