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对话录(1-2)唯心 唯物 主观 客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58:44

哲学道理千条万绪,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历史哲学对话录  

   

一,唯心还是唯物?  

   

对话(之一)  

泳池边,来了两个打算学游泳的哲学爱好者,泳池里一个人正在游泳,这两个人边看游泳,边思索着一些问题。片刻之后。  

甲:我发现,这个游泳的人对水的那种感觉和认识是意识本身产生的,如果没有意识活动,就不会产生对水的那种感觉和反映活动,他也就不会游泳了。  

   

乙:我的观点和你恰恰相反,我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过是对水的反映或复写而已,他之所以会游泳,就是因为他对水里客观存在的那种规律有正确的反映和认识之后,才学会游泳的。  

   

甲:游泳的技能和技术又不是直接写在水里的,如果没有意识活动的反映和总结,如果没有自己对水产生的那种感觉,这个人肯定学不会游泳,所以,我的观点是,人的意识活动是占第一位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没有人的意识活动,人是无法学会游泳的。  

   

乙: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水放在那里,人的头脑中无论如何也总结不出什么游泳的技术、技能这样的意识内容来。我的观点是:客观存在是第一位的,存在决定意识。  

   

甲:如果没有人的意识活动,人对于周围的一切将没有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  

   

乙: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水放在那里,你就是想感知什么也感知不到,意识只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两人正在争论不休,一个游泳教练走了过来:“你们俩在这争论什么呢?”,这俩人把各自的观点陈述了一遍,并且让教练评判一下究竟谁的观点正确。教练听后略微考虑了一下说:“你们俩会游泳吗?”。  

   

甲:不会,我们也是才来打算学习游泳的。  

   

教练员:那就直接下水学嘛,你们觉得这种争论游泳很重要?  

   

乙:那是相当的重要,这对我们如何学会游泳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我们将无法学会游泳。而且我们把各自的观点还可以写出书来,让人们共同学习和思考,只有在思想上确定了人的意识活动与水的正确关系之后,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学会游泳。  

教练:你们俩究竟谁的观点正确我先不予判断,至于究竟有什么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也许是你们不会游泳的人做为旁观者,自己感觉的很重要。会游泳的人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一样游的好好的。也许你们想把自己的这种想法搞成一种学问,其实你们俩谁都不会游泳,这是事实。你们所谓的指导意义就是空谈。如果不下水,你们俩的观点争论一万年,既不会有理论结果也不会有实际结果。盲人摸象的故事总该听说过吧?我觉得你们俩的争论倒是挺像他们的。”  

   

甲:什么意思……?  

乙:那你给我们说说你摸到的大象是啥样的?  

   

教练停了一下接着说:我教会了很多六、七岁的小孩子学习游泳,他们头脑单纯,思想简单,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复杂,更没去想什么自己的感觉与水的关系,但他们游泳游的确实很棒。  

   

甲:这没有可比性,我们考虑的问题是很高深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而你们则是头脑简单的经验主义者,我们所想到的问题是你们想也想不到的。  

   

教练:你说的很对,正因为我们头脑简单,什么都不想,我们才能够学会游泳,游泳中对水的那种真实的感觉和活动才充实了我们精神。而你们却没有这种真实的生活感觉,精神是空洞的。我承认,你们的问题确实很高,可能高到九霄云外,但不能保证你们现在就会游泳,如果不下水,(对甲)你的意识再怎么活动,在你意识深处也找不到水里的那种感觉,是吧?(对乙说),如果离开了游泳,你所说的水中存在的那些客观规律,也不会是一种可以离开你的意识、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地就放在水里面等待着你去发现的东西。不是吗?“实践活动”这就是我给你们摸到的大象。所以,你们想到的那些高深问题就是让我想我也不去想,为什么?就三个字:没结果。
乙:“嗯………,好像有一定的道理,离开了游泳去空谈意识和水的关系问题,仔细想想,还真是挺无聊的。”  

甲:为什么要说没结果呢?  

教练:以这种思维方式提出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当然没结果了。就算是有结果,我或者相信你对,或者承认他对,但是到了水里面,你们呛上两口水,手脚一通乱划拉,什么你对、他对的,唯心、唯物的就全都没了,大脑一片空白,自己都指导不了自己,就更别说指导他人了。还不得像那些小孩子一样,老老实实地从头学起。没做任何事情,没有实践感觉,凭空思考就认为自己的思考具有实际意义,这是一种自欺。说实话,离开了实际生活,不去到实践活动中找感觉,去充实自己的头脑,总想凭着头脑的纯粹思考,就想搞出点儿理论性的东西,还想让人学习,还想指导别人,那是不可能的,那叫缘木求鱼。到头来害的还是你们自己,与别人无关。  

   

甲:这怎么会害自己呢,就算是别人不接受我们的观点,我们也是在进行一种纯粹的理论性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思想探索,总会对社会对人们有益处的。  

   

教练:就你们还考虑对社会的益处呢,还是先考虑考虑自己吧。离开了实际生活,离开了具体实践活动,人的头脑就象挂了空挡的汽车发动机一样会高速旋转的,如果不把思维活动的力量用在实处,还在那儿猛踩油门。你们说,是不是离崩溃不远了。所以啊,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空洞的去思考什么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没意义,也没答案。思想误入歧途,落入无底深渊。过去把这种思想叫做掉进了形而上学的泥坑,至今很多人都醒悟不了。凡是被这种问题套住的人都是一群离群索居的自认为是哲学家、思想家之类的精神贵族。脱离具体实践,不去从亲身的实践中领会别人的科学思想本质,读着其他人的书籍,吃着其他人做好的现成饭,嚼过之后再吐出精神垃圾来,还说这就是自己的学问,还自我感觉良好呢,还打算替地球人民操心呢,结果自己却被无尽的精神困惑、不断的精神烦恼和不可解的种种问题纠缠了一生。别人却活得好好的。庸人自扰这句成语你们总应该听说过吧。  

   

乙:嗯……?不对呀,你一个游泳教练,怎么这道理比我们还明白,你一定学过哲学吧?一听说话就知道,你很在行啊,你准学过。  

   

教练:你抬举我了,我还真没进过什么大学的门,也没见过什么哲学家啊、教授啊之类的,书倒是读了几本。但我只记住了毛泽东的一句话,就五个字:“实践出真知”。就这五个字就顶你们俩争论的一万句,也顶你们俩争论一万年也得不到的结果。毛泽东还说了,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实践中增长见识。你们怎么不虚心地学习一下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呢。总是自以为是,浪费时间,浪费功夫,脱离实践,去考虑那些终极的形而上学问题,最后还是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弄得啥也不会,在通往精神崩溃的道路上疾驰猛进,拉都拉不住。  

   

甲、乙:啊!就这么简单啊?  

