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总报告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31:48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力的重要力量。它的主要任务是在不同水平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予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教育和训练,使其适应生产劳动和职业生活所接受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予以确立,赋予了人自身发展、人才培养规格及质量新的内涵。
一、 人才、素质和人才素质
(一)什么是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人才的定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个定义科学地揭示了人才的内涵。其内涵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出社会贡献。其中知识技能是人才的内在能量,创造性劳动是人才能量发挥的主要形式,社会贡献是人才能量发挥的结果,是人才内在能量的外化和转化。
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基础。我们对人才内涵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什么是人才、人才的内涵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由于学历和人才紧密联系,人们一般将具有一定学历的人称为人才。1982年以来,我国一直把“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作为人才的统计标准,这对于开展人才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实践表明,有学历或职称的不一定都是人才,有些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未必有特定的学历或职称。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教育、科技、人才问题日益成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一再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求做好人才工作。
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专门列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一章,首次将人才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2002年7月,中央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赋予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四个尊重”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其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按照这一理论概括,人才应当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胡锦涛同志在这里提出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衡量人才标准和“四个不唯”,进一步深化了人才的内涵。
我们对人才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充分反映和说明对人才问题认识是逐步深化的。
(二)人才的标准
在当前认识和技术条件下,从理论上特别是在人才统计上能够给出一个通用各类各级人才的和系统、清晰的人才标准是难以解决的。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才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才。人才标准问题是一个社会人才观的综合反映。每个时代、每个社会对人才标准的界定,无不体现着历史的、社会的烙印。过去有过去的标准,现在有现在的标准,将来还会有将来的标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人才标准问题作为一个重大问题,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根本上说是坚持和实践科学人才观的迫切需要,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根本上说是坚持和实践科学人才观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人才现象自身极其复杂。从大的方面说,人才不但有类型之分、还有层次之分,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同层次的人才有不同的人才标准。再细分,具体到每一类人才、每个层次的人才更是极端复杂,比如信息量大,德的要素有多少?智的要素有多少?无法穷尽;随机性大,“德智体”都是变量,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人才现象的模糊性,“有才”与“无才”、“贡献一般”与“贡献较大”都难以提出明确界限。
科学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标准需要把握和遵循以下特性:
第一,人才标准的客观性。人才标准必须是准确的、恰当的;
第二,人才标准的有限性。任何标准都有一定的限度,只能反映人才自身和实
践的一个或几个断面,这是标准的有限性:
第三,人才标准的历史性,不仅人才动态是发展的,人才标准也要随着时代的
发展、科学进步不断调整、充实、丰富;
第四,人才标准的层次性。由于所处层次(国家、地区和单位)不同,划分标
准也不同。国家有国家的标准,各地有各地的标准;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标准,县乡村有县乡村的标准,单位有单位的标准。
第五,人才标准的多样性。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类别不同,界定标准不同。每一类别还有不同类型、层次,比如根据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有29个系列,每一个类型也要有不同的标准。各行业各都应有各自的标准。
第六,人才标准的实践性。即要把人才置于具体实践之中去衡量。既考量人才自身的要素如德智体,更要考量人才的实践,强调业绩和贡献。人才标准是德与才、知与智(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质与行的统一。
第七, 突出创造性。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大小是区别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依据。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显,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最具时代特征和极端重要的人才品质要求。
目前,在人才理论研究和人才工作实践中,如果按反映人才标准基本特征的全面程度划分,关于人才标准的界定大致有三层:第一层是人才理论研究和《人才工作决定》中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做出积极贡献。这个界定揭示了各类各级人才普遍的、本质的特征,即人才的创造性、进步性、历史性。第二层是具体人才政策中的标准。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任何一项政策的都反映决策者主观的意志,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界定具体政策中的人才,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1)要有广泛性与代表性,既要考虑各行各业,又要做到突出重点;(2)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就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而言,人才是“百里选一”还是“千里、万里选一”,要考虑决策意图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3)要考虑财力负担能力,即到底能给多大数量的人以重点支持;(4)从国家层面政策来说,要考虑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标准要有全球可比性。第三层是统计学上的标准,即以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为标准,有人称之为“专门人才”。第一层标准属于学科范畴和政治范畴上的界定,是对人才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其意义在于指引人才成长和人才工作的方向。第二层标准是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具体标准,根据适用对象不同,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第三层标准只限于统计意义,反映人才群体结构构成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要素。
综上所述,在当前条件下,应坚持人才标准多元化,即根据实际需要各取所需。
(三)素质的内涵
在21世纪的最后十几年里,我国教育逐渐引入了“素质”及“素质教育”的观念。周远清同志在《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21世纪职业教育人才素质要求应体现素质意识从素质的观念出发,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一般地说,素质是知识、能力的核心,知识是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则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完美的统一,即“具有广博的知识、突出的能力、良好的素质”的人才。其显著的特点是对知识、能力、素质等同看待,强调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密不可分、协调发展。具体地说,在教育目标上,强化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21世纪9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一个人除了要有广博、高深的知识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并把这些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内在的、综合的和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这就是“素质”。如果说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重视教学生“做事”,而忽视教学生“做人”,那么,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从重视知识传授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提高,显示出旧的人才质量观的扬弃和现代人才质量观的建立。