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吃不掉谁:中美将缠斗至205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23:52:21
                                         谁也吃不掉谁:中美将缠斗至2050 一、美国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听话的愿意接受美国“世界领袖”地位的淑女型的经济大国,而不希望中国成为强悍的、拥有强大军事实力、敢于挑战美国霸权的“猛男型”超级大国。因此,遏制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合作是遏制下的合作,基调上的变奏。

自新中国成立起,美国对中国就采取封锁和扼杀政策,入侵朝鲜是扼杀、封锁政策的极端表现。美国越战失败后,为了寻求与苏联的力量平衡,美国想到了中国,于是开始同中国合作,搞“联中抗苏”;前苏联解体后,“联中抗美”失去价值,作为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开始重拾对华遏制封杀战略,经济制裁、军事围堵等波涛汹涌,轰炸大使馆、南海撞机等,都是美国遏制战略的标志。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为编织“全球反恐统一战线”,又不得不暂时放松对华遏止,转而采取对华合作态度。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有求于中国,中美合作的气氛暂时达到高潮。但是,最近,美国感到中国在谷歌问题、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不够“淑女”,在朝核、伊核等问题上又屡屡拂“美国老大”的意,所以,遏制、封杀战略重新浮出台面。目前发生在东亚的中美博弈,就是新一轮遏制、封杀的现实表演。

所以,对待美国这样的国家,是不能用“义气”的眼光看待的。中国重义,所以,对待朋友,总想始终如一,两肋插刀;美国不同,美国重利。只要对美国有利,好事它可以干,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入反法西斯联盟;坏事它也干,而且不管别人怎么看。比如以虚假的理由入侵伊拉克。对待中国,它所采取的也完全是这种现实主义态度。战略上遏制,战术上合作;军事上遏制,经济上合作,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逻辑。因此,我们可以讲“中美合作”,但是,必须看到这种合作背后的激烈斗争——战略上的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

二、为了遏制、封杀中国,美国可谓不惜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不辞千难万险。时至今日,美国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对华遏制战略。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类:

(一)捧杀性的温柔陷阱。美国是个战略国家,有很强的软实力。在我眼里的美国软实力,跟软实力概念的发明家约瑟夫不同,约瑟夫眼里的美国软实力是指美国文化的超级魅力和影响力。而在我眼里,美国的软实力更多的体现在“阴谋”能力,也就是为别的国家设置陷阱的能力上。近来,美国给中国戴了很多顶桂冠,比较著名的有四顶。一是“期待中国在遏制气候变暖等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二是美国的利益攸关者。三是“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四是“中美国”。这些桂冠,无一不是冠冕堂皇,极具诱惑力。但是,最终证明,无一不是巨大的陷阱。比如“负责任的大国”,这本来不是问题,中国从来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然而, “负责任的大国”一旦为美国所定义,就成为套在中国头上的“紧箍咒”。不知道什么时候,美国就会拿出来念上那么一念,搞得中国头疼难忍。原来,在美国那里,所谓“负责任的大国”,实际就是“听话服从的大国”。问题还在于,中国还没有办法拒绝“负责任的大国”这一桂冠。中国无法说:“我决不做负责任的大国”。这就是美国的“软实力”,一个你明知是阴谋却也不得不认真应付的“概念创设者”。最近,美国就援助巴基斯坦抗洪问题再次动用这样的软实力,问:巴基斯坦的盟友中国哪里去了?起因是美国认捐1.25亿美元而中国认捐8000万人民币(物资)。美国的用意很清楚,就是想用这1亿多美元来挑拨中巴关系!

(二)围困性外交封堵。美国要把中国困在中国大陆。美国认为,只要“中国龙”不入海,就不会构成对美国全球霸权的直接威胁。所以,美国拼命编制针对中国的“包围圈”。美韩同盟、美日同盟、美澳同盟、美印“同盟”(未成型)等,并且千方百计挑拨中国同东盟的关系,拉拢诱惑俄罗斯、巴基斯坦(反恐需要巴基斯坦的支持,所以只能拉拢),打压伊朗、朝鲜、缅甸等中国“盟友”。

(三)不对称性军事压制。美国寻求建立起针对中国的不对称军事优势。除了把11艘航母中的6艘、60艘潜艇中的50余艘开进太平洋外,还强化美韩日军事同盟,巩固驻阿富汗的美军基地,加紧研发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全球打击的空天飞机,部署激光等太空武器。过去,美国的假想敌是苏联,现在,美国的假想敌是中国。美国之所以凭借推测发布《中国军事和安全发展报告》,目的就是定期评估中国的军事发展状况及对美国形成的挑战,借以提出保持美国军事优势的对策措施。为此,美国不惜在另外一些地区收缩战线,为谋求针对中国的绝对军事优势集聚力量。

(四)颠覆性“离间”策略。美国也知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所以,美国对中国的“反间计”也无所不用其极。包括培养亲美势力,策反我涉密人员,购买精英话语权,支持分裂主义势力等。