   

教练: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嘛,你们非要搞的那么复杂,搞成繁琐哲学,自己给自己下套往里钻。虽然我什么都不懂,但我相信毛主席的话,他说的就是真心话实在话,确信了他的话之后,自己就省心多了,何劳费神地考虑那么多呢。  

   

甲、乙:哦………,感觉悟出点儿道理来了。  

(完)  

   

简评:象一个正在游泳着的人一样,人们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游泳着的)实践着的,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反映就是这种实践中的产物,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去抽象的理解人和客观环境的关系,去找那种纯粹本体论意义上的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去确定究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种思考本身就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处,思想活动的脚下是虚的。这就是一种脱离实践目的、脱离实践方向的形而上学思想。  

   

 

二,主观与客观  

   

        对话(之二)  

这甲,乙两人,虽说是没事儿了总是想考虑点儿哲学问题,但是观点总是相反,对同一个问题总是有不同看法。虽然是这样,两个人又似乎谁都离不开谁。因为离开了之后,又没辩论的对手了,因为其他人即不理解也不屑于考虑这些问题。不免思想寂寞,觉得自己的脑筋开动不起来了。因此,时间一长,俩人虽然观点不同,却成了离不开的好朋友。没事了,就在一起喝喝茶,谈谈天,聊聊各自的看法。这天,俩人一起去看足球赛,看着看着,俩人就聊开了。  

   

甲:自从上次遇见那个游泳教练之后,我回去仔细思考了一下他说的话,觉得咱们被他给误导了。  

   

乙:我也觉得不大对劲,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甲:如果从个人活动的角度看,意识活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展开的。“实践出真知”这一点我也相信。这样看,他的观点也许是对的。但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在思想活动的支配下开始的,没有人的主观活动,就没有人的实践活动,所以,我坚持认为,意识是决定性的,意识第一性,客观第二性。就拿我们现在看到的足球赛来说吧,如果没有足球队员主动的意识活动,就没有足球赛这种客观的实践活动。而且每个球员都在极力发挥着个人的技、战术能力和个人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这种运动就是他们个人意识活动的产物。看不到有什么意识之外的客观性的东西在起作用。同时,我还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与对社会本身的认识不一样,因为自然界是“死”的,自然界的规律不会因为自己被人类认识了之后就起反馈作用,与人类斗斗“智”,从而改变自己的运行方式。就好比说万有引力定律被人们发现之后,自然界不高兴了,给人类玩个“游击战”弄的引力昨天有了今天没了,明天小了后天又大了。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们思想活动的历史舞台,当谁说出人类社会具有什么客观规律的时候,人们看到或听到这种“规律”之后,必然会做出或正或负的反馈作用来,那么原先的那种“规律”呢?难道还不变吗?再说了,因为人是有思想活动的,如果说人的活动就是被一种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话,这就有一种自我证明的嫌疑,比如,我说我发现了一个不移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决定了我每天早上必须跑跑步。你信还是不信,你要是不信的话,那我就每天早上跑给你看。而且我还会说,这不是我想跑不想跑的问题,是客观规律决定了我必须跑,这不是我自愿的,我只是用我的行动证明了我所说的客观规律是存在的,我的实践还检验了我的想法就是客观真理呢。这显然是借口客观规律来掩饰主观主义,我说是“神”决定的都可以,思想本质上一样嘛,是吧。所以,我觉得用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我很表示怀疑,不说是错吧,至少说也是很不合适的。  

   

乙:嗯,,,是这样,我也与你一样,首先赞同“实践出真知”的观点,真干实干才能有真认识真本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你后面的看法实在不敢苟同。我先不说对你的看法,就说我感觉到不大对劲的地方,咱们先不说实践的最初起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另外一个话题。我觉得,人们实践之后,对客观存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反映,这种认识和反映就是客观存在所具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嘛。当人们对这种规律有了认识之后,然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就对实践活动有了指导意义,实践活动就能进一步地进行下去,等人们的实践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开拓之后,又发现了新的认识和规律,然后又进一步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循环以至无穷。所以,我们必须按这种客观规律办事,这种客观规律是谁想反对也反对不了的,不是个人主观意识可以通过什么正反馈或负反馈作用就能够改变的。所以,客观第一,主观第二,这就是我的观点。就以这场足球赛来说,你认为这是纯粹的人的意识活动,并认为没有客观规律存在。但是我却看到了一种不以球员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十一人组成的球队构成了一个共同活动的整体,在踢足球的过程中,尽管每个球员都在极力发挥着个人的技、战术能力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貌似这种运动都是他们个人意识活动的产物。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运行规律,在他们配合的过程中便出现了。很明显,这种整体配合之后所产生的能力及其运行规律,无论是对于每个球员、甚至包括教练来讲,都不是属于哪一个个人自己意识的产物,是一种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出来的整体活动的客观能力和客观运行规律。它也不是十一个人单独意识活动和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有机地组合,和技术、战术的配合之后产生的一种更高的客观能力和客观的运行规则,这种客观规则反映到球员的意识之中后,也叫做整体意识。对这种客观规则的认识和进一步的发挥,就是一支足球队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教练员就专务此项工作的。这种指导思想就反过来要求和决定着每个球员的个人意识和能力的表现必须服从于这种整体客观运行的规则和要求,要确立一种整体意识。否则就踢不好球。这就叫客观存在决定个人意识,或客观规律决定着球员的意识活动。而没有领会到这一点的运动员,或者个人意识特别强,个个都觉得自己特别能,总想用自己个人的表现和个人意志去代替这种客观的运行规则,不去按照整体运行的特点和客观规则去要求自己,只顾埋头自己踢球,不与别人配合。心里还会这样想:“个人能力是决定一切的,只要我个人踢的好,不管怎么踢,只要能踢进球门就是好样的”教练员一定会骂他没有整体意识,头脑严重缺弦儿。这就反映了个人意识与客观存在的规律之间的关系。所以,只要是人们的社会性活动,就会出现这种客观规律,例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军事活动等等一切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整体活动的客观规律既然是存在的,人们就必须服从这种规律的要求,必须统一意志,统一思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个人意识随意自由发挥,用个人的意识去代替这种客观规律。客观规律说了什么内容,就按照什么内容去做,一定会有成效的……。  

   

这甲、乙两人正在这里讨论的不亦乐乎呢,忽然传来一个声音:“嗨——!你们俩怎么在这儿又较上劲了,比赛结束了,该清场了,醒醒吧!”。这俩人回头一看,是那个游泳教练。甲说:“你好!教练,你也来看足球赛啊,我们正想找你呢”,教练:“呵呵,我想你们也一定会有问题的。头次见面那是赶巧,二次见面就是缘分啊。哈哈!咱们先自我介绍一下,然后边走边谈吧,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姓钟,你们就叫我老钟好了”,乙:“老钟你好!能认识你非常高兴,我姓左”。甲说:“我姓佑”,老钟一听,说:“哈哈,一左一右,象!真象!倒是挺班配的啊,我就叫你们小佑和小左吧”。老钟接着说“又在争论什么呢?那么投入啊,球赛都不看了”  

随后,小佑和小左分别把各自上述的观点向老钟陈述了一遍,然后让老钟评判一下,究竟谁的观点对。  

   

老钟:你们的问题和我估计到的差不多。看样子,你们对“实践出真知”领会的还是不深啊。如果真正领会了,就不会出现你们刚才的问题了  

小左:这就是个大白话嘛,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会明白不了呢?你说的有点儿玄乎了吧?  

