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对话录(3-4)实践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8:38:36

哲学道理千条万绪,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历史哲学对话录(三)  

三,实践哲学  

   

         对话(三)  

   

这小左和小佑俩人从上次与老钟见面交谈之后,他们俩也就再没见面,回去找到了毛泽东相关的一些哲学文章,尤其是《实践论》和《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吗?》两篇文章,对照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仔细的读了起来,至于读后感嘛,这里就不多说了。小左有一天突然来了灵感:“这学习哲学到底有啥用以前一直没弄明白,总觉得是要学习或找到一种可以直接应用的、非常抽象的道理,结果呢,就像老钟说的一样,思想一旦脱离了实践过程,就会掉进了形而上学的泥坑里出不来了,弄到的全是没用的东西。怪不得很多人说哲学是最没用的东西呢。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文章,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哲学就是给自己提供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哲学思想只有针对自己才是最有用的东西,对客观无效,对他人无效,哲学可以决定和改变自己的思想活动方式和实践活动方式,也就是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这就是哲学的用处。假如说,人们的思维活动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利器,那么,哲学便是打磨这个利器的磨石。而且只能是自我反思、自己使用。学哲学就像吃饭一样,任何人代替不了别人吃饭,别人也代替不了自己吃饭。所以,哲学也不可能去直接解决任何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就如同刀子钝了,人们不可能去用磨刀石直接切肉一样。那种认为解决任何具体问题都可以从哲学中寻找出现成方案的看法是非常幼稚的。  

而且这种针对自己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毛泽东已经说的非常明白易懂了。哲学只有发展到了毛泽东这里才被变成最厉害,最有用的东西了。唉——!这么多年总想从那些所谓的大哲学家那里掏到点儿什么真理,或者自己能有点什么新观点、新发现呢,没成想,真理就身边。尤其是“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看上去太简单不过了,以致简单的使人们只以为这只是个普通的生活常识呢,没想到,这个道理的深处居然能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统一到实践中去理解。真有点儿不可思议呢。就像在牛顿之前,人们天天看到重物落地,谁也没想到这么熟悉的事情就是万有引力呢。黑格尔说过“熟知并非真知”还真有道理。哦!好了,看他们俩有没时间,如果有时间,今天我请他们喝功夫茶,嗯,就这么定了,这次买的铁观音味道还不错……”。小左想到这儿,开始打电话联系小佑和老钟。不多会儿,这俩人都到了。  

   

老钟:有日子没见了,一向可好啊!  

   

小左:嗯,好多了,感觉精神上轻松多了,用过去的话说就是心明眼亮啊,哈——哈——!  

   

小佑:我倒从未感到有什么沉重的感觉,因为我觉得,我只管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所以,我不会为那么多我管不着的事情操心,既然是自己管不了的事情,操心也没用。毛泽东的文章我也看了,觉得只是个立场问题,如果我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我觉得他说的与我无关,我当然不会为了什么道理去理论一番。如果我站在和他一样的立场上,准备为人民服务,那我就赞成他的观点。但是,我虽然有一些社会道德意识,但我不会为了社会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我更主要地是个个人主义者,我要为我个人的生活考虑,如果自己不考虑自己的生活,还指望别人来考虑和照顾吗,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我没你们关心的那么多,我这种思想,如果在文革时期,一定会列为资产阶级思想遭到批判的,尽管我也是个普通百姓,也不是什么地主资本家,说我是什么资产阶级思想,我觉得这与是否是地主资本家没关系。普通人都有这种自发的思想。所以,尽管你们随便批判,我嘴上说自己有错误思想,但我骨子里就是个人主义啊,我想改也该不了,谁也改变不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天性,我觉得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人们都是这样的。而且,我还要说,我的思想就是唯心主义的,这不反动吧?呵呵!  

老钟:小左,听明白没有?  

小左微笑不语。  

小佑:我的意思是这样的,既然在讨论社会哲学问题,那么我就把我的想法公开放在这里,看看老钟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以前曾经有人批判我是这样的:“有人对我说,你的思想是错误的,我问,为什么说我的思想是错误的。回答,因为你这就是资产阶级思想。我问,为什么要说我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呢。回答,因为你的思想是错误的,所以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呵呵!超强!这种理论攻势把我批驳的真是哑口无言啊,不服都不行。老钟,我想你们不会也这样批驳我吧?  

老钟:呵呵!你还真别说,没准儿我们还真会这样呢。你说这事儿的意思是讥讽那些批驳你的人胡搅蛮缠呢,是吧?我可以告诉你,那些人就是表达力不高,心里明白的道理多着呢,就是嘴里说不出来,但他们的直观判断无疑是准确的,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概念和逻辑进行表达而已。所谓“资产阶级思想”,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思想表达,概念是很不准确的,但是,他们对你个人主义的思想本质却认的很清楚。不要以为会写几个字,会说几句话就一定懂道理,书读的多少与是否懂道理没直接关系,多读了几本书并不能证明什么,知道的越多懂得的就越少,不经实践,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自己只是被别人的理论驯服的思想工具。脱离任何具体的实践,自己的思想一旦自由发挥起来,对于任何事情就是胡说八道,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人们越来越看清楚了那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表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还是实践出真知啊!不经艰苦的实践活动,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掌握了什么真理,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儿。呵呵!不过,你放心,我们这里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因为我们就是专门进行理论分析的,而且不存在对个人的道德评价和人身攻击问题,更不会直接扣个帽子就算完事。水平高低那都是次要问题,主要是结果等于什么都没解决嘛。你前面所说的问题,我们在以后分析社会历史发展时,对个人利益、个人意识和社会利益、社会道德意识的起源和关系问题将作出新的解释后就明白了,当然不是马克思式的解释了。  

小佑:嗯,我拭目以待。  

老钟:小左,上次我们说到哪里了?  

小左:好像该说绝对唯物论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影响了。  

老钟:我看这样吧,咱们先把实践哲学完整的叙述一下,然后用实践哲学和绝对唯物论做一个比较,看看这两方面是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  

小左:嗯,这样也好,到后面也好完全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了。  

老钟:实际上,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历史发展时,由于受绝对唯物论的影响太深,他对阶级斗争的起因论述的也有问题,这也是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问题产生模糊认识的原因之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放到最后重新讨论社会历史发展时予以解释。  

小佑:老钟,上次我还没说话呢,你就跑了,我很有意见啊。  

老钟:嗯,现在说也不晚啊,哈哈!正好可以接上上次的话题了。  

小佑:你知道我要说啥呀?就肯定一定能接上上次的话题。好,我现在说,我回去以后考虑了很久,发现一个问题,虽然唯物主义者总是批评唯心主义对意识活动与客观世界的根本看法是错误的。但是,很多真正的科学理论发现,尤其是基础科学理论的发现恰恰都是唯心论者发现的,如:哥白尼是教会的,牛顿信奉上帝,爱因斯坦相信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认为绝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是人的直观感觉造成的,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发现辩证法的黑格尔更是绝对唯心主义者。老钟,你对这个现象怎么解释啊?因为我就是唯心论者,我先说一下对唯物论的看法,我是这样认为的,唯物主义者实际上大多是非常出色的、具有实干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手工工艺者,化学分析师等等。他们是学习科学知识、相信科学知识,坚持真理,并依靠直观经验进行逻辑思考和判断的人,这些也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他们也是依靠直观的经验,相信世界是由风火水土等客观事物组成的,他们唯独不敢观察自己的意识活动,认为离开了直观经验和科学知识,意识活动不知道会走到什么地方去。所以,他们的意识活动丝毫不敢离开已知的科学认识逻辑和直观的经验感觉,他们只会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和实际的论证及操作,他们缺乏意识活动那种自由的灵性、领悟力和洞察力,这就是唯物论者为什么缺乏基础科学思想理论创造力的原因。老钟,你认为呢?  

老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从实践出真知的观点来看,科学家在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意识活动和科学认识,应该与他的哲学观点关系不大。只是,唯心主义者偏重于抽象的意识活动,他们认为意识对客观的直观经验反映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他们总想从自身的意识活动当中去寻求新的答案,这样,唯心主义者的意识活动本身就不受任何直观经验和以往科学理论的束缚了。是一种自己没有察觉出的、自由的、解放了的思想。我们现在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唯心主义者没有察觉到意识活动就是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但是,他们自身却在实践活动中行进着,由于他们对意识活动采取的这种“自由”态度,使他们的思想本身在实践活动中始终处于“开放”状态,结果就造成不断有新的科学理论发现,而每发现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之后,在随后的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唯心主义者又感觉到这种理论框架束缚了自己“自由”的意识活动,其实,这也是限制了继续实践的脚步,但他们不能满足于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总想寻求新的突破,于是就不断地进行着科学实验活动,以寻求新的答案。所以,唯心主义者听说唯物主义主张客观世界具有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规律时,他们感到非常诧异:“这不是一种宿命论思想嘛?这似乎在说,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这种客观规律早已决定了人类历史的最终结果一样”。这样,唯物主义者没有看到的是,虽然唯心主义嘴上在说意识活动决定一切,但是他们的意识活动却根本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唯心主义者并没有脱离实践过程去随意乱想,去当主观主义者和空想主义者(很多人把主观主义者与哲学唯心主义者混为一谈了)。尤其是黑格尔最为明显。很多没有哲学常识的人,总是把日常生活中那些脱离实践过程,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犯主观主义思想错误的人当做唯心主义者,这也太抬举他们了,他们根本不够格。想当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真正的唯心主义者,往往是第一流的科学理论创建者、思想理论家和哲学家,以及为满足人类本能的社会道德需求,为人类提供道德律令和道德约束的宗教创始人。而朴素唯物主义者呢?总是觉得唯心主义者是那种离开现实、主观主义、随心所欲的人,只有自己才是坚持客观真理的人。这其实是对哲学唯心主义者的误解。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唯物主义者总是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唯心主义者创建的科学理论的,因为这些理论是可以被实践活动所证实的,也是可以解释客观现象的,所以唯物主义者就必须相信,不信也得信,虽然是这样,唯物主义者却说,“你们的科学理论虽然是一种真理,但是你们的哲学思想是根本错误的”。这就奇怪了,错误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怎么能得到真理呢?这样,唯物主义者反倒以坚持真理的代言人自居了。例如,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拿来之后,说辩证法不是人们对意识活动普遍特点的一种抽象总结,而是这种抽象总结恰恰是对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的一种抽象总结,它只是在意识活动中的反映。就这一句话,辩证法就与黑格尔无关了,变成了马克思对客观存在的解释了,于是一个新的哲学思想,辩证唯物论便诞生了。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只是一种概念和逻辑的直接拼接。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实践着的过程,社会实践决定了人们的意识活动产生。这是马克思对哲学思想最卓越的贡献。列宁和毛泽东其实也是从黑格尔那里弄懂辩证法思想的,况且毛泽东深受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如老子、庄子等等的哲学思想影响。那些打算从马克思那里直接弄懂辩证法思想的人也不仔细想想,不去从辩证法大师黑格尔那里学习辩证法思想,却硬要拜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为师。不觉得找错门了吗?结果,马克思把辩证法扔到了客观世界中,你怎么学啊?放弃了在实践中向内改造自己的思维活动方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放弃了真正的哲学思考,放弃了哲学思想的实践过程,以为辩证法也像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是一种可以直接从书本里学会的知识。而学会的就只能是教条主义了。呵呵!我记得以前看了自然辩证法之后,有个直观的感觉,但不能像现在一样可以用理论的语言说出来。当时对自然辩证法的感觉就是四个字的评价:“打哪指哪”。  

小左:什么叫“打哪指哪”?  

