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仙文化的多维度考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55:06
谢清果
如果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那么神仙文化则是这一学说最为集中的落角点。这是因为神仙是人做的,神仙可以上天,也能入地,逍遥自在。他们是中国文化话语中真正意义上“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其至我们可以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神仙文化得以产生、发展并深刻影响大众生活的肥沃土壤。而神仙是天人合一的典范,他们是中国先哲推“大道”以明人事的观念结晶,是以“人道”复归“天道”的精神实践。探索中国神仙文化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是把握中华民族特质的绝佳入手处,更是能轻松理解鲁迅先生“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和李约瑟先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等著名论断。我们于充满希望的二十一世纪思考神仙文化,其出发点不仅在于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于通过对神仙人物的奇特经历与深刻思想蕴含的梳理挖掘,来提高民族的文化认同,净化自我心灵,提升自我的境界,开阔自我的胸怀,争做人间真善美乐集于一身的当世活神仙。
神仙文化虽然集中体现在道家道教的经典的信仰与实践中,然而,千百年来随着道家道教思想的传播,它渗入到文学艺术、科学、伦理道德、哲学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很难想象如果中国没有神仙文化,那么中华民族生活中洒脱与浪漫、美学意境上的神韵、科学探索中的神思、文学创作上的神采、哲学上的玄想、宗教信仰中的超越精神等等,就会荡然无存。
一、文字学意义上的神仙
“中国人的神仙思想萌芽了旧石器时代末期产生的灵魂观念和不死思想,发展于新石器时代产生的再生信仰和三代民族大融合后以苍天为长生之地的永生信仰,变异于战国秦汉产生的肉身不死的新信仰。”(吴天明,神仙思想的起源和变迁,海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可见神仙思想的渊源是始终伴随人类,从早期的原始宗教的信仰到当代现实生活的神仙情怀。神仙信仰是无处不在。可是,“神仙”一词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文字发生学而言,“神”字先于“仙”字。这符合人类精神发生发展的历程。人类甲期对自然、对人本身生理现象充满神秘色彩,人与神是分离的,人对神顶礼膜拜的。随着人类自我意识增强,神就由外在转向内在,仙字就是神的内在化的结果。仙可以说是人性化的神。从而人可以通过白己的修身养性,从而位列神仙之列。
《说文解字·示部》释“神”时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如此看来,“神”具有造物的功能,因为造物不见其迹,而谓之“神”。神的功能之一便是:“引”,内含“生”之意,只不过比“生”更具有神秘性与操作性。此外,我们从“神”的同音假借的“申”,亦可见“神”在古人心中的意义。一方面,“申”字为日中一竖表明,似乎古人猜想神居住在太阳中。远古时代太阳神的信仰是普遍的,人概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与他们的生活休息相关。日出的时候温暖,野兽远遁; 日落时候寒冷,野兽山没。另一方面,“申”,含“伸展”之意,于此折射出人类自我意识的萌芽,他们实际上是在蒙胧中,通过神的力量
延伸自身的力量。“神”在古代并不专指神灵,神仙或鬼神,当然这种意思的“神”占了主导地位。无论是《山海经》,还是《庄子》都有“神人”的记载。《逍遥游》中说:“藐姑射山住着一个神人,他的皮肤好像冰雪一样洁白,他的神情好像处女一样柔和;他不吃五谷,吸的是风,饮的是露;他外出的时候,乘着云气,驾着飞龙,在四海之外游玩。”这样的神人多么潇洒!除此之外“神”还有神秘莫测,变化无常之意,如《易传o系辞上》载:“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另有表示与人的形体与相对而言的“精神”之意。如:《庄子·知北游》曰:“精神生于道,形本于精”;《苟子·天论》有云: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中国古代的“神”大致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自然神,源于自然崇拜,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风神、雨神;第二类是人神,源于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人神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神话传说意义上的神,如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炎帝等;另一种是民族英雄、道德典型、才艺超群者、法术高深者等深刻影响过人们的生活,感动过人们心灵的人物,为表示追思,上升为神灵,如鲁班、关羽、诸葛亮、岳飞、包拯、八仙,也有本是人后来出于宗教需要而神化了的人,如老子等。第二类是正统宗教神系中构造山的神灵,道教除太上老君以外的玉皇大帝、九大玄女、王母娘娘、四值功曹、六丁六甲。