老钟:哲学中的很多道理需要一种深刻的悟性才能理解的,而不是字面上的逻辑直观,不知道你们练习过禅宗没有。  

小左:禅宗?以前大概看了看,觉得神叨叨的,好像还有点神秘主义。  

老钟:其实,禅宗是一种提高悟性能力的训练。你们在学校学习时期做的那些数理化习题,训练的只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你们各门考试成绩优秀,实际上你们对科学思想的本质根本就不了解,你们只会在现成概念上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这种逻辑思维本身就是在别人给定的思想范畴中进行活动的,是一种受局限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严格论证的活动,同时也是没悟性和思想灵性的思维活动。所以,这种思维就不能从科学本质意义上来理解任何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但是,逻辑思维却可以在实际中能够准确的应用已知的科学思想,这就是逻辑思维的长处,所以,这也叫做技术思维。这种技术思维只是作为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思想工具来使用的,对于运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以制造出各类科学技术产品。但是,对于从本质上理解科学思想,理解哲学思想,对于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意义和理解人类精神的寄托却毫无用处。试图通过这种直观的逻辑思考方式去理解科学思想或哲学思想的本质意义,去理解社会历史,甚至想进行创造性的科学认识活动,那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你们刚才说的那些问题,实际上是一直在用形式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的,也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不过是你们没有自己察觉罢了。这都是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行地进行(数理逻辑)逻辑思维的灌输与强化训练造成的后果。还有一种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也助长了这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丧失人性啊!对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极大的摧残。丧失对现实世界的亲身感触和洞察,脱离实际,没灵性,认死理,机械推理,教条主义。  

小佑:这么说,你的意思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我们对主观与客观的那些看法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老钟:差不多是这样吧。只是你们分别触及到了部分的实质,所以,你们的观点是矛盾的,只有把你们俩的观点加一起,才是本质。但是,你们的头脑又不能允许相互矛盾的结论同时成立,这就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局限性造成的,因为形式逻辑思维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是片面的,其结论也当然是片面的。  

小佑:那你的意思是我们说的既对又不全对。  

小左:你这不是和稀泥嘛,对客观认识产生两种矛盾的观点时,必然有一方是对的,有一方是错的。怎么会都对呢?  

老钟:小左,看起来你对那个古老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怎么还没领悟透啊。哦,呵呵!我也忘了,你本身就沉浸在这种形式逻辑思维中不能自拔呢,对寓言故事也是用这种直观逻辑来理解的。怎么能完全领悟到寓言的内涵呢。  

小佑:老钟,说了半天,我们的问题你还是没有给个具体答案呢,是吧?  

老钟:是啊,我倒是想给你们直接答案的,但是,你们不转变思维方式,总是认为自己是以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总想以这种方式对一个问题找到确定无疑的答案来,并认为这就是一种科学观呢,那我告诉你:没有答案。  

小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种矛盾着的观点统一到一种思想认识当中呢?  

老钟:这样吧,我先说一下形式逻辑究竟是怎么回事。科学家或哲学家自己的思想是用概念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表达的,他们也只能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达,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唯一办法,也是一种非常有限的交流办法,这种表达就是我们直接看到的一种逻辑的表达方式,这种逻辑方式是科学实践和科学思考的最后结果,而不是事先凭空臆造出某些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去想办法证明的,人们无法凭空臆造出各种概念的,概念只能从实践中产生。所以,形式逻辑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并不是能够进行科学思考的有效工具,语言则是传达这种形式逻辑的工具。如果其他人要还原到科学家的那种思想状态中去理解科学思想的本质,就必须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达到。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论证较为繁琐和抽象(像黑格尔一样的抽象理论),这里就先不多说了。我们现在来看结果,当一般人们以逻辑思维的方式接受了一定的科学思想之后,不自觉地就把逻辑思维方式本身当做一种科学的思维活动了,而实际上这种活动只是能够达到对科学思想的应用所必须的逻辑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无论再怎么活动,它也是一种受局限的活动了,因为基本的逻辑关系被科学家确定下来之后,这种思维活动只能受制于一种既定的逻辑框架。所以,必须分清的是,对科学思想的应用——这种思维活动方式,并不等于实践中对客观存在进行反映和思考的那种科学的思维创造活动。如果把这种形式逻辑的思维活动误以为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活动,想要有所创造,结果反而使自己觉的思想活动受到了一种无形的束缚,所以,这种人本能上总是要产生一种“解放思想“的要求来,但他们又说不出来究竟是谁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其实就是他们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是他们对科学的“迷信”,也就是对形式逻辑思维的迷信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活力和创造力。当他们打算摆脱这种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要进行思想解放时,却发现,自己的思维活动在非逻辑状态时是没着没落的,真不敢确信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实践活动中那种自由的思想感觉和确信,要么,胡思乱想,臆造出各种逻辑关系来。要么,又老老实实地回到形式逻辑思维状态中,也不喊解放思想了,又要按科学观点进行思考了等等。这样,思想本身又被形式逻辑束缚住了,继续循规蹈矩地进行逻辑思考,思维活动根本就不在开放的精神状态中………。  

小佑:照你这么说,我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解放思想不对,解放了思想还是不对,你能给我们一个最佳解决方案吗?呵呵!害的我现在都不敢说要个正确答案了,都学会使用外交辞令了。  

老钟:是啊,这也正是我下面要说的,刚才说的是形式逻辑思维,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的思考方式呢,对这个问题本身,我如果同样用形式逻辑的方式表达出来,必然也是一种相互矛盾着的答案,你们能同时都接受吗?如果你们能同时接受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哲学观点,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解决,这个以后有空再说。其实,你们俩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但是,必须在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基础上才算是真正的正确答案。如何才能做到这种思想中有机的统一呢。当然,让你们一下吃透黑格尔、老子、禅宗或佛教中的辩证哲学思想,那是不可能的,弄不好,会掉到这些哲学思想中一辈子都出不来,这种人至今大有人在。因为你们不知道什么叫哲学的思想实践活动。再说,用逻辑的直观来表示这种矛盾着的统一,也是不好直接理解的。其实,毛泽东的《实践论》早已经把这种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论述的很清楚了,但是,用你们现在这种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对《实践论》进行理解还真是比较困难的。到现在,真正能读懂《实践论》的人是非常少的,懂了的无法再说,因为毛泽东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而其他能说的人又不懂。这样吧,让我想想办法,看看有没有更简单的类比来让你们领悟到这一点………。  

