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总理的话看深圳路在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58:43

温总理到深圳视察已经为深圳的发展定下了基调,“特、好、新、先、干”。这几个字表面上好象跟以前上级领导对深圳的发展方针和策略相比变化不大,但是我们从温总理的详细解读中可以看到中央对深圳的要求已经有了质的变化。笔者再稍微加上自己的理解。
1. 一要坚持“特”。要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体制改革、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创造新的特色。
笔者解读:必须转变粗放式的依靠土地、环境、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方式,同时要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拿出自己的特色。
2. 强调“好字当头”、“好字优先”、“好中求快”。
笔者解读:注意温总理强调的是好和快,并不是多,即更重要的的发展的质量,而不是发展的总量,再说明白点就是(含常住和流动人口总量的)人均GDP,而不是GDP总量,在发展人均GDP的同时,不以严重牺牲居民幸福感和社会和谐及环境为代价。
3. 要突出“新”。要坚持把创新当作特区的灵魂和生命,向创新要发展动力,向创新要发展优势,向创新要发展资源,向创新要发展空间。
笔者解读:在发展的内外动力、资源、空间方面深圳已经没有优势,但是深圳具备创新的精神和知识积累,深圳需要尽快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在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以及设计能力、服务业档次方面成为领军城市,成为控制产业链高端的典范,才能有发展的空间和新的优势。
4. 敢争“先”。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抢抓机遇,争先进位,争当推动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笔者解读:温总理“敢为天下先”强调的中心不在GDP本身,而在于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首先是首善区,然后才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5. 要立足“干”。要发扬“不等、不靠、不空谈、不争论、不折腾”的优良传统。
笔者解读:这对某些人幻想的深圳直辖、深圳特别行政区等论调是当头一棒。独享了近20年的国家优惠政策,以得天独厚的比邻香港的地缘优势,至今香港仍然享受国家特殊政策优惠而保持发达和繁荣,深圳仍然受惠于此。周围的莞深并不太强烈需要深圳的辐射和统领,反而是香港需要深圳作为缓冲和扩张或产业分工转移的地带,因此从国家战略来看,深圳已经不可能再得到过多的照顾。
温总理指示的核心在于要求深圳提高产业层次并创建和谐典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深圳发展的方向包括两个方面:
一. 加快完成产业转型,坚决淘汰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产业,鼓励能掌握创意、设计、物流、品牌营销、先进制造等高端的企业,敢于短期内GDP以退为进,形成产业链高端的生态环境,笔者看到深圳还存在很多从香港人手中拿定单和设计样式,组织几十个廉价劳动力进行裁剪加工的制衣等加工厂,这一类企业的存在对深圳目前的发展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但由于珠三角重财轻生活品质的人文理念造成大量低附加值加工企业仍然顽强生存,它们和庞大的城中村和违建恶性膨胀相得益彰,消耗大量土地和环境资源,成为深圳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完成产业转型的最大障碍。对于富士康等相对先进的制造加工厂,不能淘汰,但必须控制其单位面积内的人口密度,促使企业从技术和设备更新上去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而不是吃人口和环境红利(实际上也吃不了多久了)。即使是做衣服也要尽力掌握设计、品牌、营销、物流等高附加值的环节。
率先完成产业转型不仅是上级的期望,也是深圳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深圳发展的唯一希望,不要以一时的GDP评价转型的得失,如果坚持以前的思路,只靠时间是金钱、杀开一条血路等有勇无谋的低层次竞争方式,只能走向衰落,因为拼廉价劳动力、土地、优惠等方面,深圳没有任何优势。1600万人产生8200亿GDP,如果能够在2015年GDP达到1.5万亿,而人口达到2000万以上,那是失败。如果2015年GDP仍然是8200亿,而人口为800万,那是胜利,不仅是因为人均GDP更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产业的转型。转移回家乡继续从事加工制造的800万人也省去了离乡背井、生存质量差的烦恼。
