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之人以“非常之举” 走出“非常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17:01:58

平常之人以“非常之举” 走出“非常之道”
——写在国内中小企业板第一股 新和成成功上市六周年之际


  8月2日,新和成[股票代码002001]上涨3.68%,报收33.8元。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中小板块上市第一股的新和成,从上市伊始到2009年末,净资产增长了8.6倍,市值增长了11倍。2008年和2009年,公司每股收益分别达到4.02元和2.98元,位居中小板和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前列。上市以来的6年,公司对股东的利润派现金额达到8.94亿元,远超出上市所募集的3.84亿元。2010年5月14日,又实施了10派10转3的分配方案,是新和成高额回报股东又一次历史的再现。
 

 

公司董事长胡柏藩正在为新员工授课 


  新和成之所以能够一再超常规成长以及积极慷慨分红,这与它20多年来形成的“创新、人和、竞成”的核心价值观和“创造财富、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是分不开的,和从“为改善教学条件办企业”升华成的“老师文化”是分不开的。与传道授业为本的老师——平常之人、平常之心、做平凡之事是分不开的。更与老师的智慧、非常魄力、做非常之事是分不开的。


  为改善学校教育条件办企业,为振兴当地经济办企业,为振兴民族工业办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不断创新,新和成以非常之举,走出了一条“非常之道”。

 

  平常之人:以“小作坊”打破国际“大垄断”改写民族工业发展史

 

  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浙江省新昌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当地大市聚职业中学当化学老师的胡柏藩,带着“振兴教育,产业兴教”的梦想,毅然下海了。从10万元借款起家,最初的新和成只是一个回收废酒精的作坊式小厂,年产值仅100万元。简单的技术和让人眼红的利润,很快就让周边的企业一哄而上,开办不久的企业岌岌可危。这让胡柏藩下定了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决心。


  在寻找新产品的过程中,胡柏藩发现,我国生产抗菌素止泻药氟哌酸的中间体—乙氧甲叉一直依赖从德国的老牌制药企业进口,每进口一吨就要花费10多万元。因此止泻药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每盒要10元左右,普通老百姓很难承受。认真分析研究后,胡柏藩发现乙氧甲叉的结构其实比较简单,技术也并不复杂。只是由于是一个新产品,还没有人对它做过研究。


  心动不如行动。没有实验室,就借用其他单位的。为了不影响别人的工作,就在夜里去做实验。去晚了,实验室大门已经关了,就爬墙进去。没有测试仪器,就请别人做测试。有时取出样品已经是半夜了,为了不耽误时间,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雨雪连夜送到药厂去做测试……


  6个月的时间,无数次实验,1991年1月,乙氧甲叉开发成功了。


  这一年,新昌县有机化工厂(新和成前身)的产值超过了1000万,乙氧甲叉也成为新和成的第一个国家级新产品。时至今日,新和成早已成为该产品世界第一大的生产企业,并把产品卖回了德国等老牌生产国家。


  初尝甜头的胡柏藩更加坚定了走创新之路、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的信心。


  这时,又一个国内完全依赖进口的产品引起了胡柏藩的关注—维生素E。


  当时,国际维生素市场已经被罗氏公司、帝斯曼、巴斯夫等国际大公司掌控了上百年,其中合成维E的两个中间体原料—三甲基氢醌(主环)和异植物醇的生产技术正是他们掌控全球维生素市场命门的绝技。“拿下这两个产品,让企业一鸣惊人。”胡柏藩暗下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主环的生产技术终于被攻克了,并成功生产出产品。主环的成功开发,使新昌县合成化工厂(新和成前身)的产值一举过亿。当年,600吨/年维生素E主环科技开发项目就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这成为企业实施的第一只火炬计划项目。


  1997年,随着异植物醇投入大生产,终于实现了我国维生素E从基础原料到工业化一条龙生产的梦想,改写了中国人吃维生素E依赖进口的历史。不仅如此,伴随着维生素E的大规模开发生产和全球销售网络的建立,美国、巴西、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相继成为新和成的销售目的地,新和成的名字也传遍亚洲、美洲、欧洲。


