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网络为哪般? - 不与红尘结怨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20:55

迷恋网络为哪般?





   前言:前段时间,我偶然得知在目前中招考试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的情况下,班里竟然还有两名学生趁晚上回家的空儿去上网,知道光凭简单的说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彻底搞清为什么网络的魔力如此之大。于是,我认真研读了王晓春老师《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中的《迷恋网络》篇,并把上网学生叫到跟前逐条分析,在此,将自己的思考整理如下。

    网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学生上网也成了老师、家长的心病,网络游戏也被人称为“电子海洛因”。面对学生迷恋网络问题,学校和家长不止一次地苦口婆心讲道理,或是围追堵截之后把学生留在某个地方进行反思,甚至有家长陪孩子玩游戏等等。然而效果都不甚理想。因为他们对这种“包办”的“婚姻”不感兴趣,他们还是更喜欢“自由恋爱”,去找他们喜欢的人,去他们喜欢去的地方,玩他们喜欢的游戏。
    鉴于此,我们就需要深思:药方不对症,多善良的愿望也没有用处。为什么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权、教育权,家长对孩子有监护权、经济权,还有亲情纽带,却还是斗不过无权而又非亲非故的网吧老板呢?
    常见的学生迷恋网络的归因不外乎这三种:一是“拉”。是网吧的诱惑力和小伙伴们的教唆,把孩子“拉”到网络中去了。二是“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孩子是先具备了投入网络的心理基础,才被网吧吸引走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把孩子“推”向网吧了。(思考: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吸引学生的措施?要么是批评太多,表扬太少?)三是“陷”。这种观点认为孩子本人对网吧的危害认识不清,抵抗力不强,“陷”进去了。
    然而,任何事情引发的原因都不是单一的。尽管这三种归因都有道理,但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教师,恐怕还是应该在第二种原因上多想一想。如果只强调环境因素因素或他人毛病,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王老师分析:孩子沉迷网吧,多数是家长、学校一方和网吧一方唱“二人转“,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方猛推,一方猛拉,孩子就进去了。
    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家庭和学校是怎样把孩子推进网吧,而网吧又是怎样看好时机把孩子拉到虚幻世界里的吧。
   家庭和学校充满了批评、训斥,网上很少批评,多的是鼓励、安慰和同病相怜
    许多学生可能因为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迟到,没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发生矛盾等等经常受到批评,这是连成年人都不愿经常收到的礼物,何况孩子?尽管家长和老师偶尔也会有表扬,但那又是像昙花一现般的短暂,学生根本不买账。而网上却没有这些东西。比如在网上游戏,你过不了关,没有人讽刺你、挖苦你,而过了关却还有鼓励甚至奖励。在网上聊天,网友们更是互相安慰,同病相怜,帮你出气。这样一比较,我们不难想出,如果让孩子选择,他会愿意在哪种环境中活着了。
   思考: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杜绝一味的说那些自认为“刺激”而又“唤醒良知”的话,从而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家、在学校,他躲不开家长、教师的唠叨,而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
