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国谈经济股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40:31
中国经济的拐点将在第三季度出现
(2010-06-29 14:32:18)
    受去年强力刺激经济措施的滞后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GDP增长仍然会达到10%左右,但这个10%将是中国经济的“最后盛宴”,也是在未来若干年内能够见到的最后的两位数增长。从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的拐点就会全面出现,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的时代也将同时来临。无论是从国内因素还是国际因素来说,中国经济都已经开始进入下行周期,长达30多年的高增长时代将正式结束,中国经济将从此进入中速甚至低速增长时代。
    第一,以房屋价格暴涨并且大大超过居民的可承受能力、产能严重过剩与结构严重扭曲、新经济增长点与新兴产业群不能有效形成为主要标志,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全面的调整期,发展的潜能已经明显不足,发展的后劲已经非常有限,发展的机制已经严重缺失。    其一,房地产行业是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去年北京的GDP增长中有62%来源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前后关联多达60多个产业和行业,房地产市场的支柱地位动摇,将极大地撼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潜能。打压高房价至少会减少2—3个百分点的GDP,并且会对整个经济全局产生比较明显的重大影响。    其二,压缩产能过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在矫正四万亿救市的政策偏差,并且是在压去年的保8成果。中国的决策者终于开始认识到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且也终于开始放弃“GDP崇拜”这一根深蒂固的发展观念与发展理念,并且开始从追求经济速度转向追求经济效率。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只能解决总量问题而不能解决结构问题,结构问题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来解决,而中国的市场发育又严重滞后,市场竞争既不充分又不合理,因而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求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改革甚至政治改革,否则调结构的目标就很可能流于空谈甚至失败。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甚至漫长的过程,没有这样的过程与复杂矛盾的解决,中国经济就很难再次驶上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    其三,在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轨道上,地方的“政绩GDP”就只能靠重复建设来维持,这就会形成周而复始的产能过剩与结构扭曲,也会使压缩产能过剩压不胜压,调整经济结构调不胜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GDP增长中就会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无效增长,即使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在未来10年内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那也将是负担而非业绩,既不值得夸耀也不值得追求。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表象掩盖了中国经济中纷繁复杂的内在矛盾,现在这些矛盾已经到了全面爆发期,解决这些矛盾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再不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的有效协同、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率的有机统一,中国经济就会带病运转,其未来前景也就很难令人乐观。    第二,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出了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从投资、消费与外贸对经济的拉动来看,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3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中始终也未能培育起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市场经济的核心与关键恰恰是要建立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运行机制。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2年大幅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大幅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表明整个社会的资源与资金正大幅度地向行政权力集中,在整个财政仍然是投资型财政而非公共性财政的情况下,政府的权力就不是被不断挤缩,却反而在不断放大,这就与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整体目标背道而驰。去年的四万亿救市,在未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通过的情况下就仓促推出,给整个中国经济造成了难以平复的重大隐患。现在的问题是,政府的回旋余地已经越来越小,政策施展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即使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政府也没有多大的救市空间。因此,在我看来,二次探底必有,二次救市断无,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再不采取审慎行事的态度,那么等待中国经济的就将是更大的危机与更深的灾难。高房价与通胀已经使人民币的实际购买能力大幅下降,指望中国经济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从投资拉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既无可能也不现实。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人民币对欧元已经实际升值了10%以上,对美元的升值也在进行中,而欧美这两个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贸易保护主义都出现明显的抬头趋势,因而中国出口的下滑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带来的“外贸红利”已经开始消失,未来的对外出口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形势。可以说,驱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有两驾已经深陷泥潭,剩下的投资拉动也没有多大的施展空间。房地产市场的冷却使得地方的土地财政面临挑战,驱动中国经济的“土地红利“将被极大削弱。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方向都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投资拉动就或者是重复建设,或者是没有效率。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都还没有完成,因此13亿人的中国经济还具有无限的增长潜力。问题是,在房价如此之高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推进呢?经营成本与营运成本的大幅提升已经使外商和外资出现了向外转移的苗头,这对中国经济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不祥之兆。去年四万亿救市所导致的的重大决策失误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长期和深远的负面影响,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都将会不断吞噬自己给自己种下的难以下咽的苦果。    第三,大规模的流动性泛滥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隐患,如果应对不当,中国经济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就很可能变成现实。到2010年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将达到2.8万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都需要央行发行人民币来对冲,这本身就是人民币流动性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去年以来商业银行释放的17.1万亿流动性以及四万亿救市资金和大规模的地方融资平台,中国经济中的流动性泛滥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不但严重威胁中国经济和银行业的资产安全,而且还为通货膨胀的加速到来埋下了重大伏笔。一旦通胀爆发,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无论经济是否出现二次探底,快速回收流动性都已经势在必行。在我看来,第三季度将面临54个基点的加息空间,一旦月度CPI与平均CPI都超过了3%,加息的时点就会到来。在货币政策上再继续举棋不定甚至左顾右盼,将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大隐患,并且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滞涨”的威胁与危险。    如果把中国经济发展比作一个巨大的变量,那么现在这个变量中的变数与不测前景就已经大幅提升。没有3——5年时间,中国经济是很难重入正轨的,这一点,不仅市场与投资者要清楚,政府与决策者也要明白。在整个经济处于这样前所未有的重大困境的大背景下,中国股市究竟会沿着怎样的趋势发展,可以说已经不言自明。像去年那样实体经济处于零下20度、虚拟经济被人为调高到零上20度的荒唐举措永远不会再有了,市场已经开始了其自身的漫漫寻底过程。在整个经济转型没有完成之前,中国股市将很难再有牛市!   “中国股市的底在何方?微博研讨会”纪要
(2010-07-05 04:34:53)    “中国股市的底在何方?微博研讨会”于2010年7月4日下午2—5时在我的微博上召开。这是我的微博开博以来所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性研讨会。第一次研讨会的参会人员是1.5万人,这次研讨会的参会人员达到了17.25万人。研讨会经过了认真的筹备和准备,在会议召开前,我在微博上就中国股市运行与发展的6个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征文,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网友们提交给会议的文章超过1000多篇,发表的评论将近1万个,这就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基础。这次会议邀请了三位嘉宾参加讨论与点评:一位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一位是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原司长、中国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刘治;还有一位是国信证券首席分析师李晨。根据大连网友李忠华的建议,会议开始前,我与三位嘉宾每人提交了三篇博文,以作为会议讨论的基础性观点。在讨论中,至少有5000位网友发表了文章或评论,会议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第一个问题:中国股市是否已经进入熊市?其主要标志是什么?围绕着这个问题,研讨会重点讨论了两个主要问题。    1、A股市场是否已经进入熊市?在讨论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判断市场是熊市的依据不足。中国经济发展是全世界最快的,中国经济的前景也是健康的,在这种情况下,股市的下跌不过是暂时现象,既不可能是熊市,更不可能是长期大熊市。网友赵志俊认为,A股中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作为判断底部出现的信号:第一,产业资本目前已经开始入场回购自家股票。08年产业资本进场回购大约1—2个月后股市见底;第二,AH股的溢价指数自06年以来再度跌破100。在06---07年的大牛市起点和09年小牛市起点,AH股的溢价指数都曾经跌破或者接近100,之后开启了大级别行情。    另一种意见是,中国股市已经进入了长期大熊市。国信证券李晨认为,这是新一轮的熊市:1、经济周期的影响。现在处于经济青黄不接的徘徊期,处于消化存量、寻找突破的等待期,调结构的过程是漫长和痛苦的,必然体现在股市的结构性调整中。2、进入真正的全流通时代。之前央企国企为主的全流通只是吓唬人的,未来民企与地方国企的全流通可能会吓死人的。网友沈全胜认为,自从中国股市有效跌破年线以后,股市就已经进入熊市。中国股市要想有效地实现反转首先是资金面要宽松,其次是经济发展预期向好,还有就是国际股市的走好。显然这几个条件在中国股市都不具备。中国股市底部主要特征是先出现政策底,然后出现市场底,现在显然还不是底部。资金的收紧,新股的不断发行,老股的不断融资,使中国股市很难有好的表现。未来2-3年内,如果这些方面不改变,股市会一直探底往下走。国际经济和国际股市的走势都在向下发展,这样会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造成负面影响。    还有一种意见是,市场已经进入熊市,但很可能已到熊市末期。网友晓雨闻铃指出,市场重心明显下移,特别是与中小市值股票相关度最高的深圳中小板指数更是一路领跌,一般来说,强势板块完成头部的构筑开始步入熊市,往往是熊市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的信号,因为此时弱势板块早已大幅度下跌、并已经接近熊市的底部了。与超级大盘股关联度最高的上证50指数基本上代表了领跌板块。