老钟:不明白?那好,我给你解释一下,人们形容一个人射击水平高,都说是“指哪打哪”吧?这“打哪指哪”么……,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  

小左:你这不是讥讽人吗,我抗议哦。  

老钟:呵呵!抗议有效,接受批评。那是多年前的感觉喽,现在收回。我来解释一下,这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唯物主义者对已有的科学理论是非常认真对待的,而且总是喜欢用这种科学理论来论证自己哲学观点是如何如何正确,还说实践也证明了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这种认识是如何如何的准确等等,这就是说,唯心论者每发现一个科学理论之后,唯物论者就跟着后面说:“看!新的科学发现又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哲学观点是正确的吧,真理是客观的吧。辩证法是客观的吧”,这就叫“打哪指哪”,而且还不是自己亲自动手打到的目标。用别人得出的科学结论,来解释自己哲学观点的正确性。这算什么呀?有本事自己发明一个嘛。在黑格尔发现辩证法之前,思想一贯正确,坚持客观真理的唯物论者都干什么去了,怎么没有发现辩证法啊?在牛顿定律发现之前,唯物论者对客观存在那种准确的逻辑判断和思想分析呢?怎么让位于相信上帝的唯心主义者牛顿去发现了?更不能解释的是,就在辩证唯物论哲学出现之后,在几乎与列宁狠批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思想同时,爱因斯坦却受到了马赫的思想启发创建了相对论。辩证唯物论者怎么没有抢在爱因斯坦之前发现相对论呢?这就奇怪了吧。随后,更有意思的是,当唯物主义者把辩证法的观点当做客观规律用以解释自然界的普遍发展状态时,结果相对论出来了,用绝对唯物论的观点再来解释相对论的时候,一看,哦?这不行!为什么?因为相对论的出现,对辩证唯物论在哲学上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辩证唯物论最基本的思想前提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而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思想中,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仍然是牛顿时代的绝对时空观。也就是人们在生命运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一开始自发产生的时空观。结果呢,唯物论就认为,爱因斯坦的时空概念只是一种具体科学的概念,或说是物理学的时空观,与哲学上所说的时空观不一致,哲学上的时空观就是那种永恒的、包容一切的绝对存在和自然的时间流逝。这样,唯物论的时空观就又回到了那种直观感觉到的、自发的时空观中去了,对相对论的时空观采取躲避态度。所以,整个来说,唯物论者基本上都是固执地坚持意识与客观的直接对立这种直观经验,把意识本身当做没有任何内容的“白板”,在而不去反思自己的意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对立的感觉。从而产生了一种绝对唯物论,绝对唯物论在哲学思想上就根本无法解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实践哲学的最后结论是这样的:人们的认识活动只是与自己的实践活动相关的,脱离了实践活动,人们的认识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实践活动本身产生意义的,如果离开了实践活动,认识相对于未实践者就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也没有绝对的主观意义。这也叫做人们认识(或真理)的相对性原理。这样理解,1,就可以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思想对立,统一在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去认识。绝对唯物论和绝对唯心论离开了实践活动之后,没有什么客观或主观的意义。2,可以避免人们因脱离实践活动产生的各种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认识和各种思想陷阱。脱离了实践活动之后,尽管一些人在自己的主观思维的情况下可以建造出各种符合形而上学内在思想逻辑的“理论”和“假说”,自己看上去觉得非常满意、合理、圆满,但不符合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更不符合实践逻辑。人们对脱离实践活动的各种“学说”和“思想”有种本能的反感。所以,这些“理论”就像过眼烟云一样,说没就没了。认同这些“理论”的人也就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人认同的。3,解决了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解释。  

小左:嗯……,对你说的这些,理解应该是没啥问题的,但是总有点儿不大敢相信的感觉啊。如果你的结论是确定的话,我想,这算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就是一种大统一的哲学思想,也可以叫做实践主义哲学吧,……,呵呵!但我总感觉有种马赫的相对主义或实用主义哲学的味道呢。你能解释一下这个哲学观点与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区别吗?  

老钟:呵呵!就算是一种新的哲学观点吧,这也只是对毛泽东“实践出真知”以及《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更详尽的哲学诠释,毛泽东才是实践哲学的真正创建者。嗯,你提到了实用主义思想,我倒想起来一些事情要说一下。很久以来,在西方出现了各种哲学思潮,如:实证主义、唯意志主义、马赫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也大概了解了一下,总的感觉是,这些哲学思想,基本上都是一些人自己进行哲学思想实践时对哲学所产生的一些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有浅有深,侧重面也不同。都是不同生活实践层次、生活经验中的自发的哲学实践活动的各种总结,这些人首先是敢于进行哲学实践活动的人,其探索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他们比起那些死读哲学书籍的人要强的多。只不过他们太急于求成了,把自己不成熟的东西早早亮了出来。当然,其中也有些很有价值的哲学思想,如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我也读过马赫的《感觉的分析》一书,觉得这是一种活生生的哲学思考过程。但是,由于他们反思能力的局限性和不成熟,使他们对哲学的认识总是带有个人生活经验的特殊性,其普遍性总是超不过黑格尔、康德等唯心论的大哲学家。唯物论方面也超不过马克思。而且其中也有些是个别人对哲学家们的理论进行的再一次解释和发挥产生的寄生哲学思想或次生思想,这些都是学院派形式逻辑思考的“哲学”产物。就像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一样,就更没什么价值了。  

小佑:我也觉得你说的这种……,权且叫做实践主义哲学吧,很像实用主义的,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呢?  

老钟:就从四个方面说吧,1,实用主义只相信感觉经验,感觉之外的东西是不可知的,这叫不可知论,存在就是被感知。所以,他们否认认识的绝对客观真理性,排斥绝对唯物论。这就是把认识与实践脱离开之后,不得不走向唯心一面的结果。这是它直观唯心论的思想基础,这个观点,和我们提出的认识的相对性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说的是实践之外的认识没有意义,不是实用主义的直观“感觉”之外的认识,这是根本不同之处。我们说认识的相对性是指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没有实践活动,也就无所谓认识。离开了实践活动,那种绝对的认识没有具体指向,就根本没有意义。这与不可知论是两码事儿。2,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实用主义把实践理解为行动,或主观目的支配下的行动,这个概念不是哲学范畴的,是大众文化中直观的思想概念,而我们所说的实践概念,首先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发的生命有机体活动的外部展开,这是从个人为开端的生命有机体的实践活动。其次,这种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产生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社会实践活动又不断的发展,进一步地分为生产实践活动,人们直接解决相互间社会利益关系的社会斗争活动(或称为阶级斗争),与科学实验活动。所以,毛泽东把这称为三大基本实践活动。所谓“目的”只是实践活动展开之后人们对实践活动自身有所认识之后对实践活动方向所做的的一种选择和确定。而实用主义没有对“目的”本身做出一种哲学解释,认为目的只是一种个人的主观需求甚至本能需求。3,实用主义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经验直观思想,其思考不具备科学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方式,实用主义哲学属于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学式的个人主观主义的思想经验感悟,严格来说不属于唯心或唯物论哲学范畴,这样,实用主义就必须排斥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论,也叫不争论吧,这个“不争论”不是谁发明的,实用主义者早就公开声明,自己的观点不参与任何唯心与唯物论的争论。因为它不具备唯心或唯物的哲学思考能力,没办法,就是想争论,它也没有啊。而我们的观点是不否认这两者,并把这两者统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来解释各自的合理性和产生差别的原因。4,实用主义奉行有用的便是真理,比如说著名的猫论。而我们的观点是: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与实践活动自身相融洽的认识。反过来又作用并服务于实践活动自身,从而进一步加深实践活动的继续发展。随后又进一步加深和扩大对真理的认识。总之,实用主义思想是一种通俗、粗糙、浓厚个人主义思想情感的经验感悟。没有什么科学的内涵和价值。与我们所说的实践主义哲学根本没有可比性。  

小佑:以前也了解过实用主义思想,尽管我认为我是唯心主义的,但我也觉得实用主义思想非常肤浅,没有深刻的思想说服力,是一种通俗歌曲式的流行思想,非常符合某种层次思想意识浅薄者的口味,小资调调浓厚。我觉得把这种思想当做什么哲学思想来看待,实在没什么价值。不谈它也罢。  

小左:老钟,我还是对你认为马克思哲学思想是一种绝对唯物论的观点表示疑问。马克思说过这样一段话,想请你解释一下,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我先说一下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我觉得马克思的意思就已经把实践放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来理解了,这与你说的实践观并不矛盾,也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本身就是实践着的过程。人们在社会实践当中产生着相应的认识活动或意识活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马克思也认为,不从实践活动本身去理解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以一种局外观察者的身份来研究和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就像脱离实践的书生一样,肯定会导致一种形而上学的、或神秘主义的理论出现,如果每个人都亲身介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理解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所谓神秘主义或形而上学的东西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了。我认为马克思的这段话正是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我现在甚至怀疑,毛泽东是否受到了这段话的影响和启示,为了让大多数人直接理解马克思这段话中的思想真谛,从而简洁明了地提出了“实践出真知”的观点一言以蔽之。这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我的瞎猜而已。老钟,你以为如何呢?  

老钟:理解的非常透彻,解释的也很精辟。至于毛泽东是否受到了这段话的影响,这是没准儿的事,也许是,也许不是,太具体也没啥意思。因为在一种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任何具体问题,不管他分析什么问题,你都可以看到他思想背后同一的那种理论支撑,通过其它的话语也一样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的,偶然性背后有必然性嘛。可以这么说吧,正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学说站在这个正确的观点上,即实践的观点上,才奠定了他的思想成为具有非常影响力的、真理性的理论认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以来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后来,列宁和毛泽东所一贯坚持的历史唯物论的思想出发点。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最具科学价值的部分,这部分是不可否定的,谁也无法否定的。  

小佑:在确立了绝对唯物论实践哲学这两个新概念之后,老钟,我想问一下,你觉得把这些新思想公布出去以后,人们会有什么反响?如果人们不理解、或反对、或攻击,或者干脆晾在那里没人搭理,你打算如何应对?  

