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3:03
糍粑是用熟糯米搅拌成泥制作而成,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人们习惯于在春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过年必备之品。糍粑排骨是一道带有浓郁乡土风味的新菜色,柔软的糍粑包裹着酥烂入味的排骨,再油炸至金黄,入口松化内里软滑,带有排骨肉汁,口感非常丰富。
武夷山糍粑

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后逐渐成为无锡风味小吃之一。.同苏州的梅花糕一样,同为一道历史悠久的花色点心.香甜可口,热食尤佳。
其梅花、海棠花的外形,让人没吃就有了赏心悦目的情怀。
它们的外层是面粉皮,里面是豆沙馅,在特制的模具中烘烤而成。
由于用了似梅花、海棠花形的模子,作出这样的美人胚子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刚出炉的梅花与海棠糕,表面撒着饴糖,呈咖啡色,吃口分外香甜。 上面还要加上果丝、瓜仁、芝麻等五色点缀,一朵朵花儿才完全的绽放开来。所以说吃海棠糕是一个乐趣,看店里的师傅做海棠糕又有另外一番趣味。

3.
羊杂碎是维吾尔族以及回族等信仰***教的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之一。他们对吃羊杂碎十分讲究。他们不仅自己喜欢吃,而且作为招待客人的一种名馔佳肴。由于做工精细,烹饪有方,做出的羊杂碎味道十分可口。特别是面肺子和羊肠子,味道非常鲜美。面肺子的制作方法是,将羊肺用清水灌洗数十次,直到把粉红色的羊肺洗得发白,然后把羊小肚套在肺的气管上,并用线缝合,准备往里灌面糊糊。灌时,事先要把和好的面洗出面筋,等到面粉沉淀后,倒掉大部分水,留适量的清水把面搅拌成面浆,倒入羊小肚内,再用手将面浆慢慢挤入肺叶里,直到快灌满时为止,接着灌入清油、盐、孜然粉调成的水汁。拿掉小肚,扎紧气管,放入水中煮两小时左右即成。羊肠子的做法是:肠子洗净后,将羊肝、羊心、羊肠油切碎,加胡椒粉 、孜然粉、精盐与洗净的大米搅拌,并用开水拌成馅灌入羊小肠,两头用线绳扎紧, 放入凉水中烧开后,对凉水,反复几次,待半熟时,用细铁钎扎遍肠子,使肠中漏气,1小时后即熟。
羊杂碎

4.
顾名思义,风干肉就是风干了的肉,牛羊肉均可风干,其实,也不是纯粹的风干,据说还要用松木熏过,和腊肉有一点点像,主要都咸......风干肉平时吃比较容易,热热就可以了,但是要做成抓饭里的肉,就要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加工,以获得很好的口感。
新疆风干肉抓饭

烤包子(维语叫"沙木萨"和薄皮包子(维语叫"皮特尔曼吐")是维吾尔族同胞喜爱的食品。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多销售这两种食品,类如北京夹肉烧饼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样,很受顾客欢迎。有趣的是,当薄皮包子蒸熟揭笼或烤包子从馕坑取出那阵子,厨师常提高嗓门,拉着声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包子哎……"。据说这个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几百年前的名厨,他做的烤包子、薄皮包子真是誉冠西域。于是后人就拿他的名字作为招徕顾客的牌子.
烤包子主要是在馕坑烤制。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孜然,是新疆地产的一种香料,带有特殊的辣味,为制作羊肉尖菜肴时的调味佳品)、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熟,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
烤包子

黄面是经手工拉出凉拌着吃的面,因颜色油亮金黄而得名。在昌吉市、米泉县等地的回族人中间,多有出名的拉黄面师傅,拉出的面细如游丝,柔韧耐嚼。再加上配料精致独到,蒜、醋、辣味俱全,深受群众欢迎。而昌吉市流行的“烤肉拌凉面”的独特吃法,更是受到外地来客的青睐。
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操作也非常不易。拉面师傅双手舞动一块淡黄色的面团,时而抻拉成长条状,时而旋转拧成麻花状,象变戏法一样,将一团足有七、八斤重的面团拉成一把细粉丝样的面条。下锅煮熟的黄面丝色黄晶亮,可乘热拌菜食之。吃起来开胃去腻,清热解烦。

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用馕坑(吐努尔)烤制,馕坑呈圆形,以土烧制而成。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通过这个美好的传说,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各族人民喜爱烤馕就不足为怪了。