在中等以上级别的行情中,往往是领跌的板块最先止跌,而强势板块最后补跌,显然,目前市场中风险最大的是中小市值的股票,而大盘股中、由于银行保险房地产矿产等板块政策性不确定因素很多,我们还难以判断他们的价位是否安全并是否属于最先进入下跌的股票。虽然不能说熊市已经见底,但至少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挤压泡沫过程,应该说,这些股票是目前市场最接近投资价值区域、最安全的股票。由于市场面临农行的发行,而且农行发行同期还有其他股票发行,未来市场融资的压力还是相当大,因此短线仍然以谨慎操作为宜。    2、熊市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这方面,网友的讨论最为热烈,分歧也最为明显。    一种观点是基本面决定论。网友摘星亮子指出:1、4万亿经济刺激后,必然导致经济政策的转向,这只是时间问题。2、经济政策的转向必然体现为货币供给的减少。3、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使企业面对供给相对过剩的困难。网友韩世同认为,股市基本面全面变坏的标志是:实体经济低迷、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破碎、价量齐跌;退市政策影响、金融紧缩。网友紫竹的泪判断:1、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的增长,各种矛盾累积了不少,现在应该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了。2、整个世界经济都有陷入衰退的危险,并且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龙头——亚洲经济明显的要面临低增长的境地。3、整个世界和中国的旧的经济增长点都在失去,而新的经济增长点仍在探寻中。网友道者德隆更是强调:出口方面,欧元贬值因素将在三季度发酵,产业升级速度有限,出口加工业将面临就业危机。投资方面,四万亿刺激计划将于年底到期,收紧措施已逐步展开。消费方面,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存量中产阶级大部被地产消灭,新增的仍未跟上,农村消费仍无法担当主力。趋势在向坏的方面发展。    另一种观点是股市内因决定论。网友大卫李指出,中国资本市场走入了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老问题还没解决,就急着或被迫搞出很多新问题困惑市场。贪快贪大,丧失公信力,危机越来越深。可悲的是每次都是中小投资者买单。厚黑者如鱼得水,善良之辈无立锥之地。没有严格执行法律层面的奖惩与赔偿,相当于违规违法者被纵容,受害者投诉无门,自认倒霉。处理的案例没有起到威慑犯罪的作用,反而起到了示范作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坑害之事不绝,手段屡屡创新。还有更多的网友把股市下跌的原因归结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圈钱”的规模过快过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以及没有上市公司的强制性分红制度等。    还有一种观点是综合因素决定论。网友李忠华指出,当前A股市场主要受制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减速与企业盈利预期下降,二是流动性持续收紧,三是融资与再融资,大小非减持造成的巨大供给压力,四是欧洲债务危机困扰。经济减速以及企业盈利的下降才刚刚开始,另外三条数月内看不到改变或改善的可能,所以A股市场至少中期难有起色。网友echoQ认为,股市走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大小非解禁,大盘股全流通;2、大规模的IPO和再融资使股市不断扩容;3、经济基本面不容乐观,外需萎缩内需不振,结构调整不见落实,企业创新缺乏;4、央行就算不收缩流动性也不敢再继续大规模印钞票;5、投机风潮盛行;6、政策市特征越来越明显;7、漏洞百出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对外开放。    第二个问题,中国股市的底在何方?在前一时期,市场围绕2500点进行反复争夺,震荡筑底的观点明显占优。在大盘跌破2500点甚至2400点以后,下跌中继的观点又成了主流。在讨论中,网友们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A股市场是震荡筑底还是下跌中继?    一种看法是,A股市场现在正在震荡筑底。网友赵志俊认为:1、目前处于3478点以来的5浪调整末端部分,时间最晚可能持续到8月底。8月底的月线、周线在时间上都形成了共振,容易见到一个好的底部。2、在空间上,2350点和2200点是见底的可能点位。2200点是20年股市的长期上升通道,支撑住了998点和1664点,必有大幅反弹。3、中国的刺激政策实际上早就在退出了。网友李文杰BPIC也认为,目前的市场属于07年开始的大熊市的第二波次。既然是大熊市的第二波,那么本次下跌就不会超过前一轮下跌低点即1664.93点,那么按黄金分割法,2300.93点应该是第二波调整的底部核心区域,目前已经进入这个区间。网友原山人家认为:1、现在的股市不但是在筑底,而且还是个双底。中国的股市是个政策市,往往不是按经济规律走的。2、汇率改革,热钱涌入,势必进入股市,抬升股指。3、几年以来,非旱即涝,股市再形成股灾,于政治上的“维稳”不符。网友AnbeoChen甚至认为,现在要考虑的不是下跌多少问题,而是未来三五年能上涨多少的问题。需要用大智若愚的观念来考虑问题,而不能为蝇头小利来考虑问题。只要认准一两只股票,持续地买入,等到经济好转股票上涨时持续卖出就可以了。    另一种看法是,目前的市场是典型的下跌中继。国信证券李晨认为,目前的股市仍是下跌中继:大环境不利,GDP逐季回落,CPI预计8月以后才会回落,企业盈利预期悲观,外围市场不稳;银行融资尚未完成,农行之后还有中行;市场缺钱,没有了财富效应,前五个月中国基民净赎回1000亿元的基金,平均每月赎1%,已经陷入“下跌—赎回—再下跌—再赎回”的循环。网友土豆云指出:1、中小板月线指数显示一个巨大的M头已经形成,目前下跌还是在头部开始不久,创业板已经进入了下降通道;2、经济转型几乎涉及到所有权重板块,指数不下来都难;3、银行盈利能力已经见顶,不增加坏账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4、处于调控中的房地产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网友渔人码头19143指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价还高高地悬在天上,他们不跌,就言筑底,为时尚早。国际经济的继续恶化;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转型;人民币对外被迫升值,出口受阻,人民币对内实际贬值,通胀压力越来越大。经济的不确定性,将导致股市继续下跌。不断的IPO,不断的大型融资,持续的股市抽血,使股市只能选择下跌。网友周又勋认为,股市处于典型的下跌中继状态:1、上证指数的下跌幅度还远没到位;2、成交量虽然萎缩但还没有出现极度萎缩,上海市场单日成交量从头部峰值3028亿到目前还没有萎缩至峰值的10%;3、中小板及创业板个股还刚刚出现补跌行情,作为熊市特征的板块轮跌还没展开。网友SZZSP6hb指出,把目前市场的状况理解为下跌中继的理由是:1、现在还在市场抽资金,没有大底是在抽资金中形成的。2、现在散户还亏得不多,没到喊爹叫娘的地步,大底往往是在极度恐慌中形成的。3、四万亿救市引起的恶果还没完全暴露出来。网友泡泡泥666认为:1、从中枢理论看,现在是第二个中枢,下面还有一个深深的坑。2、从波浪理论看,现在是下跌四浪反弹,还有个五浪下跌。3、农行上市必须下行挤出部分资金,美国股市和黄金美元都处在相对高位,世界经济还没走出阴影,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使得市场难以走稳。网友价值创造价值指出:庞大的流通盘与已经低于2008年底的换手率表明,持续不断的低换手后的结局是市场总体向前低靠拢,现在还没出现大小非们的胜利逃亡局面,在随后的低量交易时间里,时间已不是大多数股票的玫瑰!    其次,市场底部形成的客观条件。在这方面,网友们分别从不同那个的角度探讨了市场底部形成的必要条件。    国信证券李晨给出的条件是:1、进入市场的钱的增长持续地高于股票供给的增长。2、出现了很多特殊迹象:市场跌到很低了,企业不愿意发股票了,反而普遍开始回购了;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引擎,企业盈利预期乐观,不断吸引资金入场;顺差恢复持续增长;货币逐渐宽松等,预示市场将逐渐走好    网友戴晨菲给出的条件是:1、基金的持股仓位接近下限60% ;2、大盘的换手率持续低于1%以下;3、AH股价大比例倒挂。    网友渔人码头19143给出的条件是:IPO融资停止超过半年;两市总成交额下降到600亿以下,并持续数个月;超过10只1元以下的仙股,所有的板块都最少下跌了一轮。    网友股股生金给出的条件是:1、连续缩量,市场观望。因为主力吸筹区间一定是不显山露水的,如果放量做多,一般都是刻意而为,属短期行为。2、外部形势好转,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这是股市形成上升趋势的根本条件,否则一切免谈。3、政策支持,不确定性减少。政策的忽冷忽热会增加做多资金的操作难度和风险,因而稳定的政策预期非常重要。    网友查纪萍给出的条件是:A.全球产生新经济热点;B.货币与利率政策恢复至危机前;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公私企业全面开花;D.明年两会对股市的展望向好;E.全球和平,没有潜在冲突;F.房地产调控不放松,但物业税不能推出;G.上市公司开始考虑小股东利益,诚信第一。    网友股往金来09给出的条件是:1、地量,成交惨淡,人气低迷;2、利好麻木,利空也麻木,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几近失灵;3、基金经理都不敢说自己的职业,职业投资人接连跳槽,韩志国也不敢说股票了。    网友爱絮给出的条件是:1、市场比价关系。市场平均股价在6元左右,2/3的股票在6元以下,1元左右的股票遍地都是。2、市盈率。在15倍左右。3、破发率。新股破发率大幅提高,新股不能发行。4、破净率。钢铁股集体破净。5、新闻方面。标题基本是利空的,而且利好也被解释为利空。    网友周又勋给出的条件是:1、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明显缓解,经济增长由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取代投资拉动与外贸拉动;2、股市的资金供求关系得到根本改变,对股市的政策由消极转为积极,改变“圈钱“式的发行制度;3、上海股市的成交量极度低迷,日均成交量在300亿以下维持一周左右。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点是底部的最主要特征。    网友视其所以给出的条件是:股市短期底看政策,长期底看转型。短期而言,因股市下跌幅度较大,企业盈利尚可,蓝筹估值低于H股,市场盘整有日,正在等待利好股市的政策(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若有则短期见底迎来反弹,否则将恢复下行趋势。长期而言,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即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成功与否。    网友elviswzl给出的条件是:1、趋势:民众对经济恢复信心;2、结构:局部经济泡沫消退(房市着陆);3、指数:股指回落至无空可放;4、法规:完善新游戏规则下的奖惩制度(股指期货);5、重大利好出现。    第三个问题:蓝筹股的估值是高了还是低了?由于市场翘首以盼的风格转换始终也没能实现,因而市场对蓝筹股的估值水平在认识上也发生了重大分歧。在讨论中,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蓝筹股的估值正趋向合理。网友李文杰BPIC认为,蓝筹股本身扩张的能力已经非常有限,之所以之前给高估值,主要是因为所处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潜力,而这对于蓝筹来说,属于市场增长的外生因素而非自身经营的内生因素。目前中国经济本身已经到了高增长向稳定增长的过渡期,蓝筹股的估值也必然逐渐回归。网友海通刘壮认为,大盘走势有一个很重要问题的就是市场信心。高通胀带来的唯一结果就是人们必然追求金融资本的增值,来弥补CPI上涨带来的损失,因此一旦经济刺激政策再度推出,蓝筹股还有较大机会,下半年国家很有可能在保障房与交通方面再下重手。    另一种观点是,蓝筹股的估值仍然高估。网友原山人家认为,多数蓝筹都处于一个下行周期,特别是那些传统行业的。1、现在是通胀时期,成本提高了,但最终的定价权国家说了算,越来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2、很多企业在技术发展方面遭遇瓶颈,高精尖技术大都由外方控制,我们仅仅靠模仿是远远不行的。3、我国“世界加工厂”的模式需要改变和突破。网友微笑的眼睛认为,大蓝筹的估值是高了,业绩拐点正在形成,正处于下行周期,理由有三:一是世界经济正处于百年一遇的调整周期,中国不可能与世界经济脱钩而一枝独秀;二是中国经济也处于调结构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时刻;三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网友溪畔梧桐认为,大蓝筹处于下行周期。1、在基本面上,大蓝筹大都属于周期性行业,目前周期性行业处于下行周期。2、在市场面上,大蓝筹跟航母一样,一旦确定方向,没有很大的能量就无法改变,目前市场的量能显然不够。3、在心理面上,市场还在探讨蓝筹股的估值是高了还是低了,很多散户还对大蓝筹很有信心,认为低估值有投资价值,这很不利于筹码集中。网友晓雨闻铃认为,钢铁海运火电处于下跌末期,金融地产石化矿产处于下跌初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市场的估值体系非常混乱,很难确定蓝筹股估值的高与低。网友周又勋认为,在A股市场里股价上涨和下跌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资金的参与程度,目前新股发行有增无减,新增资金供应苟延残喘,在资金面紧缺的情况下,大盘蓝筹会在中小盘及创业板补跌完成后再次领跌,直到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发生改变。    第四个问题,中国股市的政策应该如何调整?在这方面,讨论中达成的普遍共识是:中国股市要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变消极的股市政策为积极的股市政策,变危机型的股市政策为发展型的股市政策,变过度“圈钱”的股市政策为以资源配置为主的股市政策。而在政策的具体调整方面,网友们又提出了很多值得重视的观点和意见。    网友鲜斌认为,中国股市要想形成真正健康的和良性的市场,就需要拿出敢做敢当的大魄力,需要有包公铁面无私的胆识,需要有大刀阔斧快刀斩乱麻废除旧制度的勇气,需要有全面建立和执行良性监管制度的斗志,需要有真正为国家前途和命运着想的高度责任感!    网友不能夸建议:证监会应改审批职能为服务职能,厘清证监会与交易所的职责。比如:改证监会审批发行为交易所发行、证监会核准登记;强制企业现金分红,取消二级市场股票红利税,取消分红后股价除权(本人认为分红除权毫无道理),取消涨跌幅限制,实行T+0。    