老钟: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一,其他人的主观思想相对于我个人来讲,都是客观的存在。我首先不抱有让客观存在一定服从于我个人主观思想的心态。如果这里说的不符合人们实践活动中的意识反映活动和思想认识,也就是说不符合客观存在,而被人们有所反对的话,那就是应该的,我不会有任何意见或不满。谁说的更加符合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就相信谁的,就像相信毛泽东思想一样。二,反过来说,我的主观思想相对于其他人来说,也同样是客观的存在,其他人的主观思想也不可能随便就干扰和改变相对于他们的这种客观存在。任何人抱着一种以为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改变客观存在的想法,那就未免太天真了。要知道:客观存在的改变是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的,任何人的思想改变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被改变的。三,如果有人在脱离实践的基础上,用纯粹的逻辑思辨来分析任何科学理论,就会使科学理论产生很多形而上学的逻辑矛盾和悖论,这种人因为自己的思维活动方式出了问题,而他们又不自知,所以,他们就会觉得这是科学理论本身出了问题,科学理论就可以被他们用自己臆造出的逻辑矛盾和思想悖论轻易地“驳倒”了。对于这种人的批驳意见,我将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我可不像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一样费那么大的精力和功夫去与这种人进行什么理论的辩驳或批判,对于这种脱离实践的人进行批驳,毫无理论价值,反而使他们愈发的来劲了,好像谁还很重视他们肤浅的思想一样。因为这种人的头脑被形而上学思想严重封闭,头脑不开窍、不觉悟,对他们说什么都无济于事,还不如不说。他们的思想内容只能是被轻视的对象。再说了,如果有谁觉得自己真是确定了一种在实践活动中得来的科学理论的话,还怕那些脱离实践的人的胡言乱语来驳倒自己吗?由他们随便说去,他们的思想是漂浮不定、自生自灭、在实践中毫无用处的。在真正科学思想理论的殿堂内,人们连搭理他们的功夫都没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实践者。他们的思想是虚而不实的。  

小左:哦,你是这样看待人们不同的思想看法的。另外,我觉得你好像对主观与客观的看法也不同于平常啊。  

老钟:是啊!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觉得,主观的东西就是人们思想中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就是人们思想之外的东西,这就是自发的唯心论或唯物论的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影响下,人们觉得,既然是主观的、思想中的东西,人们就应该无原则的达成一致。这实际上就是脱离了实践活动过程之后,人们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区别所造成的。因为这是从外在形式上区别主观与客观的,这种区别认识,没有说明主观与客观区别的本质,这个观点对于任何个人来讲,就失去了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指导意义了。主观的本质意义在于只是对“个人”和“自己”而言的,只有自己的思想对于自己来说才是主观的,其他人的思想和存在相对于自己来说都是客观存在。如果不能觉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会产生两种错误的思想观点,一,不是从实践中去理解别人的、客观的思想认识。总想把其他人的主观思想直接当做自己的主观思想,这样就使自己成为没有思想主见的人,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思想附庸和思想奴隶,教条主义的本质就是丧失自我、没有主见的奴隶主义思想。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认为既然是主观的、思想中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就应该无缘无故地达成一致,于是就总想让别人的主观思想服从自己的主观思想,也就是总想让其他人的客观思想存在服从于自己的主观意志,如果别人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就认为别人的思想是错误的,于是就愤懑不平,就总想与其他人进行脱离实践的思想论战。反过来,其他人对他也是如此对待,于是人们就在脱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无聊的争吵、斗嘴,以致被情绪化的精神状态所左右。小到家庭纠纷、争吵,大到国家政策、思想理论,以及国际间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的矛盾纠纷,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是这样。这就是分不清主观与客观的区别脱离实践的主观主义态度。在现实中,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本质就是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本质区别。总想强行地让客观服从于自己的主观意志。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出社会的客观具体情况,这就会无端地制造出很多社会矛盾来。  

如果上述两点被集中到一起,就是:奴隶主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混合式精神状态。这就是人类思维活动在没有自我觉醒下,非科学的、非理性的思维状态,这是一种被严重束缚的、无法自我解放的思想状态,也是导致人们思想文化落后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就是因为没有科学地认清主观与客观的本质区别。很多情况下,人们的思想烦恼和无谓的争端,不是在实践中引起的,而是自己非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脱离实际的幻想引起的,这纯粹是自寻烦恼。无论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这两种哲学观点都把主观和客观当做一种与自己无关的普遍形式的区别,而不是当做在实践中,当做自己的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区别。所以,脱离了实践过程,人们就会把主观和客观当做一种普遍形式的区别来看待,一旦到了实践中就把这两者混淆不清了。只有确定了实践哲学的观点之后,人们才能正确的确立主观与客观的区别。这是唯心论和唯物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这两种哲学观点自身也陷入了不停的争辩之中,找不到自己的思想在实践活动中的站位,都想让对方的客观存在服从于自己的主观思想。  

小佑:如此看来,实践哲学所解决的问题不少呐。你对主观与客观的看法也突破了人们常规的理解,人们一般都把意识活动的普遍当做主观现象,除此之外都当做客观来理解的,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条式的理解和区别,这对于每个人来说没有具体的思想指导意义。如果把主观和客观当做相对于自己和环境而言,其他人的思想也就是客观的了。这样来理解和认识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就可以对每个人产生实际的思想影响了。我认为这种理解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人们可以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平等观念,戒除主观主义和奴隶主义。人们可以相互平等地把彼此的思想观念当做客观存在来对待。即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矛盾或互不理解的情况,人们也可以在客观、冷静、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交流,也可以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种观点对于人们改变思想风貌,促进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小左:老钟,从这一点上,我也理解了为什么不与人争辩的道理了。叙而不辩、信而不疑,这才是哲学思想的要义。有些人自己还在那里又是商榷又是怀疑又是讨论的,他打算让别人相信他什么呢?如果一个哲学家自己还陷入与人争论的状态中,那么他对于人的思维活动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显然是不充分的,他还没有跳出普通的思维活动进入哲学实践活动思考的状态中。这种争论和怀疑的思考应该是在哲学家自己思想内在的活动中、在自己哲学思想的实践中才能解决的问题。脱离哲学思想实践活动,口头上与别人进行普通的思想争论,解决不了任何哲学理论问题。哲学家最应该明白的简单道理就是:自己不要陷入主观主义的思想陷阱中。总想让别人的思想服从自己,这就不免要产生争论。人们思想的统一只能在同样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解决,离开了同样的、目标一致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的思想是无法统一的。所以,把主观思想仅仅确立为自己个人的思想活动,把其他人的思想存在和一切存在都当做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认识,可以使人们真正的在任何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到对主观与客观的正确把握和理解。可以使人们客观地认清自己,理解和认识他人。也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这样,人们才可以返回到自己真实、纯净、质朴的精神家园中来洞察一切,而不会受外界任何庞杂纷乱的思想干扰了。  

老钟:你们俩都说到要点上了。毛泽东曾经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写道:“在实践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的统一。改变外界,同时改变自己。”在毛泽东的这个思想中,就体现了:一,只有在实践中来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二,自己的主观与外界的客观,是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的对立统一关系,脱离实践过程,主观与客观没有关联,也就没有意义。三,自己的思想就是主观的,外界的一切存在,包括其他人的思想存在都是客观的。这就克服了形而上学思想对主观与客观的教条理解。四,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只有在新的实践中才能产生新的认识,实践出真知。从上述四个方面来看毛泽东的话,正是体现了实践哲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所以,这里再次强调一遍:实践哲学源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我们今天仅仅是做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论诠释和挖掘工作。没有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实践哲学将无从谈起。科学的东西就是这样,一是一,二是二,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小左:老钟,我看今天就谈到这里吧,内容有些太多,得回去慢慢消化消化。我觉得对绝对唯物论和实践哲学有了认识之后,又确定了对主观和客观新的看法,在这种新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再来看历史唯物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一定会有更新的认识。我们先回去自己思考一下。  

老钟:是啊!只有确立了科学的哲学思想之后,才能从根本解决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和看法,才能确定人们正确的世界观,才能确定人们科学的精神信仰和寄托。这就是哲学的根本目的。前面一直要说绝对唯物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两个话题也一直没说。现在看来,这两个问题还是不太好说。因为,马克思受绝对唯物论的思想影响,他在论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时候,细节上不免要产生一些问题,但是,思想主流仍然是实践的哲学观点,我们在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清楚这两种不同点,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他人在绝对唯物论的影响下,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与马克思本人的绝对唯物论思想在其细节上的影响混杂在一起,分析起来比较繁琐,也不太容易理清。我想,这样吧,下次交流时,咱们直接用上述新的哲学观点,对社会历史规律进行重新梳理一遍,在这同时,作为比较,边叙边议,就可以把上述问题同时解决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小左:这样也好,边破边立。例如,马克思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则说,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这就要比马克思的观点积极的多。  

小佑:老钟,我也同意你的看法,抓住主要问题,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来,其它有问题的地方也就迎刃而解了。  

老钟:好吧,下次见!  

                                  (完)  

   

   

 

哲学道理千条万绪,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历史哲学对话录(四)  

   

实践哲学的意义  

                 对话(之四)  

老钟:由于我们把“实践”确定为哲学的首要(或最高)概念,并确定人类的意识活动是由实践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与实践活动相关的、感觉上的“客观存在”。这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不再是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了,而是实践、意识、存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了。  

   

以这种方式确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以往的唯心论哲学思想和唯物论哲学思想进行一次重新的评估。而不是非此即彼地肯定一个或否定一个。你们认为呢?  

   

小佑:嗯,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前面也说过,无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哲学家,由于他们没有从根本上反思到人的意识活动首先是由生理本能自发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也就是人们最基本的“触、味、声、色、嗅”等对环境的感觉产生的,他们自身沉浸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而不自知,结果把实践抛除在外,把意识活动当做“天然”的存在物,所以,他们只能把思想的注意力放在直观感觉到的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上。忽略了实践这个大前提,这就很难从根本上说清楚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对意识自身的反思,侧重于意识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没有人的意识活动,就没有“存在”,存在只能是被意识感知到的存在,不被意识所感知的存在是一种绝对的客观存在,这种绝对的存在是不可知的,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在这里,“知”只是人的尺度。这就是唯心论的哲学思想。现在如果我们引入实践的概念来理解唯心论,就变成: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相应的意识反应活动,这种意识反应活动的客观内容是由人与环境(可假设为绝对的客观存在,或“物自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人的意识活动(实际上就是在说没有人的实践活动),人们就不可能产生与意识相对立的客观存在内容(知),这种存在就是被意识活动所感知的存在,这种被意识所感知的存在是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存在,不是那种绝对的客观存在(或本体存在、物自体的存在)。这样看来,在引入了实践概念之后,唯心论哲学家的观点就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思想了。如:老子的《道德经》,我们现在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思想意识内容,其中所表明的辩证法思想,正是人类实践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特征,即可以说是属于意识本身的,也可以说是被意识感知到的“客观”存在的。因为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与存在的对立是同时发生的。而意识内容中的矛盾的对立,例如:上与下,远与近,有与无,善与恶,等等都是因人们的实践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引起的思想意识内容,这种矛盾的对立在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之后并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再进一步说,人们常有的“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的空间概念,这是相对于人们最初的生物本能的实践活动产生的,也就是利于人类生物本能生存活动而产生的意识反应。这种空间的概念只相对于人的这种实践活动和意识反应才有意义,没有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绝对的客观存在并没有上、下、左、右、远、近、高、低之分的客观性区别。同样,上与下,远与近的矛盾也不是绝对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只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伴随而产生的。由此进一步推论,空间的概念也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反应内容,绝对的空间概念只是人们把“它”绝对化的一种假想。其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当然,离开了实践活动,空间也没有绝对的主观意义。对时间概念的理解也同样如此。  

   