  2000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新和成考察时说:“在这山沟沟里,看到这么大一个现代化企业,这么一位年轻有为的企业老总,了不起,很不简单,而且企业的科技含量很高,特别是灵活的科研机构,值得我们学习。”


  在与多位前来考察的科学家交流中,胡柏藩才得知:维生素E是国家科技部门连续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都未完成的项目。


  1998年,香叶酯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后,公司年产值达到了9亿元。1999年,芳樟醇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后,公司年产值达到了12亿元。香叶酯、芳樟醇、β-紫罗兰酮、噻嘧啶、环啉……一系列国家级新产品和火炬计划项目的成功开发,使企业不断跨越新台阶。


  截至目前,新和成已成功开发了12个国家级新产品,成功实施了11个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形成了包括医药原料药、维生素食品添加剂、维生素饲料添加剂、香精香料、医药中间体在内的从基础原料到维生素产品的一条龙产业结构,成为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维生素系列产品供应商。可以说,正是通过坚持不懈的产品和技术创新,新和成形成了完备的产业结构,占据了领先的行业地位,从而具备了在新一轮竞争中能继续站稳脚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优秀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

 

  非常之举:以变应变  让国际同行巨头退出市场

 

  “我们有60%以上的产品出口,这些产品要想长期占领国外市场,必须不断提高附加值,这也是我们千方百计要求创新的关键原因。”虽然打破了老外一统维生素天下的局面,但面对国内外双方的竞争,尤其在国际维生素巨头的打压下,新和成要想生存下去,就绝不能允许自己停滞不前。企业一旦站立到创新的浪尖上,维持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持续创新,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坚持不懈的创新让新和成屡次度过了危机。


  1998年,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开始向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国际市场进军。


  受亚洲金融危机以及行业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个国际市场步入了三年的低谷期,市场形势严峻。在这期间,胡柏藩一方面加强内部挖潜,先后投入数亿元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使VE成本从原来每吨30多万元下降到7万元以内,不断改进各种中间体到成品的工艺技术,使之始终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不断丰富产业链上的产品,公司的维生素A、维生素H、维生素D3相继进入市场,一系列的措施,使新和成在国际市场上站住了脚跟。


  一轮竞争下来,新和成建设成了投资近4亿元的塔山工业园,使产品生产更具规模化、系列化。异植物醇产业化五年后,就迫使日本、法国的同行公司纷纷转产,美国一家公司干脆“拱手相让”,主动找到新和成,把设备卖给他们,彻底“洗手不干”。一些国际老牌维生素企业不得不黯然退出了该领域。


  2004年,被誉为“维生素之王”的新和成因为其产品的高技术性、高成长性成为中小板块第一股隆重上市。募集资金净额3.84亿元和自筹资金3.5亿元,建立了上虞生产基地。


  这远远不是结束,故事在2007年迎来高潮。2007年上半年,在原料价格、生产成本等大幅上涨之下,为确保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世界几大生产厂家都维持价格原状,新和成的主导产品也逼近保本临界线。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我当时的感觉是,新和成会迎来又一个发展黄金期。这是市场法则告诉我们的。”胡柏藩的感觉真的很准,果不其然,2007年下半年,供求关系嬗变之后,维生素类产品价格全面上涨,涨幅甚至超过200%,“挺过来”的新和成,当年的销售达到16亿。而从2007年6月开始到2008年6月的一年之间,新和成主要产品先后数次提价,创造了一个神话。


  2008年,金融危机呼啸而来,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裁员或破产倒闭。


  然而,危机包括了危险和机遇双重含义。“机会是给有所准备的人的。”面对危机,胡柏藩气定神闲。在大多数人面对寒流发抖的时候,新和成却抓住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四处出击。短短的两年里,新和成花费1亿多元资金添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科研开发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在人力资源储备上,新和成先后共招聘了1000名新员工用于充实基地,引进了150多名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加盟。在生产经营格局上进行了调整,拓展上虞、山东等生产基地。