网友alive10提出:恢复T+0;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独立第3方审计公司报表和IPO申请审查(包括资产证券化后的审查评级功能);建立基金经理人业绩查询平台;加强监督,加大处罚散播虚假信息、泄密、内幕交易者的力度;把“宽进严出”过渡为“宽进宽出”或“严进严出”,加强各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促进良性竞争,改善资源配置。    网友强哥和宝哥强调:股市问题首先是金融战略问题,国际上基本可分为两种金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依靠资本市场融资大投入和高度竞争快速突破关键行业;一种是德国模式,脚踏实地以实业为主,金融辅助。就中国而言,似乎更适合美国模式。但美国模式需要股市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而这又需要严刑峻法,市场主体各归其位。    网友别忆从前春花灿烂时提出:1、法制问题。对上市公司和各种违法的问题要严惩不贷,不要不痛不痒地谴责,这不会达到任何效果,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要高举法制的屠刀,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2、回报机制。要建立上市公司的强制性分红制度,分红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许再融资。3公平问题。如IPO时谁抬高价格,那股票就按价高者得原则,全给了他,看谁以后还敢乱抬价!还有上市公司高管以辞职来套现的现象要引起关注,股东投钱是希望他们好好经营企业,但他们却以辞职来背叛企业和股东。    网友投资人之家建议:上市公司税后利润的80%应强制分红给投资者。这样一来所有的问题都会有所改观,而且简单易行,对大股东和小股东都有好处,对弄虚作假者也能给予致命打击。    网友春江樵夫指出:要像爱护自己一样尊重股民,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使用股市的融资,像保护自己的荣誉一样遵纪守法。网友宜园之主建议:1、确立股市优化配置社会资金功能的法律地位。矫正融资功能,放弃圈钱功能。2、采取真正市场化的公司上市制度,放弃伪市场化。3、制定严格可行的退市制度,迅速使一批公司退市。4、强制上市公司分红。5、建立权威、公正、透明、及时的信息披露平台。6、改变现有基金管理法。7、取消分红税收。8、对沪深300股票实行t+0交易。9、允许股民成立民间维权协会。10、新的股市法律和制度要经过股民听证会。    第五个问题,中国股市应当怎样深化制度创新?制度是最好的阳光和防腐剂。中国股市要成为有效配置资源的市场,就必须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在这方面,讨论中也提出了很多值得重视、值得参考的观点和主张。    网友渔人码头19143指出,严肃的法治,开放的文化,民主的精神才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市场的基础,而这些,又与垄断的权力相违背,所以在没有监督的权力面前去谈论“三公”的市场,无疑是一厢情愿。    网友肖立波认为,如果不加以深刻变革,资本市场就会日益成为权贵者和特殊利益集团向普通民众抽血的最重要途径与最迅速管道,这主要表现在PE腐败。必须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其中的关键是改革询价机制,所有询价机构必须参与购买,必须让他们为自己的报价负责。同时新股发行应向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倾斜,可以借鉴香港的“红鞋”机制,将一二级市场的制度性红利向普通投资者开放。    网友李忠华认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大问题是证监会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没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1、在监管立法和执行方面有严重缺项、严重滞后。一是对市场造假者处罚的立法有缺项,处罚太轻,造假成本太低,诱使上市公司、承销商、审计师、上市审批人员联合造假从资本市场圈钱。偶尔被查处来了,也没有严刑峻法,没有严厉处罚,没有问责,损失全由二级市场参与者承担。二是对券商和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管有重大缺项。一些证券分析师成为机构坑害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的帮凶,通过一些错得离谱的分析报告来诱使中小投资者低位割肉或高位接盘。而证券监管部门对证券分析人员的市场分析报告的监管是空白。对一些错得离谱的分析报告听之任之,事后没有评价、评比和处理,致使证券市场骗子横行。2、在处理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和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方面极不协调。中国股市20年来是个负和市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得不到相应回报,但融资增速却勇冠全球。证监会重融资方面的制度创新,不重视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制度创新和监管。中小板、创业板、股指期货等都推出了,在市场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行也要强行发行。对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制度创新不见踪影,一级市场发行制度有重大缺陷,所谓的市场定价其实是上市公司买通参与定价机构的有关人员虚抬股价。造成上市公司大肆从资本市场圈钱。所有人都能看到其中问题、看到其严重后果,但证监会对此就是不作为。致使投资者对市场失望,资金逐步撤离,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网友且歌且行lei强调:1、治市必须用酷刑重典。尚主席说内部交易已成为主要矛盾,我很赞同,关键是后期怎么抓,怎么判。以前说高薪养廉,现在高薪也不一定能养廉,胡萝卜加大棒才是正道。2、规则细致化,减少证监会的自由裁量权。3、取消任何ST公司重组审批,取消壳资源,ST公司全部退市,ST公司重组是中国股市的最大毒瘤。    网友凤凰山伯爵建议:1、建立主板退市机制,让ST股票全部彻底退市。2、严格把关新股IPO,对证监会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轮换,防止内幕交易。3、严格上市公司会计年报审计,杜绝假帐。4、适当时机合并深沪两市主板市场,深市只以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为主。5、提高大小非交易税,防止其掏空上市公司。    网友不入江湖提出:1、新股采取存量发行,上市全流通。2、对于操控市场行为严厉打击,巨额罚款甚至追究刑责。3、对于弄虚作假的上市企业严厉打击,必要时可取消上市资格并追加罚款。造假成本太低,就难以维护市场公平。    在研讨会开始前,我给研讨会提交了三篇博文,主要观点是:A股市场已经进入超级大熊市:1、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全面的转型期和阵痛期,经济结构的调整遇到体制与机制的重重阻隔,这个调整过程将漫长而又痛苦,股市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是拾阶而下。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处于持续的恶化之中,每一次利空的出现都会给全球市场带来深重影响。3、股市的供求已经严重失衡。2000点不是这轮熊市的底。股市跌破2000点已经几无悬念,但2000点并不是这轮熊市的底。在经济的基本面处于持续恶化的过程中,市场再探1664点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这一轮的熊市至少为三年时间,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趋势没有明朗之前,市场就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股市已经闻到了血腥,但残酷的杀戮还在后面。政策救市不会改变市场的运行趋势:经济的二次探底必有,政策的二次救市断无。如果决策者不顾中国经济的客观实际而一意孤行,如果去年四万亿救市的悲剧在中国重演,那么等待中国经济的就将是万丈深渊。今年的市场已经很难出现政策底,即使出台了降低印花税一类的措施,那么带给市场的也就是半天行情。   经济转型必须跨越五座山
(2010-07-09 16:37:27)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积累了日渐尖锐的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逐渐显露,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机制都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在长达30多年的增长中,始终也未能有效地建立起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投资拉动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在“政绩GDP”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下,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的结果就必然是不断累积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经济无效增长的部分占整个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二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出现了明显的延缓趋势,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发展模式始终也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来,相反,国进民退的现象却日益突出,社会资源越来越大规模地向政府手里集中,行政配置资源的特征愈加明显,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不断弱化,除了依靠日复一日的宏观调控外,靠市场自身来解决经济问题的环境与机制都基本缺失。    三是,中国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正日益走上一条与现代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道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其主渠道与主机值都是资本市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角都是股市而不是银行,而中国经济在最近10年的发展中,却大大强化了银行功能并同时弱化了市场功能,股市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了“圈钱”的工具,其本身与生俱来的资源配置机制与资源配置功能都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使得资本市场在运行中缺乏应有的功能与效率。到今年一月份,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80.5万亿元,相当于目前沪深股市总市值的4.33倍。银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表明我们的资源配置机制离现代市场经济正越来越远,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任务都同样任重道远。    在一个体制、机制与运行模式都发生不同程度变形的环境下来调整经济结构,其难度与复杂程度都会远远地高出人们的想象。在我看来,中国经济要有效地完成结构转型,必须跨越五座山。    第一座山是弃速度。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是速度第一质量第二,当速度与效率发生矛盾时,我们都往往是优先考虑速度。在这方面,去年就最为典型。在2008年底,中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就已经开始显露,结构性矛盾也已经相当突出。但当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在没有审慎分析中国经济现实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就仓促地推出了大规模的救市计划,大量救市资金流向了本来就应该淘汰的过剩产能与企业,这就使本来已经十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严重。今年以来,我们开始把调结构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但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我们的宏观调控又开始变得举棋不定,不但调结构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动摇,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蹈去年覆辙的征兆。如果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有效地越过“保增长”这座山,那么调整经济结构的目标就不但会落空,经济转型的任务也很难有效推进并顺利实现。时间拖得越久,积累的矛盾就会越多,对经济的转型就越不利,经济的长远发展就会越困难。    第二座山是转理念。经济增长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似乎早就解决了的问题有必要重新研究。必须看到,中国经济的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且是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的全面转换。经济的发展不能以GDP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而必须把人民福祉的提升和幸福指数的提高作为目标。去年宏观经济决策的最重大失误,是为了实现“保8”而把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入了房地产市场,不但催生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而且也大大激化了本来就十分严重的社会矛盾。如果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人民群众连房子都买不起,并且以牺牲整整一代人——大多数的80后和90后都既付不出首付又付不起月供因此连“房奴”都当不起而只能做“蜗奴”,那么这样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就是失败的,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发展即使没有也无妨。