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思考:从《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序言想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5:06
翻译思考:从《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序言想到的

[ 856 查看 / 13 回复 ]

0) showMenu(this.id);" title="发新话题" onclick="floatwin('open_newthread', this.href, 600, 410, '600,0');doane(event);" href="posttopic.aspx?forumid=53">
  • 发送短消息
UID
62278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木樨黄谷

  • 道员(正四品)
  • 100
  • 302
  • 2010-07-19
  • 2010-08-25
2010-08-15 11:14 |只看楼主 1# t T 在外研社学习之际,购得朱徽老师一本新书,《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我早先做硕士论文的时候就涉及到这个领域,脑子里就有想法,是不是弄一本书专门讨论中国古诗的英语译介情况呢?当时甚至请教了有“翻译界印刷机”之誉的方华文老师,方老师让我写小论文投石问路,然后再整理成辑。可是工作占用了我所有时间,等我开始“享受”我的第一个暑假有时间再思考这件事的时候,却发现朱徽老师已经提前一步了。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不及憾叹,我翻开便读。首先看到的是朱志瑜老师写的序。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朱志瑜的书我手头只有一本,便是当初想研究佛经英译时候购买的《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看完一遍只记得了二朱的名字,所以现在读到他为朱徽老师此书写的序,我便多了解下其中缘由。不过看到第一段就遇到了问题,这也是促成我写这篇小文的原因。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朱先生长我几年,在学术上却是我的前辈,我还在读书的时候,他已经在大学教书了,我哪里有资格为这本书作序。”朱志瑜很谦虚地写道。一看前两句就觉得很奇怪,年龄稍长,又不是说“我痴长几年,而其却是我学术上的前辈”,他这里的转折语意的失误,实在不该。如改“却”字为“也”字,语意就没什么差错了。这么明显的错误,难道仅仅是朱教授的笔误或者脑子暂时没想起来?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为书序跋,多半可能就是文学写作了。朱老师在这里的错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他的文学素养。这就让联想到了培训时因为复旦翻译系主任何刚强教授的评论而想到的问题,译入语的掌握水平决定了译本的质量。如今还有多少有文字素养的英语学习者呢,与会专家很多都讨论到这个问题,但我却从这篇序言想到另一个也应该让大家忧心的问题——如今的翻译家还有多少有文字素养呢?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马悦然的说法不无道理,中国缺少好的翻译家,这是中国为什么迄今没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中国作品的英译太差,外国人难以领略中国经典的魅力,这应该不是聒噪。当然这是英语水平的问题,我还想专文论述。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然而汉语水平的掌握问题,在如今越来越是一个问题。肯定有人会为朱志瑜争辩,说什么人都会偶尔犯一些很silly的错误。不过在我看来,这位先后毕业于天外、港中和港大的前辈同仁,主要译著是汉译英,而没有英译汉(除了与李德超合作的学术翻译《翻译研究:综合法》)。这估计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朱老师对英语的掌握稍胜,而英译汉涉及并偏重的汉语文字功底,他估计有些捉襟见肘。自己不搞创作,别妄想翻译,余光中不就是持这种观点么,是十分有道理的。不搞创作哪来的汉语文学造诣?没有汉语文学造诣,对字词句的敏感和语感都不够,这能搞好英译汉工作么?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至于如今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在接触了网络流媒之后,更加不容乐观。信息过剩时代,任何人都要面对大量信息,采集、筛选、贮存、分析等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让人的大脑空前繁忙,年轻人尚能应付自如,朱老师之类的不能拒绝潮流也只有顺乎自然了,不然投稿都难。在这个过程中,他能不受搜狗拼音输入法的侵蚀么?输入法的罪与罚,音直接到字,省略了汉字在人脑中的象形重构这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保持汉字生机和意义的不可或缺的过程——中国人的汉字再现能力是每况愈下了。我本人虽然修习书法,定期还能用手用脑练练汉字,也常有提笔忘字需要借助搜狗的情况,更何况那些基本不用笔的人了!搜狗拼音之类的输入法对于汉字的侵蚀破坏,这也很有必要专文另述。我也曾想过,如果能设计出笔画输入法,而非五笔这种比较专业、接受和记忆都比较难的输入法,而是那种手机上点横撇捺的输入法,这对于国人掌握汉字的功用应该更大。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
所以,电脑时代,不光大学生,翻译家们也难对译入语有高深的造诣,大师时代已经远去。我从一篇序言“批评”朱志瑜的文学造诣,是有失偏颇的,毕竟我没有找到他文学类英译汉的资料,以便查看他的汉语文学翻译水平。他只是或许比较冤枉地成了我借题发挥的突破口。我打算找上十个英译汉翻译家的平常写作和译作进行一番观察,再来“断定”如今翻译家的翻译水准。这样估计就不会太偏执了吧。 õ??Í>eD:www.rbook.netzª¬a?ù¹Â?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