小左:就别说你那简单的类比了,你上次用游泳来类比意识和存在的关系,差点把给我们误导了,你严重跑题了,我们的问题是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也就象今天讨论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而你的回答却是“实践出真知”,这哪跟哪儿呀,所答非所问嘛。回到家才反应过味儿来。不错,我们确实相信“实践出真知”这个简单的道理,但这并没解决实践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呀。  

老钟:呵呵,你的这种感觉和逻辑判断必然得出这种结论,这是无疑的。如果你不用形式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你肯定也不会有现在这个结论的,也不会说我误导你了。不过。我承认,我也有错,没把这个问题讲透彻,时间紧嘛,请原谅。  

小佑:本来想看看你究竟是支持唯心主义呢,还是支持唯物主义。结果却着了你的道,跟着你的思路走,最后给了个“实践出真知”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把我们打发了,结果你却等于什么都没说,那意思好像是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意义,对,就算是离开了实践,单纯的去考虑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就是没有意义。但是,今天的问题是,实践中出现的主观活动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这总算是没有离开实践吧,你又该怎么解释呢?  

老钟:哦?没有离开实践来看这个问题?这就对了!这就抓住要点了。上次用游泳来说明人们的意识内容与客观存在的关系,那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是一种禅宗式的比喻。如果你们练习过禅宗,经过领悟力的训练。或读通过黑格尔,经过思维对自身活动进行观察的那种反思能力训练,也就是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就能透过这个比喻,从中悟到无法用语言以形式逻辑的方式直接表达出的那个道理。“实践出真知”就蕴含着那个不能直接说出的道理。领会到没有?呵呵!慢慢想,时间长了就会觉悟到的,现在不着急。有的人头脑在形式逻辑思维中被严重封闭,头脑不开窍,也许一辈子都领悟不到。这里再简单说一下,我们说,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有机生命体的存在方式,其生命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发的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又分为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认识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个人的,有社会的,有科学实验的,也有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等等。我们就以人作为有机生物体活动的最基本实践感觉,来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比如说,面对一盆冰水和一盆开水,人们通过自己做为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的自我保护功能和对环境的神经反馈作用,产生了“冷”与“热”的感觉,一开始的实践活动,会觉得有一种“热质”的客观存在在里面,唯物论就这样产生了,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我们现在知道,这种冷与热的区别只与人的感觉有关,客观存在中,不存在所谓客观的“热质”,“它”只是分子热运动能量的不同层次。所以,人们通过对冷热感觉产生的“热质”概念并没反映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是人们自身生物感觉造成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机能产生的感觉。同样的,作为生命运动方式存在的一种实践活动,人对于时空的感觉也是在生命运动的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反馈机能产生的,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本能反映。时间和空间,也并不是可以脱离人的这种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与人的生命活动和感觉绝对无关的客观存在。这是由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所得出的哲学结论。就像前面举的那个游泳的例子一样,没有游泳的实践活动,人们对水的那种感觉和认识不会客观地放在水里面等待着人们去反映和发现的。只有在人们自发的生命有机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人们对环境的感觉以及相应的意识活动,才能产生人们的时空观。离开了人们生命运动的实践活动过程,时间和空间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实践出真知”就包含了人们意识活动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哲学道理千条万绪,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小左:那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个哲学的最基本分歧又怎么解释呢?  

老钟:实践出真知,实际上就已经摈除了哲学思想中唯心与唯物互不相容的尖锐对立。用实践观点可以辩证地统一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小佑:不光是我,我看小左也不敢相信你的这种解释。非主流啊!这有点儿另类了吧。众所周知,哲学上唯心与唯物的思想分歧从古至今,叫你这么一说就轻易地统一到一起了……?,不可思议,是不是有些离经叛道、异想天开啊?网上这种杵惊捣怪、标新立异的东西我见得多了,不是今天这个宣布爱因斯坦完蛋了,就是明天那个宣布能量不守恒了,或者量子力学也不行了,或者出现这个新哲学那个新思想了,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真正有头脑的人一看,全都是些闭门造车、不着边际的笑话,有些人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老钟:你说的那些东西我也见过,都是些脱离实践过程,自己的思想意识在形式逻辑中随意自由发挥的产物,是一种在其他人给定的概念基础上,又不懂概念的本质意义,用个人的臆想产生的逻辑联系,这些人本身都是形式逻辑思维的牺牲品。离开了实践过程,不理解科学思想的本质,对基本概念的本质无从了解,没有哲学思考的能力,他们不可能有新的科学创建。至于那些搞哲学的人,想当个正儿八经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都不可能。不过你说的也是,也难怪你不敢相信,如果不是走到了这一步,谁这么说,可能连我也肯定不信。实际上,这并不是事先想到结果,然后再想办法去证明的,这就根本不是随心所欲地能想出来的事情。而是一开始,自己可能什么论者都经历过,一开始很幼稚,凡是有独立哲学思考能力的人必然有产生各种不同哲学观点的思想经历,然后边思考边学习,就这样,最后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是,既认为唯物论的观点是对的,又认为唯心论的思想观点也对。这就产生矛盾了,究竟哪个对呢?感到非常苦闷,为了解除这种矛盾着的烦恼和困惑,就总想找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一找就是很多年。等结果出来以后,思想统一了,心里也就坦然了。这个结果就是用实践活动来统一人们意识与存在的思想分歧,并且统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因分别站在主观和客观立场上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所以,这个结果就根本不是事先空想出来的,而是哲学思想实践的脚步走到这里实在无路可走了,为了寻求一种解脱,被逼出来的。  

小左:那我们怎么才能理解你所说的呢?  

小佑:就是啊,你有什么办法才能让我们相信你呢?  

老钟:所以啊,我就想找个最简单的事例来类比一下……,让我想想……,唉——!有了,咱们面向同一个方向,并排站立,小佑站我左边,小左站我右边,……,对,就这样,现在,我开始提问,先问谁呢?
小左:你就先问我吧  

老钟:那好,你现在不要考虑小佑站的什么位置,假设周围一切都不存在了,就剩咱们两人,请问,我在什么位置?  

小左:你在我左边  

老钟:这就是你的结论吧,确定无疑吗?  

小左:确定无疑。  

老钟:现在我以同样的问题问小佑,我在什么位置?  