小左: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用实践哲学的观点来看,唯物论所说的客观存在,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意识对立物,这种对立物直观地看上去就是意识之外的存在,但是。没有人的实践活动,这种被实践活动感知到的存在就没有绝对的客观意义。当然了,绝对唯物论者总是直观地理解这种存在的绝对客观性的。他们依据常识的直观反映,会举一些最简单的事例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如,我们面前放着一个水杯,其他人无论是否知道这个水杯的存在,或者一个知道这个水杯存在的人在失去了意识活动之后,这个水杯依然是“绝对”存在的,不依赖那些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这就是产生唯物论哲学的思想基础。也是人们一般的直接感觉。人们往往用这个直接感觉来嘲笑唯心论者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个命题,而实际上,这种直接的感觉是没有哲学反思能力的表现,就像人们凭着直观感觉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一样,是人们不能用科学的抽象力反观到自己的正确站位引起的。这种直观的唯物论也是这样,不能通过反思来确定自己意识活动本身在实践活动中的位置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所以,就非常固执的相信自己这种“天然的”直观感觉。但是,这个常识性的思想观点忘掉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这个水杯的绝对存在对于不知道它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谁不知道它的存在,谁的意识中就不会有对“它”的意识反应内容(它这个时候就是“物自体”了),也不会影响谁的实践活动(用它来喝水),所以,这个绝对的存在对于不知道它的人来说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假设(物自体假设)。这是其一。其二,人们产生的“水杯”的概念,本身就已经是实践活动的结果了,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凡是已经在人们意识中的存在就已经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了(主观唯心论者的臆想排除在外),这时候,只是把“已知”的存在重新假设为“未知”的存在,人们沉浸在其中而不自知罢了。没有一定的哲学反思能力,要理解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很难从直观的感觉中认识到,存在只是被意识到的存在,没有被意识到的绝对存在是脱离自身意识活动的“假设”,也是脱离自己实践活动的假设。  

   

老钟,小左,你表达的很费劲哦,虽然这样,我也理解了你的意思,换一种说法就是:由于唯物论者没有意识到意识本身的客观内容是由自身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就很容易地把这种存在,当做与意识活动无关的、绝对的客观存在了。这样,唯物论者在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就与唯心论者正好相反了。这里必须明确的是,绝对的客观存在当然是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产生着人本身,同时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客观环境。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但是,这种绝对的客观存在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到的存在的“性质”、“状态”、“规律”是两回事,就像人们在游泳时对水的感觉反应一样,离开了游泳,这种感觉到的水的“性质和状态”以及游泳的技能不会绝对的放在水中的,这种意识的内容只是在人与水的交互作用中产生的,不是水本身绝对的客观面目。所以,这种绝对的本体存在,就被唯心论者视为“不可知”的存在。在这方面的反思认识,唯心论者其实是早就走在唯物论者的前头了。其实,把这种绝对的本体存在视为“不可知”,这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只是一种纯粹理论上的设想。反过来说,因为这种绝对的“知”是一种离开了人们实践活动的“知”,这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影响。承认这种“不可知”的存在,也并不妨碍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意识反应的“感知”,这与“实践出真知”也不矛盾。因为,唯心论者所谓的“不可知的本体”(物自体)和唯物论所确定的意识认识内容的“知”的存在,是指的两种不同的“客观存在”。唯心论者所确定的“不可知的本体”(物自体)是一种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的“不可知”的存在,人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没有人的意识活动,当然什么都不知道喽,唯心主义者在这里还真是说了一句大实话。而唯物主义者所说的“存在”则是指实践活动中,产生了意识活动之后“感知”到的存在,不是“物自体”的那种存在。  

我们来看唯物论对“感知”的态度,由于唯物论者没有反思到所谓的“感知”,只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感知”,而不是那种对“绝对本体存在”的绝对“感知”。结果,唯物论者就把这种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知”的内容,当做可以脱离人们意识活动(也就是等于说脱离实践活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绝对客观存在了。  

我们前面也说过,由于自然科学的特殊性,使自然科学家们的实践活动可以与科学理论相分离,科学理论做为一种纯粹的抽象可以被其他人直接运用到实践中,这就更加使人们确信,这种离开科学家实践活动的、对客观存在的理论认识,是一种绝对的、可以离开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了。在这种哲学观点的影响下,脱离实践活动,从书本上直接学习纯粹理论的知识分子们对科学本身产生了这样一种直观的信念,认为,凡是被冠以“科学”的东西就应该是至高无上的,是引以为荣耀的,因为它是与人无关的,超乎于人类意识和实践活动的客观存在,人类无法改变它,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它。即使信奉宗教的人也会认为,除了上帝之外,人们必须对科学本身产生一种信仰。这样,就把科学推向了一种很不恰当的、极端的位置上。我们这里的观点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与人们相应的实践活动自相融洽的理论,是从感性思维中抽取出的理性认识。科学是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的,人不是为科学服务的,人是科学的主人,不是科学的奴仆。人类实践活动的脚步是一直向前的,新的科学思想也会不断地产生。如果把一定的科学理论当做神圣不可动摇的东西(绝对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让它服务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而是让人们的实践活动完全服从于所谓的“科学规律”,打着科学的口号,让人们服从于科学,这就把人们的实践活动与科学的关系恰好弄颠倒了,也产生了一种脱离实践、固步自封、“科学至上”的教条主义思想。同时也为一些人打着“科学”的幌子,蛊惑、愚弄、欺骗、强迫、欺压劳动人民群众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支持,所以,离开了人们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阶级斗争),空谈所谓的“科学规律”是没有意义的。  

产生科学至上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受绝对唯物论的直观哲学思想所影响。另一方面,也受社会利益关系的影响。一些学习纯粹科学理论的知识分子们,本来就是技术思维的运用者(脑力劳动者),由于脱离真正的科学实践活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真懂科学的思想理论能力(具有象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哲学思考能力)。就象会开车的人并不都懂造车的原理、或并不都会造车一样,会运用科学理论的人,并不一定都懂科学理论。但是,这些知识分子们却把自己知道的科学理论当做自己的“资本”,似乎人们在应当尊重科学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披上了科学的光环可以炫耀于世了,似乎他们就是那种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规律的人间代表,他们被这种虚妄的意识所迷惑和欺骗,他们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高于实践活动中的任何人)所以,他们特别地推崇“科学至上”的理念,意在人们爱屋及乌地对他们也产生特别的推崇。但是,他们忘记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他们只是科学理论的使用工具,他们首先并不是科学的主人,更不是社会生活的决定者,他们自己是无根的,总是要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势力、资本利益集团,或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决定着他们的真正地位。  

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就是产生“科学至上”理念的哲学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  

   

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就导致大量的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者产生。这些人以为知道了纯粹的理论(也就是其科学家从科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认识),就知道了绝对的客观真理,而且这种客观真理与自己的实践活动无关。这样,这种人就丧失了在实践活动中独立自主地对客观存在产生认知的能力,也丧失了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能力,他们不得不变成没有自己主见的、思想上的奴隶主义者、教条主义者、和脱离实践的主观主义者、逻辑上的幻想主义者(脱离实践,随意地构造抽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他们是被逻辑化了的思想工具。这种人对别人的什么都相信,唯独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认知能力(因为脱离实践活动,他们就根本没有这种能力),不敢相信自己在实践中能有独立的认识和新的创建,他们在别人面前是永远站不起来的。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地高喊要“解放思想”,这恰好就证明了他们自己的思想是被束缚的。人们都知道,只有奴隶们才会喊“解放”的,思想上的奴隶主义者也同样要高喊“解放思想”了。这也如同一个饥饿中的人不断地高喊“我要吃饭”一样。这种人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相信绝对的客观道理,他们的思想被他们自己的这种观念所“禁锢”,所以,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思想是不自由、不解放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只有在现实中、在不断的、开拓性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才能产生新的意识反应和思想认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思想活动才是真正自由的、解放的。不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即毛泽东所说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实践活动,他们自己是永远找不到解放思想的真正出路的。所以,他们只能不断地高喊“解放思想”来聊以自慰了。他们的“解放思想”,或者是在脱离实践的基础上,随意构造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把这称之为“理论创新”,或者不断地从一个理论框架跳入另一个理论框架,不断地寻求新的思想主人而已。最后甚至跳入别人设计好的“理论框架”和“思想陷阱”当中,结局是非常可悲的,就像戈尔巴乔夫跳进国际资产阶级给他挖好的陷阱一样。  

   

小左:老钟啊,听你后面这些话的意思是另有所指吧?  

老钟:是啊!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有一个始终甩不掉的阴影总是跟随着马克思主义,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出现的修正主义思想。为什么会出现修正主义思想呢?列宁和毛泽东都认为,这是一些人没有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资产阶级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蓄意歪曲等等。不可否认,列宁和毛泽东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说对了一半,并没有说到问题的全部和根本所在。  

虽然说,是有一些人没有从革命的实践中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没有用一种革命的世界观和精神境界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他们只是用自己个人主义的思想感觉,在脱离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就像对待自然科学一样,以所谓的“客观”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可以脱离人们的意识活动(也就是脱离革命的实践活动)的“客观真理”来看待,这样,就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另外的理解。也就是教条主义的、或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下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修正主义的思想。毛泽东对此看得非常清楚,他把上述的这些思想统统概括为“资产阶级思想”,因为这些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革命的辩证法”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但是,用“资产阶级思想”简单地概括这些人的修正主义思想,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这些人会产生修正主义思想,因为马克思哲学理论本身有一个“缺陷”,正是这个理论缺陷也使得一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误入歧途,从而衍生了修正主义思想。这就是问题的另一半。  

人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真正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只对马克思主义的结论进行反对,从不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直接打交道。而那些不学马克思主义的人则根本不知道马克思主义说了什么,这两种人自然是不会当修正主义者的。只有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有可能变成修正主义者。所以,问题的另一半就出在马克思理论本身上,因为有可钻的空子。  

那么,这问题的另一半是什么呢?我们先从一个定义入手:“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现在看起来,这种定义是很有问题的,这种观点把人的实践活动,以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活动置之度外,用一种绝对的、与人无关的存在来定义客观规律。这显然是一种机械唯物论的思想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马克思本人的吗?我们来看什么是辩证唯物论就知道了。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论观点,也就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直观反映唯物论观点,引入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写道:“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但是,这种引入只解决了孤立地、片面地、直观地认识问题,用了一种运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客观存在的事物,也就是用对立统一的、矛盾的、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客观事物的运动过程。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这种唯物论只是对人们认识到的“客观存在”做了一种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绝对唯物论所确定的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辩证法本身的认识依然还是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来定义的。而我们现在的解释则是,辩证法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是人们实践活动发展过程本身的本质特征,它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辩证法即没有黑格尔的“绝对”的主观意义(纯粹的理念),也没有唯物论绝对的客观意义。所以,上面对“客观规律”的定义是符合马克思本意的。那么,马克思主义中革命的实践观点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马克思又接着说:“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样,马克思把客观事物理解为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后继而认为,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在实践中,应当使自己的活动符合这种变化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固定不变(不崇拜任何东西),必须要革命。(而我们现在对辩证法的理解应当是:在人们自发的实践过程中,人们产生的意识活动以及与意识活动的对立物——存在,是随着人们实践活动前进的脚步一同前进的。意识与存在的对立统一,这两者是随着实践同时产生的,认识中的“存在”,不是可以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的绝对的客观存在)。这样,马克思在无意之中就把人主动的实践活动,也就是革命的、发展的实践观点提到哲学问题的最前沿了。这实际上就已经切入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实践哲学的思想范畴。这种切入和转换是借助于“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样一个“绝对的客观规律”,来使实践活动服从于这个“客观规律”而形成的。这样,在革命的实践活动中,对社会的具体认识就不能墨守和崇拜所谓的“客观规律”了,革命的实践活动必然要产生新的意识反映活动和新的思想认识,继而产生新的“客观规律”。后来真正继承马克思这种思想转换的只有列宁和毛泽东。斯大林也未能彻底继承这种思想转换,在某些方面还是墨守陈规,教条地、形而上学地遵从所谓的“客观规律”。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实现这种思想转换(或跳跃)时,虽然形式上是在服从绝对的客观规律,但实际上却无意地否定了“绝对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辩证的否定过程——发展),其结论就是:没有什么是绝对存在、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一切将在革命的实践活动中被创造出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解放思想的真正涵义。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一成不变的客观规律这一说。但是,这种思想转换对于马克思来说并不是一个清醒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自发的思想过渡,最后,在哲学思想上基本完成这个过渡的则是毛泽东写的《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两篇哲学论文中所表达的思想了。如果人们把毛泽东所说的实践认识的关系理解为实践意识的关系,这层薄薄的面纱就被揭开了。因为认识活动在本质上就是普遍的意识活动。  

