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四大伟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52:37

伟人即英雄人物,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真正的英雄人物应该是那些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只有他们才配当英雄的称号。中华大地的历史上,长江后浪推前浪,英雄人物辈出,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伟人,但就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而言,只有黄帝、大禹、孔子、孙中山等人才能够称得上中华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伟人。
黄帝。据史料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为熊国国君,是中华民族共同公认的先祖。据传,农历二月初二,黄帝出生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的来由。据《辞源》记载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698年。
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了五十三战,结束战争,统一了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告别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社会,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所以后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始祖”、“文明之祖”。统一天下后,黄帝采用各有代表性的部族图腾特征,荟萃成新的图腾——龙,由熊的头、马的嘴、蛇的体、鹿的角、鱼的鳞、虎的掌、鹰的爪、蚩的尾等组成,以此作为各部族大溶合、大团结的产物,从此炎黄子孙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最吉祥、最崇高的保护神。《易·系辞》、《世本·作篇》等各种文献都盛称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属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马、作驾、作舟等;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 、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等。其中当然有不少是黄帝以后的发明创造,但也反映了黄帝族获得的辉煌成就。《战国策·秦策》记苏秦把“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与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武王伐纣并称,表明这是黄帝一生中主要的战绩。
更多的资料显示,黄帝出生的时代为母系社会,但从记载的当时社会现实情况看,黄帝应为父系氏族时期,因为黄帝之前,太昊伏羲氏便已经是传说时代中最早的远古帝王(或远古部落领袖),这已是历史的共识,并且种种迹象又表明,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由母系氏族演变为父系氏族时期的原始氏族,而黄帝已有四妃十嫔,男主外、女主内和女人服从男人的氏族社会已经形成。因此,从黄帝对后世的影响看,黄帝当属父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的核心代表人物。考古资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时期应属这一时期。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25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这14人共得12个姓,即:姬、酉、祁、己、滕、葴(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并同其他部落相融合,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黄帝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70多个国家,繁衍了600多个姓氏。黄帝族经过夏、周两代与其他各族的冲突、交往与融合,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
黄帝是中华民族诸多方面的创始人,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当属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第一人是勿庸置疑的。
大禹。《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名曰文命。禹的父亲是鲧(gun),鲧的父亲是颛顼(zhuanxu),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所以,大禹乃是黄帝的玄孙。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大禹出生于公元前二千多年的西川石纽,就是现今的四川省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对于大禹的贡献,许多人总是愿意把他与治水的联系起来,但治水只是一时一世之功,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并没有什么太大贡献。大禹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为中华民族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奴隶社会——一个大大促进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国家制度。
大禹继承舜的帝位后,表面上看是意欲将其位转给臣子益。然而,其时历史发展已经不再按照正常的禅让制进行。大禹成为部族联盟首领后,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由于禹治水有功和发展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成为部族联盟首领。禹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王权。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把中国分为九州(九州所指,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三种说法,一般指《周礼》九州,即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制定贡赋制度此后,社会便有了进一步分工,交换关系在增加,等级与私有的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这也意味着原始公社已经在逐渐分化,有少数人成为富有者。这些人早已实行族内继承遗产制,自然就发生了部落酋长的世袭制。在这个私有制观念开始占据人们头脑的过程中,大禹的儿子启必然会认识到势力的重要性,所以,随着夏部族势力的增长,启自身的势力也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扩张。这样一来,即便在大禹宣布伯益继位之后,此时作为势力已经逐渐强大的夏部族首领的启也不可能去朝拜伯益了。随后不久,启便而是自立为帝,宣布建立夏王朝。启废除“禅让”制,说明私有财产制度在禹时就基本成熟了。但是,启继禹世袭为部落大酋长,破坏了部落联盟的民主推选制,自然遭到伯益等部落首领的激烈反抗。经过多年战争,伯益兵败被杀。获胜后,夏启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以期获得对其统治地位的认可。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宴。夏启大怒,发兵征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由于帝位世袭是一种新制度,这次战争的胜利,使得王位世袭制最终得以确立,夏王朝的统治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从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来说,启是夏王朝开国国君。但是,启的王位承袭自父亲禹,如果没有大禹通过私有制对自身势力的逐渐积攒,如果没有大禹的文治武功和制度开创,那末,即使启再有能力,他也无法开创中国的国家制度,更不会有王位承袭制度的产生,更何况启的威望和能力也是在其父大禹之下的。因此,如果把这些与夏王朝开国统一起来,那末,大禹的历史功绩无疑是最大的,中国的国家制度应该就必须从夏禹时开始算起。此外,大禹帝率领军队征服三苗,在涂山大会天下部落领袖,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涂山之会”,自此奠定了天下一统的基础和格局,从这个角度来说,大禹被视作夏王朝的开国之君,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这样,大禹的治世便开创了中国国家制度的先河,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深远的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此后,漫长的原始社会便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在大禹的开创的万事之表的制度性示范下,在不断的变革中,中华民族就正式摆脱了蒙昧不开化的状态,而走向了文明,并由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走向了世界强国之列。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思想方面。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这个概念是早已有的,它只表示若干品德的一个普通概念。孔子的作用在于,把“仁”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把它提高到对各种道德起统帅作用。孔子把“仁”的基本含义定义为“爱人”,以“仁者,爱人”的核心建立起儒家的全部学说。孔子把“仁爱”之德作为每一个人自我修养的基本道德取向。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通过修养,具备忠诚、诚信、勇敢、恭敬、宽恕、锐敏、刚强、果断、朴实、不花言巧语等美德。孔子还以仁为基础,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学说。孔子的 “德治”思想主要包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惠民利民”,“富之教之”等思想和主张。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标准,进而反对不仁道的苛政和暴政,反对见利忘义的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孔子的伟大作用不仅仅在于他提出了一整套的很有系统的思想,更在于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进步改造作用和认知方式上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引导功用。