小佑:你在我右边  

老钟:那好,我相对于你们俩来说应该就是同一种客观存在了,我也不做任何移动。现在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不准你们考虑自己的站位,你们可以假设两人同时在观察我,你们也互不观察对方的站位。眼中只看见了我,那么,你们开始讨论吧,我在什么位置?  

小左:这肯定是没有统一意见的争论啊,但是,即使不考虑到自己的站位有问题,结论虽然是相反的,实际上谁都没说错呀。  

小佑:如果不考虑自己的站位,你左我右地争论下去,那是没完没了,那不是扯皮嘛,争论一万年也没结果。而实际上却都说对了。  

老钟:如果都考虑了自己的站位,你们的答案会一致吗?  

小佑:当然会了,答案就是:你在我们俩中间,我们不用左右这种只相对于自己位置的说法来确定就可以了,这就消除了矛盾的对立。达成了统一的认识。  

老钟:小左,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矛盾着的两种不同观点,必然有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错误的吗?  

小左:嗯……嘿嘿!不能这样简单地确定,那要看站位。不过,我突然反应过来了,觉得你的这种比喻真有点儿禅宗的意思啊!  

老钟:不是有点儿,这就是从禅宗那里学来的。好,现在咱们进入正题,从一开始见到你们,你们在讨论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到现在你争论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哲学史上所谓的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争论,之所以出现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问题就出在以往的哲学家们不能观察到自己的思想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的站位。他们忘记了“实践”这个最大的前提。黑格尔算是最具有反思能力的哲学家了,他通过反思实际上已经观察到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是因为思想站位引起的,本质上并不矛盾。但是他为什么最后依然倒向绝对唯心主义呢?马克思把这个问题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就是说黑格尔没有把人的意识看做是实践活动的产物。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创造性发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奠定了马克思历史学说的科学基础和对社会历史的真理性认识。这也正是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哲学思想原则。那么,我们反过来看,马克思虽然把人的社会意识看做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一个绝对孤立存在的人,只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其意识活动应当是“空白”的,只有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人的意识才开始活动,才有了内容。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在没有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自身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白。但马克思却忽略了单个的人也具有作为生命有机体本能的最基本实践活动。忽略了人们的意识反映活动在这样的实践状态中也同样可以产生,意识活动并非空白的。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环境的各种感知、对环境的直观洞察和直觉思考,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等等就是这种最基本的本能实践活动产生的。  

小左:确定这种本能的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呢?  

老钟:它的意义在于能够认识到人们的一切意识反映活动都是由实践活动产生的,这样就确定了实践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绝对的意识活动和绝对的客观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为了简单地说明这一点,下面再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都会开汽车了,人们都知道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如果没有开车的实践活动,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开车时所具有的意识反应活动和主观感觉,这就叫做实践产生意识,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相应的意识活动。而这种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吗?是可以脱离这种实践活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地、客观地存在在汽车上吗?显然不是,这种内容是实践活动本身与客观的汽车相互作用(操纵)后产生的,其内容只具有实践的客观意义,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所以,哲学的最基本要素应该是实践概念,其次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意识活动以及与意识活动内容相对应的“客观存在”。以往的哲学只看到了意识和存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一定哲学思想的基础,确定为哲学的最基本问题。现在,我们要引入实践这个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而且确定:实践活动产生着人们的意识,产生着与实践活动相关的客观存在。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绝对客观存在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思想假设。这样,哲学的最基本问题就成为:实践、意识、存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了。  

小佑:那么,你能否解释一下,佛教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哲学思想,或者印度教奥义书中的实践意义又是什么?这些思想也是人的意识反映活动啊。  

小左:嘿嘿!你这不是故意给老钟出难题么。  

老钟:这也正是我想说的,确定这种基本实践活动的意义还在于,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分界点,人类的实践活动方向从这里开始,由内(自身)向外(社会),从本能的生存实践活动开始,形成相互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形成人们的社会意识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实践活动方向。与此相反,从这个基本实践活动开始,由外向内,更加收敛,退却一切直观的感知和社会意识活动,自觉退世,使生命运动的本能实践活动走向单独的内在活动自身,这就是佛教、道教等哲学思想实践活动。当然了,佛教也是非常讲究实践(修行)活动的,也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理解佛教的本意,语言的东西都是片面的教条,佛经本身也是教条,借助这个教条,人们在实践中理解了佛经的本义之后,就像渡过了河一样,最后要把它扔掉的,不能总是站在船上不下来。它也反对一切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反对没有悟性的摆谱、装样子、死念经、认死理、执着于一切佛教道理,更反对偶像的存在,佛教认为众生平等都是佛,谁觉悟了谁就是佛。但是,一些人借助佛教来介入世俗生活的利益纷争,这就违背了放下一切、彻底退世的佛教根本原则,这就是欺世盗名的假僧侣。用佛教的话说,这要遭轮回报应的。所以,佛教的退世思想,是很多积极入世的人无法理解的,这毕竟是两种不同实践方向上引起的不同世界观,互不理解是正常的。  

小佑:哦,你是这样理解佛教的,没有把它当做唯心主义啊。  

老钟:是绝对唯物论的观点才把佛教当做唯心论看待的。我从没有这么认为。而佛教所否定的恰恰就是人们所产生的一切意识活动表相,佛教认为,人的意识活动都是虚妄的,但同时又是实在的实践活动(实相)。这种辩证的对立统一,谁能理解和领悟呢?呵呵!领悟的没法说,说了的不领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达的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老子的哲学思想也是让人们放弃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回归到生命活动实践自身。  

小左:这又说远了,咱们还是从积极入世的方面来看实践的社会意义吧。你认为马克思忽略了这种基本实践活动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论呢?  

老钟:不仅是马克思,历史上所有唯心、唯物主义哲学家都忽略了这一点,都没有认识到人对于客观环境的直接反映也同样是这种基本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这样就形成了脱离实践活动过程来认识人们的意识活动和客观存在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就像一开始,你们俩没下水之前,就在考虑意识和水的关系一样。而真正找到这个问题切入点的,从实践活动上来认识意识活动产生的,正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不过马克思只是从社会实践活动来理解社会意识的产生的。如果他再向前迈那么半步,认识到人们自身的生命活动存在也同样是一种实践活动的话,他就不会产生绝对唯物论了。就可以建立一种实践哲学观点来统一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哲学分歧了。忽略了这一点,就会认为:人们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和认识是一种直接的,镜子式的返照,这种意识反映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客观存在是与人的意识活动无关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与人们实践活动无关的绝对客观存在了。这个结论就没法解释人们意识活动究竟是怎么来的。因为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相应的意识活动。客观存在与人的意识活动无关吗?那就等于是承认了与实践活动无关。所以,绝对唯物论很容易误导人们把理论看做是与自己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孤立存在的客观真理了。  

小左:那么,会是什么结果呢?  