  2008年,计划投资总额达10多亿元的山东基地建设开始启动,2009年年中顺利实现试车生产。2009年初,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机阴影未散,公司看好与主营业务相关的香精香料板块,考虑到自有资金不足,决定依靠资本市场融资来实施投资项目。在2009年12月30日,新和成的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无条件审核通过,并于今年2月顺利完成了股份发行。2010年初,新和成总部研发大楼、基地研究所和前瞻性新行业研究中心的设计和建设排入工作日程。

 

 

 

投资总额达10亿多元建设的山东生产基地
 

  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发展动力,是因为新和成不仅注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注重管理创新、机制创新,而创新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作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创新的需要无处不在,创新的机会无处不在,关健是企业的领导,企业的科技人员,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有一种强烈的创新愿望、自觉的创新意识、不断的创新行动。因此,企业领导者除了自身要有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之外,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全员创新意识,提供创新的动力。为此,新和成在1994年就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让经营者持大股,骨干职工普遍持股,让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并不断吸收优秀员工入股;建立了整套创新机制,包括创新成果奖励、课题公开招标、内部竞争上岗、绩效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等。


  从1992年开始,新和成就走上了产学研合作之路,先后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人民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创办实验室,进行科技联姻,新和成不仅把科研基地“搬”到了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而且还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这种方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创新效率,还为公司催生了一大批兼具科技含量和市场价值的新产品和新成果,多个高科技难题相继被攻克,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也进一步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例如维生素A的开发,从实验到中试,再到工业化生产,新和成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这一速度在业界也是难得一见。此外,科技联姻还使公司建立起了有效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科技研发投入机制和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研究机构,公司每年在科研上的投入占到销售额的3%~8%,为科研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


  如果说研发人员是创新的先锋队伍,那么公司员工就是创新的主力军。新和成深切认识到普通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他们常年累月工作在生产一线,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实践经验,对管理、生产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因此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一旦被开发利用,将大有可为。


  从2000年开始,公司每年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所有职工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环境、推进清洁生产上群策群力,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益的提高。合理化建议奖励采取接收奖、采纳奖、效益奖。至今,共评选出合理化建议5360多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220万元。如“空运托盘改进”、“增加精品产能”、等来自一线职工的合理化建议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公司创造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其中《蒸汽系统节能》被全国总工会评为职工优秀合理化建议。


  广大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样在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中得到了提升。从1994年开始,每年5月被公司定为“岗位练兵劳动技能比武活动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竞技项目逐年完善和丰富。活动包括液体滴加、侧滚铁桶、吸料拉料、控温、调联轴器、电脑操作、财会等。比武,不仅为职工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企业也从中发现了人才,并逐渐培育出了高素质的技术骨干队伍。


  “以变应变,主动求变,常变常新”的心态使新和成在金融危机“大行其道”的2008年和2009年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08年创下了自成立和上市以来最好的业绩,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90%;净利润13.7亿元,同比增长16倍。2009年,新和成积极应变,将危机变为机遇,以“调整结构稳生产、抓住机遇促发展”作为工作思路,实现销售超28亿元,出口创汇超2.6亿美元,利税超15亿元,成为绍兴市纳税第一大户。

 

  非常之道:创造财富 造福社会 “老师文化”奏响和谐之音

 

  新和成于创业之初就确立了“振兴教育,产业兴教”的宗旨,并根据创业者和高层多为“教师”的特点,逐渐培育出了“老师文化”,最终确立了“创造财富、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和“创新、人和、竞成”的企业价值观,引导公司对员工负责,对股东负责,对社会负责。


