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国院士: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造和谐创新环境----中国科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15:32
王占国院士: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造和谐创新环境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7-07-18 【字号: 小  中  大 】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占国
年近70岁的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王占国现在最为关注的,是现行科研体制创新。他认为:“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完善科技项目管理运行机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才能创造和谐稳定的创新环境,加快我国科技创新、自主发展的速度。”
人才流往海外现象严重
早期与林兰英院士共同工作的经历使王占国院士受益终身。在缅怀高度爱国、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的林兰英院士时,王占国感言最难遗忘的是林兰英院士的“爱国主义感情”。他说,“在提倡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大背景下,我们科研工作者更应发扬前辈们为民族利益、国家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要脚踏实地进行科研。”
王占国的有感而发首先来自于国内优秀人才的流失。中国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一些前沿科学研究几乎与国际同步,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普遍关注,一些在该领域作出优异成绩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和其他优秀人才大量流往国外,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诸如美国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做集成电路设备的半导体设备生产企业)、美国光谱物理公司的业务骨干,负责技术研发工作。
对此现象,王占国认为,在国内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这是人才流往海外的一个主要因素。比如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人才引进方式,现在按要求都采取先由引进单位自筹资金引进,一段时间后只有通过了上级部门的评审,被引进的人才才能得到政策补贴。这样引进单位前期需要独立承担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才引进的积极性。此外另一种办法是人才项目聘任制,但由于不属于单位编制,容易产生不平等待遇,这种方式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王占国说,“既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又要使引进人才的费用真正落到实处,就需要建立与不同科研领域特点相适应的科学人才评价标准和符合科研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
加强科研经费体制监管
人才的流失也源于科研经费投入的非科学管理和分配。王占国说,“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使其真正落实到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上,建立公平公正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每年国家都在不断加大知识创新的投入力度,但人为操控科研经费依然占较大比重,科研经费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尚缺乏公平合理的监管机制。一些科研单位或机构的领导往往都掌握着部分国拨经费的分配权,即使名义上拨到下属单位用于支持创新的经费,事实上也被各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所支配,容易出现凭自己的判断或意愿支配资金的现象。一些科研单位即使在积极争取到国家任务以及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后,有时也很难做到内部科研机构的合理资金匹配,常使一些项目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此外,科研经费的分配尚欠缺公平公正,如一些项目是通过所谓的“顶层”设计。自我委托方式进行,透明度较差;研究经费虽然逐年增加,但由于资金分配不合理,致使少数人占有着大量科研经费,非常不利于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科研项目组都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很多项目而言,本应得到匹配的创新资金尚难以到位,相反项目的用房、水电动力、项目人员工资及聘任人员费用等都要由项目组独自承担,这给项目研发带来沉重负担。科研项目负责人经常需要到处找钱,否则不仅研发难以为继,更有甚者,当该课题组无力支付上述费用时,就将处于随时解散的边缘状态。项目负责人实际上已经从一名科研带头人演变成了一个经营者角色。“这种体制怎样创造和谐稳定的创新环境?能有多少人安下心来兢兢业业钻研科学?”王占国对此现象忧心忡忡。
同样,王占国认为,缺乏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也阻碍了科技创新的进程。现在,很多研究机构的领导者虽然都由优秀的中青年担任,但由于多年处于管理者位置,繁忙的行政工作使他们难以潜心在实验室脚踏实地作研究,他们逐渐脱离了科研第一线,除了管理者的权力、名气外,在其专业领域的学术地位已荡然无存。所以一些领导者在当权的时候,首先热衷建设自己的“后院”,构筑自己的“小巢”,已备退下来后经营;因而实验室建设、设备与人才引进,常以领导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王占国认为,“不完善科研机构所长负责制,缺乏对其有效的监督,创新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科研项目管理要更科学合理
正是在目前的用人制度下,科研项目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难以全面反映当前社会的真正需求,往往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项目。曾经有学者披露说,一些领导者喜欢自命为某某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他们与科研决策者应有的从宏观性、全局性出发对所领导的单位进行指导不同,而是以自己的判断从微观上具体定项目,这样难免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偏差,给科研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各项目申报要求也需要更合理规范。比如,针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规定每人同期只能主持一项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包括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要科技计划课题总数不得超过两项,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也要保证每个项目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研发,同时也要防止一些改头换面的项目申请得逞。
在谈到从事的纳米材料研究项目时,王占国说:“纳米科学技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纳米光电子、电子器件和电路,目前中科院新的纳米专项已启动,我们所提出的纳米光电子器件据说也通过了立项评审,但至今不知何故未见启动。我觉得纳米材料研究的重点是研究那些具有新功能、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材料,而非只追求尺寸小到纳米或为写文章而研究。在这方面,科研人员的研究要有目的性(除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外),必须清楚研究结果的出路,无论是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国防安全,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都要有明确目标,能派上用场。多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在纳米材料研究上投入不少经费,但纳米材料的应用,尤其是纳米器件研究进展缓慢,今后国家不可能毫无效益地无休止投入;国家纳米中心历经多年终于筹建,并引进了不少先进的仪器设备,但能否真正成为国家的公共研发平台而发挥作用,尚难预测;一旦过几年设备老化、后续投入跟不上,国家纳米中心很可能重蹈国家‘863’光电子工艺中心的老路,这也是我现在所担心的。”
科学与任务相辅相成
王占国说:“重大的科学发现常是偶然加兴趣探索研究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可规划的。早期我们曾主张任务带学科,对于那些科学问题已经解决了的工程技术问题,用任务来带动、发展相关的技术学科是可行的,比如‘两弹一星’就是典型事例。原子弹、氢弹理论早解决了,剩下要解决的是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国家组织有限的人力、物力协同攻关,集中完成一件大事,这被证明是成功的。但科学不是靠任务带出来的,而是依赖人们对未知事务的好奇探索发现的;探索之初可能没有目的,比如万有引力、相对论等等,完全是科学家出于好奇追求真理得来,靠任务根本没法带动。”
所以,国家需要给那些搞纯基础研究的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土壤,发挥他的想象力和自由探索的精神,以期作出对人类有益的重大贡献。王占国认为,学科发展也能催生出一个全新的产业(任务),如硅晶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等,导致了电子技术的革命;半导体白光照明,将会触发光源革命;量子计算,将完全改变目前电子计算机所依赖的理论基础。所以科学与任务相辅相成。王占国说,“从我们国家目前的现实出发,我们从事的科研首先要服从国家利益,以国家的重大需求为己任,集中有限的经费,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但纯粹的基础研究也不能丢掉。”