老钟:这就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内部的掣肘或矛盾。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的人们正是马克思绝对唯物论思想影响下,有意或无意地否定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意义,以至现在,很多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都搞不懂了。这就是马克思在无意中给修正主义者们营造了最后一个思想庇护所。现在说清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就是拆掉这个庇护所,把修正主义者驱逐出马克思主义思想范畴,使以后的修正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无法安身。你们看,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认为人的社会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思想观点。这就是实践哲学的观点。但是,他的绝对唯物论观点又认为,在人的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之外,存在着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客观存在。这个观点正好与他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观点相矛盾,或者是一种思想否定。当然,他产生这种绝对唯物论观点,也与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有效运用有直接关系。  

小佑:那么,自然科学又是怎么影响他产生这种绝对唯物论的?  

小左:我更想知道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怎样影响人人们来否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老钟,你能说具体一点儿么。  

老钟:你们一下子提了几个问题,我看,还是先回答小佑的问题吧,然后小左的问题就更好解释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我们知道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技术类型的,是在人们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如冶炼、建筑、化工,机械、养殖、栽培等经验性的认识活动,对于这些认识,用实践出真知来解释,人们不会有任何疑义的。  

另外一种就是科学实验活动所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这是由科学家们特殊的科学实践活动产生的,科学家从自己自发的基本实践活动开始,进一步加深这种活动,也就是通过实验手段,加深自己个人与自然界的直接相互作用。这时候,科学家的意识活动是与他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自相融洽的,其意识活动是在科学实验的实践中产生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科学的实践活动,找到了人的意识活动及行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反映模式,这就叫做认识自然,或不确切地说叫做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吧。这是科学家们与自然界的直接“对话”得来的。这就是说,人们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是科学家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由实践产生认识,实践——认识。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呢?科学家把自己的思想发现用概念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出来之后,就是一种很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关系了,其本质意义只有科学家明白,对其他人来说就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符号和逻辑关系,因为其他人缺乏象科学家那样亲自实践的过程,所以对科学家所示的规律只是个半懂,而自然科学的长处是运用了可操作的量化关系来表达科学家对自然界不同对象概念之间关系的那种逻辑表达,这样,自然科学,就可以脱离科学实验的实践过程,通过可操作性,从实验室走向大众了,其他人不需要理解科学理论的本质意义,除非一些打算进行科学研究的人,人们只需要运用数理逻辑的运算和实际的测量、计量,就可以使用科学家们给出的公式及逻辑关系,从而达到普遍地改造自然界的目的。所以,科学实践产生了的一步的认识之后,第二步则是与科学实践本身脱离开,并把科学家们认识到的规律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关系传达给他人,使科学家的认识变为一种扩大(社会化)的再实践过程,这种过程就是人们看到的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了,所以,人们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接续了科学家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步过程。即:认识——实践。就是在具体操作上,人们是以科学家提供的固定模式和逻辑程序为标准来进行再实践的活动。其他人们的头脑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及反应,只是一种机械的逻辑程序操作过程,对科学理论的本质意义,人们并不像科学家那样真正了解,但是,这种具体的操作却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力量。人们制造出了很多自然界所没有的机械、电器、化工产品等等。正因为自然科学具有这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人头脑的一部分活动可以变成一种会进行数理逻辑运算及操作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不当教条主义者是要犯错误的,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科学规律进行严格的思想操作,否则盖楼房都要坍塌的。这样,人们就可以脱离原来的那种科学实践活动,来直接运用科学理论了。这就是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可以相互脱离的原因。而不像游泳那样,理论与实践根本无法脱离。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这种脱离的本质意义,就直观地认为,即使不通过科学的实践活动,只要从理论上掌握了科学理论,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真实的,自己运用这个科学理论就能够改造世界了。这就是马克思把人的意识活动无意之中当做与实践活动无关的真实原因。马克思只看到了这第二步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由于既可以脱离科学实践,又能产生对客观规律的有效使用,马克思就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一种绝对的认识和反映,而人的意识本身则是什么都没有的。这种认识就完全把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实践活动隔离开了。从而认为实践只是对理论的一种应用过程。这就是一种把实践和理论错开了的思想认识,由于这种思想错位,马克思产生了一种非常的信念,认为,人们只要按照科学理论所说的去做,就一定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无论这个科学理论对于接受者来说是否具有像科学家实践中的那种感觉,都可以直接运用。就好像说,读了游泳的理论书籍,就直接会游泳一样。在马克思的这种思想影响下,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教条主义者或唯理主义者,这种教条主义者就是认为,通过纯理论的学习,不经过实践,我就已经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然后按照这个规律要求的去做就万事大吉了。再由于马克思没有认识到人们的这种应用只是一种纯粹逻辑的操作,并不是科学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那种意识反映活动,结果就把这种逻辑操作本身当成了一种使用者对客观世界也具有一种绝对真实的认识了,其实这只是科学家的思想通过逻辑方式支配了其他人代替科学家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使用者并不是真正的产生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绝对认识。由于这种操作的实际有效性造成了一种假象,使马克思更加认为,这就是实践活动验证了意识活动的真理性(此岸性),这样,马克思就认为,人们(科学家)在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真理性认识一旦被发现和总结出来,这种认识就可以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分离开了,这就把人们的认识看成是与实践活动不相关联的、纯粹的、绝对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了。绝对唯物主义就这样产生了。  

小佑:我大概明白了,第一,没有认识到科学家的科学认识也是在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自然科学的特殊性可以使这种实践与理论在表面上相分离,其他人在科学家给定的逻辑关系下可以直接操作和运用。第三,没有认识到人们对科学理论的应用实际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延续着科学家的实践活动的,科学认识并没有离开产生它的实践活动本身,科学认识就是实践活动的产物,离开了这种实践活动,科学认识并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由于这三点的影响,就使马克思产生了绝对唯物论的哲学观点。这个观点正好与他认为社会实践产生社会意识的思想本质相矛盾了。我现在才明白,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你为什么对小左说“如果离开了游泳,你所说的在水中游泳技术的那些意识内容,也不会是一种可以离开你的意识、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地就放在水里面等待着你去发现的东西。”的真正喻义了。人们的意识内容是在实践活动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离开了实践,认识既没有绝对的唯心意义也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  

   

小左:应该是这样的。我觉得,如果人们把意识活动当做实践中产生的、与实践活动相适应、相融洽的内容,那么,离开了这种具体的实践之后,这种意识内容就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了。意识活动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意识活动的内容与实践本身密切相关,具有直接的实践特征。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意识中的所谓客观内容并不孤立地存在于客观环境当中,实践本身产生着人类的意识内容。由于自然科学具有的一种特殊性,使人们对科学理论的应用与科学家们前期的科学实践可以从形式上断开,而实际上,人们的意识活动并没有与那种科学实践活动真正分离,所以这种意识活动就是有效的。即马克思说的真理性或此岸性。这就迷惑了一切唯物论者,由于马克思没有看到这一点,他的哲学思想就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可以直接离开实践活动的约束,成为一种对客观世界的绝对认识了。那么,老钟,你又如何看待辩证法思想呢?  