新疆大盘鸡起源于90年代初期,原创地在新疆沙湾县,据说出自于当地的一家清真饭馆,那家清真饭馆以前是做纯新疆风味的,改革开放以后,新疆来了许多四川人,四川人会吃也敢吃,他们很多人都从事着体力活,干体力活的人饭量都很大,怎么样吃才能既经济又实惠呢?四川人和当地人在一起研究、试验,终于,用一整只鸡和相关的蔬菜烹饪的美味诞生了,他们给这种美食取名为“大盘鸡”,大盘鸡诞生以后,很快就以它的味美实惠风靡新疆,近些年传到内地沿海,甚至走出国门,传入国外,从外地来新疆的人,吃过大盘鸡的人都说:‘新疆大盘鸡好吃!’
新疆大盘鸡诞生的过程,算得上是民族团结的产物,它既有鸡块,又有相关的蔬菜,还有主食;味道上,既有新疆人喜欢的辣味,又有四川人着迷的麻味。新疆大盘鸡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与变化,现在已遍布全国,而且出现了很多口味各不相同的大盘鸡。”

5.
牛肉面俗称"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兰州人吃牛肉面吃出了名堂,吃上了瘾。相传,牛肉面是清末光绪年间,一个叫马保子的回民厨师所创制的面食,后辈们再代代推陈出新,硬是将这种面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吃得个名扬天下。如今,兰州市的每条街巷,无论大小,至少都有一两家牛肉面馆。
毛血旺发源于重庆磁器口古镇,是重庆市的名小吃。后来进一步发展,衍伸出很多吃法,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毛血旺是七星岗一家火锅店在火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火锅。

南京人是出了名的爱吃鸭,而鸭血粉汤便是其中独具代表性的小食。鸭血要新鲜,粉嫩粉嫩的那种,加上粉丝,鸭肝,鸭肠,香菜和榨菜末,用鸭汤煮出来,又香又嫩。爱吃辣的再放点辣椒,绝对过瘾。鸭汤很鲜,粉丝是那种煮不烂的,很劲道,鸭血很嫩,鸭肝和鸭肠很入味,略咸,介于酥与不酥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
南京鸭血粉丝汤

面线糊是福建各个城市街头最常见的小吃,多用于早点,配以炸得酥脆流香的油条同吃,有汤有面有菜有肉有海鲜,既营养又美味。面线又称线面,是厦门著名特产,用上等面粉制成,质地洁白纤细。面线糊以虾、牡蛎、海蛏等味美质鲜的海产品熬汤,与面线煮成糊,煮时要掌握好火候,讲究“糊而不乱”。除海鲜外,还可根据食客喜好加入鸭血、鸭肠、猪血、猪腰、罗汉肉等配菜,再佐以葱花、胡椒末作为调味,吃起来更为浓烈可口。
蚝仔面线糊

正宗的肥肠粉选用的是上等红薯粉、菜子油及干红辣椒、花椒等原料,锅汤则是用肥肠、猪骨头等以及多种佐料熬制而成。红油飘香,霉干菜、榨菜末星星点点,炒黄豆焦黄浑圆。粉条糯软,满口留香。夹起颤巍巍的肥肠送入口中,只觉卤香细腻,滑爽耐嚼。
四川肥肠粉

叶儿粑有二种
第一种:
叶儿粑又叫艾馍,原是川西农家清明节的传统食品。1940年,新都天斋小食店将艾馍精心改制,更名为叶儿粑。制作叶儿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色绿形美、细软爽口的特点,为四川名小吃之一。用糯米粉面包麻茸甜馅心或鲜肉咸馅心,外裹鲜橘子叶,置旺火蒸。特色是清香滋润,醇甜爽口,荷香味浓,菜分两味,咸鲜味美。
第二种:本种叶而粑
清晨,岷江河畔的犍为城,人们忙忙碌碌,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城市小巧玲珑,环境优美,卖叶儿粑和富油炮粑的手推车又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手推车上的蒸笼里热气腾腾,人们纷纷驻足购买。除了薄饼、串串儿、脆臊豆腐脑,犍为的叶儿粑和富油泡粑也是一大美味,自用送礼都是上选。