“仙”字上古时期作“仚”,“仚,人在山上貌,从人山。” “仚”是象形文字,它表明人在山上的样子。推而言之,“仚”含有高举上升之意,表明古人试图超越自身的局限,向往更为广阔的太空的朴素意向。仙字古代义作“僊”字,《说文解字·人部》说:“长生仙去,从人”;《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仙是人做的,人长寿非常就能成仙。而且旦成仙,往往离开人世,迁居山上,并具有超人的能力。当然从“迁”字,我们可以看山古人内在萌动着改变生老病死的积极探索。《庄子·天地》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仙所以能脱离生老病死的纠缠,是因为他们养生有术。《抱朴子内篇·论仙》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而其或升天,或住地,去留各从其所好。”人一旦成仙,身心获得最大的解脱,自由自在。《神仙传·彭祖传》:“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湖,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而生异首,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俗流。”
神与仙的区别大约在两汉时逐渐淡化了,人们一般开始并称使用“神仙”二字。神仙作为一个词组,既可以当作并列词组,也可以当作偏止词组。前者表明仙由于其超人的特性而升格到与神同等的位置,两者相提升论;后者则是以“神”饰“仙”突山“仙”的神秘神妙、神功等,表明“仙”因其“神”而成其为“仙”。
二、宗教信仰世界中的神仙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的核心。修道成仙是道教徒的基本追求,道教徒相信神仙是存在的,神仙是可学的。神仙大致可分三类:天仙、地仙、尸解仙。《抱朴子内篇,论仙》引《仙经》说:“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天仙是要白日升天,登入仙界与世隔离的。这种情况很难达到的,《太平经》认为天仙是万不及一的。地仙,能够翱游名山大川,自由自在,既能分享尘世之乐,又无人世烦恼缠身。尸解仙一般认为不是仙胎修炼成仙者必经的阶段,有类于动物蜕皮而获新生。也有分为九类
的,如《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称仙有九品:一是混元无始金仙,二是洞元太初金仙,三是灵元造经真仙,四是天仙,五是地仙,六是水仙,七是神仙,八是人仙,九足鬼仙。总而言之,不同的典籍,不同的朝代,不同的道派,神仙谱系是大不一样的。比如,南北朝时灵宝派陶弘景在《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试图给神仙摆个位。共分七个神团,由天间、人间、阴间三大体系组成,以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大、太阴七阶为框架,设了七个中位,每一个中位一般设有一个主神,又设左位、右位,女真位、地仙散位等。
有神仙必然有神仙的居所,在道门中人的心目中,那就是仙境。琼楼玉宇,鸟语花香,珍禽异兽。可谓遍地是黄金美玉,仙草灵药。神仙们在那里乘云驾雾,呼风唤雨,采天地之灵性,集日月之精华,吸宇宙之甘露。他们虚静无为,逍遥自在。道教中的神仙有住山上,有住海岛的,有住空中的。比如昆仑山、五神山、三岛十洲,洞天福地,三十六天等。
三、伦理道德境界上的神仙
神仙是自由的、快乐的,但神仙一般不是天生的,更不是没有喜怒哀乐。他们大多对人世众生怀有真切的关怀。成仙的重要途径就是修人道,认为修人道是学仙道的基础。《吕祖全书》卷九有云:“欲学仙道长生,先修人道为务”,“修行济物,积善以为仙。”《抱朴子内篇·对俗》更是明确地提出成仙与为善积德关系:“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表面上看好象很容易,谁都可以成仙。但是接着葛洪又说“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当数耳。”可见成仙是多么不易,即便是前面辛辛苦苫做了一千九百九十九件善事,但还差最后一件,倘若做了坏事,就会前功尽弃,需
要从头开始。到底修炼成仙除了做善事,还有没有其它出路?葛洪明确地说:“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可见,要成为神仙必须先做至善的典范。因此在世人的眼中,神仙是真善美的典刑,是人的理想状态。他们往往慈心救世,扶危救困,惩奸除恶,因而施不望报,亲切可近。有时甚至就在你身边而不自知。因为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他们暗暗地帮助人们,以至当人们有时做事顺利时,就会想或许是哪位神灵相助。“得道多助”是人们日常生活普遍的道德信条。人们相信只要行正道,就会得到神灵的暗中帮助。因此,从这个意思上说,信仰世界中的神仙,一方面,对于善良的、利他的道德行为给予肯定、褒扬和奖赏,
造成感化、诱导和激励的效果;另一方面,以道德行为的“善报”,来反衬恶行之报的可怖,对非道德行为予以否定和贬斥,产生自我做戒、自我监督的软化效应,这样有助于促进人们自觉地遵循社会伦理道德。
四、科学技术语境下的神仙
一般意义上,科学是理性主导的,而神仙信仰是非理性主导的,两者表面上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然而有趣的是,中国道教中的神仙却跟古代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不自觉中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中国古代道学的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体现了道学先驱者深刻的科学思维方法。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曾有过这样的评价:“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已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的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根据它们的原理面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第二卷曲《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书店,1990年版,第175页)此外道家包含着道教。