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赖的两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35:43
相互依赖,就是允许彼此变成孩子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一定要在芸芸众生中找个MR.RIGHT携手一生?对此,人类学家解释说,婚姻制度便于父权社会的男人们,确保自己的财产不被他人的后代随意享用;而法学家则强调,有效婚姻可以确保夫妻双方互相享有对方性的“排他独享权”,以及该权利受损后向相关方追偿的衍生权;至于无聊的经济学家呢,在他们看来,两个人结婚的最大利益,不过就是可以共用一个客厅,再随便节约一套厨房厕所!
当然,以上种种谬论,在我姥姥看来——统统都是胡扯!
她老人家在二十多年前就意味深长地对我说:“结婚呢,就是不管这两人昨天是张家村的,还是李家堡的,睡一觉过后,就是一家人了!将来啊,一个当爹一个当妈,一块使劲,拉扯一堆娃娃!”
现在想想,我姥姥很有道理啊!
换成心理学家的语言,结婚,就是两个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女,共同努力,创建出一个近似血亲(甚至最终要超越血亲)的亲密关系。在标杆式的婚恋关系中,你不愿离开我,我也舍不得抛下你。管它什么天灾人祸、天涯海角、天打雷劈,反正不论何时我回头看看你,你都要一如既往为我张开怀抱,一脸笑眯眯。
说白了,理想得如韩剧一般的婚恋对象,差不多就该像童话中白雪公主那无尽温柔的亲妈。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成人世界中,还可以偶尔得个空闲活得像个的小孩儿——在那个人面前,我们不用害怕外边的雨有多大,也不用担心自己是否太不听话;反过来亦然,只有独独在这个人身边,我们才愿意放下一切功利得失,甘心不计回报只为当一个绝顶好妈妈。
比如我的女性朋友A,下定决心把自己嫁了,是因为那个男人在医院照顾她三天三夜,也不在乎抱着她油腻的头发给她喂水。再比如我的男性朋友B,鼓起勇气去追求公司人人敬仰的冰山美人,是要感谢老天让他无意中撞上她歪身摔断鞋跟,哭得一脸梨花。在婚姻与爱恋中,允许自己和对方时不时地放心去“赖一赖”,无非就是经常给我们内心的孩子放放自由的风儿。
至于那些从来不会撒娇、耍赖和使小性儿的女人,那些从来不允许自己展示脆弱、无助和需要帮助的女人,那些从来都要求自己完美、全能和坚不可摧的女人,我想,本质上都是坚决不许自己偶尔回归童年的“女强人”。只不过,她们的这份“强”,可能是源于自我完善的强大内心,也可能恰恰相反,却是一种安全感缺失而丝毫不敢放松警惕的虚张声势。
健康的依赖不会丧失自我
提到“依赖”这一话题,很多人常常误认为过度依赖(还有更严重依赖成瘾)的问题核心是当事人的“生活能力低下”,例如没有经济来源,或者不会洗衣做饭。但事实并非如此。“依赖”,换句话说即“不要对方离开”,本质上是内心对于“独立”,对于“责任”、对于“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深层恐惧。
观察身边的那些“依赖者”,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他们依赖他人的形式五花八门,经常给大家造成“啥啥都不行”的糟糕印象,但共同点却都是“需要有个人为他/她负责”。他们梦想永远活得像个孩子,希望童年式的生活方式可以无限期延长,恋人或伴侣可以作自己一辈子的家长。
所以,几乎所有关于“依赖”的故事,自然也只能发生在婚恋和家庭生活之中(职场中可没那么多喜欢哄孩子的闲人)。极端的例子比如芮莲。在工作场合中叱咤风云的她,和男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却连在饭店点一桌可口的饭菜都好像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婚后的芮莲辞掉了工作,家庭主妇式的“依赖症”也愈演愈烈。不久连原本开了六年的汽车也“不能”驾驶了,每周都要坐着老公的汽车去大型超市采购食物——可等到两年后这份婚姻不幸解体,重回单身的她又“奇迹般”地把那福特车开得有模有样。
实际上,这些“依赖者”并不是现实层面的生活能力低下,而是永远需要另一个人陪伴他们生活,经常指导他们“你该怎样生活”,并且对这些决定的后果全盘负责。他们不断制造各种糟糕的假象,逃避自主的生活,让大家(包括他们自己在内)都相信他们是真的“不能”——而不是“不愿”——走向独立。
另外,十分有意思的是,那些特别喜欢“赖上”他人的人,通常也很容易吸引到执迷于“被依赖”的那类人。后者对于“照顾他人、指导他人、替人负责”也同样充满热情且欲罢不能。如果不能经常“痛并快乐着”为对方解决麻烦,也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暗淡无光。
不管是过度“依赖”他人,还是过度需要“被他人依赖”,都是在试图模糊掉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界限。前者是甘心丧失自我,后者是试图吞没对方。这样的依赖与被依赖,结果都是消耗掉生命的活力和能量。而伴侣之间健康的依赖关系,却是自然而灵活的,谁对谁,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必须”和“应该”。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双方都可以随时说“不”。妻子愿意每天为丈夫洗衣做饭,却也相信自己出差时他自然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丈夫甘心让太太离开职场回学校读书,却也放心如果哪天有需要她一样可以撑起整个家庭——大家都是基于一个成熟的内心,来玩一场模仿孩子的游戏,谁也不会在游戏中丧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