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经对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现状调查后发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人才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性。人才素质是由几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结构要素组成的统一体,各种结构要素的形成和发展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某一素质或某一素质的某个方面处于弱势,必然造成素质整体上的失衡。人才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业务素质强于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强于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又强于心理素质。二是人才素质发展的不完整性,即人才素质内涵涉及的诸方面有某些明显的缺欠。如,有求知的欲望,却缺乏刻苦的精神;有远大的抱负,却缺乏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等等。三是人才素质发展的低水平性,即人才素质水平发展程度不高。职校生远远没有达到时代和形势所要求的高水平,特别是在修养水平、创造水平等方面,都还处在中低程度上。
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素质要强化“素质”意识,要避免过窄的专业教育所带来
的弊端,明确职业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从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做人”与“做事”的相互统一,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三元一体的人才培养要求。
(四)新时期人才需具备的素质
新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主要在于人才的竞争。对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问题,有很多结论。从21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组织举行过多次会议,研讨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研讨会指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是: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会议还提出了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其一,有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其二,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其三,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五,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其六,有多种个性和特点;其七,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澳大利亚未来人委员会主席埃利亚德提出,未来人应为“学术性、职业性、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综合素质之人”。日本也强调“四合一”人才计划:指赤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化、经贸、外语素质于一身,既有经贸才干,又有外语翻译本领的人才。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邹东涛最近提出"十"字型人才的新概念。他将人才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一" 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的知识面虽然比较宽,但缺乏深入地研究和创新;第二种是"1"字型人才,这种人才在某一项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深,但知识面太窄,很难将各种知识综合,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第三种是"T"字型人才,他们不仅知识面比较宽,而且在某一点上还有较深入地研究,但是他们的弱点是不能冒尖、不敢冒尖,没有创新,缺少魅力;第四种为十"字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点上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指出王通讯预言,未来职业选场的骄子将是三类人才:首先是创新性人才,能够在科研、经营、文学、艺术等领域不断提供新创意、新设想的人;其次是复合型人才,多才多艺,能在许多领域大显身手的人才;第三是协作型人才,具有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好的人才。此外,对社会需求比较敏感,机会意识强的敏感型人才也会受到欢迎。例如:网络信息人才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忠海认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政治道德素质和智能素质。政治道德素质是指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高度的事业心和历史使命感。智能素质主要是要有外向型、国际通用型、复合型等多方面的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组织结构的调整更新,将使传统产业逐步萎缩、新兴产业纷纷脱颖而出。从未来产业的演变趋势看,未来职业将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工作特别是高新技术工作将是21世纪的社会主体职业,这样对就业者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受教育程度要高。几乎所有有关21世纪新职业的预言都表明,那时候的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要求大部分要有高中以上学历,个人职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受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仅仅是指在一般学校或大学的学习,而且还要接受各种职业技能教育。
二是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要强。21世纪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充分发展的世纪,那时,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国家及地区经济运作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为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全球信息网络化趋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全方位推进的需要,那时候的人才不仅要懂技术、懂经营管理,还要懂外语、懂国际惯例(以便与外商打交道)、会使用计算机(以便能迅速准确地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各种信息)等。
三是要一专多能。21世纪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步发展、高度融合的世纪,据未来学家预测,那时人类在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①普遍性。即问题所涉及面是广泛的,不仅仅是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而往往带有世界性的;②整体性。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不限于一个专业、一门学科,而是要多门学科的系统结合;③复杂性。即所解决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还涉及人类生活的各方面诸如人口、经济、科技、生态、伦理等;④深刻性。即问题的深度不是一般措施所能解决的,而是要从全方位和深层次上才能解决。这些21世纪所遇到的问题的特征,决定了那时候要求的人才智能结构是知识面要广,要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通才型的智能结构,例如学机械的必须懂电子、学理工的必须懂文学、学文科的必须懂一些科技知识等等。
二、、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
教育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基础,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职业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一)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重托和社会的期望,它将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具备多种技能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我们明确职校的培养目标,要注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期望,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具有新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