所以,马克思在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观察中,实际上给人们的也是介乎于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之间的结论。  

一,是把人类社会发展本身当做自然的历史进程,这种历史进程象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以人(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对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站在历史旁观者的立场上,仅仅就历史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没有具体的细节。历史的发展过程似乎也与这个旁观者本人没有任何关系。站在这种立场,如果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结论对于现实中的人们,对于具体的历史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呢?从绝对唯物论的哲学观点上看,这个结论无疑是告诉人们:这一切都是客观的,与人的意识活动无关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既然与人的意识活动无关,那么就必然与个人的思想意识无关、也与个人的实践活动无关,而且这种客观规律就像冥冥之中的“自然之神”一样,决定着人们不得不服从它的安排,就连人的意识活动也是被它安排好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客观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就自然地被抬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最高端(这其实变成了真正的唯心论者的观点了)。这种结论谁最喜欢呢?首先是那些脱离社会实践的知识分子们最喜欢,因为这个结论与自己的思想无关,也就是与自己的实践活动无关,这是一种绝对与个人的意识无关的“科学”的、“客观”的规律。以这种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像学习数学物理定律一样,与自己的思想认识没有任何关系,更谈不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问题,马克思是马克思,我是我。这非常符合没有现实感的知识分子们的口味。再一个,是什么人也喜欢这个结论呢?就是打算以资本主义方式使自己发财的人,那些混入革命队伍就是为了当官做老爷欺压人民的人,那些打算彻底否定社会主义的人,这种人早就感觉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这个“毛病”特别符合他们的口味。他们发现,生产力决定论多么好啊,不包含阶级斗争问题,也省得人们把自己当做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对象来看待,而且马克思也证明了这是“科学”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这些人就认定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家致富。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了。  

由此可见,上述两种人以这种“唯生产力论”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问题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那些规律在历史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问题,无论是谁,如果把自己当做历史的观察者而不是实践者,必然得出象马克思的那种结论来。这种结论是受绝对唯物论这种哲学思想影响而自发产生的,是脱离社会实践本身内容的一种外在形式的、宏观的观察,不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意识反应,其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如果人们把观察者的结论当做一种“客观规律”的话,势必使自己的意识活动也同样站到脱离历史实践的角色上去。这就象观众看足球比赛一样,观众对足球赛的意识反应内容绝不是球场上球员的那种意识反映内容,因为身处的境况不一样。观察者与实践者的意识反应活动毕竟是不同的。人们必须做生活的实践者而不是生活的观察者,只有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才能找到共同的语言和思想。如果都做生活的观察者,个人的主观感觉会千差万别,对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用“神仙”、“上帝”、“天意”、“客观规律”、“自在之物”、甚至各种“神、魔、鬼、道”来解释,虽然名称不一样,思想本质和思维方式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是脱离实践活动、仅仅做为观察者产生的虚妄意识。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活动才是最真实的。  

由于绝对唯物论是一种忘记了自身实践过程的哲学观点,把一切由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社会意识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当做与人的意识无关的绝对客观存在了。这种观点必然导致人们要脱离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去理解和观察社会发展。这就与马克思认为的用社会实践来解释社会本身的思想正好相反,所以“唯生产力论”就是一个脱离社会具体实践活动、仅做为观察者所产生的虚妄意识。在这种虚妄意识的思想指导下,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实践活动必将陷于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状态。人们的思想精神必然丧失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方向。  

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说,这个“历史决定论”或“唯生产力论”是苏联教科书上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言外之意是有人另外编纂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来。从上面我们的分析可以知道,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一种由绝对唯物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这种过渡,马克思本人也并不是很清晰地意识到的,所以,在他的著作中,既有绝对唯物论的哲学观点,又有实践哲学的革命实践思想,人们只是分别从这两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这就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来。修正主义也就产生了。上面我们也说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实现这种过渡的中介。从客观决定论和唯生产力论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就是后来被列宁和毛泽东称为“修正主义”的那些人。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还没有完全实现这种过渡下的哲学认识。那么,我们看看马克思又是怎样具体地看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呢?马克思说:“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范围内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109页,注:其中加横线的部分为笔者所加)从这里明显地看到,马克思根本没有把生产力的发展当做自发起作用的“客观”因素,而是把它看作是在人们思想主导下改变自己生产关系的手段和客观条件。更没有谁把单纯的“生产力的发展”当做历史活动目的。另外,马克思还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9页)这段话只表明了马克思做为观察者对历史现象的一种粗枝大叶的笼统描述,而具体的过程则是由人们确定相互间的社会利益关系的过程来完成的。也就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完成的。  

二,我们再来看马克思给人们的第二个结论。当马克思把辩证法观点引入到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之后,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过程,人们认识到了社会历史的自发进程之后,应当对社会历史产生一种觉醒,不能被自发的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所左右。应当用革命的实践活动来改造社会历史。这样,马克思就从社会的观察者身份真正地变成了社会的实践者——共产主义的革命者了。从这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列宁和毛泽东了。  

从上面两方面可以看到,虽然马克思一开始用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观察历史,并得出前面“客观”“科学”“不偏不倚”的结论来。但是一旦切入到社会实际生活中时,马克思立即发现,人们改造社会历史的力量只能来自于社会实践本身。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只能来自于社会实践、产生于社会实践。人们的阶级斗争实践在历史上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阶级利益关系(即政治关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象自然科学那样“客观”的、“纯粹”的经济学或历史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有把政治和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才能对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有所认识。马克思曾说:“拿英国来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资本论》第二版序言,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把所谓的“社会的自然规律”当做一种天真的认识了。所以,所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客观性(即:自然规律),是由于人们在阶级斗争中处理相互间的社会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客观现象,绝非是那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更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这样,以阶级斗争为主的、革命的实践活动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了。马克思就从社会历史旁观者的角色,转换(或飞跃)为革命的实践者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来看,阶级斗争就是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主线,整个《宣言》中,仅有一处附带地表达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看法:“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打破,而且果然被打破了。”(其中划横线的一句在1888年英文版中被删。)这段话显然是表达了一种历史旁观者(受绝对唯物论哲学影响)书生式的思想观点。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文学式的观察和描述,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绝不是一种思想观点和立论的理论依据。而《宣言》中的大部分文字都是用阶级斗争观点来解释这种现象的具体过程的。要单独对这句话进行反诘是最容易不过了:请问,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为了发展生产力”的主体是谁?是资产阶级吗?他们就那么纯洁和高尚?其实,包括资产阶级自己,谁都知道,那只是为了营造适合自己利益需求的政治关系而改变封建统治阶级的社会利益关系(封建的生产关系)的,是为了自己发财而为之的,既不是他们为了单纯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也不是“生产力的客观发展需求”要求历史上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来发展生产力。社会实践中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利益关系才决定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产生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谓“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就是脱离了人们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意识反映的社会局外人的观点(书生观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本能上和直观反映上是不会产生这种思想意识的。这是一个虚妄的、严重脱离现实社会的个人主观想象。谁把这个思想当做社会的主导思想,谁就是明显的自欺。这种认识就好像一个旁观者在看到两个黑帮在火拼的时候说:“科学、客观、理性地说,他们这是为了锻炼身体,经常的打斗必然使身体更加健康和结实,而且身体强壮的一方必然战胜身体薄弱的一方(就像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然战胜封建主义一样),这是锻炼身体的客观需求决定了他们必须打斗”,当一个黑帮对他实施抢劫的时候,难道他还要说这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的客观需要而抢劫的吗?“唯生产力论”的观点和这个“唯健康论”的思想观点在思维方式上是一致的。资产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本质上也不过如此。一定的生产力只是人们借以改变自己社会利益关系的物质手段和客观条件而已,难道是生产力的客观发展需求决定了资产阶级必须打倒封建统治、必须通过战争和残酷的剥削来发展生产力吗?反过来说,为了发展生产力就应该让人间充满了压迫、剥削、欺骗和仇杀吗?所谓“剥削有功”也是这个意思,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最反动的反人类、反社会的思想言论。所以,利用这句话当做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就是上述两种人,一种是书呆子,一种是蓄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人。如果说,马克思的绝对唯物论就是他的理论缺陷。但是,马克思在引入了辩证法之后,革命的实践观点已经弥补了这个哲学认识上的不足。马克思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了(脱离社会实践的知识分子和学者),而是一个革命的实践者。后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和毛泽东,以及众多坚持阶级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革命的共产党人和觉悟了的革命人民才是真正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革命的实践哲学观点的。  

用实践哲学的观点来看历史发展过程,结论是这样的:人们自发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人们的社会意识,创造了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而一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包括生产力条件),做为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又返过来影响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是自然的历史进程,当人们对上述自身历史的实践活动有所认识的时候,必然要首先从思想上,继而在行动上以革命的实践活动改变以往那种自发实践活动方式下的社会历史进程。人们社会实践的内容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里所说的阶级斗争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阶级斗争,一种是历史上自发的阶级斗争,另一种是为消灭阶级和自发阶级斗争而进行的阶级斗争。而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不再是自发历史进程中的那种自发的阶级斗争了,是以革命的阶级斗争来消灭自发的阶级斗争的社会革命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与资本主义进行革命的阶级斗争中诞生的,社会主义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社会主义也只有依靠不断的阶级斗争才能够生存,不进则退,不斗则败。直到它的对立物——资本主义彻底消失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与其对立物一同消失。放弃阶级斗争就等于放弃社会主义,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这就是我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性看法,也就是历史实践论的观点。  