我们也要看到深圳自身的优势,那就是拼搏创新的观念、世界级的城市绿化水平、比邻香港和拥有优良港口的地理优势、比较发达的信息产业和多年的经济积累等等,现在必须从粗放发展进入到精细化作业的阶段,突破口首先从城市建设开始精细化作业,这是从粗加工向设计之城、品牌之都前进的前提,例如深圳大量道路的人行道都存在严重破损、高低起伏、设计不合理等现象,笔者对比了一下发达国家的情况,很多地方和深圳相比,其城市绿化、街道宽度、建筑气派程度都不及深圳,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行道修得非常平整、人性化,很多都是沥青路面,大家可以看《非诚勿扰》中即使是葛优忏悔的北海道荒郊野外的人行道都是多么的平整,而深圳的人行道大多是粗糙的板砖,既不平整,又容易松动破损成为坑洼,即使是新修的新洲河景观小道仍然是粗糙的板砖。实际上杭州、成都、北京等城市的建设都在向精细化发展。深圳在这方面已经落后许多,由于深圳的大多数人都来自小地方和农村(笔者也来自小县城),所以在城市建设和市容环境上容易小富即安,而对脏乱的包容力过于强大。梦想之城不能停留于只能眺望远景而不能亲密接触,如果政府在道路平整和设施亲和力上多投入精力,一定会带动整个深圳的城市品质和人文风貌有一个大的飞跃。不要去神往什么所谓的‘公民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深圳的人文底蕴、市民素质、城市地位是难以承担此类大业的,那只是某些人惟恐天下不乱的鼓噪而已,还没有摆脱‘敢闯’的旧观念,务实的态度应该是在现有体制框架内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民生幸福指数。
二. 建设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公平和效率始终是一对矛盾,深圳不可能完全牺牲效率而去追求极端的公平,因此不可能通过人为的收入分配去调节贫富差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公正来实现相对于法律的机会平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共资源的公正分配来实现生存机会和生命尊严的平等。严格交通法规和执法已经拉开了依法治市的序幕,其它方面,如教育资源、廉租、保障房、交设施等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将是考量首善之区的重要指标。笔者一直强调的道路交通公共资源必须更多地考虑弱势群体,道路交通设计是城市名片的第一道包装和亮点,深圳创建首善之区的突破点应该在此,以深圳道路的宽度,应该尽早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在比较窄的街道人和非机动车合用的道路应尽快完成水泥或沥青路面,彻底消灭在居民区、政治区、文化区、商业区附近的没有规则的右转车道;转弯车在行人过斑马线时必须停车礼让。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1. 在全国率先打造低碳先锋示范城市,抢在上海自行车廊道25条(13纵12横)完成之前,创特大城市非机动车道路最完善的记录,这才是真正的敢为天下先。
2. 解决地铁亏损的难题,在多条地铁线路开通后,如果不解决最后几公里的末梢交通问题,不压缩机动车道路的宽度并增加步行与非机动车的安全感,深圳的主力人群将仍然坚持开车,地铁不大亏才怪,你看香港、东京的主力消费人群的主要交通工具有多少是靠私家车?东京城内那里有深圳那么多的双向6车道、8车道?,香港地形限制,再加上人口呈沿地铁线高度集中,因此没有必要也不方便发展非机动车。
3. 只有形成安全有尊严的非机动车和人性化的步行交通环境,才能给相对弱势群体和广大普通市民以交通安全感觉,也给弱势从业者以心态平和的谋生途径,有利于整个城市摒弃浮躁气息和不安情绪,有利于产生创意和灵感。
4. 在创造了宜居环境和和谐气氛后,才能吸引真正的学者和热爱创新或拥有产业链高端技能和视野的人才,才能实现深圳产业的全面转型。
5. 提高许多人的身体素质,我们现在都开车了,但身体素质却下降了,如果有安全平稳的非机动车道,我们在10公里内上下班就可以顺便锻炼身体,也为远途的上班族减少拥堵。
下图说明看似完美的中心区和首善之区的差距,1个地点可以找到3个问题:
1.图书馆停车场出入口的左边有坡道,而右边人行道没有坡道。
2.路面停车场的出入口有进出2条车道,但是却没有人行道,有车进出时将使进
    出停放汽车和单车的行人的处境非常尴尬。而右边是宽阔的绿化带,为什么没
   有从绿化带中增加0.5米的宽度来作为绿化带?
3.同样是该图右边10几米处与益田路口角汇的路口,行人多数看到红灯才过街,
   因为行人绿灯时转弯车也是绿灯,并且车速一般都飞快,所以更加危险,为什
  么不在该文化区路口设置一段车辆灯全红的时间?或者是规定转弯车遇斑马
  线行人必须停车礼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