1、良好的思想和道德水准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包括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思想。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实践观念、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用辩证的、历史的、阶级的观念分析社会现象;学会站立在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的政治立场上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的规则意识、诚信素质还存在较大差距。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做到诚实、正直、守信用,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增强个人和团体的责任心,就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资源稀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外,重点应放在公民道德教育、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上,要认真依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对职校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在进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强化知识道德教育、正确的利益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知识经济的发展领带于知识的科技的创新,创新网络信息,但同时离不开道德的规约。知识如果离开道德则会变成毁灭人类的武器,比如当前军事领域的尖端技术便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肆虐全球的电脑病毒,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产品,反人类的邪教组织的猖獗活动以及恐怖活动等都凭借一定的科技手段。因此,人类不仅要掌握经济发展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有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为其他各类素质教育提供优良的心理基础。未来的社会竞争激烈、相
互依存,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具备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越好,他的心理潜能越能得到发挥,对其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越有效,从而整体素质越高。
面对未来更为激烈的竞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还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这样才能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使个性能力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由于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青睐和“普高热”的负面影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多数是带着中考失利的无奈心理或者曾经有过各种学习困难而不得已接受职业教育的,部分家长也由于没有正确的人才观而对子女抱着失去希望的想法,这样更诱发了学生的“自弃”心理,学生常表现为自卑、孤僻、空虚或偏激等。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这一特点,职校要加强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确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律、自爱“六自”人格。加强成才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始终保持乐观的心境,平常的心态,振奋的精神。追求职业成功的快乐和意识。此外,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部分组成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但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此,也要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
3、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在我国,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和无数等待开发的领域,蕴藏着无穷的就业机会,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为此,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包括创业兴趣、成就欲望、自信心、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以及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包括忍耐、克制力、约束力、适应性、应变性、独立性、责任感的培养,创业知识的技能的掌握,创业专业能力的提高。
职业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创造的“五学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特点要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已不再是一个终结性的教育。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应着重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读、写能力和数学能力、信息能力及世界历史、地理知识和外语交际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并养成自律能力。要有一生都不断学习的求知欲,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灵活地选择目标,正确评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
口头、书面交际能力和多文化的洞察、理解与展望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世界已变得更加紧密,交往已超出国界,因此,多样性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调解和谈判技能。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在21世纪生活的人都需要谈判技能,这将日益成为每人具的基本素质。
(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要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把教育教学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且促使他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其次,要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事与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态度。现代社会中,工业化进程使科学教育得以较快发展,显示出实用性和功能性的一面。面临众多的社会问题,人文知识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要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做人”是教育的核心
2、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首先,要建立学校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学校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要求,根据本校、本地实际办出特色,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优化内部结构,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次,应加强社会参与,调动各方面办学和管理的积极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学校应适应社会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调整发展规模,为社会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成果。
3、优化育人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环境系统。一方面,要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规范育人环境,以学生为主线,包括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哲学、民主与法制、社会风气风俗、宗教信仰、艺术、教育等环境,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中心。建立学生成才激励机制。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具有突出单项能力的人才。“合格加特长”、“一专多能”所代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两者达到了协调和统一。为鼓励学生快速成才,就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其中要体现出校内外教学活动之间、课内外教学活动之间、课程之间的相互结合。
4、坚持学科、专业建设的均衡发展
推进模块化课程结构,强化主干课程教学,精简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允许学生跨专业(专门化)选修对自己今后有用并感兴趣的课程。拓宽专业,交叉培养,优化整体结构。加强和改革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和艺术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有足够的知识能力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
5、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实践环节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讲授方法,把讲授、辅导、自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传授中,贯穿少而精原则,重视知识的简约化、结构化,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改进考试方法与教学评价,鼓励教师的教学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室,合理利用电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推行“双证书”制度。从学历证书制度转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是落实职业能力培养的保证,它综合体现了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和职业能力水平。