在此,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必须分清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阶级斗争,一种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自发产生的阶级斗争(即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另一种是人们在认识到自发的阶级斗争之后所产生的、以消灭阶级、消灭自发阶级斗争为目的的、革命的阶级斗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革命绝不是以往历史中那种自发阶级斗争(自然产生新的剥削阶级)的继续,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领导的、以消灭自发阶级斗争为目的的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的初期目标就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政权,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改造,消灭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从形式上看,地主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已经没有了,自发的阶级斗争也没有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们很容易直观地得出“阶级斗争熄灭了”这个观点,不但修正主义者有这种思想,而且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当中也容易产生这种思想,这就是混淆了自发的阶级斗争与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区别。首先,消灭自发的阶级斗争,这本身就是进行革命的阶级斗争最初目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农村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都是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才得以建立的,是在与资本主义的对抗中得来的,它不是“天然”得来的,社会主义也只有依靠这种革命的阶级斗争才能坚持下去,如果一时一刻离开了这种革命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自发势力(自发的阶级斗争)立刻会发起反攻,社会主义就会不保,自发的阶级斗争又会卷土重来,新的剥削阶级又会产生。这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要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根本所在,也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客观现实依据。其次,修正主义者们有意混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阶级斗争,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把被遏制住的自发阶级斗争形式当做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斗争来看待,利用初步消灭了自发阶级斗争的这种胜利成果(消灭了地主资本家阶级)来否定继续进行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必要性,从而为产生新的剥削阶级(或者使自己变成新的剥削阶级)大开方便之门,也使社会历史重新陷入到自发的阶级斗争轮回当中。所以,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斗争就是要从根本上消灭以往社会历史遗留下来的、引起自发阶级分裂和阶级斗争的各种历史原因和土壤,在新的革命实践中产生新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新的社会道德观念,以此来代替和消灭一切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即: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彻底决裂),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国际、国内一切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围剿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阶段进行阶级斗争的历史目的。在没有从世界上彻底消灭资产阶级以及消灭产生资产阶级的土壤之前,这种革命的阶级斗争是不可能停止(或熄灭)的。  

所谓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就是把这种革命的阶级斗争混同于自发的阶级斗争,当革命的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初步消灭了自发的阶级斗争时,他们连同革命的阶级斗争也一同否定,他们的看法非常简单,认为只有象民主革命斗争时期那种直接对立的阶级斗争才算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条件下那种自发的阶级斗争没有了,所以阶级斗争也就应该熄灭了,革命的阶级斗争也就不能再提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说,人们为了防洪抗旱修建了一个水库,当水库建好之后,洪水得到了抑制,旱灾也得到了有效抵抗,时间一长,一些人发现既没有洪水来临,也没有旱灾影响,其实这就是水库已经在发挥着它的作用,而他们目光短浅,没有看到这是水库的作用,反而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于是他们开始说建造这个水库没用啦、劳民伤财啦、没有维护它的必要性啦等等,最后干脆扒掉这个水库,结果就是洪涝旱灾都降临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否定革命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自发的阶级斗争以非常残酷的形式降临社会,结果使社会充满了无序的混乱、盲目的仇恨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坚持革命的阶级斗争为纲,其结果,反倒使自发的阶级斗争被遏制了,社会平安和谐了。  

上述历史实践论的观点是对马克思所创建的历史唯物论的补充和发展,并代替历史唯物论。否定其绝对唯物论哲学观点下产生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脱离实践的、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这些观点看上去像回事儿,实际上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还容易导致产生修正主义。这些观点也没有用实践概念,只是用孤立观点,单独地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小佑: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产生修正主义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人们受自发的唯物论观点影响,使人们脱离自身的社会实践来看待客观规律,并且把这种客观规律变成与人的意识活动无关的,并且决定人们社会生活过程的绝对化的“客观规律”,这样做的最后结果,就把“客观规律”当做支配一切的自然之神一样来看待,就好象说“天不变,道亦不变”一样,这就不免产生教条化的思想,这种教条主义的思想和错误的思维方式,不仅在解读马克思理论时有所表现,而且普遍地产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教育、科研、生产技术,还是在科学理论、思想文化、政治、军事等等方面,都存在着离开具体实践把理论绝对化的倾向,这种绝对化表现为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表现为洋奴哲学、爬行主义,除了相信别人之外就是不敢相信自己的亲身实践。这种思想在毛泽东时代,统统都被概之为“修正主义思想”。所以,修正主义这个概念不应特指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而是一种普遍错误的思维方式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时的特殊表现而已。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马克思哲学本身也存在着这个问题,虽然马克思把辩证法加入了唯物论当中,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增加了唯物论的内容,把辩证法本身也当做与人们实践无关的“客观”规律了。这样,马克思在借助辩证法过渡到革命的实践哲学思想之后,自己首先摆脱了这种绝对唯物论的思想束缚,但是,其他很多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则无法跟上马克思的这种思想转换的步伐。又因为马克思没有特别地把这种思想转换向人们表达清楚,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变得很难理解了。形象点儿说,马克思把一个有问题的哲学空壳(绝对唯物论)留给了别人,没有亲手打碎它,自己却从中逃脱了,致使后来的很多人徘徊在那个空壳中无法挣脱,继而源源不断地产生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想。这个问题只能由做为哲学家的列宁和毛泽东才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其他任何一个没有独立哲学思考能力的人,想直接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非常困难的。  

小左,你说的也是,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修正主义象个甩不掉的尾巴一样总跟随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还在世的时候就出现了另外一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对此也感到非常的疑惑和诧异:“我们从来没有表示过那种意思”(指客观决定论或唯生产力论)。恩格斯去世后,修正主义的鼻祖和正式代表伯恩斯坦公开地表达了自己这种较为“完整”的修正(修订)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修正主义思想开始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影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了。从伯恩斯坦提出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观点来看,这显然是把辩证法当做客观教条来执行了,这就是用绝对唯物论观点把辩证法当做与人的意识无关的“客观规律”,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结果。这最后必然导致产生脱离具体革命实践过程和具体内容的主观主义思想。因为任何人的意识活动都是和实践活动密切相连的,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如果说一种“客观规律”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客观地存在,这无疑地是在说,客观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毫无关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除了生搬硬套“理论”之外,是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这就是绝对唯物论的思想弊端。这是产生一切修正主义思想的哲学根源。也是修正主义者可以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理论根据。所以,绝对唯物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没有从哲学理论上挑明实践的重要意义。希望人们直接从绝对唯物论转变到革命的、实践的哲学观点,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人们如果不用实践的观点来反思自己的意识来源,仅仅把抽象的理论内容当做与自己的意识无关的客观真理,当做自己的意识可以直接吸取的“养料”,当做实践活动必须遵从的固定模式,这必然与社会实践中人们的真实思想状况产生背离。比如,对阶级斗争的理解,如果人们不是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身感觉阶级斗争的存在,不是去参加或介入这种实际的阶级斗争,而是用知识分子那种脱离社会生活的旁观者态度来观察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当做于己无关的“客观规律”来看待,必然要做出一些“超阶级”的、所谓“客观”、“理性”、和“科学”的思考结果来,其结论也必然与历史上一切新老修正主义者的论调一致。所以,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种不自觉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决定,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实践活动中的规律,而是孤立地看待“客观规律”和客观存在,把客观规律当做于自己思想、实践无关的“客观存在”。从列宁时期的考斯基、托洛斯基、布哈林,到斯大林去世之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直到最后一个捣垮社会主义苏维埃的知识分子戈尔巴乔夫,都是这种幼稚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修正主义者。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这种“知识分子”,也大量地存在,不是“左”就是右,就是不知道从实践中才能产生自己的意识活动和思想认识,就是不知道如何从现实当中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就是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活的思想灵魂,就知道死搬书本和洋教条,就知道老老实实地遵从所谓的“客观规律”。什么补课论啊、唯生产力论啊、巩固新民主主义新秩序啊、以及现在的什么“硬道理”啊,都是些脱离现实社会阶级斗争,尤其是脱离国际阶级斗争现状的思想幻想和精神垃圾,都是个人主观主义的思想产物(从本质上说这就是自发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资产阶级思想,毛泽东对他们的论述是相当的准确)。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一生中,除了领导人们与直接的反动派进行斗争之外,还不断地在党内与这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如果毛泽东放松了这种斗争,任修正主义的知识分子们这种脱离实际,自由散漫的幻想起作用,中国革命早就失败了,社会主义也建立不起来。所谓的在黑暗中摸索,就是在脱离社会历史实际的幻想中摸索。而毛泽东去世之后,这种极其愚昧、幼稚的修正主义思想便翻了天,教条主义者们可是得到了“自由”和“解放”,又开始在幻想中摸索了(即:摸着石头过河)。由于他们精神上的不自立和自私自利的人品所决定,造成了他们天生的软骨病和奴隶主义,他们最后走向投靠国际资本主义,出卖国家利益、出卖民族利益是他们的必然选择,他们没别的路可走。毛泽东说:修正主义上台就是资本主义上台。这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了。当然,修正主义上台只不过是一种过渡阶段,在形式上虽不表现为直接的否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就象前苏联一样。但它本身既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国际、国内资产阶级所喜欢和认同的存在形式(无论是其幼稚的思想方式,还是现存的政治利益格局),放弃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修正主义的失败也是注定的。再一个原因,就是修正主义者无论是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在社会政治力量的依靠上,都无法自立。迷惑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懂得、或否定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阶级斗争)的意义,就暴露了他们思想理论上的无能、无知、不自立、无主见。想脱离阶级斗争,想成为不偏不倚、不依靠任何社会阶级力量的独立的政治力量,既不搞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不搞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那他们搞的是什么呢?搞孤家寡人的独裁路线,以为依靠少数人“纯粹的、孤立的”主观权力意志和手段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了?这就更是脱离实际的机会主义幻想。最后,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买他们的账,他们在社会政治力量上是很孤立的,左、右受到打击。当他们开始实施自己修正主义的思想方针路线时,就开始当“维持会”了,他们首先选择的是自己主观想象的“理论”,这必然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宗旨、背叛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背离客观的历史现实,然后他们就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然后再逐步过渡为投降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又对他们的政治框架和思想理论很不满意,对修正主义者最后的这点儿既得利益也不放过,不断地进行攻击,直到最后改旗易帜、兔死狗烹拉倒,“维持会”倒闭,他们的使命也就算结束了。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修正主义的最大危害和经验教训。历史上,自从修正主义出现后,鲜有修正主义者自己能够独立搞起、而且成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的典型范例。要么,销声匿迹了,要么,投降叛变了,要么,总是跟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和毛泽东的后面,絮絮叨叨、指指划划,似乎他们有多大能耐一样。有本事,自己单独拉起一支专门以“发展生产力”为理想的队伍来,看看究竟是无产阶级跟着他们干,还是资产阶级跟着他们干,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幻想。在现实中,恐怕他们连一个班的人马都招不到。“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到了现实中,是一个和任何人都没具体利益关系的空洞幻想,现在只不过是一些人拿着这种幻想当做欺骗人民群众、掩盖官僚统治者利益的遮羞布而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些修正主义者们表现的既很无能,又白吃萝卜还嫌辣,搭无产阶级革命的顺风车还埋怨车子不按他们的路线走(民主派),这些人除了精于算计个人利益之外,在政治上眼界狭窄,永远是一帮没出息的角色,他们根本找不到社会现实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修正主义的旗帜上只有“投降”和“失败”两个词。  

