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问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7:57
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ww.moh.gov.cn        2010-07-29

    卫生部于2010年7月印发《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为介绍该项工作的具体内容,解答媒体及公众关心的问题,我办整理了记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并组写了相关问答材料。

一、《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2006年卫生部制定下发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强监测,加强疫情控制等一系列综合性麻疹防控策略和措施。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2009年全国麻疹报告发病率下降到39/100万,比2008年下降了60.14%,达到历史最低水平,麻疹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也明显减少。

    尽管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全国麻疹疫情形势仍十分严峻。目前,距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只有3年时间,就我国目前麻疹发病水平(5万多例),要在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1300例),时间相当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将此3年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进行分年度分解明确,逐年强化落实,才能保证到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工作目标。另外,消除麻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财政、发改委、教育、药监等部门,必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强化部门配合和协作,保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才能将消除麻疹各项工作措施特别是今年即将开展的全国性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落到实处。因此,为做好此3年工作,卫生组织专家对全国消除麻疹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2010年至2012年需要开展的工作逐年进行分解,并明确了相关部委在消除麻疹工作中的职责,制定了《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二、我国为消除麻疹工作部署了哪些工作?

    答:2006年,卫生部制定下发《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工作指标及策略措施和保障措施。根据消除麻疹工作需要,卫生部多次组织专家对麻疹监测工作进行研讨,并于2009年1月修订下发了《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2010年卫生部会同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药监局等部门制定《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提出消除麻疹总目标和分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工作内容与措施、组织与保障措施、督导检查与考核评价等方面内容,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

 

三、我国为消除麻疹工作采取了哪些综合免疫措施?

    答:为消除麻疹工作,我国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综合免疫措施:

    (一)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

    切实提高麻疹疫苗2剂次常规接种率是提高人群免疫力的根本。考虑到我国目前发病水平较高,2005年国家调整了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程序和疫苗接种剂量,以弥补首剂免疫失败和覆盖首剂漏种的儿童,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免疫空白。2007年我国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由原来的麻疹单价疫苗改为使用麻疹类联合疫苗,即8月龄接种1剂次麻疹-风疹联合疫苗(MR),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MMR不足部分使用MR,MR不足部分使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MM)替代,MM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二)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为快速消除免疫空白,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消除麻疹的有效策略之一。2004年以来,全国共有27个省开展了针对目标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其中5个省开展了后续强化免疫,共接种约1.86亿人剂次,各省报告接种率均在97%以上。2010年卫生部决定并全力推进在秋季开展全国统一的以8月龄~4周岁儿童为主要接种对象的强化免疫活动。

    (三)加强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

    严格执行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是保证儿童2剂次麻疹疫苗达到95%接种率的重要关口,国际经验证明也是提高接种率的有效措施,可以保证学龄人群具有高免疫力,阻断麻疹在学校等集体单位的传播。2005年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2010年下发的《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规定每年各级联合教育部门开展统一的督导、评估活动,促进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的全面落实。   四、我国在加强麻疹监测和疫情调查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为配合《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卫生部于2009年1月份正式下发了新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提出麻疹监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及时性监测指标。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建立起麻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开展以个案为基础、实验室支持的麻疹监测。

    针对近年来麻疹散发、局部地区暴发并存的现况,卫生部多次组织专家赴麻疹疫情高发省份开展深入调查,分析麻疹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了解麻疹防控策略措施落实情况以及防控效果,对下一步消除麻疹工作提出工作建议。2008年,针对北京、沈阳、青岛、河北等奥运比赛城市麻疹等疾病的防控工作开展了专项督导,为保障奥运城市疫情平稳提供保障。此外,我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加大政策和知识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消除麻疹的氛围。

五、目前我国麻疹疫情形势是怎样的?