组合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根据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构建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将“宽基础、活模块”作为课程结构分段的依据。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技能训练、实训和社会实践等。在教学计划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步建立科学、系统、开发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与校外产学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与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条件和基础。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素质在结构上包括的成分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教学技能、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利用现代信息的能力、较强的科研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素质成分主要是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利用和处理信息能力等三方面的内容。
1、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就现代教育技术而言,教师要始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运用现代技术
传统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继承式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历史上已经确立的原则、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运用继承来的知识、经验、原则和方法,去解决重复出现的问题。而信息社会是创新的社会,计算机把家庭、学校、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连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人们只要进入网络,不仅可以共享网上提供的教育资源,还可以相互交流信息。网络使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得到沟通,为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了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技术。
(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只起帮助、引导和促进作用,强调“情景”的创设,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协作”与“会话”。根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在把握教学、师生关系上,就要求教与学的统一,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同时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独立地去探究知识,允许产生不同的意见。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从学生学习行为的本质入手,带动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遵从传播的规律,完成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
(3)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计算机网络可以无限延伸和扩展,其交往方式的广延性和多样性促成了新型师生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遭遇挑战,时代赋予教师角色以全新的内涵。丰富的网络资源虽然可以提供广阔的教育信息,但由于学生的不成熟,他们对教学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还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有关具体环节。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知识,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学习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提供舞台,提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探索知识的同时,留有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引导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
2、精湛的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决定教师地位、作用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在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需具有互为关联的三种能力:即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某章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这三种能力,同时要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现
代教育理论渗透到教学能力的运用中。
(1)    运用功能多样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图像处理和视听技术集成在一起,实现
计算机对不同媒体的信息存贮、传递加工、交换和检索。它可以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地呈现教育信息,把教学内容用最有效的方式来表现。因而教师要在教学领域学会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发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优势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不再局限
于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无形扩展。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适当地、有效地变成一些单元体系,促使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专业基础,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3)    掌握协同式学习教学模式的能力
Internet网络的出现,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计算机网络不受空间位置和相互距离的限制,可让远距离的师生或位置分散的学生处于一个虚拟的空间中,通过共同参与,协同操作,完成某些项目的设计或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惟一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在参与、指导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使教学氛围更加和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利用和处理现代信息的能力
以计算机媒体和网络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发展,要求教师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拥有利用和处理现代信息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收集、接受、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经过选择、加工、提练、综合后传递给学生;其次,要善于利用信息,即能利用信息进行判断,做好决策;第三,要有操作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录音机、录像机、语音室、特别是计算机等教学工具。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的方法和要领,学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开发和使用,学会常用软件如powerpoint、photoshop、Fronpage、Authorwarer的使用和技巧,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何克抗教授曾指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为了能够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因此,利用和处理现代信息的能力是职校教师综合素质特征体系内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
(二)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现状及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推进整个职业教育前进的核心因素。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职教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不能满足职教发展的需要,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受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以及社会对通用型、标准型人才的需求和人才
培养的功利性和速成性的影响,虽然职校与普高生培养目标不同,但也受类似普高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同时,职校在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方面也多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不能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
2、知识结构单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坚持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将不是知识单一型人才,而是复合型、专博结合、文理结合、一专多能的人才。而目前职校的一些教师不仅单一的基础或专业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素质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没有重视教育技术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意义,反映到教学上就是教师对新知识讲得少,不重视教学艺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理论多,应用性、实践性不够。