比如炼丹家魏伯阳、葛洪、药王孙思藐、天算家李淳风、生理家魏华存等,他们在道门中人看来都是神仙,可他们却在古代化学、医药学、天文学、数学、生理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不仅是因为神仙是万能的,而且道教中的神仙尤其对观天、察地、知人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在长生不死的宗教信仰的推动下,为了宗教修持与延年益寿的需要,积极探索宇宙自然与人体的奥秘,在许多科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同时也生成了中国神仙文化独特的魅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道教追求长生不死,道门中人在长期的修炼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思想与养生方法,蕴藏着许多行之有效的护养生命的技能、技巧,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五、哲学思索中的神仙
哲学是智慧的学问,是人们思考宇宙白然、补会、人生的精神积淀。神仙作为理想中的人,他也不会置身事外。他们往往是达者、智者,在自然、补会、人生方面有着他们不同凡俗的见解。神仙往往能知过去未来,大到宁宙天地的生成,小到人生祸福的渊薮,他们都能有着深刻的洞见。道门中人在对构建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做山了突出贡献。作为道祖,道门至上的神仙——老子,他提山了震古烁今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从而构建了以道为核心的宏大的哲学体系,以此来解释宇宙自然的生成变化、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人生命运的成败祸福。其后的众多被道门奉为神仙的人物大多在形神、生死、治乱、性命、天地、人我等哲学命题作过精彩的论说。更何况,“神仙学”实质上是神学为外衣的人学。成仙之道实际上是成正人、真人之道,也是培养真善美人格、成就人生事业,创建和平安宁社会的大学问。深入准确地理解神仙及其思想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神仙信仰所高扬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自主精神和“死王不如乐鼠”的热爱生命的情怀,好比夏日吹过的阵阵清风,清醒许多梦中人,让他们回到思考人生价值、意义的立场,充分享受人生的自由与真实,而不至于沦为物质的奴隶。
六、文学艺术渲染中的神仙
神仙往往是完美的,即便是缺憾,也有其韵味。比如八仙中的“铁拐李”,虽然瘸脚,人们依然对他崇敬有加。在《八仙传》中,文学家以艺术的手法刻画了八仙的成仙历程,从而使民间传说的八仙变得既“真实”又可亲可敬。《绿野仙踪》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在师父的指导下,虽历经千辛万苦修炼金丹,然而终因未能看透人间亲情,以至功败垂成。失败有失败的价值,故事试图以反例来证明金丹大道的存在,只是难求而已。还有那《封神榜》,说述了武王伐纣期间各路富有神通的人物分别代表善恶两派各保纣王与武王进行殊死的较量,虽战死了,最后却被姜子牙在封神台上封为神仙。表面上似乎是讲述一个历史事件,而实质
上是传递各类神仙的成仙经过,他们所经历的战斗,是反映他们在成仙过程中在自身心境上所进行的善与恶较量,最后实现脱胎换骨,心此神活。神仙往往是与魔鬼的较理中成长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视野中的神仙,足教理教义的通俗化说明,有利于百姓了解。还有许多精美的神仙画像与塑像,如永乐宫至今尚存的珍贵壁画,那栩栩如生的神仙形象俨然就是尘世阶层的缩影。文学艺术世界中的神仙形象实际就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生活的诉求,以一个遐想的世界来舒解现实的苦痛,从而使人们的生活获得安顿。
七、百姓生活层面的神仙
神仙虽然是神圣的,但他们总是“关照”百姓生活;百姓地位是卑微的,但他们却选择着与自己生活休息相关的神灵。比如福、禄、寿三神便是满足了人们求福望禄朌寿的心灵折射;关圣帝本只是个二国的武将,但由于他讲义气,此后被世人尊崇为神灵来祭祀,以祈求他的保护。还有民间照钟馗的画像,也意在驱鬼避邪,保平安。沿海地区的人们崇拜海神妈祖,成为靠海为生的人们的精神安慰,祈求风平浪静、满载而归的精神寄托。当然还有诸如为满足人们人丁兴旺的需要,就有送子观音的神位;为求得全家平安多福,老百姓年年送迎灶神,期望灶神能在向天庭玉皇大帝汇报时美言几句。还有更多只有地区性的神仙,他们生
前大多惠及当地百姓,死后奉为神灵,以求永远扩佑着他们。比如,闽台地区的“吴真人信仰”。吴真人,名本,是宋代民间名医,相传以奇方异术救人无数,故而死后民间尊他为“保生大帝”。总而言之,神仙信仰根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它适合人的精神自我安慰需要:克服生命的有限感;提供因生命的脆弱产生的依赖感;满足人们超越自我和情感宣泄的需求。况且神仙信仰主张现时长生,肯定现实生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命观。这在中国古代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摘自《道源》2006.1辑(道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