经济转型并不只是要扶植几个企业与几个产业,而是发展机制、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的全面转换。现代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体制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是靠行政权力拨动的,现代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则是涌动的。没有市场的全面发育、没有竞争的充分展开、没有残酷的优胜劣汰,不但产业的升级换代难以形成,而且新的经济增长点也难以在竞争中产生与扩散,这就会使经济转型缺乏应有的机制与动力,转型的时间就会被大大拖延,转型的难度也会成倍增加。    第三座山是创机制。结构转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的发展中转型。发展中转型的基本前提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市场和充分的竞争,并通过竞争的优胜劣汰来淘汰落后产能并发展先进产能,这种转型方式虽然残酷但社会的代价最小,经济的波动也最小。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国有垄断加行政控制的市场经济,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要想在发展中完成,其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另一种是在危机中转型。危机中转型的社会成本最高,经济的代价最大,但在整个经济的全面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并且通过发展转型已无可能的时候,危机中转型就是不得不接受的方式和途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只能解决总量问题而不可能解决结构问题,结构问题的解决必须主要靠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来实现。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在危机中转型的重大机遇,但由于决策失误,不但这样的机遇被白白丧失,却反而进一步加重了本来已经十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使得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变得更加艰难,包袱也更加沉重。今年的宏观调控把调结构作为主题和主线,这本来是要矫正去年的决策失误,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出现之后,我们的宏观政策又变得举棋不定。可以说,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在走钢丝,不在别人的危机中调结构,就只能在自己的危机中调结构。在流动性已经泛滥成灾的严峻形势下,再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就会招来“滞涨”的重大隐患,甚至可能给经济带来严重危机。    第四座山是调收入。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这种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又都是为了增加人民群众的的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因此,经济结构的转型必然伴随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或者可以反过来说,没有收入分配结构的全面调整,结构转型也将很难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的结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变革,正因为其意义如此重大,因此其难度也会无比之高,甚至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阻击与反抗。国进民退的现象必须改变,国有企业垄断国家主要资源的局面必须调整,资本市场单纯“圈钱”不讲回报的“造富机制”必须抛弃,整个社会的合理与有效的分配机制应该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中国的两极分化问题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再分化下去就将酿成大患。在结构转型的所有方面,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可能最为复杂也最难实现,但这是一个关乎子孙万代的宏伟基业,在这方面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有丝毫的松懈与怠慢。    第五座山是变环境。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该在一个共同的、公平的环境下展开竞争,否则,民营企业就永远也无法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小企业也就永远也无法做大多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最主要问题是国有垄断,这种垄断既妨碍了竞争也降低了效率。国有企业不仅垄断了资源,而且还垄断了上游产品的价格;更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还垄断了金融机构配置的绝大部分金融资产。无论是货币政策紧还是松,国有企业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银行贷款,而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大都既是民营企业又是中小企业,因而都很难得到必要的信贷支持,这也是最近几年第三产业迟迟得不到较快发展的主要根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整经济结构与其说是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不如说是调整经济体制模式,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市场体制、市场机制与市场环境,以便让所有企业都能够在这样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中展开充分和有效的竞争。    五座大山就是五道门槛,每一座高山的跨越都会充满艰难和坎坷。在这个过程中,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新兴产业群的建立必须给予格外关注,不如此,即使解决了中国经济结构扭曲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与发展后劲的问题也仍然难以解决。这既是中国经济新征程的开端,也是全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曲折和阵痛,但却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方向、希望和未来。  股市转折的六个基本条件
(2010-07-16 16:08:09)     历尽磨难的中国股市又开始了异常漫长和难以忍受的熊市历程,饱经沧桑的中国股民也不得不面对市场的惨烈下跌并且忍受着财富损失的巨大痛苦。自从中国股市在机构的全面看好声中迭创新低以来,市场与投资者就天天盼着股市转折,然而与投资者的预期正好相反,市场的转折不但没有如约而至,却反而在熊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今年以来市场的最大跌幅已达987.74点,幅度为29.85%,市场与投资者都蒙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从去年年底开始,我就反复指出,中国股市已进入一轮长期熊市,市场没有上涨空间却有巨大下跌空间。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原因:1、这一轮熊市之所以是一轮长期熊市,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内在矛盾全面爆发。股市下跌固然与股指期货的推出有一定关联,但即使没有股指期货,股市照样会走熊市行情。2、今年以来的熊市并不是一轮新的熊市,而是2008年熊市的延续和继续。在2008年,为了实现保8的目标,中国股市再一次成为被利用的工具,在实体经济处于零下20度的情况下,虚拟经济的温度却被人为地调到了零上20度,导致市场出现了极为怪异的上涨,操纵市场的主力资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额利润,并且把散户引诱进股市且深深牢牢套在了股市。今年的市场走势,实际上就是市场与投资者对去年救市政策的“用脚投票”,是市场自身在纠去年政策失误的偏。3、美国次贷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不要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演绎之中,即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解决,那么熨平全球经济的创伤也需要相当长时间;而在危机还在不断爆发并且全球市场仍在不断动荡的时候,牛市的到来就只能是天真的幻想。正是在这三个方面的重大判断失误,才导致去年年底几乎所有的国内外机构都看错、看反了今年的A股走势。    股市的魅力和魔力在于它的有涨有跌。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既然市场现在已经深陷熊市,那就意味着牛市早晚要来。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股市会迎来反转并进入新一轮牛市呢?根据我的分析和判断,主要需要六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经济转型初见端倪。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上。从发展的驱动力来看,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红利都正在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人口红利还在,但已不会持续太久,“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使得中国经济的最大优势——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土地红利还在发挥作用,但土地财政所导致的高房价已经成为千夫所指,土地红利对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也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中国入世所带来的外贸红利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利益,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显著恶化,外贸红利对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正在逐步削减。从发展的制约力来看,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已经明显地遇到了四大瓶颈:一是体制瓶颈。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与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使得中国经济缺乏优胜劣汰的自调节机制,整个经济结构无法在市场的竞争中完成升级换代,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群也不能在这种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为经济发展引领方向与趋势。二是发展瓶颈。靠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的新的发展方式与增长模式。三是环境瓶颈。靠牺牲环境来保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四是资源瓶颈。靠掠夺资源来实现发展的路子已经山穷水尽,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弦易辙。无论是从发展的驱动力还是发展的制约力来看,中国经济都必须进行全面转型。转型的实质是培育市场环境与市场机制,让整个经济增长从以重复建设、盲目扩张的投资拉动型模式逐步向市场导向型与需求导向型模式转变。这将是一个漫长与艰难的过程,一旦这种转型初见端倪或取得明显进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将曙光初现,中国股市也就离转折为期不远了。    第二个条件是,国际股市基本稳定。国际股市要实现基本稳定,一个必要的前提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要基本题解决并且在其他地区不再爆发危机。如果美元从弱势美元转成强势美元,那对全球经济将最为有利。美元成为强势美元,意味着大宗商品价格会出现全面回落,资源为王的理念将为现金为王的理念所取代,这将有利于缓解全球的通胀压力。美元走强还会导致全球资金向美国转移,美国经济与美国股市将很可能一枝独秀,这也有利于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且会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美元走强还将使美国的2.5万亿美元的对外负债打折,这将大大减缓美国的偿债压力,因此在美国国内也存在着让美元走强的内在需求。如果出现强势美元的格局,那么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再加上中国外汇储备中的巨额美元资产,这都会给中国股市带来相对积极的正面影响。    第三个条件是,货币政策必须转向。结构转型与经济转型的任务已经提出超过半年时间了,但这种转型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展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的流动性过于泛滥,在如此泛滥的流动性面前,经济转型就只能是一种空谈。货币政策的全面收紧是经济转型真正开始的主要标志,什么时候货币政策开始真正收缩了,那就意味着经济转型全面展开了。经济转型的另一个前提是高房价的理性回归,没有这种回归,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买不起房,就很难促进人们放心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的形成也只能是一种幻想。货币政策的收紧是一个必要和必然的过程,在经济转型取得成效、货币政策再一次转向宽松的时候,股市转折的预期向现实的转化也就会随之开始进行了。