3、教学方式死板
职校的多数教师目前仍以讲授法为主,课上老师讲个不停,而学生则各行其是。学生被动听课,他们对所传授的知识只能是简单摄入,难以达到独立分析、判断和创造性地转化运用的境地,成为机械吸收知识的机器。
4、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是关键的关键,即教师必须具有为人师表的综合素质。现在的部分职校教师本身素质离为人师者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如还不具备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能力,不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缺乏创造性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科研观念不强、学术水平偏低等等。
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既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需要,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职校师资队伍建设,使职校拥有一支具有与时代相匹配的人才素质特征的师资队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高度重视师德建设
教育是提高社会质量与水平的基本手段。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加大职校教师师德建设,首先要讲政治,从理论学习抓起,以促进教师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教育者的人格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它比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烈的心灵渗透力,它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其次,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正师风、扬师德,净化育人环境,制定教师文明守则,规范日常行为标准,美化教师形象。
2、加强岗前及在职培训
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指与教师这一行业工作联系紧密的行业概况,包括从事教学最初必须熟悉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于步入职业教育系列的新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而且职教系列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独立进行职教新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的特点、地位、作用;职业教育教学常规;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特点与要求;职业教学教案的编写;职业教育的生产实习教学等,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
职校教师再教育应向“双师型”队伍结构发展。一是从整体来说,教师队伍结构既要有专家型教师,又要有兼职教师;既要侧重专业理论教学,又要侧重专业技能教学。二是从教师个体来说,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岗位实践经验。即使是从事文化课教学的教师,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师中推行与所教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专业教师取得中、高级技术等级证书。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此项工作,鼓励专业教师申报所教专业技术职务,使专业教师尽快成为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称职的科技工作者,成为“双师型”复合式人才。
3、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提高,职校教师队伍建设将面临着繁重的素质结构的调整与更新,因此,职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要求教师应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职校教师要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尤其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努力拓宽知识面。另外要增强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还要经常开展教学方法交流会,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4、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理论及其指导下形成的教师为主的教育观念在当今信息时代很难适
应教学实践的要求和发展,应该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在其指导下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职业教育中,去适应教育的信息化、终身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5、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在提高职校教师素质的过程中,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改革职校教育,加强
和改进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外,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素质评价机制尤为重要。评价教师素质,很难通过一项指标说明教师素质的高低,必须通过一系列相互脱离的指标,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人们对教师素质认识的角度不同,所以设置的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根据调查和分析,下述13项指标可以成为评价职校教师素质的基本指标:语言表达;专业功底;科研能力;外语水平;学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职称;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教书育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政治思想水平;职业道德水平。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培训
1、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教师培训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本身从目的到内容和形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以知识的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精心设计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然而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学生可从多条途径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让学生获得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能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
2、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整合过程中,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有:核心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反思培训模式及整合培训模式。其中校本培训是应用较多的一种模式。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特点上:第一,校本培训在时间上具有灵活性,可以长期连续进行;第二,校本培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以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边学边用;第三,校本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安排培训内容,掌握培训进度;第四,校本培训省时、省力(避免旅途劳累)、省钱,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
我校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校本培训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校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开始于1997年。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效。到目前为止,全校40周岁以下的教师人人会上Internet网浏览并下载有用信息,会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简单的CAI课件,并应用于课堂,会通过校园网发布信息、参与网上论坛讨论。对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促进了该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总结我校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校本培训的实践,主要特点有:
第一  领导重视,学科带头。