发糕是惠州民间的传统小吃,以糯米蒸煮制成,其味清香、柔嫩而爽口,是一种大众化的饼类食物。在县城或乡镇的菜市场都有摆卖,也有骑自行车载着发糕的小商贩穿街入村巡回叫卖。
关于发糕的来历,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有一天,一位农家小媳妇在拌粉蒸糕时,不小心碰翻了搁在灶头上的一碗酒糟,眼看酒糟流进米粉中,小媳妇急得直想哭,可是她不敢声张,怕遭到公婆的责骂,只得把沾了酒糟的米粉依旧拌好放在蒸笼里蒸。谁知由于酒糟的发酵作用,这一笼糕蒸得特别松软可口,还有一股微微的酒香。于是,大名鼎鼎的发糕就流传开来,这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吧。
惠州发糕

关于烤乳猪,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一户人家院子里突然起了火,火势凶猛,必必剥剥,很快就烈焰冲天,把院子里的东西都烧光了。这时宅院的主人匆匆赶回家,只见一片废墟,惊得目瞪口呆。忽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主人循着香味找去,发现原来是从一只烧焦的小猪身上发出来的。主人看那小猪另一面,皮烤得红朴朴的。他尝了又尝,味道很好。院子烧掉了,他很伤心,但却为发明了吃猪肉的新方法而欣慰。这个传说,源于18世纪英国大学者查理·兰姆《谈谈烧猪》一文。
清朝康熙年间,烤乳猪是宫廷名菜,成为“满汉全席”中的一道主要菜肴。随着“满汉全席”盛行,烤乳猪曾传遍大江南北。在广州,烤乳猪在餐饮业中久盛不衰,深受食客青睐。

湖北襄樊牛肉/杂面 黄酒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园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桂林米粉,从秦王朝就开始产生和生产了,也就是说,桂林人吃米粉,已经吃了两千三百年啦。

驴肉火烧发源于河北省古城保定,广泛流传于冀中平原,其中以保定北部徐水县的漕河地区历史最为悠久。
火烧为一种面食,一般为死面做成(注:死面为未经发酵的面粉,经过发酵的面粉叫做活面,用活面做成的类似东东称为“烧饼”),将其在饼铛里烙熟后,架在灶头里烘烤,使其外焦里嫩,别具风味;趁热用刀劈开,加入热腾腾的熟驴肉,是最正宗的吃法。另有肉汤加淀粉熬制的焖子夹入火烧佐食,其中以保定南部定州地区的焖子最为美味和著名。有些厨师会加入驴板肠提味,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驴肉是一种典型的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其100克所含蛋白质高达18.6克,远远高于猪、牛、羊肉的蛋白质含量,而脂肪含量仅为0.7克,且钙、磷、铁含量也相对较高,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可见驴肉的地位。“驴肉火烧”所用驴肉的选择极为严格,而其中更以驴脸部的肉最为细嫩和讲究,经过精细的加工而成的驴肉,配以刚刚出炉的、脆软的火烧,再配上保定三百年老字号的“槐茂”酱菜和小米粥,吃起来回味无穷。
保定驴肉火烧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还催逼纳贡大米,坑得大家无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长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没法向皇帝纳贡。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个个称奇。于是,李十二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秦始皇见贡米又少又差,传旨问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虽差,却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万岁御品。”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甚美,颇感稀奇,这才赦了众人之罪,并让李十二天天蒸上几张面皮供他食用。
后来,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人们为纪念他,在这天总要蒸些面皮。这种蒸面皮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户县秦镇驰名的小吃。
米皮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然后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泼子 ”)、醋和盐,加上黄瓜丝和豆芽,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米皮就可以上桌了。米皮通常凉食,所以也叫凉皮。关中一带还有一种用小麦制成的面皮,与米皮合起来统称凉皮。
陕西米皮

得名古汉语"肉夹于馍",肉叫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铁炉子上打的白吉馍,也叫白吉饼,然后大锅里炖的肉,拿刀把肉剁的碎碎的,然后把馍从中间画个口子,把肉末夹进去,在灌些肉汤,吃起来肥的肥而不腻,瘦的瘦而不柴,肉香再加上馍香,美极了
陕西的肉夹馍

生煎馒头其实就是生煎包,南方一代很多这种小吃,上海生煎馒头馒头在北方是指没有馅的实心馒头,而包子是指有馅的馒头。而在南方,没有这种区别,所有的都叫馒头。菜馅的叫菜馒头,肉馅的叫肉馒头,豆沙的叫豆沙馒头。而生煎馒头,则是把肉馅的小馒头放在大的平底锅里煎,把馒头封口的一面煎成黄黄脆脆的底。用来做生煎馒头的都是发面,所以馒头皮吃起来松松软软的,而底上又是焦脆的,再加上洒在馒头上的香葱和芝麻的味道。
上海生煎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