三、中国不是“草包”,以目前中国的实际能力和综合实力,美国对中国的扼杀、遏制战略很难得逞。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亚洲区域,美国已经无力对中国采取实际性的进攻性措施,防止中国突破第一岛链,成为美国目前的主要战略目标。美国此次来东亚搅局,大搞“耗子”(美国)斗“猫”(中国)这一危险游戏,目的也正是巩固第一岛链。它把朝鲜诬蔑为“天安号”事件的罪魁祸首,却防止出现朝韩军事冲突;它连续开展美日、美韩联合军事演习,却避免过于激怒中国。等等,说明美国这次东亚搅局既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又有明确的战略底线。其战略目的清晰可见,那就是巩固美韩美日军事同盟,离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强化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强化美国的第一岛链防御体系。战略底线也很清晰,那就是坚决避免中美直接军事冲突。这就是美国航母想来而最终不敢来的根本原因。

美国之所以不敢把东亚博弈引向中美直接军事冲突,与中国军事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密切关系。

自美国借天安号事件大肆组织联合军演、美国航母在第一岛链来回“兜圈圈”以来,中国连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表面看,这些演习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分别进行,而实际上,这些演习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可以说是对中国“防御性国防”的一次综合演练、整体检阅。我感觉,这次演习提出检阅的是中国军队的四种能力:一是“打航母”的能力。通过路基、海基、空基等不同平台,对航母舰队进行精确的饱和打击。这个能力主要在东海演习中得到检阅。二是“打隐形”能力。通过地面、空中、太空、海面等多重侦测、拦截、攻击体系,对入侵敌机实施“体系性”打击,这个主要在济南演习中得到检阅。三是打卫星能力。据俄罗斯报道,中国最近悄悄的进行了两颗卫星的“接近”实验。这是空中抓捕卫星的关键技术。四是大范围海域封锁能力。这个主要在南海实验中得到检阅。

从报道情况看,东海、南海和济南的演习是成功的,也就是说,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上述四种能力。换句话说,经过十几年的军事变革,中国军队已经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遂行“防御性国防”的各项职责。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与美国在太平洋公海对决的话,美国一定是胜利者;但是,如果美国试图在第一岛链之内与中国对决,美国则一定是失败者,而且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四、中美实力对比发生实质性变化还需要30、40年时间,中美博弈带有持久战性质,时间对中国有利。美国作为霸权主义者,决不会轻易放弃对中国的遏制、封杀政策,即使美国知道遏制政策最终会失败,也会努力延长“世界老大地位”的时间以获取尽可能多的霸权红利;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全球性大国,不会轻易放弃和平崛起努力,尽管前进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各种障碍和阻力。

从总体而言,中国目前不具备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能力,目前也不是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最佳时机。因此,中国仍然应该采取适度的忍耐政策,能够避免发生冲突的,就要努力避免。但是,总体上的忍耐与无条件的委曲求全不是一回事。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敢于和善于亮剑。明确告知有关国家,在中国战略底线之外,中国愿意忍耐;在中国战略底线之内,中国决不会任人宰割!中国在东亚博弈上的表现,其可圈可点之处就在这里,因为中国的适度强硬,既维护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慑止了一些国家的军事冒险行为。

中国仍然要大力增强军事实力。须知,军事手段越硬,中国和平崛起的理想越能够得以实现。老子曰:其微易散,其未兆易谋。孙子曰: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核心都是以能战求不战、以能兵求无兵。中国提出和平崛起战略,目的是改变西方国家往往以损害别国、别民族利益作为其崛起的基础的罪恶历史,创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大国崛起先例。面对美国的遏制、围堵,中国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就必须在“伐谋”上下功夫,要通过建立强大的军事体系,使任何国家和势力都不敢实施侵略、分裂中国的图谋。

我在“《论持久战》与中美角逐”一文中,把中美博弈分为三个阶段,自金融危机以前的时间,可以叫战略防御阶段,美国攻,我们守;从金融危机到2020年这段时间,我称之为战略相持阶段。这个阶段,美国的进攻能力已经受到制约,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个别环节已经不得不采取守势。中国则继续修文习武,不断壮大反霸实力。到2020年,我感觉中国已经初步具有全面抗衡美国的能力。那个时候,中国的GDP应该可以接近或达到美国今天的水平,也就是15万亿美元;中国航母成军、北斗成系、常规军力实现四代化、天军、网军、机器人部队等初具规模,已经可以轻松突破美第二岛链,自由进出印度洋。所以,自2020年开始,中国可以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以突破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昂首走向大洋为战略目标,与美国进行平起平坐的经济和战略对话。

时间对中国有利。中国应该努力争取更长时间的世界和平。但是,如果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悍然采取威胁中国核心利益的军事行动,那么,中国也只能奋起反击,变“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以战止战、以杀止杀”了。除此之外,中美之间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将能够在“和平”的状态进行。这对中美两国是好事、对世界和平发展也是好事。因为,两国缠斗会促进两国内部的革新,和平条件下的缠斗也会给世界带来机遇。中国应该乐于接受这样的缠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