教育方面。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并开始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先后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将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孔子认为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教学应该因材施教,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端正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被尊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即使对于当代社会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政治理论。孔子有过从政的经历,但比较而言,孔子的从政实践远不如他的政治思想更为出色和更有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从"仁者爱人"出发,实行仁政德治。孔子认为,为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他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提倡选贤任能,贤能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主张为政以德,宽猛相济,德主刑辅。德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认为,德治优于法治。孔子在政治上强调“礼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实际上为封建社会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可以说,正是由于孔子的思想基础,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合理的制度思想,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稳固地发展。
孔子思想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而且对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乃至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无疑是世界性的。他的杰出贡献主要突出表现在其思想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方式及其社会制度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而且时间久远长达2000多年,没有孔子,中国的封建社会现状是不可想象的。根据中国几大思想派别力量交锋的对比来看,如果没有孔子,中国也许会像东南亚或西藏一样成为佛教国家。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在与世界其它思想乃至耶酥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思想较量中,儒家思想无疑是胜利者。时至今日,儒家思想还以其儒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任何其它古代思想家都难以做到的。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的思想作用是无与伦比的,他无疑居于世界思想家之首。
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孙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进入当地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继续学业。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于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次年进入中央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两名毕业生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孙中山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他“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为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付出了毕生的奋斗和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孙中山的伟大贡献主要突出表现在在他不懈追求的影响下而形成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它最终赶走了封建皇帝,推翻了满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终结。辛亥革命在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长河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场最彻底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重大的社会变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历代进步阶级前仆后继、不断斗争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华民族的后继者继续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性巨大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政治上,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了必要前提,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阶段。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观念的现代化,民主、民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使中国的政治文明有了现实的基础。
孙中山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早在1894年11月,孙中山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在此基础上,1905年8月孙中山又领导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接着他又把这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形成了其完备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三民主义是植根于近代中国社会土壤并结合西方发达政治制度而形成的适合于当时中国发展的先进民主政治思想,是留在近代中国思想宝库中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在历经多年酝酿积聚、调查研究基础上,孙中山精心绘制出了全面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实现经济现代化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蓝图——《实业计划》。其主要内容,从大兴铁路建立五大铁路系统,到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联为一体;从建设三个国际性大港及众多中小商港、渔港,到疏浚、开凿运河,治理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扩建增设一大批沿海沿江商场商埠;从全方位开发煤、铁、石油及其他矿产,兴建钢铁、水泥、造船、机车等大型工厂,到发展食品、纺织、建筑等工业;从改良农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到鼓励移民垦荒,开发广大的边疆地区,其内容几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制订的“国家经济之大政策”,其内容可谓庞杂而周密。它代表着近代中国资产民主革命派对未来中国总体设想的最高水平。它极大地丰富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振兴中华的思想宝库,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以后实业潮流的发展,对于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奋斗的中国人民有着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作用。
尽管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并没有最终获得政治上的表面成功,然而,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影响是在深远意义上的,最主要表现在他已经为中国的民主和多元化思想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思想大门,使民主观念和多元化思想深入民心,就此而言,孙中山仍然是一个成功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必然会在继续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完成孙中山生前未竟的事业,使中国重返强国之列。
上述四大伟人的贡献在于他们都是中国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制度性开创者。黄帝是中华民族诸多方面的创始人,是中华民族父系制度的奠基者,是中华民族整个5000年文明的奠基者;大禹开创了中国国家制度的先河,为中华文明的深远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孔子的思想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方式,孔子的思想基础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合理的制度思想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事实上的奠定者;孙中山是中国民主思想的奠定者,开创了中国民主制度的先河。他们四人在推进中国文明的发展无疑具有至上伟功,是中国发展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每次出现都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是使中华5000文明不间断的最有利的支撑者。黄帝、大禹、孔子、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序列的伟人。当然,在未来的社会中,中国也许会出于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出新的杰出人物与其并列,除此而外,中国其他的杰出人物无法与其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