因此,股市要实现转折,一定会经历一个货币政策由收紧再到宽松的过程,而这样的先紧后松将对股市形成更大的刺激,其转折的力度与强度也都将大大超过以往。    第四个条件是,通胀必须得到有效控制。通胀无牛市,特别是在严重的通胀形势下,股市要实现反转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在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货币政策的方向与力度,而且还要认真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胀的关系,更不能出现通缩或“滞胀”的局面,否则不但经济转型会遇到重大阻隔,股市转折也会遇到严重障碍。    第五个条件是,股市必须调整到位。现在,上海股市的估值虽然已不算高,但如果把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考虑进去,那么这种估值也不算低。去年年底国内主要机构对今年的股市走势之所以会做出如此严重的错误判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动趋势在判断上出现了问题。在股市迭创新低并进入熊市后,这些机构又纷纷调整对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把今年的业绩增长从原来的25%下调到15%。股市的运行趋势要求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动趋势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把握,没有这个基本的前提,所做出的预测就或者是猜测或者是有意误导。在我看来,这一轮的股市调整将会使中国股市的估值不断走低并处于全球主要股市的末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全面转型的重大任务),指数的绝对值也会处于历史低位,当股市成为绝对的价值洼地时,市场就离转折的到来为期不远了。同时,股市转折在估值上还有一个必要前提,那就是主要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从发展的下行周期重新步入上升周期,而现在的银行、钢铁、建材、有色和其他资源类行业与企业都已经走完了一个完整的上行周期并且都在步入下行周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估值过低的判断就很难成立,特别是在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的估值都还悬在天上的时候,这种判断就更没有客观依据。    第六个条件是,股市出现重大制度创新。如果股市的价值洼地与重大制度创新同时出现,而中国的经济转型又初见端倪,那么中国股市就很可能再次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对像;或者中国经济在某些方面与某些领域出现了重大的技术创新进而为中国股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动力或想象力,那就会引发股市出现重大转折,并且使得这种转折具有前所未有的爆发力和推动力。    上述六个方面的条件,核心是经济转型,但其他几个方面也可能带来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因此,我们既要对这一轮的熊市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制度准备,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对股市的趋势判断做出调整,盲目的自信与过于的悲观都不利于市场的发展与投资的选择。就股市自身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危机往往是制度创新的良机,也是市场走出困境的契机。体现在股市政策上,就是要变消极的股市政策为积极的股市政策,变危机型的股市政策为发展型的股市政策,变过度“圈钱”的股市政策为以资源配置为主的股市政策。股市政策的这些重大调整,既是应对未来市场格局演变的需要,也是市场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方面,需要整个市场与管理者的更大魄力与积极努力。  三季度的行情最纠结(2010-07-20 14:47:10)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明显的下行周期,随着内在经济矛盾的逐渐显露和日益爆发,中国股市已进入了一个时间跨度会比较长、下跌幅度会比较深的长期大熊市,这一轮的熊市很可能会延续到2012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实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保增长与调结构的艰难选择,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那么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会日甚一日,股市也将面临苦难深渊。今年以来,我先后发表了一季度行情不会有、二季度行情最复杂的文章,这些观点都已经被市场走势所验证。现在已经到了三季度,而且这几天市场已经出现了一定力度的反弹,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怎样把握三季度行情?在我看来,三季度的市场走势很可能与一、二季度不同,市场的演绎会比较纠结,市场的运行会剧烈震荡,在总体趋势仍然看淡的大背景下,不排除在三季度有一波反弹行情。也就是说,今年以来股市的单边下跌行情已经结束,震荡下跌行情将全面展开。如果今年要有一波像样的反弹行情,那就会发生在三季度;进入四季度以后,经济状况会更加复杂,股市的运行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市场的前景可能更不容乐观。    首先,三季度面临政策的相对真空期,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力度会相对较弱。出于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也考虑到今年5—6月份的经济下滑,决策者在政策的抉择上一直处于举棋不定状态。每年的7月,中央都会召开有各省市主要领导参加的高层经济会议,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往往都会在这个会议上做出。2008年3月,全国人大刚刚通过了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议案,但到了7月的高层经济会议,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就在会议上消失,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如此之快,实属举世罕见。最近的高层调研实际上就是在为这次会议做准备,如果在这次会议上把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由调结构变为保增长,或者虽然不明确地提出这种变化,而不再强调调结构或大大弱化了调结构的目标,那么市场就会做出相应反映。这几天的股市反弹实际上就是对政策预期变化提前反映的典型例证。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再度发生这样的重大变化,那么短期会刺激经济,长期会刺激危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就将成倍增加,调结构的目标就将更难实现,经济与社会矛盾也将进一步累积,下一届政府也将举步维艰。这种看似股市的短期利好会在实践中演变成市场的长期重大利空,甚至会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灾难。因此,调结构的方向和目标绝对不能动摇,完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制的努力绝对不能放松,打压房价的政策也绝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中国股市的熊市进程就会越走越远,甚至在可预见的时间里都很难看到曙光再现。因此,三季度的股市最纠结,就纠结在涨也无奈跌也无奈,无论是表面上的利好还是实质上的利空,都对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长久不利。    其次,大盘在今年单边下跌,技术上有反弹要求。今年以来的股市特别是二季度以来的市场运行几乎处于单边的下跌态势,沪市的最大跌幅已达987.01点,幅度为29.31%。在政策面与技术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契合的情况下,股市有可能出现一波反弹,但反弹的高度将非常有限。大量的套牢盘等待解套,新增的大小非与大小限在伺机沽售,新股的IPO有增无减,再融资也像洪水猛兽随时都会出山。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发生调整,那对股市就属于短期利好,但市场深层隐含着的内在矛盾又会极大地制约市场的反弹空间,特别是在市场已经有了做空机制以后,在股市长期看淡的大背景下,任何的反弹都会给股指期货的空头创造一次新的建仓机会,使得反弹的空间和力度都大打折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市场中的蓝筹股大都处于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下行周期,在这样的周期刚刚开始的时候,主观地认为股价估值的高与低都可能缺乏依据。上半年证券行业的利润下降了33%,就深度套牢了一直把上市证券公司作为投资对象的机构与散户投资者。而在未来的几年中,类似于证券行业的状况还会不断地在其他行业重演,这也会大大加重市场的投资选择与估值判断困难。因此,三季度的股市最纠结,就纠结在利好与利空同在,纠结在市场选择与市场判断的难度提高和多空博弈的水平升级。不根据市场变化了的情况去及时调整投资方式与思维方式,也会犯下财富损失的重大错误。    第三,国际股市还处于明显的动荡之中,这也会给市场带来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最近欧元的反弹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趋缓究竟对全球资本市场意味着什么,现在还很难做出判断。在以香港股市作为桥梁的全球市场环境中,A股市场几乎很难走出独立性的上涨行情,而世界经济的全面好转肯定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方面,三季度可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与关节点。因此,三年季度的股市最纠结,还纠结在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上,如果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那么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不容低估,更不要说欧洲或其他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还可能进一步爆发。因此,即使在三季度会有一波反弹行情,行情的高度也不会太高,而且还存在着随时发生中断的可能。    还必须指出的是,这几天股市的反弹是以房地产股作为龙头的,这与市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将逐步放松的预期有关。但在我看来,高房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并且在吞噬3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成果。在一个连住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下,高房价对社会矛盾的忍耐力、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对科技进步的创新力都会形成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的转型都会面临重重困难。在“国十条”于今年4月推出以后,房价天天都在上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任何回落的迹象。最近地王的接连产生和一手房交易量在大城市的快速回升,都预示着房价调控有失败的危险。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增长而放松了对高房价的打压力度并且不及时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进而引发房价的新一轮暴涨,那么等待中国经济的就将是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   股市的制度创新必须全方位推进
(2010-07-30 16:35:00) 
    以“国九条”的推出为基本纲领、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实施为主要标志,中国股市的制度创新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的陆续推出、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的相继登陆,都是这种创新的典型表现。可以说,这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在股市的制度创新上步子迈得最大、举措推得最多、对市场的影响也最为深远。虽然取得了如此多的进展和成效,但中国股市的制度创新还远没有完成,市场运行也还远没有达到有序和有效。这主要是:1、股市发展还没有真正提升为国家战略。到目前位置,决策者对股市的认识还停留在“利用”和“圈钱”上,股票市场本身所具有的资源配置机制还远没有形成,资源配置功能还远没有发挥,资源配置效率还相当低下。2、保护投资者利益这一股市监管宗旨还远没有落到实处。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中还属于最无奈的群体,其利益被损害和伤害都还投诉无门。市场在无缘地流血、股民在无故地流泪、财富在无谓地流失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股市的投资理念与发展理念还远没有确立。大起大落、齐涨齐跌、乱涨乱跌成为市场运行的常态,这使得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不但不能有效形成,相反,政策却一直成为股市运行的主导力量,投资者每天都在看政策脸色行事,这就使市场很难形成正常与合理的投资预期与发展理念。3、一些制度创新在制度安排与实际操作上都出现了重大走偏,在这方面,创业板就是典型例证。如果说中小企业板的推出基本是成功的话,那么创业板的推出就是严重失败。目前的创业板市场既不是创业的市场也不是创新的市场,而不过是一个与中小企业板相类似的造富市场,在创业板市场上,造假与虚构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刚刚上市的企业就出现相当规模的亏损,这显然是上市时过度包装的结果。不伦不类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更使创业板乃至整个市场的扭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导致市场与投资者深受其害。