领导的重视是搞好教师培训的关键。我校的领导不但非常重视对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而且是学科的带头人,校长张西月历年来编写了多本计算机书籍,如Windows95、Windows98、Word97、Word2000、Word2002等,给教师树立了榜样,带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训方面该校也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即利用假期开展培训,每个假期抽出5-10天的时间集中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  “任务”主题,学以致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谁也不可能把它学完,作为普通教师也没有必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所有技术。我们认为教师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进修“充电”的需要。Internet网上有海量的信息,包括学科知识信息、专业理论信息、教改教科研信息,教师通过上网浏览,下载有用的信息,进行“充电”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需要。制作并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使课堂教学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情趣盎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指导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需要。计算机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只有教师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才能有效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当然,这些目的只是针对普通教师而言,计算机专职教师、网管人员则应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认识,该校在安排培训内容时采用了“任务”主题,学以致用的策略。所谓“任务”主题就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每次培训的目标是完成一项任务(一项技术),学了就可以用。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自1997年以来,该校完成了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Do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3DSMAX、Authorware、Flash、Photoshop软件的培训,教师利用学到的这些知识制作课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上Internet网浏览、下载文件;在校园网上发表见解、传递信息;使每位教师都较好地掌握培训的“任务”。
第三  骨干辐射,互帮互学。
教师的年龄层次不同,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自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校本培训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快慢也会有差别。而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光是要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上机实践操作,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教师来说,需要的是手把手反复地个别辅导。由于教师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需要见缝插针,所以单靠讲课老师一个人,是绝对不能满足这部分学员的辅导需求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教师间开展互帮互学。尽管这些骨干教师在辅导中不可能像主讲教师那样讲得头头是道、操作得十分娴熟,就如有人说的是“八岁养七岁”,但是这种辅导有人数上、时间上的优势,再加上培训本身就是以解决具体“任务”为目的,所以这种辅导对大面积提高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还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学习方式,贯穿该校计算机、网络校本培训始终。
第四  弹性管理,重在引导。
要做好工作,总离不开领导和管理,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校本培训也不例外。为使培训取得理想的效果,建立一支能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该校推出了一系列的管理举措。如:在决策规划上,提出了技术先行的思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以“任务”主题定内容,以互帮互学求效益;在制度上,划定参加培训的年龄段,规定限时完成测试作业要求,还把计算机技术培训成绩列入了学年度工作考核的内容;在激励措施上,对学习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等。应该说这些措施都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引导教师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必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树立自信心。为实现上述要求,该校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抓学习。为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校本培训过程中,十分注重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信息社会对教师、公民信息素质的要求等方面的文章,还多次请有关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从而使教师真正认识到: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将会像今天人们把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那样普遍,不懂电脑的教师将是不称职的教师。在这种氛围下,还有谁愿意做时代的落伍者呢?二是实行弹性管理。我们对有些重要的内容进行重复培训等举措,就是为了照顾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教师,尽量使他们不掉队,体现管理上的弹性。
弹性管理,重在引导策略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培训目标的确定性与实现手段的灵活性、教师素质的必要性与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培训任务的艰巨性与教师心理的自信心之间的矛盾,从而在校本培训中形成了一个主动、和谐、协作、进取的学习氛围,这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校本培训能持续高效开展的基础和保证。
(二)结合职校各门课程中灵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1、职校的课程及其特点
课程是学校教学科目和进程的总称。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课程目标首先应当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具备三个方面特点:适应性,要求适应未来、当地现代化专业的发展,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综合性,要求打破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综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学习和理解知识的真正意义;实践性,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安排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时,应充分注意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接口”,克服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做法,达到理论教学实践化。
职业学校的课程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指全校性的基础课程,涉及自然科学基础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及思想品德课,外语,计算机,体育与军事知识,人文、社科、经济及管理科学等课程。
自然科学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等。此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及思想品德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等。
外语课分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二个阶段,两个阶段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计算机课程主要指计算机操作。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人文、社科、经济及管理科学等有关课程。此类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品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学科就是语文。
(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兼顾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训练而开设的课程。它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如机电专业的“机械制图”。
(3)专业课
专业课是以培养职业岗位技能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一门课程。将技能教学和训练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结合起来,把传统操作与新工艺、新方法结合起来,通过练习形成专业动作与行为规范,是专业课的总体教学要求。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课。如机电专业的《电机与变压器》
2、现代教育技术适合的课程领域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形式、到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缺少现代色彩。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创设的各种教学新环境,为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开创了广阔的新天地。
从我校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看,我们认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需要现代教育技术。