老钟: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在个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基本实践过程中,通过反思,观察人(自己)的意识活动,从中得出了人们在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的思维活动的普遍规则。他详尽、准确、科学地论述了这些运行规则。但是他自己却没最后反思到,自己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实践活动,他的思想即是这种哲学实践的产物。这里又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哲学实践活动,一般人认为,哲学只是一种纯粹思考的结果,人们只要有个头脑,就可以进行哲学思考了,这就大错特错了。哲学实践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特点就是在思想活动的过程中观察思想活动本身,这就产生三个要求,一是自己必须在实际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一般的意识活动,也就是人们都具有的、普通的意识活动。那种一头钻进书橱里,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实践过程来进行思考是不行的,没有对自然、对社会的直接感知,就没有可供自己进行哲学分析的思想材料来源了。二是,思维活动跳出在实践中普通意识活动的束缚,反观(或反思)自己普通意识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对普通意识活动的考察又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和意识活动,这种新的意识活动就叫做哲学思维活动,或哲学实践活动。这是一般人最难做到的事情。这好比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脑袋同时在相互观察之中,还在同时思考不同的两种问题。三,有了这种哲学思维活动之后,就不断在现实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对产生的普通思维活动进行不断的观察,在各种不同的精神活动状态中找到思维活动中具有的一般规律,以及与实践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就是哲学的思想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对哲学思考也一样适用,没有哲学的思想实践活动,也不会具有真正的哲学认识。我从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中就发现了毛泽东就是具有独立哲学思考能力的人,就像人们一开始学习游泳显得非常笨拙一样,具有独立哲学思考能力的人一开始也是在各种哲学观点中飘忽不定,把握不住自己,在思想的海洋中随波逐流,不会熟练的游泳。毛泽东也同样是这样的,但是,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哲学的方法就会很快地真正掌握哲学思考能力。所以,哲学就根本不是从书本上可以直接学会的东西。人们要想得到真正的哲学知识,必须首先在实践中得到基本的意识活动感觉,然后才可能进行这种哲学的思想实践活动。有了这种哲学实践的感觉和感性认识之后,再去学习和借鉴哲学家们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读黑格尔也不是天书般的感觉了。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本身是在他的哲学思想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他对于思维活动普遍规律的描述也同样是一种动态的、运动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这正好表明了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辩证法思想的根本原因。由于马克思非常清楚绝对唯物论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他就试图用辩证法的观点来弥补其不足,这就形成了辩证唯物论的哲学观点。但是,由于马克思把人们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思维活动本身的普遍规律全部扔到了客观世界当中,当做与人的意识活动无关的东西,试图用辩证法的客观性来解释客观世界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并且认为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中,一定会自然地确定辩证法思想的,这样就可以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缺陷了。但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样做的结果最后把辩证法也变成了脱离人们实践过程的形而上学逻辑框架。首先,这种思想使人们放弃了在实践中改造自己思维方式的活动,让人们觉得像学习数学物理定义和公式一样,不经实践活动,直接读书就可以弄懂辩证法。导致人们不会自觉的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自发的、未经改造的、非理性非科学的思维方式依然在起作用。二,因为相信一切都在变动和发展,一些人们会相信没有固定的规律存在,这样马克思又要用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来解释,结果越解释越复杂,一说相对静止,人们自然会产生形而上学思想,一说绝对运动,人们又觉得无法确定自己的认识。而相对真理又是什么呢?究竟是要人们相信还是不相信?人们在实践中怎么把握?是不断的检验和不断的尝试?绝对真理又永远得不到,那最后就真没什么可信的了,这就容易导致产生怀疑论或不可知论。这也给实用主义者“有用的就是真理”,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钻进来留下了很大的思想空间。三,一些人相信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一种客观的逻辑框架之后,又在实践中随意确立矛盾关系,是不是矛盾关系都联系成矛盾关系,例如:“落后的生产力与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脱离历史实践过程,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产物。而上述三个方面都是在把辩证法当做客观规律之后,人们用自己自发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来理解辩证法的,而且还用辩证法的语言外表来掩饰自己的形而上学思想。所以,脱离了实践过程,不把辩证法当做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思维活动自身的普遍规律,而是当做什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人的意识活动无关的客观规律,最后必然导致用自发的、不科学的思维活动来否定辩证法思想。这就是绝对唯物论存在的最大问题。  

小左:这么说来,马克思是很想用辩证法来弥补绝对唯物论不足的,当把辩证法当做客观规律之后,结果却适得其反,辩证法也被人们当做脱离实践过程的形而上学逻辑框架来理解了。那么你能解释一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怎么回事吗?  

老钟: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活动,这种特殊的活动,是他们回归到了人作为生命有机体自发的实践活动中来感知和认识自然界的状态,这种活动要求哲学家和科学家必须不受任何社会意识和各种世俗观念的影响,或跳出这种意识活动,专心致志地、不受任何名利之心和各种物质欲望和本能欲望的作用,思维活动本身必须保持一种“纯净无杂”的状态,这样才能进入人与自然界理性的直接“对话”中,也就是与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实践中。例如,黑格尔就是以这种精神状态来反思人们意识活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的,黑格尔曾经说:“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与外界,而不能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之中”,这说明黑格尔也是在单一的、作为生命有机体自发的最基本实践活动中来认识人的意识活动的。这样,实践活动过程本身就决定了黑格尔对意识活动的认识也是一种运动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的结论,辩证法的产生也就毫不奇怪了。而黑格尔得出的这种意识活动的普遍特点也正是人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特点,这就理解了黑格尔辩证法是怎么来的,它不是空想出来的,这也同样可以用实践出真知来解释。这也说明了辩证法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辩证法就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用辩证法去解释人们已经在辩证法思想作用下、在实践活动发现的规律,肯定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解释,怎么解释都能解释通,是一种从哪里来的又回到哪里去的解释。很像是铸件又回到了模具中一样合适。所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就是一种自圆其说的解释,本身没有更新的理论价值。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一样,也同样以这种黑格尔的精神状态进入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只不过专注的方向不一样。所以,要想真正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和其他科学家的思想,就必须进入与他们一样的实践状态和精神状态中。离开了实践活动去理解辩证法,必然导致把辩证法变成形而上学。  

小佑:那么,你认为马克思真懂辩证法么?  