现在,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四种颜色的PE,即红色PE(有政府背景)、蓝色PE(有海外背景)、白色PE(券商等风投)、黑色PE(专门包装创业板公司的幕后企业与个人),全国都在包装创业板企业,那就不可能有好的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很可能会成为大大小小***的潜伏基地,并通过创业板市场形成一个合法的寻租通道与敛财平台。这个问题如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创业板市场如不尽快亡羊补牢,那么在这个市场上就很可能出大事、出大乱、出大案,最后的乱局就仍然会让市场与投资者买单。    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是中国股市制度创新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即使是这一改革本身现在也没有真正完成,这个改革的最重大缺陷是对流通股补偿太少,在成就了成千上万的亿万富翁的同时也造成了成千上万中小投资者的财富损失,08年的大熊市就是对股权分置改革重大失误的矫正,今年的熊市也仍然在矫正着这个改革的失误。新老划断以后新股发行的大小限锁定期过短,这就在时间上与股权分置改革的大小非形成契合,给市场运行造成了长期和过大的压力。7月份的市场刚一出现反弹,大小非的减持金额就环比增加四成,这表明,中国股市的制度创新不但旧伤未愈又添新愁,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触及。不解决中国股市的全方位制度创新问题,不把市场运行从政策市的阴霾下解放出来,中国股市的主要功能就只能是周而复始的不断“圈钱”,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就只不过是一种空谈和幻想。    从整体上来说,股市制度创新的全方位推进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国家层面、监管层面与司法层面。这三个层面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使中国股市成为真正的市场而不是行政的附属物,就必须从这三个层面全方位地推动中国股市的制度创新。    第一个层面的制度创新是国家层面。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对股市的认识和观念,变消极的股市政策为积极的股市政策,变危机型的股市政策为发展型的股市政策,变过度“圈钱”的股市政策为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股市政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要从以银行作为资金分配的主渠道和资源配置的主机制向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转变。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不是以银行为中心而是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为中心,而中国近年来所走的道路恰恰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背道而驰。由于国有银行的官员都由行政任命,因而控制了银行的管理者就等于控制了银行,因而行政权力更乐于见到银行的强大而不是股市的发展。1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银行业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80.5万亿元,为沪深股市总市值的4倍多。由资本市场作为资金流动的主渠道与资源配置的主机制与以商业银行来作为资金分配的主渠道与资源配置的主机制有着本质区别。资本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是市场理念作用于市场的过程,商业银行主导的资源配置是行政理念作用于企业的过程;资本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是市场机制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收缩过程,商业银行主导的资源配置是行政意志的自我膨胀与自我收缩过程;资本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是多数人的公开博弈过程,商业银行主导的资源配置是少数人的内部与外部的不断磨合过程。由于商业银行过度地依赖国家信用,就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与国家的系统风险建立起了一个看不见的联系通道,也导致资不抵债的企业能够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继续生存并且发展下去。巨额存贷差的存在导致资金这种现代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被大量闲置,并且成为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根源。银行贷款主要靠抵押与质押,这就使得制造业成为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最主要流向,这一方面形成了过度竞争与过度出口,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进而大大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使得高科技、服务业与新成长的企业因长期得不到银行支持而无法实现更快与更大规模的发展。实践已经表明并且还在继续表明,由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分配的主渠道与资源配置的主机制不利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与发展,也不能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置换。不但商业银行自身需要走出传统业务的单一模式而走向混业经营,而且由资本市场来取代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主渠道与资源配置的主机制也势在必行并刻不容缓。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资金向股市的转移是一个必然的和客观的过程,这是解决中国经济中流动性过剩的最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中国经济良性循环的最重要机制和最必要条件。    2、建立有利于股市发展的税收制度。鉴于中国股市20年来始终是牛短熊长,而上市公司的强制性分红制度还远没有建立,因此政府要在税收上进行改革,并且要在税制上体现出积极股市政策的发展取向。股票交易印花税是一个过时的税种,应当予以取消;股息红利税不利于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在税制设置上也有重复课税的特点,因此也应该废除。向解禁股征收的资本利得税也要进行调整:解禁期满就减持的征20%的税;解禁期满继续持股3年以上的征15%的税;解禁期满继续持股满5年以上的征10%的税,以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并且缓解市场的供求压力。税制稳定是股市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绝对不能再根据股市的起落来调整税制,否则股市就永远也无法摆脱政策市的阴影,市场本身所应该具有的客观机制也就很难建立起来。    3、国有股的利润应该向全体人民强制分红。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变模糊的产权为明晰的产权,二是变集中的产权为分散的产权,三是变呆滞的产权为流动的产权。股权分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第三个方面的问题(但没有完全解决,国有股的流动已成为市场的又一个难题),但进一步推进改革就必须把模糊的产权变为明晰的产权。国有股的收益不能归各级政府,因为市场经济中的政府收入只能来源于依法征税;国有股的收益也不能归企业或企业集团自身,因为国有企业所占有和使用的都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国家资源。最好的途径就是把国有股的收入向全体人民强制分红,这样既符合产权明晰化的改革要求,又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缓解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内需动力不足问题。    第二个层面的制度创新是监管层面。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是创造股市发展的宏观环境,监管层面的制度创新则是为股市的正常运行创造制度条件。在监管层面,中国股市制度创新的任务也是任重道远。    1、要明确中国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的职能分工,彻底解决监管层既是裁判员、教练员同时又是运动员这种角色混乱、监管错位的问题。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与上市的的审查权要下放到证券交易所,证监会不再管股票的发行与上市问题;证券交易所要进行公司制改造并且可以上市,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沪港、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互竞争以及内部制衡问题。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要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在全世界的股份经济已经经历了特许主义原则、核准主义原则、准则主义原则和严格准则主义原则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股票发行与上市还停留在核准主义原则阶段,这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南辕北辙。股票发行要尽快向严格准则主义原则过渡:一方面设立较高的上市基准,另一方面又严刑峻法打击造假者和违法者,让造假者与违法者倾家荡产以大幅提高违法成本。这项改革的核心是审核权的改革与下放,以便让证监会从门庭若市变成门可罗雀。在证券交易所连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决定权都没有的市场环境下,奢谈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就只能是个笑柄。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与上市的决定权必须下放,不如此,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就不可能真正完成,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发挥。    2、股市运行的基本制度需要尽快完善。在这方面,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业板的规则需要全面调整,不能把创业板变成藏污纳垢的场所。创业板要真正为创业服务,为创新服务,进而使创业板市场能真正成为中国新经济的培育场所,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发现场所,成为新兴产业群的汇集场所。二是,新股发行的询价制度要尽快解决。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地解决新股发行的市场化问题,那就应尽快解决新股询价的混乱和无序问题。解决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出高价者得,让胡乱出价的机构得到场外发行的全部股票。如果几家机构同时出了高价,那就或者让他们分摊,或者摇号确定中标者。在这方面,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维护市场的正常定价秩序,让胡乱出价者付出血的代价。三是,取消ST公司,实行直接的退市制度。ST股票是中国股市的一个毒瘤,是内幕交易的最大祸源。中国股市的信用缺失在ST股票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20年来中国股市的最大耻辱。中国证监会前一时期所要实施的ST新政要尽快推出,制度创新不能唯股价指数的马首是瞻。四是,建立上市公司的强制性分红制度。上市公司给投资者的回报要作为一个硬指标来约束企业,特别是要改变上市公司通过送股或转增这种金融幻觉来欺骗投资者的行为,以建立起合理和有效的市场分配制度。五是,严格限制并有效监管证券公司的直投行为,特别是由证券公司做承销商和保荐人的上市公司,直投行为应该严格禁止,否则就很可能出现上市公司与承销商和保荐人之间的串通行为,以欺骗市场与投资者。六是,严格限制直至根本取消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股市不是提款机,股民也不是贡献者,周而复始的再融资已经成了中国股市的一个重大隐患,这种再融资的本质涵义就是把经营风险向股市与投资者转嫁。上市公司如果确实需要发展资金,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的方式来解决,这也是国际通行的方法和惯例。中国股市的再融资问题不解决,或者不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全面提高的再融资标准,那就相当于让股市不断地给上市公司打吗啡,市场的长期投资理念和长期预期机制就永远也无法真正建立起来。     3、中国股市的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过程,在这方面的制度创新也需要加快进程。国际化不等于国际板,国际板的推出要慎之又慎,否则就会一方面打开了市场大规模扩容的口子,另一方面又大幅拉低了中国股市的估值基准,并且会造成市场的大幅波动。比较可行的思路是考虑AB股的如何对接问题,这样既能化解市场的内在矛盾,又能减少市场波动。    第三个层面的制度创新是司法层面。司法层面的制度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要大幅提高市场的违法成本,实行严刑峻法,让以身试法者面临灭顶之灾,同时对内幕交易要引进国外的举证倒置制度。二是要尽快建立股市的民事诉讼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建立集团民事诉讼制度,把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等方面的监管纳入社会制约与司法制衡的轨道,从而真正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从口号变成行动。    总起来说,中国股市的制度创新主要是为了实现三个方面的制度目标:一是在市场上真正建立起一道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屏障,进而使弱势群体不再弱势。二是把股市从行政权力的附属地位下解放出来,从政策市变为市场化,从而真正形成合理与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三是,建立有效矫正市场走偏的股市基本制度,进而把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股市为什么总是牛短熊长微博研讨会”纪要