(1)基础课需要教育技术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基础课教学中,我校已应用多年。通过广泛调查,师生普遍反映适当地运用教育技术对基础课教学非常重要。
A、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教育技术对物理教学的参与程度的不同,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可能是一种演示工具、也可能是一种交互工具,但最终教育技术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还可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物理教学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物理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工具,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问题
情景     学生实验      数据处理分析       实验结果展示      结论
教师实验指导                实验情况总结
图  边教边实验的教学模式
例如“边教边实验模式”就是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展示学生实验结果,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处理数据或者模拟实验过程,然后得出结论。一般适用于需进行定量研究的概念规律课。其基本流程如图所示。以此流程为基础可以有多种变式。
B、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而抽象的内容在具体化的过程中,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有效地实现了精讲,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C、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数、理、化、政、史、地等学科所教学的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即重在“说什么”;而语文学科所教所学的则是用以表达的语言形式,即重在“怎么说”。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文教材的语言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以语言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在、优势所在,同时也是难点所在。计算机多媒体已被广泛用于一些学科辅助教学,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可大展身手。然而,由于语文教学的上述特性,使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具有特别的适用性问题,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事先准备的大量多媒体素材,在演播室上课时边演示边讲解,图文声像并茂,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D、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丰富的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辅助手段。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power point制作幻灯片来进行理论与技术的教学;用excel进行体育课成绩、体育锻炼达标成绩的统计与分析;用flash制作技术动作分析等等。
传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是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方式,由于理论课学时有限,教师书写板书又费时费力,所以“黑板+粉笔”的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学效率及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影像、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演示在实际中难以做到的动作。例如在技术动作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图形的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运动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而传统教学手段中靠挂图展示或教师自身的动作示范讲解达不到较好效果。我以排球扣球技术动作为例,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同步解说、慢动作示范,更不用说空中动作和定格了。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很容易做到。学生通过图形和动画的同步解说、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可生动直观地掌握扣球技术的动作要点,加深理解,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迅速形成运动表象。再如我们在讲授排球技战术理论时,可以通过播放大量的国际、国内排球比赛的片段让学生了解战术配合的形式和变化;通过慢放或反复播放让学生看清楚战术配合中场上队员跑动的路线、采用的技术动作等等,再配上教师的偏白或文字说明,达到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便于观察和模仿。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教学需要把零散分布在不同影视、录像、VCD以及网上有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采集起来,再把它们合理加入到课件中去,应用于体育教学中。
E、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将电脑辅助教学运用在美术教学中,是一个新的尝试。很明显,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灵活的图片展示方式,动听的声音效果,生动的过程动画,是最能在教学中吸引学生并收到很好效果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必要的,所以现代教学模式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明显和最容易达到这个效果。
在美术教学中,电脑的课件可以使平常见惯的范画、情景、实物,与声音、文字、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验也证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可见,恰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加深记忆。
(2)专业基础课需要教育技术
在职业教学中,教师们对教授专业基础课常会遇到困惑,一些原理,示意图,机构的运动等无法用语言表述,学生也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听不懂其所以然,厌倦深奥,乏味的专业理论,从而学不会,随之讨厌专业基础课,应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现代教育技术起到曲径通“优”的效果。
例如《机械制图》课程利用实物演示,能反映物体真实的立体外观,但只能显示其表面现象。而挂图是侧重于原理的分析,揭示内在规律。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把割切、装配过程形象生动展示出来,从而使教学目标能很好实现。又如《PLC》、《液压与气动》等课程,可利用幻灯,幻灯是刺激视觉展示图表,具有灵活、方便、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录相同样是以刺激视觉、听觉为主的媒体如在生产实训中广泛应用,和幻灯相比,它可以形象反映事物,关键是动态的展示。在上述中很容易发现录相是最具动感并包容了其他教学手段的优势。但录相毕竟应用烦琐。现在,计算机迅速在发展和普及,已逐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计算机自身能力的提高,可以为教学应用的功能越来越多,尤其在相关知识的动态演示如《机械设计》的机构、轮系中,《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铁元素的同素异构微观宏观变化规律演示,教与学良好的交互性,简单方便地操纵视听设备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它优越的多媒体特性。因此,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正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由此可见,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有利于教学上各种形式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多方位地了解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3、专业课教学需要现代教育技术
A、现代教育技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和多媒体进入专业课程是教学方式现代化的要求,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然结果。通过多媒体模拟演示,把教材上非直观的描述以可听、可视、可模拟操作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例如在机电专业开设的专业课《通用机械》课程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研究物体内部结构的问题,如水泵、风机等机械结构,由于条件所限,只能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外部构造,其内部结构很难让每个同学都清楚看到,一些结构的特点不易用语言表达明白,而运用各种三维绘图技术软件制作的三维图形,能逼真地显示物体的立体构成,内部结构、并且利用放大、暂停、慢放或反复多次的播放等手段以及运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区分,能配合教材内容,突出重点部分;配合文字解释,解释文字闪烁、放大,或入一些趣味性的动画图案,能引起人的注意等。而对于一些暂未讲到的次要的部分,能淡化或隐去,使讲课内容层次清晰,生动有趣,更好地突出教材要点。能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不用亲临现场就能轻松、清楚地学到知识。