    在网上跟人聊天的时候,也会出现不投缘的情况。那好解决啊,我再换个人聊不就是了。这样的关系是很自由的,我自己能做主。然而,现实生活中可没这个自由,家长的唠叨,或许他早就背下那老掉牙的一番话,却也不得不听着;老师的教导,即使他已经听过100遍了,也不得不听,因为他没有选择的权利,像这种不能自由选择对话人的对话多半是“训话”,有谁爱听“训话”呢?想通这个理,那么对于学生上网聊天的彻夜不休,而听家长、老师说两句就烦的心理就会理解的。
    思考:想想我们平时跟孩子们说话时,是不是废话太多,导致学生不想听。既然你说的内容人家不想听,那么你说了也没用。我们可以试着打听一下,孩子比较喜欢跟哪个人说话,然后请他来与孩子交谈,效果或许会好一些。或者,老师或家长要想办法让学生愿意跟你说话才行。只要你是认真、平等地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说话,他们迷恋网吧的可能性机会减少。
    家庭和学校不允许失败,网络允许失败重来
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许多人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不允许孩子失败。考试成绩稍有落后,,就以“骄傲了吧”、“是不是近段时间没下功夫”等等给学生施加压力,或是立马给家长打电话报警,好像学生只准进不准退,好像人成长的轨迹都必须是一条直线似的,这完全是老师、家长的主观意愿,根本不符合教育规律。事实上,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曲线,很多下降都是他的成长过程所必需的。他们也需要喘气的机会。
    而网络游戏则不然。一周过关也可,一月过关也可,一年过不去,也没有人催你。于是,你很从容,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从这一点上来说,网络游戏的设计比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不搞拔苗助长。
   思考:
   (1)我们来学学李镇西老师作家长的态度。他的女儿晴雁考试考好了,他会对他说:“孩子,我们允许你下次考试失败。”这无疑降低了孩子心中的压力。即使在晴雁考砸了的时候,李老师依然让她吃鸡腿,说一些鼓励的话,让晴雁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能心情愉快,甚至超常发挥,导致总成绩依然优秀。
   (2)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李镇西老师不也是这么做的吗?晴雁的成功不足以说明“尊重”的涵义以及所收到的效果吗?
因此,少念紧箍咒,允许孩子失败,把成长的节奏尽可能放给孩子自己去掌握,如此就可以减少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
    家长和教师居高临下,而网上是平等的
我们在平常教导学生过程中,免不了这样的话题:多和哪些同学接触,少和哪些同学接触。这是什么意思?这也就是说,在他们与同龄人打交道之前,同龄人已经被家长、老师分了等级,而且要求他们仰着头与比他强的人进行交流,这是多么难受的姿势!而网上就不一样,网上是一个“游民”世界,谁也不知道谁的底细,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与人交往。网友关系最值得羡慕的地方是平等,这种关系是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他们在网上那种心灵的解放,给他们带来了无比轻松和快乐。
    思考: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平等的氛围!不要主观地“钦定”孩子和谁交朋友(不过,还是需要适当的指导)。孩子生活在平等的氛围中,网络的吸引力就会减少。李镇西老师就一直用“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来鼓励晴雁平等地去交友。因此,晴雁非常乐于帮助那些不如她的人,那不仅没有阻碍她的进步,相反,还促进了她的成长,并因此改变了其他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做法。
    在家庭和学校说话不自由,在网上可以胡说
  孩子在学校和家庭说话不自由,他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稍有不慎就会挨批。至于对家长和老师有什么看法,那就更不敢说了。而网上聊天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平台。他可以随便讲话,甚至骂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讽刺挖苦自己不喜欢的人,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多爽的事情啊!