老钟:是啊!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以往对修正主义的批判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思想根源,只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蓄意歪曲方面,从个人的道德品质方面(道德批判),从个人的认识能力方面进行思想批判,在思维方式上只是批判其教条主义和机械唯物论的观点,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学理论与人们具体实践的正确关系。这就很难在理论上从国际共产主义营垒内根除修正主义了,代代都出修正主义,也不一定都是谁有意去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自然科学中也是这样的人去理解理论科学的,也有自以为是的修正主义者。这其实就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思维方式问题,只批其具体思想内容是无用的,很多人基本上都是不自觉地在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中进行思维活动,然后又自发地产生这种错误的思想内容。在哲学认识上,只要把人的实践活动与意识和存在分离开来,无论怎样确定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不是产生机械唯物论(或绝对唯物论),就是产生主观唯心论的观点,这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机械唯物论观点甚至可以把辩证法的内容都当做固定的逻辑框架,以唯心主义的方式随意地构想现实中的矛盾关系。例如,有人构想了什么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构想貌似在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具有很大的理论欺骗性,如果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看,联系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方向和目的,即: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消灭剥削阶级,以革命的阶级斗争消灭自发的阶级斗争。这种虚构的矛盾便立即没有了立足之地,它在理论上就是不成立的。而且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从来不是哪个思想发明家随意构想出来的,是现实中本来就有的,也就是: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基本实践活动。而这三大基本实践活动仅仅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根本不是什么非常难懂的抽象理论,更不是哪个理论家的思想发明,毛泽东只是把这种最真实的事实向人们揭示了出来。不是有人喜欢寻找真理吗?那么,这三大实践活动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理。而且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在这种实践着的状态之中发展的。有人是否表示怀疑、并且要求用“实践”来检验这个真理呢?完全可以,但是,得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他必须是对人类一无所知的外星人,然后介入到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知道)验证这三大实践活动是否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是与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方向密切联系的,任何脱离现实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脱离具体的阶级斗争,去随意地构想所谓“客观的矛盾运动”,并且意图强使人们的实践活动服从于这种幻想,或是检验其幻想是否是真理,这就是一种根本错误的思维方式,是自欺欺人的。修正主义者们的唯心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认识到,其他人的主观思想相对于自己来说就是客观的。他们分不清这种主观和客观的区别,他们把所有人的意识活动都教条地列为主观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思想也当做别人的主观思想,希望世上所有的人与他们的幻想达成一致,或者无缘无故地相信、听从他们的幻想。如果世人不能做到这些,他们不觉得是自己错了,而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没有跟上他们的幻想(他们埋怨世人没文化、没先进的理念等等)。所以,总的来说,离开实践的观点,是不能从根本上正确地解决好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  

实际上,我们看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在哲学观点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已经不同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了,因为马克思把实践活动放到了第一的位置上,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则仍然把意识活动当做“天然”的存在物(在物质存在的意义上,把意识活动当做一种物质存在本身的生理反应机能)与客观存在相对立,没有把意识活动看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没有把实践活动放在第一位。从列宁到毛泽东所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则正是历史唯物论中实践第一的哲学观点。列宁认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特征,一个是阶级性,一个是实践性。这才是真正说到了所有哲学问题的根本点上了。所以,没有阶级斗争意识内容的、纯粹的哲学思想以及没有实践意义的纯粹哲学理论都早已经变成那些无聊的幻想家们的事业了,这些幻想家们的理论是不值得予以重视、也不在马克思主义者视线之内的。对于他们的理论内容,没有任何进行分析和思考的价值,因为他们终究是不觉悟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本身从根本上就出了问题,其理论内容必然是空洞的幻想,如果一些喜欢较真的人们走进他们的这种理论幻想之内,与他们那些具体的小道理进行什么理论的斗争和逻辑的思辨(抬杠),或者是道德批判,就如同掉进了茅坑,还想清除自己身上的臭气一样,只能是越搅和越臭,最后使自己与他们臭到一起去了(都是脱离实践的思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革命的实践活动击碎他们的幻想。而且历史的实践活动也正在不断地打破他们的种种幻想。  

修正主义的这种绝对唯物论或机械唯物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自古就有,不单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出现了修正主义。而且在任何领域都有这种思维方式。这也不单是一个阶级立场(或阶级觉悟)的问题,很多人不学习理论则罢,一学习理论,就不免掉入这种思维方式当中。不过,认真学习一下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及《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也基本上可以避免自己产生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的,因为毛泽东就是有针对性地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写的。  

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可以看到,修正主义的危害远远大于外部的敌对势力。从列宁开始,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同时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斗争,如果列宁的观点与修正主义一样,就不会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了。毛泽东面临的情况也是这样。而最后瓦解社会主义的也还是修正主义思想。我们从毛泽东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在很多时候、很多文章中,毛泽东一直在不断地纠正和批判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哲学观点下产生的各种思想观点,但是,人们这种自发的思维方式依然不能得到彻底的纠正,纠正的仅仅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产生的各种具体的思想内容,这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还是不能自觉地反思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能使自己象毛泽东那样来分析和思考问题。虽然毛泽东一直强调要人们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但是,人们也还是不能明白自己的世界观究竟应当如何改造。因为这就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根本性的哲学认识问题。毛泽东曾说:“我们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指的就是懂得能够自觉地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人不多,而不是指是否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具体文字内容。从书本上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具体内容的人数不胜数,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来看待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几乎没有。这就很象是知道数理化内容的人很多,而真正象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思考问题的人是很少很少的。  

小左: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很多过去很迷茫的问题。比如改造世界观的问题,现在知道了,人们只能在实践中才能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离开了实践活动,依靠纯粹的逻辑思辨是无法自觉其实践活动中的思维活动过程的,也就谈不上改造思想了。毛泽东说,人们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对这句话我认为有必要再引深一步地表达一下,即: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就是,只有投身于三大革命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够使自己产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离开了实践,人们的思维活动就是虚妄不实的,改造自己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的提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奋斗目标之内。马克思提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是要变自发的社会历史进程为自觉的社会历史进程的革命实践活动,这种革命的改变,一是要消除自发的阶级分裂和阶级斗争,再一个是要从根本上消灭在自发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传统的、一切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就是两个彻底的决裂)。我认为,这个目标是早已经非常明确的了,列宁和毛泽东也正是以这个目标来领导一切革命人民进行奋斗的。但是,还有一个目标没有被提及到,这就是人们自发的思维活动方式的改造,也就是人们自发产生的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人们面对意识和客观这两种现象,都是不自觉地倾向于唯心或唯物的哲学思想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以意识活动为第一的,这自然很容易导致主观主义的思维方式出现(黑格尔、康德等唯心论的哲学家除外)。而唯物论的认识论则是在强调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时候,把人的意识放在第二位,让人们的意识活动去机械地服从所谓的“客观规律”,而这个“客观规律”又是怎么来的呢?依然是人们的意识活动总结出来的,一些唯物论者结果不自觉地就把自己一些主观的意识活动的内容,也当做了“客观”的东西来看待,认为自己的认识就是一种“客观规律”,哪怕是自己随意想象出来的东西也是“客观规律”。结果机械论的观点从这里绕了个弯子不知不觉地转向了主观唯心论。就以辩证法为例,一些人把辩证法当做“客观规律”之后,主观上随意构造“客观”的矛盾和联系,表面上看,他们非常讲究和尊重“客观规律”,甚至尊重辩证法,而实际上,他们所说的“客观规律”都是在自己主观上臆想出来的。所以,人们自发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最后都导致脱离具体实践过程的主观主义思想产生。而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哲学家们呢?从古至今,他们分裂成两个阵营,代代思考,年年争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其实都无理,也都有部分的理,就象盲人摸象一样,就是看不到“实践”这个大象。不知道用实践的观点来解决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是离开实践活动,孤立地把一个放在第一位,另一个放在第二位。这就无法向人们提供一种处理实践活动与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正确方法和理论。唯物论发展到马克思那里时,就连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意识和存在之间辩证关系的特征——辩证法,也被当做与人的存在无关的客观规律了。当马克思为了解决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意识作用时,提出了人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概念,而这个声音实在是太微弱、太没有力量了,机械论者、或绝对唯物论者立即会把“主观能动性”当做“意识第一性”的唯心论观点来看待。所以,不看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学说,只看他纯粹的哲学观点,也同样无法向人们提供一个正确处理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解决方案来。离开了实践这个大前提,怎样思考也处理不好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种理论上的欠缺也导致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产生大量的修正主义。而在哲学上,正确地解决意识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就是毛泽东的《实践论》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人类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里程碑一样的历史意义。在实践哲学的观点上,我们再来看《矛盾论》就会发现,《矛盾论》中所阐述的思想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的普遍特征,是人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解决一切问题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不是与人无关的所谓“客观规律”了。  

所以,我认为,人们除了要改变自发的社会历史进程之外,更主要地要改变自己自发的思维活动方式,只有思想上发生根本的转变,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改变自发的实践活动方式。毛泽东说“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也就是这个意思。而改变自发的思维方式只能是在实践中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才能做到,别人帮不上什么忙,如果一个人是真正公正无私、追求真理的话,那么对于别人的批评也是能够接受的,这样就可以更快地进入正确的思维方式当中。如果不明确地提出这一点,人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当做于己无关的“客观规律”来对待,这就势必放弃了改造自己自发思维方式的过程,也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弄懂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了。修正主义自然就出现了。  

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由于没有重视人们这种自发的思维方式,在哲学上依然停留在意识与存在谁是决定性的争论当中,没有把实践的概念提到最重要的位置上,这就使人们在理论上正确地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巨大的障碍。所以,我认为,一切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不仅仅要有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和正义感,而且首先要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要用实践哲学的观点来确立自己科学的世界观,彻底放弃任何虚妄不实的幻想,放弃唯心论和机械论的思维方式,使自己能象毛泽东那样客观、科学地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只吃毛泽东做好的现成饭是不行的,毛泽东走了,没人做饭了,难道都要挨饿不成?学习毛泽东思想,阅读毛泽东著作,应该首先感受到的是毛泽东的思想灵魂和分析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条条,更不是从各种具体的条条中苦思冥想、硬是琢磨着要“抠”出个什么客观道理来,任何具体的条条都是在正确的思想和真理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来的。所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是一切革命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在实践中才能有所作为,自己才能找到正确的思想路线来,才能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才能产生正确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最后才能谈到马克思所说的改造自发的社会历史进程的问题。在这方面,毛泽东做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者,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思想上、行动上都为人们做出了最为卓越的表率作用。  