B、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和课堂教学一样,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急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实验上的应用。实验教学中,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描述和实验结构分析等,应用传统手段讲述困难,难以讲清、讲透。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较好、较形象地解决以上问题。例如,化工实验中的反应过程的描述、反应结果(几种不同结果)的分析,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十分生动而又深刻的。再如,化工专业的干燥原理,在讲述中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而实验也难观察到。用多媒体技术将能很形象描述具体过程,使教学目标得以很好实现。
实习中的应用。实习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实习中往往掌握不好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生产工艺等重要实习教学内容,只能了解表面、外观,效果很不理想。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在实习中借助现代计算机模拟、仿真了解整个实习工厂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等内容,甚至能了解设备内部结构,或任意假想改变生产工艺,产生不同的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能真正做到工厂即教室、教室即工厂的境地。例如,在进行化工专业实习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实习任务。为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在电子商务实习、设备管理实习中,都要求更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的应用。课程设计和专业设计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设计技术、技能的教学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专业设计的要求和内容不断发展,设计方法、设计手段、绘图方法和工具都已进入现代化,因而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的过程,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无论是机械专业还是建筑专业、化工专业,各自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已与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否则,教学内容老化,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要素
自2002年课题开始研究至今,我校的教育改革确实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能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创新了学校教法和学法,构建了一定量的学科教学模式。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得出了这样几点规律性的结论,那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离不开五个方面的要素:
(一)领导的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前提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思路,要想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只有当领导清楚的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知识淘汰快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会学”型教育思想为中心的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出及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给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才会为新的教育思路与模式的推出及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全新的教育阶段的贯彻、一支探查相关专业的最新应用知识动态的特殊队伍的建立、实验环境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立、人才引进制度的建立都需要领导的支持。只要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才会拥有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提,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教育技术的内涵不断扩大,媒体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职业教育需要拥有全新的教育观念,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创设全新的教学环境,形成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职校教师显现出其应有的作用和时代素质特征。职业学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角色,形成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人才素质特征,具备现代信息素养,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
(三)教育技术专兼职队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保证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人才体系,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保证。队伍建设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技术人员不仅仅是技术操作型人才,还要成为课程设计和教学问题诊断专家。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的电化教学从领域到手段,从内容到方法已不能同日而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媒体应用到教学领域,已成为一个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的磁带编辑方式到数字化的非线性编辑,从传统幻灯投影、电视教学的模式向以多媒体教学、校园网转变。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是既懂技术、又管教学训练;既能管理,又能组织指导、传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掌握适应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的基础科学知识,还必须掌握媒体理论与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只有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现代教育技术队伍的现代化、信息化。
(四)现代教育环境和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物质基础
现代科技给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先进教育环境和资源,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重要区别。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多复杂的难于理解的问题只能借助于图片和老师的讲解,而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可以通过flash、3Dmax等工具做出相应问题、工作的原理课件做出演示,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原来必须去图书馆查询资料,现在只要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输入相关内容,用鼠标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资料内容全面,应有尽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需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第一步实践就是在实验室,因而实验室的建设非常重要。在实验室只是模拟环境,为了使工作环境更为真实,还要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根据不同的专业联系和建立对口的实习基地,能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锻炼学生们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的资源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
(五) 合理的管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中枢
严格管理、规范制度,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中起着中枢
作用。要建立健全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传统单一的电化教学模式的制约,适应新情况,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性、广泛性和先进性及其在其它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研究和掌握其发展特点、规律,紧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适合于教育技术发展的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整体及阶段性工作任务和目标,理顺教育技术应用的管理体制,为教育技术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促进教育技术管理工作正规化。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也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必不可缺的环节,要根据现有的技术装备、师资水平、应用能力,加强过程管理,落实管理职责和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注重发挥各设施、设备的综合效益,以应用促进建设,以建设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