(2010-08-13 16:53:05)
    牛短熊长——这是中国股市成立20年来的一个最显著特点。20年来,中国股市始终也未能有效地发挥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与作用,在股市运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背道而驰。导致股市运行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哪里?中国股市怎样才能与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趋势相适应并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与作用?7月30日,我在微博上就这个问题组织了一次大型研讨会,约有42.5万名网友参加了会议,600多名网友做了发言或提交了文章。大家从体制、机制、运行环境与政策选择等各个方面对中国股市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1、股市问题的核心元素    中国股市诞生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股市诞生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决定了这个市场本身就带有先天的制度缺陷。    网友“黄沪滨”指出,中国股市本身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外在地移植过来的,在移植过程中,我们人为地给股市附加了太多的东西,使得股市的内在机制在这种附加中受到严重扭曲。股权分置是这种扭曲的一个最典型例证,政策市是这种扭曲的另一个特征。过分地强调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使股市本身成为了单纯的“圈钱”场所,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或者被搁置,或者不发挥作用。    网友“视其所以”认为,中国股市成立20年来,自身始终也没有一个准确和清晰的定位,或者被利用,或者被边缘化,是20年来中国股市运行与发展中的最主要特征。每当经济运行出现困难需要股市来提供资金支持时,股市的发展就被纳入决策者的视野;而一旦国企解困或者脱困的任务完成,或者暂时不需要利用股市了,股市就立刻被置于边缘化状态,发展机制与发展能力都被极大削弱。股市发展始终也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20年来中国股市的最主要问题和最重大缺陷。    网友“李忠华DL”强调,中国股市的最大问题是管理层把股市的融资功能放在第一位,而把最核心的“三公”原则的贯彻放在了次要位置,20年的时间也没能建立起科学、严厉、严密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造假成本极低而利益极大,导致虚假横行和投机盛行。    网友“鲜斌”概括,中国股市之所以总是牛短熊长,其根本问题在于中国股市没有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近10年来,中国经济的GDP增长率有9年都在8%以上,而股价指数却几乎仍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制度缺失或制度执行不到位,股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市场,而只是长期看政策脸色行事和被消息面主导的投机市场。    网友“散布者的遐思”分析,中国股市的主要问题在于这个市场是行政第一的股市。权力主导一切,股市从建立之初就不是为股民服务的,这与国外成熟把股市保护股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完全不同。股市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与监管者都是一家,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三公”原则,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有效保护投资者的权利与利益的长效机制。2、牛短熊长的主要症结    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最主要原因是股市的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基本制度的扭曲与股市政策的过于短期化就造成了中国股市的剧烈波动,并形成了牛短熊长的基本运行格局。    第一种观点,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缺陷。网友“肖立波”指出,牛短熊长的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价格高估且没有投资价值,而价格高估的原因又在于中国股市在制度设计方面的内在缺陷。股票发行时不是市场化而是行政审批,上市后不是严刑峻法而是放任自流,亏损后不是直接退市而是反复重组以套取社会财富,久而久之,就使得中国股市与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逐步降低,这也间接造成了股市牛短熊长的局面。网友“嫦娥奔月2010 ”指出,需要资金的企业往往因为审批而错过了发行时间。当大势向好的时候,监管层让大量的企业发行股票;大势不好时,监管层又往往采用停发新股来“救市”。这种人为控市的制度设计违背了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扼杀了市场的本性,使股票的价格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第二种观点,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的投机本质。网友“摘星亮子”指出, 中国股市是投机市场而非投资市场,最典型的就是ST股票的炒作现象;中国股市是政策市而非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例如汇金在政府授意下对市场的操作行为及07年股市暴涨时的打压行为;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权益漠视和不给股东回报的无良行为导致投资者无法去做价值投资,而过度的价格炒作又在更深层次上伤害了市场与投资者。
    第三种观点,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定位不准。网友“鲜斌”指出,中国股市在形式上早已沦为上市公司的圈钱工具;上市公司尤其国企分红水平长期过低,市场无投资基础,投机行为长期盛行;定价环节各市场主体话语权严重失衡,中小股民利益严重受损;上市公司再融资次数和额度无度,中国股市已经俨然成了上市公司的提款机;监管不严,操纵股市的违法成本太低。网友“招积肥猫”指出, 最关键的一点是:当初创办股市的原始动机绝对不纯,到现在这么多年都无悔改之意!股市一如既往是个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的场所,骗取最广大、最基层股民的“资本”填国企的亏损深壑!君不见"ST”的帽子戴的多快!没有健康的牛,就没有健康的牛市!只有大家觉得股市是个股市了,股市才能正常健康成长。
    第四种观点,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是主力刻意为之。网友“郑石水1107 ”指出,从主力的操作手法上来看:1、主力打压股指获取底部筹码是缓慢的,底部要震三震,尽量在底部获取更多的廉价筹码,故调整时间就长。2、主力打政策时间差,舆论唱多清洗空头思维,连续逼空造市吸引资金追高买入,迅猛拉高派发,短平快完成操盘计划,故上涨时间相对较短。3、牛短熊长。底部三月,顶部三天,这都可以从主力的操盘手法上解释。
    第五种观点,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是市场整体存在缺陷。网友“周又勋”指出,1、股市政策的弊多利少。A股市场从设立以来,始终摆脱不了政策的左右,而政策对股市的积极态度往往都是三分钟热度,需要大规模融资的时候刺激一下,融资高潮过后股市政策重归平淡甚至消极。2、“三公”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机构主力及中小投资者的信息大幅不对称,使得资金力量雄厚的机构特别是社保基金每次都精准抄底逃顶,剩下中小投资者用血和泪为机构买单,导致大部分中小投资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来休养生息,重新积累再次入市的资金力量,因此每次短暂的牛市过后都会伴随着漫长的熊市。3、市场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现有上市公司的“铁公鸡”现象比比皆是,分红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长线投资回报率低下甚至出现亏损,从而造成投资者热衷短炒而不做长线投资。印花税的存在及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盈利模式导致市场的行政主体与交易通道供应商在主观上希望投资者进行短线交易,长线投资得不到鼓励。4、决策层承受股市上涨的能力远远低于其承受下跌的能力。
    第六种观点,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干预过多。网友“蔡国诚”指出:1、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过于频繁,让投资者无所适从,经济政策对市场影响太大。2、上市公司分配制度不合理,只知融资“圈钱”。转送股,看着股本扩张,好比看着墙上画饼,不如每年派发真金白银。企业如果让股民买了股票能获得可期待且能随年利润增长幅度而同步增长的红利,那作为股东,投资者也能心安理得地做价值投资。3、市场“三不公”让投资者无法放心做长期投资。“三不公”是政策市的必然产物。政策影响市场,先知先觉的是有智囊团体的机构和基金,3400点时社保基金先闻紧缩银根而逃就是一例。4、IPO制度极不完善。5、机构大力做空,也是市场走熊的原因之一。应建立健全限制机构大力做空的机制,以保障市场平稳运行。6、A股市场估值仍然偏高。特别是创业板及中小板。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A股市场估值区间平均值仍将呈现逐渐下降态势。这也将是A股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牛短熊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网友“沈全胜”认为,政策对市场干预过度就必然造成牛短熊长。管理者怎么管,市场就怎么走,虽然市场也会经常给管理者纠偏。中国股市应该是市场化的,而不应是政策化的。政策对市场过度干预,以至于股市的涨跌都要看政策脸色,这样的市场既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公平的,只能满足特定集团的利益,对股市和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不改革创新,不让股市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让大小股东在股市中得到应有的回报,那么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局面就不会改变。
    第七种观点,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关系变化。网友“慧心闪电 ”指出,中国股市在流动性充裕和需要营造某种环境的情况下容易走牛。走熊的直接原因是扩容太快,股权分置改革使流通市值比原来增加两倍,但新股还在源源不断地发行。内在原因是新股发行价太高,超过发展预期,必然要价值回归,公开发行前的股份持股成本低,减持即兑现暴利,这就必然形成股指向下的牵引力。
    第八种观点,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预期转变太快。网友“且歌且行lei” 指出,牛短的原因一是GDP持续的高增长,增强市场预期;二是“过多的流动性”+“长期看好的预期”构成牛市。投资者以成败论英雄,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挣到最多的钱”为目标,所以“挣钱的时间”总是很短。至于“熊长”,在牛短的前提下,毫无疑问——你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和更残酷的代价来弥补前期所犯巨大的错误——本来你不值6000点,你非要搞6000点,因而回归价值之路漫长,回涨之路更漫长。整体来说:GDP增速支撑牛市,流动性过剩吹涨牛市,在这种情况下,牛市过后的熊市就会格外漫长。网友“nbaiceberg”认为,牛短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太贪婪,造成了行情的透支。贪婪造成的后果就是牛市时基金狂发,加速了牛市的进程。而在政府方面,也加速大盘股的发行。总之,牛市承担了太多的功能,政府、基金都会来分一杯羹,这对于行情来说,就很难健康发展---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牛市,所以它很难长。熊长的原因是另外一个心理因素---崩溃的恢复。当人们受伤后,无法很快从伤心中走出。快乐总是短暂的,等待快乐的过程总是很长的。
     第九种观点,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的不成熟。网友“happy大海 ”指出,中国股市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不成熟的结果就是波动大。中国股市在一开始就主要为国企改革服务,缺少质量好的上市公司,很少给股东实质回报,无长期投资价值,因此概念炒作盛行。再加上市场无“三公”可言,在全民造假的环境中,监管不利,有法不依,无法可依,上市公司无法让投资者了解真相而放心去做长期投资。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体制决定了牛短熊长。
第十种观点,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本原因在于给股市附加的东西太多。网友“健康顾问的微博”指出,牛短熊长的原因有二:第一,总想“用”股市解决股市之外的经济问题,股市要承担社会责任。股市越好,责任越重,任重则道远,牛短则熊长。从当年股市为国企脱困,到今天股市帮通胀减压,政策取向一脉相承,至今未变。第二,股市主流投资人的理念是趋势投资而不是价值投资。趋势投资的价值基础不是经营价值,而是交易价值,其主要支柱为市场情绪和资金推动。只有坚持市场的"三公"原则,尊重市场规律,真正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投资者真正而实际地享受到财产投资的收益,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才会逐渐恢复,中长期投资的理念才有可能重新树立。3、股市怎样才能走出牛短熊长怪圈?