老钟:嗯,你的这个提法应该说是很重要的。以前总是说,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究竟怎么树立呢?其实这只是一个思想愿望,因为马克思自己的哲学思想都是不甚明朗的,其唯物论哲学思想的物质第一性与历史学说中实践第一的哲学观点不一致,很多专搞哲学的人都如入雾中,更别说普通人了。而且马克思就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唯心和唯物的哲学争论,自己也陷入其中,把唯心论哲学家通过反思的哲学思维方式得出的很多结论完全“客观”化,助长了绝对唯物论(机械论)和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的产生。马克思曾经充满信心地认为,正确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意思是人们一旦和自己想的一样,社会革命就立刻完成了。这倒是很象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到了实际中,不可能人人都是马克思那样的哲学家和理论家,人们自发的思维活动方式依然在起着无形的作用和惯性,改造客观历史进程的革命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自发的思维活动方式,而不是客观的历史存在状况。这个障碍突出地表现在社会主义建成之后,对这方面基本上有较为清醒认识的就是毛泽东了。所以,在毛泽东的后期,非常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斗私、批修”虽然简明扼要地向阐明了人们如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活动方式的大方向,但是,由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不彻底,人们对《实践论》的理解也不深刻,在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争论中,人们无法自觉其思维活动方式的状态,也就无法改变其自发的思维状态了。没有确立实践哲学的观点,人们不是以唯心论就是以机械论的观点看待问题,结果呢,除了毛泽东之外,其他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是修正主义的,在很多情况下是用自己的修正主义去批判他人的修正主义,这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改变自发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切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首要任务,在对现实的社会进行革命的实践活动当中,对于革命者和革命的领导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首先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无产阶级的革命者以及无产阶级本身如果不能从自发的利益观念下产生的阶级意识中自我解放出来,不能察觉到自己的各种自发观念是如何产生的,那么,无产阶级就永远停留在利益的争斗中而得不到彻底解放,最后,一部分人甚至背叛革命,成为新的剥削阶级,使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前功尽弃。所以,历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应当是人类的思想革命。改变自发的思维活动方式应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革命是一切革命的前提。无产阶级的革命者和领导者首先应当是实现了自我革命的先行者。如果一个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当做与自己无关的客观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放弃了自我思维方式的革命改造,那么,他将什么也学不到,什么也读不懂。嘴上虽然说的全是革命的理论和词句,而自己的思维方式却是不自觉地以唯心论和机械论为主宰,却又沉浸其中不能自我觉醒。面对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将会无所适从。  

例如,有的“左”派知识分子,满脑袋的“革命理论”,却埋怨工人阶级不觉醒、没有革命的觉悟。其实他们这本身就是一种唯心论的表现而自己没有察觉,又不觉醒。他们认为,只要工人们的思想觉悟都达到了革命的高度、都成为无私忘我的战斗者,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就会很快到来。那么,我们反过来问,如果工人阶级都自然是这样,还要你们这些人干什么呢?还有你们埋怨的机会吗?所以,这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用希望代替现实的唯心论观点。他们对自己的这种唯心论观点一点儿都没有觉醒,还指望工人们觉醒什么呢?所以,这种知识分子们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他们没有从客观实际中了解无产阶级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本质。  

我们知道,在自发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一切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不但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到压迫,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各种压迫、愚弄、欺骗和恐吓,剥削阶级最希望被压迫者都产生“点儿背不能怨政府,命苦不能怨社会”等等听天由命的想法。但是,做为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首先蕴含着极大的反抗精神,压迫愈重反抗愈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种因素应当是一切革命者首先看到的,这是第一。第二,一切从事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其品质是勤劳的、不是堕落的,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换取微薄的收入来生活。第三,他们的劳动使他们养成了来不得半点虚伪的精神品质,社会上任何一件产品(包括农业产品)的最后产出之手都是来自于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们在生产劳动中最后面对的就是自己的这种劳动产品,他们无法作假地去生产残、次产品和欺骗土地,他们无法对其劳动产品颐指气使、强迫命令、弄虚作假。他们只有以最实际、最真实的态度去进行劳动,这就养成了他们最真挚、最实在的思想品质和思想习惯。第四,他们有最基本的正义感和道德品质,因为他们除了劳动获取基本的生活条件之外,(除了极少数流氓无产者),他们绝大多数没有机会去搞邪门歪道,他们认为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够生活,这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品质,他们希望社会公平、正义,他们本能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不公正、不道德的社会现象,他们也对一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唯利是图、颐指气使、强迫命令的现象深恶痛绝,因为这些恶劣品质所造成恶果的最后承载者和牺牲者就是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此种现象感受最深、也是是最觉醒的。这种觉醒要比那些所谓的“革命”知识分子们深刻的多。第五,无产阶级由于绝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重复的机械化技术操作,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最不受任何拘束的,他们最少教条主义的影响和主观幻想,而且对照本宣科的教条主义最为反感,他们的思想是最现实的、最直接的,也是最解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是在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对现实社会的直接反应和认识,他们的很多认识是最真实的,只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有谁能用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思想和感觉,他们立即就会认同并表示出极大的支持,就象毛泽东的很多话语得到广大人们群众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支持一样。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是真实的,才能真正地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说到这里,我想说一件事情,前不久,有位主管宣传的官员对参加党校的学员们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这话一听就不对味儿,什么叫“掌握”群众啊?不就是“统治”的同义语吗,首先说,这个观点是站在傍观者(另外的立场)的立场上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这两者的,表明了他既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人民群众。其次,马克思主义是被当做御用工具别有用心地来使用的。就象历史上一切统治者总想统治人民的思想一样。三,人民群众是被当做无知的群氓和阿斗来被忽悠被掌握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吗?不!这只不过是大官僚向小官僚们面授机宜和诀窍呢,玩弄这些心照不宣的小把戏,对官僚们来说,其中意思就是只可领会不可言传,足见其心理之阴暗。四,表现出了一付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官腔。在他看来,不是让人民群众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想用他们解说的“马克思主义”来掌握群众愚弄群众,这就正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搞翻了。而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则是: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问题的关键是要让人民群众产生巨大的革命力量。只要离开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和阶级斗争活动,全是假马克思主义。看到这个话语和他所表现出的思想意境,当时就感到好笑:马克思主义不是谁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的,人民群众自己会看,自己也有脑筋,用不着一介酸儒去解释。人民群众再不济事,也会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绝不会背离自己的悲惨境况去听信那些摇唇鼓舌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上述五点之外,无产阶级还有很多的品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总的来说,做为阶级的对立,尽管从表面上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不高,也有很多缺点。但是,相对来说,无产阶级所具有的品质是一切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所没有的,这是事物的本质。一切革命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品质是在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自发的历史实践中产生的,但也是一种自发而不是自觉的品质,如果都能自觉其品质的话,那么每个无产者就都是会反思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了,要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领导者就没有用了。所以,一切无产阶级的革命者和领导者以及无产阶级的政党,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善于运用这些优秀的品质,启发无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思想觉悟,组织和调动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这种革命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的革命道路,才能在这种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自己的主观世界,也使广大无产阶级逐步地由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使无产阶级在革命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意识活动和新的思想观念,使无产阶级原有的优秀品质从自发地产生到自觉地产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革命化和思想的革命化,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那些抱怨无产阶级“没有革命觉悟、不能觉醒”的知识分子们,他们这种旁观者的态度,他们的这种空谈,实际上就是站在既不是大资产阶级,也不是无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来说这番话的,他们对自己这种把希望当现实的唯心论思维方式毫不觉醒。首先应该觉醒的是他们。改变这种态度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当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要亲身加入到社会实践当中,要站到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上,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只有这样,自己新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活动才能从现实中产生出来,脱离实践过程,任凭你怎样殚精竭虑地思考,也绝不会找到对现实社会的正确感觉和新认识的,更不要说找到正确的思想路线了。对修正主义的评介这里先暂时告一段落,我们后面在以历史实践论的观点论述历史发展过程时再说。  

总之,人们自发的思维活动方式,是从本能的生存实践活动中自发产生的,人们对这种自发的思维方式的认识就是一种意识对意识自身的认识过程,这种过程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反思。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运用“反思”这个哲学术语,似乎显得自己有多么深层的文化内涵一样,其实不过是滥用名词,冒充门面的,其语义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批判之意。真正会反思的人只有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以及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如,老子、庄子、释迦牟尼、康德、牛顿、爱因斯坦等等有独立思想创建的人物,只有他们才能做到会反思。实际上,反思就是哲学思考,就是对人们自发的思维活动方式的专业化思考和实践过程。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哲学就是对人类思维活动方式的研究和考察。以前有种观点,认为哲学是关于整个人类、自然、社会、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普遍规律的学说。或者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这种看法未免太笼统了,因为从根本上说,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的所有看法都是由思维及其活动方式产生的,而人们的思维活动又是由实践活动产生的,人们思维活动方式的内容,决定了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的看法。这样,哲学最终还是归结为对思维活动方式的认识和考察了,这种考察表现的最严谨、最科学、最规范的就属黑格尔的大、小《逻辑学》了。但是,能够真正读懂黑格尔的人又有几个呢?不都是象读天书一样吗?原因就是不会反思,不能进入到哲学的思考状态中。所以,人们对自己自发思维状态的认识是非常困难的。人们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自发思维活动方式的状态,任思维活动在自发的状态中随波逐流,不能驾驭自己的思维活动,所谓对社会、自然、意识的整体看法又从何谈起呢?结果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看法,就有一千种“哲学”。另外,所谓的“普遍抽象的客观规律”,这种说法显得非常矛盾,一,人们对“普遍抽象”怎么掌握呢?如何在自然、社会、思维各种具体的事物中看到“普遍的抽象”呢?如果把这种普遍的抽象当做普遍的逻辑框架,硬要去套具体事物,必然产生教条主义。实际上,这种“普遍的抽象”就是人们在普遍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思维活动自身的普遍特征或本质特征,它并不是什么客观存在的普遍抽象。二,如果把这种“普遍的抽象”当做与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无关的(即:意识之外的存在)客观规律,人们的眼光向外而不是向内,那么,人们必然放弃对自己自发、天然的思维活动方式的反思与觉醒,这种“普遍的抽象”就不能自觉地被运用于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过程,所谓的弄懂和学习“普遍的抽象”就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了。  

所以,究竟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由于自古以来人们未能从实践的意义上解决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什么是哲学就产生了种种不同的看法,有说哲学就是“智慧”的,有说哲学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即:世界观)的等等,其实都是不着要领的说法。      哲学就是对人们实践活动过程中思维活动方式的自我认识和总结。是人们从自在、自发的思维活动方式中走向自为、自觉的思维活动方式的实践过程。这种思维方式的自觉将导致人们使一切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革命性的变化),将会从根本上改变自发的社会历史进程。这就是哲学在实践中的真正作用。哲学的实践性便体现出来了。   

至此,我们对实践哲学的论述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小佑:老钟,这种实践哲学的观点是否会导致另外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轻理论、重实际感觉的经验主义呢?  

老钟:不可否认,对于教条主义者来说,一旦把实践哲学当做教条,必然会导致轻视一切科学理论、只相信自己自发经验感觉的经验主义思想。这不是实践哲学的问题,而是教条主义者自身的问题。我们说实践第一的观点,是指实践产生意识活动,然后产生对实践活动自身的理论认识,这种认识再去指导人们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的意义不是被完全抛弃的,任何轻视理论的看法都是极端片面的。更不是不相信以往人们千百年来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理论,只相信自己的感觉,或者把自己的幻想当做什么“真理”去检验的唯心论的经验主义观点。这种不相信理论的看法是极其幼稚的。就好比一个打算研究物理学的人,不相信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那些理论都是“教条”,非要凭自己的经验感觉再去到实践中寻找什么“真理”,其结果可想而知。另外一方面,实践第一的哲学观点是让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认识理论的意义,只有在亲身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理论,任何脱离实践,空守理论,没有思想活动的现实根基,这种教条主义是不可能有效地理解和使用理论的。所以,实践哲学的观点是既反对只认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又反对不要理论、只相信感觉经验的经验主义。即反对脱离实践、主观臆想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在实践中的机械、教条的绝对唯物论观点。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正确的理顺实践、意识、存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