  老师,即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文化蕴含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特点使管理层视企业为学校把培养人作为第一要务。新和成视人才为企业的财富,认为人才的聚集过程也是企业财富的积累过程。为此,公司采取招进来、借进来、聘进来、调进来等方式,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接纳人才,为员工搭建学习充实、锻炼提高、成就自我的舞台。公司每年投入500多万元用于员工培训,公司建有两个藏书1万余册的图书馆,建有培训中心、电化教室,配备专职人员,每年培训经费列入年度工作预算,培训计划列入各级干部考核。培训内容丰富,有上岗培训、等级培训、特殊岗位培训、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培训成果与员工薪酬、绩效挂钩。针对企业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公司采取了分层教育、培训,还选派优秀人员出国考察进修、脱产进修等;建立了新和成干部网上培训学院,对中层干部进行系统性的培训;长期聘请十多家著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来企业进行专题授课;选送优秀干部员工到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或出国考察等。在老师文化“育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大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新和成得到了良师的教诲和专家的培养,成为科研、经营、管理领域里的行家里手。目前,公司大专以上学历占60%,拥有博士及专家14人,硕士研究生25人,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780多人,一批批技术业务骨干已成为新和成的中坚力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公司将先进员工、先进基层干部、先进班组与转正、疗休养、入股、晋级、提干等方面挂钩,让先进在精神上得到肯定,在经济上得到实惠。


  为给员工排忧解难,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新和成工会一成立就建立了每月“心连心”沟通联系制度、“五必访、五必谈”制度。逢年过节,公司领导都要到员工家访,公司党委还给每位干部发了一个员情记录本,要求记录与员工的每次谈话。2001年,新和成工会成立了互助互济会,为因病因灾致困的职工发放补助款和慰问金。工会对员工做到员工发生事故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婚丧必访,生活困难必访,家庭出现纠纷必访“五必访”。此外,每人每年享受一定的旅游经费补贴,每年组织职工健康体检,开展“我也当当总经理”、“说句心里话”、大学生交流座谈会、沟通会等活动,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员工解决困难,并把好的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把好的经验予以总结推广。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关心员工,使公司成为了员工的坚强后盾。为此,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浙江省模范职工之家。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新和成还每年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高层到基层以各种形式展开,谈体会、写征文,以此提高干部员工思想素质,规范员工行为,营造良好氛围。从1999年“做人、做事、培养人”到“提高创造力,增强亲和力,强化执行力”,再到今年的“求实、求新、求质、求效”,主题教育使广大干部的思想素质不断统一和提高,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牢靠的思想基础。

 

 

 

 

塔山工业园厂区一角
 

  企业要以德立身,这是社会责任,也是事业之基。只有“富而好礼,关注民生”,让财富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企业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新和成在取得发展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为振兴当地教育事业及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公司投资创办了一所希望小学,一所养老院,并出资3000万元改善了大市聚职中和城关中学两所学校的办学条件。2004年,公司用上市庆祝活动节约下的200万元成立了“新和成奖学金”,用于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迄今已有数百名学生因此而圆了大学梦。为支持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公司捐赠现金和药品累计达700余万元。2008年向新昌慈善和谐基金捐赠3000万元成立了慈善基金,专用于实施帮困扶贫。公司除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外,还鼓励全体员工主动回馈社会,参与各种形势的捐资、义工、便民活动,支持各项慈善事业。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最受尊敬企业、浙江省“汶川‘5·12’地震”赈灾捐赠慈善贡献奖。


  “创造财富,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引导新和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致力于发展绿色化工,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多年来,公司对投资项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所有投资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项目科研必须充分考虑环保设计和环保投入,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和环保配套设施同时投入使用。每年用于清洁生产及环保设施运行的投入占利润总额的15%左右,至今,公司已累积投入了1亿多元专门用于清洁生产技术开发与项目实施。公司的多个清洁生产技术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如“维生素E绿色生产工艺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先后获得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维生素A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发”项目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正因为在环保上舍得投入,舍得付出,新和成已经将眼光放得更远,并且对企业的未来底气十足—将新和成塑造成国际驰名的品牌。


  新和成将继续在“老师文化”的引领下,秉承“创新、人和、竞成”的价值理念,用最开放的心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朝着“医药、化工的专家”、“营养健康的使者”这一既定目标继续前进,努力从产品经营向资本运营、文化经营转变,将一个能赚钱的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有品牌的企业,进而成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