    答:2009年,我国麻疹发病率为39/100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麻疹发病与最高年份1959年相比下降了99.5%。2010年上半年,全国麻疹发病水平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5.17%,麻疹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也明显减少。近年,麻疹发病人群以小年龄儿童为主,但在东部流动人口较多的经济发达地区,成人麻疹发病也呈现较高水平。

六、我国消除麻疹工作面临哪些困难?

    答:目前,距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只有3年时间,就我国2009年麻疹发病水平(5万多例),要在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1300例),任务十分艰巨,还面临以下问题和困难:一是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落实职责,部门参与不够,消除麻疹措施落实不到位。在前期完成强化免疫的省份,如天津、海南、贵州等省份,政府领导动员全社会,多部门配合,强化免疫做的比较扎实,麻疹发病一直维持低水平;但少数省份,由于政府重视不够,工作不扎实,强化免疫几年后麻疹疫情又重新抬头。二是有些地区财政没有落实疾控机构监测、冷链、督导等工作经费,县及以下基层卫生单位接种补助经费缺口较大,工作人员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常规免疫工作不落实。三是免疫工作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疾控机构服务能力差异较大。另外,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疾控机构设置又基于本地人口常规接种工作,部分异地居住儿童和超生儿童往往难以搜索到,实施接种管理难度大。

七、《方案》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

    答:针对上述困难与问题,为做好近3年工作,卫生部组织专家对全国消除麻疹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加强常规免疫管理、严格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实施强化免疫消除易感人群积累大幅降低发病率的思路,将2010年至2012年需要开展的工作逐年进行分解,制定《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提出将麻疹发病率2010年控制在25-30/100万以下、2011年控制在5-10/100万以下、2012年控制在1/100万以下的目标。

    下一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加强常规免疫管理,严格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实施强化免疫消除易感人群积累,大幅降低麻疹发病率。

    具体措施是首先要高质量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0年9月,在全国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协调中央财政已下拨9646万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所需的疫苗和注射器购置费用1.57亿元),以期快速大幅降低发病水平,达到“治标”效果。2011年、2012年秋季,对高发地区及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群体性接种活动,进一步巩固低水平发病率。其次是实施综合措施,落实常规免疫“治本”措施,大力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保持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与教育部门的配合,通过开展儿童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及时发现漏种儿童,并予以补种。最后是落实“标本兼治”措施,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加强麻疹病例监测与管理、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措施,推动消除麻疹各项工作落实。

八、如何保证《方案》要求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

    答:消除麻疹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2000年消灭脊灰的实践表明,消除麻疹工作只有在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才能实现消除目标。为保证《方案》要求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各地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消除麻疹工作紧迫感,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将各项工作责任到人,落到实处。同时要积极宣传消除麻疹有关知识,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周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实施消除麻疹工作的氛围,从而做实消除麻疹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全国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

九、大面积进行免疫接种,是否可能出现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卫生部门是否做好了相应处置预案?

    答: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接种各种疫苗都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概率极低。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儿童需要接种的疫苗品种越来越多,按照要求,儿童完成全程免疫,要接种二十多针剂次疫苗。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越容易和儿童正常情况下的身体不适在时间上发生偶合,造成家长误解。

    为充分考虑到受种者的权益,《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专设“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一章,对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理与诊断鉴定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对因异常反应引起的严重损害者给予一次性补偿,接种一类疫苗的由国家承担,接种二类疫苗的由企业承担。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卫生部会同国家药监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我国已建立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简称AEFI)监测系统。发生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卫生、药监部门会立即开展调查核实和处理。关于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由于造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因素非常复杂,所以在国家《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中明确规定,在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组,负责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专家组由临床、流行病、医学检验、药学、法医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

    针对今年9月即将在全国开展的麻疹强化免疫,卫生部制定了《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各地也将制定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应急处理方案。

    多年来的疾病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使用的麻疹疫苗防病效果是可靠的。此外,我国的麻疹疫苗在出厂前都需要经过国家确定的疫苗检定部门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