   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让自己做好听众。当然了,并不是纵容他们去骂人或其他,而是允许他说一些大胆的话,对他们宽容一点。要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将自己的郁闷多发泄一分,那么网络自由对他们的吸引力就相应地减少一分。
   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
    有没有共同语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代沟的原因,使得孩子和大人本来就缺乏共同语言,如果家长和老师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去考虑他们的内心感受,而只管自己说教,那只会让学生远离大人,不愿也无法沟通。这种隔绝会使双方都很烦恼。对于我们的唠叨,孩子不听也得听,可事实上,他们是在用沉默表示反抗。而到了网上就不一样了,网友们一般都有共同语言,他们拥有互相理解、互相安慰的心态,因此越聊越投机,甚至宁跟网友聊一夜也不和家长说一句话,道理就在这里。
   思考:家长和教师最好关心、了解一下孩子的喜好,主动去涉猎一点相关信息,起码作为谈资,能和孩子有一些共同语言。这样的话,他们的心情也不致于太苦闷,网络对他的吸引力也可能减弱一点。
   在家庭、学校,身份已被“定格”,到网上可以重新做人
   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印象,也就是说,会把学生“定格”。如果这种定格是比较消极的,比如说你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差生”、“问题生”,他就会觉得,反正我已经被这样“定性”了,我永远也无法去掉脸上的“金印”了。这也就是不少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原因。然而,一旦哪一天这种孩子进入网络,他会惊奇地发现,那里的人们都在同一个起点上,没有人知道他脸上的标签,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这是一种新生的感觉,欣喜的体验,更是希望的田野。
    好学生又是怎样的心理呢?其实呀,很多好学生也巴不得自己当一回“坏学生”,去放肆,去发泄。可是在学校和家里是行不通的啊,他已经习惯了在众人眼里的“好学生”的角色。不演也得演下去。而一旦进入网络,他就可以摘下面具,放松自我,表现真实的自我。难怪有的好学生平时很文静,而网络上却脏话连篇,这也是他们“解放”的表现。当好学生太累了。
   思考: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不要让文化课成绩不好,行为表现有待提高的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要逼着好学生处处做榜样。要记住,“差生”也有他“好”的那一面,“好生”也有变差的心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给学生定论,要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活得充实快乐,他们才不会那样积极地去网上“重新做人”。
    在学校好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
    人要活得快乐、充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成就感。学生也不例外。家长、老师一定要细心地帮孩子寻找成功的感觉,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某方面确实比别人强(是实的不是虚的),从而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实力有增长的趋势。如果家长、教师不能帮助学生找到成就感,他就可能向网吧逃避。一旦他们发现自己在玩游戏方面比别人强,他就可能把网络游戏当作实现自我的途径,那他就非迷恋网络不可了。他们用这个来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
    思考:真心地帮助孩子发现他在某一方面的强项,让他切实感到自己的成就感,尽可能让他不分散精力。找到他特殊的实现自我的途径,也就帮他找到抵抗网络诱惑的最好办法了。
    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
    网络的巨大吸引力,还在于它有趣。不管是家庭生活还是老师讲课,都是不能和网络游戏比赛吸引力的。然而,网络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虚拟性。网络再好,也是假的。网络似梦,梦越美,醒来越痛苦。因此许多孩子沉溺网络不愿出来是因为他愿留在梦中,不再醒来。然而,虚拟毕竟战胜不了真实的。真实生活的五分乐趣就能胜过网上的十分乐趣。只可惜,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太会发挥自己真实的优势。他们不注意孩子的兴趣,不懂得教育的艺术,却无限迷信权利和管理,从而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搞得索然无味,而孩子当然投奔有乐趣的虚拟世界里去了。
    思考:家庭和学校应该有学习的乐趣、交往的乐趣和活动的乐趣等。我们要告诫自己:不要让孩子一味地钻到书本中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引导他们乐于交往,乐于活动,寻找更多真实的乐趣。
    任性、意志薄弱、无能,这些毛病在现实生活中会让人出丑,在网络中却比较容易掩盖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不错,独生子女又不少,由于过度的被关注和被保护,造成了他们任性、意志薄弱甚至无能的个性特征。有了这些毛病,现实生活中就可能到处碰钉子,在学习生活中更是如此。这样的孩碰到一起会产生一连串的矛盾,也会给自己带来一连串的麻烦,在一些事情上的挫败感都会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而网络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他们的缺点。在网上,他们可以任性,可以意志薄弱,不愿理的人可以不理,不愿干的事可以不干。无论你在生活上如何不能自理,在网上也不大容易出丑。因此,网络是个可以放纵的地方,也是个可以掩盖缺点的地方。越是毛病多,生活中碰钉子越频繁的孩子,越容易到网络中去寻找安慰。网络成为他们灵魂的避风港。
   思考:有些学生自身存在问题较多,我们不要搞完美主义,而应该有重点地、有梯度地帮助学生慢慢地改掉他的缺点,切忌把他的所有问题堆在一起去处理。我们要温和而又坚定地唤醒学生,让他们正视现实,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真实的出路。