    中国股市走出怪圈的实质,不是要塑造人为的牛市,而是让股市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成为整个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场所并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围绕着这个主题和课题,网友们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分析和讨论。    网友“黄沪滨”指出,中国股市要真正成为社会资源的配置场所并有效反映和引领国民经济,就必须进行全方位和深刻的制度变革。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股权分置改革只是治病还不能健体,而且股权分置改革还有很多的后遗症没有解决。全面推动股市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股市走出困境、走向发展的唯一出路。没有一个健全的资本生成机制、资本组合机制、资本竞争机制和资本增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打通股市与整个资本市场的聚财→用财→生财机制和通道,股市就很难走上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并在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中发挥核心的机制、功能与作用。    网友“视其所以”认为,中国股市要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股市的合理定位极为关键。股市必须摆脱政策市的行政羁绊而真正市场化;管理层的职能分工与角色调整必须到位;上市公司的筛选应主要交给市场去解决;对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严刑峻法地进行打击;股市的民事诉讼与团体诉讼制度需尽快建立,违法违规的制度成本必须大幅提高。网友“鲜斌”认为,中国股市要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就必须着力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和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大大提高新股发行门槛,严刑峻法打击利用消息操纵股价行为,尽快改革新股发行的询价机制并严格限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    网友“李忠华DL”提出,中国股市要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必须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1、管理层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监管根本;2、实施严刑峻法,让造假者倾家荡产进监狱;3、建立对证券市场管理者的社会监督机制、社会评价机制和法律惩罚机制,让不作为的市场监管者尽快下台并予以法律制裁。网友“爱絮”认为,必须强化股市的退市制度,对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要坚决予以退市,不再搞什么ST一类的花样来欺骗市场与投资者。    网友“肖立波”分析,从根本上说,深层次体制改革的滞后就是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根源所在。在现有边界下,可以做的主要有:1、将股票发行权下放至交易所,将发行彻底市场化。2、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改革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不应由上市公司自己聘请和发薪水,而应由专门协会或政府监管部门聘请,由投资者保护基金发放薪水。对财务造假者应给予刑事立案且给予巨额罚款,要让造假者付出人生自由、巨额财富和身败名裂的惨重代价。3、对退市制度进行重大变革,必须让持续亏损及造假的企业直接退市。
    网友“善良的时代新人”强调,必须建立上市公司的强制性分红制度,转送股在本质上不属于分红,分红必须是真金白银。
    网友“汉三旗人”主张,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应该有着同样的公平交易制度,比如T+0,现在的大资金可以变相做T+0,而中小散户是T+1,这是最大的制度不公。
    网友“耐心等机会”指出,必须建立从上市到退市全面市场化的股市制度。1、必须严格审核上市制度,加速并加快退市制度,让机构和散户有一个安心和放心的投资环境。2、严厉打击内幕交易,严惩散布虚假信息,依法治市必须有头有尾。3、对再融资要严格审核,上市公司必须按时进行强制性分红。
    网友“慧心闪电”强调,新股发行制度必须进行重大改革。发行制度要市场化,限售股的解禁周期要延长,询价制度要改革,以彻底杜绝把股市简单地视为“圈钱”场所的做法和观念,以真正建立起能够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三公”市场。   股市会不会走出反转行情?
(2010-08-23 02:39:21) 
    宏观政策的突然转向、股市超跌的反弹要求、农行上市的护盘动作形成合力,造就了市场的这一波反弹行情。对于这波反弹行情的性质和空间,我在《三季度的行情最纠结》中已经做了分析。在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弹后,市场的做多欲望又开始强烈,我今晚看上海《第一财经》卫视,主持人竟预言市场正构造一个大的头肩底行情,这令我感到吃惊甚至愕然。一些长期看空市场走势的专家在大盘反弹突破2600点以后也突然改口,提出“不是反弹是反转”的观点,对市场的做多心理也发生了很大影响。现在的问题是,股市的这波上涨究竟是超跌反弹还是峰回路转?宏观政策的突然转向与主力资金的刻意为之究竟会不会改变市场预期?大盘的反弹还会有多大的上升空间?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这一波的股市上涨是在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超跌反弹,反弹已经接近尾声,股市不但不可能走出反转行情,反而会在熊市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并越走越远,整个经济的基本面与股市的市场面都不支持股市出现反转。    1、CPI将持续走高并且会再创年内新高。在7月份的经济数据公布时,大多数主流媒体都预言CPI已达年内峰值并将出现逐波回落走势,我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都提出了否定意见。在我看来,CPI的走势正出现逐级盘升的过程,物价的高点还远没有出现。进入8月份以后,农产品与食品价格出现大涨,我的这种判断正在被市场证实并且在接受时间和实践的双重检验。从整个经济与社会环境来看,中国正进入自然灾害的高发期,货币的过度投放与各种复杂的国内外因素相互叠加,使物价走势很不乐观。到9月份,CPI很可能越过两个3%:当月的物价涨幅与前几个月的平均物价涨幅都超过3%。如果出现这种局面,不管货币当局是否愿意或会否情愿,加息的过程都会不可避免地到来,而且幅度将会超过54个基点。通胀无牛市,股市的反转不可能在通胀逐波恶化的过程中到来。    2、经济的疲弱走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扭转。中国经济的这一轮下滑,是中国经济深层矛盾全面爆发的必然结果,深层矛盾的解决并不是简单地靠政策转向就能实现的。驱动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与外贸红利都出现明显的弱化趋势,体制瓶颈、发展瓶颈、环境瓶颈与资源瓶颈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层层钳制,中国经济的两位数增长时代正在结束,中速甚至低速增长的时代正不可避免地来临。在这样的经济滑坡背景下,指望靠政策来扭转颓势或者让市场走出反转行情,无异于南辕北辙与揠苗助长,这反过来所伤害的正是中国股市的内在机制。去年救市的副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再折腾下去就会使市场陷入苦难深渊。在政策有心无力、回旋空间已经十分狭小的宏观背景下,市场的向下选择已经很难避免。    3、高房价已经扼住了中国经济的喉咙。高房价挤缩了大多数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欲望,需求拉动型经济的形成前景黯淡;高房价加剧了银行业的整体风险,整个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已经彻底被高房价绑架;高房价改变了投资拉动经济的可能和环境,正可谓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高房价压缩了政策的回旋余地和选择空间,一旦政策选择不慎导致房价再度大涨,整个经济就将面临万丈深渊。在我看来,在打压高房价问题上政府已经没有回旋余地和选择空间,不管政府主观是否愿意,打压房价的进程都不能中断,而且力度还要加大,方向需要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地产股领涨大盘正说明大盘没有上升空间,市场资金可以在短期内赌房地产调控政策改变,但现实是没有任何决策者敢拿中国经济的前景和社会民众的愿景做赌注,甚至甘冒经济危机发生的危险。因此,把股市反转的希望押在房地产政策的放松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主观愿望和不能成为现实的过度冒险。    4、股市的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改变。今年以来的股市特别是二季度以来的市场运行几乎处于单边的下跌过程,但市场的扩容没有丝毫的放缓迹象。目前,整个市场的扩容正上演IPO加速、再融资提速、大小非释放的三重奏,这与市场资金的捉襟见肘形成鲜明反差。市场扩容特别是银行业的再融资明显加速,表明去年四万亿救市、地方融资平台的大规模融资、银行过度释放流动性的后果会有多么严重,决策者正利用市场的最后时机来转嫁银行风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今年以来所做出的市场判断:银行业已进入发展的下行周期,如果不是这样,银行业的再融资就绝不可能出现如此疯狂的局面。    5、经济转型还没有有效推进就面临夭折危险。宏观政策从长远目标转变为权宜之计,一方面表明经济面临的深层矛盾已经多么严重,迫使宏观政策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四渡赤水”;另一方面也表明经济转型已经遥遥无期,这对股市来说是绝对的重大利空而非重大利好。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放弃经济转型就等于放弃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希望。久病不医必酿大患,靠“打吗啡”的方式来救人而不是治病,就只能加速危机的到来和整个经济的灾难。不在别人的危机中实现转型,就很可能在自己的危机中被迫转型。在宏观经济面临重大不确定性的经济背景下,如果股市走出反转行情,那就意味着这样的股市已经完全脱离了整个经济的基本面,股市的存在基础也将因此而彻底动摇。人为制造的虚假繁荣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去年的股市走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再次如法炮制不仅不能成功,而且会对股市的内在机制造成根本性伤害,股市就将彻底沦为政策的玩偶与工具,而失去其存在的内在机制与发展的合理空间。    6、国际股市与世界经济的复苏都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持续演绎过程中,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世界经济前景远不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乐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日益加深、经济发展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依存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必然跨越国界,渗透到世界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去年的救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引狼入室,导致中国经济正面临危机边缘。在这方面我们已没有学费可交,任何微小的决策失误都可能引发重大的经济灾难。指望中国股市在全球股市的颓势中一枝独秀,实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笑谈。    毫无疑问,目前的股市走势是反弹而不是反转。反弹与反转的最大区别是,前者随时都可能发生中断并反过来成为最残酷的财富杀手,并且会置整个市场于更大深渊。因此,正如我在一篇微博中所写的那样:不要被迷雾遮住双眼,不要把反弹当做反转;不要把利空当成利好,不要白白浪费你的时间和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