老钟: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都是懂辩证法思想内涵的,但是,都没有在实践的观点上去理解辩证法,黑格尔在纯粹的理念上,马克思在绝对的客观上来理解的。这两种结果都导致把辩证法脱离实践过程来理解。  

小左:这样看来,当马克思把辩证法思想也纳入绝对绝对唯物论之后,人们从马克思那里实际上是学不到辩证法的,人们不去通过反思来改造自己在实践中自发的、非科学的思维活动方式,总想从客观世界中找到辩证法那种固定的、片面的逻辑框架,结果不自觉地把辩证法也变成了形而上学。马克思想通过辩证法来弥补唯物论缺陷的想法实际上给落空了。  

老钟:所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通过绝对唯物论被其他人很容易地给否定了。  

小左:现在已经理解了绝对唯物论所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具体地来谈谈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学说了。  

老钟:是啊,今天已经谈得时间够长了,回去你们也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嘛,因为这毕竟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分析就容易多了。再见!(完)  

   

简述:  

   

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哲学两个典型的代表,黑格尔和马克思,由于没有反思到自己的思想站位与实践活动的正确关系,结果从两个方面都脱离了实践过程来确定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来确定意识活动的本质。形成了绝对唯心主义和绝对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由于离开了实践去分别观看意识活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缺少了联系这两者的中间媒介。不免把意识活动与客观存在当做毫无关系的孤立存在,意识活动被当做此岸世界,客观存在被当做彼岸世界。其实,就认识的真理性而言,两者的观点都是对的,但是,马克思发现,必须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意识活动本身具有的真理性,也就是此岸性。这样,马克思没有意识到,意识活动之所以具有这种此岸性(或真理性),就是因为其本身就是由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说明了它只是与实践活动本身自相融洽的。并非是一种可以离开实践活动的绝对真理性。例如,我们知道,人们游泳的技术能力(意识反映活动)是从游泳中得来的。而按马克思的意思则是说,游泳可以验证人们游泳的技术能力是否具有真实性。这话让人初听起来是咋听咋不对劲儿。感觉是废话一句。实际上,马克思说这话的意思是针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而言的,就是说,通过实践活动就可以证明意识活动的此岸性,即世界是可知的(即:实践中意识与环境的融洽性)。这个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的意思。而且马克思在这里已经把实践与意识的关系基本上揭示了出来,但是还没有最后明确地把实践活动放在第一位的角度、放在产生意识的根源来认识。而马克思在说这话的同时,他没有想到,任何意识活动都是与相关的实践活动自身相融洽的。只不过这里面有个先后顺序问题,毛泽东后来对这个问题说的最简单明了,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无穷。实践是在先的,认识(意识活动)是随后发生的。马克思则是只说出了其中从认识到再实践的过程,以此来证明思维的真理性。如果其他人仅仅把马克思的这段话当做一种实践与真理的关系来理解,这就正好把意识活动和真理的发生与实践活动弄颠倒了。似乎意识活动可以在实践之前产生,并决定人们怎样进行实践。那些半吊子学者,正是借此抓住了马克思这句话,硬是把自己自发的、世俗的实用主义思想,改头换面地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来进行标榜。这些人还真不如那些公开声明自己就是实用主义者,干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来的磊落爽快,想啥就说啥,尽管观点有局限,至少这些人的人品是好样的。用马克思主义包装粗劣的实用主义观点,这些人的品行未免太龌龊了点儿,现代中国学术界的道德败坏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实际上,这个命题就根本不属于哲学范畴的东西,在哲学范畴中来看这个命题,逻辑混乱,无法理顺思路,不知道它究竟表达了个什么意思。是一个没思想内容的呓语,谁也看不懂。哲学范畴中,真理与实践的关系是: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然后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从来没有谁事先假设出一个什么“真理”来,这中间根本不存在检验不检验的问题,检验一说从何说起呢?莫名其妙。真理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小道理,而是一种全局性、整体性的思想观点,是一种抽象的本质。真理的产生也从来不是一个突发的思想事件,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逐步产生的过程。对于人类社会的真理性认识就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一种改造自发历史进程的革命的精神状态。这种认识是一种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从来不是一些具体的道理具体的方针、路线和革命道理都是在真理的指引下、在具体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没有真理的正确指引,一切具体的道理都是失去正确方向的主观臆想,把这种小道理预想为什么“真理”,要用行动进行“检验”更是不着边际的事情。中国号称是有文化的专家教授学者们,就连马克思那么简单的话都没看懂?不知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如果是真不懂,那就是文化愚昧。如果是装不懂,那就是品行恶劣,二者必居其一。马克思说实践可以验证思维的真理性(此岸性)意思是指世界是可知的,这是针对怀疑论者说的。这与要检验是否是真理挨不着。所以说,这是一个滥用哲学概念的伪命题。说白了,这个观点无非就是把世俗观念中的“想法”用“真理”一词来代替,“行动”用“实践”一词来代替,想法对不对,依靠行动来验证,行动的结果是检验想法对不对的标准,这就是一种最直接的世俗意识,和条件反射机能差不多,这也能叫哲学思想?不过是玩弄辞藻罢了。历史绝不会随便给任何人任何检验机会的。不过,绝对唯物论本身也确有这方面的漏洞使得实用主义思想有机可乘。所以,只有“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才是真正地道出了一切哲学问题的关键点上了。已经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真知,又不是瞎猜出来的,又是怀疑又是检验的,是什么意思?“检验真理”这一说只有那些脱离实践、没有实践感觉的书呆子才能臆造出来的关系,他们什么实践活动都不参加,钻在象牙塔中,还自以为掌握着对真理的评判权一样,检验这儿检验那儿的,他们都不知道真理是怎么来的,以为是依靠胡蒙乱试得来的,搞笑的很。这就叫脱离实际的形而上学思想。也许,毛泽东确实发现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个问题,才写了《实践论》,以及《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的文章,以此来纠正人们这种由绝对唯物论而引起的一些糊涂认识。但是,人们在理论上的认识,对马克思的迷信显然要超过毛泽东。没有谁能认认真真地从毛泽东的几篇哲学文章中发现其中具有的超过马克思的东西。毛泽东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如果马克思在世,则一定会对毛泽东说:“你这不是黑格尔思想的翻版嘛,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的意识发展下的产物”。这就表露出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了。而且马克思自己也说过:“即使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现在的革命则是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只不过马克思这里是用“主观能动性”来代替黑格尔的“意识发展”的,其思想本质实际上还是一样,还是强调意识的作用。但实践目的却完全不一样,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革命的、主动的,黑格尔的“意识发展”是自发的、被动的。这是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根本区别。毛泽东也在思想本质上与马克思一样,一直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革命作用,但是,一些受绝对唯物论影响的人总是认为毛泽东也有唯心论的思想呢。而毛泽东才是真正地从实践中辩证地看待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关系的。还是那一句话:实践出真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就是毛泽东的哲学观点。任何人脱离亲身的社会实践,去抽象的争论什么是唯心的,什么是唯物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