   学校和家庭教育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学历,而网络则能给孩子带来眼前的快乐
    教育是由成年人掌握的。成年人是过来人,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他们注重的是孩子将来的学历。而对孩子来说,未来的学历和命运是很遥远的事情。他们没有体验过低学历的切肤之痛,对此就不如家长、老师那样关心。其实,家长和老师不理解,他们提出要孩子放弃眼前的快乐而追求未来的幸福,这只对少数忍耐性强或是特别胆小不敢违背父母的孩子有效,而对其他的孩子可能就无效,他们是会反抗的。孩子迷恋网络也是这个理儿。他们也知道上网影响他们的学习耽误他们的前程,可是他们又因无法阻挡近在眼前的快乐而控制不住自己。为了先体验眼前的快乐,他们就什么也不顾了。
   思考:(1)我们要适当地为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地使眼前的快乐多一些。如果一味地给孩子强调将来而忽视他们眼前的感受,效果一定不会好的。(2)想办法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提高他们的忍耐力。无论我们给他们讲多少大道理,都无法使学习变成纯快乐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教会他们学会牺牲眼前的一些小快乐,从而谋取将来的大幸福。
    实际上,任何事情形成最后的结果都不可能是某一种或两种原因造成的。学生迷恋网络也是如此,他也不会是哪一种或两种原因而导致的,有可能是综合症。因此我们就需要好几种药互相搭配,辩证治疗。
    对于上网学生,我相信每位教师都是不止一次地与其交谈,可能当时学生会被我们所感动,痛下决心,以后决不再犯,然而事与愿违。王老师处理这种案例,很少速决,一般都是持久战。他揣摩透彻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正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需要长时间的跟踪指导,会有多次反复。他还认为,网络这种东西,与其害怕它,不如欢迎它;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索性熟悉它,掌握它,让它为我们谋幸福。在这方面,李镇西老师做得就很好,他鼓励晴雁上网,对她进行合理的指导,和孩子一起在网上干很多有益的事情。由于方法得当,早作预防,晴雁就没有受网络不良影响的侵蚀。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在学生戒除网瘾的过程中,自律是最重要的。著名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指出:“离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教育这个外因或外部矛盾是无法起作用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矫正学生痴迷网络的行为时,教师要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自律。当然了,教师还必须对他们实行他律,对他们制定准则,施加控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监控和管理,督促他们戒除网瘾,让他们回到学习上来。
迷恋网络为哪般? - 不与红尘结怨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三、为“作业本”改名 - 申屠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X... ADT皮纹优势测评 - luadt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教 师 观 点 - 申屠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X-Sp... 二、让学生动起来 - 申屠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X-S... 指导学生预习 - 一路文戈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X-S... 切莫砍掉你的十字架! - 教育CEO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 【转】公开课的七种武器 - 中里巴人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 美国优秀教师对家长的建议 - 爸妈课堂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路的创新 - 胡昌明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 - 胡昌明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浅说 - 胡昌明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 2009中考作文评卷小结 - 讨厌100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 K12教育评论 - K12教育论坛 - Powered by Di... “人”是怎么不见的 - K12教育评论 - K12教育论坛 - Powered by Di... 学习5种最佳的背诵方法 - 爸妈课堂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X-S... 和一位年轻教师的谈话 - 清涧林美丽之夜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X...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习惯? - 爸妈课堂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X-S... 教室布置标语(转) - 夕阳拾贝 - K12教育空间 - Powered by X-Spa... [转] 教育专家给家长的100条建议 - lee72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 教育是中国最大的豆腐渣工程(转贴) - 王伟文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e... 用NLP来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基本程序 - 眼睫毛的个人空间 - K12教育空间 - Pow... 最伤害中国人的十个生活习惯 - 【地理论坛】 - K12教育论坛 - Powered by... 【历史】希特勒的演讲艺术 - 【历史论坛】 - K12教育论坛 - Powered by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